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官居几品天子宠臣攻略,困难 神怪决 四方乱起 攻略

作者:本站作者

1,困难 神怪决 四方乱起 攻略

前期2个普通塔[5块钱的那种] 然后在最前面做水塔 接着存元素 元素够出终极塔就出终极塔 .另外搭配几个风塔 就差不多了.注意终极塔必须满级 不然再多也是白费.

官居几品天子宠臣攻略,困难 神怪决 四方乱起 攻略

2,橙光游戏官居几品云诺怎么攻略官居几品云诺攻略心得

橙光游戏官居几品云诺线怎么触发 官居几品云诺攻略。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橙光游戏官居几品云诺线怎么触发 官居几品云诺攻略。一起来看看! 得云诺需要慈幼园好感60还是68以上 反正我刷到了70。前往京城的时候就会有云诺剧情,到时候前往通州就会遭遇刺杀 云诺出场。桃花岛钓宝就不用担心被妖怪抓走读档了。

官居几品天子宠臣攻略,困难 神怪决 四方乱起 攻略

3,历史上的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抚到底是多大的官谁的权力更胜一筹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的对手戏无处不在,乾隆就是根棍儿在中间搅和来搅和去,其实历史上这俩人还是有轻重分别的。乾隆生于 1711 年,纪晓岚生于 1724 年,和珅生于 1750 年,妥妥的祖孙三代人,电视剧可以说讲的就是乾隆大爷,纪晓岚大叔和和珅大侄子三个人之间的故事。纪晓岚靠科举入仕,和珅靠恩荫入仕。 1754 年,30 岁的纪晓岚进士及第时, 43 岁的乾隆已做了 19 年皇帝,而此时 4 岁的小和珅还在和泥呢,幼儿园小班水平。而当和珅进入仕途时,乾隆也差不多 60 岁了。电视剧中三人年纪相仿,和珅看起来好像更偏老态一些,这就有点搞不懂了。和珅是正红旗人,父亲是副都统,家里也是有世袭爵位的。19 岁时和珅承袭父亲“轻车都尉”的爵位,轻车都尉为正三品。也就是说,和珅即便不当公务员,不上班打卡,那也是妥妥的三品,工资照拿福利照收,县太爷见面得磕头,知府知州也得拱拱手,你说爽不爽?当然和珅并不满足于这些。清朝官制分九品正从十八级,位极人臣的正一品官职只有十一个,其中文职九个,武职两个。文职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及三殿三阁大学士,武职正一品包括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帝后车驾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牛的是,和珅不仅担任文职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清廷核心机构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除此之外,和珅还担任过无数的牛逼职位,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九门提督,内务府总管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读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但在和珅这里都不是事儿,算是充话费送的。那和珅就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和珅除了官职,还有爵位。有人会问,爵位也有品级吗?当然有,没有品级没有待遇,那爵位有个毛用。爵位没品级,有爵位的和有官职的碰到一起,到底谁先打招呼,谁向谁拱手,不就乱了套了吗?清朝的爵位跟前代不同,清朝有两套爵位系统。一套是专为皇亲宗室和蒙古王公准备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听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就是如此,共十四等。和珅不在此列,我们不做讨论。另一套系统是为功臣贵戚准备的,包括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一些还分 123 等,所以共有 9 等 27 级,其中公爵,伯爵,侯爵属于超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公爵中的顶级,必须是超品!你看看,和珅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忠襄公,领班军机大臣,这是集文职巅峰,武职巅峰,爵位巅峰及皇帝心腹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巅峰,不服不行啊!只看这些官位和爵位,脑补一下就知道和珅当时有多牛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纪晓岚就比较简单一些,作为乾隆的御用文人和清朝官方文学的代言人,纪晓岚只有官位没有爵位,我们只需理理纪晓岚的最高官职即可。当然在满清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爵位那是极难的。纪晓岚最高担任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太子少师是正二品,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所以纪晓岚是从一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熟悉的清朝封疆大吏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这些人见到纪晓岚还得先拱拱手。一句话总结,和珅和纪晓岚都不是正一品,和珅是超品,正一品见了要拱手,纪晓岚是从一品,见了正一品要拱手。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的对手戏无处不在,乾隆就是根棍儿在中间搅和来搅和去,其实历史上这俩人还是有轻重分别的。乾隆生于 1711 年,纪晓岚生于 1724 年,和珅生于 1750 年,妥妥的祖孙三代人,电视剧可以说讲的就是乾隆大爷,纪晓岚大叔和和珅大侄子三个人之间的故事。纪晓岚靠科举入仕,和珅靠恩荫入仕。 1754 年,30 岁的纪晓岚进士及第时, 43 岁的乾隆已做了 19 年皇帝,而此时 4 岁的小和珅还在和泥呢,幼儿园小班水平。而当和珅进入仕途时,乾隆也差不多 60 岁了。电视剧中三人年纪相仿,和珅看起来好像更偏老态一些,这就有点搞不懂了。和珅是正红旗人,父亲是副都统,家里也是有世袭爵位的。19 岁时和珅承袭父亲“轻车都尉”的爵位,轻车都尉为正三品。也就是说,和珅即便不当公务员,不上班打卡,那也是妥妥的三品,工资照拿福利照收,县太爷见面得磕头,知府知州也得拱拱手,你说爽不爽?当然和珅并不满足于这些。清朝官制分九品正从十八级,位极人臣的正一品官职只有十一个,其中文职九个,武职两个。文职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及三殿三阁大学士,武职正一品包括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帝后车驾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牛的是,和珅不仅担任文职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清廷核心机构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除此之外,和珅还担任过无数的牛逼职位,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九门提督,内务府总管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读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但在和珅这里都不是事儿,算是充话费送的。那和珅就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和珅除了官职,还有爵位。有人会问,爵位也有品级吗?当然有,没有品级没有待遇,那爵位有个毛用。爵位没品级,有爵位的和有官职的碰到一起,到底谁先打招呼,谁向谁拱手,不就乱了套了吗?清朝的爵位跟前代不同,清朝有两套爵位系统。一套是专为皇亲宗室和蒙古王公准备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听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就是如此,共十四等。和珅不在此列,我们不做讨论。另一套系统是为功臣贵戚准备的,包括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一些还分 123 等,所以共有 9 等 27 级,其中公爵,伯爵,侯爵属于超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公爵中的顶级,必须是超品!你看看,和珅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忠襄公,领班军机大臣,这是集文职巅峰,武职巅峰,爵位巅峰及皇帝心腹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巅峰,不服不行啊!只看这些官位和爵位,脑补一下就知道和珅当时有多牛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纪晓岚就比较简单一些,作为乾隆的御用文人和清朝官方文学的代言人,纪晓岚只有官位没有爵位,我们只需理理纪晓岚的最高官职即可。当然在满清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爵位那是极难的。纪晓岚最高担任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太子少师是正二品,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所以纪晓岚是从一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熟悉的清朝封疆大吏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这些人见到纪晓岚还得先拱拱手。一句话总结,和珅和纪晓岚都不是正一品,和珅是超品,正一品见了要拱手,纪晓岚是从一品,见了正一品要拱手。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的对手戏无处不在,乾隆就是根棍儿在中间搅和来搅和去,其实历史上这俩人还是有轻重分别的。乾隆生于 1711 年,纪晓岚生于 1724 年,和珅生于 1750 年,妥妥的祖孙三代人,电视剧可以说讲的就是乾隆大爷,纪晓岚大叔和和珅大侄子三个人之间的故事。纪晓岚靠科举入仕,和珅靠恩荫入仕。 1754 年,30 岁的纪晓岚进士及第时, 43 岁的乾隆已做了 19 年皇帝,而此时 4 岁的小和珅还在和泥呢,幼儿园小班水平。而当和珅进入仕途时,乾隆也差不多 60 岁了。电视剧中三人年纪相仿,和珅看起来好像更偏老态一些,这就有点搞不懂了。和珅是正红旗人,父亲是副都统,家里也是有世袭爵位的。19 岁时和珅承袭父亲“轻车都尉”的爵位,轻车都尉为正三品。也就是说,和珅即便不当公务员,不上班打卡,那也是妥妥的三品,工资照拿福利照收,县太爷见面得磕头,知府知州也得拱拱手,你说爽不爽?当然和珅并不满足于这些。清朝官制分九品正从十八级,位极人臣的正一品官职只有十一个,其中文职九个,武职两个。文职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及三殿三阁大学士,武职正一品包括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帝后车驾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牛的是,和珅不仅担任文职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清廷核心机构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除此之外,和珅还担任过无数的牛逼职位,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九门提督,内务府总管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读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但在和珅这里都不是事儿,算是充话费送的。那和珅就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和珅除了官职,还有爵位。有人会问,爵位也有品级吗?当然有,没有品级没有待遇,那爵位有个毛用。爵位没品级,有爵位的和有官职的碰到一起,到底谁先打招呼,谁向谁拱手,不就乱了套了吗?清朝的爵位跟前代不同,清朝有两套爵位系统。一套是专为皇亲宗室和蒙古王公准备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听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就是如此,共十四等。和珅不在此列,我们不做讨论。另一套系统是为功臣贵戚准备的,包括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一些还分 123 等,所以共有 9 等 27 级,其中公爵,伯爵,侯爵属于超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公爵中的顶级,必须是超品!你看看,和珅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忠襄公,领班军机大臣,这是集文职巅峰,武职巅峰,爵位巅峰及皇帝心腹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巅峰,不服不行啊!只看这些官位和爵位,脑补一下就知道和珅当时有多牛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纪晓岚就比较简单一些,作为乾隆的御用文人和清朝官方文学的代言人,纪晓岚只有官位没有爵位,我们只需理理纪晓岚的最高官职即可。当然在满清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爵位那是极难的。纪晓岚最高担任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太子少师是正二品,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所以纪晓岚是从一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熟悉的清朝封疆大吏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这些人见到纪晓岚还得先拱拱手。一句话总结,和珅和纪晓岚都不是正一品,和珅是超品,正一品见了要拱手,纪晓岚是从一品,见了正一品要拱手。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权臣,宠臣,奸臣,佞臣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其中特别是奸臣和佞臣的区别,想必大家对这个更是迷惑,下面我便举一些具体实例,和大家说一说这四者的关联和区别!权臣权臣的意思即:有权势的大臣,一般比较专横的大臣!一般说到权臣,大家更多的会和奸臣联系在一起,因为历史上一些篡权夺位的事多出于权臣之手!但权臣绝不等于奸臣!权臣的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权力很大的大臣,与是忠是奸并没有联系,权臣中是忠臣的不在少数,像汉朝的权臣霍光,唐朝的郭子仪,明朝的于谦,张居正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之臣!宠臣宠臣即非常受皇帝喜欢的臣子,也没有忠奸的说法,但可能大家也会习惯性的将宠臣和奸臣坏人联系到一起,主要是这类人出了几个非常突出的代表人物,像秦朝的赵高,还有历代的很多知名的太监,像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王振,魏忠贤等等!但宠臣之中也不乏能臣忠义之人,像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唐太宗的宠臣魏征,雍正皇帝的宠臣李卫等等!奸臣奸臣即指弄权营私、残害忠良、不忠于君主的大臣!这里主要有三个点,弄权,残害忠良,不忠心君王!其实这里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不忠心君主!一般那些发起叛乱,篡权夺位的人都会被称为奸臣,有名的像秦朝的赵高,唐朝的安禄山,史思明等等!佞臣佞臣的意思是奸邪谄媚的臣子!这类臣子可以说是还没有达到奸臣那么深的程度,即可以理解为他还是忠心君主的,但也做一些弄权,残害忠良的事情!这也便是奸臣和佞臣的联系和区别!佞臣最有名的代表便是秦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其实这对联中的用词还是准确的,秦桧残害岳飞是毫无疑问的佞臣,但由于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太为世人所恨,现在也被看做奸臣的代表!好了,不知道说到这,大家对这四个词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的对手戏无处不在,乾隆就是根棍儿在中间搅和来搅和去,其实历史上这俩人还是有轻重分别的。乾隆生于 1711 年,纪晓岚生于 1724 年,和珅生于 1750 年,妥妥的祖孙三代人,电视剧可以说讲的就是乾隆大爷,纪晓岚大叔和和珅大侄子三个人之间的故事。纪晓岚靠科举入仕,和珅靠恩荫入仕。 1754 年,30 岁的纪晓岚进士及第时, 43 岁的乾隆已做了 19 年皇帝,而此时 4 岁的小和珅还在和泥呢,幼儿园小班水平。而当和珅进入仕途时,乾隆也差不多 60 岁了。电视剧中三人年纪相仿,和珅看起来好像更偏老态一些,这就有点搞不懂了。和珅是正红旗人,父亲是副都统,家里也是有世袭爵位的。19 岁时和珅承袭父亲“轻车都尉”的爵位,轻车都尉为正三品。也就是说,和珅即便不当公务员,不上班打卡,那也是妥妥的三品,工资照拿福利照收,县太爷见面得磕头,知府知州也得拱拱手,你说爽不爽?当然和珅并不满足于这些。清朝官制分九品正从十八级,位极人臣的正一品官职只有十一个,其中文职九个,武职两个。文职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及三殿三阁大学士,武职正一品包括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帝后车驾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牛的是,和珅不仅担任文职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清廷核心机构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除此之外,和珅还担任过无数的牛逼职位,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九门提督,内务府总管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读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但在和珅这里都不是事儿,算是充话费送的。那和珅就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和珅除了官职,还有爵位。有人会问,爵位也有品级吗?当然有,没有品级没有待遇,那爵位有个毛用。爵位没品级,有爵位的和有官职的碰到一起,到底谁先打招呼,谁向谁拱手,不就乱了套了吗?清朝的爵位跟前代不同,清朝有两套爵位系统。一套是专为皇亲宗室和蒙古王公准备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听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就是如此,共十四等。和珅不在此列,我们不做讨论。另一套系统是为功臣贵戚准备的,包括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一些还分 123 等,所以共有 9 等 27 级,其中公爵,伯爵,侯爵属于超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公爵中的顶级,必须是超品!你看看,和珅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忠襄公,领班军机大臣,这是集文职巅峰,武职巅峰,爵位巅峰及皇帝心腹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巅峰,不服不行啊!只看这些官位和爵位,脑补一下就知道和珅当时有多牛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纪晓岚就比较简单一些,作为乾隆的御用文人和清朝官方文学的代言人,纪晓岚只有官位没有爵位,我们只需理理纪晓岚的最高官职即可。当然在满清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爵位那是极难的。纪晓岚最高担任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太子少师是正二品,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所以纪晓岚是从一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熟悉的清朝封疆大吏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这些人见到纪晓岚还得先拱拱手。一句话总结,和珅和纪晓岚都不是正一品,和珅是超品,正一品见了要拱手,纪晓岚是从一品,见了正一品要拱手。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权臣,宠臣,奸臣,佞臣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其中特别是奸臣和佞臣的区别,想必大家对这个更是迷惑,下面我便举一些具体实例,和大家说一说这四者的关联和区别!权臣权臣的意思即:有权势的大臣,一般比较专横的大臣!一般说到权臣,大家更多的会和奸臣联系在一起,因为历史上一些篡权夺位的事多出于权臣之手!但权臣绝不等于奸臣!权臣的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权力很大的大臣,与是忠是奸并没有联系,权臣中是忠臣的不在少数,像汉朝的权臣霍光,唐朝的郭子仪,明朝的于谦,张居正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之臣!宠臣宠臣即非常受皇帝喜欢的臣子,也没有忠奸的说法,但可能大家也会习惯性的将宠臣和奸臣坏人联系到一起,主要是这类人出了几个非常突出的代表人物,像秦朝的赵高,还有历代的很多知名的太监,像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王振,魏忠贤等等!但宠臣之中也不乏能臣忠义之人,像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唐太宗的宠臣魏征,雍正皇帝的宠臣李卫等等!奸臣奸臣即指弄权营私、残害忠良、不忠于君主的大臣!这里主要有三个点,弄权,残害忠良,不忠心君王!其实这里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不忠心君主!一般那些发起叛乱,篡权夺位的人都会被称为奸臣,有名的像秦朝的赵高,唐朝的安禄山,史思明等等!佞臣佞臣的意思是奸邪谄媚的臣子!这类臣子可以说是还没有达到奸臣那么深的程度,即可以理解为他还是忠心君主的,但也做一些弄权,残害忠良的事情!这也便是奸臣和佞臣的联系和区别!佞臣最有名的代表便是秦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其实这对联中的用词还是准确的,秦桧残害岳飞是毫无疑问的佞臣,但由于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太为世人所恨,现在也被看做奸臣的代表!好了,不知道说到这,大家对这四个词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首先,我们聊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早在明朝统治的末期,盘踞东北地区的后金政权开始于明朝对抗。当时,由于后金政权的人口太少,为了更好的整合自己的力量,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人口编成了八旗制度。起初,只有正白旗、正红旗。正黄旗和正蓝旗。后来,又增加了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和镶黄旗。在八旗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地位很高。其他5个旗的地位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清朝的建立和势力的扩大,逐步出现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 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肯定不如满洲八旗,但由于属于清朝建立的基础力量,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明显高于后来的汉人。由于自己的人口太少,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不得不重用那些汉人官员们。在很多重要的岗位上,基本上是一个满洲官员和一个汉人官员共同担任。满洲官员的地位高于其他同僚,其中,又以上三旗官员的地位最尊贵。如果几个官员有不同的意见,则以满洲官员的意见为主。在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上,朝廷会优先考虑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出身的官员,这对很多人的诱惑力很大。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觐见乾隆皇帝时,和珅总是自称“奴才,”纪晓岚则一直称“臣。”不要感觉奴才不好听,奴才是皇帝的家奴,不是皇帝的外人。至于汉人官员则没有这样的权力,各方面都不如满洲官员。对于那些功劳卓著的汉人官员,清朝皇帝除了赏赐黄马褂和花翎以外,还会把汉人官员抬旗,就是把籍贯编入汉八旗。不要小看这一点,这直接改变了官员的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大将年羹尧,由于年羹尧战功赫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雍正皇帝特意把年羹尧编入了汉军镶黄旗,已经属于很高的档次。 即使是那些满洲官员们,其实也分三六九等,不同旗的官员待遇都不一样。对于下五旗的官员们来说,如果立下了一系列的功劳,皇帝会把这些官员编入上三旗。慈禧太后原本是镶蓝旗出身,在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以后,慈禧太后把自己家族编入了镶黄旗。进入了上三旗以后,在各方面与其他官员都不一样。在清朝的末期,曾经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率领湘军的文武官员前往京师觐见两宫皇太后。湘军的大将鲍超是一个粗人,他看到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称“奴才,”自己也跟着自称“奴才。”结果,满朝的官员们哄堂大笑,嘲笑鲍超不懂规矩。由于手下的无知,搞得曾国藩很没有面子。当时,曾国藩一直称“臣”,证明自己还是一个外人。起初,咸丰皇帝在临死之前曾经表示:谁平定了太平天国,就册封谁为王。但最终是汉人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清朝最高层这次失言了,仅仅册封曾国藩为侯爵,比起封王差得远。与曾国藩相比,蒙古八旗出身的僧格林沁,由于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咸丰皇帝加封僧格林沁为亲王。由此可见,不同出身的官员,待遇上确实不一样。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的对手戏无处不在,乾隆就是根棍儿在中间搅和来搅和去,其实历史上这俩人还是有轻重分别的。乾隆生于 1711 年,纪晓岚生于 1724 年,和珅生于 1750 年,妥妥的祖孙三代人,电视剧可以说讲的就是乾隆大爷,纪晓岚大叔和和珅大侄子三个人之间的故事。纪晓岚靠科举入仕,和珅靠恩荫入仕。 1754 年,30 岁的纪晓岚进士及第时, 43 岁的乾隆已做了 19 年皇帝,而此时 4 岁的小和珅还在和泥呢,幼儿园小班水平。而当和珅进入仕途时,乾隆也差不多 60 岁了。电视剧中三人年纪相仿,和珅看起来好像更偏老态一些,这就有点搞不懂了。和珅是正红旗人,父亲是副都统,家里也是有世袭爵位的。19 岁时和珅承袭父亲“轻车都尉”的爵位,轻车都尉为正三品。也就是说,和珅即便不当公务员,不上班打卡,那也是妥妥的三品,工资照拿福利照收,县太爷见面得磕头,知府知州也得拱拱手,你说爽不爽?当然和珅并不满足于这些。清朝官制分九品正从十八级,位极人臣的正一品官职只有十一个,其中文职九个,武职两个。文职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及三殿三阁大学士,武职正一品包括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帝后车驾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牛的是,和珅不仅担任文职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清廷核心机构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除此之外,和珅还担任过无数的牛逼职位,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九门提督,内务府总管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读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但在和珅这里都不是事儿,算是充话费送的。那和珅就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和珅除了官职,还有爵位。有人会问,爵位也有品级吗?当然有,没有品级没有待遇,那爵位有个毛用。爵位没品级,有爵位的和有官职的碰到一起,到底谁先打招呼,谁向谁拱手,不就乱了套了吗?清朝的爵位跟前代不同,清朝有两套爵位系统。一套是专为皇亲宗室和蒙古王公准备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听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就是如此,共十四等。和珅不在此列,我们不做讨论。另一套系统是为功臣贵戚准备的,包括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一些还分 123 等,所以共有 9 等 27 级,其中公爵,伯爵,侯爵属于超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公爵中的顶级,必须是超品!你看看,和珅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忠襄公,领班军机大臣,这是集文职巅峰,武职巅峰,爵位巅峰及皇帝心腹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巅峰,不服不行啊!只看这些官位和爵位,脑补一下就知道和珅当时有多牛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纪晓岚就比较简单一些,作为乾隆的御用文人和清朝官方文学的代言人,纪晓岚只有官位没有爵位,我们只需理理纪晓岚的最高官职即可。当然在满清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爵位那是极难的。纪晓岚最高担任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太子少师是正二品,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所以纪晓岚是从一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熟悉的清朝封疆大吏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这些人见到纪晓岚还得先拱拱手。一句话总结,和珅和纪晓岚都不是正一品,和珅是超品,正一品见了要拱手,纪晓岚是从一品,见了正一品要拱手。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权臣,宠臣,奸臣,佞臣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其中特别是奸臣和佞臣的区别,想必大家对这个更是迷惑,下面我便举一些具体实例,和大家说一说这四者的关联和区别!权臣权臣的意思即:有权势的大臣,一般比较专横的大臣!一般说到权臣,大家更多的会和奸臣联系在一起,因为历史上一些篡权夺位的事多出于权臣之手!但权臣绝不等于奸臣!权臣的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权力很大的大臣,与是忠是奸并没有联系,权臣中是忠臣的不在少数,像汉朝的权臣霍光,唐朝的郭子仪,明朝的于谦,张居正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之臣!宠臣宠臣即非常受皇帝喜欢的臣子,也没有忠奸的说法,但可能大家也会习惯性的将宠臣和奸臣坏人联系到一起,主要是这类人出了几个非常突出的代表人物,像秦朝的赵高,还有历代的很多知名的太监,像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王振,魏忠贤等等!但宠臣之中也不乏能臣忠义之人,像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唐太宗的宠臣魏征,雍正皇帝的宠臣李卫等等!奸臣奸臣即指弄权营私、残害忠良、不忠于君主的大臣!这里主要有三个点,弄权,残害忠良,不忠心君王!其实这里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不忠心君主!一般那些发起叛乱,篡权夺位的人都会被称为奸臣,有名的像秦朝的赵高,唐朝的安禄山,史思明等等!佞臣佞臣的意思是奸邪谄媚的臣子!这类臣子可以说是还没有达到奸臣那么深的程度,即可以理解为他还是忠心君主的,但也做一些弄权,残害忠良的事情!这也便是奸臣和佞臣的联系和区别!佞臣最有名的代表便是秦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其实这对联中的用词还是准确的,秦桧残害岳飞是毫无疑问的佞臣,但由于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太为世人所恨,现在也被看做奸臣的代表!好了,不知道说到这,大家对这四个词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首先,我们聊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早在明朝统治的末期,盘踞东北地区的后金政权开始于明朝对抗。当时,由于后金政权的人口太少,为了更好的整合自己的力量,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人口编成了八旗制度。起初,只有正白旗、正红旗。正黄旗和正蓝旗。后来,又增加了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和镶黄旗。在八旗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地位很高。其他5个旗的地位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清朝的建立和势力的扩大,逐步出现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 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肯定不如满洲八旗,但由于属于清朝建立的基础力量,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明显高于后来的汉人。由于自己的人口太少,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不得不重用那些汉人官员们。在很多重要的岗位上,基本上是一个满洲官员和一个汉人官员共同担任。满洲官员的地位高于其他同僚,其中,又以上三旗官员的地位最尊贵。如果几个官员有不同的意见,则以满洲官员的意见为主。在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上,朝廷会优先考虑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出身的官员,这对很多人的诱惑力很大。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觐见乾隆皇帝时,和珅总是自称“奴才,”纪晓岚则一直称“臣。”不要感觉奴才不好听,奴才是皇帝的家奴,不是皇帝的外人。至于汉人官员则没有这样的权力,各方面都不如满洲官员。对于那些功劳卓著的汉人官员,清朝皇帝除了赏赐黄马褂和花翎以外,还会把汉人官员抬旗,就是把籍贯编入汉八旗。不要小看这一点,这直接改变了官员的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大将年羹尧,由于年羹尧战功赫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雍正皇帝特意把年羹尧编入了汉军镶黄旗,已经属于很高的档次。 即使是那些满洲官员们,其实也分三六九等,不同旗的官员待遇都不一样。对于下五旗的官员们来说,如果立下了一系列的功劳,皇帝会把这些官员编入上三旗。慈禧太后原本是镶蓝旗出身,在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以后,慈禧太后把自己家族编入了镶黄旗。进入了上三旗以后,在各方面与其他官员都不一样。在清朝的末期,曾经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率领湘军的文武官员前往京师觐见两宫皇太后。湘军的大将鲍超是一个粗人,他看到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称“奴才,”自己也跟着自称“奴才。”结果,满朝的官员们哄堂大笑,嘲笑鲍超不懂规矩。由于手下的无知,搞得曾国藩很没有面子。当时,曾国藩一直称“臣”,证明自己还是一个外人。起初,咸丰皇帝在临死之前曾经表示:谁平定了太平天国,就册封谁为王。但最终是汉人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清朝最高层这次失言了,仅仅册封曾国藩为侯爵,比起封王差得远。与曾国藩相比,蒙古八旗出身的僧格林沁,由于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咸丰皇帝加封僧格林沁为亲王。由此可见,不同出身的官员,待遇上确实不一样。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包拯、海瑞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廉吏,他们一心为国为民,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一生刚正不阿,因此一个被称为“包青天”,另一个则被称为“海青天”。那作为相隔百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与海瑞到底谁担任的官职更大呢?包拯包拯生前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执掌宋朝军令,《宋史.职官志》载:“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枢密院是北宋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为“枢府”。宋太祖赵匡胤置枢密院的目的如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就是为分相权,因此北宋初期枢密院的权力非常大。“佐天子执兵政”,这就是枢密院。《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宋初枢密院下设兵、吏、户、礼等四房,分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同时若得皇帝的批准,枢密院还有调兵之权。当然宋初,枢密院并没有统兵的权力,如禁军,有统兵之权的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三衙,而枢密院只有调发禁军的权力,正所谓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简单的说“枢密副使”就是宰相之职,他是宋初全国军令的执掌者之一,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可谓是宋初权势最为显赫的一个官职。海瑞海瑞生前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记住不是很多题主说的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位在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都御史之下),位列正二品。南京右都御史,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职掌与北京都察院一样,但是十三道监察御史人数要少于北京,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只有30人,而北京都察院大约有110人。同时南京都察院拥有提督操江之责,领上、下江防之事,这是北京都察院所没有的。都察院,为明朝最高监察机构,“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拥有监察、弹劾百官及建议之权。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明史.职官志》),他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都御史可弹劾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之徒,卑劣贪鄙败坏官纪之徒,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之徒。同时遇到朝觐、考察时,都御史会同吏部尚书确认官员贤能与否,及官员升降。此外,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都御史与刑部、大理寺主官进行三司会审,明确其是否犯罪。简单的说右都御史有点类似于秦汉的御史大夫,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看官员有无违法行为,有就弹劾他。同时明朝的右都御史还有一项比较大的特权,那就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都察院虽无执法权,但是凭借着这个权力,在小事上,如知县犯法,御史可以直接先免了他的官。综上所述,包拯的官职其实是明显大于海瑞的,毕竟包拯的“枢密副使”是宰相之职,而海瑞虽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位列右都御史职,也是与包拯的品级一样,是正二品,但他毕竟不是宰相之职,且别忘记海瑞只是南京右都御史,相对于北京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海瑞的右都御史还是稍微差了点火候,直白的说就是在权利上要比北京低了许多,如此就更比不上包拯的“枢密副使”了。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其实县官的墓也屡有发现,这点如果你留意报道的话就可以得知,不过发现归发现,这些县官墓大部分被人为的自动忽略了,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即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有多大荣耀,死后也要按照相同的规格来安葬。县官与王公大臣皇帝陵墓相比,犹如大江大河与小溪,身份地位悬殊太大,自然陪葬品也少的可怜,珍品更不必说基本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发掘坟墓,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珍品的,县官里面基本没有,那么发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算被人找到也很难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次县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年轻时为县官,随着年纪渐长,政绩突出,官职上升,到老了肯定会以自己当官最高的官职规格来下葬,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令璜就是从县官做起,最后做到大理寺卿的高官位置,他的墓如果被发掘可以说是王公贵族,而不会说这是一位县官的墓。其三还和一个人的名气有关,王公贵族和帝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县官处于官场的末层,他们很少有值得流传世间的功绩,相比之下发掘县官的墓意义不大。其四规格不同,王公贵族墓地的规格远大于县官墓地的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公贵族墓保存的几率远大于县官墓。最后让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西安修地铁的那个段子,大意是修3号5号6号线时挖出了唐朝公主,大臣的墓地,而修8号线时发现了清朝一个小官的墓,然后问怎么处置,答复是让工人随便挖挖,把有价值的文物取出就好。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说的那个对话这个段子很好的映射了题主的疑问,县官墓地在陪葬品,名气,规格等方面都不如王公贵族,世人怎么会对他们有印象呢?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的对手戏无处不在,乾隆就是根棍儿在中间搅和来搅和去,其实历史上这俩人还是有轻重分别的。乾隆生于 1711 年,纪晓岚生于 1724 年,和珅生于 1750 年,妥妥的祖孙三代人,电视剧可以说讲的就是乾隆大爷,纪晓岚大叔和和珅大侄子三个人之间的故事。纪晓岚靠科举入仕,和珅靠恩荫入仕。 1754 年,30 岁的纪晓岚进士及第时, 43 岁的乾隆已做了 19 年皇帝,而此时 4 岁的小和珅还在和泥呢,幼儿园小班水平。而当和珅进入仕途时,乾隆也差不多 60 岁了。电视剧中三人年纪相仿,和珅看起来好像更偏老态一些,这就有点搞不懂了。和珅是正红旗人,父亲是副都统,家里也是有世袭爵位的。19 岁时和珅承袭父亲“轻车都尉”的爵位,轻车都尉为正三品。也就是说,和珅即便不当公务员,不上班打卡,那也是妥妥的三品,工资照拿福利照收,县太爷见面得磕头,知府知州也得拱拱手,你说爽不爽?当然和珅并不满足于这些。清朝官制分九品正从十八级,位极人臣的正一品官职只有十一个,其中文职九个,武职两个。文职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及三殿三阁大学士,武职正一品包括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帝后车驾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牛的是,和珅不仅担任文职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清廷核心机构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除此之外,和珅还担任过无数的牛逼职位,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九门提督,内务府总管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读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但在和珅这里都不是事儿,算是充话费送的。那和珅就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和珅除了官职,还有爵位。有人会问,爵位也有品级吗?当然有,没有品级没有待遇,那爵位有个毛用。爵位没品级,有爵位的和有官职的碰到一起,到底谁先打招呼,谁向谁拱手,不就乱了套了吗?清朝的爵位跟前代不同,清朝有两套爵位系统。一套是专为皇亲宗室和蒙古王公准备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听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就是如此,共十四等。和珅不在此列,我们不做讨论。另一套系统是为功臣贵戚准备的,包括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一些还分 123 等,所以共有 9 等 27 级,其中公爵,伯爵,侯爵属于超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公爵中的顶级,必须是超品!你看看,和珅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忠襄公,领班军机大臣,这是集文职巅峰,武职巅峰,爵位巅峰及皇帝心腹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巅峰,不服不行啊!只看这些官位和爵位,脑补一下就知道和珅当时有多牛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纪晓岚就比较简单一些,作为乾隆的御用文人和清朝官方文学的代言人,纪晓岚只有官位没有爵位,我们只需理理纪晓岚的最高官职即可。当然在满清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爵位那是极难的。纪晓岚最高担任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太子少师是正二品,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所以纪晓岚是从一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熟悉的清朝封疆大吏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这些人见到纪晓岚还得先拱拱手。一句话总结,和珅和纪晓岚都不是正一品,和珅是超品,正一品见了要拱手,纪晓岚是从一品,见了正一品要拱手。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权臣,宠臣,奸臣,佞臣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其中特别是奸臣和佞臣的区别,想必大家对这个更是迷惑,下面我便举一些具体实例,和大家说一说这四者的关联和区别!权臣权臣的意思即:有权势的大臣,一般比较专横的大臣!一般说到权臣,大家更多的会和奸臣联系在一起,因为历史上一些篡权夺位的事多出于权臣之手!但权臣绝不等于奸臣!权臣的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权力很大的大臣,与是忠是奸并没有联系,权臣中是忠臣的不在少数,像汉朝的权臣霍光,唐朝的郭子仪,明朝的于谦,张居正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之臣!宠臣宠臣即非常受皇帝喜欢的臣子,也没有忠奸的说法,但可能大家也会习惯性的将宠臣和奸臣坏人联系到一起,主要是这类人出了几个非常突出的代表人物,像秦朝的赵高,还有历代的很多知名的太监,像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王振,魏忠贤等等!但宠臣之中也不乏能臣忠义之人,像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唐太宗的宠臣魏征,雍正皇帝的宠臣李卫等等!奸臣奸臣即指弄权营私、残害忠良、不忠于君主的大臣!这里主要有三个点,弄权,残害忠良,不忠心君王!其实这里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不忠心君主!一般那些发起叛乱,篡权夺位的人都会被称为奸臣,有名的像秦朝的赵高,唐朝的安禄山,史思明等等!佞臣佞臣的意思是奸邪谄媚的臣子!这类臣子可以说是还没有达到奸臣那么深的程度,即可以理解为他还是忠心君主的,但也做一些弄权,残害忠良的事情!这也便是奸臣和佞臣的联系和区别!佞臣最有名的代表便是秦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其实这对联中的用词还是准确的,秦桧残害岳飞是毫无疑问的佞臣,但由于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太为世人所恨,现在也被看做奸臣的代表!好了,不知道说到这,大家对这四个词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首先,我们聊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早在明朝统治的末期,盘踞东北地区的后金政权开始于明朝对抗。当时,由于后金政权的人口太少,为了更好的整合自己的力量,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人口编成了八旗制度。起初,只有正白旗、正红旗。正黄旗和正蓝旗。后来,又增加了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和镶黄旗。在八旗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地位很高。其他5个旗的地位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清朝的建立和势力的扩大,逐步出现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 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肯定不如满洲八旗,但由于属于清朝建立的基础力量,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地位明显高于后来的汉人。由于自己的人口太少,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不得不重用那些汉人官员们。在很多重要的岗位上,基本上是一个满洲官员和一个汉人官员共同担任。满洲官员的地位高于其他同僚,其中,又以上三旗官员的地位最尊贵。如果几个官员有不同的意见,则以满洲官员的意见为主。在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上,朝廷会优先考虑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出身的官员,这对很多人的诱惑力很大。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觐见乾隆皇帝时,和珅总是自称“奴才,”纪晓岚则一直称“臣。”不要感觉奴才不好听,奴才是皇帝的家奴,不是皇帝的外人。至于汉人官员则没有这样的权力,各方面都不如满洲官员。对于那些功劳卓著的汉人官员,清朝皇帝除了赏赐黄马褂和花翎以外,还会把汉人官员抬旗,就是把籍贯编入汉八旗。不要小看这一点,这直接改变了官员的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大将年羹尧,由于年羹尧战功赫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雍正皇帝特意把年羹尧编入了汉军镶黄旗,已经属于很高的档次。 即使是那些满洲官员们,其实也分三六九等,不同旗的官员待遇都不一样。对于下五旗的官员们来说,如果立下了一系列的功劳,皇帝会把这些官员编入上三旗。慈禧太后原本是镶蓝旗出身,在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以后,慈禧太后把自己家族编入了镶黄旗。进入了上三旗以后,在各方面与其他官员都不一样。在清朝的末期,曾经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率领湘军的文武官员前往京师觐见两宫皇太后。湘军的大将鲍超是一个粗人,他看到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称“奴才,”自己也跟着自称“奴才。”结果,满朝的官员们哄堂大笑,嘲笑鲍超不懂规矩。由于手下的无知,搞得曾国藩很没有面子。当时,曾国藩一直称“臣”,证明自己还是一个外人。起初,咸丰皇帝在临死之前曾经表示:谁平定了太平天国,就册封谁为王。但最终是汉人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清朝最高层这次失言了,仅仅册封曾国藩为侯爵,比起封王差得远。与曾国藩相比,蒙古八旗出身的僧格林沁,由于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咸丰皇帝加封僧格林沁为亲王。由此可见,不同出身的官员,待遇上确实不一样。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包拯、海瑞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廉吏,他们一心为国为民,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一生刚正不阿,因此一个被称为“包青天”,另一个则被称为“海青天”。那作为相隔百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与海瑞到底谁担任的官职更大呢?包拯包拯生前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执掌宋朝军令,《宋史.职官志》载:“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枢密院是北宋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为“枢府”。宋太祖赵匡胤置枢密院的目的如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就是为分相权,因此北宋初期枢密院的权力非常大。“佐天子执兵政”,这就是枢密院。《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宋初枢密院下设兵、吏、户、礼等四房,分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同时若得皇帝的批准,枢密院还有调兵之权。当然宋初,枢密院并没有统兵的权力,如禁军,有统兵之权的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三衙,而枢密院只有调发禁军的权力,正所谓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简单的说“枢密副使”就是宰相之职,他是宋初全国军令的执掌者之一,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可谓是宋初权势最为显赫的一个官职。海瑞海瑞生前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记住不是很多题主说的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位在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都御史之下),位列正二品。南京右都御史,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职掌与北京都察院一样,但是十三道监察御史人数要少于北京,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只有30人,而北京都察院大约有110人。同时南京都察院拥有提督操江之责,领上、下江防之事,这是北京都察院所没有的。都察院,为明朝最高监察机构,“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拥有监察、弹劾百官及建议之权。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明史.职官志》),他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都御史可弹劾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之徒,卑劣贪鄙败坏官纪之徒,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之徒。同时遇到朝觐、考察时,都御史会同吏部尚书确认官员贤能与否,及官员升降。此外,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都御史与刑部、大理寺主官进行三司会审,明确其是否犯罪。简单的说右都御史有点类似于秦汉的御史大夫,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看官员有无违法行为,有就弹劾他。同时明朝的右都御史还有一项比较大的特权,那就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都察院虽无执法权,但是凭借着这个权力,在小事上,如知县犯法,御史可以直接先免了他的官。综上所述,包拯的官职其实是明显大于海瑞的,毕竟包拯的“枢密副使”是宰相之职,而海瑞虽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位列右都御史职,也是与包拯的品级一样,是正二品,但他毕竟不是宰相之职,且别忘记海瑞只是南京右都御史,相对于北京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海瑞的右都御史还是稍微差了点火候,直白的说就是在权利上要比北京低了许多,如此就更比不上包拯的“枢密副使”了。九门提督是清朝时的正式职务,标准的正二品起步的京官大员(很多时候还会以六部侍郎以上兼职),有清一代,非满汉贵胄、大臣不能担当此职。主要是负责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机构全名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九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泛”指基层的军队编制)、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嘉庆四年(1799)改官秩为从一品。参照如今的官职,大体上相当于北京军区副司令、北京卫戍区司令、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重要性,你自己想吧。八府巡按(注意是巡按,不是巡抚,巡抚也是正二品起的封疆大吏),一般常见于戏剧话本中,多属虚构。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在明朝都察院下曾经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疑为戏剧中“八府巡按”一词的由来,但级别比九门提督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御史一般会有为上达天听的风闻奏事之权,所以很多民间人士都把八府巡按当成了申诉冤屈的青天大老爷,所以才会有此误解。参照如今的政府机构,从职能上大体上相当于中央纪委派出的巡视组,但如今的巡视组,级别和权限无疑要大得多了。但总而言之,回到题主的问题上,完全不可比。

官居几品天子宠臣攻略,困难 神怪决 四方乱起 攻略

4,获得官职要几千声望几万皇宫遗物可背包加仓库只能储存1998个

做军团任务可以换点数,这个在加点钱可以提高,也就是军团发展的那个 还可以去打BOSS也能得到声望.如果要做官要用好多钱 现在6级官爵才有俸禄领一天才是1W多
军团任务可以换点数,这个在加点钱可以提高(也就是军团发展的那个)

5,官居几品怎么在许州娶林沐雪和表妹同时过关的

白天跟沐风闲聊,晚上刷医术,回家去书房吃表妹做的点心,沐风好感刷满200后要去冰人馆才能娶到,表妹好感满100就不用管了,前提是在永修县买好药材
y
你好!白天去跟她哥哥闲聊,晚上去书房,便可收了。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6,小白大作战用哪几个技能好

那就要看你技能等级和人物等级了 前期就不说了 白色技能只有狂暴术相当不错 等级高的话后期可以一直用 绿色技能的后期最好放一个 推荐音波攻或者碎捏风暴里选一个 还有孟婆汤必选 蓝色技能 如来 天使 医疗 群星 紫色就不说了 都懂的。。。
技能就凤凰,群星,雷霆一击,治愈常用吧,其他的楼主可以酌情看自己喜好了
技能当然都学都好,如果要问学什么好,建议被动都学。主动练绿色的音波,紫色的都练,蓝色的练如来神掌、加血(或绿色的加防御)推荐的话就是暴击或加攻击的都不错

7,官居几品手游怎么快速通关

官居几品玩法解析攻略会试条件:智谋、才学、孝道 100专情、花心、永安侯、京兆尹这都会影响所需要的店铺数量和基本数值永安侯能攻略的妾室是很有限的青楼每个姑娘找两次,第三次再去找的时候,她就会要你娶她书院:看书 1万   (才学+2 智谋+1)上课 5万   (才学+3 智谋+6)诗会 20万  (才学+10、智谋+15)酒肆 6千   (才学+2 智谋+2)刚到京城时会有浅语的贴心询问,选夫人多虑了,这已经很好了德治5年1月,早上浅语会生产建议5年~6年9月都不要去青楼,专心刷技能跟店铺晚上都选书房专情店铺其实只需要10~15间如果单纯是怕以後元宝不够,不用担心因为店铺赚钱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再人鱼岛刷丹德治5年1月:外出 钱庄 店铺 店铺 书房早上就有诗会了,只要金钱足够都建议选诗会
衙门每天可以出使四次,目前出使的门客是系统随机选择你所有满60级的门客,所以如果你不想数值很弱的门客出战,你最好不要把他们强化到60级。另外如果你被其他玩家打上门想要复仇,就需要挑战书,这些都是用元宝买的,还有追杀令,通过玩家编号指定追杀对应的玩家。

8,浮岛物语攻略有哪些

玩家初始生命值上限为3点,生命值可通过在野外寻找等方法恢复。能量值可以理解成是耐力值,玩家在进行伐木、采矿等动作时都会消耗,直接食用未加工的食物即可补充能量值。游戏中的技能主要是用来解锁设施、资源以及提高生产能力的。游戏中的素材、资源基本都要通过建筑设施进行加工,才能产生新的物品等等。装备界面:技能:游戏中的技能主要是用来解锁设施、资源以及提高生产能力的,想要体验到更多的游戏内容就需要通过不断升级获得技能点来拓展。前期可以先留一留技能点数,看看任务的需求进行加点。功勋:即成就系统,完成功勋可获得对应的外观奖励。外关可以在德鲁伊树屋的衣柜处进行调整。装备栏:可显示当前已获得的武器和工具。饰品:可装备背包、鞋子、手套等饰品。主要通过制作开发获取,并且可以进一步开发升级增强效果。印章:主要是通过击杀几个地牢BOSS获得。神器:通过完成任务开启宝箱获取。除了获得方式外,神器的性质基本和饰品差不多就是为玩家提供一些能力的加成。购买土地:游戏中的区域都以浮空岛的形式隔开,想要开辟新的浮空岛,就需要花金币购买。这也是推动游戏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前期当不知道哪里获得某种特定素材时,就可以考虑购买一块土地,开辟新的区域往往意味著新新生事物的出现。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几个大区内每座岛的位置都是随机分布的。玩家初始生命值上限为3点,生命值可通过在野外寻找等方法恢复。能量值可以理解成是耐力值,玩家在进行伐木、采矿等动作时都会消耗,直接食用未加工的食物即可补充能量值。
文章TAG:官居几品天子宠臣攻略  困难  神怪决  四方乱起  攻略  天子  宠臣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