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游戏充值送将星,细数三国杀的两大史诗喷子
作者:本站作者长大后再看看《三国演义》。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在《三国演义》里,像关羽、张飞死时出现将星坠落,赵云死时风折大树,都是老罗一厢情愿的说法。果然,将星虽然暗淡,但一直没有坠落。参照诸葛亮的病逝,也是将星坠落。由此可见,将星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去世才出现的天象。
大家怎么看待《三国演义》的吕布?
“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未来”,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中,吕布都是一个存在被“有色化”嫌疑的人物,除过被陈寿定性为“轻与去就”、“有勇无谋”,吕布的某些特点则刻意被打压。一、吕布有英雄情结,追求某种认同感一则表现在吕布被董卓余部打败后,没有只想自己逃命,而是想到了先救王允,这是其英雄情结所在,并非仅仅是毫无情感的打手;另外,吕布两次送还被自己扣押的刘备的家属,而且期间并没刻意为难,则是其英雄情节的又一体现。
吕布追求某种认同感,则表现在吕布投奔刘备时所说的一番话“.…(我)不被诸侯所接受”,其中固然有基于生存立足的考虑,但是细思之下可以看出还有某种追求认同感的体现。二、吕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求追绝对的安全在《三国志.吕布传》中,多有记载吕布“不安”、“恐”等,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描写---李肃游说吕布投靠董卓,在挑拨吕布与丁原关系时,吕布也很“惶恐”,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吕布“轻与去就”,在极度不安全的情况下,人总会作出出人意料的举动。
同时,吕布两度认父,或许正是为了追求一种极度的安全。三、吕布是动乱时期的“赤贫”吕布所有的不过是自己的武力,属病越打越少,除此之外,没有政治背景,即便被王允给予高官厚爵后,还是被当做路人对待;没有固定的势力范围,吕布除了短暂的占有徐州外,几乎是在谋求“挂靠”中求生,投奔袁绍、企图与袁术结盟、投奔刘备等等。
军阀都想利用他,而不会正真的接纳他。或许吕布的宿命,如果不是被曹操绞死就是耗尽青春武力,被人遗弃。吕布的历史硬伤不可忽略,但是作为对一个人全面、中立的评价,刻意忽略其他侧面则有失公允。在我看来,吕布不可称为英雄,但是完全可以看做一个武力超强的普通人,有英雄情节,追求认同;强烈的不安全,追求绝对安全;是动乱时代的“赤贫”,吃青春饭。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细节?
我觉得《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的一段细节比较搞笑小时候看《三国》,觉得诸葛亮,扇子一摇,妙计频频,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个天下就是他们家的,只有想要,摇摇扇子,随时可取。长大后再看看《三国演义》。很多细节就觉得比较搞笑。比如《失街亭》的一段细节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孔明大惊,说明诸葛亮吓坏了,知道事态严重,非常紧张。有点失态。要不然,此处可以写成:孔明手中扇子一摇,心中暗暗一惊。难道诸葛亮收到情报后,不应该先给大家开个军事会议?分析一下敌情?好像诸葛亮一直也没有告诉他们,司马懿有多少人马?还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一个“敢”字,就是要看看谁的胆子大,还有没有不怕死的,而不是说“谁愿意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有一个不怕死的,此时,马谡看到诸葛亮的难处,立马胸口一拍:我愿意去!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孔明这段话颇耐人寻味,前面一句是说街亭的重要性,后面一句话,是说街亭无险可守,守之极难。但是中间加了一句“汝虽深通谋略”。那诸葛亮的意思是:虽然困难不小,你也是很厉害的哦,是要你去呢?还是你要去呢?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马谡为什么这么高调?因为诸葛亮说了你“深通谋略”。大敌当前,要有必胜的信心,怎么可能退缩呢?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硬着头皮说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孔明这句话,怎么觉得有点怪怪的呢?他把司马懿和马谡放在一个层次对待,那个意思是,你马谡很厉害,但是人家司马懿、张郃也是很厉害的,我怕你打不过他们哦。
诸葛亮的这一句话,把司马懿他们都交给你马谡了,你行不行啊————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激将法吗?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马谡果然豪情万丈,头脑一热,一句大话脱口而出。感觉自己一个人都能把魏国给灭了。这情景,一般是酒喝多了,才会说的话。我相信诸葛亮就算是喝了酒,也是不敢说这个话的。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诸葛亮可不管,等的就是这句话,管你喝酒没喝酒!赶紧告诉他:军中无戏言。不许他反悔。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马谡上了高楼,是不会让你下来的。诸葛亮立马笔墨伺候。本来马谡是想表现一下,没想到,立了军令状。感觉马谡非常可爱,也不知道司马懿有多少人马?也不知道诸葛亮给他多少人马?也不知道要守多久?万事不管,军令状签了再说!脑袋先放砧板上。
马谡是想帮领导分忧,但是,诸葛亮好像不是这样想的。搞定马谡,诸葛亮给他二万五千人在加副将王平。也不告诉他们对方有多少人马?打发他们走了。(书中说了,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杀来。)诸葛亮摇摇扇子,头脑清醒了一点,想想马谡很有信心,还是觉得保险一点比较好,让高翔带一万人去列柳城,可以救援街亭。又摇摇扇子,再想想还不对,高翔打不过张郃(诸葛亮也没有想想马谡能不能打得过张郃),怎么办?想到了大将魏延,让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去街亭后面驻扎。
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有意见:应该让我在前面!让我去破敌啊?怎么把我放在这么安闲的地方呢?诸葛亮说:前面破敌,那是偏将的事情,你是大将啊,你现在接应街亭,挡住阳平关的要冲道路,总守汉中咽喉。千斤重担在你肩上啊!哪里会轻松呢?好好干,不要坏了我的大事!几句话,哄的魏延心花路放!就像一个老农,家里一个盆漏了,他打了一个巴子。
想想,可能还漏,再加一个巴子,还是不放心,又打了一个巴子。这下子,心里踏实了。心想,我打了三个巴子,总不会再漏了吧?会补盆的,好巴子,一个就够,不会补的,就是十个巴子,要漏它还是漏啊。诸葛亮终于觉得一切安排好了,上了几道保险,司马懿应该不是问题了吧?放下心来,再看看,部队还有点多,没地方安排,然后把赵云和邓芝叫来,让他们各领一支军队出箕谷,迷惑魏军,碰到魏军,打不打都行。
最后,孔明把扇子使劲摇了几下,令姜维作先锋,自己亲自带兵由斜谷出兵取郿城,如果拿下郿城,就可以把长安给破了。梦想总是要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想到哪里,搞到哪里。再说说街亭那边,马谡说,要在山上扎寨,王平说,要在山下扎寨。其实不管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扎寨,结果都是一样的,街亭守不住,兵力太过悬殊,马谡人数少,肯定是应该在山上扎营的。
王平说在山下扎寨,那是瞎扯。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二万五千人在路口扎寨,筑起城垣,开玩笑,山下更好被包围,山上,都能被团团围住,山下更不用说了,这是常识。筑起城垣,更是不可能,司马懿哪里给他们时间筑起城垣!到时候,树还没砍回来,司马懿大军已经杀过来了。就算马谡在山下扎寨,诸葛亮又会说,你应该在山上扎寨。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谁最称得上是英雄?
诗人辛弃疾,写过一首三国怀古的诗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辛弃疾看来,天下英雄是曹操和刘备,当然,敢于和曹操、刘备争锋的孙权也是英雄。为消灭董卓,王允巧使连环计,先把貂蝉献于吕布,吊起吕布的念头,再把貂蝉送到董卓府中。
王允请董卓吃酒,让貂蝉轻歌曼舞,有词赞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貂蝉舞罢,董卓命其近前,王允曰:是府中歌妓貂蝉也。能歌善舞,又为董卓低歌一曲。董卓被貂蝉的美色深深吸引。谋士李儒,劝董卓把貂蝉献于吕布,董卓大怒,要杀李儒。李儒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古人读书至此,有诗叹之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徐庶比谁更胜一筹?
诸葛亮和徐庶比,当然胜过徐庶。诸葛亮比徐庶远見卓识。徐庶是饱学之士,有武功,善用兵,帮刘备打胜了几次局部争斗。但是他未能纵览天下大势,未能深谋刘备帝业。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隆中对话为刘备勾绘了霸业兰图,而徐庶没有做到。这说明诸葛亮在战略上胜于徐庶。诸葛亮功绩比徐庶丰伟。诸葛亮辅佐刘备,从兵不足三千,发展到千军万马,将星如云;从据守徐洲到破关收城雄居西川;霸业的扩张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起了重要作用。
诸葛亮定计火攻,草船借箭,设坛祈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蛮夷;施展计谋,安居平五路;空城之计,吓退司马兵;困敌三兵,功成八阵图……与诸葛亮相比,徐庶战绩寥寥,显得苍白。诸葛亮比徐庶胸怀广阔,门三标远大。诸葛亮一生为恢复汉室一统天下而战,想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是大格局。而徐庶为"孝“、"义“所束缚,无所做为。
《三国演义》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哪些名将?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是曹魏阵营中最后的一抹亮色,张郃死后没多久,蜀汉阵营中的魏延也作乱被杀,从此《三国演义》再无精彩的打斗,很多朋友对后面的厮杀就不怎么关心了。如果说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什么名将的话,除了领兵才能,我觉得还必须要考虑到武艺的因素,武力值太低,战绩拿不出手就没啥意思了。那么,在魏国后期能拿得出手的还有以下几位,咱们来检点一下:一、郭淮郭淮肯定应该算是名将了,他最早出现是在曹洪部下做行军司马。
郭淮对张郃很欣赏,他认为张郃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郃打了败仗,曹洪要收拾他,郭淮还为张郃求情。后来郭淮在大将军曹真麾下任职,很受信重,经常为曹真出谋划策,抵御西蜀。郭淮真正的单挑厮杀只有两场:第一场是雍州平叛。司马懿夺政后,诛杀曹氏和夏侯氏宗亲,当时正在西蜀前线的夏侯霸大惊,率部下反叛,郭淮带兵前来镇压。
双方摆开阵势,郭淮“挺枪骤马”,直取夏侯霸。夏侯霸舞刀迎战。“战不十合”,郭淮败下阵去,夏侯霸随后追赶,落入伏击圈,郭淮和陈泰两路夹攻,夏侯霸大败而逃。第二场是铁笼山之战。姜维兵困司马昭,郭淮收服羌兵后,双方合作,突袭姜维。姜维措手不及,长枪和箭矢都遗落了,郭淮穷追不舍,被姜维使出空手接箭的大招,一箭射中面门而死。
看来郭淮的武艺并不高强,但总能斗几个回合,他领兵打仗的智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从刘备、诸葛亮到姜维,郭淮都曾经对抗过,应该算得是名将了。二、夏侯霸夏侯霸也完全算得上是一代名将。他是夏侯渊的儿子,当初还是司马懿推荐到军中担任将领的,说他“弓马熟娴”,可为大将。大家记得,诸葛亮七星灯祈禳,曹军来袭,魏延进帐扑灭了主灯,导致诸葛亮功败垂成,那个晚上率兵偷袭蜀营的就是夏侯霸。
夏侯霸有过三次对阵:第一次就是夜袭蜀营。魏延向诸葛亮汇报,扑灭了七星灯。诸葛亮命魏延率兵出战,夏侯霸一看到魏延出来了,慌忙退兵。这说明夏侯霸很清楚,自己的武艺与魏延相比还差得挺远。第二次是随司马懿远征辽东公孙渊,公孙渊部将卑衍出阵挑战,夏侯霸“纵马挥刀来迎”。战不数合,夏侯霸一刀将卑衍斩于马下。卑衍是公孙渊麾下第一战将,夏侯霸能数合斩杀,武艺也算不错。
第三次就是雍州反叛了。司马懿夺取政权后,对曹氏和夏侯氏族人大肆捕杀,在前线的夏侯霸闻讯大惊,发动叛乱。郭淮率兵前来镇压,两人交锋,“战不十合”,郭淮败走,夏侯霸追击,落入埋伏,被杀得大败。夏侯霸投降蜀汉后,受到重用,从此辅佐姜维向故国的战友们发动进攻,最后中伏身死洮阳。三、邓艾邓艾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在曹魏年轻一代中,是智勇双全的帅才。
在他的领导下,曹魏军队能力抗姜维,立下了赫赫战功。邓艾有过四次战斗:第一次是乐嘉城之战,文鸯夜袭司马大营,左冲右突,无人敢当。到天明时分,邓艾率兵赶到,与文鸯交锋,“战有五十合,不分胜败”。能和后三国第一勇士文鸯对抗五十回合不败,邓艾的武艺相当不错了。第二次是项城之战,邓艾率兵攻击毋丘俭,毋丘俭命部将葛雍出马,与邓艾交锋,“不一合,被艾一刀斩之”。
第三次是侯河之战,姜维率兵挑战,邓艾出马迎敌,“二人交锋数十余合,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能和姜维打数十回合,邓艾的武力值也能算得上是一流了。第四次是沓中,对手仍然是姜维,姜维抖擞精神,与邓艾“战有十余合,不分胜负”。后来邓艾巧度阴平,奇袭成都,成就灭蜀第一功,但被钟会设计害死,父子双亡。四、徐质不知道徐质和徐晃是什么关系,徐质也是一员猛将,武器也是一柄开山大斧。
徐质有三次战斗:第一次是董亭之战,与廖化交锋。“战不数合,化拖刀败回”。第二战是对张翼,廖化被打败后,张翼出战徐质,“战不数合,又败入阵”。第三战是铁笼山之战,与姜维的交锋。姜维用木牛流马诱徐质来劫,徐质上当,陷入埋伏,姜维突袭,徐质“大惊无措,被维一枪刺倒坐下马”,蜀兵蜂涌而至,乱刃分尸。五、文鸯在后三国时代,文鸯无疑是天下第一勇士,肯定算得上是名将了。
他最初是在曹魏阵营中,算是曹魏名将。文鸯最著名的就是乐嘉城之战,夜踹司马大营,所向披靡,无人能敌。随后大战邓艾五十合不分胜负,再单鞭突围,几返几回,打死魏将魏兵无数。六、王基很多朋友不太熟悉,但在《三国演义》后期,能征善战、武艺高强的战将实在太少了,只好把他拉出来充个数,毕竟,王基连胜三将,也算是个厉害人物。
王基是曹髦时期的战将,当时是魏国的镇南将军,攻打东吴的时候担任先锋大将。他有过三次战斗:第一场战斗是淮南之战,魏国伐吴,王基为先锋,东吴的先锋官朱异率领兵马迎敌。两阵对圆,王基出马,朱异迎战。“战不三合,朱异败走”。第二场是东吴将领唐咨出马迎战王基,战不三合,“亦大败而走”。第三场是寿春之战,王基率兵杀到寿春西门,正遇到吴将于诠,于诠“急挥刀死战三十余合”,最终人困马乏,累倒在地,被乱军杀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为何没有成功?
三国的诸葛亮是位传奇人物,被世人称之为无所不能的“妖人”。他自从提出隆中对而随刘备下山后,战功卓越: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三气周瑜、攻占蜀川,成功帮助刘备完成了霸业。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先主遗志,尽力辅佐刘禅,以匡扶汉室为已任,七擒孟获稳后防,六出祁山伐魏国,直到病逝五丈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8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34年,屯兵在五丈原的诸葛亮已入豪肓。就在这时,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却乘机出兵袭击蜀军后方,结果斩杀蜀军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诸葛亮知道后,喟然长叹,据史书记载:当天晚上诸葛亮夜观天象,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其光昏暗,诸葛亮便算到自已的命不长久,但是他依然放不下先主的重托,于是想续命完成大业,于是便设七星坛作法,对姜维说:如果七天内灯不灭,我便可增加12年寿命,如果灯灭,我必死无疑。
这就是所谓的七星灯续命的故事,于是诸葛亮在大帐内设七星灯,披头散发,步罡踏斗,为防外人打扰,诸葛亮命亲信姜维率百名精甲将士在帐外护卫,任何人不得入内。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意外出现了。因为知道诸葛亮病重,原本一直以坚守为策略的司马懿采取了骚扰战术,不时派将士出战侵袭蜀军大营。魏延收到士卒的报告后,贸然闯进大帐汇报情况,哪知他走得太快,竟然带灭了帐内的主灯。
主灯一灭,七星续命法宣告失败,气得姜维拔刀就要砍了魏延。诸葛亮阻止了姜维,他发出了8个字的长叹:叹息道:“生死有命,不可挽也。”当时就口吐鲜血,卧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看到自己的将星坠落,一定会带兵来追,那时候损失很多兵马将士。于是决定给自己设最后一条计策,堪称是逆天而行的计策。史书中是记载的:“吾死之后,不可发丧。
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死后,在他的口里面放七粒米,在其脚下放孔明灯一盏,这样诸葛亮的将星就不会坠落,并把模仿自己制作的木像推到阵前,制造自己仍然活着的假象,如此可吓退司马懿,保住蜀军安全撤返。
叮嘱完后事,诸葛亮溘然长逝。后来,诸葛亮死后,杨仪按其遗命照办。果然,将星虽然暗淡,但一直没有坠落。司马懿心中狐疑不定,难道是自己判断错了?他担心其中有诈,于是一直按兵不动。而蜀军呢?按照军师遗命,缓缓而退,等司马懿发现,蜀军已经全身而退。另外,诸葛亮死前还留下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之事进行了安排。诸葛亮让后主刘禅派四名军士抬着自己的棺材往南走,一直走到“绳烂杠断”之处,就可以就地埋葬,并且不起墓丘,不立石碑,不载树木。
刘禅虽然不明就里,但还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嘱行事。这四名军士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南走,走了好几天,越走越累,可绳子和杠子还好好的,眼看这样走下去不知何年马月才能断呢?四个人一商量,就很机智地把绳子隔断,把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了,然后回去复命。刘禅也不傻,觉得那么粗的绳子不可能这么快就断了,于是便逼问四人真相。
四人一看骗不过皇帝,只得说了实话,刘禅大怒,把这四个人都杀了。但是刚杀完他就后悔了:忘记问诸葛亮到底被葬在了何地。从此之后,诸葛亮的埋葬地就成了千古之谜,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找到了。当然,无论是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还是“七粒米稳星”,亦或是“绳烂杠断”下葬,这些都是“演义”之言,真伪值得怀疑。当然,之所以这些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从侧面也证明诸葛亮在民众心里的崇高地位。
如果你熟读三国演义,又穿越回了东汉末年,你会效力于谁?
司马徽。为友为师都行,就跟他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遁迹江湖,纵情山水,只要不用发愁吃喝,爱哪是哪吧!跟着司马老仙儿的原因,主要就是老夫子趋吉避凶的能力超级棒,知道哪块要有麻烦,好便于提前溜之大吉少惹是非啊!至于那几个主儿,都不可死命效力!曹操太狠辣,若你无才或者是才能低微者,以他雄霸中原人才济济的强大阵容,连弥衡那样天下皆知的名士都不在话下,连张松那样可奉整个西川之大利的高人名士亦难入其如炬法眼,何况我这种寂寂无名半瓶水的一介山野草民,难道会就因为我长得比张松帅几分就大加赏识委以重任啊?他也许敢说,但我却绝对不敢信!另一方面,效力曹操风险太高:无才无名者,甚或有名有才他看不顺眼者,他必不肯用,更未必能容,诸如弥衡、张松!有才有名有能力为其所用者,大多没有好下场,比如荀彧、杨俢、官渡之战时的粮官(一时想不起名字,又懒得去查,如有需要,自己查啊)、得侥幸于万一的司马懿……雄才大略、心怀天下的陈宫不愿为其效命,正缘于此也!我若投曹,不小心多一句嘴、成了荀文若第二,偶尔抖个机灵、被杨德祖称了难兄,无缘无故学了粮官,出俩主意成了宣王……???这类投脑袋去问路的营生,咱可千万不能干,我也绝对不会傻到去装这大瓣蒜!说白了,曹魏所用的人,不仅要是绝对的顶尖人才,更要是他们曹魏家里的狗,想活出你自己的风格、特色来,没门儿!不信的话,你看看在曹氏门中得意的,都是些什么人。
至曹丕篡汉称帝时,抛开从战场上的刀山尸海中闯出来以功擢升的武将之外,在曹魏朝庭中任职最高的文臣主要为“曹魏三公”,以及在当时地位超然的“曹魏四友”:一、曹魏“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几位不用多介绍,清一色全都是曹丕的铁杆心腹!二、曹魏“三公”:1·王朗(字景兴): 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以通经典被任命为郎中,历任菑丘长、会稽太守、谏议大夫、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司空),卒于司徒任上,谥号“成侯”。
此公即《三国演义》中被孔明骂死之老匹夫!2·锺繇(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历任廷尉正、黄门侍郎、御史中丞、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大理、相国、廷尉,卒于太尉任上,谥号“成侯”。 汉献帝十分倚重而封之为东武亭侯,后因助魏篡汉有功,被曹丕封相国、廷尉等,位列三位!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三国后期大将钟会的父亲。
3·华歆(字子鱼) :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举孝廉任郎中,历任尚书郎、议郎、侍中、尚书令、相国、司徒,卒于太尉任上,谥号“敬侯”。此僚原为孙权部属,托辞往许都出差而归曹,蒙献帝封以高官厚禄,却带人闯宫逮捕伏后并交由曹操杀后,多次恃强逼勒君父,尤其是威逼强迫汉献帝协助曹丕篡汉禅位一事上,居功至伟,故深得曹丕信任,得以位列三公!武将方面,曹仁、夏侯渊、张辽、曹洪等均功高无量,但最得曹操亲近信重倚为股肱的,仍然是其血缘关系较近的常败将军夏侯惇!有了以上这些,诸公应该可以明白在下何以不效命与曹魏了吧?效命于东吴孙权,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最为明智的最佳选择!但在我看来,却显然是大谬而不然也!其原因如下!:一是江东六郡人文辐辏,智能之士多如过江之鲫,古之以来就不缺文才。
以张昭、诸葛瑾等人为顶层的梯级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且自成网络,外人很难渗透进入而为东吴孙权所用!比如“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其中之一的“凤雏”庞统,就曾久居江东,也曾四处求谒,多方寻求晋身之阶而未可得!若非吕蒙一再力荐、西蜀大军压境无人可挡,夷陵之战大破刘备一战成名的陆逊,也极有可能在吴中被埋没终生!我思来想去,似乎自己仍然有可能是智不过庞统、才未及陆逊,入东吴怕也是混不上一碗饭吃!二是江东所缺的是吕布、张飞、赵云、许褚一类的悍勇之将,至少要对上曹仁、曹洪、张辽之流可确保战而且能胜之!我再三衡量之后,现在已经基本确认,就是真的生在三国时代,我也无法确保自己可以胜过廖化!三是纵然夤缘入吴而能为其所用,也基本不会有什么好的出头机会,极可能也就是个五斗米的角色而已!经过认真分析、评定自己的臭德性,十有八九早晚得学陶潜,抛官弃职归去来!既然如此,何如不去?四是在三国中,东吴终属偏安一隅的典型代表,既无曹魏图霸天下之大志,更无西蜀谋取中原之野心,开疆拓土攻城掠地之能力更是不足!若是当年孙策、周郎之军政组合,也许会有更加恢弘大气之局面!可惜伯符英年早逝,公瑾一战成觞!孙权、张昭、鲁肃之组合,守成或许尚可,开拓却明显不足!赤壁战后,刘备尚在跑马圈地占地盘,而损失较大的曹操则必需要有一定的恢复周期休养生息,而大获全胜、几无损失的东吴,周郎也好、子敬也罢,竟在此期间几乎无任何作为,只是整天围着荆州跟刘备、诸葛亮瞎泡蘑菇,很好地诠释着什么叫坐失良机!吕子明白衣渡江夜袭荆州,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功在东吴,其实以愚见看来,此举实愚不可及,吕蒙亦诚可谓东吴之千古罪人!一是取荆州斩杀关羽与西蜀反目成仇,招致刘备疯狂报复,后虽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但之前东吴的损失亦是相当巨大的!以袭荆州为起点,导致吴蜀两国积蓄多年的综合国力均毁于一旦,后期实际上都已无力对抗休养生息日久之强盛曹魏,最终造成两国先后灭亡!究其根本原因,实因吕蒙夺荆州斩关羽之过也!二者自关羽坐镇荆州始,慑于关公之威名,曹魏几乎不敢南下,有关公镇守的荆州以为屏障,东吴方得以长期安定,西线几乎没有受到过曹魏袭扰,综合国力因久无战事而大盛。
自取荆州后,魏、吴之间的大小战争,几乎从未断绝过,其对东吴综合国力的损耗累计,绝对远远大于得荆州所得之利益!三是之后的夷陵之战对蜀国国力损伤过重,致使蜀国对魏的威胁明显降低,魏国才得以腾出精力多番征伐、侵扰吴境。四是夷陵战后虽然吴、蜀曾再次修复双方联盟关系,但破镜真正重圆,基本已无可能!所以双方后期的联合,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综上所述,吴之败亡,早晚而已!一个不思进取且阶段性军事思想、方针摇摆不定、多有偏颇的政权,某家安肯投身而事之乎?原本打算效力于刘备的,因为相对而言,西蜀人才较缺,工作好找,且刘备虽颇多虚伪,但用人方面却也算是自有其长处,比如比较放权、手下部属自主性较强……等等!结果到那旮旯一看,不仅昭烈大帝使性子弄气地愣充大头蒜把家底基本祸祸光了不说,他还一蹬腿直接死翘翘了!留下个烂摊子,要人才没人才,要兵马没兵马,要战将没战将,要钱粮没钱粮……要啥啥都没有啊!这且不说,继位的禅哥儿人倒也算是不错,整天装傻充愣嘛事儿不问,倒也好伺候!可手下那三几个歪瓜裂枣的所谓“人才”可就难摆弄了,荆州入川的有一小帮,蜀中当地的算一大派,整天那个撕啊咬的,啃得那简直是遍地的狗毛,鸡飞狗跳,瘴气乌烟!连李严这种曾经名动天下的人物,都不再好好干活安心工作,而整天忱忱于家谋私利!当臣僚已无公心之时,国家便注定已无前途!蹓达了几天看看,实在有些无能为力,这玩意儿连号称“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都搞不定,我再搅和进去,那岂不要成一塞牙缝的啊?况且,西蜀这块儿,吃饭的人虽然不少,可真正能干活活,愿干活、会干活儿的人太少!孔明都给累死了,我还是省省,赶紧拜拜吧!又再看了几天,想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即从巴峡穿巫峡,便经汉川向颖川”,算拉那个倒吧,且去找司马老夫子蹭吃喝去也!(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正史上的吕布武力值非常低,品行也非常恶劣,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神话他?
吕布在三国中其实是被矮化了,他原本也是一方枭雄,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单纯的定义为武将。在三国的前期,基本有个规律,吕布在谁一边,谁就是胜利者,他跟着丁原,董卓就不敢对丁原下手,他跟着董卓,董卓就可以控制京城,他跟着王允,就可以收拾凉州兵马。就算他出去了,他投靠谁,谁就能横行一方。三国志中,讲吕布是: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武力值也是不低的。只是不像三英战吕布那样夸张,在三国演义里,是把吕布做为武力值第一来树立的,确实有所拔高。可三国志里吕布不单纯是武力值高,他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投奔张扬,凉州势力在长安通缉他, 他看张杨的目光有些游离,总在他的脖子上转,就知道对方动了心思。那怎么办?要是直接翻脸,毕竟是在对方的地盘,要是不行动,自己就要成为赏金了。
这时候,吕布主动跟张扬说:你拿了我的脑袋,对方不一定兑现赏金,你不如跟郭汜们说,你已经控制住了我,只要他们把赏金发下来,你就把我押解过去。这样,也不会落下杀害同乡的恶名。张扬同意了,派人去长安送信,来回一千多里,这期间,自然有疏忽的时候,在一个夜晚,吕布趁人不备就带着家眷逃走了。此后投奔袁绍,袁绍在河北原本并不是最强,连农民军都搞不定,吕布来了之后,带来了袁绍最急需的骑兵部队,这才把境内的农民军摆平。
到了后面,袁绍想卸磨杀驴,吕布一看不对,就向袁绍告辞,走的时候,袁绍特别派了数十人来送行兼护送,吕布一看,就明白了,自己还需要人护送?我信你个鬼。到了晚上吃饭,吕布假装喝醉,里面有人弹琴。到了晚上,弹琴的走了,灯也熄了后,这伙人冲到吕布的营帐,对着吕布的被子一顿猛砍,砍了半天才发现,被里只不过是一堆衣服罢了。
原来,弹琴的时候,吕布就已经走了。可见,吕布不止有勇也有谋,但为什么没成就一番事业呢?一是确实品行不好,人生污点太多,在东汉比较注重德行的时代,人设崩了不容易混。像刘备在这一点上就比较好。另一点,他毕竟是武人,而且是边人,出身也差,在重门第的东汉,他想成功可谓是难上加难。身边也没有什么谋士,也没有什么家族愿意跟随他。
据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死时,都出现了将星坠落,为何赵云死时仅仅是风吹折了大树?
在《三国演义》里,像关羽、张飞死时出现将星坠落,赵云死时风折大树,都是老罗一厢情愿的说法。小说嘛,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阅读性,搞一些玄幻,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不得真。演义中,一些大佬的出场及谢幕都有一些奇幻现象,不足为怪。甚至在一些正史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刘邦斩白蛇而举义;甄宓小时候常有神人把一件珍珠玉衣盖在她的身上等等。
至于像吕布出生时,五原山崩地裂等神话故事,关羽死后为神等等,更是不胜枚举。对于这些事,玄而又玄、幻而又幻。说不说在老罗,信不信在你自己。一定要说,他们之间死亡时有一些预兆的不同,起码在老罗心中,赵云跟关张还不在一个层次上。在演义中,刘关张开篇就出场,本来在镇压黄巾军起义及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他们三个是微不足道的人物。
《先主刘备传》记载了三兄弟举义兵镇压起义军,立下了功劳,但在汉末时期并非多么突出。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可能跟随公孙瓒参加了这一行动,但没有丝毫的踪迹。老罗之所以如此安排,无非就是彰显刘关张的忠义,这是小说极力倡导的东西。既然不能安排关羽、张飞生得非凡,就安排他们死得惊世。至于赵云,无论跟刘备的关系,还是资历、地位都无法与关张二人相提并论。
尽管他也被老罗安排为五虎上将之一,但其地位跟老黄忠差不多,就是一个很得力的部将而已。参照诸葛亮的病逝,也是将星坠落。诸葛亮这颗星坠落以后,老罗也没情绪再继续他的演义啦,草草收场;读者也没兴致继续看啦,是不是许多友友看三国,看到这里就没有兴趣再认真读下去了呢?我是如此的。由此可见,将星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去世才出现的天象。
尽管繁星满天,但不是每个武将都对应着一个将星,不可能人人有份的。天上没有赵云的星座,也就不存在坠不坠落的问题啦。地上的人也就不容易看到了,但赵云毕竟也是能够位列五虎的大将,死时没点动静也说不过去。老罗就把大树给弄折啦,让在附近的人惊叹一下,也给赵云一个交代。毕竟长坂坡七进七出不容易,不声不响就走了,那多不礼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