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论·中国故事 襄阳三国小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三国类的游戏,哪个最好?
完成任务不容易,大家给个赞吧QAQ战略类的话个人比较推荐三国志系列吧,三国志11算是系列里最经典最好玩的了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采用了气势磅礴而又细腻的水墨画风,画质雅致不刺眼(比12不知道高到哪儿去)而且这个游戏的水墨并非黑白,而是以墨绿为主,四季都有不同的变化,不会显得单调。众所周知,很多老游戏虽然由于可玩性高被经常提及,但是一直不温不火,就是因为时代久远画质感人(比如曹操传,仙剑1)。
在三大妈的网站里面,slg游戏中玩家关注度排第九名(评分为8.8),可见这个十年前的游戏还是颇受欢迎的。易上手,游戏性强不得不说,容易上手是一个游戏长盛不衰的因素之一!玩家几乎可以掌控任何元素!通过计算,可以实现伤害的最小化,这个特点也让大神们追求极致的玩法。禁手,无伤等等,这是三国志12,信长13 14所不能提供的。
哪款三国游戏最有代入感?
要说最有代入感的三国类的游戏我首推《率土之滨》!之前入坑率土是我哥们儿推荐的,我入坑率土之后他直接拉我进了他们的同盟,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很赶巧,刚进去就碰上了任务,准备攻打对面的一个城池,我们在聊天频道商量战术安排,这个时候我们同盟进来了一个人,自称萌新,我们也没有在意,照常商量战术,结果打起来的时候,对面就像是知道我们的安排似的,直接把我们打败。
中国人需要怎样的三国题材游戏?
中国玩家需要好玩的游戏,不论何种题材、何种类型!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国题材游戏有:日本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三国志外传》系列(三国志英杰传、三国志孔明传和三国志曹操传)以及《真三国无双》系列等;近期比较火爆的英国 CA 公司研发的《全面战争:三国》;国内奥汀科技的《三国群英传》系列;光谱资讯的《富甲天下》;除了 PC 端大家熟知的还有 FC 的《吞食天地》、街机《吞食天地》和《三国战纪》等游戏。
以上这些游戏都是三国题材,包含的种类也是从策略、战棋、动作、休闲、娱乐、RTS、RPG 等等绝大主流的题材。这些游戏当中很多游戏都有了十年甚至更大的年龄,但是依然有很多玩家在关注这款游戏和游玩。就拿《三国志11》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光荣对于《三国志》系列游戏的爱,绝对不亚于日本本国历史的《信长的野望》系列游戏。
一方面光荣对于三国历史的精通不仅仅局限于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还对《三国志》等文献也都有充足的研究;而这一点英国的 CA 公司也是同样如此,同时还聘请了剑桥大学秦汉史大咖来做的顾问。单单从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国内的游戏就已经无法比较了,在这个基础之上光荣对于311当中的751名武将也都设计出了符合他们身份、地位以及能力的数值和特技。
而游戏几乎百分之95以上的操作都在一张地图上就可以完成,让311这款主打策略的游戏有了一种慢节奏 RTS 游戏的风采。而这种用战棋玩法玩出 RTS 游戏感觉的作品怎么可谓不出色!战棋游戏,本是一个小众类型的题材。但是在311的游戏当中却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已经被谙熟的游戏基础构建,再加上颇有创意的玩法成为了《三国志11》能够被誉为经典的原因。
最接近模拟真实的三国游戏是什么?
这里是喜爱游戏的小白"三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游戏中常用的题材,至今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作品,尤其以中国和日本居多。在众多的三国游戏当中,各类风格的游戏都有,有卡通风格有写实风格。游戏的类型也是各式各样,有角色扮演的,有即时战略的,有策略的等等。那么大家觉得最为拟真的三国游戏是哪一款呢?《三国演义3》是台湾智冠出品的一款三国题材的大规模仿真战争游戏,玩家可以集结多达五万军队与敌军决战,战场逼真,兵种众多,再现了三国时期尸山血河的壮观场面。
智冠完全将策略、即时战略、模拟以及养成等各类游戏的优点结合起来加入这款新的《三国演义3》中。说游戏拟真,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设和剧情,游戏与中央电视台1994版《三国演义》的联动,本作的所有剧情,都是以电视剧为蓝本制作的,游戏的剧情画面都是电视剧中的原版画面,而且,游戏中的人物造型也都是电视剧中的造型,就连气候、地形都是到各省实地访察当代的气候与古战场的实景收集到的,可以说是十分细致。
游戏里面的插画,也很有当年小人书的风格。看到这些熟悉的人物,大家是不是想起了那部电视剧,有鲍国安饰演的曹操,有陆树铭饰演的关羽,真的,这种情怀,也只在这部游戏里能够体验吧。再说游戏性方面,游戏从内政部署到战争策略做的都相当到位,作为一款比较早期的游戏,这么面面俱到内容,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属难得,同时期的《三国志》系列作品都无法做到这种程度。
就内政方面各种真实的设定令玩家头疼,每年的税收后,统治度马上降低几个百分点,不管你税率高低;防洪达到100,也会发洪水,所有行动都需要亲历亲为,将城市托管给电脑则只会傻傻的发呆,所以当城市多了以后,进行内政发展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战争方面是以真实的情况为主,采用回合制。在战场上加入了真实的昼夜时间概念和季节、天气、地形等变化从而影响兵种和奇术或谋略的应用,可以形成许多其它三国游戏中没有的战术。
攻城与养城也是游戏中的一大重点,如何交互运用各兵种攻下拥有不同性格守城将的城池,如何管理养成一座新兴的城池,使其人口成长、粮食富足、教育普及、兵强马壮。从采集资源、修建原料工厂、生产兵种到集结兵力上战场等有内政功能的建筑物共有十三种,分别为:冶铁场、锯木场、军火场、养马场、兵工厂、军营、校练场、行口、市集、学堂、粮仓、行政会堂和城墙。
为什么219年的襄樊之战不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
这是因为后来发生了夷陵之战,无形中降低了襄樊之战的影响力。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并非发生在严格上的三国时期,而是东汉末年。而且它们被成为三大战役最主要是因为对于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而被称为三大战役,并非单纯因为规模巨大。三大战役的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和袁绍之间,最终以曹操胜利告终,并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决定了曹魏未来的格局。
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结果曹操败北。此战以后,曹操暂时无力南下,三国鼎立的雏形开始出现。而夷陵之战是发生在刘备和孙权之间,最终刘备战败,此战最大的意义是刘备从此无力东进,而孙刘两家在实力明显不如曹魏的情况下,不得不在此后缓解了彼此的矛盾,再次联盟。从而决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并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次战役其战后的意义具有决定性质,因此才被并列为三大战役。而襄樊之战虽然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之后发生了更大规模的夷陵之战,襄樊之战无论从规模还是其影响力都要比夷陵之战要小,时间间隔又近,自然只能排除了。同样道理,官渡之战后曹操平定河北之战,赤壁之后曹操和孙权在合肥、濡须等地还多次发生战斗,一样因为规模和影响力原因被排斥在外,虽然这几战从规模来说,可能还超过了夷陵之战。
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为何能威震华夏?
关羽襄樊之战的规模在三国战争史上不算大,但是其战果可以说很大,重创了曹军,而且关羽北伐引发了连锁反应,所以声势非常大。很多人认为关羽的襄樊之战仅仅是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所率增援樊城的部队,魏军损失在三万左右,这是不对的。在关羽北伐襄樊前,曹操曾经命曹仁南下攻击荆州,进驻樊城。曹仁要南下攻击荆州,其所统帅的兵力,除了留守襄樊的,就应该不比关羽少,也有几万人马。
而等到水淹七军以后,曹仁此时只有樊城里的几千人马和襄阳的守军。显然关羽不仅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的部队,抓了三万俘虏,在这之前曹仁的部队也遭到了重创,两下相加,魏军损失应该有四五万之多。和《三国演义》不同,正史里几万人就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了。以三国前期的三大战役为例,官渡之战袁绍大军不过“众十馀万”。
赤壁之战,曹操在一线的部队不过七、八万,而孙刘联军是三到五万之众。夷陵之战,蜀军大约是四五万人,吴军则是五万。襄樊之战魏军的损失四五万,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了,如果再加上汉中之战魏军伤亡也不小,此时是曹操军事上最虚弱的时候。另外自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称魏王以后,和拥护汉室的势力矛盾激化,就在汉中之战前,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发动叛乱,各地也是暗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