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ol和项羽ol这2个游戏,万国觉醒丨西楚霸王
作者:本站作者于是大家便奉项羽为这个“联盟”的盟主,称之为西楚霸王。后世之人正是通过《项羽本纪》才第一次认识了西楚霸王项羽和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历史上称呼他为西楚霸王,可是为什么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力能扛鼎,有率兵打仗之能吗?当然不是这样。于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有功将领和各国贵族为王。
项羽为什么自称“西楚霸王”?
秦朝末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百姓为了反抗秦朝的暴政,纷纷揭竿而起,推翻秦朝的统治。起义进行过程中,不仅有农民势力,还有战国时期的各国皇室贵族遗留子嗣。但农民的势力面对秦朝的军队总归显得力不从心,到后来沛公刘邦进入函谷关,子婴率文武百官开投降,自此秦朝灭亡。后来为推翻秦朝暴政做出卓越贡献的楚国后人项羽心里不满沛公捡了大便宜直接进入咸阳,于是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其中的主角——便是项羽。历史上称呼他为西楚霸王,可是为什么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力能扛鼎,有率兵打仗之能吗?当然不是这样。彼时的霸王不同于现在的霸王。现代汉语听起来霸王就是十分厉害的人,依靠权势蛮横地打压群众的坏人或者霸道无理的人,像恶霸、霸占等等。但是在那个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意思,那时候的霸指的是地位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人。
就好像春秋五霸中,五位国君轮番登场,成为春秋之霸,实际上指的是在这么多的国家中,就齐桓公治理下的齐国当世最强,于是大家公认齐国为当世盟主首领,称为霸。此后的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同此理。那么很显然,当时的项羽应该是西楚这个地方的最高统治者,最高首领,因此称之为霸王。那么为什么又是西楚呢?在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他就率领诸侯军向关中挺进,到了函谷关,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便将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
这个时候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告诉他,刘邦在山东时就贪财好色,入关后却不取财物女人,可见其志向不小,应该趁早杀了他。后来便上演了著名的鸿门宴,“今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结局就是项羽没能狠心杀刘邦,任由其逃走。这之后,刘邦自知兵力悬殊,于是撤出咸阳,项羽便率领大军进驻咸阳。
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屠戮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其间也有人劝项羽留在关中,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迫切想回到江东,不听此人规劝,甚至把那个人杀了。项羽进入咸阳后除了以上难以理解的事,他还大肆分封诸侯。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他妄图回到秦朝之前的状态,将原来的楚地、秦地一分为四;齐地一分为三;燕、赵、魏、韩这类国家一分为二。
前前后后分了十九个国家,他占据了西楚这块地方,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余的诸侯零零总总一共十九个诸侯王。这样一来整个天下比之战国时期还混乱不堪,战国时期至少有周天子做名义上的尊主,但是现在子婴没了,项羽又没有登基。于是大家便奉项羽为这个“联盟”的盟主,称之为西楚霸王。项羽的西楚霸王念起来就是大家仅仅认项羽为西楚国的国君,看在其实力强,功劳大的份上奉他为霸王罢了,实际上他是没有任何控制权的。
大家是怎么看待西楚霸王项羽的?
项羽是秦汉之际时势造就的一位失败英雄,用文学说法就是“悲剧英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的《史记》中为项羽立本纪,集中笔墨刻画了这一英雄形象。后世之人正是通过《项羽本纪》才第一次认识了西楚霸王项羽和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一、灭秦的霸王,建汉的沛公说到这很多人会奇怪,不是沛公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宣告了大秦帝国的灭亡吗?为什么说是项羽灭秦,建立盖世奇功呢?说到理由,就不得不提到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项羽全歼秦军主力,决定了秦王朝覆亡的命运,大力支持了沛公刘邦进军关中。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通过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将王离所率领的二十万驻守长城的秦军精锐主力。随后,项羽率楚军同秦将章邯对峙了将近半年之久,迫使其无暇分身回援关中。灭暴秦之业,项梁开其端,项羽接其力。灭秦的标志是项羽击杀宋义,巨鹿之战击溃秦军主力,被天下诸侯拥立为共主。
那么刘邦的功绩是什么呢?项羽灭秦以暴易暴,刘邦则击败项羽,平定暴乱,恢复了天下一统的秩序。秦汉之际的改朝换代,陈胜、项羽、刘邦共同建立了盖世奇功。陈胜首举义旗,项羽以暴灭秦,刘邦灭楚兴汉,因此,灭秦之功在于项羽而非刘邦。二、楚汉相争,有智囊而不能用项羽接受章邯投降之后,率军向西渡过黄河,直指秦都。诸侯所率领之兵多为刑徒,对于秦人十分仇恨,一路上虐待秦国投降的士卒。
投降的二十万秦国降卒多有怨言,项羽为了防止兵变,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秦国降卒。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这种复仇主义,虽然逞了一时痛快,但是却大失人心,这是导致他成为悲剧英雄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元前二零七年十二月,项羽攻破函谷关驻军鸿门,当时项羽所率的四十万人马都是楚军的精锐,而刘邦的十万人却没有经历过大战。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这个市井之人,进入咸阳居然不为声色犬马所惑,其志未可量也,必须尽快除之以绝后患。
”这时候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到项羽处出首,说刘邦有异志,进一步印证了范增的判断。但在鸿门宴上,有了项伯的袒护,樊哙的果干,张良的智慧,刘邦的狡黠,项羽的犹豫,项庄的畏惧,导致范增计谋的失败。项羽进入咸阳后,先后火烧宫殿,但并不选择定都称王,而是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各路诸侯。但是由于分配不均,引起了一些诸侯的反对,如彭越因为未被封王,就打起了游击战,骚扰项羽的大后方,让项羽十分头疼。
刘邦也借机从蜀地而出,平定三秦,联合天下诸侯,以项羽杀死楚怀王熊心为名,联合起来攻击项羽。由于项羽在齐地陷入了泥潭,一时不能回军,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讯亲率三万精骑,绕过刘邦重兵设防之地奇袭彭城,把刘邦打得大败。此战项羽以三万之众击破刘邦的五十余万联军,项羽走上了军事生涯的巅峰,而背后正是范增之谋。
刘邦对项羽屡败屡战,逐渐丧失的信心,张良献计让他团结英布、韩信、彭越三人,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范增客观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汉军多而弱,楚军少而精,应该集中兵力攻占洛阳,进逼关中,从而一举打破刘邦的包围圈。但此时的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对范增和钟离昧并不信任,范增愤而离开,导致背后伤旧创复发而亡。项羽此时既没有谋臣,也没有勇将,只有刚愎自用,逞匹夫之勇,成了孤家寡人。
三、乌江自刎,英雄落幕楚汉之争,项羽用勇,刘邦用智,看的就是谁能坚持到最后。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项羽签订合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楚军欢舞雀跃,但是楚军刚一撤退,刘邦就背信弃义从楚军的后方发动攻击。在刘邦答应了彭越、韩信、英布等人战胜项羽之后可以平分楚地之后,完成了对项羽的合围之势。半晚时分,四面楚歌响起,项羽大惊道:“难道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吗?”于是决定傍晚突围而出,返回江东重整旗鼓。
但是项羽到了乌江之畔时,自己放弃了渡江的打算,看到自己身边的二十六骑都不能保护,项羽决定不再返回江东。这不是怯懦者的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勇敢者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伟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壮举。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中。四、西楚霸王失败的原因项羽的兴灭,如潮水潮起潮落,来势汹汹,去也匆匆。总结项羽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兵法不精,以力斗智项羽是个崇尚武力人,自幼就好勇斗狠,对于兵书略知一二就不愿意再学。
楚汉相争时,竟然想到了要和刘邦决斗的办法,想靠自己的力量决定一切,但刘邦偏偏不和你斗力。以至于项羽处处受制于人,在范增离开后不久,就更加陷入了困境。二、任人唯亲,人心涣散项羽对于自己的亲族十分信任,对于功勋之臣却猜忌、离心。韩信、陈平等人原本都在项羽帐下,后来见不能为项羽所用,才投靠了刘邦,可以说这些人是项羽拱手送给了自己的对手。
对于范增、钟离昧这样的肱骨之臣,项羽也存猜忌之心,直接导致范增的离开,钟离昧也失去军权,让项羽成为了被一群无能的亲族所累的孤家寡人。三、残暴不仁,失去民心项羽性情刚烈,直接粗暴,复仇的念头让他变得残暴不仁。屠城、坑杀降卒成了常态,只知道杀戮,而不知道收买人心,导致项羽胜利越多,敌人越多。四、政治幼稚,封王失计鸿门宴上本来是除掉刘邦的最佳时机,但是项羽政治上的幼稚让他觉得自己理亏,主动放弃了除掉刘邦最好的机会。
分封诸王不仅没有达到收拢人心的目的,还让一些诸侯离心离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九江王英布的背叛。另外一个经典的桥段,就是楚汉将军对阵,项羽威胁刘邦要将他父亲烹杀,刘邦竟然说:“你我是结拜弟兄,我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非要把父亲烹杀,请分我一杯羹。”面对刘邦的这番说辞,项羽表示很无奈。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对于项羽的说辞十分贴切、准确: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与皇帝哪一个称号更适合项羽?
哪一个称号更适合项羽,这要看项羽的表现了?皇帝与西楚霸王相比,不仅仅是名号尊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力上要相配。项羽优点:1蔑视秦王。当秦王车队经过家门口时,项羽豪言壮志的说:彼可取而代之。“皇帝轮流做,谁都可以替代他。2胆大包天,杀死上级无能领导宋玉。楚怀王派宋玉项羽解巨鹿之围,宋玉推脱惧怕,差点延误战机,项羽大怒杀了宋玉,提着宋玉的头对将士们说:宋玉谋反,奉楚怀王之密令,我把他杀了。
你看看,杀宋玉的原因,说的多巧妙,真是粗中有细。胆大包天。然后他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王离,采用的战术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从而在各路起义军中威望甚著。因为起义就是打仗,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不打胜仗,就会被消灭,项羽从而逐步壮大。3勇猛冠绝三军,个人军事素质突出。霸王举鼎名垂千古,在历史猛将的排行中亦能排名第一,吕布,李元霸,皆在其后。
当项羽和刘邦在城墙对骂时,项羽用硬弓偷袭刘邦,差点将刘邦射死,其军事素质超强至极。缺点1没有政治主张项羽进了咸阳城,高兴的不得了,昔日的豪言壮语,终于实现了,能不高兴吗?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首先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然后杀了秦皇室宗亲800余人,杀了4000人的文武百官,最后杀了豪绅万人。咸阳城血流成河,护城河的河水成了黑红色,血腥之气,腐尸之臭,让咸阳城噤若寒蝉。
最后把阿房宫还烧了,带走的是财宝和美女。这得罪人的事都是项羽干的。这哪是义军所干的事,这分明是土匪的所作所为。攻下了咸阳,是要准备做皇帝的,项羽却失去了人心。打天下要靠枪杆子里出政权,治天下要考文官儒士,他杀了那么多人,就把大秦国的士族阶级全得罪了,一条人命就是一个关系网啊!还怎么会有人给他出谋划策。
就这样,天下人初步认识了项羽的凶残暴虐,2不会用人韩信就在项羽大营中,项羽却不识人,把他送给了刘邦。他的谋士就一个人,那就是范增。3项羽不识人。他的伯父项梁,是他的再生父母。而他的叔父项伯却阻碍了鸿门宴杀刘邦的计策,吃里爬外泄露机密给刘邦,还帮助刘邦逃跑。项庄舞剑要刺杀刘邦,也被阻拦。这真是无奈,也没看见项羽是怎么处理叛徒项伯。
当时攻下咸阳,秦国灭亡,并不代表,天下已经是项羽的了。反而使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因为大秦是由七个国家统一形成的。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诸侯贵族,他们率领的义军也同时起义,力量不可小觑。于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有功将领和各国贵族为王。这下可坏了,他没有可用之兵了。天下没有统一就擅自封王。而且只是短视的西楚霸王,没用几年,四方战争纷起,他就被刘邦打败,自刎于江边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汉初三杰和西楚霸王在干嘛?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着手灭六国。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9年时间,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实在是令人惊叹。不过更让人惊叹的还在后面,刘邦集团,从起兵到一统天下,只花了8年时间。也就是说富n代秦始皇,居然还比不过一个泥腿子刘邦,凭什么?说好的三代人的努力,不会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的呢?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在一统六国的时候,刘邦项羽这帮人在干嘛呢?他们如果早点出来抵抗秦始皇,是否就不会出现六国被灭的情况?一、刘邦集团的三杰各有不同的际遇。
刘邦集团里,最著名的三个人就是韩信、萧何与张良了,他们被称之为汉初三杰。那么这三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都在干些什么呢?1、韩信是贵族后裔。公元230年,秦始皇开始了灭国大战,韩信在前一年出生。所以说这个时候你让韩信干点什么,他还真的干不了。公元221年,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重任,这个时候韩信刚刚才11岁。
11岁的孩子能干啥呢?韩信又不是甘罗12岁能成为上卿,毕竟他没有那么高的平台。那么问题来了,韩信是打哪儿冒出来的呢?关于韩信的身世问题,其实历代史学家都做过考证,甚至连韩信的老爹是谁都搞不清楚。关键是韩信功成名就以后,也不把自己老爹的牌位啥的显摆出来,结果导致了我们后人完全不知道韩信的来历。不过从韩信的一些做派,我们可以看得出,韩信绝对是贵族出身。
首先韩信整天背着一把剑,那个年代带剑可不是为了防身,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次韩信葬母的时候,居然还知道挑一个风水很好的高地,这种事情,一般老百姓怎么办得到呢?再者韩信自幼饱读兵书,这哥们似乎就是为了战争而出生的。请问普通老百姓家里,怎么给韩信饱读兵书的机会呢?有时间不到田里干活,想啥呢?因此我们可以推论,韩信估摸着是贵族后裔。
而且他虽然是淮阴人,可是不排除他们家是从外地逃荒过来的。而当时秦始皇雷厉风行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韩国,韩信的父亲,从韩国带着怀孕的妻子逃荒到了淮阴不是没有可能。至于不知道父名,一来韩信父亲早逝,二来是为了保住韩信的小命,毕竟秦始皇治理之下,天下归于一统,没必要惹麻烦。2、张良是韩国正儿八经的贵族。韩信只是疑似贵族后裔,但是张良可就不同了,他的爷爷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宰相,他的父亲张平也是韩国两朝宰相。
这宰相到了老张家手里,居然成了世袭制的了。到了张良这一代,本来也是有机会继承父业,成为下一任韩国宰相的。可是没想到这个时候秦始皇打来了。别说宰相了,张良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因为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亡韩国。年轻的张良就这么失去了母国,从官三代成了穷一代,自此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这哥们就很有志向了,他散尽家财,只为了找秦始皇报仇。
他找来了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这玩意儿要砸人身上,那这个人可是真的要报销了。公元前218年 ,一统六国3年以后,嘚瑟的秦始皇开始东巡,也就是出去旅游,看看朕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没想到张良找到了秦始皇东巡的路线,于是让大力士带着120斤的大铁锤去偷袭秦始皇。结果显然失败了,秦始皇很生气,后果居然是不了了之了。
此时距离韩国灭亡已经12年之久,又过了些年,张良才出来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所以说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候,张良在努力计划刺杀秦始皇。3、萧何那时候在刻苦学习。萧何跟这帮人不同,他是个非常普通平凡的人,一没有张良那种国仇家恨,二没有韩信那种远大志向。早年的萧何就想要好好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学识,将来能做个小官。
所以后来萧何如愿成为了沛县的功曹,算不上是官,只能算是一个吏。对张良和韩信来说,这种小吏他们是不屑去做的,但是对萧何来说他已经很满意了。萧何跟秦始皇、刘邦是一个年代的人,他比秦始皇小了2岁,比刘邦大了1岁。当秦始皇一统江山的时候,萧何在刻苦学习,希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没想到后来被刘邦这家伙给拉入了伙,最终成为了建立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这是萧何当年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二、项羽集团那帮人又在干嘛?1、项羽本人。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楚国。两年以后,秦始皇灭亡韩国。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亡楚国,11岁的项羽,不仅失去了母国,而且连爷爷项燕也战死沙场。项羽这个时候跟随自己的叔叔项梁逃到了会稽郡,也就是浙江一带。当秦始皇东巡的车驾到了浙江的时候,项羽并没有像张良那样为了国仇家恨找秦始皇报仇,而是来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
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项羽就是充满了雄心壮志。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过程中,项羽一边逃难,一边努力练习武功。他不肯读书,结果长大吃了少读书的亏。张良、陈平这些人,仗着自己读书多,整天出馊主意整项羽。刘邦站在旁边嗑瓜子,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他不读书,可他会用读书人。最后项羽被刘邦这个也不读书的人给击败了。2、范增。
范增是项羽集团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他比萧何大20岁,比刘邦大21岁,比秦始皇还大18岁。这是一个真正从战国时代走过来的人。不过范增是安徽桐城人,那个时候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在公元前222年楚国灭亡的时候,范增已经56岁了。面对国仇家恨,范增似乎显得很冷静。因为这位老兄甚至在楚国朝廷都没有说话的权力,这哥们就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项羽老家宿迁明明在东边,为什么称项羽西楚霸王?
谢谢?邀请!项羽老家是秦朝下相人,据说在今宿迁宿豫区附近。但是西楚的中心是在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当时的彭城以西称为西楚,彭城以东可称东楚。所以说西楚是指的是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为中心的西楚,而与下相所在地无任何关系。
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怎么评价,大英雄,战神吗?
项羽算不上大英雄,因为根据最近出土的秦简可知,大一统的秦国并没有史书上写的暴政,诸侯群起推翻秦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已。但项羽确实是个战神,他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但项羽算不上足智多谋,他取胜靠的是勇冠三军。在项羽那个时代,决定战争胜败的往往是人的因素,因为当时的科技条件有限,交战的双方难以在装备上拉开差距,这就给了万夫不当的项羽所向无敌的机会,因此项羽起兵后几乎一路开挂,他的勇猛让他的军队战无不胜,这种敢打敢拼的战术在巨鹿之战发挥到极致。
公元前207年,面对秦将王离的15万大军,项羽仅用5万人就取得了会战的胜利(此时项羽身后的诸侯联军和巨鹿城的赵国守军也发挥了巨大优势),眼看败局已定的章邯也选择率20万大军投降。身经百战的楚军就这样走向了历史巅峰,在项羽带领下大的汉军节节败退,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一战,项羽用3万人就击溃了54万诸侯联军,教会了所有人什么叫“夫战勇气也”。
但项羽依靠勇猛作战的特点也是有致命伤的,在与刘邦长期的消耗战中,士气高昂的楚军逐渐被打磨的失去了斗志,仅在彭城之战的2年后就陷入严重的绝境,甚至是雪崩式的战斗力下降。刘邦的措施就是声东击西,自己在荥阳一线拖住项羽主力,收买英布和彭越搅乱楚军后方,再让军事天才韩信北上收复各个诸侯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采取有效措施摧毁楚军的士气,实现了形式的逆转,促成了项羽的兵败如山倒。
身边的战将两次大败,折损了大部分的楚军精锐。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带着精悍的楚军围剿在后方作乱的彭越,做梦也没想到答应他坚守成皋15日的曹咎坚持了6天就忍不住出城决战,结果还全军覆没兵败被杀,成皋是个重要的粮仓,曹咎战败让坚守荥阳的钟离昧岌岌可危,由于缺粮前线出现了崩溃的征兆;紧接着在11月,派去协助齐王抵挡韩信的龙且也全军覆没了,连带损失的还有10万楚军精锐,项羽怎么也不能接受这种现实,曹咎也就罢了!龙且可是当时的名将,刚刚在剿灭英布淮南国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派他去对付领着入伍2个月新兵的韩信怎么就全军覆没了呢?韩信在井径之战中搞定赵国后,手里的精锐都被刘邦调去支援荥阳战场,他手里只有一些刚刚招募起来的新兵,而齐楚联军当时拥有20万正规军,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进攻齐国就是找死,谁都不会想到他能击败名将龙且。
这种突然的失败让项羽有些不知所措,他不愿意放弃荥阳战场,但却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抵挡占据齐国的韩信,自己的大后方彭城面临来自北方的巨大军事压力。项羽最后的机会是外交,可他手下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纳谋士的建议,撕毁鸿沟之盟,趁着汉军士气高涨、粮草充足而楚军兵困马乏、缺衣少食的有利时机,与项羽展开决战。
可让刘邦也感到诧异的是追上楚军后还是战败了,固陵之战楚军饿着肚子打败了追上来的汉军。而且,英布、彭越、韩信并没有遵照刘邦的命令前来会战。这说明有机会依靠外交让这三人按兵不动、保持中立,但项羽没有游说人才,也没有能满足这三人胃口的资本。谋士张良、陈平看出玄机,上述三人在没有得到刘邦的封地许诺前是不会参战的,刘邦就大方的将齐国封给韩信、淮南封给英布、梁国封给彭越,换来四路大军围剿项羽。
项羽行动太慢,觉察到危机到来时还困在鸿沟附近。项羽急忙达成鸿沟之盟后,很着急的要返回彭城,只要回到大本营他就有希望卷土重来,因为饥饿的楚军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无法配合项羽以勇力作战的常规战术,更不要说四面楚歌、思乡厌战的情绪也在蔓延了。再加上彭越地盘处在荥阳前线和彭城后方之间,项羽不想恋战因此选择绕道南下返回彭城,这就给了刘邦缠着他决战的机会,也让无兵可守的彭城岌岌可危,不久就被韩信攻下,项羽的10万大军成了无家可归的丧家犬。
最后决战也是相遇翻盘的最后机会。只有像2年前的彭城之战那样,一口气击败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的联军,项羽才能扭转败局卷土重来。但刘邦是个很会总结的人,他意识到2年前的彭城之战失败,不仅仅是自己大意轻敌导致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军队无法媲美楚军的勇猛,正面交手哪怕是5比1也没有必胜把握。因此,汉军抓住楚军兵疲粮少、后方尽失、人心不稳的有利条件,在垓下围困楚军打一场持久歼灭战,因为手握天下的刘邦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和兵源,而项羽是绝对耗不起的。
韩信谋划了依靠绝对优势兵力组成的“五军阵”,也就是《史记》上说的十面埋伏,任凭骁勇善战的楚军四面冲杀,也逃不出天罗地网,被迫陷入持久战,并逐渐耗尽最后一点斗志。四面楚歌在依靠勇气作战的古代,胜过千军万马。四面楚歌这个故事一直被怀疑真实性,因为在当时刘邦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早在固陵之战前楚军就已经士气涣散了。
而当韩信削平彭城的大军汇集到垓下之时,楚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士兵们再也没有心情跟随勇猛的项羽奋勇杀敌了。人性中有一则铁律,“一个男人,往往不会因自身的安危而改变立场,但总是会因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这就是垓下之战10万楚军没能重现彭城之战奇迹的真正原因,士兵们不想打仗了,项羽一人之勇真就成了摆设。
西楚霸王项羽跟淮阴侯韩信在综合才能上,到底谁比较厉害?
项羽乃士族豪强名门之后,从小随叔父项梁拜师学艺,但项羽厚重少文玩迷棍棒,炼就了万人敌功夫,持强凌弱如蛟龙出海,威武雄壮。韩信自幼贫穷无依无靠,唯高尚品格是好,仗剑天涯,求师拜艺,终经名师指点,画龙点睛,终成大器。各人能力上项羽天下无敌。必胜韩信。但论综合能力和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足智多谋项羽差了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