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幕府
作者:本站作者
1,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幕府
日本历史上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三个幕府历史。 镰仓幕府 是源賴昭创立,属源氏家族,但不属于战国。镰仓幕府的天下基本都是有源賴昭同父异母的弟弟源义经打下的,由于源义经已经达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心存嫉妒的源賴昭杀死了义经,夺取了胜利果实并开创了镰仓幕府。因此,义经成为了被传颂的悲剧英雄人物。 室町幕府 纯正的武士幕府,室町幕府的末期,武士时代逐渐转向大名时代,即主仆关系的时代,这也是日本战国乱世的开端,也叫“下克上”的混乱时代。室町幕府是由足利氏担任幕府将军。最后一代将军名叫足利义辉,,此人一心向往把室町幕府从崩塌的边缘挽救回来,担他的政治手腕不够强硬,最终被三好三人众暗杀,死时年仅29岁,只留下了一代剑豪将军的美名。义辉死后,其弟足利义昭受织田信长的帮助而坐上幕府将军之位,由于信长的态度傲慢,足利义昭反而借用将军的权力建立了“信长包围网”来围剿信长。后信长突破包围网并亲自将足利义昭拉下将军之位,从此室町时代结束。 江户幕府 ,也叫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最后的幕府,由德川家康创立,共经历15代将军。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基本将天下统一,然而就在离胜利一步之遥时,信长因遭到谋反而死。后丰臣秀吉为报信长之恩而接起了统一天下的重任并成功完成了信长的愿望,成为了太阁。丰臣秀吉死后,太阁旗下的德川家康开始展开取代丰臣统治的阴谋计划,先后于上田城、关原和大阪城三场大战逐渐巩固幕府之位。说起德川家康,就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真田幸村,幸村是为了报答太阁丰臣之恩而与德川军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德川家康最惧怕的人。虽然幸村骁勇善战,在两次大阪城之战表现活跃,但最后始终是无力回天,成为了悲剧英雄。另外一个就是村正。村正刀为日本著名的刀,锋利无比,然而它与德川家很多人死于此刀,所以世人们将它称作为妖刀,更将其视为反德川幕府的象征,因此明治维新时期,倒幕派的武器上都会写上“村正”二字。最后一代将军名叫德川庆喜,1868年江户开城投降,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彻底完结。你的理解应该有错误,日本战国时期一共只有一个幕府,那就是室町幕府,由于当时幕府权利和控制力的下降,导致各地诸侯展开混战局面(类似于中国东周末年,诸侯纷争而导致春秋战国时代),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所追放,幕府的政权乃随之灭亡。最后由德川家康消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建立德川幕府。 你可以去看看百度百科“日本战国”这个词条了解日本战国时期的情况,我估计你所理解的“幕府”应该是各个“大名”。而日本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像“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短暂实现统一的“天下第一人”太阁丰臣秀吉、最后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另外还有诸如“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越前之龙”上杉谦信、“雷神”立花道雪、“日本第一武将”真田幸村、“东海第一强弓”今川义元、“卧龙”竹中半兵卫等等等等,都是当时独领风骚一时的风云儿。 如果想要了解日本战国史,可以去玩玩光荣公司出品的《太阁立志传》系列和《信长的野望》系列等,都是以日本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策略游戏,很不错的。你的理解应该有错误,日本战国时期一共只有一个幕府,那就是室町幕府,由于当时幕府权利和控制力的下降,导致各地诸侯展开混战局面(类似于中国东周末年,诸侯纷争而导致春秋战国时代),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所追放,幕府的政权乃随之灭亡。最后由德川家康消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建立德川幕府。 你可以去看看百度百科“日本战国”这个词条了解日本战国时期的情况,我估计你所理解的“幕府”应该是各个“大名”。而日本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像“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短暂实现统一的“天下第一人”太阁丰臣秀吉、最后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另外还有诸如“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越前之龙”上杉谦信、“雷神”立花道雪、“日本第一武将”真田幸村、“东海第一强弓”今川义元、“卧龙”竹中半兵卫等等等等,都是当时独领风骚一时的风云儿。 如果想要了解日本战国史,可以去玩玩光荣公司出品的《太阁立志传》系列和《信长的野望》系列等,都是以日本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策略游戏,很不错的。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也可以叫我日本战国时期只有一个幕府— 室町幕府!期间,有名的幕府将军(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 日本室町幕府包括3个部分:室町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南北朝时期(皇室中兴,天皇夺回实权)———战国时期(天皇再次失去实权,天下大乱,守护大名与个各地方小大名 为争夺实权,相互攻打。)。最后,在混战中崛起的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掌握全国大片土地,然后进入 安土时代、桃山时代。最后,德川家康 打败所有大名,结束战国混战,日本历史由 室町幕府 进入 江户幕府。(日本战国时期,中国 正处于 明朝)。战国时期的话只有室町幕府 中间有个明智光秀的三日幕府。结束是德川幕府。 看你理解的日本战国时期结束时间来定了
2,幕府的意思是什么
词典解释:古时军队主将的府署设在帐幕内,因称。后也称军政大官僚的府署:入幕府办事。重点词汇:1、军政:①军事和政治。②军事上的行政工作。③指军队和政府。2、主将:①国君和将帅。②主要将领;统帅。③喻某方面起主要作用的人。④太平天国的官职。近义词:帐幕词典解释:帐篷,营帐。重点词汇:1、帐篷: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棚子。多用帆布做成,连同支撑用的东西,可随时拆下转移。2、营帐:①行军宿营所用之帐篷。借指营房。②野外工作时住宿用的帐篷。
3,幕府为什么不直接称帝
幕府不直接称帝原因是因为称帝的弊端大于利端。在日本,天皇一直自称是天照大神的后代,可以说在数千年中从未中断,日本人信念中的天皇可以说是及其神圣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天皇的存在有了一定的民族象征意义,很少有人会想到将其取代。且在日本的战国时期,日本是由几百个诸侯国而构成的,即便江户幕府掌控了天下,大权在握,也要考虑到各个诸侯国的想法与态度,若是要推翻天皇的存在自己掌权,只怕难以安抚各个诸侯国,将要在此面临战乱。幕府的历史地位:江户幕府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从江户幕府的鼎盛时期到衰败时期中可以看出,江户幕府自身是存在着矛盾性的,这个具体体现在武士阶层地位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加深了江户统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江户幕府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这也导致了本国与外国的脱轨,使当时的日本与先进的国家很少联系,尤其是经济与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幕府统治闭关锁国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心态,但是却错过很多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流的机会,这也是是日本幕府统治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
4,日本古代的幕府是怎么回事
明清时期的幕府是任何衙门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幕僚们帮助官老爷管理着地方的民生大计,虽无品秩,也不见编制,但能握有实权,行使长官之责任,一直十分兴盛,特别是晚清官僚制度的衰败,国家内忧外患,官僚们已无法面对新问题,需要各种种样的人才,于是晚清的幕府再次进入鼎盛,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特别是曾国藩的幕府,虽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堪称天下第一幕府。彭玉麟,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协助创办湘军水师,后为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人称雪帅。曾国藩能把幕府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慕名而来、他人推荐、亲自物色的,鼎盛时期多达400人,整个幕府分为秘书局、营务局、粮台与报销局、劝捐与饷盐局、厘金局、盐务局、军工制造局、科技机构局等,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治理一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鼓励幕僚敢于直谏,有的采纳,不采纳的也能受到启发,同时,曾国藩与幕僚们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发财的,可大胆施展,毫不客气的说,仅1860-1864年这4年,曾国藩就报销了1600万两军费,幕僚们功不可没。陈士杰,曾国藩心腹幕僚之一,官至山东巡抚。还有想功成名就的,曾国藩都鼎力推荐,虽然幕僚不是官,但受曾国藩的保举,从幕府走上仕途的不计其数,有人统计,能做到5品以上官员达80多人,5品以下的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说,在曾帅幕府,红顶子、蓝顶子逸兴横飞,是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荐官幕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丁日昌、郭嵩焘、刘蓉、罗泽南、李元度等。下面随例列举几位:幕僚里,有叫刘蓉的,也有叫李蓉的,刘蓉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入曾幕府,官至陕西巡抚,李蓉官至湖南布政使,晚年办教育,编《剑州志》;郭嵩焘,入曾幕府主持募捐筹饷工作,后官至广东巡抚,任驻英法公使;丁日昌,入曾幕府,官至福州船政大臣,总督衔;彭玉麟,入曾幕府,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吴汝纶,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晚年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国藩幕僚,替其主持江南官书局的莫友芝,在扬州病逝时,曾国藩率官员下属数百人前往祭奠,场面轰动;湖北监利人,胡大任,进曾国藩幕府,主持厘金事务,后入仕,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不止是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他哥李瀚章、他弟李昭庆,都是其幕僚;浙江老儒钱应溥,头发花白当了一辈子私塾,写得一手好文章招入曾幕府,专门起草剿匪檄文,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梅启照,曾的随身幕僚,以严谨著称,曾生前最后一道遗疏,就是由梅启照书写,梅最后官至河道总督。明清时期的幕府是任何衙门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幕僚们帮助官老爷管理着地方的民生大计,虽无品秩,也不见编制,但能握有实权,行使长官之责任,一直十分兴盛,特别是晚清官僚制度的衰败,国家内忧外患,官僚们已无法面对新问题,需要各种种样的人才,于是晚清的幕府再次进入鼎盛,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特别是曾国藩的幕府,虽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堪称天下第一幕府。彭玉麟,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协助创办湘军水师,后为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人称雪帅。曾国藩能把幕府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慕名而来、他人推荐、亲自物色的,鼎盛时期多达400人,整个幕府分为秘书局、营务局、粮台与报销局、劝捐与饷盐局、厘金局、盐务局、军工制造局、科技机构局等,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治理一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鼓励幕僚敢于直谏,有的采纳,不采纳的也能受到启发,同时,曾国藩与幕僚们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发财的,可大胆施展,毫不客气的说,仅1860-1864年这4年,曾国藩就报销了1600万两军费,幕僚们功不可没。陈士杰,曾国藩心腹幕僚之一,官至山东巡抚。还有想功成名就的,曾国藩都鼎力推荐,虽然幕僚不是官,但受曾国藩的保举,从幕府走上仕途的不计其数,有人统计,能做到5品以上官员达80多人,5品以下的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说,在曾帅幕府,红顶子、蓝顶子逸兴横飞,是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荐官幕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丁日昌、郭嵩焘、刘蓉、罗泽南、李元度等。下面随例列举几位:幕僚里,有叫刘蓉的,也有叫李蓉的,刘蓉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入曾幕府,官至陕西巡抚,李蓉官至湖南布政使,晚年办教育,编《剑州志》;郭嵩焘,入曾幕府主持募捐筹饷工作,后官至广东巡抚,任驻英法公使;丁日昌,入曾幕府,官至福州船政大臣,总督衔;彭玉麟,入曾幕府,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吴汝纶,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晚年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国藩幕僚,替其主持江南官书局的莫友芝,在扬州病逝时,曾国藩率官员下属数百人前往祭奠,场面轰动;湖北监利人,胡大任,进曾国藩幕府,主持厘金事务,后入仕,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不止是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他哥李瀚章、他弟李昭庆,都是其幕僚;浙江老儒钱应溥,头发花白当了一辈子私塾,写得一手好文章招入曾幕府,专门起草剿匪檄文,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梅启照,曾的随身幕僚,以严谨著称,曾生前最后一道遗疏,就是由梅启照书写,梅最后官至河道总督。“大明龙兴三百年......鞑靼乘虚而破两京,神州悉污腥膻......今际艰难之时,愿贵国怜之,乞假数万之兵!——郑成功亲笔17世纪,东方帝国大明王朝出现内忧外患的大动荡,流民之首“闯王”李自成攻克京师,崇祯帝殉国归西,吴三桂向异族满清求援,愿结兄弟之盟约,乞大清八旗援军入关,自此历经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落入满人之手。身居东南沿海之地的郑芝龙心系故国,誓死要做大明之鬼,不做蛮鞑之臣,为求大明再兴遂向日本幕府要求援军抗清。郑芝龙亲写书信,心中满是悲怆之情,其中言明“吾老妻乃日本国人,其子唐王驸马则为忠孝伯.....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谊,乞借劲旅三千......一战而金陵平,再战而燕都复......”郑芝龙派亲信参将林高赶赴日本,速速请幕府派兵援助,但此一去并无成效,日本以“不明战况、内有祸事”为由,不肯出兵。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之时,郑芝龙再命黄政明持隆武帝国书并自己书信及彩缎、珠宝、书画等物,赴日本长崎二乞援兵。时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做将军之时,德川家光本不愿意出兵,但贪恋珠宝,其本人也对大明王朝有心系之情,令外也怕满人坐定江山之后,出现当年蒙元大军讨伐日本的情景,于是找来纪州藩主--徳川頼宣等人商议如何应对此事。徳川頼宣在分析之后,给出援兵方案“本国足轻、武士不易干涉他国之战事,但如今大量失去家主的浪人正愁没有地方去,不如让这些浪人前往,以作援兵。”但此事遭到了徳川义真、徳川赖房的反对,二人认为大明与日本曾是君臣之邦,唇亡齿寒,如今君主面临危难,做臣子的焉有不救之理,因此决定各自出兵一万出海助郑芝龙抗清,徳川頼宣最终也答应出兵一万。不想此事却遭到了元老们的反对,大老井伊直孝告诫应记取当年丰臣家朝鲜出兵的教训,如果强行出兵,众元老、家臣及藩主会以死来阻拦。德川家光因此决定暂缓出兵,再作商议。但不曾想到很快一则噩耗传来,南明隆武帝被杀,郑芝龙投降清廷,并被顺治皇帝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这件事情让幕府众人愤怒不已的同时又对未曾出兵一事表示庆幸。郑芝龙家人除郑成功之外,几乎全部随之归顺,郑成功转战同安、金门等地,多次与清军展开大战,清军闻国姓爷之名而丧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威远侯。此时,郑成功感觉大明王朝中兴有望,为此再次致书德川幕府,请讨援兵。这也就是开头之时那段文字。信中在悲怆哀求的同时,又充满信心和信念。书信送达幕府之后,德川家光迅速召集家臣与元老、藩主商议,大老井伊直孝第二度坚持拒绝出兵援明抗清,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不止大老井伊直孝反对,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因为郑成功的老子郑芝龙是个不守信用的人,他的儿子跟他一样,有着海盗的血统,说不定也会跟他一样选择投降。最终德川幕府拒绝了出兵,但为了表示友好,为其援助“铜熕(铜制大炮)、鹿铳、倭刀为备。”郑成功一腔热血落空,一番乞求,只得到这点物资援助。不死心的郑成功再度派人去日本求助,并且带上大量财宝,但依旧遭到了拒绝。不但如此,选择暗中帮助郑成功的博多商人伊藤小左卫门还被幕府以私自销售御禁制武器密输为名处死。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又多次向日本德川幕府请求援兵,但最终除了日本为了表示友善而援助的军需物资之外,一个兵也不派。直到郑氏一门完全归顺之时,日本国依旧没有理会。日本人是一匹狼,他在窥视着周遭的动静,不会贸然出动,等到猎物已经疲惫不堪之时,他们会突然出击,将猎物置于死地。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曾经的满清已经开始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于是他们出击了,一场甲午海战,将老大帝国当成盘中餐,狠狠的咬了一口。(我是大狮,喜欢大狮的文章,就请关注,大狮有许多许多的历史故事讲给你听!)明清时期的幕府是任何衙门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幕僚们帮助官老爷管理着地方的民生大计,虽无品秩,也不见编制,但能握有实权,行使长官之责任,一直十分兴盛,特别是晚清官僚制度的衰败,国家内忧外患,官僚们已无法面对新问题,需要各种种样的人才,于是晚清的幕府再次进入鼎盛,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特别是曾国藩的幕府,虽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堪称天下第一幕府。彭玉麟,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协助创办湘军水师,后为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人称雪帅。曾国藩能把幕府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慕名而来、他人推荐、亲自物色的,鼎盛时期多达400人,整个幕府分为秘书局、营务局、粮台与报销局、劝捐与饷盐局、厘金局、盐务局、军工制造局、科技机构局等,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治理一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鼓励幕僚敢于直谏,有的采纳,不采纳的也能受到启发,同时,曾国藩与幕僚们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发财的,可大胆施展,毫不客气的说,仅1860-1864年这4年,曾国藩就报销了1600万两军费,幕僚们功不可没。陈士杰,曾国藩心腹幕僚之一,官至山东巡抚。还有想功成名就的,曾国藩都鼎力推荐,虽然幕僚不是官,但受曾国藩的保举,从幕府走上仕途的不计其数,有人统计,能做到5品以上官员达80多人,5品以下的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说,在曾帅幕府,红顶子、蓝顶子逸兴横飞,是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荐官幕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丁日昌、郭嵩焘、刘蓉、罗泽南、李元度等。下面随例列举几位:幕僚里,有叫刘蓉的,也有叫李蓉的,刘蓉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入曾幕府,官至陕西巡抚,李蓉官至湖南布政使,晚年办教育,编《剑州志》;郭嵩焘,入曾幕府主持募捐筹饷工作,后官至广东巡抚,任驻英法公使;丁日昌,入曾幕府,官至福州船政大臣,总督衔;彭玉麟,入曾幕府,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吴汝纶,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晚年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国藩幕僚,替其主持江南官书局的莫友芝,在扬州病逝时,曾国藩率官员下属数百人前往祭奠,场面轰动;湖北监利人,胡大任,进曾国藩幕府,主持厘金事务,后入仕,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不止是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他哥李瀚章、他弟李昭庆,都是其幕僚;浙江老儒钱应溥,头发花白当了一辈子私塾,写得一手好文章招入曾幕府,专门起草剿匪檄文,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梅启照,曾的随身幕僚,以严谨著称,曾生前最后一道遗疏,就是由梅启照书写,梅最后官至河道总督。“大明龙兴三百年......鞑靼乘虚而破两京,神州悉污腥膻......今际艰难之时,愿贵国怜之,乞假数万之兵!——郑成功亲笔17世纪,东方帝国大明王朝出现内忧外患的大动荡,流民之首“闯王”李自成攻克京师,崇祯帝殉国归西,吴三桂向异族满清求援,愿结兄弟之盟约,乞大清八旗援军入关,自此历经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落入满人之手。身居东南沿海之地的郑芝龙心系故国,誓死要做大明之鬼,不做蛮鞑之臣,为求大明再兴遂向日本幕府要求援军抗清。郑芝龙亲写书信,心中满是悲怆之情,其中言明“吾老妻乃日本国人,其子唐王驸马则为忠孝伯.....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谊,乞借劲旅三千......一战而金陵平,再战而燕都复......”郑芝龙派亲信参将林高赶赴日本,速速请幕府派兵援助,但此一去并无成效,日本以“不明战况、内有祸事”为由,不肯出兵。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之时,郑芝龙再命黄政明持隆武帝国书并自己书信及彩缎、珠宝、书画等物,赴日本长崎二乞援兵。时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做将军之时,德川家光本不愿意出兵,但贪恋珠宝,其本人也对大明王朝有心系之情,令外也怕满人坐定江山之后,出现当年蒙元大军讨伐日本的情景,于是找来纪州藩主--徳川頼宣等人商议如何应对此事。徳川頼宣在分析之后,给出援兵方案“本国足轻、武士不易干涉他国之战事,但如今大量失去家主的浪人正愁没有地方去,不如让这些浪人前往,以作援兵。”但此事遭到了徳川义真、徳川赖房的反对,二人认为大明与日本曾是君臣之邦,唇亡齿寒,如今君主面临危难,做臣子的焉有不救之理,因此决定各自出兵一万出海助郑芝龙抗清,徳川頼宣最终也答应出兵一万。不想此事却遭到了元老们的反对,大老井伊直孝告诫应记取当年丰臣家朝鲜出兵的教训,如果强行出兵,众元老、家臣及藩主会以死来阻拦。德川家光因此决定暂缓出兵,再作商议。但不曾想到很快一则噩耗传来,南明隆武帝被杀,郑芝龙投降清廷,并被顺治皇帝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这件事情让幕府众人愤怒不已的同时又对未曾出兵一事表示庆幸。郑芝龙家人除郑成功之外,几乎全部随之归顺,郑成功转战同安、金门等地,多次与清军展开大战,清军闻国姓爷之名而丧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威远侯。此时,郑成功感觉大明王朝中兴有望,为此再次致书德川幕府,请讨援兵。这也就是开头之时那段文字。信中在悲怆哀求的同时,又充满信心和信念。书信送达幕府之后,德川家光迅速召集家臣与元老、藩主商议,大老井伊直孝第二度坚持拒绝出兵援明抗清,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不止大老井伊直孝反对,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因为郑成功的老子郑芝龙是个不守信用的人,他的儿子跟他一样,有着海盗的血统,说不定也会跟他一样选择投降。最终德川幕府拒绝了出兵,但为了表示友好,为其援助“铜熕(铜制大炮)、鹿铳、倭刀为备。”郑成功一腔热血落空,一番乞求,只得到这点物资援助。不死心的郑成功再度派人去日本求助,并且带上大量财宝,但依旧遭到了拒绝。不但如此,选择暗中帮助郑成功的博多商人伊藤小左卫门还被幕府以私自销售御禁制武器密输为名处死。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又多次向日本德川幕府请求援兵,但最终除了日本为了表示友善而援助的军需物资之外,一个兵也不派。直到郑氏一门完全归顺之时,日本国依旧没有理会。日本人是一匹狼,他在窥视着周遭的动静,不会贸然出动,等到猎物已经疲惫不堪之时,他们会突然出击,将猎物置于死地。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曾经的满清已经开始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于是他们出击了,一场甲午海战,将老大帝国当成盘中餐,狠狠的咬了一口。(我是大狮,喜欢大狮的文章,就请关注,大狮有许多许多的历史故事讲给你听!)德川幕府进入18世纪以后,接连遭受自然灾害,以致于农业歉收,很多人死于饥饿,虽然同期实行了多次改革,却因不触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相继失败,这就使其愈加衰落。与此同时,日本附近海域不时出现欧美商船、炮舰及捕鲸船,它们丝毫不顾及日本的主权,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世纪中期,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接连两次率舰抵达日本,要求签订商约,面对敌强我弱的事实,幕府只好签署《神奈川条约》,答应开放下田和函馆,并允许设立领事馆。有了这个先例,美国人开始得寸进尺,在首任领事哈里斯软硬兼施下,幕府不顾国内的强烈反对,擅自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结果日本失去了制定关税利率的权力,还让对方拥有治外法权,这样日本开始陷入半殖民地的旋涡。于是,愤怒的水户志士在该条约签订两年后的1860年3月,当场将签订者井伊直弼刺杀于江户城外樱田门,意味着幕府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覆亡的危险。攘夷派剑指幕府政权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权后,将大名一分为三,那些在关原大战中与其作对的大名被毫不留情地分配到边疆蛮荒之地,而将普代大名和亲藩大名安排在江户城周围。所谓亲藩大名,就是与德川氏有着亲族关系的藩主,不过其忠诚度却不如谱代大名。水户藩是亲藩,其藩主德川齐昭在对待侵略者的态度上与幕府截然不同,他力主攘夷,对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恨之入骨。不仅水户藩,其他如会津、越前等亲藩也都愤愤不平。他们的态度得到长州、萨摩等外藩的支持,于是亲藩和外藩走到一起,结成攘夷派,试图通过打击侵略者进而夺取幕府政权。以忠义自诩的勤王志士成为倒幕主力军历史上,日本武士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德川家康建立政权后,国家开始稳定下来,武士失去了用武之地,便将精力置于读书上,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功名,加官进爵。不过在等级制和世袭制横行的年代,他们的愿望只能落空。虽然如此,广大武士并没有泄气,而是志存高远,将安世济民作为己任。而今国难当头,武士们奔走呼号,积极为拯救国家而寻求良策,并要努力践行之。1859年,勤王派核心人物吉田松阴在反对幕府老中井伊直弼执意要与美国签署条约时遇害,这就助长了武士们对幕府的仇恨,他们不仅将哈里斯的翻译杀害,还在次年要了井伊直弼的命,这就揭开了武装倒幕的序幕。此外,《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后,外国投机商纷纷打起了日本黄金和蚕丝的主意,使得市场因金币成色降低,货币供应超过需求而爆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因国外商品如潮水般涌进,而日本又没有制定关税的权力,使得很多生产商濒临破产。不仅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消费者同样损失惨重,于是1866年城市居民发动了多次暴动,狠狠打击了德川幕府。除了城市平民,农民起事也层出不穷,在江户西部地区,广大农民高喊口号,矛头对准债主、地主及村头,令幕府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总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同导火索,将国内各种反幕府的力量调动起来,成了众矢之的的德川幕府终于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1867年11月,走投无路的德川庆喜只好”大政奉还“,辞掉将军之职,这样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宣告终结。明清时期的幕府是任何衙门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幕僚们帮助官老爷管理着地方的民生大计,虽无品秩,也不见编制,但能握有实权,行使长官之责任,一直十分兴盛,特别是晚清官僚制度的衰败,国家内忧外患,官僚们已无法面对新问题,需要各种种样的人才,于是晚清的幕府再次进入鼎盛,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特别是曾国藩的幕府,虽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堪称天下第一幕府。彭玉麟,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协助创办湘军水师,后为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人称雪帅。曾国藩能把幕府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慕名而来、他人推荐、亲自物色的,鼎盛时期多达400人,整个幕府分为秘书局、营务局、粮台与报销局、劝捐与饷盐局、厘金局、盐务局、军工制造局、科技机构局等,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治理一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鼓励幕僚敢于直谏,有的采纳,不采纳的也能受到启发,同时,曾国藩与幕僚们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发财的,可大胆施展,毫不客气的说,仅1860-1864年这4年,曾国藩就报销了1600万两军费,幕僚们功不可没。陈士杰,曾国藩心腹幕僚之一,官至山东巡抚。还有想功成名就的,曾国藩都鼎力推荐,虽然幕僚不是官,但受曾国藩的保举,从幕府走上仕途的不计其数,有人统计,能做到5品以上官员达80多人,5品以下的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说,在曾帅幕府,红顶子、蓝顶子逸兴横飞,是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荐官幕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丁日昌、郭嵩焘、刘蓉、罗泽南、李元度等。下面随例列举几位:幕僚里,有叫刘蓉的,也有叫李蓉的,刘蓉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入曾幕府,官至陕西巡抚,李蓉官至湖南布政使,晚年办教育,编《剑州志》;郭嵩焘,入曾幕府主持募捐筹饷工作,后官至广东巡抚,任驻英法公使;丁日昌,入曾幕府,官至福州船政大臣,总督衔;彭玉麟,入曾幕府,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吴汝纶,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晚年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国藩幕僚,替其主持江南官书局的莫友芝,在扬州病逝时,曾国藩率官员下属数百人前往祭奠,场面轰动;湖北监利人,胡大任,进曾国藩幕府,主持厘金事务,后入仕,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不止是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他哥李瀚章、他弟李昭庆,都是其幕僚;浙江老儒钱应溥,头发花白当了一辈子私塾,写得一手好文章招入曾幕府,专门起草剿匪檄文,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梅启照,曾的随身幕僚,以严谨著称,曾生前最后一道遗疏,就是由梅启照书写,梅最后官至河道总督。“大明龙兴三百年......鞑靼乘虚而破两京,神州悉污腥膻......今际艰难之时,愿贵国怜之,乞假数万之兵!——郑成功亲笔17世纪,东方帝国大明王朝出现内忧外患的大动荡,流民之首“闯王”李自成攻克京师,崇祯帝殉国归西,吴三桂向异族满清求援,愿结兄弟之盟约,乞大清八旗援军入关,自此历经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落入满人之手。身居东南沿海之地的郑芝龙心系故国,誓死要做大明之鬼,不做蛮鞑之臣,为求大明再兴遂向日本幕府要求援军抗清。郑芝龙亲写书信,心中满是悲怆之情,其中言明“吾老妻乃日本国人,其子唐王驸马则为忠孝伯.....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谊,乞借劲旅三千......一战而金陵平,再战而燕都复......”郑芝龙派亲信参将林高赶赴日本,速速请幕府派兵援助,但此一去并无成效,日本以“不明战况、内有祸事”为由,不肯出兵。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之时,郑芝龙再命黄政明持隆武帝国书并自己书信及彩缎、珠宝、书画等物,赴日本长崎二乞援兵。时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做将军之时,德川家光本不愿意出兵,但贪恋珠宝,其本人也对大明王朝有心系之情,令外也怕满人坐定江山之后,出现当年蒙元大军讨伐日本的情景,于是找来纪州藩主--徳川頼宣等人商议如何应对此事。徳川頼宣在分析之后,给出援兵方案“本国足轻、武士不易干涉他国之战事,但如今大量失去家主的浪人正愁没有地方去,不如让这些浪人前往,以作援兵。”但此事遭到了徳川义真、徳川赖房的反对,二人认为大明与日本曾是君臣之邦,唇亡齿寒,如今君主面临危难,做臣子的焉有不救之理,因此决定各自出兵一万出海助郑芝龙抗清,徳川頼宣最终也答应出兵一万。不想此事却遭到了元老们的反对,大老井伊直孝告诫应记取当年丰臣家朝鲜出兵的教训,如果强行出兵,众元老、家臣及藩主会以死来阻拦。德川家光因此决定暂缓出兵,再作商议。但不曾想到很快一则噩耗传来,南明隆武帝被杀,郑芝龙投降清廷,并被顺治皇帝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这件事情让幕府众人愤怒不已的同时又对未曾出兵一事表示庆幸。郑芝龙家人除郑成功之外,几乎全部随之归顺,郑成功转战同安、金门等地,多次与清军展开大战,清军闻国姓爷之名而丧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威远侯。此时,郑成功感觉大明王朝中兴有望,为此再次致书德川幕府,请讨援兵。这也就是开头之时那段文字。信中在悲怆哀求的同时,又充满信心和信念。书信送达幕府之后,德川家光迅速召集家臣与元老、藩主商议,大老井伊直孝第二度坚持拒绝出兵援明抗清,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不止大老井伊直孝反对,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因为郑成功的老子郑芝龙是个不守信用的人,他的儿子跟他一样,有着海盗的血统,说不定也会跟他一样选择投降。最终德川幕府拒绝了出兵,但为了表示友好,为其援助“铜熕(铜制大炮)、鹿铳、倭刀为备。”郑成功一腔热血落空,一番乞求,只得到这点物资援助。不死心的郑成功再度派人去日本求助,并且带上大量财宝,但依旧遭到了拒绝。不但如此,选择暗中帮助郑成功的博多商人伊藤小左卫门还被幕府以私自销售御禁制武器密输为名处死。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又多次向日本德川幕府请求援兵,但最终除了日本为了表示友善而援助的军需物资之外,一个兵也不派。直到郑氏一门完全归顺之时,日本国依旧没有理会。日本人是一匹狼,他在窥视着周遭的动静,不会贸然出动,等到猎物已经疲惫不堪之时,他们会突然出击,将猎物置于死地。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曾经的满清已经开始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于是他们出击了,一场甲午海战,将老大帝国当成盘中餐,狠狠的咬了一口。(我是大狮,喜欢大狮的文章,就请关注,大狮有许多许多的历史故事讲给你听!)德川幕府进入18世纪以后,接连遭受自然灾害,以致于农业歉收,很多人死于饥饿,虽然同期实行了多次改革,却因不触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相继失败,这就使其愈加衰落。与此同时,日本附近海域不时出现欧美商船、炮舰及捕鲸船,它们丝毫不顾及日本的主权,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世纪中期,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接连两次率舰抵达日本,要求签订商约,面对敌强我弱的事实,幕府只好签署《神奈川条约》,答应开放下田和函馆,并允许设立领事馆。有了这个先例,美国人开始得寸进尺,在首任领事哈里斯软硬兼施下,幕府不顾国内的强烈反对,擅自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结果日本失去了制定关税利率的权力,还让对方拥有治外法权,这样日本开始陷入半殖民地的旋涡。于是,愤怒的水户志士在该条约签订两年后的1860年3月,当场将签订者井伊直弼刺杀于江户城外樱田门,意味着幕府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覆亡的危险。攘夷派剑指幕府政权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权后,将大名一分为三,那些在关原大战中与其作对的大名被毫不留情地分配到边疆蛮荒之地,而将普代大名和亲藩大名安排在江户城周围。所谓亲藩大名,就是与德川氏有着亲族关系的藩主,不过其忠诚度却不如谱代大名。水户藩是亲藩,其藩主德川齐昭在对待侵略者的态度上与幕府截然不同,他力主攘夷,对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恨之入骨。不仅水户藩,其他如会津、越前等亲藩也都愤愤不平。他们的态度得到长州、萨摩等外藩的支持,于是亲藩和外藩走到一起,结成攘夷派,试图通过打击侵略者进而夺取幕府政权。以忠义自诩的勤王志士成为倒幕主力军历史上,日本武士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德川家康建立政权后,国家开始稳定下来,武士失去了用武之地,便将精力置于读书上,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功名,加官进爵。不过在等级制和世袭制横行的年代,他们的愿望只能落空。虽然如此,广大武士并没有泄气,而是志存高远,将安世济民作为己任。而今国难当头,武士们奔走呼号,积极为拯救国家而寻求良策,并要努力践行之。1859年,勤王派核心人物吉田松阴在反对幕府老中井伊直弼执意要与美国签署条约时遇害,这就助长了武士们对幕府的仇恨,他们不仅将哈里斯的翻译杀害,还在次年要了井伊直弼的命,这就揭开了武装倒幕的序幕。此外,《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后,外国投机商纷纷打起了日本黄金和蚕丝的主意,使得市场因金币成色降低,货币供应超过需求而爆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因国外商品如潮水般涌进,而日本又没有制定关税的权力,使得很多生产商濒临破产。不仅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消费者同样损失惨重,于是1866年城市居民发动了多次暴动,狠狠打击了德川幕府。除了城市平民,农民起事也层出不穷,在江户西部地区,广大农民高喊口号,矛头对准债主、地主及村头,令幕府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总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同导火索,将国内各种反幕府的力量调动起来,成了众矢之的的德川幕府终于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1867年11月,走投无路的德川庆喜只好”大政奉还“,辞掉将军之职,这样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宣告终结。初读日本历史难免都会有以下几个疑问,1)、为何日本天皇的继承被称为“万世一系”,而从没有被打断呢?2)、为何日本的“大化革新”,是全方面向唐朝学习的,而在当时隋唐极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却没有能在日本扎下根呢?3)、为何丰臣秀吉明明清楚德川家康是丰臣氏最大的威胁却没有将德川家康除掉呢?要消除这些疑惑,可以将日本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甚至朝鲜的历史相对照,就会发现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日本幕府时期的国家统一是一种迥异於中国的那种中央集权式的统一。虽说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平定了全倭, 统一了全日本。但显然是与秦朝统一六国、将关东六国旧有势力彻底根除的形式不同的。丰臣秀吉就是通过“质母嫁妹”的方式来换取德川家康臣服的,对其它大名的控制也不过是在名分上迫其臣服而已,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已,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日本原有的大名割据局面。只是从互不相服的局面到了有一个“带头大哥”而已。名义上的“太阁”也好、“征夷大将军”也好,其实都不过是大名之长而已,而非大名之君。犹如春秋时期的“五霸”、楚汉之际的“西楚霸王”,名义上主宰着整个天下,实际上只能施令於自己直接控制的那片区域。各藩的武士只向各藩的藩主效忠,并不直接效忠于幕府,一个国家连军队的效忠对象都各不相同,又怎么能谈得上是统一的国家呢?丰臣氏、德川氏以及之前的两个幕府时代都不能干涉到各藩的具体藩政,所以像“科举制”这种只适宜在集权式国家施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才难以在日本的土壤上扎根。这种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只是表面上的统一,所以德川家康能够在丰臣秀吉死后不久就取代了丰臣氏。丰臣秀吉明知道德川家康是丰臣氏的最大威胁,但却拿德川家康没丝毫办法。如果没有德川家康的确凿不臣把柄就强行除掉德川家康的话就会失去了维持这套分封制度的一整套秩序,就会滋生出N个德川家康来,毛利氏、岛津氏、上杉氏、伊达氏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德川家康。就像鸿门宴上项羽想杀刘邦,但总不能以臆断刘邦有野心就把刘邦杀了一样,如此可杀,那么天下谁人不可杀呢?过去有副对联,上联是: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下联是: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古今无完人。以心论罪,那么谁人无罪?贩夫走卒都有臆想成为天子的,更何况那些有实力角逐天下的诸侯、大名们。没有重大把柄在手就将对方除去的话,那么自己将以何种道义与法理来号令大名、诸侯呢?。明治维新倒幕四藩中的两大主力-----长州毛利氏、萨摩岛津氏,在关原之战时就是站在丰臣氏一边与德川家康对抗的主力。德川幕府建立后,虽对这些外样大名多加防范,但除了制定繁琐的“参觐交代"以消耗其财力来让其无能力与幕府对抗外,也就别无良方了。日本的多山地、寡平原地形特别适合大名割据,使得统一的成本实在过大。直到近代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后,才在实际上使日本得到了第一次国家统一 。虽然依旧有藩阀的影子,军队的编制依旧按照过去的藩县地域而编制。长州藩主导的日本陆军与萨摩藩主导的日本海军有种种的不和存在,但他们却有了统一的效忠对象---日本天皇,日本的军队也统称为皇军了。才越来越把天皇当成“神”一样的供奉了,而不像过去那样只是敬而远之了。日本天皇的所谓”万世一系“之所以能够维持就在於日本一直处于这种分封割据状态,又孤悬海外,无外来势力侵占的结果。如果中国一直处于春秋时期那种状态,那么至今仍奉“周天子”的话,也情属当然了。所以,日本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中的真实地位其实是大致相当于我们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的地位一样。明清时期的幕府是任何衙门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幕僚们帮助官老爷管理着地方的民生大计,虽无品秩,也不见编制,但能握有实权,行使长官之责任,一直十分兴盛,特别是晚清官僚制度的衰败,国家内忧外患,官僚们已无法面对新问题,需要各种种样的人才,于是晚清的幕府再次进入鼎盛,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特别是曾国藩的幕府,虽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堪称天下第一幕府。彭玉麟,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协助创办湘军水师,后为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人称雪帅。曾国藩能把幕府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慕名而来、他人推荐、亲自物色的,鼎盛时期多达400人,整个幕府分为秘书局、营务局、粮台与报销局、劝捐与饷盐局、厘金局、盐务局、军工制造局、科技机构局等,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治理一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鼓励幕僚敢于直谏,有的采纳,不采纳的也能受到启发,同时,曾国藩与幕僚们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发财的,可大胆施展,毫不客气的说,仅1860-1864年这4年,曾国藩就报销了1600万两军费,幕僚们功不可没。陈士杰,曾国藩心腹幕僚之一,官至山东巡抚。还有想功成名就的,曾国藩都鼎力推荐,虽然幕僚不是官,但受曾国藩的保举,从幕府走上仕途的不计其数,有人统计,能做到5品以上官员达80多人,5品以下的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说,在曾帅幕府,红顶子、蓝顶子逸兴横飞,是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荐官幕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丁日昌、郭嵩焘、刘蓉、罗泽南、李元度等。下面随例列举几位:幕僚里,有叫刘蓉的,也有叫李蓉的,刘蓉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入曾幕府,官至陕西巡抚,李蓉官至湖南布政使,晚年办教育,编《剑州志》;郭嵩焘,入曾幕府主持募捐筹饷工作,后官至广东巡抚,任驻英法公使;丁日昌,入曾幕府,官至福州船政大臣,总督衔;彭玉麟,入曾幕府,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吴汝纶,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晚年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国藩幕僚,替其主持江南官书局的莫友芝,在扬州病逝时,曾国藩率官员下属数百人前往祭奠,场面轰动;湖北监利人,胡大任,进曾国藩幕府,主持厘金事务,后入仕,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不止是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他哥李瀚章、他弟李昭庆,都是其幕僚;浙江老儒钱应溥,头发花白当了一辈子私塾,写得一手好文章招入曾幕府,专门起草剿匪檄文,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梅启照,曾的随身幕僚,以严谨著称,曾生前最后一道遗疏,就是由梅启照书写,梅最后官至河道总督。“大明龙兴三百年......鞑靼乘虚而破两京,神州悉污腥膻......今际艰难之时,愿贵国怜之,乞假数万之兵!——郑成功亲笔17世纪,东方帝国大明王朝出现内忧外患的大动荡,流民之首“闯王”李自成攻克京师,崇祯帝殉国归西,吴三桂向异族满清求援,愿结兄弟之盟约,乞大清八旗援军入关,自此历经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落入满人之手。身居东南沿海之地的郑芝龙心系故国,誓死要做大明之鬼,不做蛮鞑之臣,为求大明再兴遂向日本幕府要求援军抗清。郑芝龙亲写书信,心中满是悲怆之情,其中言明“吾老妻乃日本国人,其子唐王驸马则为忠孝伯.....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谊,乞借劲旅三千......一战而金陵平,再战而燕都复......”郑芝龙派亲信参将林高赶赴日本,速速请幕府派兵援助,但此一去并无成效,日本以“不明战况、内有祸事”为由,不肯出兵。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之时,郑芝龙再命黄政明持隆武帝国书并自己书信及彩缎、珠宝、书画等物,赴日本长崎二乞援兵。时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做将军之时,德川家光本不愿意出兵,但贪恋珠宝,其本人也对大明王朝有心系之情,令外也怕满人坐定江山之后,出现当年蒙元大军讨伐日本的情景,于是找来纪州藩主--徳川頼宣等人商议如何应对此事。徳川頼宣在分析之后,给出援兵方案“本国足轻、武士不易干涉他国之战事,但如今大量失去家主的浪人正愁没有地方去,不如让这些浪人前往,以作援兵。”但此事遭到了徳川义真、徳川赖房的反对,二人认为大明与日本曾是君臣之邦,唇亡齿寒,如今君主面临危难,做臣子的焉有不救之理,因此决定各自出兵一万出海助郑芝龙抗清,徳川頼宣最终也答应出兵一万。不想此事却遭到了元老们的反对,大老井伊直孝告诫应记取当年丰臣家朝鲜出兵的教训,如果强行出兵,众元老、家臣及藩主会以死来阻拦。德川家光因此决定暂缓出兵,再作商议。但不曾想到很快一则噩耗传来,南明隆武帝被杀,郑芝龙投降清廷,并被顺治皇帝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这件事情让幕府众人愤怒不已的同时又对未曾出兵一事表示庆幸。郑芝龙家人除郑成功之外,几乎全部随之归顺,郑成功转战同安、金门等地,多次与清军展开大战,清军闻国姓爷之名而丧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威远侯。此时,郑成功感觉大明王朝中兴有望,为此再次致书德川幕府,请讨援兵。这也就是开头之时那段文字。信中在悲怆哀求的同时,又充满信心和信念。书信送达幕府之后,德川家光迅速召集家臣与元老、藩主商议,大老井伊直孝第二度坚持拒绝出兵援明抗清,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不止大老井伊直孝反对,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因为郑成功的老子郑芝龙是个不守信用的人,他的儿子跟他一样,有着海盗的血统,说不定也会跟他一样选择投降。最终德川幕府拒绝了出兵,但为了表示友好,为其援助“铜熕(铜制大炮)、鹿铳、倭刀为备。”郑成功一腔热血落空,一番乞求,只得到这点物资援助。不死心的郑成功再度派人去日本求助,并且带上大量财宝,但依旧遭到了拒绝。不但如此,选择暗中帮助郑成功的博多商人伊藤小左卫门还被幕府以私自销售御禁制武器密输为名处死。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又多次向日本德川幕府请求援兵,但最终除了日本为了表示友善而援助的军需物资之外,一个兵也不派。直到郑氏一门完全归顺之时,日本国依旧没有理会。日本人是一匹狼,他在窥视着周遭的动静,不会贸然出动,等到猎物已经疲惫不堪之时,他们会突然出击,将猎物置于死地。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曾经的满清已经开始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于是他们出击了,一场甲午海战,将老大帝国当成盘中餐,狠狠的咬了一口。(我是大狮,喜欢大狮的文章,就请关注,大狮有许多许多的历史故事讲给你听!)德川幕府进入18世纪以后,接连遭受自然灾害,以致于农业歉收,很多人死于饥饿,虽然同期实行了多次改革,却因不触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相继失败,这就使其愈加衰落。与此同时,日本附近海域不时出现欧美商船、炮舰及捕鲸船,它们丝毫不顾及日本的主权,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世纪中期,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接连两次率舰抵达日本,要求签订商约,面对敌强我弱的事实,幕府只好签署《神奈川条约》,答应开放下田和函馆,并允许设立领事馆。有了这个先例,美国人开始得寸进尺,在首任领事哈里斯软硬兼施下,幕府不顾国内的强烈反对,擅自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结果日本失去了制定关税利率的权力,还让对方拥有治外法权,这样日本开始陷入半殖民地的旋涡。于是,愤怒的水户志士在该条约签订两年后的1860年3月,当场将签订者井伊直弼刺杀于江户城外樱田门,意味着幕府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覆亡的危险。攘夷派剑指幕府政权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权后,将大名一分为三,那些在关原大战中与其作对的大名被毫不留情地分配到边疆蛮荒之地,而将普代大名和亲藩大名安排在江户城周围。所谓亲藩大名,就是与德川氏有着亲族关系的藩主,不过其忠诚度却不如谱代大名。水户藩是亲藩,其藩主德川齐昭在对待侵略者的态度上与幕府截然不同,他力主攘夷,对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恨之入骨。不仅水户藩,其他如会津、越前等亲藩也都愤愤不平。他们的态度得到长州、萨摩等外藩的支持,于是亲藩和外藩走到一起,结成攘夷派,试图通过打击侵略者进而夺取幕府政权。以忠义自诩的勤王志士成为倒幕主力军历史上,日本武士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德川家康建立政权后,国家开始稳定下来,武士失去了用武之地,便将精力置于读书上,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功名,加官进爵。不过在等级制和世袭制横行的年代,他们的愿望只能落空。虽然如此,广大武士并没有泄气,而是志存高远,将安世济民作为己任。而今国难当头,武士们奔走呼号,积极为拯救国家而寻求良策,并要努力践行之。1859年,勤王派核心人物吉田松阴在反对幕府老中井伊直弼执意要与美国签署条约时遇害,这就助长了武士们对幕府的仇恨,他们不仅将哈里斯的翻译杀害,还在次年要了井伊直弼的命,这就揭开了武装倒幕的序幕。此外,《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后,外国投机商纷纷打起了日本黄金和蚕丝的主意,使得市场因金币成色降低,货币供应超过需求而爆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因国外商品如潮水般涌进,而日本又没有制定关税的权力,使得很多生产商濒临破产。不仅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消费者同样损失惨重,于是1866年城市居民发动了多次暴动,狠狠打击了德川幕府。除了城市平民,农民起事也层出不穷,在江户西部地区,广大农民高喊口号,矛头对准债主、地主及村头,令幕府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总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同导火索,将国内各种反幕府的力量调动起来,成了众矢之的的德川幕府终于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1867年11月,走投无路的德川庆喜只好”大政奉还“,辞掉将军之职,这样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宣告终结。初读日本历史难免都会有以下几个疑问,1)、为何日本天皇的继承被称为“万世一系”,而从没有被打断呢?2)、为何日本的“大化革新”,是全方面向唐朝学习的,而在当时隋唐极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却没有能在日本扎下根呢?3)、为何丰臣秀吉明明清楚德川家康是丰臣氏最大的威胁却没有将德川家康除掉呢?要消除这些疑惑,可以将日本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甚至朝鲜的历史相对照,就会发现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日本幕府时期的国家统一是一种迥异於中国的那种中央集权式的统一。虽说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平定了全倭, 统一了全日本。但显然是与秦朝统一六国、将关东六国旧有势力彻底根除的形式不同的。丰臣秀吉就是通过“质母嫁妹”的方式来换取德川家康臣服的,对其它大名的控制也不过是在名分上迫其臣服而已,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已,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日本原有的大名割据局面。只是从互不相服的局面到了有一个“带头大哥”而已。名义上的“太阁”也好、“征夷大将军”也好,其实都不过是大名之长而已,而非大名之君。犹如春秋时期的“五霸”、楚汉之际的“西楚霸王”,名义上主宰着整个天下,实际上只能施令於自己直接控制的那片区域。各藩的武士只向各藩的藩主效忠,并不直接效忠于幕府,一个国家连军队的效忠对象都各不相同,又怎么能谈得上是统一的国家呢?丰臣氏、德川氏以及之前的两个幕府时代都不能干涉到各藩的具体藩政,所以像“科举制”这种只适宜在集权式国家施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才难以在日本的土壤上扎根。这种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只是表面上的统一,所以德川家康能够在丰臣秀吉死后不久就取代了丰臣氏。丰臣秀吉明知道德川家康是丰臣氏的最大威胁,但却拿德川家康没丝毫办法。如果没有德川家康的确凿不臣把柄就强行除掉德川家康的话就会失去了维持这套分封制度的一整套秩序,就会滋生出N个德川家康来,毛利氏、岛津氏、上杉氏、伊达氏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德川家康。就像鸿门宴上项羽想杀刘邦,但总不能以臆断刘邦有野心就把刘邦杀了一样,如此可杀,那么天下谁人不可杀呢?过去有副对联,上联是: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下联是: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古今无完人。以心论罪,那么谁人无罪?贩夫走卒都有臆想成为天子的,更何况那些有实力角逐天下的诸侯、大名们。没有重大把柄在手就将对方除去的话,那么自己将以何种道义与法理来号令大名、诸侯呢?。明治维新倒幕四藩中的两大主力-----长州毛利氏、萨摩岛津氏,在关原之战时就是站在丰臣氏一边与德川家康对抗的主力。德川幕府建立后,虽对这些外样大名多加防范,但除了制定繁琐的“参觐交代"以消耗其财力来让其无能力与幕府对抗外,也就别无良方了。日本的多山地、寡平原地形特别适合大名割据,使得统一的成本实在过大。直到近代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后,才在实际上使日本得到了第一次国家统一 。虽然依旧有藩阀的影子,军队的编制依旧按照过去的藩县地域而编制。长州藩主导的日本陆军与萨摩藩主导的日本海军有种种的不和存在,但他们却有了统一的效忠对象---日本天皇,日本的军队也统称为皇军了。才越来越把天皇当成“神”一样的供奉了,而不像过去那样只是敬而远之了。日本天皇的所谓”万世一系“之所以能够维持就在於日本一直处于这种分封割据状态,又孤悬海外,无外来势力侵占的结果。如果中国一直处于春秋时期那种状态,那么至今仍奉“周天子”的话,也情属当然了。所以,日本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中的真实地位其实是大致相当于我们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的地位一样。在日本镰仓净土宗寺院高德院内,至今屹立着一尊铜制大佛,日本国宝——镰仓大佛。它被视为古都镰仓的象征。大佛修筑的那些年,镰仓也是日本的中心。而镰仓繁盛的缘起,就是日本第一个幕府的建立。我们知道日本有天皇。“皇”,让我们很容易想到权力中心。但是日本自平安时代晚期,就皇权旁落,武士阶级崛起夺走政权。而武士们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政权,就是镰仓幕府。幕府,是日本十二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国家主要存在的政权形式。它的实际地位就如同我们古代的皇帝、官府和封国。在镰仓幕府建立之前,武家中的一股力量——平家,控制了以天皇为核心的公卿势力,成为了日本的实际控制者。但是平家并没有建立幕府。作为战胜者,平家处理了曾与他们争夺天下的源氏。源氏公子源赖朝被流放,源义经被送进寺庙。本来在平家当家人平清盛的杀头名单上,有源赖朝的名字。可是平清盛的继母偶然看到源赖朝,觉得他长的很想自己早年夭折的儿子,于是请求放过源赖朝。平清盛多少也算个孝子,便放过了年幼的源赖朝。可后来事实证明,这次孝顺无异于是“放虎归山”。源赖朝成人后,一心想为父亲源义朝报仇。他先是与被流放地伊豆国的贵族小姐北条政子(后来成为源赖朝正妻)私会,有了一个孩子。由此获得北条家兵力支持。后来源赖朝的实力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在源赖朝势力壮大到建设镰仓作为根据地之前,发生过一次很有意思的战争。源平军队在富士川相遇。平家大军抓到了一名源氏武士派出去的信使,而这名信使带了一封家书。平家将士见只不过是一封写儿女情长的信,便没有在意,反倒是好奇起来东国的情况。大将平维盛向在东国待过的骁勇善战的斋藤实胜询问。斋藤说,像他一样能拉开十三束箭的武士在东国比比皆是,能拉开十五束的也大有人在。关东武士个个骁勇善战,一个能抵得上二三十个西国武士。有没有觉得斋藤像是源氏的间谍?结果斋藤自己都说,不要认为他这是在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东国武士吃苦耐劳,不惧死亡,这确实是西国武士比不上的。平维盛不问还好,这一问,就搞得全军人心惶惶。当天晚上,源氏的突袭队来到平家军营,发现空无一人,还以为是中了调虎离山计。可事实是,听到斋藤一番话之后,西国武士纷纷逃跑。连大将平维盛都带兵撤退。富士川一战,让平家成为了胆小鬼的代名词。源赖朝也乘着大军士气高涨大力建设镰仓。实际上,在源氏彻底掌握天下之前,源氏内部就已经建立了幕府制度的雏形。后来的幕府制度,就是这一雏形在全国的发展和推广。
5,什么叫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独特国情的政权体制,即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职位世袭。将军从日本皇室夺取权力,在明治维新之前,将军取代天皇,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维持对国家的统治。而实际上,幕府将军也多被篡权。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3个幕府统治时期。始于1192年,终于1867年德川庆喜还政于明治天皇。幕府将军中,比较著名的有源赖朝、足利尊氏、德川家康。
文章TAG:
幕府 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幕府 日本 日本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