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年传攻略唐府民伎,初年传民伎线攻略官府评分怎么加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初年传民伎线攻略官府评分怎么加
好心分手播放歌手:王力宏语言:国语所属专辑:好心分手 - 王力宏,卢巧音词:黄伟文曲:雷颂德女:是否很惊讶讲不出说话没错我是说你想分手吗曾给你驯服到就像绵羊何解会反咬你一下你知吗男:也许该反省不应再说话被放弃的我应有此报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是什么
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西夏的作战策略。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西夏的作战策略。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西夏的作战策略。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1、COS狂人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2、好声色,宠男童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3、杀师刺弟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4,、造反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西夏的作战策略。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1、COS狂人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2、好声色,宠男童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3、杀师刺弟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4,、造反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西夏的作战策略。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1、COS狂人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2、好声色,宠男童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3、杀师刺弟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4,、造反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西夏的作战策略。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1、COS狂人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2、好声色,宠男童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3、杀师刺弟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4,、造反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曹公一生只娶了一个正妻,但他的确收纳很多女人,据说有几十人之多。曹公收纳的女人主要是被曹公打败的对手的女人。之所以曹公会这么做:1,曹公好色,正所谓取妻取德,纳妾纳色。豪门多美妇,美女嫁豪门,自古如此,天经地义,不必奇怪,要怪只怪曹公有权有势又有钱。2,诸候家的少妇长得美,又经过长期调教,既懂风情又会来事。而且很多豪门妇人,本身就出自豪门。曹公收纳她们,一方面可以安抚她们娘家人,另一方面可以羞辱威压她们夫家人,这样的一柔一刚的手段利于分化丶控制地方上的世家望族,达到稳定各地的社会上层的目的。3,在明朝以前,华夏社会没有处女情节,不反对女人再嫁,男女结合也不存在头婚、二婚的概念。所谓女子德行只要求女人不能婚内出轨而已。男女授受不亲,也只是要求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单独私下往来而已。汉武帝的生母王太后王娡,在进汉宫以前就结过婚,生过孩子。武则天更是先跟唐太宗,尔后又成了唐高宗的皇后。…诸如此类的事很多。因此曹公纳他人遗孀为妾,在当时并不为过。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1、COS狂人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2、好声色,宠男童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3、杀师刺弟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4,、造反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1、COS狂人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2、好声色,宠男童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3、杀师刺弟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4,、造反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魏忠贤是一个头上生疮,脚底灌粪,无恶不作的重臣,奸臣!魏忠贤把持朝政,阳奉阴违,玩弄权术,培养死党,滥杀无辜,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冤假错案,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魏忠贤把持朝政,遮天蔽日,饱览私囊,造成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倒退,文化逆行发展,军事内耗,消弱了国防力量!魏忠贤把持朝政,倒行逆施,自掘坟墓,敲响了自己灭亡,朝廷变更的丧钟!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兼祧三房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岳飞曾写过一首《满江红》,在这首词中,他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抒发了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一、南宋初期的形势在宋金战争前期,战争的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了兵强马壮的金军手中。从靖康之变以后,金军为消灭赵宋皇室,多次主动南下发动攻击,史称“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寻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按照这种剧情进行下去,南宋几无北伐的可能。因为宋军在各路战场上往往被动迎战,极少主动出击,偶尔进攻也是大败而回。比如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之众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结果是宋军完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金军即便是失败,那也是进攻中的失败,而宋军即便是胜利,那也是防御之中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01 南宋朝廷在主战与保守之间摇摆不定。南宋初年,面对金军以及由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张俊、刘光世等为主的保守派,他们主张退守长江,与金国、伪齐划江而治;而另一派则是张浚(张浚、张俊并非同一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审时度势,伺机北伐中原。而宋高宗本人则在主战与保守之间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这也使得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02 南宋初期朝廷控制的地区太少,且战火频仍、灾荒不断,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岳飞、韩世忠等一线大将来说,如何攻城略地、抵御外侮是第一要务,而对于宋高宗来讲,国家财政才是天下根本。“为君难,未有甚于今日者也。中原未复,不可去兵。而再三发输,民力已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初年,宋高宗领导的南宋朝廷,在经济上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局:(1)因为金兵南下,兵火不断,导致流民四起,大片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东南地区,本来是朝廷赋税的根基之所在,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人耕、百人食”的尴尬局面,生产力急需一段和平时间来恢复。(2)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赵宋王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该征的税收征不上来,该剿的匪患无法剿灭。再加之为了抗金,南宋军队的规模大幅扩张,军费大幅上涨,更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03 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大主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然而接下来就开始了他的南逃之路。关键时刻,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琦等将领捍卫了新兴的南宋政权。不过,宋高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而且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常常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矛盾。宋高宗本人甚至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样的话,来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二、岳飞的抗金战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岳飞当初面临的国内形势,其实是十分苦难的。而且,他的敌人还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金军。可以说,要实现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目标,其实是困难重重。为此,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01 组建强有力的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一手打造起来的队伍,从最早的两千人,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涵盖了骑、步、水等多兵种,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更为难得的是,岳飞坚持“贵精不贵多”的思想,亲自调教出了一支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该军种包括了8000骑兵,这是南宋少有的野战部队,也是可以与金军主力骑兵对抗的王牌军。而岳飞当年提出的计划是训练“精兵二十万”,以“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岳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在军事上完全战胜金军的部队。02 建设北伐的后方基地北伐不会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它需要N个“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是一场持久战。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特别重视北伐基地的建设,他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积极为北伐积蓄人力、物力、财力。据测算,岳飞经营的襄阳六郡,其年收入最高时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虽然这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北伐行动,但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宋高宗将北伐纳入国策,复制岳飞的“襄阳模式”,财力问题也将不是问题。03 建立河北敌后战场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寒,岳飞是最早意识到农民力量的南宋将领。在北宋灭亡之际,曾经有无数民众拿起武器,组织义军,投身保卫乡里的抗金斗争中。所以,岳飞有了“连结河朔”之谋:在从正面战场发动北伐的同时,派遣大量人员潜入敌后,策动义军起兵,在金军背后开战游击战,配合岳家军作战。在他的策动下,太行山和山东的抗金斗争也才逐渐走出低谷,人数甚至达到了40万人以上,且均以“岳”字作为旗帜。此后金国立足中原百年,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也始终未曾中断。04 在战略实施层面,岳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岳飞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经过了6年的准备后,他于绍兴十年开始大举北伐,先后在郾城、郾城、朱仙镇大败金军,克复开封已是指日可待。有人说,岳飞的战绩,有其孙岳珂夸大的成分。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金国在经过了灭辽、灭宋战争后,军力进入到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一直就没恢复到他们的黄金水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岳飞采取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略,直捣黄龙将十分可期,最起码也可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土。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而出仕的鳏夫呢?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不起,忙着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而已。(二)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先说才女: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大笔一挥,“嫁!”快哉!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得各大儒教诲。再看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继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无可争议地继承大唐江山,延续李家的统治。可老天爷打了个瞌睡,回头一看,我们的皇太子已经走上了“自己作死”的路上,还拉都拉不回,最后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悲可叹。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在太极宫承乾殿生下李世民的长子。因在承乾殿所生,又是长子,故得唐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1岁获封恒山王,5岁徙封中山王,8岁就被刚夺位不久的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开始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12岁时,太宗皇帝就开始有意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诏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13岁时,李承乾得了重病,从不信道佛的太宗,这次特意找了道士为他祈福,等他病好后,还召度了三千僧人,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了牢中罪犯的刑责,以此来为李承乾祈福。14岁,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与疼爱。到得15岁时,承乾再次患重病,虽然治好恢复了,但是却也留下了病根。17岁迎娶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同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外出巡视,太子监国几乎成了常例。众大臣和太宗对太子的能干,都相当满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叛逆的一面慢慢开始显露出来。加上他的老师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合,便会毫不留情的“劝谏”、训斥他,甚至上疏禀告承乾最害怕的太宗,使得他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境地,叛逆心理也逐渐加强。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后于6月崩于立政殿。这使得李承乾非常彷徨,也一下子没了管束,加上两次重病留下的病根慢慢开始显现,“足疾”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使得他走路像个“瘸子”,昔日英明神武的帅气形象一去不复返。对于从小以太宗为奋斗目标的他,突然成了个瘸子,未来“明君形象”不复存在,再加上太宗皇帝对他的冷淡态度,原本就内心脆弱的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自卑”占据了他整个身心,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1、COS狂人李承乾自小在深宫大院中成长,整天就是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他内心是向往自由的。于是,他要“做”突厥人。他命人在东宫中立起了帐篷,自己穿起突厥战甲,梳起了突厥发型,腰佩弯刀,扮做突厥武士,然后让护卫骑马围着他奔跑,冲锋,乐此不疲。玩到高兴时,甚至割破面皮,伏地疼哭,扬言“我试做可汗死。又命人打造了数口大锅,东宫护卫去盗取百姓的牛马,亲自宰杀,以发泄心中怨恨,事后放入锅中烹煮,召集宫女、太监们一起大快朵颐。你扮谁不好?非要扮突厥人?要知道,唐太宗在刚刚继位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攻进了中原,兵临长安城下,逼得太宗不得不亲自的出面议和。据说当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单枪匹马去见突厥的可汗,期间谈判内容无从得知,只知道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而且是唐太宗吃了大亏的,卑躬屈膝地去求突厥退兵。对一个战无不胜的帝王来说,这是屈辱,突厥也成了李世民心里的一道梗,恨不能马上灭之。这时候,李承乾扮演突厥人?这是揭太宗的伤疤啊!2、好声色,宠男童自从脚瘸了以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已经不在乎其它,不断地挑战太宗皇帝的底线。“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这是史书记载的,表明他沉迷女色,喜声乐。而他叔叔李元昌见他喜爱女色,便精选了一名10岁乐童,以太常乐人的名义,送给了李承乾。这名乐童:“美姿容,善歌舞”,李承乾非常喜欢,给他取名“称心”,对他宠爱异常,记载中: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嬖爱娈童”这种事,在社会上层中,并不少见,也不是很令人吃惊的事。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喜好男风,嬖爱娈童”,这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简直是给唐王室抹黑。于是,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处死了“称心”,并且连坐处死了7人,可见李世民的愤怒程度。称心被处死,李承乾不知悔改,变本加厉,为发泄心中不满,竟以此为由,拒不上朝数月之久。并且为了悼念称心,在东宫中专门起了一间房子,把称心的雕像安放在里面,前面摆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朝暮奠祭。李承乾经常在这个房子外徘徊,数次黯然落泪。最后还暗中在东宫给他做了个衣冠冢,给他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由此可见,李承乾有多荒唐,父子俩的隔阂更加深了。3、杀师刺弟称心被太宗处死后,李承乾怀疑是他的老师于志宁跟李世民告的密,他因此怀恨在心,派了两名手下去刺杀于志宁。这两名刺客去到于志宁住处,看见他家朴素简陋,睡的还是普通的木板床,吃的全是素菜,而他则在窗边借助月光读书,油灯都没点,这些感动了刺客,觉得于志宁不该杀,便回去谎称暴露了,刺杀不成。这样才使得于志宁免于一劫。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这引起了李承乾的疑心,担心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人去杀了魏王李泰。可惜,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了,还惹得太宗龙颜大怒,狠狠训斥了太子一脉的大臣,虽未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已经知道谁要杀李泰。4,、造反当刺杀魏王李泰的行动失败,太子一脉被训斥,李承乾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原本在严厉的太宗教育下就缺少安全感,现在更是整日担惊受怕,害怕太子之位被夺。加上李泰本来就博学多才,也曾表露出对太子之位的垂涎,太宗对李泰的重视也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他李承乾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叔叔李元昌也看到了他的惶恐,于是开始劝说他造反,效仿太宗的“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已经处于绝望边沿的李承乾,猜忌心非常重,缺乏安全感,太宗对他又已经失望,别无他想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联合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统兵大将侯君集,一起密谋造反。奈何,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太子卫士的纥干承基告发,罪首悉数落网。在李承乾造反失败后,按理说,这是杀头的大罪,太宗李世民却顶住了群臣的压力,只是把李承乾幽禁。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为了保全李承乾,及他的家小,放弃了聪慧的魏王李泰,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这就是怕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斩草除根”。最后,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李承乾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造反主谋而不被处死的人,可见太宗皇帝对他的爱护,舔犊之情深厚。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虽然失望,但都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在魏征病重时,曾对他说: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只是李承乾由于“足疾”的问题,让他失去了信心,缺乏安全感,猜忌心太重,自暴自弃,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魏忠贤是一个头上生疮,脚底灌粪,无恶不作的重臣,奸臣!魏忠贤把持朝政,阳奉阴违,玩弄权术,培养死党,滥杀无辜,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冤假错案,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魏忠贤把持朝政,遮天蔽日,饱览私囊,造成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倒退,文化逆行发展,军事内耗,消弱了国防力量!魏忠贤把持朝政,倒行逆施,自掘坟墓,敲响了自己灭亡,朝廷变更的丧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1]??[2-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文章TAG:
初年传攻略唐府民伎 初年传民伎线攻略官府评分怎么加 初年 攻略 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