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 成语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鸡犬相闻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阡陌交通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落英缤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主要内容是什么
桃花源记主要内容是: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桃花源记作品赏析: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3,桃花源记作者资料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说它伟大,似乎有点过,其实不然。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开拓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田园文学中的“自由、豁达、乐观”的精神,是超越世俗,超越平庸,超越时代的。
陶渊明的诗文四处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仿佛就已经超然世外了。陶诗在文学史上是个传承点。屈原之后,数百年间未曾出现和他一样伟大的诗人。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反省自己所处的境地,对于战争和社会以及人类命运进行思考。在那个崇尚名士气度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正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人应当有精神世界,而不仅仅在物质之下生存。随之而来的唐朝,王维、白居易、李白和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灵感、吸取营养。陶渊明的诗文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作,而这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桃花源记》更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之作。
《桃花源记》写成于作者归隐田园很长一段时期之后。陶渊明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因此当县吏要求他“束带”去见会郡遣督邮时,他便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就辞官解绶,写下《归去来兮辞》,回家过小日子去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没有官位的人生活是很艰辛的,况且陶渊明的田地也不多。但陶渊明却以他超凡脱俗的旷达和洒脱超越了这些艰辛。尽管他常常要借米下锅,依然怡然自得地生活——至少他自认为是这样。刚开始时,陶渊明还只是自己享受着悠闲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到后来,经过多年的躬耕与贫困之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记》。尽管诗人隐于田园,他仍然不忘社会上广大的人民——这种居陋室而心怀天下的情结恐怕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在那个乱世之中,人民的生活如此艰辛和困苦,他们需要一个“世外桃源”来逃避这样的生活。
《桃花源记》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这个篇幅短小的小说,因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念起来如同诗歌一样。而作为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篇点明准确时间地点,让读者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故事,而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虚无缥缈之说。然后描写一番桃花林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即将出场的世外桃源作好铺垫。笔锋一转,渔人误入山中村庄,描写村民时细节很到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直写到“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是来避世的。到最后,太守派人去找没有找到,而南阳的高士刘子骥去找也没找到。这就巧妙地解释了现在为什么找不到这个地方,而留给后人极大的想像空间和无穷韵味。整篇小说文字简洁浑然天成,正印证了苏东坡给予陶渊明诗文的美学评价: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从思想到艺术,《桃花源记》都是经典之作,因此得已流传千年而仍魅力无穷。沈从文说它增加了无数人的幻想,增加了无数人的酒量。说得一点也不错。而笔者相信,这篇经典之文仍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且永远地流传下去。
4,桃花源记注释及注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加点字及意思: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欲:想要。 缘:沿着,顺着。行:行船。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夹岸:夹着两岸生长。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鲜美:鲜嫩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 穷:尽,穷尽,此指走完。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翻译: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在溪水两岸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交错杂乱。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加点字及意思: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放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复:又。行:行走。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坦。旷:宽阔。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外人:世外之人。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仅仅能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这里)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加点字及意思:乃:竟。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通“俱”,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古今异义)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通“俱”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惊讶。延至:邀请到。(延,邀请。)停:停留。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翻译:(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加点字及意思: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拜访。 如此:像这样。 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标记。向:原来的。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翻译: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访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加点字及意思: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愿望),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是需要译文吗?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 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的两岸生长,有数百步宽。其中没有其他树,花朵、青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就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渔人于是安置好船,从洞口进去。刚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竹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尘世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逍遥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三国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待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去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有桃花源),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而死。此后就再也没有访求桃花源(去桃花源的路了)的人了。
文章TAG:
桃花源记 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