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自闭症干预游戏,自闭症孩子独立游戏训练者如何干预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自闭症孩子独立游戏训练者如何干预
指导者可以用语言提示、亲自示范、手把手辅助等方法,帮助自闭症孩子掌握游戏的步骤。例如,指导者的目的是训练自闭症孩 子学习用积木搭房子。如果一开始自闭症孩子不知道教者的意图, 第二位大人可以从孩子的背后扶着他的手去摆积木。如果孩子学有 所成,指导者应该非常热情地加以表扬和赞赏。在这种条件下,指导者要 避免过于冷静和过于严肃。然后,指导者在其技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逐渐地撤销辅助。但是要注意的是,撤销辅助的幅度应该是一步步 的而不能太快。
2,有哪些好玩的自闭症康复小游戏
自闭症小孩康复训练一般是围绕认知培训,行为矫正和语言训练 ,小孩对游戏的兴趣一直都比较大,一方面玩生活场景的游戏,还有可以玩一些小游戏,我看朋友家小朋友在玩认识蔬菜水果的游戏,点击还有声音,不知道这类的你喜欢不~
3,自闭症孩子独立游戏训练者如何干预
指导者可以用语言提示、亲自示范、手把手辅助等方法,帮助自闭症孩子掌握游戏的步骤。例如,指导者的目的是训练自闭症孩 子学习用积木搭房子。如果一开始自闭症孩子不知道教者的意图, 第二位大人可以从孩子的背后扶着他的手去摆积木。如果孩子学有 所成,指导者应该非常热情地加以表扬和赞赏。在这种条件下,指导者要 避免过于冷静和过于严肃。然后,指导者在其技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逐渐地撤销辅助。但是要注意的是,撤销辅助的幅度应该是一步步 的而不能太快。
4,自闭症儿童在玩游戏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你好,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其 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由于儿童孤独症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意见建议: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具体干预方法有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语言训练等.如:踩尾巴、抢凳子、小火车钻山洞、老鹰抓小鸡等,操作的好,孩子在游戏是能有很好的体验的。自闭症儿童,有的能力好,有的能力差一些。在游戏计划时,根据孩子不同能力去准备。很多能想到的游戏,经过精心设计,都可以变成适合自闭症孩子玩儿的游戏。
5,自闭症训练pci是什么
自闭症训练pci是游戏和文化介入的自闭症治疗干预模式,在游戏教育取向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学习、构造理论、亲验心等理论。推荐【大米和小米】。大米和小米针对自闭症人群的社交障碍,形成了一个集孤独症儿童康复、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为一体的团队,致力于解决儿童孤独症及发育障碍的医学难题,持续助力孤独症儿童的健康成长。自闭症PCI以文化学习相关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包括社会倾向、相互控制、模仿、社会参考、意图解读、游戏、心理理理论、共享注意力、对话和叙事等。提出者认为,孩子的学习需要有兴趣而积极学习,而不是通过外部灌输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必须经历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建立适当的社会认知。因此,自闭症干预训练应在自然日常生活中(服装、饮食、洗澡、聊天、讲故事等活动)或游戏活动中进行,游戏应符合自闭症儿童的兴趣,调动儿童的主导性,根据训练目标和儿童的特性定制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自闭症干预方法的相关问题,推荐咨询大米和小米。大米和小米,有着数千篇专业知识、康复指导、行业服务等高质量原创内容,大米和小米专业的自闭症谱系及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服务平台,提供康复干预、融合支持、居家指导、家长培训及科普咨询等一体化服务。
6,什么是自闭症
说那么多、、
自闭就是孤立自己、不跟别人打交道、
就跟你一样、
用两个字来说就是“白痴”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是:内向性孤独表现为拒绝交往和不能与人进行情绪交流,显得极度孤独。拒绝交往的特征性症状是避免被注视,不能与人进行目光的接触,对人的反应就像对物一样,甚至对亲人的呼唤也不产生反应,仿佛与己无关,根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不能与人进行情绪交流则既不会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关爱和安抚,也不会体察别人的喜怒哀乐,甚至不喜欢被抚抱、被亲吻,即使对父母的爱抚行为也不产生微笑或欢跃的反应,对待父母的感情反应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
不愿意跟人家交流,不愿意跟人家玩,属于内向的这类人~[编辑本段]概述
少儿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不开口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弱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其 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由于儿童孤独症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具体干预方法有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针刺疗法、音乐游戏治疗等。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过去也有,但相对现在而言较少。但还是有万分之五的发病率。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4:1。
7,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
对被称为“特殊儿童之王”的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国外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模式。(1)自闭症幼儿的早期融合保教所谓融合保教,是指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安置于一般的托幼机构中,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保育和教育的形式。我国目前对自闭症幼儿实施早期的融合保教主要着重于以下四个方面。①家庭、幼儿园、社区的融合保教模式: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有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早期诊断、评估,制定和实施干预训练计划。②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建立个别化、结构化的保教计划:利用综合评估和直接观察的资料,确定融合保教的目标、实施方法和发展评估方法。③在融合保教内容上,强调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要特别强调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互动能力,应安排大量的能提高注意力、模仿和游戏能力的训练,培养儿童与人分享、表达情感的能力。④渗透的干预方法,保持一定量的个别化训练:是让自闭症儿童在自然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由父母或教师这些熟悉的人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个别化教育计划所进行的日常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效果得以巩固。在矫正自闭症的行为方式和培养社会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2)学龄阶段的教育教学方法①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时刻想到:这些教育教学是否能提高儿童的自然认识和社会认知的能力;是否能促进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动作技能和职业技能;是否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来讲,教育者都是根据功能或实用的原则、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发展水平、自闭的特点和程度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案。②采用多种感官进行教学:由于自闭症儿童注意的指向不确定,又可能伴随过度选择,使他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如一个对音乐和律动都比较敏感的孩子,可以采用音乐来教自闭症儿童学会乘法口诀。③采用结构式教学法:运用行为分析原则,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社区的配合,教会家长从事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儿童所在的社区了解和配合自闭症儿童的教育。④采用密集教育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每周进行15 ~ 30 个小时密集的训练,巩固训练的成果多采用类化学习的方法(类化学习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利用生态环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充分强调利用教室内外、家庭内外和幼儿园内外的环境等不同的环境展示刺激物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课程设计强调社会互动及沟通技巧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安排培养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了解团体规范和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和监督来保证自闭症儿童个别计划顺利实施,及时地商讨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育教学有效、可持续。运用多种学习理论和训练方法。(3)运动治疗和干预原则:①通过医学检查和运动体能评估,确定自闭症儿童的运动治疗和干预方案,制定个别化的运动治疗和干预计划。②控制运动和干预计划的运动量,根据儿童的身心情况制定控制运动和干预的个人计划,确定自闭症儿童运动治疗和干预时间和强度,避免难以恢复的劳累。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从少到多地增加运动量。④配合使用其他的方法,唤起自闭症儿童的主动性,巩固运动治疗和干预的效果实施步骤,进行医学检查和运动体能评估。⑤确定运动治疗和干预的具体目标是为了安定情绪,还是改善运动技巧。⑥选择运动治疗的类型,包括放松运动、呼吸运动、伸展运动、耐力运动等。⑦确定运动治疗的时间、频率、运动量。方法:被动运动治疗和干预,包括按摩和牵引。主动运动治疗和干预,主要为徒手运动(韵律操、治疗体操、拳术)和机械运动(杆上运动、球类运动、滑板运动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运动治疗和干预,有可能使自闭症儿童不正确的和无效的反射动作得以控制,使个体有正常的感觉输入,使输入的信息能达到相应的神经通道,在有效的整合中正确和有效地反应,由此促进儿童身心成熟。(4)学前融合保教模式的构筑与实践由团长负责制下的团队模式;将集体活动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组合模式;与社区和康复机构携手的联合模式。
8,为什么我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显得很不自然
一开始到国外也是这样,国外的人说话时都喜欢盯着对方的眼睛,让我有种很不自然的感觉...试试对着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练习说话感觉当天的穿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数,比如说穿新衣服,PL的衣服裤子(mini群?呵呵..) 打扮得漂亮了,有种“今天状态非常好”的感觉时 人也会自信很多,说话起来自然就会流畅了也许是你还不够自信,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比较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与看法,所以与人说话时显得不自然。其实也没啥,人无完人,你不要去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做一个真实的你就好,因为你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必与别人去比较,也不必事事让每个人对你满意,放下这些思想包袱,一切自然就好,勇敢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多虑了。什么是自闭症(又称孤独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单纯依靠大体力强化训练的做法是错误,它误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训练问题,即看?看完是不觉得自己不是自闭那?其实,是因为你想的太多了,大家也和你一样,有的小事也不会太在意, 活的 自我一点。就会好点了把。把前面的人统统都当做西瓜,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人要学会自己开导自己,稍微学点心理学的东西,这样可以自己宽慰自己,自己开解自己呵呵~~~~觉得我的回答好就悬赏我5分吧
9,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
对被称为“特殊儿童之王”的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国外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模式。(1)自闭症幼儿的早期融合保教所谓融合保教,是指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安置于一般的托幼机构中,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保育和教育的形式。我国目前对自闭症幼儿实施早期的融合保教主要着重于以下四个方面。①家庭、幼儿园、社区的融合保教模式: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有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早期诊断、评估,制定和实施干预训练计划。②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建立个别化、结构化的保教计划:利用综合评估和直接观察的资料,确定融合保教的目标、实施方法和发展评估方法。③在融合保教内容上,强调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要特别强调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互动能力,应安排大量的能提高注意力、模仿和游戏能力的训练,培养儿童与人分享、表达情感的能力。④渗透的干预方法,保持一定量的个别化训练:是让自闭症儿童在自然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由父母或教师这些熟悉的人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个别化教育计划所进行的日常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效果得以巩固。在矫正自闭症的行为方式和培养社会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2)学龄阶段的教育教学方法①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时刻想到:这些教育教学是否能提高儿童的自然认识和社会认知的能力;是否能促进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动作技能和职业技能;是否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来讲,教育者都是根据功能或实用的原则、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发展水平、自闭的特点和程度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案。②采用多种感官进行教学:由于自闭症儿童注意的指向不确定,又可能伴随过度选择,使他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如一个对音乐和律动都比较敏感的孩子,可以采用音乐来教自闭症儿童学会乘法口诀。③采用结构式教学法:运用行为分析原则,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社区的配合,教会家长从事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儿童所在的社区了解和配合自闭症儿童的教育。④采用密集教育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每周进行15 ~ 30 个小时密集的训练,巩固训练的成果多采用类化学习的方法(类化学习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利用生态环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充分强调利用教室内外、家庭内外和幼儿园内外的环境等不同的环境展示刺激物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课程设计强调社会互动及沟通技巧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安排培养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了解团体规范和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和监督来保证自闭症儿童个别计划顺利实施,及时地商讨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育教学有效、可持续。运用多种学习理论和训练方法。(3)运动治疗和干预原则:①通过医学检查和运动体能评估,确定自闭症儿童的运动治疗和干预方案,制定个别化的运动治疗和干预计划。②控制运动和干预计划的运动量,根据儿童的身心情况制定控制运动和干预的个人计划,确定自闭症儿童运动治疗和干预时间和强度,避免难以恢复的劳累。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从少到多地增加运动量。④配合使用其他的方法,唤起自闭症儿童的主动性,巩固运动治疗和干预的效果实施步骤,进行医学检查和运动体能评估。⑤确定运动治疗和干预的具体目标是为了安定情绪,还是改善运动技巧。⑥选择运动治疗的类型,包括放松运动、呼吸运动、伸展运动、耐力运动等。⑦确定运动治疗的时间、频率、运动量。方法:被动运动治疗和干预,包括按摩和牵引。主动运动治疗和干预,主要为徒手运动(韵律操、治疗体操、拳术)和机械运动(杆上运动、球类运动、滑板运动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运动治疗和干预,有可能使自闭症儿童不正确的和无效的反射动作得以控制,使个体有正常的感觉输入,使输入的信息能达到相应的神经通道,在有效的整合中正确和有效地反应,由此促进儿童身心成熟。(4)学前融合保教模式的构筑与实践由团长负责制下的团队模式;将集体活动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组合模式;与社区和康复机构携手的联合模式。
10,什么是自闭
什么是自闭症(又称孤独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单纯依靠大体力强化训练的做法是错误,它误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训练问题,即看?真正的自闭症跟外星人差不多,自己胡言乱语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楼主充其量就是宅男宅女,新时代的御宅族而已!自闭症可以去搜索英国BBC电视台前几年的一部纪录片名:《BBC自闭之谜》(The Autism Puzzle)看过以后你就明白了自闭是孤僻和自卑的延伸,我也可以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很长时间不出门,不让人发现,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老实说是怕,总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不过我想我还没有发展到自闭的程度,我想你应该也没有。科学问与答: 自闭症又被叫做孤独症,基于自闭症带来的种种障碍,患者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处境,就像一个人被带到世界的某个角落,那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与他的截然不同,加上无法有效与人沟通,令他感到非常彷徨,无助和焦虑。只有通过家长,专业人士和老师的悉心教导,无尽关怀和接纳,才能找到一条合适的钥匙,将自闭症的孩子从自己封闭的世界中释放出来。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因为脑部功能异常而引致的发展障碍,通常在三岁左右就会被发现。它会影响患者的: 脑部功能; 社交能力; 沟通能力。 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些自闭症的孩子没有说话的能力,而有一些则拥有和普通孩子相同的语言能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自闭症是一种障碍范畴的统称。在这个障碍范畴里的患者,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同,行为特征也存在着差异。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他们普遍倾向固执和自我中心;在语言和社交发展,认知和学习方面,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异常情况。 什么是自闭型? 自闭型的人与自恋型的人有极相似之处,两者都活在自我为中心的天地中;但是,两者又有着全然不同的行为动机:前者是害怕寂寞,却又难以接触群众;而后者是难以敞开胸怀去欣赏他人的长处,并真心考虑他人的见解,他们享受自己的寂寞。自闭型的人,因为怯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他们于是渴望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或只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他们与外界的联络,完全是经济上的必要使然。这类型的人很难抗拒外来的干扰,一旦发生问题,容易产生绝望,也有钻牛角尖的行为倾向。
11,自闭症aba是什么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和正常儿童的认知发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这个规律,孩子就算学得慢,总是在沿着上坡走,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深重度的智力障碍是无法接受训练的,中重度、中度和轻度的智障儿童都可以在科学连贯的训练中得到进步,并把自身的潜力挖掘出来。 从认知训练角度来说,孩子学习任何一个课题(项目),都要走“感知——理解——表达——泛化(扩展)”这条线路,以学颜色为例,孩子把红色做为颜色学习的第一步,要先“感知”红色是咋回事、再“理解”什么是红色、再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红色,再把红色“泛化”到生活中,比如过马路时见到红灯知道停下来。如果不了解这个学习规律,要教颜色时,拿出一堆五颜六色的气球,一个个教给孩子“这是红气球”、“这是绿气球”、“这是蓝气球”、“这是黄气球”,这种教法如果遇上一个连视知觉都有问题(无法分辨红色与其它颜色的不同,就是说,他连红色物体与红色物体的配对这一关都过不了),孩子只会被一堆气球搞兴奋或搞迷糊。 说到这,必须要提ABA教学法了。以前认为ABA是一种刻板地教孩子做这做那的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方法,大概就是指令发出了、孩子去执行。其实ABA是个适合所有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甚至在与正常孩子的沟通中,都可以运用ABA。包括记忆搭积木、动物表演、讲故事、木头人游戏、视觉训练之找不同等。例如,在玩“记忆搭积木”游戏时,有的孩子很聪明直接上六块积木,中间一张白纸一挡,老师搭好六块积木后,打开白纸,让孩子记忆十个数,再挡上白纸,发指令“跟我搭一样的”,这时候我们观察孩子的表现就会知道这个课题设置难了,马上后退,撤掉两块积木,变成四块搭,明显这个设置符合孩子的能力,他在记忆模型时说“太简单了”,但真正搭时又忘掉了某个细节,我马上给予辅助,再给他快速看一眼,他搭完后我把两堆积木摆在一起,让孩子自己去总结“哇,一样的”,等孩子稍微熟悉这个游戏规则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也当当老师,角色互换表演! 以下是对自闭症孩子进行ABA教学时精髓的分解课题、并给予辅助、及时强化的理论实践总结: 一、分解课题 课题是指孩子应该学会的一个能力,这样说来,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课题成百上千,ABA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这个过程就是“分解课题”。比如教认识颜色,从红色开始教(先不教其它颜色),第一步应该是配对分类,让孩子“把一样颜色的放一起”,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学习规律的“感知”阶段。说到这,可能有许多人要问“为什么教颜色时不直接告诉孩子颜色的名称,比如拿着红气球、红杯子等教红色,而是先让孩子去配对去分类呢?”因为在认知发展规律中,知觉算是最基础的能力,如果人在视觉上都无法分辨并理解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的不同,又怎能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命名和功用呢? 接着讨论“分解课题”之学习颜色的例子,第一步是配对分类,如果孩子能在有干扰物的情况下把红色与红色物体快速正确地放在一起,说明孩子已经感知到了红色,注意: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的指令语已经从最初的“一样颜色的放一起”变成了“红色的放一起”,在孩子具备这个能力后,进行第二步训练——理解,就是让孩子“拿红色给老师”,如果孩子能在有多个其它颜色物体的干扰物中间快速正确地拿一个至多个红色物体出来,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理解红色的能力,就进行第三步的训练,让孩子表达红色,比如老师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红色”。 ABA强调无论教孩子什么能力,比如物品认知、形状、数学、说话、画画等,都要遵循这个分解课题、循序渐进的原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刻板,但教学的执行者是谁?是老师。试问:你手上有一个孩子,你设计好了课题、把一步步课题分解得很细,进入教学后你发现孩子对这块的能力超乎你的预期,他学得很快、掌握得很透彻,那你还会按照写好的教案去一步一步细细教吗?——肯定不会,水涨船高嘛。 二、给予辅助 自闭症儿童之所以学东西很慢,是因为情绪认知的问题,让他们无法象正常儿童那样顺利地接受外界信息并输出这些信息,他们很难通过观察而自然地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孩子一个新的课题时给予辅助,刚开始时可能是手把手的完全辅助,随着孩子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减少辅助。这是ABA的一个主题原则。比如教孩子画一个苹果,一开始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他画,然后不再手把手教、而是给他一个视觉提示,即苹果图片让他照着画。再是老师先示范画一个苹果,收走,让孩子自己去画。最后是直接让孩子画一个苹果。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正常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经历过无数别人的“给予辅助”,包括父母、老师、同伴,记得我小时候学包饺子,是妈妈手把手教并示范了许多回,我才学会。 做一个合格的特教老师,一定要掌握辅助的方法和技巧,不会辅助得太慢太晚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过多给予辅助而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 三、及时强化 在课堂上听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耶”、“太棒了”、“你好聪明”,这就是强化。强化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正确反应后,老师给予的反馈。在孩子反应后,及时给予强化会让孩子愿意配合,更愿意继续学习那些新的、好的行为和能力。 其实“强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生孩子之前、在学校当老师时,系统学习过《教育心理学》,里面就有一章专门讲“强化”,在正常儿童的教育中,强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爱学哪门功课,主要是因为喜欢教那门课的老师,而为什么喜欢那个老师,当然是那个老师对自己好总表扬自己了。 特殊孩子虽然在认知发育上存在多多少少的障碍,但爱听表扬是全人类的共性。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对你的要求有了正确反应,而你不强化他,他怎么知道他的反应是正确不正确?如果他不确定这点,那为什么还愿意继续跟随你的教学呢? 分解课题、给予辅助和及时强化是ABA教学的内涵,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中有哪些课题可以去做呢? 按照儿童认知发育的规律,我把训练步骤大概理一理—— 1、模仿:动作模仿、仿说、使用物件模仿,随后进行听指令的教学 2、视知觉:从配对和分类开始 3、搭积木(也可以和配对、分类同时进行):搭积木属于使用物件的模仿,练习孩子的视觉空间、顺序等。如果孩子搭积木不行,就要退回到动作模仿。 4、自己的认识(五官、名字等)、日常用品认知、水果蔬菜动物卡片认知、人物认知 5、功能性配对: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6、分类:先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给归归类,再进行类别教学。 7、形状(如果孩子对颜色敏感,也可以先教颜色) 8、颜色 9、对比性认知: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等 10、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中间、旁边 11、肯定与否定的教学 12、数的概念:唱数、任意起止数、点数报总数、按数取物、认识自然数、序数、量的多少、数的大小、数的分解与合成、加减运算、应用题 13、时间教学:钟表、一天的时间、星期几、年月 14、所有课题的结合(泛化),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法都是特教专家和老师们根据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大致套路,并不表示孩子非要学会前一项、才能进行后一项的学习,有许多课题是可以穿插着同时进行的。而且孩子能学的课题绝不仅仅为上述十几项,课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老师和家长肯用心,就能从基本课题上演化出许多子课题,即纵向上可以不断延伸。 认知训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除了用慈绳爱索牵引孩子外,家长和老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到我们的孩子。给爱注入智慧,这份爱会更加有意义。 老师家长除了对认知训练的步骤和课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了我家孩子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再也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脚步。 认知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注意、记忆(经验)、知觉、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预估与调整、表达等。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感觉的训练” 即感官通路的训练是认知训练的基础,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训练,其实这些就是改善脑功能的训练。借用一个好友对认知训练的观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就是感官通路,关于感官通路方面的训练,DOMAN方法值得大家去借鉴。 在认知的训练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继基础感官能力训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注意力的训练包括视觉和听觉方面的。 记忆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感觉经验上的,这些感觉经验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大脑接收到新的感觉信息,透过对感觉记忆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才有了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因此,想要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先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说实话,还是要打好认知基础,这个认知基础就是修好感官通路。 其实想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已经清楚分析并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建议家长们多了解一些认知训练方面的知识,知道学习一个课题(能力)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到你的孩子。模仿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一定的视觉专注与视觉记忆、基本的互动意识、基础的本体感意识、基本的欲望表达与动作能力。配对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拿和放的能力,并具备基础的模仿和听指令能力。物品认知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基本的配对和分类能力。学习形状和颜色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配合能力和模仿能力、分类及配对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学习方位词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空间的概念、具备一定的身体形象感。学习数概念的前提是孩子具备配对分类能力、具备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认知能力。 知道了每一个课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其实就是知道了认知发育的规律。按照孩子具备的基础能力给他设计课题,让他跳起来就够得着,是比较科学并明智的。
12,什么是自闭症
什么是自闭症(又称孤独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自闭症有三个主要特征,分别表现于其人际关系,沟通语言和同一性行为等障碍上,此外,也常出现知觉方面的障碍:一、 社会性及人际关系之障碍──缺乏依恋行为和同理能力正常的孩子在半岁以前就会注视人的脸,对别人的靠近和追弄有期待和高兴的表情,约在半岁就开始会认生,不让陌生人靠近,不肯和熟悉的照顾者(通常是妈妈)分开,这是孩子正常的依恋行为,但是绝大多数的自闭儿不会有这现象,以至于很多妈妈觉得自闭儿小的时候很乖、很容易带、安静少哭、不粘人。满周岁会走路之后,正常的孩子最喜欢跟着父母,有模有样地模仿他们的动作,会以眼神、姿势或简单的字词主动表达意思,遇到了挫折或身体不舒服更会主动来找人安慰,自闭儿却少有这些行为,即使有,出现的年龄大多较正常孩子晚,且出现的频率也少。二岁以上的正常孩子喜欢找人玩,和人一起做活动,玩具的玩法和游戏的内容非常丰富,变化很多,但自闭儿大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有些自闭儿虽然会在一旁穷搅和(例如让着别人跑来跑去或大叫等),仍无法和人混在一起玩,和别人一起玩有规则的游戏就更不同提了。此外,自闭儿常无法体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反应,也少有适切的社交反应,一些社会文化中约定成俗的事他们不能理解,这些都使得自闭儿难以和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二、 语言和沟通之障碍──语言发展迟缓且偏差远在孩子会说话之前,他已经能懂得不少的事情,也积极主动地以一些非言语的方式(例如声音、动作或表情等)来和人沟通;比方说,虽然只会哭,但是婴儿肚子饿想要人喂的哭声和他醒了想撒娇要人抱的哭声就不太一样,妈妈可以藉此分辨他的需要,大一点的婴孩就开始ㄧㄧㄚㄚ地学说话,也逐渐用这些「话」,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并且能听得懂一些话。自闭儿就不是这样,他对自身的需要,语言及环境的理解不好,沟通的意愿也很低,他很少表达需要,也很少寻求别人的帮助,就是有,他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也是比较拙劣的;比方说,他不是一手拉着妈妈,一手指着饼干来表示他想吃饼干,而是抓着妈妈的手法打饼干盒或甚至站在饼干盒前面大跳大叫来表示他要吃饼干等等;若不是一个了解他的习性的人还真不容易知道到底他要干什么。和正常孩童比较起来,自闭儿的语言发展是明显地迟缓且有偏差,有不少自闭儿的父母到了他两岁多时突然注意到他会「讲话」了,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说着一些不知道那儿学来的话(可能大部份是电视上的广告词),有些甚至是在正常孩童也还不会的呢!可是这些话他只是嘴巴说说而已,却不了解它的意思,也不会适切地用它,这个现象就叫做「延迟仿说」。除了延迟仿说,自闭儿在这时候也会出现「立即仿说」,他会马上重复全部或部份他所听到的话,但无论是延迟仿说或立即仿说,绝大多数自闭儿所说的话只是他自己说说而已,而不是用来沟通的。随着年龄渐长,自闭儿的理解和表达渐有进步,他可能会回答简单的问话,有时也会说切合情境的话,但是代名词的使用却成为他的大因扰,「你」、「我」、「他」、「这」和「那」自闭儿总是搞不清楚,为此,许多自闭儿干脆以名词来说;例如,自闭儿常直接以名字来代替你我他等代名词;他说得话较多了,但是大部份的话是讲给自己或别人听的,真正的沟通对话仍然较少。终其一生,自闭儿的言语沟通障碍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他的语言使用较生涩呆板,沟通对话的性质较少,较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完整的概念(例如演讲、作文等)。能够使用语言的自闭儿是功能较高的一群,约有一半的自闭儿终身不会使用语言。三、 行为的同一性──认知障碍自闭儿的「固执」是他较容易被辨认的特征;他要使用固定的碗筷,坐固定的位置,走固定的路线,玩固的玩具及以固定的玩法来玩等,举凡他身边的事物无论是物品、地点、时间、方法等等他都有一套他自己的「规矩」,而且他会相当坚持这些「规矩」。自闭儿之所以如此坚持这些「规矩」,主要是因为他有认知障碍,难以理解薀涵于事物中之概念,将这些概念一般化来应用它,所以他的学习方式便是将整个情境印记下来,这么一来,他就难以自由组合,灵活运用。还好,随着认知能力的进步,这些同一性的行为会有些改善,变得比较不明显了。四、知觉障碍: 自闭儿常有知觉障碍,但不是每一个自闭儿都有,而知觉障碍也不是只出现于自闭儿,其它像过动儿,特殊学习障碍的儿童都可能会有知觉障碍,且有知觉障碍的儿童也不是每一种知觉都有障碍。 当孩童有某种知觉障碍时,他常会表现出对该项感觉刺激之过度敏感或过于迟顿的现象,常见于自闭儿的行为像看闪光、转圈圈,闻东西等等都是知觉障碍的表现。一般而言,自闭儿有倾向于多使用近处知觉(如触觉等)少使用远处知觉(如视觉等)来辨识事物的情形。「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儿的助益就是在改善其知觉障碍。 检举现在全世界通用的ICD-10(WHO, 1993)自闭症诊断要同时满足下列A.B.C三准则:
13,什么叫自闭症有什么表现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孤独症谱系(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中的一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疾患,跟后天的环境无关,并不是说长期待在家里就得自闭症了。目前自闭症的病因还不清楚,但是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脑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江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父母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中(比如漆、清漆和二甲苯暴露等环境),子代患自闭症的概率极高。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交沟通障碍、行为刻板及兴趣狭窄。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一、语言障碍表现为:1.无语言或语言发育迟缓。2.鹦鹉学舌语言3.异常的语音语调,说话缺乏抑扬顿挫。4.不会正确使用你、我、他。5.说话声音过高或者过低。6.不能持续和他人进行对话,不知道如何发起、维持和结束对话。7.与别人沟通时,总是答非所问。8.不能使用常用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例如手势、卡片等。9.不会主动与人沟通。二、社交障碍表现为:1、很少或几乎没有目光对视。即使你按着他的头想和他目光对视,他的眼神也会飘走,几乎不会看你。2、较少关注他人,对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我行我素,不关注周围的情况。3、对别人喊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4、拒绝或抗议他人的接触。5、对独处感到满足,不参与他人的活动,显得与周围人格格不入。6、看不懂他人的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7、不能理解社会规则,没有规则意识。比如在上课的时候,会毫不顾忌的走出教室。8、缺乏主动分享等行为。三、刻板行为的表现:1、强迫或仪式性的行为模式。比如某天早上带孩子走了西边的路去学校,他就每天都一定要走西边的路,否则就会发脾气、哭闹、焦躁不安。2、自我刺激行为。一些孩子会出现不停地搓手、挥手等动作,有一些自闭症儿童会有打自己的头、撞墙的自伤行为,还有一些自闭症儿童会有攻击行为。3、过分专注于一件事物的某一两项特征。自闭症儿童玩玩具小汽车,他可能只会关注小汽车的轮子,用手不断拨动轮子,而不会正确的去玩这个玩具。希望对您有帮助。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种脑部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起病于婴幼儿时期,3-6岁是最佳康复治疗时间。关于自闭症的症状表现,每个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通常会有以下这些易于辨别的特征:社交障碍,与其他儿童相处困难;重复刻板行为;缺乏眼神对视;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总是重复他人说话;情绪异常,会莫名其妙的笑,会无特别原因确表现极度哭闹(即使给他玩具或食物也无济于事);不喜欢拥抱等肢体接触;听力正常,但是听而不闻,父母呼喊他们的时候经常没有反应;兴趣狭隘;模仿能力缺失;注意力异常,对于周边的事物和人从不注意;动作发展异常,会有奇特的游戏方式。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数据显示,自闭症的患病率占全球儿童人口的0.02%-0.05%。 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在出生后和婴儿早期会出现一些症状,但由于很多家长经验不足,往往很难识别。首先,自闭症最核心的表现是跟家人不亲密。比如给孩子喂奶时,孩子跟妈妈之间没有眼神交流;伸手抱孩子时,他们没有有意的“伸手”迎接姿势,身体不会靠近抱他的人,不会对大人微笑。第二,没有正常的情感反应,并存在社交障碍。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遇到困难时不主动寻求帮助,不会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感情和自己的要求;摔倒了不怕疼,对鲜亮的颜色、玩具没有反应;对父母不依恋,但对陌生人又不感到害怕,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就算在一起玩,其方式也很奇怪,比如说,喜欢把别人推倒在地。第三,语言发育迟缓。一般来说,自闭症患儿说话都比较晚,会说话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语言,就像鹦鹉学舌。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有的孩子经常会把代词用错,把“我要”说成“你要”,把自己称为“他”等。第四,重复性的行为和奇怪的爱好。很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总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比如重复给玩具排队,玩弄自己的脚趾。很多孩子拒绝接受变化,比如喜欢把东西放在相同的位置,一旦有变动就会变得异常不安。第五,对某些奇怪的物体产生依恋。他们可能对一只杯子、一块砖头很依恋,走到哪都要揣在身上。正常的孩子听到好听或可怕的声音后,都有反应,但自闭症患儿就恰恰相反。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自行车轮、电风扇等能够旋转的物品,莫名其妙地发笑,特别好动或不爱动,不明原因的哭闹等。自闭症也叫做孤独症,属于一种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类疾病,这种疾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是很清楚,所以临床方面的治疗难度较大,较难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1.自闭症的表现较多。若我们的宝宝在三岁前出现发展异常或者是障碍异常,就可以认定为抑郁症。主要的表现方面有:社交沟通情境障碍,或者是语言表达有障碍。我们发现自己有自闭症的问题后,也应该及时去医院治疗疾病,不要小看自闭症的问题,及时治疗是疾病能痊愈的关键。2.自闭症的人会出现不适当的注视方式。脸部表情僵硬,姿势以及语言无法与社会互动。且缺乏社会情绪交互交流,与别人相处可能有不当的情绪反应,或者是太过依赖家里,而不懂得因社会情境而调整行为,这些属于自闭症的表现形式。3.自闭症的人无法与别人有情感联系。性格极端孤僻,内向,与他人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对别人没有任何兴趣。这部分人处于婴儿时期时,母亲抱着喂奶的时候,也不会把身体与母亲靠近,不会望着母亲。等到六个月或七个月的时候仍无法分清亲人与陌生人,不会像其他正常婴儿那样咿呀学语,平时的状态多以哭闹或安静为主。4.自闭症患者容易出现沟通障碍。语言发展迟缓或者没有口语,也没有用非口语的姿势表情来辅助沟通。缺乏进行自发性装扮的游戏或者是社会性模仿游戏的经历,不与周围的小朋友交往,更谈不上建立友谊,喜欢独自玩耍。5.有的自闭症患者甚至可以拒绝别人的怀抱。可发现抱着患者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僵硬或者是全身松软。若父母离开或者是返回的时候没有任何依赖表示。若与父母分离,跟随陌生人也很少有胆怯不安的反应。对亲人呼唤他们的名字无反应,以致于旁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听力问题。儿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不开口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弱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据专家的解释,这种病病因不明,无从知晓,它既不是先天的,也和后天的教育无关,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应该说这是一个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过去也有,但相对现在而言较少。仅有万分之五的发病率。 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 自闭症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发展方面: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 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此外,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关的特征: (一)感知模式: 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 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 (二)发展方面: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 (三)情绪及行为方面: 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 (四)生活习惯: 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 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 (五)强项和兴趣: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 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 (六)社交方面: 甚少与别人有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别人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更难从别人的言语,行为推断别人的想法,意愿和意图或理解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会有不恰当的情感表现和社交行为,例如在别人不开心时大笑,在某些场合说些不恰当的话,或未能与人分享快乐。 自闭症的主要症状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自闭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的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单纯依靠大体力强化训练的做法是错误,它误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训练问题,即看?
文章TAG:
什么叫自闭症干预游戏 自闭症孩子独立游戏训练者如何干预 什么 自闭 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