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德(1412~1431)一译为冉?达克,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著名女民族英雄,被尊为“圣女”。贞德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栋雷米村一农家,父母务农,笃信天主教。贞德是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小姑娘,没有进过学堂,自小便帮着家里干农活、放羊。童年时代的贞德目睹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从小便树立了反抗侵略的信念。她曾参加家乡游击队,同英军英勇作战。贞德出世之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后期。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兴师进攻法国;10月英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广大地区。1428年10月,英军联合法国叛徒集团勃艮第(法兰西王国所封之公国)人大举进攻法国,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奥尔良城岌岌可危。此时法国的形势十分危急,一旦奥尔良城失守,法国南方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而法国以查理王子(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英国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国国王,故王子未能继位)为首的统治集团对此却束手无策,只知道逃跑以避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之时,17岁的法国少女贞德挺身而出了。1429年4月,贞德求见查理王子,自称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此时法国形势可谓岌岌乎殆哉。英军自1428年10月围攻奥尔良城已达半年之久,派遣前去解救的部队被歼,奥尔良城危在旦夕。贞德姑娘主动请缨,给焦头烂额的查理王子带来一丝希望。4月22日,王子任命贞德为军事指挥,率领六千法军驰救奥尔良城。贞德身穿男子服装,披着白色铠甲,腰佩长剑,骑着骏马,率领大军开向奥尔良。5月初,法军进抵奥尔良城。当时英军已在奥尔良城外修建了许多堡垒,铁桶般将奥尔良城团团围困。面对强敌,贞德毫无惧色,率军向英军发起攻击。贞德左手执战旗,右手挥长剑,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在贞德的鼓舞带动下,法军将士斗志昂扬,英勇冲杀,连克敌垒。攻打最后一座高大坚固的堡垒时,贞德不幸中箭,重伤晕厥。战场上的喊杀声惊醒了昏迷中的贞德,贞德忍痛上马,又呐喊着冲向坚垒。法军受到激励,士气大振,最后的堡垒终于被攻克,英军溃退。贞德击败英军,一解奥尔良城之围。奥尔良胜利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法国沸腾了,人们歌颂贞德的战功,亲切称她为“奥尔良的女儿”。奥尔良大捷后,贞德决定护卫查理王子到兰斯城的大教堂举行登基大典。因为按照继位规则,国王必须在那里登基加冕方才视为合法。贞德说出自己的计划后,查理王子和众大臣皆惊呆了。因为此时兰斯城尚在英军手中,前往兰斯城无异于一场远征,实在有些异想天开。在贞德的一再坚持下,信心不足的王子只好勉强同意。贞德率军护驾东进,一路上斩关破隘,所向披靡,一举攻拔兰斯城。7月,查理在兰斯大教堂正式登基加冕,成为法国国王,史称查理七世。(加冕典礼上的贞德)贞德解奥尔良城之围,破兰斯城,佐助查理登基,功勋卓著,声誉日隆。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贞德声望日高,遭到法国贵族的嫉妒与排挤;而且功高震主,查理七世也渐渐不再重用贞德了。纯洁且爱国的贞德姑娘关心的是国家的兴复与统一,她迫切要求收复国都巴黎。查理七世勉强同意,但只给她配属了少量兵力。因为众寡悬殊,8月贞德兵挫巴黎城下。1430年春,兰斯西北的军事重镇贡比涅告急。贞德率部驰援。5月23日傍晚,贞德率领少数突击队偷袭敌军失利,遂撤向巴黎南面的康边城,英军紧追不舍。贞德准备撤进康边城时,城中守军突然关闭城门,贞德被与英军相勾结的勃艮第军俘虏了。勃艮第人以一万金币的高价将贞德卖给英国人。功臣、英雄被出卖,生命堪忧,可恨的是查理七世却无动于衷,坐视不救。英国人将贞德押解到鲁昂,交给异端裁判所审判。贞德在关押时间,经受了轮番审讯,坚贞不屈,最后被异端裁判所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罪名判为“女巫”,处以火刑。1431年5月30日,贞德在鲁昂广场英勇就义,年仅19岁。真正的花样年华,实实令人叹惋。1456年罗马教廷撤销对贞德的判决。1920年,贞德被列为“圣女”。巴黎高等法院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全国贞德节”。圣女贞德不朽!贞德(1412~1431)一译为冉?达克,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著名女民族英雄,被尊为“圣女”。贞德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栋雷米村一农家,父母务农,笃信天主教。贞德是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小姑娘,没有进过学堂,自小便帮着家里干农活、放羊。童年时代的贞德目睹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从小便树立了反抗侵略的信念。她曾参加家乡游击队,同英军英勇作战。贞德出世之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后期。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兴师进攻法国;10月英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广大地区。1428年10月,英军联合法国叛徒集团勃艮第(法兰西王国所封之公国)人大举进攻法国,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奥尔良城岌岌可危。此时法国的形势十分危急,一旦奥尔良城失守,法国南方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而法国以查理王子(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英国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国国王,故王子未能继位)为首的统治集团对此却束手无策,只知道逃跑以避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之时,17岁的法国少女贞德挺身而出了。1429年4月,贞德求见查理王子,自称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此时法国形势可谓岌岌乎殆哉。英军自1428年10月围攻奥尔良城已达半年之久,派遣前去解救的部队被歼,奥尔良城危在旦夕。贞德姑娘主动请缨,给焦头烂额的查理王子带来一丝希望。4月22日,王子任命贞德为军事指挥,率领六千法军驰救奥尔良城。贞德身穿男子服装,披着白色铠甲,腰佩长剑,骑着骏马,率领大军开向奥尔良。5月初,法军进抵奥尔良城。当时英军已在奥尔良城外修建了许多堡垒,铁桶般将奥尔良城团团围困。面对强敌,贞德毫无惧色,率军向英军发起攻击。贞德左手执战旗,右手挥长剑,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在贞德的鼓舞带动下,法军将士斗志昂扬,英勇冲杀,连克敌垒。攻打最后一座高大坚固的堡垒时,贞德不幸中箭,重伤晕厥。战场上的喊杀声惊醒了昏迷中的贞德,贞德忍痛上马,又呐喊着冲向坚垒。法军受到激励,士气大振,最后的堡垒终于被攻克,英军溃退。贞德击败英军,一解奥尔良城之围。奥尔良胜利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法国沸腾了,人们歌颂贞德的战功,亲切称她为“奥尔良的女儿”。奥尔良大捷后,贞德决定护卫查理王子到兰斯城的大教堂举行登基大典。因为按照继位规则,国王必须在那里登基加冕方才视为合法。贞德说出自己的计划后,查理王子和众大臣皆惊呆了。因为此时兰斯城尚在英军手中,前往兰斯城无异于一场远征,实在有些异想天开。在贞德的一再坚持下,信心不足的王子只好勉强同意。贞德率军护驾东进,一路上斩关破隘,所向披靡,一举攻拔兰斯城。7月,查理在兰斯大教堂正式登基加冕,成为法国国王,史称查理七世。(加冕典礼上的贞德)贞德解奥尔良城之围,破兰斯城,佐助查理登基,功勋卓著,声誉日隆。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贞德声望日高,遭到法国贵族的嫉妒与排挤;而且功高震主,查理七世也渐渐不再重用贞德了。纯洁且爱国的贞德姑娘关心的是国家的兴复与统一,她迫切要求收复国都巴黎。查理七世勉强同意,但只给她配属了少量兵力。因为众寡悬殊,8月贞德兵挫巴黎城下。1430年春,兰斯西北的军事重镇贡比涅告急。贞德率部驰援。5月23日傍晚,贞德率领少数突击队偷袭敌军失利,遂撤向巴黎南面的康边城,英军紧追不舍。贞德准备撤进康边城时,城中守军突然关闭城门,贞德被与英军相勾结的勃艮第军俘虏了。勃艮第人以一万金币的高价将贞德卖给英国人。功臣、英雄被出卖,生命堪忧,可恨的是查理七世却无动于衷,坐视不救。英国人将贞德押解到鲁昂,交给异端裁判所审判。贞德在关押时间,经受了轮番审讯,坚贞不屈,最后被异端裁判所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罪名判为“女巫”,处以火刑。1431年5月30日,贞德在鲁昂广场英勇就义,年仅19岁。真正的花样年华,实实令人叹惋。1456年罗马教廷撤销对贞德的判决。1920年,贞德被列为“圣女”。巴黎高等法院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全国贞德节”。圣女贞德不朽!我之所以喜欢米拉版即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是因为它正好对我这种唯物论历史爱好者的口味。而在此之前各个版本的《圣女贞德》电影无不把贞德神化或者过于女性化,比如英格丽·鲍曼版完全不像是贞德而像是圣母玛丽亚。米拉·乔沃维奇的圣女贞德并不是十分符合大众对历史上这位传奇女性的美好想象。米拉长得非常犀利,缺乏女性温柔美。但是对于圣女贞德这个特定的历史形象,她无疑是非常合适的。相对于米拉·乔沃维奇版贞德,莉莉·博索斯基版贞德恐怕在外形上更有浪漫色彩。但是那种形象只存在于舞台或油画中,真正处在百年战争中与粗鲁的男性士兵摸爬滚打的女孩绝不会那样娇柔如花的。莉莉·博索斯基的《圣女贞德》在《圣女贞德》的电影中,米拉版算得上是最唯物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一版。影片大大淡化了宗教在客观现实中的影响力,并在每一处细节真实展现贞德留下的传奇事迹并添加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色彩。个人觉得,这一版《圣女贞德》之所以惊世骇俗并引起了强烈抵制,主要是因为它削除了五百年来笼罩在贞德这个极度光辉的历史人物身上的神性,把她还原为类似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能接受这一点的恐怕还是对贞德极其崇拜的法国人吧。相对于被无数剧作家捧起来的女圣徒,我们更应该接受让娜·达尔克同样具有人性弱点的事实。因为真正的英雄正是来自平凡的民间、来自你我的身边。在影片开始没多久,贞德的村庄就被英国人袭击燃起大火(历史真实事件)。闯进门来的英国兵遭到了贞德姐姐持剑反抗,于是就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法国男人真是孬种,居然让女人去打仗”。其实这句话就是当时英国人嘲讽法国人依靠“阿马尼亚克妓女”(英国人对贞德的蔑称)打仗时常说的话。贞德姐姐的话呼应了法国人数百年来对贞德以女性身份勇赴国难的壮举的评价——上帝的意愿!查理七世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在影片中化身成一个身处在浓烈宗教色彩时代的唯物者(至少感觉上她非常像唯物者),她远没有其他人如教会的人那样崇拜上帝或神明,似乎在这个女人的心中,摆脱神学桎梏的思想解放时代提前几百年来到了。约兰德懂得在法国一败再败的情况下,国主和教会的威信已经岌岌可危,这个时候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就提上日程。约兰德支持查理见贞德这个文盲村姑不是因为她相信贞德真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而是她知道人民相信。这个时候,哪怕人民相信一只癞蛤蟆能拯救法国,约兰德也会把癞蛤蟆打扮成救世主。吕克·贝松正是通过约兰德传达唯物思想。约兰德不信贞德的神话,但她却需要别人相信。这也是查理七世集团共同面临的问题,贞德的神话只要民众相信、能调动士气,那么对他们就是有利的。约兰德作为统治阶层,就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盲信上帝的力量,但却必须利用百姓的心之所向。历史上出名的预言,基本都是马后炮。事情发生之前,我从没听说过什么预言。而历史上的贞德根本谈不上拯救了法兰西,她死后百年战争又打了二十年。贞德之所以伟大,是源于她唤起法国人强烈的民族魂爱国心,这恐怕是贞德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贞德通过了处女检查,约兰德大喜过望。在当时的宗教中,处女是不会被魔鬼蛊惑的,贞德就只能是上帝派来的人,这对提高军队的士气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从约兰德的戏中表现看,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唯物色彩已经是非常强了。约兰德还有一处展现出其唯物思想的地方就是贞德解放了奥尔良后,宫廷筹备查理七世的加冕礼时,瓶子里专门用于加冕的圣油因年久挥发了。主教和其他宗教人士都难以解释圣油为什么不见了,也不知道从天堂来的圣油没有了之后他们该如何找上帝求助。在这些人眼里,圣油是上帝的东西,民间是不会制造的。既然上帝的礼物不见了,那加冕礼该如何举行呢?这个时候,威武霸气的约兰德扮演了上帝,她把民间油倒进圣油瓶子的“壮举”把教皇都吓到了。约兰德内心(或许是导演)对宗教神学的蔑视也可见一斑了。约兰德现场表演了“天堂白鸽把上帝的神油倒进加冕用的瓶子”这个奇迹,给岳母大大点个赞。奇迹,是整个圣女贞德神话中最常用的词。它甚至出现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片头,片中也屡次提及。约兰德在告诉所有人,所谓的奇迹都是人类自身的努力造就的——这等于在告诉我们,贞德是靠自身的魅力创下了功业。贞德的铁杆追随者们的内心深处,也未必相信贞德神话。这还原了部分历史,也展现了吕克·贝松削除贞德神性的一面。但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影片的最后,也是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最受争议、最胆大妄为的展现。在此之前,圣女贞德的牺牲无论是在影视作品、纪录片还是文学作品中都升华为殉教者,贞德之所以成为圣女,是因为她宁死也不愿背弃上帝,为自己的信仰和祖国而死。即便全世界都不相信贞德的神话,但我们至少知道,贞德自己是相信的。但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最后——贞德在内心深处否定了那些她自幼听到的、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这真是最为颠覆的改编。这等于告诉我们,贞德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看到的圣天使以及指示她拯救法兰西的景象和声音都是自己大脑皮层潜意识所暗示的,是她自己想看到的。她知道自己是个妄想家,原来一切都是幻觉。看到这里,即便是一贯否定贞德神迹、要把她打回疯狂赌徒原型的人(比如答主本人),都哑口无言。我们以为至少贞德自己是相信那些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可事实或许根本不是那样。这个时候,那个被封圣的女神变回了也食人间烟火的村姑。她被“她的上帝”抛弃了。这恐怕就是圣女贞德故事最残忍的地方。贞德让查理七世登上王位,但是她的国王抛弃了她。即便她改变了历史,制造了百年战争的转折点,但一个没有读过书、仅仅是有点军事训练的十九岁村姑(就算她真是军事家的话)是不会懂得政治和外交的,脱离战场就没有贞德的用武之地,她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是永恒不变的。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彻底打碎了贞德最后也是最神圣的一道光环,没有宗教信仰保护的法国传奇女统帅贞德只能和凡人一样在火中崩溃。贞德的封圣,在影片中仅仅是字幕一笔带过。她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皇本笃十五世封为殉教圣女并圣师,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5月30日。如果影片这时候放一些现今贞德在奥尔良的塑像之类的恐怕会让观众感受更欣慰些,但是没有。那是因为——后世的圣女光环对当时的贞德本人毫无意义,仅仅是人们出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纪念。大火燃起的时候,贞德的肉身和信仰都灰飞烟灭。上帝没有来。很多名家歌颂贞德,其中就包括欧洲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杰出人物伏尔泰。他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与黑暗,把教皇比作是“两只脚的禽兽”,却把天主教圣女贞德当作英雄。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批判宗教神学的谬误,宣扬理性,提倡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宣扬主权在民。而圣女贞德之所以被天主教徒以外的人铭记,就是因为她根本不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贞德来自民间,她的英雄口号来自她的内心、来自普普通通的法国民众内心最深处的呐喊。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贞德(1412~1431)一译为冉?达克,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著名女民族英雄,被尊为“圣女”。贞德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栋雷米村一农家,父母务农,笃信天主教。贞德是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小姑娘,没有进过学堂,自小便帮着家里干农活、放羊。童年时代的贞德目睹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从小便树立了反抗侵略的信念。她曾参加家乡游击队,同英军英勇作战。贞德出世之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后期。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兴师进攻法国;10月英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广大地区。1428年10月,英军联合法国叛徒集团勃艮第(法兰西王国所封之公国)人大举进攻法国,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奥尔良城岌岌可危。此时法国的形势十分危急,一旦奥尔良城失守,法国南方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而法国以查理王子(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英国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国国王,故王子未能继位)为首的统治集团对此却束手无策,只知道逃跑以避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之时,17岁的法国少女贞德挺身而出了。1429年4月,贞德求见查理王子,自称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此时法国形势可谓岌岌乎殆哉。英军自1428年10月围攻奥尔良城已达半年之久,派遣前去解救的部队被歼,奥尔良城危在旦夕。贞德姑娘主动请缨,给焦头烂额的查理王子带来一丝希望。4月22日,王子任命贞德为军事指挥,率领六千法军驰救奥尔良城。贞德身穿男子服装,披着白色铠甲,腰佩长剑,骑着骏马,率领大军开向奥尔良。5月初,法军进抵奥尔良城。当时英军已在奥尔良城外修建了许多堡垒,铁桶般将奥尔良城团团围困。面对强敌,贞德毫无惧色,率军向英军发起攻击。贞德左手执战旗,右手挥长剑,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在贞德的鼓舞带动下,法军将士斗志昂扬,英勇冲杀,连克敌垒。攻打最后一座高大坚固的堡垒时,贞德不幸中箭,重伤晕厥。战场上的喊杀声惊醒了昏迷中的贞德,贞德忍痛上马,又呐喊着冲向坚垒。法军受到激励,士气大振,最后的堡垒终于被攻克,英军溃退。贞德击败英军,一解奥尔良城之围。奥尔良胜利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法国沸腾了,人们歌颂贞德的战功,亲切称她为“奥尔良的女儿”。奥尔良大捷后,贞德决定护卫查理王子到兰斯城的大教堂举行登基大典。因为按照继位规则,国王必须在那里登基加冕方才视为合法。贞德说出自己的计划后,查理王子和众大臣皆惊呆了。因为此时兰斯城尚在英军手中,前往兰斯城无异于一场远征,实在有些异想天开。在贞德的一再坚持下,信心不足的王子只好勉强同意。贞德率军护驾东进,一路上斩关破隘,所向披靡,一举攻拔兰斯城。7月,查理在兰斯大教堂正式登基加冕,成为法国国王,史称查理七世。(加冕典礼上的贞德)贞德解奥尔良城之围,破兰斯城,佐助查理登基,功勋卓著,声誉日隆。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贞德声望日高,遭到法国贵族的嫉妒与排挤;而且功高震主,查理七世也渐渐不再重用贞德了。纯洁且爱国的贞德姑娘关心的是国家的兴复与统一,她迫切要求收复国都巴黎。查理七世勉强同意,但只给她配属了少量兵力。因为众寡悬殊,8月贞德兵挫巴黎城下。1430年春,兰斯西北的军事重镇贡比涅告急。贞德率部驰援。5月23日傍晚,贞德率领少数突击队偷袭敌军失利,遂撤向巴黎南面的康边城,英军紧追不舍。贞德准备撤进康边城时,城中守军突然关闭城门,贞德被与英军相勾结的勃艮第军俘虏了。勃艮第人以一万金币的高价将贞德卖给英国人。功臣、英雄被出卖,生命堪忧,可恨的是查理七世却无动于衷,坐视不救。英国人将贞德押解到鲁昂,交给异端裁判所审判。贞德在关押时间,经受了轮番审讯,坚贞不屈,最后被异端裁判所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罪名判为“女巫”,处以火刑。1431年5月30日,贞德在鲁昂广场英勇就义,年仅19岁。真正的花样年华,实实令人叹惋。1456年罗马教廷撤销对贞德的判决。1920年,贞德被列为“圣女”。巴黎高等法院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全国贞德节”。圣女贞德不朽!我之所以喜欢米拉版即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是因为它正好对我这种唯物论历史爱好者的口味。而在此之前各个版本的《圣女贞德》电影无不把贞德神化或者过于女性化,比如英格丽·鲍曼版完全不像是贞德而像是圣母玛丽亚。米拉·乔沃维奇的圣女贞德并不是十分符合大众对历史上这位传奇女性的美好想象。米拉长得非常犀利,缺乏女性温柔美。但是对于圣女贞德这个特定的历史形象,她无疑是非常合适的。相对于米拉·乔沃维奇版贞德,莉莉·博索斯基版贞德恐怕在外形上更有浪漫色彩。但是那种形象只存在于舞台或油画中,真正处在百年战争中与粗鲁的男性士兵摸爬滚打的女孩绝不会那样娇柔如花的。莉莉·博索斯基的《圣女贞德》在《圣女贞德》的电影中,米拉版算得上是最唯物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一版。影片大大淡化了宗教在客观现实中的影响力,并在每一处细节真实展现贞德留下的传奇事迹并添加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色彩。个人觉得,这一版《圣女贞德》之所以惊世骇俗并引起了强烈抵制,主要是因为它削除了五百年来笼罩在贞德这个极度光辉的历史人物身上的神性,把她还原为类似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能接受这一点的恐怕还是对贞德极其崇拜的法国人吧。相对于被无数剧作家捧起来的女圣徒,我们更应该接受让娜·达尔克同样具有人性弱点的事实。因为真正的英雄正是来自平凡的民间、来自你我的身边。在影片开始没多久,贞德的村庄就被英国人袭击燃起大火(历史真实事件)。闯进门来的英国兵遭到了贞德姐姐持剑反抗,于是就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法国男人真是孬种,居然让女人去打仗”。其实这句话就是当时英国人嘲讽法国人依靠“阿马尼亚克妓女”(英国人对贞德的蔑称)打仗时常说的话。贞德姐姐的话呼应了法国人数百年来对贞德以女性身份勇赴国难的壮举的评价——上帝的意愿!查理七世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在影片中化身成一个身处在浓烈宗教色彩时代的唯物者(至少感觉上她非常像唯物者),她远没有其他人如教会的人那样崇拜上帝或神明,似乎在这个女人的心中,摆脱神学桎梏的思想解放时代提前几百年来到了。约兰德懂得在法国一败再败的情况下,国主和教会的威信已经岌岌可危,这个时候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就提上日程。约兰德支持查理见贞德这个文盲村姑不是因为她相信贞德真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而是她知道人民相信。这个时候,哪怕人民相信一只癞蛤蟆能拯救法国,约兰德也会把癞蛤蟆打扮成救世主。吕克·贝松正是通过约兰德传达唯物思想。约兰德不信贞德的神话,但她却需要别人相信。这也是查理七世集团共同面临的问题,贞德的神话只要民众相信、能调动士气,那么对他们就是有利的。约兰德作为统治阶层,就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盲信上帝的力量,但却必须利用百姓的心之所向。历史上出名的预言,基本都是马后炮。事情发生之前,我从没听说过什么预言。而历史上的贞德根本谈不上拯救了法兰西,她死后百年战争又打了二十年。贞德之所以伟大,是源于她唤起法国人强烈的民族魂爱国心,这恐怕是贞德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贞德通过了处女检查,约兰德大喜过望。在当时的宗教中,处女是不会被魔鬼蛊惑的,贞德就只能是上帝派来的人,这对提高军队的士气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从约兰德的戏中表现看,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唯物色彩已经是非常强了。约兰德还有一处展现出其唯物思想的地方就是贞德解放了奥尔良后,宫廷筹备查理七世的加冕礼时,瓶子里专门用于加冕的圣油因年久挥发了。主教和其他宗教人士都难以解释圣油为什么不见了,也不知道从天堂来的圣油没有了之后他们该如何找上帝求助。在这些人眼里,圣油是上帝的东西,民间是不会制造的。既然上帝的礼物不见了,那加冕礼该如何举行呢?这个时候,威武霸气的约兰德扮演了上帝,她把民间油倒进圣油瓶子的“壮举”把教皇都吓到了。约兰德内心(或许是导演)对宗教神学的蔑视也可见一斑了。约兰德现场表演了“天堂白鸽把上帝的神油倒进加冕用的瓶子”这个奇迹,给岳母大大点个赞。奇迹,是整个圣女贞德神话中最常用的词。它甚至出现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片头,片中也屡次提及。约兰德在告诉所有人,所谓的奇迹都是人类自身的努力造就的——这等于在告诉我们,贞德是靠自身的魅力创下了功业。贞德的铁杆追随者们的内心深处,也未必相信贞德神话。这还原了部分历史,也展现了吕克·贝松削除贞德神性的一面。但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影片的最后,也是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最受争议、最胆大妄为的展现。在此之前,圣女贞德的牺牲无论是在影视作品、纪录片还是文学作品中都升华为殉教者,贞德之所以成为圣女,是因为她宁死也不愿背弃上帝,为自己的信仰和祖国而死。即便全世界都不相信贞德的神话,但我们至少知道,贞德自己是相信的。但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最后——贞德在内心深处否定了那些她自幼听到的、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这真是最为颠覆的改编。这等于告诉我们,贞德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看到的圣天使以及指示她拯救法兰西的景象和声音都是自己大脑皮层潜意识所暗示的,是她自己想看到的。她知道自己是个妄想家,原来一切都是幻觉。看到这里,即便是一贯否定贞德神迹、要把她打回疯狂赌徒原型的人(比如答主本人),都哑口无言。我们以为至少贞德自己是相信那些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可事实或许根本不是那样。这个时候,那个被封圣的女神变回了也食人间烟火的村姑。她被“她的上帝”抛弃了。这恐怕就是圣女贞德故事最残忍的地方。贞德让查理七世登上王位,但是她的国王抛弃了她。即便她改变了历史,制造了百年战争的转折点,但一个没有读过书、仅仅是有点军事训练的十九岁村姑(就算她真是军事家的话)是不会懂得政治和外交的,脱离战场就没有贞德的用武之地,她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是永恒不变的。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彻底打碎了贞德最后也是最神圣的一道光环,没有宗教信仰保护的法国传奇女统帅贞德只能和凡人一样在火中崩溃。贞德的封圣,在影片中仅仅是字幕一笔带过。她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皇本笃十五世封为殉教圣女并圣师,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5月30日。如果影片这时候放一些现今贞德在奥尔良的塑像之类的恐怕会让观众感受更欣慰些,但是没有。那是因为——后世的圣女光环对当时的贞德本人毫无意义,仅仅是人们出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纪念。大火燃起的时候,贞德的肉身和信仰都灰飞烟灭。上帝没有来。很多名家歌颂贞德,其中就包括欧洲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杰出人物伏尔泰。他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与黑暗,把教皇比作是“两只脚的禽兽”,却把天主教圣女贞德当作英雄。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批判宗教神学的谬误,宣扬理性,提倡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宣扬主权在民。而圣女贞德之所以被天主教徒以外的人铭记,就是因为她根本不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贞德来自民间,她的英雄口号来自她的内心、来自普普通通的法国民众内心最深处的呐喊。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提到法国历史人物,我们常不约而同地想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领袖拿破仑。那么,作为法国女性民族英雄,我们想到的又是谁呢?没错,她就是少女贞德。她又为何得名圣女呢?1、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民族英雄1328年,法国瓦卢瓦王朝诞生,随之而来的是英法两国长达116年的王位争夺战争,俗称“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的英法战争,一开始法国节节败退,到巴黎沦陷,到法国北部失去控制权,法军士气低落,查理王储无计可施。1428年正当英军试图打开通往法国南部的要塞奥尔良之际,女英雄贞德横空出世。她于1429年率军奋勇反击,一改法军溃败之势,化被动为主动,一马当先,取得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尽管她在1430年被俘,并于次年处以火刑,但法国士兵因她而受到了极大鼓舞,打败了英军,收复了失地。当然,我们也知道,贞德最终于1456年得到了平反。这其中不免有许多传奇色彩:说她被受命指挥,是天主的指示;说她每一场战斗都要身赴最前线,并随身携带着一面旗帜;说她常在现场做出英明的决策,带着上帝神秘力量;说她的领导才能主要体现在振奋士气上;也有人说她是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如此种种,无非想要告诉后人,这场战争的胜利对法国的统一来讲对意义重大。2、贞德死后的500里得到无数人传扬这位来自一个不起眼小村庄的17岁少女,目不识丁,一次神秘受命,立志要赶走英格兰人。短短几年内,成为民族传奇。自拿破仑开始,贞德在法国常被称作政治的象征。她的伟大影响得到宣传,包括后来的莎士比亚、伏尔泰、柴可夫斯基、萧伯纳等文艺大家都以她为题材进行过创作。作为天主教的信徒,贞德被赋予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主义者、天真纯洁、现代名族主义的创始者和象征等等称号和赞颂,成为天主教崇拜的女英雄,赐予“圣女”称号。这便是圣女贞德的事迹,短短的一生,左右了一个国家的命脉。贞德(1412~1431)一译为冉?达克,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著名女民族英雄,被尊为“圣女”。贞德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栋雷米村一农家,父母务农,笃信天主教。贞德是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小姑娘,没有进过学堂,自小便帮着家里干农活、放羊。童年时代的贞德目睹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从小便树立了反抗侵略的信念。她曾参加家乡游击队,同英军英勇作战。贞德出世之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后期。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兴师进攻法国;10月英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广大地区。1428年10月,英军联合法国叛徒集团勃艮第(法兰西王国所封之公国)人大举进攻法国,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奥尔良城岌岌可危。此时法国的形势十分危急,一旦奥尔良城失守,法国南方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而法国以查理王子(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英国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国国王,故王子未能继位)为首的统治集团对此却束手无策,只知道逃跑以避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之时,17岁的法国少女贞德挺身而出了。1429年4月,贞德求见查理王子,自称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此时法国形势可谓岌岌乎殆哉。英军自1428年10月围攻奥尔良城已达半年之久,派遣前去解救的部队被歼,奥尔良城危在旦夕。贞德姑娘主动请缨,给焦头烂额的查理王子带来一丝希望。4月22日,王子任命贞德为军事指挥,率领六千法军驰救奥尔良城。贞德身穿男子服装,披着白色铠甲,腰佩长剑,骑着骏马,率领大军开向奥尔良。5月初,法军进抵奥尔良城。当时英军已在奥尔良城外修建了许多堡垒,铁桶般将奥尔良城团团围困。面对强敌,贞德毫无惧色,率军向英军发起攻击。贞德左手执战旗,右手挥长剑,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在贞德的鼓舞带动下,法军将士斗志昂扬,英勇冲杀,连克敌垒。攻打最后一座高大坚固的堡垒时,贞德不幸中箭,重伤晕厥。战场上的喊杀声惊醒了昏迷中的贞德,贞德忍痛上马,又呐喊着冲向坚垒。法军受到激励,士气大振,最后的堡垒终于被攻克,英军溃退。贞德击败英军,一解奥尔良城之围。奥尔良胜利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法国沸腾了,人们歌颂贞德的战功,亲切称她为“奥尔良的女儿”。奥尔良大捷后,贞德决定护卫查理王子到兰斯城的大教堂举行登基大典。因为按照继位规则,国王必须在那里登基加冕方才视为合法。贞德说出自己的计划后,查理王子和众大臣皆惊呆了。因为此时兰斯城尚在英军手中,前往兰斯城无异于一场远征,实在有些异想天开。在贞德的一再坚持下,信心不足的王子只好勉强同意。贞德率军护驾东进,一路上斩关破隘,所向披靡,一举攻拔兰斯城。7月,查理在兰斯大教堂正式登基加冕,成为法国国王,史称查理七世。(加冕典礼上的贞德)贞德解奥尔良城之围,破兰斯城,佐助查理登基,功勋卓著,声誉日隆。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贞德声望日高,遭到法国贵族的嫉妒与排挤;而且功高震主,查理七世也渐渐不再重用贞德了。纯洁且爱国的贞德姑娘关心的是国家的兴复与统一,她迫切要求收复国都巴黎。查理七世勉强同意,但只给她配属了少量兵力。因为众寡悬殊,8月贞德兵挫巴黎城下。1430年春,兰斯西北的军事重镇贡比涅告急。贞德率部驰援。5月23日傍晚,贞德率领少数突击队偷袭敌军失利,遂撤向巴黎南面的康边城,英军紧追不舍。贞德准备撤进康边城时,城中守军突然关闭城门,贞德被与英军相勾结的勃艮第军俘虏了。勃艮第人以一万金币的高价将贞德卖给英国人。功臣、英雄被出卖,生命堪忧,可恨的是查理七世却无动于衷,坐视不救。英国人将贞德押解到鲁昂,交给异端裁判所审判。贞德在关押时间,经受了轮番审讯,坚贞不屈,最后被异端裁判所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罪名判为“女巫”,处以火刑。1431年5月30日,贞德在鲁昂广场英勇就义,年仅19岁。真正的花样年华,实实令人叹惋。1456年罗马教廷撤销对贞德的判决。1920年,贞德被列为“圣女”。巴黎高等法院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全国贞德节”。圣女贞德不朽!我之所以喜欢米拉版即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是因为它正好对我这种唯物论历史爱好者的口味。而在此之前各个版本的《圣女贞德》电影无不把贞德神化或者过于女性化,比如英格丽·鲍曼版完全不像是贞德而像是圣母玛丽亚。米拉·乔沃维奇的圣女贞德并不是十分符合大众对历史上这位传奇女性的美好想象。米拉长得非常犀利,缺乏女性温柔美。但是对于圣女贞德这个特定的历史形象,她无疑是非常合适的。相对于米拉·乔沃维奇版贞德,莉莉·博索斯基版贞德恐怕在外形上更有浪漫色彩。但是那种形象只存在于舞台或油画中,真正处在百年战争中与粗鲁的男性士兵摸爬滚打的女孩绝不会那样娇柔如花的。莉莉·博索斯基的《圣女贞德》在《圣女贞德》的电影中,米拉版算得上是最唯物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一版。影片大大淡化了宗教在客观现实中的影响力,并在每一处细节真实展现贞德留下的传奇事迹并添加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色彩。个人觉得,这一版《圣女贞德》之所以惊世骇俗并引起了强烈抵制,主要是因为它削除了五百年来笼罩在贞德这个极度光辉的历史人物身上的神性,把她还原为类似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能接受这一点的恐怕还是对贞德极其崇拜的法国人吧。相对于被无数剧作家捧起来的女圣徒,我们更应该接受让娜·达尔克同样具有人性弱点的事实。因为真正的英雄正是来自平凡的民间、来自你我的身边。在影片开始没多久,贞德的村庄就被英国人袭击燃起大火(历史真实事件)。闯进门来的英国兵遭到了贞德姐姐持剑反抗,于是就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法国男人真是孬种,居然让女人去打仗”。其实这句话就是当时英国人嘲讽法国人依靠“阿马尼亚克妓女”(英国人对贞德的蔑称)打仗时常说的话。贞德姐姐的话呼应了法国人数百年来对贞德以女性身份勇赴国难的壮举的评价——上帝的意愿!查理七世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在影片中化身成一个身处在浓烈宗教色彩时代的唯物者(至少感觉上她非常像唯物者),她远没有其他人如教会的人那样崇拜上帝或神明,似乎在这个女人的心中,摆脱神学桎梏的思想解放时代提前几百年来到了。约兰德懂得在法国一败再败的情况下,国主和教会的威信已经岌岌可危,这个时候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就提上日程。约兰德支持查理见贞德这个文盲村姑不是因为她相信贞德真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而是她知道人民相信。这个时候,哪怕人民相信一只癞蛤蟆能拯救法国,约兰德也会把癞蛤蟆打扮成救世主。吕克·贝松正是通过约兰德传达唯物思想。约兰德不信贞德的神话,但她却需要别人相信。这也是查理七世集团共同面临的问题,贞德的神话只要民众相信、能调动士气,那么对他们就是有利的。约兰德作为统治阶层,就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盲信上帝的力量,但却必须利用百姓的心之所向。历史上出名的预言,基本都是马后炮。事情发生之前,我从没听说过什么预言。而历史上的贞德根本谈不上拯救了法兰西,她死后百年战争又打了二十年。贞德之所以伟大,是源于她唤起法国人强烈的民族魂爱国心,这恐怕是贞德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贞德通过了处女检查,约兰德大喜过望。在当时的宗教中,处女是不会被魔鬼蛊惑的,贞德就只能是上帝派来的人,这对提高军队的士气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从约兰德的戏中表现看,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唯物色彩已经是非常强了。约兰德还有一处展现出其唯物思想的地方就是贞德解放了奥尔良后,宫廷筹备查理七世的加冕礼时,瓶子里专门用于加冕的圣油因年久挥发了。主教和其他宗教人士都难以解释圣油为什么不见了,也不知道从天堂来的圣油没有了之后他们该如何找上帝求助。在这些人眼里,圣油是上帝的东西,民间是不会制造的。既然上帝的礼物不见了,那加冕礼该如何举行呢?这个时候,威武霸气的约兰德扮演了上帝,她把民间油倒进圣油瓶子的“壮举”把教皇都吓到了。约兰德内心(或许是导演)对宗教神学的蔑视也可见一斑了。约兰德现场表演了“天堂白鸽把上帝的神油倒进加冕用的瓶子”这个奇迹,给岳母大大点个赞。奇迹,是整个圣女贞德神话中最常用的词。它甚至出现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片头,片中也屡次提及。约兰德在告诉所有人,所谓的奇迹都是人类自身的努力造就的——这等于在告诉我们,贞德是靠自身的魅力创下了功业。贞德的铁杆追随者们的内心深处,也未必相信贞德神话。这还原了部分历史,也展现了吕克·贝松削除贞德神性的一面。但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影片的最后,也是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最受争议、最胆大妄为的展现。在此之前,圣女贞德的牺牲无论是在影视作品、纪录片还是文学作品中都升华为殉教者,贞德之所以成为圣女,是因为她宁死也不愿背弃上帝,为自己的信仰和祖国而死。即便全世界都不相信贞德的神话,但我们至少知道,贞德自己是相信的。但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最后——贞德在内心深处否定了那些她自幼听到的、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这真是最为颠覆的改编。这等于告诉我们,贞德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看到的圣天使以及指示她拯救法兰西的景象和声音都是自己大脑皮层潜意识所暗示的,是她自己想看到的。她知道自己是个妄想家,原来一切都是幻觉。看到这里,即便是一贯否定贞德神迹、要把她打回疯狂赌徒原型的人(比如答主本人),都哑口无言。我们以为至少贞德自己是相信那些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可事实或许根本不是那样。这个时候,那个被封圣的女神变回了也食人间烟火的村姑。她被“她的上帝”抛弃了。这恐怕就是圣女贞德故事最残忍的地方。贞德让查理七世登上王位,但是她的国王抛弃了她。即便她改变了历史,制造了百年战争的转折点,但一个没有读过书、仅仅是有点军事训练的十九岁村姑(就算她真是军事家的话)是不会懂得政治和外交的,脱离战场就没有贞德的用武之地,她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是永恒不变的。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彻底打碎了贞德最后也是最神圣的一道光环,没有宗教信仰保护的法国传奇女统帅贞德只能和凡人一样在火中崩溃。贞德的封圣,在影片中仅仅是字幕一笔带过。她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皇本笃十五世封为殉教圣女并圣师,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5月30日。如果影片这时候放一些现今贞德在奥尔良的塑像之类的恐怕会让观众感受更欣慰些,但是没有。那是因为——后世的圣女光环对当时的贞德本人毫无意义,仅仅是人们出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纪念。大火燃起的时候,贞德的肉身和信仰都灰飞烟灭。上帝没有来。很多名家歌颂贞德,其中就包括欧洲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杰出人物伏尔泰。他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与黑暗,把教皇比作是“两只脚的禽兽”,却把天主教圣女贞德当作英雄。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批判宗教神学的谬误,宣扬理性,提倡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宣扬主权在民。而圣女贞德之所以被天主教徒以外的人铭记,就是因为她根本不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贞德来自民间,她的英雄口号来自她的内心、来自普普通通的法国民众内心最深处的呐喊。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提到法国历史人物,我们常不约而同地想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领袖拿破仑。那么,作为法国女性民族英雄,我们想到的又是谁呢?没错,她就是少女贞德。她又为何得名圣女呢?1、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民族英雄1328年,法国瓦卢瓦王朝诞生,随之而来的是英法两国长达116年的王位争夺战争,俗称“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的英法战争,一开始法国节节败退,到巴黎沦陷,到法国北部失去控制权,法军士气低落,查理王储无计可施。1428年正当英军试图打开通往法国南部的要塞奥尔良之际,女英雄贞德横空出世。她于1429年率军奋勇反击,一改法军溃败之势,化被动为主动,一马当先,取得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尽管她在1430年被俘,并于次年处以火刑,但法国士兵因她而受到了极大鼓舞,打败了英军,收复了失地。当然,我们也知道,贞德最终于1456年得到了平反。这其中不免有许多传奇色彩:说她被受命指挥,是天主的指示;说她每一场战斗都要身赴最前线,并随身携带着一面旗帜;说她常在现场做出英明的决策,带着上帝神秘力量;说她的领导才能主要体现在振奋士气上;也有人说她是足智多谋的战术家和成功的战略家。如此种种,无非想要告诉后人,这场战争的胜利对法国的统一来讲对意义重大。2、贞德死后的500里得到无数人传扬这位来自一个不起眼小村庄的17岁少女,目不识丁,一次神秘受命,立志要赶走英格兰人。短短几年内,成为民族传奇。自拿破仑开始,贞德在法国常被称作政治的象征。她的伟大影响得到宣传,包括后来的莎士比亚、伏尔泰、柴可夫斯基、萧伯纳等文艺大家都以她为题材进行过创作。作为天主教的信徒,贞德被赋予狂热的信徒、宗教神秘主义者、天真纯洁、现代名族主义的创始者和象征等等称号和赞颂,成为天主教崇拜的女英雄,赐予“圣女”称号。这便是圣女贞德的事迹,短短的一生,左右了一个国家的命脉。【影评】沐光而逝的传奇——记加拿大版《圣女贞德》传奇但凡想了解英法百年战争中这位著名女性的故事,一两部影视作品绝对是不够的。再加上历史上的圣女贞德在后世不断被润饰,关于她的人生真相早已经扑朔迷离,使其成为一个半传说的人物。在大量史实纪录片和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传媒的帮助下,圣女贞德的形象这些年在不断完整,片面式的理解也在持续矫正。其中加拿大版《圣女贞德传奇》(1999)是广受好评的一版,其评价高于吕克·贝松版。一、加版造型更符合人们对这位传奇女性的浪漫想象,尽管可能与事实有较大差距在各个版本的圣女贞德中,莉莉·索博斯基绝对是非常漂亮的一版。在人们的美好希冀中,无论贞德长什么样她都是美丽的女战士。莉莉·索博斯基版绝对符合一个纤柔的少女拿着来自上天的圣剑、带领法国人民打击侵略者的光辉形象,这也是这版《圣女贞德传奇》大受圣女粉欢迎的重要原因。贞德极为短暂的一生仅在最后两年轰轰烈烈,她壮烈的离世使其成为传奇。几个世纪以来她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偶像,受到天主教徒、新教徒、左派、右派、传统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的崇拜,成为无数小说家、剧作家和音乐家的灵感源泉。人的一生不是悠悠万日,活着的仅仅是那几个瞬间。与此同时,加拿大版的《圣女贞德传奇》补充了其他版本不够完善的贞德相关故事,她的父母和仰慕者也有了较多的刻画。这让观众从侧面更多得了解了贞德周边人的故事。二、配角更为出彩加拿大版的《圣女贞德》中配角的扮相看上去比吕克·贝松版令人愉快些。当然我不是否定吕克·贝松版演员们的颜值,他们也是很有演技的演员。只能说加拿大版追求的是“圣女”神圣传奇的一面,所以整部电影画面都给人一种沐浴在圣光里的感觉,展现神圣的仰拍角度居多。吕克·贝松版致力于把这位女神拉回人间,追求的是“贞德”的凡人一面,整体基调比较暗沉,配角丑恶一些也是正常的。1.查理七世加拿大版的查理七世的演员的表演显得可爱些,当然查理七世本人就是个很有演技的历史人物。相对于吕克·贝松版的查理七世,加拿大版的这位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从所谓展现圣女神迹的密谈房间冲出来的时候夸张的连珠炮似的精彩忽悠把人们哄的一愣一愣的,堪称一绝。2.科雄还有就是扮演科雄主教的这位,他在BBC《都铎王朝》里也是扮演教宗,在著名电影《末代皇帝》中扮演庄士敦。他气宇轩昂,擅长此类角色,一看就比吕克·贝松版歪嘴的科雄主教有气势多了。三、圣女的“神迹”被展现的同时不忘唯物从现在科学角度看历史上的圣女贞德,她的一切不合客观规律的传说如果存在即是巧合、以及后人的添油加醋。比如贞德看见圣天使,贞德能让不下蛋的鸡下蛋,贞德预言之地发现宝剑等都在加拿大版中有所展现。贞德最著名的神迹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人群中辨认出查理七世,影片里她对此的解释是圣天使给了贞德指引,把所谓的王冠戴在皇太子头上。但是在这部着力展现贞德神圣性一面的电影,最后还是回归客观规律,追求起了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某种程度上讲,加拿大版的《圣女贞德传奇》和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都在有意无意展现一些唯物思想,吕克·贝松版则更为犀利和明显。但是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最后承认了自己耽于幻想,她被自己的信仰所弃,这也是吕克·贝松版最大争议的地方。但是加拿大版的最后还是让贞德成为发自内心的殉教者,照顾了法国观众的民族感情,尽管吕克·贝松版可能更加现实。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