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射火箭是什么游戏,求一款电脑上的弹射类游戏在发射时有飞船补充燃料的字样实际
时间:2022-08-24 13:56:35
作者:本站作者
本文目录一览 1,求一款电脑上的弹射类游戏在发射时有飞船补充燃料的字样实际
2,为什么不用电磁弹射航天火箭
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把电磁轨道接到50000米以上,需要动用多大的人力和物力?现在的飞机飞不了那么高呀!另外对科学技术方面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要能突破现代科技的瓶颈!再说了,电磁轨道成本高昂,为了能正常发射一定要日常检修,检修的价格和材料的成本费,不知能买到多少的航空燃料了!综上所述,目前看来发射火箭还是用燃料比较好。但是在将来,中国科学家们一定能找到一种更加清洁、方便的火箭发射方式!
3,能不能像航母弹射飞机一样在地面或者发射架上给火箭一个初始推力然后点燃节约燃料
自从美国“和平卫士”项目重启,火箭助推发射技术也跟着开始热闹起来。网上现在就有款益智类游戏,叫做“弹射火箭”,也跟着热闹。在航天大国多以自力火箭为主的今天。助推也不是不成,俄罗斯在海上的发射活动,就是以助推起飞的。如图,今年6月5日我国发射的长征-11号火箭也使用了助推技术,世称安全、灵活、经济、高效,节省了火箭燃料,提高的是运载能力。其实火箭弹射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也不无成功的先例,如我们所知的苏联“呼啸”号和“第伯聂”等火箭等,只是不像飞机那样受到世人关注,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而已。导弹的鼻祖德国V1,即以发射起飞,使用的是一根36长的导轨,以高温高压气体赋予其580公里的初始速度,飞到空中,然后自身的脉冲冲压火箭发动机再点火。其技术被美苏分别借鉴。直到1960年,美国突破了固定火箭发动机可靠点火后,才发展出自己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这便是如人们熟知的“北极星”,有称冷弹发射。以压缩空气的方式,先把导弹推出去,不似苏联那样直接在潜艇上自推点火。“冷战”时代你追我赶,苏联很快以燃气发射技术打造了SS-18“撒旦”,并用于商业发射,大名就叫“第聂伯”,实现一箭37星的记录。弹与箭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以后技术又得到新的提高,推出了发射筒发射的SS-11,并打造出自己的“呼啸”号火箭。弹射发射好是好,载荷,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有点承受不起。所以大部分火箭都是在火光冲天中,缓慢的靠自力起飞的。如美国大部分火箭,都靠自力。不过技术实验嘛,一切都值得尝试,何况还有节约燃料的优点。更有人把脑洞开得挺大,要以电磁弹射发射火箭,想法是好,在可见的未来50年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弹射座椅被喻为“飞行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座椅下面的动力装置,将飞行员连同航空座椅同时弹射出机舱,从而使飞行员摆脱险境的一种紧急逃生系统。通常情况下,飞机从出现险情到坠落地面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在低空飞行状态下的逃生机会则更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弹射座椅的动力装置必须足够强劲,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人机分离。当强大的火箭推力作用于人体下面的座椅时,必将对人体的脊柱及神经系统造成瞬间损伤,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也将出现瞬时过载现象,这种损伤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承受。为什么每年空军招飞时组织的体检都那样严格,原因就在于此。而且,三代机以前的战斗机之所以一律不招收女飞行员,部分原因也在于早期型号的弹射座椅对人体所构成的伤害,只有男飞行员才可承受。世界上第一款弹射座椅,是二战末期德军在HE162式喷气式战斗机上使用的弹射座椅,由于缺乏对飞行员腿部的保护设计,凡使用过这款弹射座椅的飞行员有60%面临双腿截肢,多人罹患高位截瘫。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弹射座椅的技术工艺日臻完善,对飞行员造成的伤害也将会越来越小。但无论装备如何先进,弹射过程中的物理损伤都是不可避免的,弹射推力给飞行员身体施加的巨大负荷,将不同程度地导致飞行员出现大脑缺血性晕眩,甚至短时昏迷症状。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自从美国“和平卫士”项目重启,火箭助推发射技术也跟着开始热闹起来。网上现在就有款益智类游戏,叫做“弹射火箭”,也跟着热闹。在航天大国多以自力火箭为主的今天。助推也不是不成,俄罗斯在海上的发射活动,就是以助推起飞的。如图,今年6月5日我国发射的长征-11号火箭也使用了助推技术,世称安全、灵活、经济、高效,节省了火箭燃料,提高的是运载能力。其实火箭弹射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也不无成功的先例,如我们所知的苏联“呼啸”号和“第伯聂”等火箭等,只是不像飞机那样受到世人关注,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而已。导弹的鼻祖德国V1,即以发射起飞,使用的是一根36长的导轨,以高温高压气体赋予其580公里的初始速度,飞到空中,然后自身的脉冲冲压火箭发动机再点火。其技术被美苏分别借鉴。直到1960年,美国突破了固定火箭发动机可靠点火后,才发展出自己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这便是如人们熟知的“北极星”,有称冷弹发射。以压缩空气的方式,先把导弹推出去,不似苏联那样直接在潜艇上自推点火。“冷战”时代你追我赶,苏联很快以燃气发射技术打造了SS-18“撒旦”,并用于商业发射,大名就叫“第聂伯”,实现一箭37星的记录。弹与箭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以后技术又得到新的提高,推出了发射筒发射的SS-11,并打造出自己的“呼啸”号火箭。弹射发射好是好,载荷,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有点承受不起。所以大部分火箭都是在火光冲天中,缓慢的靠自力起飞的。如美国大部分火箭,都靠自力。不过技术实验嘛,一切都值得尝试,何况还有节约燃料的优点。更有人把脑洞开得挺大,要以电磁弹射发射火箭,想法是好,在可见的未来50年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弹射座椅被喻为“飞行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座椅下面的动力装置,将飞行员连同航空座椅同时弹射出机舱,从而使飞行员摆脱险境的一种紧急逃生系统。通常情况下,飞机从出现险情到坠落地面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在低空飞行状态下的逃生机会则更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弹射座椅的动力装置必须足够强劲,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人机分离。当强大的火箭推力作用于人体下面的座椅时,必将对人体的脊柱及神经系统造成瞬间损伤,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也将出现瞬时过载现象,这种损伤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承受。为什么每年空军招飞时组织的体检都那样严格,原因就在于此。而且,三代机以前的战斗机之所以一律不招收女飞行员,部分原因也在于早期型号的弹射座椅对人体所构成的伤害,只有男飞行员才可承受。世界上第一款弹射座椅,是二战末期德军在HE162式喷气式战斗机上使用的弹射座椅,由于缺乏对飞行员腿部的保护设计,凡使用过这款弹射座椅的飞行员有60%面临双腿截肢,多人罹患高位截瘫。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弹射座椅的技术工艺日臻完善,对飞行员造成的伤害也将会越来越小。但无论装备如何先进,弹射过程中的物理损伤都是不可避免的,弹射推力给飞行员身体施加的巨大负荷,将不同程度地导致飞行员出现大脑缺血性晕眩,甚至短时昏迷症状。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飞机弹射座椅是依靠类似于弹壳的发射器在燃烧时极速释放的冲击力的倒推原理将座椅弹射出驾驶舱,这种弹壳学名叫做“航空弹壳“;简单地说,这个有点像炮弹,飞机座椅好比是弹头,而座椅下的那些航空弹壳就如同是药筒,只不过药筒口部向下,药筒内的高燃药极速燃烧,释放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变为动力,将驾驶座椅高速弹出。这种原理也被称为火箭推力的原理,当然解决了座椅弹射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其他影响弹射的阻碍,座舱罩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战机座椅已经弹射而驾驶舱罩未打开,那么极大的冲击力将会使飞行员直接头部受到致命撞击,座舱盖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各国基本采用战机遇到紧急情况时,飞行员拉动应急弹射手环,座舱盖弹开,而后座椅下方的各个航空弹壳组成的火箭推力点燃并把座椅极速弹出,整个过程0.4秒内结束;为了保险起见,一般飞行座椅的后靠背会高于飞行员的坐姿身高,即使出现座舱罩没有弹开,巨大的冲击力也会让座椅看靠背上的特殊装置将座舱罩顶开,已确保飞行员的安全。 自从美国“和平卫士”项目重启,火箭助推发射技术也跟着开始热闹起来。网上现在就有款益智类游戏,叫做“弹射火箭”,也跟着热闹。在航天大国多以自力火箭为主的今天。助推也不是不成,俄罗斯在海上的发射活动,就是以助推起飞的。如图,今年6月5日我国发射的长征-11号火箭也使用了助推技术,世称安全、灵活、经济、高效,节省了火箭燃料,提高的是运载能力。其实火箭弹射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也不无成功的先例,如我们所知的苏联“呼啸”号和“第伯聂”等火箭等,只是不像飞机那样受到世人关注,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而已。导弹的鼻祖德国V1,即以发射起飞,使用的是一根36长的导轨,以高温高压气体赋予其580公里的初始速度,飞到空中,然后自身的脉冲冲压火箭发动机再点火。其技术被美苏分别借鉴。直到1960年,美国突破了固定火箭发动机可靠点火后,才发展出自己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这便是如人们熟知的“北极星”,有称冷弹发射。以压缩空气的方式,先把导弹推出去,不似苏联那样直接在潜艇上自推点火。“冷战”时代你追我赶,苏联很快以燃气发射技术打造了SS-18“撒旦”,并用于商业发射,大名就叫“第聂伯”,实现一箭37星的记录。弹与箭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以后技术又得到新的提高,推出了发射筒发射的SS-11,并打造出自己的“呼啸”号火箭。弹射发射好是好,载荷,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有点承受不起。所以大部分火箭都是在火光冲天中,缓慢的靠自力起飞的。如美国大部分火箭,都靠自力。不过技术实验嘛,一切都值得尝试,何况还有节约燃料的优点。更有人把脑洞开得挺大,要以电磁弹射发射火箭,想法是好,在可见的未来50年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弹射座椅被喻为“飞行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座椅下面的动力装置,将飞行员连同航空座椅同时弹射出机舱,从而使飞行员摆脱险境的一种紧急逃生系统。通常情况下,飞机从出现险情到坠落地面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在低空飞行状态下的逃生机会则更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弹射座椅的动力装置必须足够强劲,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人机分离。当强大的火箭推力作用于人体下面的座椅时,必将对人体的脊柱及神经系统造成瞬间损伤,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也将出现瞬时过载现象,这种损伤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承受。为什么每年空军招飞时组织的体检都那样严格,原因就在于此。而且,三代机以前的战斗机之所以一律不招收女飞行员,部分原因也在于早期型号的弹射座椅对人体所构成的伤害,只有男飞行员才可承受。世界上第一款弹射座椅,是二战末期德军在HE162式喷气式战斗机上使用的弹射座椅,由于缺乏对飞行员腿部的保护设计,凡使用过这款弹射座椅的飞行员有60%面临双腿截肢,多人罹患高位截瘫。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弹射座椅的技术工艺日臻完善,对飞行员造成的伤害也将会越来越小。但无论装备如何先进,弹射过程中的物理损伤都是不可避免的,弹射推力给飞行员身体施加的巨大负荷,将不同程度地导致飞行员出现大脑缺血性晕眩,甚至短时昏迷症状。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飞机弹射座椅是依靠类似于弹壳的发射器在燃烧时极速释放的冲击力的倒推原理将座椅弹射出驾驶舱,这种弹壳学名叫做“航空弹壳“;简单地说,这个有点像炮弹,飞机座椅好比是弹头,而座椅下的那些航空弹壳就如同是药筒,只不过药筒口部向下,药筒内的高燃药极速燃烧,释放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变为动力,将驾驶座椅高速弹出。这种原理也被称为火箭推力的原理,当然解决了座椅弹射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其他影响弹射的阻碍,座舱罩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战机座椅已经弹射而驾驶舱罩未打开,那么极大的冲击力将会使飞行员直接头部受到致命撞击,座舱盖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各国基本采用战机遇到紧急情况时,飞行员拉动应急弹射手环,座舱盖弹开,而后座椅下方的各个航空弹壳组成的火箭推力点燃并把座椅极速弹出,整个过程0.4秒内结束;为了保险起见,一般飞行座椅的后靠背会高于飞行员的坐姿身高,即使出现座舱罩没有弹开,巨大的冲击力也会让座椅看靠背上的特殊装置将座舱罩顶开,已确保飞行员的安全。现代战斗机都装备有弹射座椅,这些弹射座椅的动力是来自于其携带的火箭发动机。在战斗机刚发明的时候飞行员如果跳伞是需要自己爬出座舱,然后纵身一跃。但是随着战斗机的速度的增加,当战斗机发生故障或者被击中的时候要逃生就需要争分夺秒了。火箭弹射座椅的发明解决了喷气式战斗机飞行跳伞的问题,由于战斗机速度快,所以弹射座椅的使用可以为飞行员争取时间和高速。一般弹射的时候会进行抛盖或者炸盖的动作,之后弹射座椅才启动,飞行员就离开战斗机的座舱了。目前的战斗机弹射座椅可以做到零零弹射,也就是零高度零速度条件下的弹射。这个通常是最极端的情况下面,当战斗机坠毁接近地面的瞬间进行弹射动作。零零弹射是通过弹射座椅的火箭把座椅带上飞行员从座舱弹射出去,其整个过程是与在空中是一样的。弹射座椅向高处弹射,最后降落伞打开完成跳伞的动作。 自从美国“和平卫士”项目重启,火箭助推发射技术也跟着开始热闹起来。网上现在就有款益智类游戏,叫做“弹射火箭”,也跟着热闹。在航天大国多以自力火箭为主的今天。助推也不是不成,俄罗斯在海上的发射活动,就是以助推起飞的。如图,今年6月5日我国发射的长征-11号火箭也使用了助推技术,世称安全、灵活、经济、高效,节省了火箭燃料,提高的是运载能力。其实火箭弹射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也不无成功的先例,如我们所知的苏联“呼啸”号和“第伯聂”等火箭等,只是不像飞机那样受到世人关注,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而已。导弹的鼻祖德国V1,即以发射起飞,使用的是一根36长的导轨,以高温高压气体赋予其580公里的初始速度,飞到空中,然后自身的脉冲冲压火箭发动机再点火。其技术被美苏分别借鉴。直到1960年,美国突破了固定火箭发动机可靠点火后,才发展出自己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这便是如人们熟知的“北极星”,有称冷弹发射。以压缩空气的方式,先把导弹推出去,不似苏联那样直接在潜艇上自推点火。“冷战”时代你追我赶,苏联很快以燃气发射技术打造了SS-18“撒旦”,并用于商业发射,大名就叫“第聂伯”,实现一箭37星的记录。弹与箭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以后技术又得到新的提高,推出了发射筒发射的SS-11,并打造出自己的“呼啸”号火箭。弹射发射好是好,载荷,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有点承受不起。所以大部分火箭都是在火光冲天中,缓慢的靠自力起飞的。如美国大部分火箭,都靠自力。不过技术实验嘛,一切都值得尝试,何况还有节约燃料的优点。更有人把脑洞开得挺大,要以电磁弹射发射火箭,想法是好,在可见的未来50年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弹射座椅被喻为“飞行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座椅下面的动力装置,将飞行员连同航空座椅同时弹射出机舱,从而使飞行员摆脱险境的一种紧急逃生系统。通常情况下,飞机从出现险情到坠落地面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在低空飞行状态下的逃生机会则更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弹射座椅的动力装置必须足够强劲,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人机分离。当强大的火箭推力作用于人体下面的座椅时,必将对人体的脊柱及神经系统造成瞬间损伤,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也将出现瞬时过载现象,这种损伤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承受。为什么每年空军招飞时组织的体检都那样严格,原因就在于此。而且,三代机以前的战斗机之所以一律不招收女飞行员,部分原因也在于早期型号的弹射座椅对人体所构成的伤害,只有男飞行员才可承受。世界上第一款弹射座椅,是二战末期德军在HE162式喷气式战斗机上使用的弹射座椅,由于缺乏对飞行员腿部的保护设计,凡使用过这款弹射座椅的飞行员有60%面临双腿截肢,多人罹患高位截瘫。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弹射座椅的技术工艺日臻完善,对飞行员造成的伤害也将会越来越小。但无论装备如何先进,弹射过程中的物理损伤都是不可避免的,弹射推力给飞行员身体施加的巨大负荷,将不同程度地导致飞行员出现大脑缺血性晕眩,甚至短时昏迷症状。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飞机弹射座椅是依靠类似于弹壳的发射器在燃烧时极速释放的冲击力的倒推原理将座椅弹射出驾驶舱,这种弹壳学名叫做“航空弹壳“;简单地说,这个有点像炮弹,飞机座椅好比是弹头,而座椅下的那些航空弹壳就如同是药筒,只不过药筒口部向下,药筒内的高燃药极速燃烧,释放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变为动力,将驾驶座椅高速弹出。这种原理也被称为火箭推力的原理,当然解决了座椅弹射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其他影响弹射的阻碍,座舱罩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战机座椅已经弹射而驾驶舱罩未打开,那么极大的冲击力将会使飞行员直接头部受到致命撞击,座舱盖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各国基本采用战机遇到紧急情况时,飞行员拉动应急弹射手环,座舱盖弹开,而后座椅下方的各个航空弹壳组成的火箭推力点燃并把座椅极速弹出,整个过程0.4秒内结束;为了保险起见,一般飞行座椅的后靠背会高于飞行员的坐姿身高,即使出现座舱罩没有弹开,巨大的冲击力也会让座椅看靠背上的特殊装置将座舱罩顶开,已确保飞行员的安全。现代战斗机都装备有弹射座椅,这些弹射座椅的动力是来自于其携带的火箭发动机。在战斗机刚发明的时候飞行员如果跳伞是需要自己爬出座舱,然后纵身一跃。但是随着战斗机的速度的增加,当战斗机发生故障或者被击中的时候要逃生就需要争分夺秒了。火箭弹射座椅的发明解决了喷气式战斗机飞行跳伞的问题,由于战斗机速度快,所以弹射座椅的使用可以为飞行员争取时间和高速。一般弹射的时候会进行抛盖或者炸盖的动作,之后弹射座椅才启动,飞行员就离开战斗机的座舱了。目前的战斗机弹射座椅可以做到零零弹射,也就是零高度零速度条件下的弹射。这个通常是最极端的情况下面,当战斗机坠毁接近地面的瞬间进行弹射动作。零零弹射是通过弹射座椅的火箭把座椅带上飞行员从座舱弹射出去,其整个过程是与在空中是一样的。弹射座椅向高处弹射,最后降落伞打开完成跳伞的动作。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这架“飞行者一号”在12秒的时间中,飞行了36.6米,也就是说时速约11公里每小时,飞行高度仅3米,在这样的速度和高度下,对飞行员来说危险性并不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飞行的追求就变成了“更高、更快、更远”,但飞行员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图1 一名英军飞行员在阿富汗坎大哈弹射逃生从人类开始飞行事业之初,如何从即将坠毁的飞机中逃生就成了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在双翼机时代,人们先后使用过弹力绳索、降落伞进行逃生,而早在1916年,英国工程师埃弗拉尔·卡尔斯罗普就申请了使用压缩气瓶为动力的弹射座椅专利,并在1929年罗马尼亚发明家阿纳斯塔塞. 德拉戈米尔的设计中进一步完善并测试成功,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流的逃生方式仍旧需要飞行员艰难的从狭窄的座舱中爬出来并穿好降落伞进行跳伞逃生,直到1942年德国试飞员赫尔穆特·申克才第一次使用气瓶弹射座椅从He 280喷气式战斗机逃生成功。图2 马丁.贝克零-零弹射座椅测试之后随着飞机飞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快,弹射座椅也不断改进,从气瓶驱动到火箭驱动,但这样的弹射座椅都有它的局限性,一方面飞行员必须在比较高的高度进行弹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座椅配备的降落伞有足够的高度顺利打开。 另一方面,飞行员在弹射瞬间要承受高达12-14个G 的负载,而苏联设计的弹射座椅,负载甚至达到了20-22个G,这使得飞行员弹射后容易导致脊椎骨的压缩性骨折。然而当飞行员发现他的飞机即将坠毁时,飞机往往 已经无法保持高空飞行,并多数处于低空-低速状态。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开始研发零-零弹射座椅以保证飞行员在最低条件下仍 可以成功逃生。图3 从直升机中弹射按照英国马丁 .贝克公司的介绍,零-零弹射座椅的开发是为了帮助飞行员在低空或者低速飞行时,从飞机状态不可恢复的极端情况下迅速逃生,因此通常情况下,在飞行员拉下逃生拉环后,经过特别设计的座椅会将飞行员紧紧绑缚在座椅上,并通过座椅下装备的小型火箭将整个座椅推高到允许降落伞打开的最小高度上,而不是依赖空速和高度,而马丁.贝克公司的弹射座椅占据了世界市场的53%,迄今为止已经装备在84个国家的54种飞机上,装机量达到了17000架,拯救过超过7500名飞行员的生命,那么零高度弹射座椅对飞行员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生命! 自从美国“和平卫士”项目重启,火箭助推发射技术也跟着开始热闹起来。网上现在就有款益智类游戏,叫做“弹射火箭”,也跟着热闹。在航天大国多以自力火箭为主的今天。助推也不是不成,俄罗斯在海上的发射活动,就是以助推起飞的。如图,今年6月5日我国发射的长征-11号火箭也使用了助推技术,世称安全、灵活、经济、高效,节省了火箭燃料,提高的是运载能力。其实火箭弹射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也不无成功的先例,如我们所知的苏联“呼啸”号和“第伯聂”等火箭等,只是不像飞机那样受到世人关注,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而已。导弹的鼻祖德国V1,即以发射起飞,使用的是一根36长的导轨,以高温高压气体赋予其580公里的初始速度,飞到空中,然后自身的脉冲冲压火箭发动机再点火。其技术被美苏分别借鉴。直到1960年,美国突破了固定火箭发动机可靠点火后,才发展出自己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这便是如人们熟知的“北极星”,有称冷弹发射。以压缩空气的方式,先把导弹推出去,不似苏联那样直接在潜艇上自推点火。“冷战”时代你追我赶,苏联很快以燃气发射技术打造了SS-18“撒旦”,并用于商业发射,大名就叫“第聂伯”,实现一箭37星的记录。弹与箭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以后技术又得到新的提高,推出了发射筒发射的SS-11,并打造出自己的“呼啸”号火箭。弹射发射好是好,载荷,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有点承受不起。所以大部分火箭都是在火光冲天中,缓慢的靠自力起飞的。如美国大部分火箭,都靠自力。不过技术实验嘛,一切都值得尝试,何况还有节约燃料的优点。更有人把脑洞开得挺大,要以电磁弹射发射火箭,想法是好,在可见的未来50年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4,有没有什么射导弹或者射火箭的单机游戏啊
5,这个发射火箭的是什么游戏啊
《坎巴拉太空计划》(Kerbal Space Program、KSP,又称坎贝尔太空计划)是一款拥有极高自由度的沙盘风格航空航天模拟游戏。在这里玩家可以扮演Kerbals航空航天工作者,设计、建造并发射自己的火箭、航天飞机以及亚轨道飞行器,将航天器送入轨道,并探索整个行星系。坎巴拉太空计划比较偏向于拟真,需要玩家具备一定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像现实的航空航天那样计划并进行飞行。同时,它高度地支持插件开发,拥有一个活跃的插件制作群体。 坎巴拉太空计划汉化版自动发射,会和导航,计划动作,自动对接,自动着陆等功。。坎巴拉太空计划(kerbal space program、ksp,又称坎贝尔太空计划)是由squad开发的一款拥有极高自由度的沙盘风格航空航天模拟游戏。于2015年4月27日开始发行。在这里玩家可以扮演kerbals航空航天工作者,设计、建造并发射自己的火箭、航天飞机以及亚轨道飞行器,将航天器送入轨道,并探索整个行星系。2015年10月,获第33届金摇杆奖最佳独立游戏奖。坎巴拉太空计划(kerbal space program)始于squad的一个面向员工的“make dreams come true”的项目,旨在实现员工的一些个人计划。felipe falanghe(又称harvester)提出了这个想法,这是他自儿时就有的梦想。squad的创始人ezequiel ayarza和adrian goya决定资助这个项目,于是就有了kerbal space program。据称,名称“kerbal”源于felipe falanghe给他曾经系在烟花上的锡纸人起的名字。坎巴拉太空计划已经结束预览版状态,进入了正式版,成为了一款完整的游戏,但更新仍在进行中。每一个玩家均可提出自己的[2] 建议、与其他玩家在ksp forum[3] 中进行讨论、在便利的架构中开发mod、帮助制作团队完善游戏。坎巴拉太空计划比较偏向于拟真,需要玩家具备一定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像现实的航空航天那样计划并进行飞行。同时,它高度地支持插件开发,拥有一个活跃的插件制作群体。
文章TAG:
弹射火箭是什么游戏 求一款电脑上的弹射类游戏在发射时有飞船补充燃料的字样实际 弹射 火箭 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