游戏我是皇声望加点,这本该是我的年度武侠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其实,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职位,隔着时空仰视这个高高在上的龙椅,无论谁坐在上面,我都怕得要死,更何况是冷酷霸道、狡诈多疑、心狠手辣的明太祖。
如何评价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曾经创造过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而且在嘉靖一朝,还出现了严嵩这样的超级大奸臣,把整个朝政给搞了个乌烟瘴气。长时间不理朝政、20多年不上朝,还出了大奸臣,这样的标签贴上,我们一般会认为嘉靖是个又懒又笨的皇帝,如果不懒的话,怎么会20多年不理朝政呢?如果不笨的话,怎么会让严嵩这样的大奸臣长期胡作非为呢?但是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史料,只要提到嘉靖皇帝,虽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基本所有的材料都评价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意思就是说他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英明,对朝政的控制也非常地严密。
从我们一般对嘉靖的印象,再结合大量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嘉靖的评价会出现很大的出入,那么嘉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按照史学家、文学家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来说,嘉靖是一个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要说明这点,我们就要从嘉靖的生平说起了。初登皇位,一个不简单的少年嘉靖生于公元1507年,当皇帝的时候是在1521年,大约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老爹死了,他作为皇帝老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死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0岁,又没有儿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就应该兄终弟及,可明武宗偏偏又没有兄弟,是他老爹明孝宗的独苗,所以没办法就只好在武宗的堂兄弟里面去选,结果选来选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嘉靖,于是嘉靖就继承了明武宗的皇位。
从亲属关系来说,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同父异母的兄弟,封地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明武宗死后,朝中最能说上话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明孝宗的皇后,此时的太后张太后,另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他们一商量就决定把嘉靖从湖北接到北京来当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嘉靖的年龄很小,才14岁,这样小的孩子也闹不出什么动静;第二,作为一个王爷来说,突然能继承皇位,当上皇帝,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定会高兴坏了,自然不会想太多;第三,是张太后和杨延和力挺嘉靖当皇帝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嘉靖也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
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
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
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
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
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
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
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
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
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
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
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
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
那么嘉靖费怎么大劲去争礼制,为的是什么呢?其实目的很简单,也彰显了他权谋家的本色——权力。这个里面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个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而明朝却有两个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另一个祖就是成祖朱棣了,而给朱棣加上祖字的,就是嘉靖。
那么为什么嘉靖要给朱棣加祖字呢?其实嘉靖就是这么个逻辑,因为朱棣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而他嘉靖也一样,他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嘉靖的城府能有多深,其目的还是为了权力。那争礼制这种问题跟权力有多大关系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关系非常大,在明朝来说,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嘉靖在礼制上的争夺,其实争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当他把这个制高点争到了以后,对于任何臣子,对于任何事情以及任何人,就能够达到绝对掌控的效果。
表面上看起来嘉靖争的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际上,嘉靖争这些就恰恰体现了他权谋家的特质。嘉靖朝出过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如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大奸臣严嵩,但即便是这些人,见到了嘉靖这位爷也只能认怂,因为谁都玩不过他。也正因为嘉靖获得了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嘉靖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其他的皇帝,一般都是崇拜皇位,而非皇帝这个人。
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万历皇帝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也照样没事,为什么海瑞出来骂嘉靖的时候,还没怎么骂的时候就名满天下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敢出来骂嘉靖的人就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太稀缺了。所以当海瑞骂嘉靖的那封奏疏到了嘉靖手上的时候,嘉靖是气得手发抖的,因为嘉靖搞了一辈子的礼制学术,为的就是防范海瑞这种骂他的人出现。
那么到后来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呢?还是要保护稀缺物种呀,像海瑞这么二的人,老子是一辈子都没见过。权谋家嘉靖的最高境界那么嘉靖玩权谋,最后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可以无视一切规则的境界,因为儒家所定下来的规矩,老子嘉靖可以一概不认,所以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过嘉靖的不上朝和后来万历的不上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历的不上朝就完全是跟大臣们怄气,皇帝罢工了,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到后来官职出现了空缺,比如吏部尚书死了要补一个,某个侍郎死了要补充一个侍郎,这些万历都不做声,以至于到了万历晚期的时候,整个朝堂出现了大量的空缺,但朝政就是没人管。
而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政的管控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大量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工人员遍布朝堂,每一个大臣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动作嘉靖都了如指掌;其次虽然小事他基本不管,但他会经常面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他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才睡觉。再比如说当时的内阁,其实在一个政策发布之前会为皇帝草拟圣旨,这叫票拟,但内阁出的票拟经常被他大篇幅地修改,即便一篇票拟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他也会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一下,以显得大权仍在他手上。
所以嘉靖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规则礼法而已,这就是嘉靖的权力境界。权力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利用职务直接对事情施加影响,比如嘉靖是皇帝,他可以直接命令某个大臣去替他办件事情;第二层是影响议事的议程,比如内阁讨论财政问题的时候,是将财政主要用在水利上,还是用在军事上,或是用在民生上,这是对议程的影响,属于权力的暗中应用;第三个层次是权力的无形运用,用权力去改变社会,改变整个社会中人的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而嘉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其实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一个化境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权力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说白了这就是玩人了,而嘉靖就是个玩人方面的超级高手。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
嘉靖在用首辅的时候,先把这个首辅立起来,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个首辅,然后在首辅背后安排一个年轻人,并不断地暗示这个年轻人,要这个年轻人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把首辅撤下,把攻击他的人立为首辅,然后在新立的首辅后面再安排一个年轻人。他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在首辅位置上待的时间太长,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就干掉这个人,如此皇帝就握有最终的权威了。
嘉靖最大的对手,严嵩那么既然嘉靖是一代英主,既然是超级权谋家,那么在他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呢?严嵩当奸臣,一边陷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还一边糊弄皇帝,而嘉靖并不是好糊弄的这点又怎么说呢?更为奇怪的是,严嵩怎样就在嘉靖这样一个有着凌厉权术的皇帝面前,干了20年大学士,15年的内阁首辅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非常能干,他是最能体会嘉靖心里想什么的人。
比如嘉靖晚年的时候经常喜欢写纸条子出来,意思写的模棱两可,他就是要让底下的人去猜,这也是他巩固权威的一种方式,而猜来猜去,也只有严嵩猜的最准,后来严嵩到了80了,严嵩就让他儿子严世蕃来猜,也猜得非常准;第二在于严嵩非常勤快,嘉靖手下有大量的特务帮他刺探大臣们的日常,每次特务回来的时候都会报告嘉靖说严嵩特别勤奋,在家熬夜点灯为您写青词;第三点在于严嵩经常替嘉靖背黑锅,比如杨继盛事件,其实就是杨继盛上书说严嵩有五奸十罪,说严嵩是个大奸臣。
其实在明代来说,每位内阁首辅都被骂成过奸臣,严嵩被骂成奸臣也不奇怪,但杨继盛的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杨继盛跟嘉靖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您要是不信就去问您的两个儿子,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去问问。这句话坏在什么地方呢?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这是嘉靖最受不了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触了嘉靖的忌讳,就是找他的两个儿子去问,可嘉靖在修道的时候道士就跟嘉靖说过,嘉靖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二龙不见,就是嘉靖的那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必然会在将来当皇帝,所以嘉靖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能相见的,所以杨继盛的这句话在嘉靖看来,就是要害死嘉靖了。
杨继盛的死,其实跟这句话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严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这其中就牵涉到了严嵩的第四个特征,他是个特别阴柔而且低调的人。其实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只不过在嘉靖朝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皇帝,他后来就不得不改变了行事的策略,可以说是一个虐待狂遇到了一个受虐狂,两人即相互欣赏,又互相不爽。
比如严嵩之前的首辅是夏言,嘉靖就要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就不上这个当,对夏言非常恭敬。嘉靖见严嵩不上当,就先把夏言贬出了朝廷,把严嵩扶上了首辅的位置,后来又把夏言调回朝廷,让夏言继续当首辅,把严嵩给扒下来,就这么把两人一挪位,夏言就不可能不恨严嵩了。夏言回来后就天天罗织严嵩的罪名,要把严嵩搞倒,严嵩就带着全家跑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面前,几乎是哭求了,表示自己真没别的意思,就是完全不要脸了,夏言一看严嵩都服软到这地步了,就放过了严嵩。
后来夏言被嘉靖找了个理由给杀了,其实到了这里,嘉靖是想动手的,他想借严嵩的手去弄掉夏言,结果严嵩总是不动手,到最后没办法了,嘉靖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在夏言之后,嘉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里就他一个大学士,让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了别人早就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可严嵩呢,不断地上书皇帝,要求增加内阁人数,我一人责任太重,需要有人分担。
于是嘉靖就让他自己去选定内阁人选,这是让严嵩自己去延揽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好搞掉严嵩。可严嵩还是不上当,他推脱了自己选定内阁人选的权力。一看这下还不行,嘉靖就给严嵩封了个上柱国的封号,严嵩就说,这个不妥,上只能您用,我是不能用的,严嵩就搞得嘉靖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都不钻。但是严嵩最终还是没能玩过嘉靖,嘉靖在严嵩屁股后面又安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首辅徐阶,所以当徐阶出现的时候,严嵩也知道徐阶的使命就是干掉自己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搞掉严嵩的。
严嵩便又一次表现出了阴柔的一面,他把徐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后就把自己的儿孙都叫了出来,要他们当场都给徐阶跪了下来,严嵩表示自己的儿孙们将来能不能活,就看徐阶了,徐阶也当场答应了严嵩的请求,不过后来对严嵩下黑手的还是徐阶。严嵩最后的下场呢?其实非常惨,虽然他跟嘉靖过了15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有饶过他,嘉靖利用徐阶扳倒了严嵩,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给杀了,把严嵩的家也给抄了,最终严嵩以87岁的高龄贫困交加而死。
据说当人们最后看到严嵩的时候,严嵩可怜地待在别人的墓地里,吃着别人上坟用的贡品,可以说是悲惨至极了。好了,这就是嘉靖,在历史上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人,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觉得扑所迷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扒开他所有的外衣,他就是一个权谋家,他玩了一辈子的权谋,将他的权谋事业做到了极致,因此到了这里我想对他的评价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吧——超级权谋家。
李渊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有人说是因为一场被设计“美人艳遇”,但我觉得是靠实力!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2003年黄海冰和聂远演过的一部名叫《隋唐英雄传》的电视剧,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主题曲真英雄,心向百姓的洗脑循环和超人秦叔宝的主角光环之外,意义非常深刻的就是杨广的两个妃子逼李渊起兵的故事了。李世民设计逼李渊起兵话说当时啊,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反王风起云涌,以瓦岗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如火如荼,李世民就已经看到了天下的形势,不在隋朝这一边,此时太原李渊的实力完全可以趁机火中取栗,在天下大乱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呢,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所以李渊虽然也看到了天下大势,但是始终犹豫不决,下不定决心,李世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机会稍纵即逝,一旦把握不住,则夺取天下的有利时机便少了一分。当时在晋阳,有座杨广曾经北巡路过时修建的行宫,宫中有太监,有嫔妃有宫女,俨然是皇帝家的设施,当时晋阳方面为了讨好隋炀帝,在宫中物色了很多美人,并且还有很多人得到了隋炀帝宠幸,被封之为妃,但是没有带走,就留在了行宫之中。
李世民和当时的晋阳令刘文静一合计,找到了当时晋阳宫中的宫监裴寂,要他负责实施两个人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李世民推老子入坑的完美一局。二凤拥一龙这天裴寂邀请李渊来宫中玩耍,李渊是他的好朋友,当时李渊也没其他想法就去了,宴酣之时有两个宫女模样容貌姣好的妇人,陪伴李渊左右,一直不停的向李渊敬酒,最后给李渊喝懵了……接下来的事情不言自明,这俩宫女里其实就是杨广宠幸过并有过封号的妃子,然后就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李渊第二天中午才起来,一看见太阳刺眼的照在被单上,他立刻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恍惚之间他又闻到了女人的香味,心底一沉,然后就发现两个不着寸缕的美人在自己身旁啜泣,李渊不由得问她们的来历,才知道他们两个就是杨广的留在晋阳宫的尹妃和张妃。李渊死了的心都有了,就算是表兄弟,李渊做了这种事情也是灭九族的大罪,而且还是俩妃子一起,绝对是罪大恶极了。
逼上帝位李渊急忙去找裴寂,质问他为何要陷害自己,裴寂却反过来苦着脸说道,是他趁皇上不在晋阳行宫跑到宫中,不仅喝完酒之后坐龙椅睡龙床,还不听阻拦强行要皇上的两位妃子陪侍,并且拦都拦不住,三人一直睡到现在……如今不仅李渊铸成大错,二妃名节已失,也是大罪,连带裴寂也要被杀了。此时李渊深感无奈,两位妃子从房中走出来,擦干眼泪对他说:为今之计,唯有造反才可免除这灭九族的大祸,而且您还能一举两得,实现长久真实的一龙拥二凤了。
李渊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妥协,只好选择出兵长安,建立唐朝。这也在新旧唐书中也确实有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李渊真的那么庸碌?事实上,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有太多的称赞李世民而贬低李渊的痕迹,目的是为了显示出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也是为后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做个合情合理的铺垫,目的就是在于美化唐太宗,矮化唐高祖。
但是在李渊手下曾经有过担任任留守府记室参军的一个叫温大雅的人,亲眼目睹了李渊从起兵到创业成功的故事,有一本书名叫《大唐创业起居注》,根据这本书,晋阳起兵完全是李渊自己的主张,并不是谁献的计,更不是谁的强迫。著名的历史学家孟宪实认为,反隋其实就是以李渊为首的晋阳的军事政治集团在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一下,夺取最高权力的一个水到渠成的计划,成为开国皇帝也只是他自身把握机遇的体现。
李渊在还没有起兵的时候,在太原就开始广结人才,广交人脉,甚至还因此而遭到了隋炀帝的猜忌;李渊为了自保开始大力受贿,并且开始酗酒,可见李渊并不是一个无能的没心机和庸碌之辈。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从他后来起兵关中,建立唐朝,夺取天下,处理突厥的关系,李渊都是一位有着重要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的决策人和领袖。他4个月夺下长安,半年后称帝,几年后就一统天下,纵观整个大一统时代王朝,其实能比李渊更强的开国皇帝,屈指可数,而李世民只是他众多人才中的一个,而恰好也正是他的儿子而已。
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帝王之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现在随便找个省部级(市厅级)以上的人都懂,企业家级别的人大多也懂,不懂的人位子坐不稳。皇帝的称号和臣子的官职,都是他们获取权力的法律依据,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因此获得权利,能不能获取权力,得看他们的手腕,这就是帝王之术《韩 非 子》《商 君 书》《申子》之类的法家书籍都是帝王之术,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是讲帝王之术,《道德经》也是写给帝王看的,都可以归为帝王之书。
实际上,并不用刻意去学,很多普通人走上管理岗位,基于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权力安全性、延伸性和畅通性,基本能悟出来,刘邦以前就是个村长、朱元璋以前就是个乞丐、石勒就是个奴隶,他们谁也没有学过所谓的帝王之术,但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慢慢悟出来了之所以觉得高深(有的人觉得邪恶),是因为你没有走上高级管理岗位,当你走上管理岗位,自然而然就懂了,就不会觉得它高深或者邪恶了。
清朝老佛爷和皇上是啥关系?
女真族的首领被称为“满柱”,这个词就有佛爷,吉祥的意思,满清入关后,建立了清朝,“佛爷”也变成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但是前面的皇帝们还是有自知之明,一直到了慈禧太后上位后,李莲英这群人拍马屁称慈禧为老佛爷,而慈禧本来就有垂帘听政的打算,也就顺水推舟接受了这个“老佛爷”称谓。慈禧太后称谓“老佛爷”至于清朝皇帝和“老佛爷”是啥关系,那么我们就得具体看这个皇上是谁了 ,和慈禧有关系的皇帝有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
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是在1852年入宫的,最初被封为懿嫔,在1856年,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被晋封为懿妃,次年有封为贵妃,她是咸丰皇帝的妃子,皇后是钮祜禄氏(慈安太后)。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他唯一的儿子载淳继位,为同治帝,叶赫那拉氏被尊为皇太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存,此时载淳年幼,由八大辅臣辅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他妈,为了保证同治皇帝不会大权旁落,两宫太后和奕訢发动祺祥政变,1872年两宫太后归政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太后为了以后能掌握大权,在选嗣君时,将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自己妹妹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登基称帝,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姨母,养母,慈安太后在1881年暴毙,此后持续独掌朝臣,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慈禧下令让醇贤亲王奕譞的孙子,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统,为宣统皇帝,过继给同治皇帝,兼承光绪帝之祧,按这种宗族间的关系来看,慈禧太后算是溥仪的奶奶,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幼兰是慈禧的养女,所以慈禧太后也是溥仪的养外祖母。
曹操是皇帝吗?他生前当过皇帝吗?
导语:曹操是皇帝吗?他生前当过皇帝吗?曹操至死都没能荣登九五之尊!不是他不想,是臣妾办不到。他最大的官职是魏王,挟天子而令诸侯,算个“土皇帝”。离帝位仅一步之遥,曹操为什么就是迈不出这一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后,北方基本统一。这时候的曹操兵强马壮,将士归心,权力高度集中,已基本满足了称帝条件。
而在此后的十二年内,直到曹操64岁逝世,他始终“ 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称帝,是出于下面这些原因:一、心存汉室,愿作周公这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暂缓吐槽,且听我细细道来!少年的曹操就是京城的浪荡公子,和袁术、袁绍这些人灯红酒绿,他对汉朝是有感情的。当何进要引董卓进京时,他就反对过。后来也是应该刺董才亡命天涯。
他从小就立志匡扶汉室。后来他一路杀伐,攻城略地,跟诸侯各种混战,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他也深感汉室已是穷途未路,绝难再振。但他还是不想自己去破坏它。这点我们从他的诗中就能感受得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把自己比作周公,一心治国却没有夺权之心。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他又把自己比作西伯侯,始终是汉臣。二、汉朝虽腐,但仍有不少铁粉大汉存胙400年,也曾金戈铁马,也曾气势辉煌。到东汉 未年虽已腐朽不堪,但仍有不少死忠。其中的代表人物荀彧和关羽应该给曹操很深感触,让他再不愿去尝试。荀彧荀文若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两人关系也很好,曹操曾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我的张良呀!但睿智的荀文若竟因曹操称魏王而开始离心离德,最后殉汉。
这事给曹操打击很大!关羽降他时提的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后来无论对谁,亮的旗号也一直是献帝封的“汉寿亭侯”,不管跟刘备有多深情义都不用刘备给封的官讳。第一的勇将跟第一的谋士都心存汉室,可见这种人并不在少数。汉心还在,弃汉弃心。三、袁术称帝,孙坚拥玺的前车之鉴孙坚因为得了传国玉玺,起了有帝命的非分之想而死于非命。
袁术当时家门显赫、兵强马壮,自己手中还有传国玉玺,竟然就称起了帝。结果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个如丧家之犬,吐血而亡。曹操可能也有这方面担心。一旦称帝便丧失了自己现有政权的合理性,最终落个孙坚袁术一般的下场。四、怕受人利用,让人渔利在吴、蜀闹掰时,假意屈从于曹操的孙权曾给他一封劝进信,曹操看了这封信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火上烤呢!说罢撕了。
孙权劝进,自有其目的。而曹操睿智不从,自有其原因。公元219年,曹操逝世,终年64岁。终其一生,有称帝之力而最终放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儿子曹丕继位,于220年由献帝禅位称帝。开国魏!【温馨提示:长相思,淡忘忆,相见不如怀念。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胡说容易,码字太难;既然有缘与您于此相遇,期待文笔相谈。
朱元璋是怎样一位皇帝?你喜欢朱元璋吗?
你觉得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位的皇帝?你喜欢朱元璋吗?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朱元璋,你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生逢乱世,豪杰四起,他能够从一个讨饭僧,一路血雨腥风爬上权利的顶峰,其超强的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路踩着尸体向上爬的过程之艰难曲折,险象环生,隔着厚厚的史书我们也能略窥一二。那么,终于当上了皇帝的农民朱元璋,他又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怀着浓厚的兴趣,我读了几本不同史学家为他写的传记,对这位性格复杂同时又饱受争议的朱皇帝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与您分享,欢迎批评指正。一、同情农民,轻徭薄赋,却又畏民如虎,画地为牢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赤贫,为了吃饱肚子曾经当过和尚,逃荒要饭三年,这在我国民间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有史学家发现,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专制史,朝代几经更迭,多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草根出身,例如汉高祖刘邦,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五代时期五国的开国之君均为游民,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出身低微的游民。
我在想,现代社会每年都有“胡润富豪榜”,如果给这些穷苦出身的帝王们也排一个“赤贫榜”的话,我估计朱元璋的原生家庭应该位列赤贫榜榜首,也就是穷人里面最穷的。为什么这里要重提朱元璋的穷苦出身呢,实在是因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会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的三观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他的家庭,而是整个大明王朝全体国民近三百年的生活。
因此,有史学家认为朱元璋的三年乞讨生活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是对他帝王之路的一次考核和培训。正是这三年的流浪乞讨生活所经受的耻辱、欺诈和挣扎,把一个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农民朱重八变成了一个胆大妄为、皮厚心黑的流氓朱元璋。有人甚至调侃说在朝代更迭的乱世,流氓是皇帝的蛹。即使当了皇帝,朱元璋也经常提及他曾经的贫苦。
朱元璋对农民是发自内心地感到亲切和同情。他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农民们辛苦劳作无非就是为了穿衣吃饭。他认为士、农、工、商四种职业中,农民是最辛苦的,终年劳作无休,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实现农民有饭吃,有衣穿的理想,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便发布命令,指导农业生产。他规定了很低的农业税率,鼓励农民开荒耕种,不几年的时间,便基本实现了农民有衣穿、有饭吃的梦想。
生性吝啬如他,一旦遇到灾年,竟然会不遗余力地赈灾放粮。所以,从出发点来说,朱元璋是一个真心关心农民疾苦的皇帝。但是,由于他本人的个性和认知水平,他不放心任何人,事必躬亲。因此,为了管理方便,他的政策计划性太强,太过僵化,完全无视各个地方的环境差异。他让农民种什么,不管气候水土是否适合,农民就必须种什么,不得违逆,否则惩罚措施也十分严厉。
因此,农业发展的效果并不好,农民的日子并没有多么好过。此外,因为自己是农民起义得来的江山,生性多疑的朱皇帝为了子孙后代的江山能够坐得安稳。他关心农民吃饭穿衣的同时,又严密防范农民生二心,畏民如虎。为此,在管理农民上,他既广泛借鉴前朝,又有一系列的创造发明。为了便于管理,把农民固定在一个地方,他创造性地发明了户籍制度和职业传承制度。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登记在户口本上,并且要子承父业,一辈子不许迁移,不许更换职业。也就是从出生那刻起就决定了农民的儿子只能务农,裁缝了儿子只能学习裁缝。每个人都只能在你的出生地安分守己、生老病死,不得随意移动。万一有事需要出门,按规定,凡出门百里者,需要持有当地官府开具的“介绍信”,否则,拿住之后,轻则杖刑,重则绞杀。
万一遇到灾年,逃荒去外地,由当地官员负责把属民抓回原籍。为了加强对帝国人民的管理,朱元璋创建了里甲制度。每十户为一甲,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这样全帝国的人民就都有了归属的单位。大明王朝一里内的居民都有互相监督的义务。每家每户要相互作保,实行连坐,一家犯罪,全体倒霉。通过这种制度,每一家里每一人的一举一动都在邻居村民的严密监视之下。
一旦有任何不符合《大诰》教化的风吹草动,这种不安定因素就会有人立即报告官府。这样当然可以防止在大明王朝出现第二个朱元璋。二、 痛恨地主富户,夺其财富,认定其剥削是农民造反的祸根朱元璋自小就亲历了地主的欺压和剥削,全家人辛苦劳作,却常年挨饿受冻。地主们不用劳动,却吃香的喝辣的。对地主阶级的恨,是渗透到朱元璋的骨髓和血液中的。
即使端坐在龙椅之上,他俯瞰着地主富户们谄媚讨好的笑脸,朱元璋依然觉得他们面目可憎,罪大恶极。在他的眼中,正是因为地主们的贪婪、狡诈、为富不仁才导致他没有饭吃,逼迫他起来造反。如今他做了皇帝,必须要消灭这个群体,以免他们再逼得别人起来造反。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打下江山是为了什么?当然是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让子孙后代永远安享富贵。于是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对那些地主巨富们举起来屠刀。他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仿照历朝历代的常用做法“徙富室以实京师”,把一些地方的地主巨富迁到应天府来,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监管起来,把他们从多年经营的地盘上连根拔起;二是发动农民诬告地主犯法,从而理直气壮地多起财产,取其性命。有些地主有先见之明,早早散尽家财,远走他乡,以求保命。
在朱元璋手下,江南地区的地主富户几乎被清洗干净。朱元璋的这种针对地主巨富的巧取豪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对官员刻薄寡恩,严惩贪腐,一味滥杀却又逼良为娼随着大明王朝国家政权的建立和稳定,各级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贪污与腐败不可避免地滋生起来。由于官员贪污腐败导致的农民反抗此起彼伏,让朱元璋十分震怒。
他非常清楚,贪腐腐败最终损害的是他皇家的利益和底层老百姓的利益。因此,朱元璋制定了历朝历代最为严厉的反贪法,他规定“凡贪污六十两的,就剥皮实草,摆在衙门口以儆效尤”。发展到后来,只要敢贪污的,不分轻重,一律处死。朱皇帝惩治腐败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是依然没有能够禁绝贪污腐败。从1368年到1386年,全国13个省的各级官吏,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干到任期满的,最后都被杀了。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发榜派遣了364个官员到任,一年后,杀了6个,剩下358人全部获罪。有史学家说,朱元璋为了治理官员的贪污腐败,奉行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 的原则。他不怕错杀,不怕株连,不怕累及无辜,他就是要杀得官员人人胆寒,不敢贪腐。为此,他分别在1382年制造了“空印案”,1385年制造了“郭桓案”,两个案子牵连被杀了七八万人。
可是,如此大开杀戒的反贪行动,效果并不好。杀到后来,衙门里已经没有官员办案了,那些已经获罪的官员被要求“戴枷审案”,成了明朝特有的一道风景。朱皇帝不知道,官员们如此前赴后继,不顾死活地贪腐,实在是因为朱皇帝给他们的薪水不足以养家活命啊。从小穷惯了的朱元璋对待为他工作的官员十分吝啬小气,用刻薄寡恩形容一点不为过。
明朝官员们的工资是历朝历代之中最低的,一品大员一年是1044石米,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这点收入他们要养活老婆孩子,还要支付属下报酬,根本不够。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另想办法。明知道另想办法要掉脑袋,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有人问,既然做官这么难,不做还不行吗?还真不行!就曾有人为了不当官自残,最后被朱皇帝训斥后处死。
但是,农民皇帝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子孙和亲戚却唯恐不厚!凡是沾亲带故的一律高官厚禄,俸禄是同级官员的几十倍。明朝的官员们真苦啊!拿着微薄到耻辱的收入,还要时时被锦衣卫监视,一年只有三天假期,甚至戴罪还要干活。十年寒窗奋斗一生,远不如跟帝王沾亲带故。怎能不令广大读书人心寒!这就是朱皇帝认识的局限性了,虽然贵为天子,依然改不了穷苦人家的短视和小家子气。
他认为天下是他的。官员的一切都是他恩赐的,能中科举,能当官,能拿俸禄,他朱元璋已经给他们很多了。有饭吃还不够吗?还想要什么?穷苦出身的朱元璋自己也很节俭,每天只知道拼命工作,没有任何娱乐爱好。所以,他不能够理解,人除了吃饱穿暖之外还要什么?所以,他给官员的俸禄是用粮食支付的。四、对待开国功臣,兔死狗烹,为子孙江山清除隐患粗通文墨的朱元璋坐稳了皇帝之后,就开始谋划怎样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以便他的子孙能够千秋万代都是皇帝。
然而,江山不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文臣武将现在都加官进爵,位高权重。但是,这些开国功臣哪一个不是人中豪杰!自己的子孙无论能力和资历,根本镇不住这些元老们。江山已经坐稳了,没有这些人,帝国照样运转。并且,这些人仗着劳苦功高,现在已经开始拉帮结派,争权夺利了。正如他对儿子朱标说的“我要帮你拔掉棍子上的刺”。
经过仔细的权衡斟酌,朱元璋认为这些功臣就好比良弓和猎犬,江山打下来了,他们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或者说他们消失比存在的意义更大。为此,朱皇帝再一次高高举起了屠刀,这次的目标是他曾经的“兄弟们”。朱皇帝才不在乎,他秉持自己“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一贯作风,他制造了著名的“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四大案件牵连被杀的有十多万人。
五、兴办学堂,教化民众,不要百花齐放,只要统一思想大明王朝建立之后,为了消除常年战乱对人们道德操守的破坏作用,朱元璋决定要“明礼仪、正人心、厚风俗”,为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一向吝啬的朱元璋投入大量资金,聘请老师,兴建校舍,所有学生给与各种补贴。鼓励入学。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内容由朱元璋亲自设定,有他亲自编纂的《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和四书五经。
学生来读书,虽然有补贴、有衣穿、有肉食,但是校规极其严苛,不许结社,不许议论学校伙食,不许随意评论时政。他用校规把学生的嘴封住了。在大力办学的同时,朱元章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一方面扩招科举人数,另一方面又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他发明创造了八股文这种考核方式。规定考生必须依照朱熹的思想,不许越雷池一步,考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考试的作文形式也进行了严格规定。
相对于学生们的真知灼见,他更重视统一的形式和统一的思想。他需要的是听话的、中规中矩的读书人。朱元璋创造的八股文科举考核制度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整整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收回了失落四百多年的燕京十六州,维护了国土完整;他成立了统一的大明王朝,使国民免受战乱之苦,商业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农民终于能够过上安稳日子;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他有着超凡的精力,勤政不辍,事必躬亲,全年无休;他独断专行,猜忌多疑,滥杀无辜。
朱元璋是不是一个好皇帝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好父亲,他呕心沥血为子孙后代积累大量财富,企图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其实,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职位,隔着时空仰视这个高高在上的龙椅,无论谁坐在上面,我都怕得要死,更何况是冷酷霸道、狡诈多疑、心狠手辣的明太祖。所以,真心不懂有些人喜欢某某皇帝的感情是从哪里生起的。
按照功绩声望等,历史十大帝王应该怎么排名?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因此我认历史上十大帝王当是: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病已、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蒙古大汗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秦始皇赢政乃天纵英才,十三位当秦王,二十二岁击灭嫪毐、吕不韦等人正式亲政,再用十年时间扫灭六国,一统华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在政治上推广中央集权制,地方上采用郡县治,坚决反对复辟分封制,为中国长时间内是统一国家作出了典范作用。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开创了标准化时代,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秦始皇北伐匈奴、筑长城以卫九州;南征百越,修灵渠以化百越;建驰道以利全国交通。秦始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为后世两千年的政治描绘了蓝图。
汉武帝奋六世之余烈,北击匈奴,南收百越、西南夷,向西经营西域,打出了华夏威风,奠定了中华基本版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统一了华夏民族,实现外儒内法的政治模式。汉宣帝承武帝遗风,彻底击败了匈奴,恢复了汉朝的经济实力,是一位难得的明君。刘秀击败各路农民起义军,击败王莽政权,光复汉家天下,最终使得汉朝有四百年国运,后世华夏族人也有了另一个名字汉族。
隋文帝结束了数百年来的分裂割据状态,重新统一华夏大地,居功至伟;在制度上推出科举制,使得寒门亦可出状员,弱化了阶级的疆化;在行政上推出三省六部制,后世沿用千年。唐太宗在隋亡后,出兵平定了各方割剧势力,使天下重归一统;后击败突厥、高丽、吐藩等外部势力,获得天可汗之称。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盛世,有万国来朝的盛况,至今外国还将中国人称为唐人。
雍正皇帝最大的贡献是税制改革,他让全体国民一体纳税,官绅士人再没有了特权。雍正皇帝之前国家官吏、有功名的读书人、有爵位的士绅都不当差纳税,纳税的都是普通百姓,服徭役的都是人民大众。雍正皇帝税制改革后,所有官员、差吏、士绅都得向国家纳税,徭役必须要服,但是可以出钱让百姓代服。今天全民纳税的结果,不得不说雍正皇帝居功至伟!。
如果你是古代的皇帝,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让国家强盛?
谢悟空邀!本人出身普通家庭,上的又是普通大学,素无大志,混的也是马马虎虎,常以“世上事儿都不齐,人家骑马咱骑驴,回头看看推车的,比上不足下有余”这句话自我安慰(或曰麻痹)。故从未作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非份之想。仅从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角度做一番假设,我想也可能是纸上谈兵、事后诸葛之类的梦呓,经不起推敲;即便如题目设定,生于古代,出身皇家,正位九五,能力非凡,神通广大,也不敢以一朝之定制而包揽百代。
岂不闻智者云:“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那怕是总结前朝的教训,也只能防于此,而失于彼,智可以谋人,不可以谋天。治国理政,不是解代数题,没有既定的公式和步骤,当然也不会有标准统一的答案。
瓦岗寨众兄弟,为何会让能力威望都不行的程咬金当皇帝?
主要是程咬金在地穴里找到了皇袍、金印、大旗等。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在收音机里听评书,听过评书《隋唐演义》。大意是程咬金从大牢里出来后,和街上做生意的尤俊达拜了生死兄弟。两个人没啥事是经常在酒馆喝酒,有一天有两个县衙的官差也在酒馆里喝酒,无意中说出靠山王杨林往京城里押运*皇杠*路过这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程咬金琢磨了好几天,把这件事跟尤俊达说了。尤俊达吓了一跳,说这不是找死吗,就凭咱们还能劫皇杠?程咬金说:*兄弟,这年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万一劫成了,咱们哥俩这辈子啥也不用干了,咱们哥俩试试,劫不成,咱们就跑*。尤俊达是真佩服程咬金的胆量,表示同意。这哥俩就开始做准备了,尤俊达把家里的买卖出兑了。
花钱在铁匠铺给程咬金打了个八卦开山钺,还买了一匹宝马卷毛狮子吼大肚子蝈蝈红,尤俊达打了一把三股托天叉。有了兵器,哥俩在尤俊达家里的院子里就开始天天练上了。程咬金是白天练,晚上睡不着觉也琢磨,有一天做梦:突然琢磨了三招,劈脑袋、削耳朵、打马腿。程咬金梦中得了这三招,是白天晚上天天的练。这一练就是一个多月,话说这一天尤俊达的派出的探子回来了,说哥哥明天官兵押的皇杠过来了。
程咬金和尤俊达两个人买了两个头套,第二天就埋伏在长叶林小孤山的一片树林里。第二天,两个军官一前一后,带领一百多个官兵押着马车就过来了。程咬金一马当先,上去就是两斧子,把前面叫罗方的军官的耳朵给砍了下来;押运后面的军官跃马挺着长枪就冲了过来,程咬金上去就是两板斧,都被这个叫薛亮的军官给躲了过去,程咬金一看用上了最后一着*砍马退*,一斧子把薛亮的马给砍倒了,这些当兵的一看罗方满脸都是血跑了,薛亮是倒下了,都玩命的跑了。
这时尤俊达和几个朋友从树林里冲出来,把几辆马车赶走了。这个薛亮被断腿的马压着是动不了,程咬金也没有杀他,这时薛亮喊了一句:*好汉,请留下姓名*?程咬金往回走一边说出了自己和尤俊达的名字。由于风大,薛亮听了个*程达,尤金*。后来,程咬金和尤俊达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到了瓦岗寨当了山大王。以后秦琼、单雄信、王伯谠、徐茂公等几十名好汉都到了瓦岗寨。
有一天,众英雄都在山寨大厅喝酒,有士兵报告说:*地震过后,山寨后出现了一个地穴*。众英雄就来到地穴旁,这时齐国远说:*我四哥程咬金是个福星,应该下去看看*?程咬金是说啥也不下去,这时秦琼说:*大家都不下去,我下去看看*,程咬金想了想还是下去吧。众人找了个大竹篮子,用两根粗绳把大篮子栓住,程咬金做在篮子里,他还带了两个活鸽子。
众人把程咬金慢慢往下放,等到了底,程咬金就放出了一只鸽子。程咬金在黑漆漆穴里有点害怕,就开始挥起大斧子耍了起来给自己壮胆。他的大斧子不知道碰到了什么机关,地穴自动的打开了。程咬金发现了一个大盒子,程咬金抱着盒子做在篮子里,把另一个鸽子放了出去。众人把程咬金拉了上来。上来后,程咬金把盒子打开。发现里边有皇袍,金印,绶带,大旗。
徐茂公说:*这是天意,这是上天叫我们立大旗,奉明主,起国号,灭大隋。我们应该推选一位圣君,大家意下如何*?众人都表示同意,于是徐茂公就推荐程咬金,老程假意推妥,大家都极力的劝说,最后程咬金同意了。于是立起大旗,上写*混世魔王,大德天子*,国号*大魔国*,封秦琼兵马大帅,徐茂公为丞相。在瓦岗寨,一个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也是最早)就这样的诞生了。
如果我是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权力在太后手里,我要怎么收回实权?
太后掌握实权,皇帝要怎么收回权力?首先,你要对自己的身份有清醒认识。你虽然是皇帝。但没权力的皇帝,实际上仍然是储君。你的实际处境就像乾隆退位后,身为皇帝的嘉庆一样。太上皇乾隆,实际是皇帝。皇帝嘉庆,实际只是太子。如果你能时刻记得自己实际只是太子。那你的收权计划就成功了一半。至于接下来该干什么,要分具体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和太后是亲母子。且母子关系正常。这种情况下,你不用操心。哪怕你是汉惠帝刘盈,你妈是吕后,也不用操心。权力迟早是会回到你手上的。因为你是她唯一的亲生儿子。她再狠,也不会拿你怎么着。只要你把她哄高兴了,与她的利益绑定,坐到太后集团二把手位置,等她哪天死了,你自然就继承了权力。你在熬死她的期间,心里也别觉得憋屈。
你要这么想——有个愿意帮你打工,分摊繁琐政务的太后,不强过你重用几个大臣吗?大臣权力过重,是可能造反的。太后与你利益绑定,她又不可能造反。她无非就是跋扈,贪贪钱财,重用外戚罢了。你没有权力,她用谁不用谁,贪多少钱,国家被糟蹋成啥样,跟你没半毛钱关系。记住记住,你不掌权,只是储君。你继承了权力,见不得太后的亲信,见不得舅舅擅权,你直接罢免他们就好了。
至于太后贪的钱,到最后不还由是你来继承吗?切忌,不要想着政变,提前夺回权力。一方面,政变存在风险。不划算。你做太后坚定的伙伴,在太后集团内做二把手,等熬死她了,或她提前交权了,后面等到你亲政时,你有一套成熟班子,顺风顺水,麻烦会少很多。另一方面,政变必然要对一部分从龙功臣许下重利。就像明英宗利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
夺回了权力后,为了报答几个功臣,默许他们飞扬跋扈,这导致后来明英宗的利益受损。并且,古往今来的政变都会破坏最高权力的延续性。让大家觉得,既然你可以,那我也可以的错觉。就像李世民篡李渊,他儿子李承乾有样学样,也发动政变。这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最高权力的神圣性,是在日积月累下,积淀出来的。积累的过程往往很漫长,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
但要想毁掉这种神圣性,一场政变足矣。而当神圣性不在时,就会如唐朝那样,前期的八代统治者,没有一个是正常继位。或多或少都与政变沾边。第二种情况:你和太后不是亲母子,但关系正常。基本可以参考第一条。只要母子关系正常,不管是不是亲生的,等待永远都是第一选择。就像宋仁宗和刘太后,虽然他们不是亲生母子关系,且刘太后至死不肯还政。
但刘太后至死也不愿意称帝。她只是擅权而已,不会对宋仁宗不利。她死后,权力顺其自然就交到了仁宗手上。不过,太后和皇帝不是亲母子的情况下也存在一种可能——太后比皇帝大不了几岁,可能她没死,你先死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觉得熬不过太后,同时又实在无法忍受不能掌权的痛苦,那就培植死党吧。要么拉拢宦官,要么拉拢士大夫阶级。
就像东汉的汉和帝一样,在搞清楚了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后,迅速将掌握军权的外戚剪除。军权在手,同时还有一套自己的心腹班底。后面的事,就简单了。不过,就如前面所言,这么干有后遗症。最典型的就是宦官专权。东汉和唐朝的某些皇帝就饱受这种痛苦。如果不想政变,那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什么也别干,什么也别管。
不管大事小事,都推给太后。让她累死累活。她累得不想干了,就会逐步把权力交给你。比如汉桓帝和梁太后就是如此。梁太后摄政时期,杨州、徐州均有大寇侵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也时常攻打汉朝边郡,梁太后被政务压的喘不过气,后来病的不行了,便还政于汉桓帝。第三种情况:你和太后是亲母子。但母子关系不正常。如北魏孝明帝元诩和胡太后。
如李显、李旦和武则天。如耶律倍、耶律德光和述律平。这种特殊情况,不太好办。因为她连你这个亲生儿子都能干掉,说明她的脑回路已经不正常了。权力欲望让她丧失了人性。对付这样的太后,如果是没啥本事的。如胡太(没啥本事,就是心理不正常)。只要你能在她眼皮子底下,活到成年,掌握宿卫之权,保证自己睡觉的时候不会稀里糊涂的被人勒死,吃饭的时候不会稀里糊涂的被人毒死。
剩下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拉一波打一波,搞清楚自己的朋友和敌人都有谁,建立起党羽,局面自解。如果是武则天、述律平,只能认命了。你斗不过她的。她瞧你不顺眼,你不管是否选择苟活,主动权都不在你手。有可能你越是谦卑恭顺,她觉得你是装的,提前把你宰了。你试图政变,可她多聪明?早就防着你来这一手呢。你造反,她马上把你咔嚓。
总言之。遇上这样的母亲,没办法。“你命由她不由你”。这种情况下,你也只能是日日念经,夜夜颂佛,祈祷各路神明保佑,多活一天算一天。熬死了她,你就是唐中宗,唐睿宗。熬不死他,你就是述律平,耶律德光。第四种情况:你和太后不是亲母子。且母子关系也不正常。典型的例子,光绪和慈禧。这种情况,看似也无解,其实有解。
因为你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你们之间有隔阂很正常。她防着你,不是心理变态,而是人之常情。你作为她名义上的儿子,需要做的是做他的狗腿。搞好与她的关系。等她死了,权力自然回到你手上。切记,没有绝对胜算,万不可选择政变。因为权力不是超能力,不是你拥有了,就可以如臂指使,操纵所有人。如果大臣们都不配合你,都不认你,你夺回了权力又怎么样?大臣们只会认为你无缘无故与太后争斗,人人心寒,人心都不附你。
就像戊戌变法,光绪觉得自己是对的。可大臣都不支持他。杀光绪的言论就出自刚毅等大臣之口。所以,非必要,不要与太后集团决裂。你不掌权,只是储君而已。朝廷完不完,跟你没关系。古往今来,亲爹亲妈把朝廷(公司)玩废的例子多了去了。有几个“太子爷”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这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本事?非也。很多事情是要看时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