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明朝时代这个游戏最初,曾经的4399小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建立,清朝建立后对于明朝的各项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这个一世一元制也因此被明朝统治者继承并沿用了下来。朝鲜王朝建立以后,频繁对明朝进贡,是明朝所有藩属国中进贡最多的国家。朝鲜王朝对明朝采取“事大主义”,朝鲜国王、世子均由明朝册封,朝鲜国王同于郡王,但得到明朝青睐的朝鲜君主能够使用亲王冠冕服饰。

南京为何成为明朝最初的首都?

南京为何成为明朝最初的首都

南京即金陵地形险要,北有长江天堑,自古“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地为都城。1356年,朱元璋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随着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增强,急需一个根据地建都,以便聚集人气夺取天下。环顾天下局势,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南方还未彻底平定,建都南方的某一座城市更加现实。

朱元璋考虑再三,并征求群臣的意见,甚至曾考虑衣锦还乡,定都濠州即老家凤阳,考虑到刘基等人坚决反对,加上担心淮西军事集团在濠州势力过大,最终搁置定都濠州。思来想去,短期内唯有南京比较合适。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此时朱元璋并不满意应天,所以没有正式将应天确立为国都,其原因在于:一是历史上以应天为国都的朝代都气数很短;二是应天位于江左,其城防有隐患,敌方从长江顺流而下,可以直达城下,当年东晋王敦起兵就是这般操作。

后来 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有人建议定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前往汴梁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北宋覆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汴梁处于四战之地,地形还不如南京。不过,朱元璋考虑到汴梁是宋朝的旧都,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于是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你觉得明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南京为何成为明朝最初的首都

一个伟大的王朝,哪怕隐没在历史深处,但泛黄的史料,依然好似惊鸿一瞥,浮光掠影之间,它足以将我们深深的俘虏:明朝。它有着耿耿不屈的热血,面对铁骑肆虐不退缩,它有着震惊朝鲜的大捷,草原追亡逐北的酣畅淋漓,中国有必伸之理的热血强音,哪怕在君王死社稷的悲情一刻,依旧怆然激荡。它有江南熙熙攘攘的城市,商旅纷至沓来的月港,更有中亚人惊叹为“金路”的辉煌。

它更有海阔天空的包容,可以欢迎利玛窦的讲学,可以饶有兴趣的聆听自鸣钟,可以捧着仿制的天文望远镜,看清月球的山峦凹凸。它更有着风情隽丽的世态万千,有热销的《水浒》《西游》,有火爆的传奇戏曲,有临川四梦的温婉咏叹,更有《杨家将》们的浴血坚持,有《三言二拍》的惊奇,更有太多人的执着于奔走,百家争鸣的潇洒气度。

这是一个华夏文明曾经拥有,也许有着千般不足,却同样有着万般美好的时代。以致敬的名义,通过点滴的细节,写下这时代的星星点点,不是单纯的缅怀,只为一种精神的传承。1, 朕要发福利自从开国登基后,朱元璋干的大事极多,样样血雨腥风。但他一辈子决心最大的,公认一件事:发福利。建立人类古代史上最强大的社会福利体制。

这件事他多强?以敖英《东谷赘言》说,有三大政策:收留孤寡老人的养济院,提供公费医疗的惠民药局,提供免费墓地的漏泽园。历代没办到他这地步。养济院遍布全国府县,惠民药局不但发药还有免费治疗,漏泽园更是县级地区必须有。哪个地方官没办到,就连街上有孤寡老人流落,当地县令就要立刻被绑了暴打!还有一件前无古人的福利,他竟也办了:洪武七年在南京建二百六十间瓦房,专供穷人居住。

是为世界上最早的福利房制度。一看效果不错,立刻下诏推广全国。地方官纷纷叫苦,说给钱给饭都行,房子真心来不及盖。朱元璋回复说:你们要理解我的心情,我可不想有一个老百姓没饭吃!2, 不杀好功臣朱元璋一大被诟病的罪状,就是大杀功臣,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俩场血雨腥风,几乎把明初功臣一扫光。但如果仔细看看,却也有很多位高权重,甚至在历史票友眼里,到了“功高震主”地步的功臣,却太太平平欢度晚年。

最缩影朱元璋态度的,却是郭英。郭英这位猛将,战争年代亲手俘虏消灭的敌军,总数就有十八万,一度被看做和蓝玉齐名的悍将。 “蓝玉案”期间更是扶摇直上,一度掌管禁军,是和朱元璋相始终的心腹。照南京老百姓话说:郭英的风光,真和唐朝郭子仪有一拼。他为啥这么风光?以朱元璋的话说:郭英位高权重,做人却十分勤俭,穿着出名寒酸,还从不买田置地,一次朱元璋问他为啥委屈自己,郭英诚恳回答:我一个农民当了侯爵,就已经祖宗开眼了,再讲究享受,肯定带坏子孙。

如此朴实,也令朱元璋感动,后来蓝玉案发,好些被牵涉功臣都喊冤,气的朱元璋扔下奏折就骂:他们要都和郭四(郭英)那么老实,朕能杀他们?3, 最牛地方官大明开国一大奇迹,就是在经济破坏严重的惨状下,一边战争一边建设,短短十年迅速振兴经济,实现“洪武之治”,堪称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经济神作。为啥有这神作?一大原因就是,朱元璋的官员里,能力卓越的地方官云集,最别致一位,当属费震。

这位洪武年间地方官里的明星人物,哪里最穷最乱就去哪,多难治的地方,都治得欣欣向荣,一大成功诀窍,就是抓细节。就任陕西参政时,刚到就碰上土匪,官仓粮食都抢光。可他既不查也不抓,反而写了一个告示:谁借官仓的粮食,两年内还清就行。没想到刚招贴出去,土匪就组团来了:自首!事后费震才解释,这帮人只抢粮食不抢钱,显然是饿极了的百姓。

有口饭吃当然就不闹了。更厉害的是,他还有独特创造,每次到了老少边穷,一个法宝就是“义务劳动”。只要是闹灾,大小官员都有干活任务,要帮鳏寡孤独干活。而且老百姓若没饭,就从官仓禄米里先扣,赈灾粮来了再给官员还。下面官员扣一部分,自己的禄米几乎带头扣光,老婆孩子都啃野菜,他每天也是面黄肌瘦工作。于是哪怕吃糠咽菜的灾区,只要他去了,绝对没民乱。

以他给朱元璋的奏折意思说:官民说难管都好管,他们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公平。4, 好脾气皇帝明朝中期一个出名好脾气的皇帝,当属明宪宗朱见深。日常遇到急事,他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叹气,比如大藤峡叛乱,满俊之乱,湖北流民叛乱,官员们动作稍慢一点,他一不催二不骂,就是一个劲叹气。他一叹气,官员就心领神会,玩命苦干吧。

竟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他还特大方,特别是遇到水旱灾害,一般赈灾都是通过户部,但他却嫌户部慢,直接从自己的内府库里出钱粮,抢先就把灾赈了。他在位二十三年,减免税粮一千九百万石,自掏腰包赈济钱粮四十万石。这二十三年明朝自然灾害的烈度,公认比崇祯年间还惨,却没出大乱子,首先归功他这大气。但因为他常年不上朝,因此也常遭官员骂,这事他脾气更好,被骂的多狠,一般不发火,连话都懒得回,出名的闷葫芦。

急的御史陈音上奏,说皇上我们骂您您不说话哪里行,求求您说句话吧。但有时候他也发火,比如御史林俊骂他崇佛,就惹他怒了:可以骂我绝不可骂我佛!竟一怒把林俊下牢狱,太监怀恩劝了句,他更拿起砚台砸怀恩,差点把怀恩脸砸开花。无意中也创了个记录:他是除了朱元璋和崇祯外,又一位亲手打过人的明朝皇帝,且是唯一一个用砚台的。

(朱元璋用鞭子,崇祯用椅子)。5, 奸臣办好事明朝十五世纪后半段,最惹骂的奸臣是谁?答案是个今天不太熟的名字:刘吉。这位明朝成化年间的内阁大学士,官居阁老却尸位素餐,除了逢迎拍马就是糊弄工作,还为了丰富明宪宗业余生活写黄色小说,因此一直招恨,弹劾他的奏折年年多,更落了一个诨名:刘棉花。意思不怕弹。但等到明宪宗过世,明孝宗朱佑樘过世,昔日好些混日子的高官都混不下去,偏偏刘吉却官升一步,竟成了内阁首辅。

因为明孝宗知道,刘吉够奸,却是个有能力的人物。于是先含沙射影,以羞辱式罢免老首辅万安的手段,彻底折服了刘吉,竟然就从此服服帖帖:明宪宗年间的奸臣,竟变成明孝宗年间的能臣,每天紧锣密鼓的工作,包括税制改革和收复哈密之类大事,都有他的筹划。仕途最后五年,闪光成绩极多。当然最闪光的一条,当属反贪。身为老牌奸人,刘吉驾轻就熟,提出好些督查政策,制造大批贪官落马。

正是应了一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如果崇祯也有明孝宗这手段,明朝未必亡。6,白银换忠诚朱祐樘得到后世称颂的,除了他的勤政与人品外,就是他对文臣的优礼。比如他极其信任的左都御史戴珊,弘治十八年(1405年),朱祐樘接见戴珊时,特意赠给他一锭白银。并解释说:这一点钱,多少能够表彰戴珊的廉洁。皇帝给臣子送钱,明朝并非首例,但仅为表彰道德,确为首例。

戴珊晚年,多次请求退休,朱祐樘对戴珊说:我把天下大事交给你,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而今太平盛世尚未实现,怎么能说走就走呢?闻言的戴珊流泪说:我只有死在任上了。7, 怎样打胜仗为了打胜仗,明朝中期后的武将们,各个挖空心思的拼。比如嘉靖第一勇将马芳,他的办法就是设立督战队,全是由百步穿杨的神射骑兵组成,作战的时候游荡在战阵后,有发现主动跑的,二话不说就是一箭。

后来指挥抗倭援朝战争的辽东名将李如松之父李成梁,他的办法也是设督战队,不同的是他亲自带队拿刀砍,有溃退的被他看见,上来当头就是一刀。然而按照明朝中后期文学家徐文长的记录,最有办法的还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他的方法就是敲鼓。他的戚家军里,按照不同的要求,编订了不同的鼓点旋律,如果部队出现溃退,就命令敲进军鼓,鼓声之中,士兵必然能够重新振奋。

后来徐文长游历北方,在山西见到在此地任御史的好友梅如桢,说起戚继光的办法,梅御史好奇的问:“这办法有没有可能在我这里推广。”徐文长答,你学不来,那是人家平时苦练出来的。8,铁血大明军万历年间的明王朝,在许多后人看来,是混乱争斗乌烟瘴气,但在朝鲜人眼里,却只当得四个字:铁骨铮铮!朝鲜官员柳成龙在其描述同时代抗倭援朝战争的文章里就曾说:中国士兵打仗勇敢,关键时刻敢于和敌人以死相搏,即使兵力不如敌人,也依然奋战到最后,真是天兵下凡啊。

《日本战史》在记录朝鲜战争中,五千明军遭数万日军包围的碧蹄馆之战时,也曾记录过这样一个细节。在从围困,到肉搏战,再到最终明军成功突围的整个过程里,明军的战旗始终没有倒下,即使在日本的攻击中,持旗的中国士兵不断有人牺牲,依然马上就有人接过战旗,继续持旗奋战。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朝鲜战争战火重燃早期,数万日军攻打三千明军死守的南原城,在日军强烈攻势下,当地的朝鲜本国兵马早就逃散,然而接到死守命令的明军,不但血战到最后,城破之时,竟然还能成功突围出去。

我国明朝时期世界各地都是怎样的?

南京为何成为明朝最初的首都

大明建立于公元1368年,至公元1662年完全灭亡。这三百年的世界各地,大明自建藩篱,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不断扩张,美洲开始进入旧大陆的视野。所以,我们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看:1,中亚、南亚至中东的伊斯兰世界朱元璋起兵反元的同时,西察合台汗国的驸马爷帖木儿也开始了他的征服事业。公元1370年,帖木儿建立帖木儿帝国。

之后,中亚的察合台汗国,西亚分崩离析的伊尔汗国,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帝国,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印度的德里苏丹国等都成了帖木儿的手下败将。也就是说,明初的亚洲,与大明并立于世的是这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帖木儿帝国。公元1405年,帖木儿病逝于东征大明的路上,两大帝国并没有交手。帖木儿帝国之后,中亚、南亚、西亚的格局一分为三:公元1526年,帖木儿的后裔南下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公元1501年,波斯复兴,萨菲王朝被称为“波斯第三帝国”。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灭了千年拜占庭帝国,于1517年灭了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称霸地中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奥斯曼苏丹则集哈里发与凯撒于一身,帝国臻于极盛。这一时期的伊斯兰世界,从北非一直延伸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奥斯曼、萨菲波斯、莫卧儿帝国三大帝国并立于世,基督教世界只能避其锋芒。

2,欧洲的基督教世界这三百年的欧洲,正处于剧变时期。公元14世纪,大明初期,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同时,英法两国开始了百年战争。公元1453年,千年拜占庭被奥斯曼所灭的同一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法成为史上最早的民族国家。公元1517年,也就是奥斯曼攻灭马穆鲁克王朝的同一年,神圣罗马帝国的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直到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才落下帷幕,瓦解了天主教的束缚,建立了第一个世界体系——维斯特伐利亚体系。公元1500年,两颗牙——西班牙和葡萄牙将人类带入了大航海时代,西班牙成为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公元1480年,东欧的俄罗斯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开始了向四面八方寻找出海口的征服历程。

至大明末年,俄国人已经进入了黑龙江流域。所以,大明三百年,欧洲人从东西两个方向将西伯利亚和南北美洲变成了基督教世界。同时,文艺复兴、大航海、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都是这三百年间的科学家),则为西方在18世纪的称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美洲美洲有三大古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公元1500年,当西班牙人进入美洲之时,玛雅文明已经衰落。西班牙人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将美洲变成了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不过在今天看来,这三百年的美洲最重要的事件应该是美国的诞生。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来自英国的三艘五月花号大帆船来到了美洲,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五月花号”公约》, 这份公约可以算是美国的出生证明。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大多在明朝?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大多在明朝?搞清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小说的发展历史。大家都知道,各个历史朝代的文化都是发展变化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汉唐以前是诗经、乐府为主。唐朝以近体诗作东!而宋朝的重点是宋词,到了元朝主流文化又是元曲啦!一直到明清时代,小说才发展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武侠作品也一样,大都是根据历史人物事件加以艺术加工创作而来的。这就涉及到武侠作品历史题材的问题了。清朝由于文字狱厉害,所以小说家都是以前朝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来创作的。而明朝离清朝最近,而且武侠历史题材特别丰富!所以是首选。那为什么说明朝的武侠历史题材非常丰富呢?一方面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绿林好汉,他靠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立国的,而明朝的灭亡也是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为剧终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明朝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甚至于丞相制都废除了。

为了监控官员以及打压农民起义,明朝先后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关。这些特务都是精挑细选的武功高手!他们不受地方官员的管制,游走于全国各地,充当朝廷的鹰犬打手,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与绿林好汉,农民起义英雄之间的争斗故事。就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造就了明朝大量的武侠小说的题材。而历史都是连贯的。所以现代武侠小说也大都是以明朝为时代背景。

如果在明朝穿之前朝代的汉服会怎么样?

按二十五史等正规史书的《舆服志》等内容,每朝每代,都有本朝的服装要求,这是属于“礼仪”范畴的,从头上的饰品、服装、佩件等,包括出行的车辆的麾盖、颜色、马匹、仪仗队人员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是主要是针对官员的,而老百姓,也有规定,比如“商贾不得乘坐马车”、“女性头上(金银)饰品不得超过一件以上”(明清)、“不能穿狼、貂等皮”(明清),按照这些规定,寻常百姓没啥好穿戴的,只能依本朝的最低要求,至于穿了前朝的服饰,那就不符合本朝的制度了。

明朝时期与朝鲜的朝贡制度究竟是怎样的?

朝鲜王朝是明帝国最重要的藩属国,也是明朝众多“不征之国”中的首位。朝贡体制是古代东方国际秩序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以中原王朝为中心。朝鲜王朝建立以后,频繁对明朝进贡,是明朝所有藩属国中进贡最多的国家。“威化岛回军”之后,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明成祖夺位之后正式承认了其地位,朝鲜王朝成为了真真正正得到中原承认的“合法国度”。

而那个时候,朝鲜半岛对于中原的朝贡制度再次建立起来。朝鲜王朝对明朝采取“事大主义”,朝鲜国王、世子均由明朝册封,朝鲜国王同于郡王,但得到明朝青睐的朝鲜君主能够使用亲王冠冕服饰。与如今韩国人自己往脸上贴金的韩国古装剧中不同,古代朝鲜国王不得自称为朕,只能称孤、寡人,只能被称作大王、殿下,不得被称作陛下;其正妻只能是王妃,死后得到明朝允许可追尊为王后;储君称作世子,也必须由明朝册封才能够合法。

历史上,朝鲜王朝与琉球、越南并称中原最重要三大藩属朝贡国,以朝鲜为最。朝鲜王朝每年进贡少则两次,多则三五次。由于太过于频繁,明朝皇帝都感觉非常厌烦,甚至强行规定朝鲜使臣每年朝贡不得超过两次。朝鲜王朝所在之地向来贫苦,能够进贡的物品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品质不好的柞蚕丝绸、铜矿、皮毛,还有美女。而明朝作为赏赐回报,会回报数倍乃至十数倍的银两珍宝。

为何明朝开始,皇帝的年号就只有一个了?

皇帝的年号并非从皇帝出现开始便存在的,整个秦朝和汉朝初年的皇帝们都不曾拥有过自己的年号,直到汉武帝继位后,年号才出现,从汉武帝之后,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甚至很多皇帝执政期间还曾拥有过多个年号,但是年号的多少跟皇帝的历史功绩或者地位并没有任何关系,汉武帝一生在位五十五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而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只用了贞观一个年号,但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则使用了多个年号,最有个性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五年却使用了十七个年号。

明朝立国后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期间共有28位皇帝,这些皇帝基本上一生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朝以后的皇帝通常被人们直接用年号称呼,就比如明思宗的年号是崇祯,因此人们便习惯称其为崇祯皇帝,而并不是明思宗。后来清朝也是如此,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都是这样。但是明清两朝也并非所有皇帝都是使用了一个年号,这其中三位皇帝使用了多个年号,严格来讲,是两位,一位是一位是明朝英宗皇帝,因为先后两次在位,所以先后使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朝的太宗皇帝皇太极登基之初年号为天聪,之后正式称帝时改为崇德,所以皇太极也有两个年号。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曾经使用过三个年号,为何说是三个年号呢?因为溥仪在1908年登基之时使用了宣统的年号,后来溥仪到东北出任伪满洲国执政,同时使用了“大同”的年号,后来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也改为了康德。但是此时的皇帝早已非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皇帝,而不过是日本人控制下的傀儡皇帝罢了。那么为何从明朝开始之后大多数皇帝都只使用了一个年号呢?这其实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鉴于之前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频繁更改年号导致了记录混乱的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便明确下旨昭告天下,制定了一世一元制的制度。

也就是说,所谓的一世一元制指的就是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因为这是朱元璋立国时定下的规矩,是明朝的祖制,所以在朱元璋之后,明朝的绝大多数皇帝都严格遵守了这个祖制,唯一例外的就是明英宗,不过这也并非明英宗的错,明英宗因为土木之变而两次在位,因此使用了两个年号。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建立,清朝建立后对于明朝的各项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这个一世一元制也因此被明朝统治者继承并沿用了下来。

文章TAG:4399  小游戏  游戏  明朝  最初  明朝时代这个游戏最初  曾经的4399小游戏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