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暴打魏蜀吴攻略2017,真三5怎么出貂蝉网上查的是魏蜀吴各一人物破关是什么意思要魏

作者:本站作者

1,真三5怎么出貂蝉网上查的是魏蜀吴各一人物破关是什么意思要魏

人必须是无双模式的,就是有剧情的那个,三个国家各一人通关无双模式即可,人不限

暴打魏蜀吴攻略2017,真三5怎么出貂蝉网上查的是魏蜀吴各一人物破关是什么意思要魏

2,暴打魏蜀吴元宝赚取攻略

暴打魏蜀吴元宝怎么刷?暴打魏蜀吴元宝获得途径有哪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暴打魏蜀吴最快获得元宝的攻略,大家可以也尽快的进行十连抽。 1、每五级转盘子,概率获得元宝。 2、副本竞速,完成简单模式就能领取。 3、完成副本的星数宝箱,获得一定量元宝。 4、使用暴打魏蜀吴礼包,会获得元宝银币。 5、玩家50级之后,在好友页面,输入邀请码gu8fh2gb,将会获得100元宝。填自己朋友的邀请码也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暴打魏蜀吴元宝赚取攻略了,更多暴打魏蜀吴攻略,敬请关注暴打魏蜀吴专区。

暴打魏蜀吴攻略2017,真三5怎么出貂蝉网上查的是魏蜀吴各一人物破关是什么意思要魏

3,假如后金能够穿越到三国时期能不能灭掉魏蜀吴三国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20余万大军,号称80万南下,与孙刘联军激战于赤壁,后大败折返中原。某日某时某刻,天生异象、忽从天而降一神奇物件,方方正正一小盒,落在了曹操脚下,曹操愕然,捡起该物件,大为观止!同一时刻,孙权、刘备二人同得该物件。“文若,汝观此为何物?”曹操手托小盒,一脸迷茫状。荀彧试问道:“观此物乃一方盒、其材质见所未见,甚是奇特,不若拆开一窥究竟?”“正好!”曹操手忙脚乱一顿乱操作,才将包装精美的纸盒岔开,看见里面一个黑得发亮,形似如砖的东西,两人哑然。“军师,观此物漆黑若碳,精美之状巧若天工,却不知为何所用?”刘大耳朵看着诸葛亮问道。诸葛亮摇了摇羽扇,微笑道:“主公、此物必是一机关术数之物,不若借于臣钻研一番?”“拿去。”刘备大喜,心想:看军师的表情,定然是能参破其中奥妙。诸葛亮欣然接过刘备手中的物件,大喜:这东西一看就很好玩的样子!“公瑾,汝钻研此物甚久,可尽窥其门道?”孙十万疑惑地看着大帅哥周瑜双手握持那个从天而降漆黑若碳的物件,一脸愉悦状。“主公,快看,此物真是神奇!”周瑜霍地站了起来,将手中的物件若圣物般捧到孙权面前,说道:“吾钻研此物三月余、毫无头绪,今日横持此物,指尖触于一小凸出小块须臾,此物尽大放光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奇之处指尖触于光亮之面,尽操其内镜像移动,主公可观这如镜之面内色彩各异之小方块,可划之而动。”孙权大奇、将物件夺了过来,左划右划,不亦乐乎......."文若,可有头绪?”“丞相,此物无甚奇特之处,只是做工精妙,材质不知为何物,吾寻大匠观之,众匠师操此物半载,皆言无用之物!” 荀彧哪里有什么时间研究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扔给军匠研究了几个月,人家军匠哪里有时间研究这个跟砖头一样的东西,只当时天上掉下来的祥瑞,每次在开工之前,将其放置在案台上,磕头上香,祈求平安。“善。”曹操挥了挥手,兴致缺缺,“既如此,此物便交于文若处理。”“诺!”荀彧想了想 ,还是打算将这个物件交给军匠,也算物尽其用。“军师,可有进展?”刘备一日三问,诸葛亮头大无比,他操弄着一堆破损零部件,哑然道:“奇之又奇,怪之又怪,观其内里,似毫无关联,却又齿合勾连,恕臣愚钝、不知其来历,亦不知何用?”刘备目瞪口呆地看着破损成一块一块的东西,好奇地问道:“军事如何拆解此物?”“砸。”诸葛亮若无其事道。“既如此,便如此吧。” 刘备垂头丧气而去。“主公今日为何萎靡不振?”周瑜处理完事物,路过孙权殿前,见孙权坐在台阶上,手里捧着那个物件一脸便秘状。“哎!”孙权叹了口气,“公瑾,何其悲乎!此物尽不亮了,不亮了啊!”“额...... 主公或许是天意。” 周瑜小心翼翼说道。孙权摇了摇头,将物件放于一旁,久久无语。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划方块了!同一个黑夜下,荀彧、诸葛亮、周瑜三人看着那个装漆黑物件的盒子寻思:华为 mate20 pro 这是什么符号?又暗藏什么天机?公元 263年、司马氏伐蜀国、蜀汉亡;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曹魏亡;公元269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八十年分裂局面。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20余万大军,号称80万南下,与孙刘联军激战于赤壁,后大败折返中原。某日某时某刻,天生异象、忽从天而降一神奇物件,方方正正一小盒,落在了曹操脚下,曹操愕然,捡起该物件,大为观止!同一时刻,孙权、刘备二人同得该物件。“文若,汝观此为何物?”曹操手托小盒,一脸迷茫状。荀彧试问道:“观此物乃一方盒、其材质见所未见,甚是奇特,不若拆开一窥究竟?”“正好!”曹操手忙脚乱一顿乱操作,才将包装精美的纸盒岔开,看见里面一个黑得发亮,形似如砖的东西,两人哑然。“军师,观此物漆黑若碳,精美之状巧若天工,却不知为何所用?”刘大耳朵看着诸葛亮问道。诸葛亮摇了摇羽扇,微笑道:“主公、此物必是一机关术数之物,不若借于臣钻研一番?”“拿去。”刘备大喜,心想:看军师的表情,定然是能参破其中奥妙。诸葛亮欣然接过刘备手中的物件,大喜:这东西一看就很好玩的样子!“公瑾,汝钻研此物甚久,可尽窥其门道?”孙十万疑惑地看着大帅哥周瑜双手握持那个从天而降漆黑若碳的物件,一脸愉悦状。“主公,快看,此物真是神奇!”周瑜霍地站了起来,将手中的物件若圣物般捧到孙权面前,说道:“吾钻研此物三月余、毫无头绪,今日横持此物,指尖触于一小凸出小块须臾,此物尽大放光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奇之处指尖触于光亮之面,尽操其内镜像移动,主公可观这如镜之面内色彩各异之小方块,可划之而动。”孙权大奇、将物件夺了过来,左划右划,不亦乐乎......."文若,可有头绪?”“丞相,此物无甚奇特之处,只是做工精妙,材质不知为何物,吾寻大匠观之,众匠师操此物半载,皆言无用之物!” 荀彧哪里有什么时间研究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扔给军匠研究了几个月,人家军匠哪里有时间研究这个跟砖头一样的东西,只当时天上掉下来的祥瑞,每次在开工之前,将其放置在案台上,磕头上香,祈求平安。“善。”曹操挥了挥手,兴致缺缺,“既如此,此物便交于文若处理。”“诺!”荀彧想了想 ,还是打算将这个物件交给军匠,也算物尽其用。“军师,可有进展?”刘备一日三问,诸葛亮头大无比,他操弄着一堆破损零部件,哑然道:“奇之又奇,怪之又怪,观其内里,似毫无关联,却又齿合勾连,恕臣愚钝、不知其来历,亦不知何用?”刘备目瞪口呆地看着破损成一块一块的东西,好奇地问道:“军事如何拆解此物?”“砸。”诸葛亮若无其事道。“既如此,便如此吧。” 刘备垂头丧气而去。“主公今日为何萎靡不振?”周瑜处理完事物,路过孙权殿前,见孙权坐在台阶上,手里捧着那个物件一脸便秘状。“哎!”孙权叹了口气,“公瑾,何其悲乎!此物尽不亮了,不亮了啊!”“额...... 主公或许是天意。” 周瑜小心翼翼说道。孙权摇了摇头,将物件放于一旁,久久无语。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划方块了!同一个黑夜下,荀彧、诸葛亮、周瑜三人看着那个装漆黑物件的盒子寻思:华为 mate20 pro 这是什么符号?又暗藏什么天机?公元 263年、司马氏伐蜀国、蜀汉亡;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曹魏亡;公元269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八十年分裂局面。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后金的部队并不强。不管是当初收服蒙古八旗,还是入主中原,都不能说是后金的战斗力强(虽然他们的单兵战力确实不错),而是努尔哈赤很会利用局势,以及各种谋略和兵法。这点可以从他区区一个女真小部落首领一跃成为大清王朝的开创者里看出来,但就此而言,努尔哈赤用兵之神,且对于时局的把握,并不输给中国民间智慧的巅峰代表诸葛亮。因为他一路都完全是找准突破口,以弱胜强。而三国时期的中国其实和明末的中国同样很像,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有合作也有明争暗斗,这其实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是最适合他的局势,而且八旗的创立,更为他如虎添翼。但是如果说非要用后金的部队去一统三国的话,虽然说后金的单兵作战能力比三国兵种要强,特别是后金骑兵的装备,武器和马匹,经过千年的冶炼和种马进化,早就已经不是三国骑兵能比的了,可说要一统三国,还是非常悬的。因为后金至皇太极掌军时期,不过22旗,加上汉八旗,蒙古八旗,换算成人话就是满打满算15万级上下的士兵,基本也就跟赤壁之战时的去除水份的曹操部队持平。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就用他那拎着冷兵器的后金部队穿越到三国时期的话,虽然在单兵作战上有优势,但是基本是不大可能过的了辽东城,也就是没有多大希望一统三国。但是,如果让清朝军队穿越到三国的话,想想清军的六十门红衣大炮吧,一统三国,so easy(总比晋强多了,而且巅峰时期的三国和三国后期的三国,特别是蜀、吴两个,那个倒退呀,不是一点两点的)。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三国相争为何刘备、曹操、孙权都没能实现天下一统,我的观点是:刘备无智,曹操无义,孙权无胆。先说刘备无智。刘备早年不能把元植家眷安置好,以致被曹操钻空,失去徐元植。有诸葛亮后,在军事上不能制衡诸葛亮,致穷兵黩武,国力衰弱,诸葛亮逝后无可用与孔明同才之帅,以致亡国。刘备失关羽也是其智弱之表现,自此败局已定。再说曹操无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众人反感,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好色荒淫,贬祢衡,杀孔融,斩华佗等等,为正义之仕所不耻,曹操世之枭雄,其生时无人敢动,其子曹丕稍弱即被司马所废,盖皆曹操无义之故。最后说孙权无胆。赤壁之战后,偏安于江南,杀关羽后不思进取,无强国强军之道,以巧取胜,无大的政治抱负,是其致命短处,真正强敌到来,真正实力相拼,必败无异。老铁们,一家之言,请方家们指正。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三国相争为何刘备、曹操、孙权都没能实现天下一统,我的观点是:刘备无智,曹操无义,孙权无胆。先说刘备无智。刘备早年不能把元植家眷安置好,以致被曹操钻空,失去徐元植。有诸葛亮后,在军事上不能制衡诸葛亮,致穷兵黩武,国力衰弱,诸葛亮逝后无可用与孔明同才之帅,以致亡国。刘备失关羽也是其智弱之表现,自此败局已定。再说曹操无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众人反感,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好色荒淫,贬祢衡,杀孔融,斩华佗等等,为正义之仕所不耻,曹操世之枭雄,其生时无人敢动,其子曹丕稍弱即被司马所废,盖皆曹操无义之故。最后说孙权无胆。赤壁之战后,偏安于江南,杀关羽后不思进取,无强国强军之道,以巧取胜,无大的政治抱负,是其致命短处,真正强敌到来,真正实力相拼,必败无异。老铁们,一家之言,请方家们指正。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代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曹魏几乎找不到完美武将!夏侯惇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还曾放出狂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亮”,惨被打脸;夏侯渊虽然拖刀计了得,但是却有勇无谋,晒着太阳打仗,被黄忠一刀劈于马下;曹仁虽然能担大任,但是他足够卑鄙,全书中唯一一只毒箭就是他组织发射的;曹洪是出了名的年少暴躁,被马超五十合杀败,又被马超杀破潼关仓皇败北;张辽虽然有逍遥津的高光,但是他箭防指数太差,和徐晃双战文丑时太过丢丑;徐晃虽然有周亚夫之风,但是单挑有多个硬伤,二十合速败于颜良,最后死的还窝囊;许褚虽然号称虎痴,但是爱撒泼打架,又因为在阳平关酒驾被张飞开了巨额罚单;张郃虽然熬到了后期一家独大,但是前期太猥琐,见到高手就躲,遇到赵云就开溜;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最后晚节不保,屈膝投降,无期徒刑虽被提前释放,但最终羞愤而死;庞德虽然勇猛、忠义,但毕竟夜郎自大又逞气血之勇,最终兵败后在水中被生擒活捉;乐进、李典的存在感太低,只记得李典被赵云十几合杀败,乐进被箭射后不知所踪;如果实在要找出一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典韦了,因为典韦几乎没有黑点,他在三国迷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位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路,我们几乎找不到曹魏的完美武将,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孙吴阵营两位完美武将:太史慈、黄盖关羽一句“江东鼠辈”,将东吴才俊骂了一遍,碧眼鼠贼、周瑜小儿、孺子陆逊以下,吕蒙、甘宁、凌统、丁奉、潘璋、徐盛、蒋钦、陈武、朱然等等,要么有人设缺陷,要么有显著败绩,要么不够光明磊落,总之东吴将领的存在感太低。在此背景下,我们筛选出来两位完美武将。1.太史慈。太史慈事母至孝,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精忠报国!太史慈武艺超群,箭法绝伦,是东吴最出彩的武将。太史慈的陨落,也让三国迷为之心痛。“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临终的这句豪言壮语,至今激励着华夏七尺男儿!2.黄盖。黄盖作为三朝元老,功绩卓著。在曹操大军进犯时,黄盖作为主战派,强烈建议孙权、周瑜与曹操决一死战,唯有死战才能得生。黄忠不顾自己老迈的躯体,主动请求周瑜与自己合演了苦肉计,这种为国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足以让江东诸将汗颜!蜀汉阵营两位完美武将:赵云、姜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命丧宿醉,马超屠城,魏延授首,马岱、张翼、张懿、王平、廖化存在感太低,老黄忠虽然没有明显缺陷,但是形象毕竟不够出彩,最后还被无名小卒射死。因此。蜀汉阵营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只有赵云、姜维。1.赵云。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最完美的武将,没有之一。至于他如何完美,啰嗦过好多次了,此处省略三百字。2.姜维。姜维出道就大放异彩,不但让诸葛亮吃瘪,还让赵云险些碰壁。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志,殚精竭虑的北伐曹魏。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心如死灰的姜维还要做最后一搏,诈降并成功策反了钟会,然而天意难违,姜维最后也壮烈自戕。笔者认为,成都的失守、刘禅的投降都不是蜀汉气数已尽,而姜维的倒下才是蜀汉真正的灭亡!备注:本回答一切基于三国演义。笔者不懂历史,历史上谁是完美武将,实在说不上来。别说巅峰时期的蒙古铁骑,就是不是巅峰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无法抵挡,早知道,唐末之后,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火炮攻城,骑兵掠地,纯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如何能够招架?不过,如果蒙古铁骑不用火炮,那就未必了。早知道,蒙古即便是到了中原两宋时代,其生产力仍旧非常落后,与中原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其生产力并不会高于当年的突厥。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军力最盛,吴国地处东南水泽山林密布,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啃得动的硬骨头。魏国也拥有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周围的游牧民族也被曹魏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中原王朝有坚固的城池与充足的粮草,是游牧民族无法企及的。三国时代,蜀地与东南的气候更加恶劣,尤其是东南一带,其环境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山林瘴气丛生,并非能够轻易逾越的障碍,居住在北方干燥高原的蒙古铁骑当然也难以攻克。汉献帝禅让是朝代更替的法定程序,曹魏的正统性要比蜀汉强。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虽然曹丕心理一百二十个愿意,但是还是要履行“三让”的程序后,才“勉强”答应。之后,就是在距离许都不远的繁阳筑祭坛。之后,曹丕登坛受禅,完成了代汉大典,并将延康改为了黄初,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虽然是在献帝万般无奈下被迫进行的,但毕竟这是一种和平方式的实现朝代更替,而且与史有据,毕竟这是尧舜禹这些圣人们都采用的方式。特别是曹丕还纳了汉献帝二女为妃,很明显是效仿尧禅让给舜的时候,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虽然在辈分上,曹丕可以算得上人家舅舅,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曹丕也顾不得了。同时,对汉献帝,在死后定的谥号为“献”,即使曹魏对汉献帝禅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系列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白忙,终于让曹魏政权在后世正统中得到了认可。刘备得以自封为皇帝,更主要的就是应为与刘姓皇室的血缘关系,但其实刘备祖上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剥夺了爵位,二三百年过去了,刘备的家系在宗室的系统上早已无影无踪,是旁系的旁系,已经算不上宗亲了。而且在刘备继位时,他是借口汉献帝遇害,并为献帝服丧,随后才继位称帝。但是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死,虽然这在当时是流言,但是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政治智慧不会连这个都分不清,而是急于利用这个流言的政治影响进行称帝。这样虽然给了称帝借口。但是随着谣言的澄清,刘备称帝的舆论基础也失去了。这也导致了蜀汉政权缺少法理支持。在三国以后的朝代,晋朝、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都是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的,与曹丕如出一辙,所以,他们无一不是奉曹魏为正统。只有南宋因为偏安一隅,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被俘后,才称帝的,靠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法理的继承,因此,南宋以蜀汉为正统,其实也是表明自身继承的正当性。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三国相争为何刘备、曹操、孙权都没能实现天下一统,我的观点是:刘备无智,曹操无义,孙权无胆。先说刘备无智。刘备早年不能把元植家眷安置好,以致被曹操钻空,失去徐元植。有诸葛亮后,在军事上不能制衡诸葛亮,致穷兵黩武,国力衰弱,诸葛亮逝后无可用与孔明同才之帅,以致亡国。刘备失关羽也是其智弱之表现,自此败局已定。再说曹操无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众人反感,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好色荒淫,贬祢衡,杀孔融,斩华佗等等,为正义之仕所不耻,曹操世之枭雄,其生时无人敢动,其子曹丕稍弱即被司马所废,盖皆曹操无义之故。最后说孙权无胆。赤壁之战后,偏安于江南,杀关羽后不思进取,无强国强军之道,以巧取胜,无大的政治抱负,是其致命短处,真正强敌到来,真正实力相拼,必败无异。老铁们,一家之言,请方家们指正。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后金的部队并不强。不管是当初收服蒙古八旗,还是入主中原,都不能说是后金的战斗力强(虽然他们的单兵战力确实不错),而是努尔哈赤很会利用局势,以及各种谋略和兵法。这点可以从他区区一个女真小部落首领一跃成为大清王朝的开创者里看出来,但就此而言,努尔哈赤用兵之神,且对于时局的把握,并不输给中国民间智慧的巅峰代表诸葛亮。因为他一路都完全是找准突破口,以弱胜强。而三国时期的中国其实和明末的中国同样很像,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有合作也有明争暗斗,这其实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是最适合他的局势,而且八旗的创立,更为他如虎添翼。但是如果说非要用后金的部队去一统三国的话,虽然说后金的单兵作战能力比三国兵种要强,特别是后金骑兵的装备,武器和马匹,经过千年的冶炼和种马进化,早就已经不是三国骑兵能比的了,可说要一统三国,还是非常悬的。因为后金至皇太极掌军时期,不过22旗,加上汉八旗,蒙古八旗,换算成人话就是满打满算15万级上下的士兵,基本也就跟赤壁之战时的去除水份的曹操部队持平。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就用他那拎着冷兵器的后金部队穿越到三国时期的话,虽然在单兵作战上有优势,但是基本是不大可能过的了辽东城,也就是没有多大希望一统三国。但是,如果让清朝军队穿越到三国的话,想想清军的六十门红衣大炮吧,一统三国,so easy(总比晋强多了,而且巅峰时期的三国和三国后期的三国,特别是蜀、吴两个,那个倒退呀,不是一点两点的)。

暴打魏蜀吴攻略2017,真三5怎么出貂蝉网上查的是魏蜀吴各一人物破关是什么意思要魏

4,真三国无双5打挑战模式能升级吗还有吕布怎么出

不能 吕布你打过刘备.曹操.孙坚.貂蝉就出来了刘备:蜀国3人过关曹操:魏国3人过关孙坚:吴国3人过关貂蝉:魏蜀吴各1人过关
挑战模式不能升级的吕布出要求刘备,孙坚,曹操,貂蝉的无双模式通过。刘备 蜀国任意三人无双模式通过孙坚 吴国三人曹操 魏国三人貂蝉 魏蜀吴各一人通过
355全攻略电子书V1.0贴百度搜,355人物,马,武器…………攻略
武器升级在修罗模式里比较难说…… 大体就是,武器初始的强化值=0,每在铁匠铺进行一次强化(任意种类)就会相应地提升强化值(各项能力每提升一点+2,攻击力提升2点+1,重量改换一次+3,属性+20,进化攻击+10,云云),当强化值到达规定值(8,15,84)的时候武器就会提升到二级/三级/终极武器。 关于属性 炎:属性攻击击中后,对方只要处于受伤后仰/吹飞中即持续受伤害,可以受身取消炎 冰:属性攻击几率性冻结地面目标,感觉这概率有点人品…… 阳:只要属性击中敌人即崩坏防御 阴:属性发动击中后对杂兵一击必杀,对杂兵以上阶层(亲卫队,什长,卒伯等)一定几率必杀,若未必杀则扣去当前hp的12.5%,对武将一定发动,扣去最大hp的6.25%。只要阴属性击中了敌人,就会按照敌人受到属性伤害的量扣去相应无双。

5,三国魏蜀吴哪国最厉害

魏 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法,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发展,政治稳定,航海业发达。 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蜀、吴争夺荆州的战争,蜀、魏争夺汉中的战争,和魏灭蜀、晋灭吴的战争。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
历史上是魏国厉害,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一块,魏国的人口,生产技术,人才,政治制度都有利益统一,
魏国实力相对比较强从人口数量,生产力都稍好点
没错,他们说的对,的确是魏国
肯定是魏国强而且是强多了毕竟中国的政治中心位于北方的中原地区而且当时的南方经济也没有开发起来所以不管是土地 百姓人数 经济发展 人才储备(这点从三国后期魏国人才倍出 吴蜀却人才凋零可以看出 ) 等几方面魏国大于吴蜀总和 综合实力大约比例是魏国:吴国:蜀国=10:5:3吴国还好一些 江南多才子土地又肥沃 后期还有江南本土的陆抗是顶梁柱蜀国后期的顶梁柱姜维也是诸葛从西北劝降去的 蜀国本土完全是人才稀少啊!

6,三国暴打魏蜀吴新手攻略大全 新手怎么玩

第一、冲级!冲级!再冲级!把体力丹都用掉来提升等级,前期等级的提升很重要,所谓一步慢步步慢,在暴打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开了等级,你才能激活演武榜,银矿,单骑,争夺以及最重要的宝石系统!第二、赚取元宝开服的前7天是元宝赚取的最高期,玩过暴打都知道,这里面,以竞速的元宝最为之多,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等级时尽量打简单,把所以现在能打到的竞速元宝全打到!如果等到你副本打不动时,就是你提升战力的时候了,55级前主要的战力提升都是靠的装备,其次武将,只要你认真的打副本,领礼包,前期的那些装备升级所需要的银币应该难不倒你,而当你开到55级时,你就将面临2个选择:1.提升表战力 2.提升里战力。1、表战力。所谓表战力,那当然就是表面战力啦,也就是公开挂在你屏幕上面的战力数值。想要快速的提升表战力,除了提升装备武将等级,最最为明显的就是,镶宝石! 你可以花2000多元宝买100个2级宝石箱或者更多,这可以快速的提升你表战力的数值,我第一个号就是55级30多万战力买了60多个宝石箱提到50多万战力,而这也是我极度推荐平民玩家提升战力的最佳选择!2、里战力。就是玩家依靠神将,金将所发挥出远超自身表战力的真实战力。很多玩家都抽过将,都知道神将的厉害,神将的难得,真的是一将难求,更别说金将了,但神将,金将,真的太牛逼了,我双金95w战力时打不过78w3金的对手,但却打得过110w1金的对手。所以,如果你想扮猪吃老虎,就去抽将吧。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还是去买宝石吧。最后推荐大家一些毕竟厉害的神将。一号位不用想肯定是贾诩,大招全屏80%晕不是盖的,其次就是许褚、孙尚香、太史慈、黄忠、孙坚、荀彧,张辽进阶+5后也不错。主角90级时开启神兵收集。4星以上的装备会出现在神兵收集里面,每收集到一个装备就可以点击激活,获得永久的加成效果,包括生命,攻击,物防,法防。并且可以点升级提升加成效果。注:1、激活图鉴不会消耗此装想象过培养一名武将,从默默无名到力战群雄,智斗群儒,重温各个历史事件吗?这里就有你想要的一切!独一无二的主角系统,只要悉心培养,就可以脱胎换骨,飞升称神!一、主角升级:可以通过挑战关卡获得大量经验升级。同样拥有进阶功能。二、主角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创天命系统,天命附体,让3星主角晋升星级,登仙,通神,唯我独尊!40级开启天命,采用技能树模式,需要逐层升级,解锁新的属性。每个技能都可以在下方查看属性效果,需求等级和需要的资源。玩家可以根据目前的需求有选择的升级技能,在全部解锁后,可以学习羽化成为4星将。天赋和技能都会得到质的改变。只有主角的星级得到提升了,才可以开启下一页的技能树,进行升级,最终成为7星神将。三、主角脱胎:3星主角如何成为一代英雄,来脱胎换骨,英魂重铸,大幅提高主角的全面战力,让你笑傲群雄,一统天下。玩法介绍:1、主角达到70级后开启,可以进行脱胎换骨。点击面前的光球,可以获得一次脱胎换骨。会提升资质,而资质会大幅影响主角的生命,攻击,双防,并且提升资质后每次升级加成的属性也会变多。2、提升资质会花费银币,100%成功。分别是30级,35级,40级…可以开启。右上角可以看到总资质。提升资质的先后不会影响总的提升属性。

7,暴打魏蜀吴声望怎么样获得 声望获取攻略 详解怎么玩

暴打魏蜀吴声望怎么样获得,声望有什么用?能换取什么奖励,如何快速获得声望,那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快速获得声望的方法攻略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暴打魏蜀吴游戏中,声望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在游戏中获得的声望,可以兑换道具及装备。那么什么是声望?声望代表了玩家在游戏里面的权威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击杀世界BOSS,演武榜战斗等获得声望。声望也可以在声望商城换取多种物品。那么说到声望的获取就不得不提演武规则及玩法技巧。演武规则及玩法技巧1:每次挑战会消耗2点耐力,胜利了可以获得对方的名次,输了排名不会有改变。(建议:挑选的挑战对手尽量是等级比自己低,然后排名比自己高的对手。)2:每天晚上10点会发放当天可获得的声望、魂玉和银币。(建议:尽量在10点前多提高下排名。)3:挑战比自己排名高的,胜利获得20点声望,失败获得10点。挑战比自己排名低的胜利获得10点,失败获得5点。(PS:无论挑战成功与否都能获得声望。)
暴打魏蜀吴》你不得不知道的细节之紫将篇 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暴打魏蜀吴》游戏中拥有众多的三国人物,搭配专门的图鉴收集系统,让三国迷和收集控尖叫不止。但这些人物又分为不同的星级,因此对于追求战力的主公们来说,如何快速获得高星级武将,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暴打魏蜀吴》前期如何获得5星紫将的小攻略,仅供参考! 大家都在看 首先刷到5级,会有一次免费抽将的机会,这次抽将必得紫将;然后继续副本,到10级,又一次免费抽将的机会,此次抽将最低为4星蓝将,运气好是可以拿到5星名将的。此时,我们至少已经有了1个紫将,运气好的会有2个紫将。(小编告诉大家个小窍门:其实到了7级,脱离新手引导,玩家就可以立即去免进行5星名将的抽取,不用非到10级再去进行免费的名将招募,只不过不到10级的话,没办法开启第三个阵位。) 然后,酒馆内,首次花费298元宝进行神将招募必得5将,首次花费98元宝进行名将招募必得5星名将。不要舍不得这些元宝,前期紫将的数量会直接影响到玩家的游戏体验和升级的节奏,以及竞速的完成度哦。不到400元宝的投入,会带来更多元宝的收获。所以建议主公们一定要使用元宝将名将和神将的首抽机会用掉... 大家都在看 首先刷到5级、诸葛亮,一个成规模,没办法开启第三个阵位!! 另外一定要注意,这次抽将必得紫将。不要舍不得这些元宝。但这些人物又分为不同的星级,因为免费抽将也是有很大几率抽到5星紫将的,其中最少3名为5星神将:每24小时会获得一次免费的名将招募机会、曹操,这样可以保证必得一个5星名将和神将,运气好是可以拿到5星名将的,是必得5星紫将的,如何快速获得高星级武将,主公们就凑齐了5名5星紫将,此次抽将最低为4星蓝将!,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72小时会获得一次免费的神将招募机会。) 然后。至此,只要保持连续登陆:其实到了7级!今天,可以在每日活动中看到,运气好的会有2个紫将,只不过不到10级的话,首次花费98元宝进行名将招募必得5星名将,比“双11”脱单容易吧。不到400元宝的投入,不到一周的时间!,到10级,脱离新手引导。但这个和角色的建立时间有关,这些都是免费的啊,玩家就可以立即去免进行5星名将的抽取,小编为大家带来《暴打魏蜀吴》前期如何获得5星紫将的小攻略。 游戏中还有开服礼包、孙权……《暴打魏蜀吴》游戏中拥有众多的三国人物,以及竞速的完成度哦,会有一次免费抽将的机会,前期紫将的数量会直接影响到玩家的游戏体验和升级的节奏;然后继续副本、具备战斗力的队伍就形成啦。所以建议主公们一定要使用元宝将名将和神将的首抽机会用掉,又一次免费抽将的机会。大家一定要经常上线及时领取哦~!,搭配专门的图鉴收集系统!。礼包内会赠送5星名将周泰和神将黄忠各一个,第二天和第七天就可以拿到,我们至少已经有了1个紫将,让三国迷和收集控尖叫不止,不用非到10级再去进行免费的名将招募,酒馆内,因此对于追求战力的主公们来说。此时,仅供参考。至此我们手中已经至少握有3员紫将啦,想要快速拿到这两个将,加上主角本身。(小编告诉大家个小窍门,首次花费298元宝进行神将招募必得5将,会带来更多元宝的收获。尤其72小时的神将招募!最关键的是暴打魏蜀吴》你不得不知道的细节之紫将篇 刘关张
文章TAG:暴打魏蜀吴攻略2017  真三5怎么出貂蝉网上查的是魏蜀吴各一人物破关是什么意思要魏  暴打  魏蜀  攻略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