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延,三国魏延扮演者
作者:本站作者
1,三国时期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将领之一,长期率军镇守着蜀国的前线汉中。尤其在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时候,魏延的军队在北伐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写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师未捷,身死军中。魏延没有遵照诸葛亮撤军的遗命,并且率军堵在蜀汉大军撤往成都的道路上,这时候魏延在阵前大喊了三声谁敢杀我,马岱在魏延身后手起刀落,砍魏延于马下。原来诸葛亮死前就料定魏延会造反,又是诸葛的锦囊妙计,然后马岱按照计划??但历史上是否真的是这样的了?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之滨的五丈原扎营,跟曹魏大都督司马懿相持不下。然而天妒英才,诸葛亮于同年病逝军中,诸葛亮感觉自己不行的时候在榻前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决定病逝以后让杨仪率北伐军撤回成都,诸葛亮说如果魏延没有撤军那你们就先撤回去不要管他。注意,诸葛亮并没有说他死后魏延会造反,也更没有留下遗命让马岱杀他。话说魏延作为蜀汉后期头号大将,勇猛无敌,他的军事才能不容否认,但他很勇猛也是个很冒险的人,就在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建议偷袭长安被诸葛亮否决。诸葛亮是个稳重的人,谨慎的人,虽然爱惜魏延的勇猛,但绝对不会将太多的军队交给魏延。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最后的一次命令决定自己百年之后让杨仪率军撤退,并说如果魏延不撤军你们就不要管他。因为诸葛亮怕魏延掌握军权之后冒险行事,造成蜀国军力大量损失。话说杨仪是诸葛亮北伐军的参军,对于运粮等后勤工作做的非常好,甚得诸葛亮赏识,但是杨仪却和魏延是死对头。杨仪嘲讽魏延是一介武夫,而魏延却说杨仪文弱胆小怕事,两人动不动对骂起来,甚至一次魏延急了将刀直接架在杨仪脖子上,搞得杨仪大哭,是诸葛亮出面两人才停下的。由此可见,两人的矛盾不是一般的深,诸葛亮对此不是一般的苦恼。然而诸葛亮爱惜两人之才,不能罢免两者中间的一个,他俩的关系是靠诸葛亮维持的。在魏延接到撤军的命令,又得知大军总指挥是杨仪后,魏延一下就不干。还说丞相去了,还有我魏某人在啊,北伐是国家大事,怎么能够因为丞相一人而耽搁这么大事。杨仪这小子文弱胆小怕事,怎么可以做大军的总指挥,难道我魏某人连他都不如。当即就率军日夜兼程走到杨仪撤军队伍前面,烧坏栈道,把杨仪挡住,并且还上表刘禅说杨仪要造反,同日刘禅也收到了杨仪的奏章说魏延造反。刘禅当时紧张坏了,问董允等人。董允担保杨仪不会造反,但不敢担保魏延。魏延率军堵住谷口,杨仪无奈,让王平当说客去魏延阵前。王平到后对着魏延的军队大喊:“丞相积劳而逝,鞠躬尽瘁为国家半生,如今丞相刚去,尸骨未寒,你们这样做真的好吗?如果丞相在天有灵看到你们这样能不伤心吗?”魏延的士兵听了王平的话都各自退去,魏延觉得大势已去就带了亲随数人逃进山里。杨仪随即下令马岱率军去追逐魏延,抓到后立刻斩首,不过几日马岱便拿着魏延的首级而还。历史上真正的魏延忠诚蜀汉,为刘氏集团镇守边境,雄踞汉中,在蜀汉后期诸葛亮北伐时又屡建奇功。魏延的忠诚诸葛亮也深知,因为魏延太过冒险勇猛,诸葛亮料定他死后不会听任何人的指挥,定然会率领大军和司马懿拉开架势对战。所以诸葛亮没有把死后的指挥军权交给他,最后一次的命令中也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和指挥你们就先撤退不要管他。魏延征战半生,从荆州到益州再到汉中,每次战斗都勇往直前,北伐时候更对魏国造成不小的威慑,可惜如此一员名将,最后没有战死沙场,反而因为和别人的不和与争执丢掉性命。
2,三国魏延扮演者
王新军1971年出生于甘肃兰州,中国电影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就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2003年参演《历史的天空》饰演窦玉泉。2005年参演军旅剧《垂直打击》饰演杨亿。2007年参演《永远的田野》饰演乔海山。2008年参演新版《三国》饰演魏延。
3,如果三国时期魏延没死会改写历史的进程吗
魏延是蜀汉的大将,他是刘备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由于魏延军事能力过人的优点,使得他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由于他的缺点,也使得他陷入孤立,在与杨仪争夺军权的过程中失败,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那么,魏延在蜀汉阵营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代表了他什么样的战斗历程呢?一、前期担任的职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员反复无常的降将。在关羽取长沙的时候,他杀死太守投入刘备的阵营。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要杀他,说他脑子长反骨,日后必反。是刘备的保护,魏延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这当然是作战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现实中,魏延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同进入益州的。这说明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跟随刘备多年,不过一直是中下级的军官。魏延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战的过程中。魏延是跟随刘备第一批进入益州的将领,在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职务,但是这已经代表魏延已经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下一步的培养对象。果然,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他把重任托付到了魏延身上。在挑选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的汉中是蜀中的咽喉要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曹操投入了大部分主力,而刘备的控制区也到了男子作战,女子运输的最大努力。为了守住益州的北大门,也为了下一步从汉中北伐秦川,刘备自然要挑选一位得力干将坐镇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员将领非张飞莫属,张飞心中也这样认为。可最后公布出来的人选却是魏延,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时的魏延已经一跃成为刘备阵营的高级将领,从此活跃在蜀汉的北部边陲。二、魏延中期的职务。魏延担任的汉中太守,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实权太守。汉中与曹魏的属地犬牙交错,压在魏延身上的责任重大。刘备为此在任命魏延的时候,还专门当众问他,在就任后要如何进行防御。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倾国之兵来的话,自己就会为刘备阻止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自己就歼灭他们。魏延的回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他镇守汉中的方略。那就是依靠秦岭天险,依据山险修筑的要塞堡垒。如果曹魏前来进攻,蜀军就利用山险和防御工事,对魏军进行层层阻击。在将魏军的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主动出击歼灭魏军。这个战略经过战火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魏延用这样的防御战略,保证了汉中的万无一失。在魏延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依据魏延的方略和工事,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这样击退了曹爽的优势来犯之敌,把曹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姜维执掌军权时,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使得魏军轻易占领汉中,进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前,魏延一直守卫着汉中。由于魏延的出色表现,使得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刘备称帝后,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刘禅继位后,又晋封魏延为都亭侯。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刘备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变动。就算是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抽调魏延的军队,可见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魏延在汉中的任上,也没有仅仅考虑到防御,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对曹魏发起进攻。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思考的结晶。他把奇袭的目标定为潼关,想要一举切断曹魏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把关陇地区的魏军一举全歼。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魏延的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准备的,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与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三、魏延后期的官职。在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后,就把大本营放在了汉中。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损失,使得蜀军失去了大批军事骨干。诸葛亮训练的新军虽然戎阵整齐,号令严明,却缺少战争的洗礼,实际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作为刘备时期留下来的猛将魏延,自然成为诸葛亮重用的对象。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他就把魏延调入了自己的直辖部队。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个职务实际上剥夺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的权力,使他成为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并且还是以丞相府官员的名义。至于那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只不过是个虚官衔罢了,因为凉州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中,始终没能被蜀汉占领。不过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作战,心中并不痛快。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求稳的战术思想,总是想奇袭取胜。在遭到诸葛亮的处处制约后,他经常嘲笑诸葛亮胆怯,让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建兴八年,魏延得到了一次显赫的封赏。这一次他的官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魏延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使得魏延在蜀军中的排名,仅次于诸葛亮。当然,这次封赏不是凭空得来的,这是魏延用自己辉煌的战绩换来的。这个战绩,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阳溪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魏延得到了难得的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他和吴懿率领蜀军西入羌中,去组建蜀军的骑兵部队。他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让张郃、郭淮等曹魏名将摸不到头脑。等到魏延进入羌中,他们再去堵截已经为时过晚了。在魏延回归蜀中的时候,遭到了曹魏的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联合攻击。当时魏军人多势众,把魏延的军队包围起来,还建造鹿寨堵塞魏延的营寨,企图把魏延一举歼灭。谁知道在和魏延的交战中,魏军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被魏延打得大败的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胜利的魏延率军而回。不过,魏延的官职也就到此止步了。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了,更不要说再打出类似的大捷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由于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部下离散,自己也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一代名将,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魏延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三部分。他在前期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在夺取益州后,他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又成为镇守益州北大门的汉中太守,督汉中镇远将军。在中期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完善汉中的防御体系,防御曹魏的进攻,让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此期间,他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被刘禅封为都亭侯。魏延后期则是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成为诸葛亮的先锋。最终他的官职在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位置上止步,直到他被杨仪所杀害。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魏延是蜀汉的大将,他是刘备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由于魏延军事能力过人的优点,使得他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由于他的缺点,也使得他陷入孤立,在与杨仪争夺军权的过程中失败,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那么,魏延在蜀汉阵营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代表了他什么样的战斗历程呢?一、前期担任的职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员反复无常的降将。在关羽取长沙的时候,他杀死太守投入刘备的阵营。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要杀他,说他脑子长反骨,日后必反。是刘备的保护,魏延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这当然是作战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现实中,魏延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同进入益州的。这说明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跟随刘备多年,不过一直是中下级的军官。魏延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战的过程中。魏延是跟随刘备第一批进入益州的将领,在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职务,但是这已经代表魏延已经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下一步的培养对象。果然,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他把重任托付到了魏延身上。在挑选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的汉中是蜀中的咽喉要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曹操投入了大部分主力,而刘备的控制区也到了男子作战,女子运输的最大努力。为了守住益州的北大门,也为了下一步从汉中北伐秦川,刘备自然要挑选一位得力干将坐镇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员将领非张飞莫属,张飞心中也这样认为。可最后公布出来的人选却是魏延,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时的魏延已经一跃成为刘备阵营的高级将领,从此活跃在蜀汉的北部边陲。二、魏延中期的职务。魏延担任的汉中太守,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实权太守。汉中与曹魏的属地犬牙交错,压在魏延身上的责任重大。刘备为此在任命魏延的时候,还专门当众问他,在就任后要如何进行防御。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倾国之兵来的话,自己就会为刘备阻止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自己就歼灭他们。魏延的回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他镇守汉中的方略。那就是依靠秦岭天险,依据山险修筑的要塞堡垒。如果曹魏前来进攻,蜀军就利用山险和防御工事,对魏军进行层层阻击。在将魏军的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主动出击歼灭魏军。这个战略经过战火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魏延用这样的防御战略,保证了汉中的万无一失。在魏延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依据魏延的方略和工事,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这样击退了曹爽的优势来犯之敌,把曹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姜维执掌军权时,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使得魏军轻易占领汉中,进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前,魏延一直守卫着汉中。由于魏延的出色表现,使得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刘备称帝后,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刘禅继位后,又晋封魏延为都亭侯。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刘备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变动。就算是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抽调魏延的军队,可见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魏延在汉中的任上,也没有仅仅考虑到防御,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对曹魏发起进攻。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思考的结晶。他把奇袭的目标定为潼关,想要一举切断曹魏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把关陇地区的魏军一举全歼。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魏延的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准备的,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与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三、魏延后期的官职。在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后,就把大本营放在了汉中。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损失,使得蜀军失去了大批军事骨干。诸葛亮训练的新军虽然戎阵整齐,号令严明,却缺少战争的洗礼,实际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作为刘备时期留下来的猛将魏延,自然成为诸葛亮重用的对象。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他就把魏延调入了自己的直辖部队。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个职务实际上剥夺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的权力,使他成为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并且还是以丞相府官员的名义。至于那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只不过是个虚官衔罢了,因为凉州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中,始终没能被蜀汉占领。不过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作战,心中并不痛快。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求稳的战术思想,总是想奇袭取胜。在遭到诸葛亮的处处制约后,他经常嘲笑诸葛亮胆怯,让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建兴八年,魏延得到了一次显赫的封赏。这一次他的官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魏延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使得魏延在蜀军中的排名,仅次于诸葛亮。当然,这次封赏不是凭空得来的,这是魏延用自己辉煌的战绩换来的。这个战绩,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阳溪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魏延得到了难得的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他和吴懿率领蜀军西入羌中,去组建蜀军的骑兵部队。他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让张郃、郭淮等曹魏名将摸不到头脑。等到魏延进入羌中,他们再去堵截已经为时过晚了。在魏延回归蜀中的时候,遭到了曹魏的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联合攻击。当时魏军人多势众,把魏延的军队包围起来,还建造鹿寨堵塞魏延的营寨,企图把魏延一举歼灭。谁知道在和魏延的交战中,魏军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被魏延打得大败的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胜利的魏延率军而回。不过,魏延的官职也就到此止步了。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了,更不要说再打出类似的大捷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由于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部下离散,自己也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一代名将,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魏延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三部分。他在前期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在夺取益州后,他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又成为镇守益州北大门的汉中太守,督汉中镇远将军。在中期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完善汉中的防御体系,防御曹魏的进攻,让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此期间,他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被刘禅封为都亭侯。魏延后期则是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成为诸葛亮的先锋。最终他的官职在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位置上止步,直到他被杨仪所杀害。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魏延踢倒续命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将司马懿打得不敢出兵,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出战,只要这么僵持下去,胜利最终将归属于诸葛亮。不过就在双方不断僵持之际,诸葛亮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众人认为,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旧疾复发,毕竟常年打仗,谁还没点陈年顽疾啊,可诸葛亮自己知道,他已经大限将至了!诸葛亮本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并不怕死,但是他却非常遗憾,因为伐魏大业还没完成,所以他决定赌一把,以祈禳之术向上天请求续命!原文:维曰:“昔闻能禳者,惟丞相善为之,今何不祈禳也?”孔明曰:“吾习此术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帐外,吾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如灯不灭,吾寿则增一纪矣;如主灯灭,吾必然死也。一应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这个祈禳之术其实就是一种续命之法,我们所熟知的七星续命灯,就是在这个方法中使用的,只要熬过七天,主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延续寿命,可以继续他的北伐事业。祈禳之术要求主灯七天不灭,所以姜维选出了七七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不准任何人进入打扰,诸葛亮的一应事物,也只让两个小童负责搬运,这样的话,诸葛亮大帐内就不会有风出现,主灯也就不会熄灭了!姜维把诸葛亮的大帐保护得非常好,一连六天,主灯都非常明亮,没有丝毫熄灭的迹象,然而就在第六天晚上,正当诸葛亮和姜维暗喜之际,魏延却突然冲进了诸葛亮的大帐,将主灯扑灭了,直接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希望!原文:却说孔明在帐中乃祭祀到第六夜了,见主灯明灿,心中暗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魏延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把诸葛亮的主灯扑灭,令诸葛亮前功尽弃,姜维想要拔剑砍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拦住了姜维,替魏延解释,说这是因为军情紧急,不是魏延的过错,放过了魏延。但是在放过魏延之后,诸葛亮却立马着手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令人大为不解!既然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这不是魏延的过错,为啥他还要安排人诛杀魏延呢?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乃是因为他知道,魏延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乃是故意的!首先,诸葛亮在对姜维交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说了,这七天之内,不允许有任何人打扰,一应闲杂人等,都不能放进大帐。姜维以诸葛亮为师,对诸葛亮非常崇拜,他总不可能害诸葛亮吧?而且我们从后面姜维的安排来看,他安排了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且只让两个小童子负责诸葛亮的物资搬运,可见他是贯彻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的,他确实没有放其他人进入大帐。也就是说,按照姜维的安排,魏延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诸葛亮大帐的,除非他硬闯!其次,当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将星失位,猜测诸葛亮可能生病了,又见诸葛亮多日没来挑衅自己,于是派夏侯霸率军去探查敌情,可当时夏侯霸所率的魏军只有一千人,而蜀军却有数万人,这完全是可以轻易打退的。而魏延的操作呢,他不仅不率军去击退这支魏军,反而硬闯诸葛亮大帐,这就不合常理了,魏延到底想干嘛?综合来看,诸葛亮“闭关”七天,想必是和手下有过交代的,而且姜维也安排了这么多人守卫他的大帐,足见这几天诸葛亮确实有要事,正常情况下的属下是不会去打扰的。魏军虽然来袭,但只有一千人,完全可以抵挡甚至可以轻松击退,但是魏延却选择冲击硬闯诸葛亮大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魏延的真实用心,很可能他是知道诸葛亮在续命,故意去打断诸葛亮的!魏延用心不纯,诸葛亮刚开始由于魏军来袭,可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他得知魏军只是小规模袭扰时,他顿时就明白了魏延的用心。于是他在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专门交代了杨仪如何处置魏延!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曰:“……魏延后日反时,汝只依前付锦囊行之。”杨仪泣拜而领谢。诸葛亮两次交代杨仪,说魏延日后必反,要杨仪按照他的锦囊行事,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已经完全知道魏延有反心了,而魏延之前的表现,虽然和诸葛亮不和,但并没有表现出反意,那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魏延必有反意的呢?很明显,诸葛亮就是从魏延故意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这件事情知道的!这就完全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魏延为何会去踢到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因为魏延有反意啊,他想除掉诸葛亮,独掌蜀军大权!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在刘备手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的魏延,为何在诸葛亮手上会表现出反意呢?事实上,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可以说在蜀汉军中,是人人皆知的,几乎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这一切还得从魏延投靠刘备时说起。魏延原本是刘备手下,他仰慕刘备,所以曾两次主动投靠刘备,第一次是刘备路过襄阳时,魏延主动打开襄阳城门迎接刘备,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时,魏延主动打开长沙城门迎接关羽。就魏延的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刘备的忠实粉丝了,但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却有背主之嫌,于是原本立下大功的魏延,差点被诸葛亮给杀了!原文: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刘备最终救下了魏延的性命。不过魏延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诸葛亮想杀他却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在刘备时代,魏延活得比较滋润,毕竟刘备比较会识人,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随着蜀汉北伐开启,魏延归到了诸葛亮麾下,魏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魏延这个人,知道魏蜀两国国力差距大,所以喜欢出奇制胜,毕竟也只有这个方法才能彻底击败魏国,但是诸葛亮却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蚕食魏国。两人的用兵方略不同,导致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了魏延忽视诸葛亮的暗示,拒绝出兵的地步。最终,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时,他和魏延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当时诸葛亮让蜀将陈式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兵冒进,但是陈式不喜欢诸葛亮用兵的犹豫谨慎,提出了反对意见,魏延借机煽风点火,撺掇陈式对抗诸葛亮,最终陈式冒进,遭到魏军伏击,导致大败。魏延在此战中的表现很不地道,而且他事后还将责任推卸给陈式,导致陈式被杀,不过诸葛亮表面上没有对魏延翻脸,但私下里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对魏延显露了杀心,而在不久之后的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就立马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诸葛亮命魏延去引诱司马懿,结果他却令人把两边的洞口全部堵死,导致魏延无法脱身,最终差点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幸亏天降大雨,才救了魏延一命。原文: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事件过后,魏延跑去质问诸葛亮,说有人想弄死他,诸葛亮自然是不能承认这是他的安排了,于是他把责任推到了杨仪身上,说杨仪一直和魏延关系不好,想弄死他。就这样,坑害魏延一事,勉强算是过去了,但是魏延又不傻,他怎么可能就这么相信了,于是便出现了魏延踢倒诸葛亮七星续命灯一事!总的说来,其实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自从魏延投靠刘备那一刻开始,诸葛亮就看不惯他。刘备死后,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越来越差,最终双方矛盾激化,诸葛亮对魏延起了杀心,而魏延侥幸躲过后,也想对诸葛亮不利,于是故意去破坏了诸葛亮的续命之术,诸葛亮察觉到魏延的异心后,临死前也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并将锦囊交给杨仪,让杨仪去实施。最终,诸葛亮去世不久后,魏延也被诸葛亮安排的马岱斩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的一席话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诸葛亮临终前说魏延有反心,这便是魏延踢倒七星续命灯的理由!而魏延之所以有反心,主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之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发展到了诸葛亮想除掉他的地步,魏延不愿坐以待毙,想要反击诸葛亮,于是便出现了他踢灭七星续命的的一幕!(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魏延是蜀汉的大将,他是刘备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由于魏延军事能力过人的优点,使得他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由于他的缺点,也使得他陷入孤立,在与杨仪争夺军权的过程中失败,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那么,魏延在蜀汉阵营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代表了他什么样的战斗历程呢?一、前期担任的职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员反复无常的降将。在关羽取长沙的时候,他杀死太守投入刘备的阵营。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要杀他,说他脑子长反骨,日后必反。是刘备的保护,魏延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这当然是作战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现实中,魏延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同进入益州的。这说明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跟随刘备多年,不过一直是中下级的军官。魏延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战的过程中。魏延是跟随刘备第一批进入益州的将领,在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职务,但是这已经代表魏延已经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下一步的培养对象。果然,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他把重任托付到了魏延身上。在挑选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的汉中是蜀中的咽喉要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曹操投入了大部分主力,而刘备的控制区也到了男子作战,女子运输的最大努力。为了守住益州的北大门,也为了下一步从汉中北伐秦川,刘备自然要挑选一位得力干将坐镇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员将领非张飞莫属,张飞心中也这样认为。可最后公布出来的人选却是魏延,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时的魏延已经一跃成为刘备阵营的高级将领,从此活跃在蜀汉的北部边陲。二、魏延中期的职务。魏延担任的汉中太守,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实权太守。汉中与曹魏的属地犬牙交错,压在魏延身上的责任重大。刘备为此在任命魏延的时候,还专门当众问他,在就任后要如何进行防御。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倾国之兵来的话,自己就会为刘备阻止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自己就歼灭他们。魏延的回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他镇守汉中的方略。那就是依靠秦岭天险,依据山险修筑的要塞堡垒。如果曹魏前来进攻,蜀军就利用山险和防御工事,对魏军进行层层阻击。在将魏军的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主动出击歼灭魏军。这个战略经过战火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魏延用这样的防御战略,保证了汉中的万无一失。在魏延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依据魏延的方略和工事,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这样击退了曹爽的优势来犯之敌,把曹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姜维执掌军权时,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使得魏军轻易占领汉中,进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前,魏延一直守卫着汉中。由于魏延的出色表现,使得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刘备称帝后,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刘禅继位后,又晋封魏延为都亭侯。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刘备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变动。就算是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抽调魏延的军队,可见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魏延在汉中的任上,也没有仅仅考虑到防御,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对曹魏发起进攻。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思考的结晶。他把奇袭的目标定为潼关,想要一举切断曹魏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把关陇地区的魏军一举全歼。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魏延的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准备的,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与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三、魏延后期的官职。在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后,就把大本营放在了汉中。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损失,使得蜀军失去了大批军事骨干。诸葛亮训练的新军虽然戎阵整齐,号令严明,却缺少战争的洗礼,实际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作为刘备时期留下来的猛将魏延,自然成为诸葛亮重用的对象。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他就把魏延调入了自己的直辖部队。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个职务实际上剥夺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的权力,使他成为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并且还是以丞相府官员的名义。至于那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只不过是个虚官衔罢了,因为凉州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中,始终没能被蜀汉占领。不过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作战,心中并不痛快。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求稳的战术思想,总是想奇袭取胜。在遭到诸葛亮的处处制约后,他经常嘲笑诸葛亮胆怯,让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建兴八年,魏延得到了一次显赫的封赏。这一次他的官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魏延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使得魏延在蜀军中的排名,仅次于诸葛亮。当然,这次封赏不是凭空得来的,这是魏延用自己辉煌的战绩换来的。这个战绩,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阳溪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魏延得到了难得的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他和吴懿率领蜀军西入羌中,去组建蜀军的骑兵部队。他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让张郃、郭淮等曹魏名将摸不到头脑。等到魏延进入羌中,他们再去堵截已经为时过晚了。在魏延回归蜀中的时候,遭到了曹魏的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联合攻击。当时魏军人多势众,把魏延的军队包围起来,还建造鹿寨堵塞魏延的营寨,企图把魏延一举歼灭。谁知道在和魏延的交战中,魏军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被魏延打得大败的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胜利的魏延率军而回。不过,魏延的官职也就到此止步了。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了,更不要说再打出类似的大捷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由于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部下离散,自己也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一代名将,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魏延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三部分。他在前期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在夺取益州后,他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又成为镇守益州北大门的汉中太守,督汉中镇远将军。在中期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完善汉中的防御体系,防御曹魏的进攻,让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此期间,他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被刘禅封为都亭侯。魏延后期则是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成为诸葛亮的先锋。最终他的官职在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位置上止步,直到他被杨仪所杀害。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魏延踢倒续命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将司马懿打得不敢出兵,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出战,只要这么僵持下去,胜利最终将归属于诸葛亮。不过就在双方不断僵持之际,诸葛亮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众人认为,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旧疾复发,毕竟常年打仗,谁还没点陈年顽疾啊,可诸葛亮自己知道,他已经大限将至了!诸葛亮本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并不怕死,但是他却非常遗憾,因为伐魏大业还没完成,所以他决定赌一把,以祈禳之术向上天请求续命!原文:维曰:“昔闻能禳者,惟丞相善为之,今何不祈禳也?”孔明曰:“吾习此术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帐外,吾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如灯不灭,吾寿则增一纪矣;如主灯灭,吾必然死也。一应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这个祈禳之术其实就是一种续命之法,我们所熟知的七星续命灯,就是在这个方法中使用的,只要熬过七天,主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延续寿命,可以继续他的北伐事业。祈禳之术要求主灯七天不灭,所以姜维选出了七七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不准任何人进入打扰,诸葛亮的一应事物,也只让两个小童负责搬运,这样的话,诸葛亮大帐内就不会有风出现,主灯也就不会熄灭了!姜维把诸葛亮的大帐保护得非常好,一连六天,主灯都非常明亮,没有丝毫熄灭的迹象,然而就在第六天晚上,正当诸葛亮和姜维暗喜之际,魏延却突然冲进了诸葛亮的大帐,将主灯扑灭了,直接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希望!原文:却说孔明在帐中乃祭祀到第六夜了,见主灯明灿,心中暗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魏延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把诸葛亮的主灯扑灭,令诸葛亮前功尽弃,姜维想要拔剑砍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拦住了姜维,替魏延解释,说这是因为军情紧急,不是魏延的过错,放过了魏延。但是在放过魏延之后,诸葛亮却立马着手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令人大为不解!既然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这不是魏延的过错,为啥他还要安排人诛杀魏延呢?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乃是因为他知道,魏延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乃是故意的!首先,诸葛亮在对姜维交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说了,这七天之内,不允许有任何人打扰,一应闲杂人等,都不能放进大帐。姜维以诸葛亮为师,对诸葛亮非常崇拜,他总不可能害诸葛亮吧?而且我们从后面姜维的安排来看,他安排了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且只让两个小童子负责诸葛亮的物资搬运,可见他是贯彻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的,他确实没有放其他人进入大帐。也就是说,按照姜维的安排,魏延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诸葛亮大帐的,除非他硬闯!其次,当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将星失位,猜测诸葛亮可能生病了,又见诸葛亮多日没来挑衅自己,于是派夏侯霸率军去探查敌情,可当时夏侯霸所率的魏军只有一千人,而蜀军却有数万人,这完全是可以轻易打退的。而魏延的操作呢,他不仅不率军去击退这支魏军,反而硬闯诸葛亮大帐,这就不合常理了,魏延到底想干嘛?综合来看,诸葛亮“闭关”七天,想必是和手下有过交代的,而且姜维也安排了这么多人守卫他的大帐,足见这几天诸葛亮确实有要事,正常情况下的属下是不会去打扰的。魏军虽然来袭,但只有一千人,完全可以抵挡甚至可以轻松击退,但是魏延却选择冲击硬闯诸葛亮大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魏延的真实用心,很可能他是知道诸葛亮在续命,故意去打断诸葛亮的!魏延用心不纯,诸葛亮刚开始由于魏军来袭,可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他得知魏军只是小规模袭扰时,他顿时就明白了魏延的用心。于是他在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专门交代了杨仪如何处置魏延!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曰:“……魏延后日反时,汝只依前付锦囊行之。”杨仪泣拜而领谢。诸葛亮两次交代杨仪,说魏延日后必反,要杨仪按照他的锦囊行事,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已经完全知道魏延有反心了,而魏延之前的表现,虽然和诸葛亮不和,但并没有表现出反意,那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魏延必有反意的呢?很明显,诸葛亮就是从魏延故意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这件事情知道的!这就完全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魏延为何会去踢到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因为魏延有反意啊,他想除掉诸葛亮,独掌蜀军大权!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在刘备手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的魏延,为何在诸葛亮手上会表现出反意呢?事实上,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可以说在蜀汉军中,是人人皆知的,几乎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这一切还得从魏延投靠刘备时说起。魏延原本是刘备手下,他仰慕刘备,所以曾两次主动投靠刘备,第一次是刘备路过襄阳时,魏延主动打开襄阳城门迎接刘备,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时,魏延主动打开长沙城门迎接关羽。就魏延的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刘备的忠实粉丝了,但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却有背主之嫌,于是原本立下大功的魏延,差点被诸葛亮给杀了!原文: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刘备最终救下了魏延的性命。不过魏延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诸葛亮想杀他却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在刘备时代,魏延活得比较滋润,毕竟刘备比较会识人,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随着蜀汉北伐开启,魏延归到了诸葛亮麾下,魏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魏延这个人,知道魏蜀两国国力差距大,所以喜欢出奇制胜,毕竟也只有这个方法才能彻底击败魏国,但是诸葛亮却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蚕食魏国。两人的用兵方略不同,导致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了魏延忽视诸葛亮的暗示,拒绝出兵的地步。最终,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时,他和魏延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当时诸葛亮让蜀将陈式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兵冒进,但是陈式不喜欢诸葛亮用兵的犹豫谨慎,提出了反对意见,魏延借机煽风点火,撺掇陈式对抗诸葛亮,最终陈式冒进,遭到魏军伏击,导致大败。魏延在此战中的表现很不地道,而且他事后还将责任推卸给陈式,导致陈式被杀,不过诸葛亮表面上没有对魏延翻脸,但私下里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对魏延显露了杀心,而在不久之后的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就立马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诸葛亮命魏延去引诱司马懿,结果他却令人把两边的洞口全部堵死,导致魏延无法脱身,最终差点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幸亏天降大雨,才救了魏延一命。原文: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事件过后,魏延跑去质问诸葛亮,说有人想弄死他,诸葛亮自然是不能承认这是他的安排了,于是他把责任推到了杨仪身上,说杨仪一直和魏延关系不好,想弄死他。就这样,坑害魏延一事,勉强算是过去了,但是魏延又不傻,他怎么可能就这么相信了,于是便出现了魏延踢倒诸葛亮七星续命灯一事!总的说来,其实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自从魏延投靠刘备那一刻开始,诸葛亮就看不惯他。刘备死后,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越来越差,最终双方矛盾激化,诸葛亮对魏延起了杀心,而魏延侥幸躲过后,也想对诸葛亮不利,于是故意去破坏了诸葛亮的续命之术,诸葛亮察觉到魏延的异心后,临死前也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并将锦囊交给杨仪,让杨仪去实施。最终,诸葛亮去世不久后,魏延也被诸葛亮安排的马岱斩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的一席话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诸葛亮临终前说魏延有反心,这便是魏延踢倒七星续命灯的理由!而魏延之所以有反心,主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之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发展到了诸葛亮想除掉他的地步,魏延不愿坐以待毙,想要反击诸葛亮,于是便出现了他踢灭七星续命的的一幕!(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抛开演义小说的影响,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蜀汉政权中后期绝对的武将核心,而由于其政治敏感度的缺陷和自身孤傲的性格导致其人生的悲剧。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三国志.先主传》抛开演义小说以及曲艺等文艺作品的偏见,魏延归顺刘备并没有史料记载是杀其主韩玄,再献城以降,刘备对于荆南四郡的讨伐是大势所趋,而刘备逃亡期间始终不丢下荆州十万民众这一事迹,在荆州的影响力很大,而魏延本人被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也就是说魏延都不一定是长沙守将,只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种武装有可能就是长沙郡下的一个小山寨,或者小庄园的守备力量。但魏延跟随刘备入蜀的一路因战功被堤为牙门将军,而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了魏延做了汉中太守、拜镇远将军。这是刘备对魏延的一种肯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提领汉中。可以想象出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其本人的能力。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随着蜀汉诸多将领去世以及年迈,魏延也就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一将领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北伐武将第一人,在北伐中,魏国名将费瑶、郭淮等皆败于魏延之手。而在北伐中,最出名的是其“子午谷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这也是将相失合的开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换而言之,诸葛亮平生不喜用险,讲究“十全必克而无虞”,因为其担负着蜀汉的生死命运,多年幸苦积累的兵士不益做拿不准的事情。而魏延计策不得用,当然心存不满,但闲言碎语太多终究会让诸葛亮难堪。以至于诸葛亮临终前做好撤军安排时嘱咐“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心态,那就是他死后魏延是没人能驾驭的,但凭他自生自灭罢了,但也没有像演义里说的密谋处死魏延。魏延之所以会被斩杀,也属于其政治头脑简单,树立了诸多政敌,杨仪就是其最大的政敌,随着事态的变化,本没反意的魏延被告发要谋反,其诸多政敌也是认定魏延欲反,本就与杨仪有间隙的魏延也不顾后果,直接与杨仪大动刀兵,这一动便做实了其谋反之心。而在杨仪的策反下,魏延所部士兵纷纷倒戈,只剩得魏延父子二人逃奔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并斩了魏延。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论其治军治民,颇有一套手段,但行伍之辈,多无政治谋略,加之高傲视人,以立己于孤立,不得善终。魏延是蜀汉的大将,他是刘备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由于魏延军事能力过人的优点,使得他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由于他的缺点,也使得他陷入孤立,在与杨仪争夺军权的过程中失败,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那么,魏延在蜀汉阵营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代表了他什么样的战斗历程呢?一、前期担任的职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员反复无常的降将。在关羽取长沙的时候,他杀死太守投入刘备的阵营。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要杀他,说他脑子长反骨,日后必反。是刘备的保护,魏延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这当然是作战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现实中,魏延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同进入益州的。这说明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跟随刘备多年,不过一直是中下级的军官。魏延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战的过程中。魏延是跟随刘备第一批进入益州的将领,在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职务,但是这已经代表魏延已经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下一步的培养对象。果然,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他把重任托付到了魏延身上。在挑选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的汉中是蜀中的咽喉要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曹操投入了大部分主力,而刘备的控制区也到了男子作战,女子运输的最大努力。为了守住益州的北大门,也为了下一步从汉中北伐秦川,刘备自然要挑选一位得力干将坐镇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员将领非张飞莫属,张飞心中也这样认为。可最后公布出来的人选却是魏延,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时的魏延已经一跃成为刘备阵营的高级将领,从此活跃在蜀汉的北部边陲。二、魏延中期的职务。魏延担任的汉中太守,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实权太守。汉中与曹魏的属地犬牙交错,压在魏延身上的责任重大。刘备为此在任命魏延的时候,还专门当众问他,在就任后要如何进行防御。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倾国之兵来的话,自己就会为刘备阻止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自己就歼灭他们。魏延的回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他镇守汉中的方略。那就是依靠秦岭天险,依据山险修筑的要塞堡垒。如果曹魏前来进攻,蜀军就利用山险和防御工事,对魏军进行层层阻击。在将魏军的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主动出击歼灭魏军。这个战略经过战火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魏延用这样的防御战略,保证了汉中的万无一失。在魏延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依据魏延的方略和工事,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这样击退了曹爽的优势来犯之敌,把曹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姜维执掌军权时,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使得魏军轻易占领汉中,进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前,魏延一直守卫着汉中。由于魏延的出色表现,使得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刘备称帝后,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刘禅继位后,又晋封魏延为都亭侯。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刘备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变动。就算是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抽调魏延的军队,可见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魏延在汉中的任上,也没有仅仅考虑到防御,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对曹魏发起进攻。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思考的结晶。他把奇袭的目标定为潼关,想要一举切断曹魏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把关陇地区的魏军一举全歼。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魏延的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准备的,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与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三、魏延后期的官职。在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后,就把大本营放在了汉中。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损失,使得蜀军失去了大批军事骨干。诸葛亮训练的新军虽然戎阵整齐,号令严明,却缺少战争的洗礼,实际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作为刘备时期留下来的猛将魏延,自然成为诸葛亮重用的对象。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他就把魏延调入了自己的直辖部队。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个职务实际上剥夺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的权力,使他成为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并且还是以丞相府官员的名义。至于那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只不过是个虚官衔罢了,因为凉州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中,始终没能被蜀汉占领。不过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作战,心中并不痛快。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求稳的战术思想,总是想奇袭取胜。在遭到诸葛亮的处处制约后,他经常嘲笑诸葛亮胆怯,让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建兴八年,魏延得到了一次显赫的封赏。这一次他的官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魏延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使得魏延在蜀军中的排名,仅次于诸葛亮。当然,这次封赏不是凭空得来的,这是魏延用自己辉煌的战绩换来的。这个战绩,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阳溪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魏延得到了难得的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他和吴懿率领蜀军西入羌中,去组建蜀军的骑兵部队。他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让张郃、郭淮等曹魏名将摸不到头脑。等到魏延进入羌中,他们再去堵截已经为时过晚了。在魏延回归蜀中的时候,遭到了曹魏的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联合攻击。当时魏军人多势众,把魏延的军队包围起来,还建造鹿寨堵塞魏延的营寨,企图把魏延一举歼灭。谁知道在和魏延的交战中,魏军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被魏延打得大败的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胜利的魏延率军而回。不过,魏延的官职也就到此止步了。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了,更不要说再打出类似的大捷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由于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部下离散,自己也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一代名将,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魏延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三部分。他在前期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在夺取益州后,他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又成为镇守益州北大门的汉中太守,督汉中镇远将军。在中期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完善汉中的防御体系,防御曹魏的进攻,让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此期间,他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被刘禅封为都亭侯。魏延后期则是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成为诸葛亮的先锋。最终他的官职在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位置上止步,直到他被杨仪所杀害。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魏延踢倒续命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将司马懿打得不敢出兵,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出战,只要这么僵持下去,胜利最终将归属于诸葛亮。不过就在双方不断僵持之际,诸葛亮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众人认为,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旧疾复发,毕竟常年打仗,谁还没点陈年顽疾啊,可诸葛亮自己知道,他已经大限将至了!诸葛亮本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并不怕死,但是他却非常遗憾,因为伐魏大业还没完成,所以他决定赌一把,以祈禳之术向上天请求续命!原文:维曰:“昔闻能禳者,惟丞相善为之,今何不祈禳也?”孔明曰:“吾习此术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帐外,吾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如灯不灭,吾寿则增一纪矣;如主灯灭,吾必然死也。一应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这个祈禳之术其实就是一种续命之法,我们所熟知的七星续命灯,就是在这个方法中使用的,只要熬过七天,主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延续寿命,可以继续他的北伐事业。祈禳之术要求主灯七天不灭,所以姜维选出了七七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不准任何人进入打扰,诸葛亮的一应事物,也只让两个小童负责搬运,这样的话,诸葛亮大帐内就不会有风出现,主灯也就不会熄灭了!姜维把诸葛亮的大帐保护得非常好,一连六天,主灯都非常明亮,没有丝毫熄灭的迹象,然而就在第六天晚上,正当诸葛亮和姜维暗喜之际,魏延却突然冲进了诸葛亮的大帐,将主灯扑灭了,直接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希望!原文:却说孔明在帐中乃祭祀到第六夜了,见主灯明灿,心中暗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魏延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把诸葛亮的主灯扑灭,令诸葛亮前功尽弃,姜维想要拔剑砍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拦住了姜维,替魏延解释,说这是因为军情紧急,不是魏延的过错,放过了魏延。但是在放过魏延之后,诸葛亮却立马着手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令人大为不解!既然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这不是魏延的过错,为啥他还要安排人诛杀魏延呢?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乃是因为他知道,魏延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乃是故意的!首先,诸葛亮在对姜维交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说了,这七天之内,不允许有任何人打扰,一应闲杂人等,都不能放进大帐。姜维以诸葛亮为师,对诸葛亮非常崇拜,他总不可能害诸葛亮吧?而且我们从后面姜维的安排来看,他安排了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且只让两个小童子负责诸葛亮的物资搬运,可见他是贯彻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的,他确实没有放其他人进入大帐。也就是说,按照姜维的安排,魏延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诸葛亮大帐的,除非他硬闯!其次,当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将星失位,猜测诸葛亮可能生病了,又见诸葛亮多日没来挑衅自己,于是派夏侯霸率军去探查敌情,可当时夏侯霸所率的魏军只有一千人,而蜀军却有数万人,这完全是可以轻易打退的。而魏延的操作呢,他不仅不率军去击退这支魏军,反而硬闯诸葛亮大帐,这就不合常理了,魏延到底想干嘛?综合来看,诸葛亮“闭关”七天,想必是和手下有过交代的,而且姜维也安排了这么多人守卫他的大帐,足见这几天诸葛亮确实有要事,正常情况下的属下是不会去打扰的。魏军虽然来袭,但只有一千人,完全可以抵挡甚至可以轻松击退,但是魏延却选择冲击硬闯诸葛亮大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魏延的真实用心,很可能他是知道诸葛亮在续命,故意去打断诸葛亮的!魏延用心不纯,诸葛亮刚开始由于魏军来袭,可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他得知魏军只是小规模袭扰时,他顿时就明白了魏延的用心。于是他在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专门交代了杨仪如何处置魏延!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曰:“……魏延后日反时,汝只依前付锦囊行之。”杨仪泣拜而领谢。诸葛亮两次交代杨仪,说魏延日后必反,要杨仪按照他的锦囊行事,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已经完全知道魏延有反心了,而魏延之前的表现,虽然和诸葛亮不和,但并没有表现出反意,那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魏延必有反意的呢?很明显,诸葛亮就是从魏延故意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这件事情知道的!这就完全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魏延为何会去踢到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因为魏延有反意啊,他想除掉诸葛亮,独掌蜀军大权!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在刘备手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的魏延,为何在诸葛亮手上会表现出反意呢?事实上,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可以说在蜀汉军中,是人人皆知的,几乎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这一切还得从魏延投靠刘备时说起。魏延原本是刘备手下,他仰慕刘备,所以曾两次主动投靠刘备,第一次是刘备路过襄阳时,魏延主动打开襄阳城门迎接刘备,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时,魏延主动打开长沙城门迎接关羽。就魏延的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刘备的忠实粉丝了,但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却有背主之嫌,于是原本立下大功的魏延,差点被诸葛亮给杀了!原文: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刘备最终救下了魏延的性命。不过魏延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诸葛亮想杀他却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在刘备时代,魏延活得比较滋润,毕竟刘备比较会识人,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随着蜀汉北伐开启,魏延归到了诸葛亮麾下,魏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魏延这个人,知道魏蜀两国国力差距大,所以喜欢出奇制胜,毕竟也只有这个方法才能彻底击败魏国,但是诸葛亮却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蚕食魏国。两人的用兵方略不同,导致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了魏延忽视诸葛亮的暗示,拒绝出兵的地步。最终,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时,他和魏延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当时诸葛亮让蜀将陈式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兵冒进,但是陈式不喜欢诸葛亮用兵的犹豫谨慎,提出了反对意见,魏延借机煽风点火,撺掇陈式对抗诸葛亮,最终陈式冒进,遭到魏军伏击,导致大败。魏延在此战中的表现很不地道,而且他事后还将责任推卸给陈式,导致陈式被杀,不过诸葛亮表面上没有对魏延翻脸,但私下里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对魏延显露了杀心,而在不久之后的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就立马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诸葛亮命魏延去引诱司马懿,结果他却令人把两边的洞口全部堵死,导致魏延无法脱身,最终差点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幸亏天降大雨,才救了魏延一命。原文: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事件过后,魏延跑去质问诸葛亮,说有人想弄死他,诸葛亮自然是不能承认这是他的安排了,于是他把责任推到了杨仪身上,说杨仪一直和魏延关系不好,想弄死他。就这样,坑害魏延一事,勉强算是过去了,但是魏延又不傻,他怎么可能就这么相信了,于是便出现了魏延踢倒诸葛亮七星续命灯一事!总的说来,其实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自从魏延投靠刘备那一刻开始,诸葛亮就看不惯他。刘备死后,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越来越差,最终双方矛盾激化,诸葛亮对魏延起了杀心,而魏延侥幸躲过后,也想对诸葛亮不利,于是故意去破坏了诸葛亮的续命之术,诸葛亮察觉到魏延的异心后,临死前也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并将锦囊交给杨仪,让杨仪去实施。最终,诸葛亮去世不久后,魏延也被诸葛亮安排的马岱斩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的一席话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诸葛亮临终前说魏延有反心,这便是魏延踢倒七星续命灯的理由!而魏延之所以有反心,主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之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发展到了诸葛亮想除掉他的地步,魏延不愿坐以待毙,想要反击诸葛亮,于是便出现了他踢灭七星续命的的一幕!(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抛开演义小说的影响,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蜀汉政权中后期绝对的武将核心,而由于其政治敏感度的缺陷和自身孤傲的性格导致其人生的悲剧。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三国志.先主传》抛开演义小说以及曲艺等文艺作品的偏见,魏延归顺刘备并没有史料记载是杀其主韩玄,再献城以降,刘备对于荆南四郡的讨伐是大势所趋,而刘备逃亡期间始终不丢下荆州十万民众这一事迹,在荆州的影响力很大,而魏延本人被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也就是说魏延都不一定是长沙守将,只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种武装有可能就是长沙郡下的一个小山寨,或者小庄园的守备力量。但魏延跟随刘备入蜀的一路因战功被堤为牙门将军,而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了魏延做了汉中太守、拜镇远将军。这是刘备对魏延的一种肯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提领汉中。可以想象出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其本人的能力。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随着蜀汉诸多将领去世以及年迈,魏延也就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一将领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北伐武将第一人,在北伐中,魏国名将费瑶、郭淮等皆败于魏延之手。而在北伐中,最出名的是其“子午谷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这也是将相失合的开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换而言之,诸葛亮平生不喜用险,讲究“十全必克而无虞”,因为其担负着蜀汉的生死命运,多年幸苦积累的兵士不益做拿不准的事情。而魏延计策不得用,当然心存不满,但闲言碎语太多终究会让诸葛亮难堪。以至于诸葛亮临终前做好撤军安排时嘱咐“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心态,那就是他死后魏延是没人能驾驭的,但凭他自生自灭罢了,但也没有像演义里说的密谋处死魏延。魏延之所以会被斩杀,也属于其政治头脑简单,树立了诸多政敌,杨仪就是其最大的政敌,随着事态的变化,本没反意的魏延被告发要谋反,其诸多政敌也是认定魏延欲反,本就与杨仪有间隙的魏延也不顾后果,直接与杨仪大动刀兵,这一动便做实了其谋反之心。而在杨仪的策反下,魏延所部士兵纷纷倒戈,只剩得魏延父子二人逃奔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并斩了魏延。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论其治军治民,颇有一套手段,但行伍之辈,多无政治谋略,加之高傲视人,以立己于孤立,不得善终。虽然人常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但在描写魏延时,却堪称“七分假、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个“脑后生反骨”的恶名。实际上,魏延对蜀汉始终忠心耿耿,而且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其之所以不遵诸葛亮遗命而与杨仪互相攻杀,更多是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以及与杨仪的旧怨所致,而并非是想要谋反。魏延跟随刘备较早,对蜀汉乃是忠心耿耿《三国志·魏延传》有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在东汉时隶属荆州部南阳郡平氏县,据此推测魏延应该是在刘备驻军新野期间投入刘备麾下,后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入蜀作战。在刘备夺取益州期间,魏延屡立战功,在“益州之战”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虽然《通典》中将“牙门将军”列为杂号将军,但那是由于刘备官职太低所致,实际上却是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统领亲兵的重要将领,不仅要求勇武过人、能文能武,而且必须忠心耿耿。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而在任命汉中太守时,却并未选择获得广泛支持的张飞,而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并将其擢升为镇远将军。可见,对于长期跟随自己身边的魏延,刘备是给予了极大信任和厚望的。而在此后数年间,魏延始终忠实履行着镇守汉中的职责,未给曹魏留下半点可趁之机。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称帝之后,魏延则被晋封为镇北将军。刘备去世之后,太子刘禅继位,魏延又被加封为都亭侯。再之后,从建兴五年(227年)至建兴九年(231年),魏延曾先后四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不仅屡立战功,甚至还在第一次北伐时,便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北伐之余,魏延则依旧担负着守卫汉中的任务,而魏延在此期间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如上所述,魏延在蜀汉集团中,不仅能力极为出色,而且表现的忠心耿耿,而刘备对其也是极为宠信和重用,至于“脑后生反骨”之说,不过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而已。不过,魏延在性格上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便是恃才傲物,而其最终的悲惨结局,与此不无关系。魏延从无背叛蜀汉之心,结局悲惨更多源于性格魏延此人虽然智勇双全,但却极为恃才傲物,而且自诩跟随刘备较早,根本不将那些后起之秀看在眼里,导致他先后与刘琰、杨仪等人交恶,甚至数次要拿刀杀掉杨仪,幸有诸葛亮、费祎等人力劝,才没有酿成大祸。至于杨仪,诸葛亮曾评价其“性狷狭”,即性情急躁、胸襟狭窄,对于魏延与自己结怨之时,杨仪心中极为怨恨,只是碍于魏延极受宠信,又位高权重,而杨仪自己当时资历较浅且地位较低,这才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魏延担任先锋官,同年秋诸葛亮病重,临终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身后之事,定下了自己去世之后便撤军,并以魏延断后的决定,并且明确提到,如果魏延拒不奉令,那便不用管他,自行率军撤退便是。不久后,诸葛亮去世,为保证大军顺利撤回,杨仪等人秘不发丧,依照诸葛亮遗计,令费祎向魏延传达撤军、令其断后的命令。魏延听说后,却表示“丞相虽然死了,但我还在。亲属官员就可以将其安葬,我来率领军队北伐,怎么能因为他的死荒废了天下大事?况且我魏延何许人也,怎么能听从杨仪的安排,甘作断后之将。”闻听魏延的态度后,杨仪遂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不再理会魏延的态度,直接率领大军开始撤退。魏延得知后大怒,认为杨仪这是在有意怠慢自己,于是也率领大军开始撤退,并日夜兼程的赶到了杨仪大军之前,将沿途所过之路全部破坏,意图赶在杨仪之前返回成都。就在两人率军你追我赶的返回成都的同时,魏延和杨仪先后上书朝廷指责对方谋反,刘禅接到上书后难以决断,便想朝中大臣征求意见。魏延虽然位高权重,但由于其长期在外统兵,与朝中大臣来往较少,而且由于性格问题,反而与朝中不少大臣关系都较差,结果便是董允、蒋琬等人都表示信任杨仪而怀疑魏延。在朝中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魏延率军先行抵达并占据了南谷口,并对随后赶来的杨仪大军发动了进攻,杨仪则命王平抵抗魏延。王平来到两军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结果魏延“军皆散”,魏延与其子数人见此只得逃亡,杨仪则派马岱追上魏延并将其斩杀。马岱砍下魏延人头,将其献给了杨仪,杨仪则将其头颅踩在脚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随之诛灭魏延三族,由此可见杨仪对魏延的恨意。如上所述,魏延不遵诸葛亮遗命,与杨仪相互攻杀,完全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所致,而并非所谓的造反。《三国志》也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也认为魏延被杀乃是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可见魏延之死乃是因与杨仪争权,再加上两人长久以来的矛盾所导致,魏延完全没有造反的意图。魏延是蜀汉的大将,他是刘备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由于魏延军事能力过人的优点,使得他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由于他的缺点,也使得他陷入孤立,在与杨仪争夺军权的过程中失败,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那么,魏延在蜀汉阵营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代表了他什么样的战斗历程呢?一、前期担任的职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员反复无常的降将。在关羽取长沙的时候,他杀死太守投入刘备的阵营。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要杀他,说他脑子长反骨,日后必反。是刘备的保护,魏延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这当然是作战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现实中,魏延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同进入益州的。这说明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跟随刘备多年,不过一直是中下级的军官。魏延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战的过程中。魏延是跟随刘备第一批进入益州的将领,在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职务,但是这已经代表魏延已经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下一步的培养对象。果然,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他把重任托付到了魏延身上。在挑选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的汉中是蜀中的咽喉要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曹操投入了大部分主力,而刘备的控制区也到了男子作战,女子运输的最大努力。为了守住益州的北大门,也为了下一步从汉中北伐秦川,刘备自然要挑选一位得力干将坐镇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员将领非张飞莫属,张飞心中也这样认为。可最后公布出来的人选却是魏延,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时的魏延已经一跃成为刘备阵营的高级将领,从此活跃在蜀汉的北部边陲。二、魏延中期的职务。魏延担任的汉中太守,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实权太守。汉中与曹魏的属地犬牙交错,压在魏延身上的责任重大。刘备为此在任命魏延的时候,还专门当众问他,在就任后要如何进行防御。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倾国之兵来的话,自己就会为刘备阻止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自己就歼灭他们。魏延的回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他镇守汉中的方略。那就是依靠秦岭天险,依据山险修筑的要塞堡垒。如果曹魏前来进攻,蜀军就利用山险和防御工事,对魏军进行层层阻击。在将魏军的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主动出击歼灭魏军。这个战略经过战火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魏延用这样的防御战略,保证了汉中的万无一失。在魏延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依据魏延的方略和工事,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这样击退了曹爽的优势来犯之敌,把曹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姜维执掌军权时,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使得魏军轻易占领汉中,进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前,魏延一直守卫着汉中。由于魏延的出色表现,使得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刘备称帝后,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刘禅继位后,又晋封魏延为都亭侯。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刘备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变动。就算是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抽调魏延的军队,可见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魏延在汉中的任上,也没有仅仅考虑到防御,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对曹魏发起进攻。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思考的结晶。他把奇袭的目标定为潼关,想要一举切断曹魏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把关陇地区的魏军一举全歼。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魏延的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准备的,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与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三、魏延后期的官职。在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后,就把大本营放在了汉中。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损失,使得蜀军失去了大批军事骨干。诸葛亮训练的新军虽然戎阵整齐,号令严明,却缺少战争的洗礼,实际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作为刘备时期留下来的猛将魏延,自然成为诸葛亮重用的对象。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他就把魏延调入了自己的直辖部队。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个职务实际上剥夺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的权力,使他成为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并且还是以丞相府官员的名义。至于那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只不过是个虚官衔罢了,因为凉州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中,始终没能被蜀汉占领。不过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作战,心中并不痛快。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求稳的战术思想,总是想奇袭取胜。在遭到诸葛亮的处处制约后,他经常嘲笑诸葛亮胆怯,让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建兴八年,魏延得到了一次显赫的封赏。这一次他的官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魏延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使得魏延在蜀军中的排名,仅次于诸葛亮。当然,这次封赏不是凭空得来的,这是魏延用自己辉煌的战绩换来的。这个战绩,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阳溪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魏延得到了难得的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他和吴懿率领蜀军西入羌中,去组建蜀军的骑兵部队。他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让张郃、郭淮等曹魏名将摸不到头脑。等到魏延进入羌中,他们再去堵截已经为时过晚了。在魏延回归蜀中的时候,遭到了曹魏的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联合攻击。当时魏军人多势众,把魏延的军队包围起来,还建造鹿寨堵塞魏延的营寨,企图把魏延一举歼灭。谁知道在和魏延的交战中,魏军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被魏延打得大败的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胜利的魏延率军而回。不过,魏延的官职也就到此止步了。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了,更不要说再打出类似的大捷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由于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部下离散,自己也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一代名将,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魏延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三部分。他在前期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在夺取益州后,他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又成为镇守益州北大门的汉中太守,督汉中镇远将军。在中期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完善汉中的防御体系,防御曹魏的进攻,让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此期间,他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被刘禅封为都亭侯。魏延后期则是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成为诸葛亮的先锋。最终他的官职在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位置上止步,直到他被杨仪所杀害。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魏延踢倒续命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将司马懿打得不敢出兵,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出战,只要这么僵持下去,胜利最终将归属于诸葛亮。不过就在双方不断僵持之际,诸葛亮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众人认为,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旧疾复发,毕竟常年打仗,谁还没点陈年顽疾啊,可诸葛亮自己知道,他已经大限将至了!诸葛亮本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并不怕死,但是他却非常遗憾,因为伐魏大业还没完成,所以他决定赌一把,以祈禳之术向上天请求续命!原文:维曰:“昔闻能禳者,惟丞相善为之,今何不祈禳也?”孔明曰:“吾习此术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帐外,吾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如灯不灭,吾寿则增一纪矣;如主灯灭,吾必然死也。一应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这个祈禳之术其实就是一种续命之法,我们所熟知的七星续命灯,就是在这个方法中使用的,只要熬过七天,主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延续寿命,可以继续他的北伐事业。祈禳之术要求主灯七天不灭,所以姜维选出了七七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不准任何人进入打扰,诸葛亮的一应事物,也只让两个小童负责搬运,这样的话,诸葛亮大帐内就不会有风出现,主灯也就不会熄灭了!姜维把诸葛亮的大帐保护得非常好,一连六天,主灯都非常明亮,没有丝毫熄灭的迹象,然而就在第六天晚上,正当诸葛亮和姜维暗喜之际,魏延却突然冲进了诸葛亮的大帐,将主灯扑灭了,直接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希望!原文:却说孔明在帐中乃祭祀到第六夜了,见主灯明灿,心中暗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魏延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把诸葛亮的主灯扑灭,令诸葛亮前功尽弃,姜维想要拔剑砍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拦住了姜维,替魏延解释,说这是因为军情紧急,不是魏延的过错,放过了魏延。但是在放过魏延之后,诸葛亮却立马着手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令人大为不解!既然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这不是魏延的过错,为啥他还要安排人诛杀魏延呢?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乃是因为他知道,魏延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乃是故意的!首先,诸葛亮在对姜维交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说了,这七天之内,不允许有任何人打扰,一应闲杂人等,都不能放进大帐。姜维以诸葛亮为师,对诸葛亮非常崇拜,他总不可能害诸葛亮吧?而且我们从后面姜维的安排来看,他安排了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且只让两个小童子负责诸葛亮的物资搬运,可见他是贯彻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的,他确实没有放其他人进入大帐。也就是说,按照姜维的安排,魏延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诸葛亮大帐的,除非他硬闯!其次,当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将星失位,猜测诸葛亮可能生病了,又见诸葛亮多日没来挑衅自己,于是派夏侯霸率军去探查敌情,可当时夏侯霸所率的魏军只有一千人,而蜀军却有数万人,这完全是可以轻易打退的。而魏延的操作呢,他不仅不率军去击退这支魏军,反而硬闯诸葛亮大帐,这就不合常理了,魏延到底想干嘛?综合来看,诸葛亮“闭关”七天,想必是和手下有过交代的,而且姜维也安排了这么多人守卫他的大帐,足见这几天诸葛亮确实有要事,正常情况下的属下是不会去打扰的。魏军虽然来袭,但只有一千人,完全可以抵挡甚至可以轻松击退,但是魏延却选择冲击硬闯诸葛亮大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魏延的真实用心,很可能他是知道诸葛亮在续命,故意去打断诸葛亮的!魏延用心不纯,诸葛亮刚开始由于魏军来袭,可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他得知魏军只是小规模袭扰时,他顿时就明白了魏延的用心。于是他在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专门交代了杨仪如何处置魏延!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曰:“……魏延后日反时,汝只依前付锦囊行之。”杨仪泣拜而领谢。诸葛亮两次交代杨仪,说魏延日后必反,要杨仪按照他的锦囊行事,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已经完全知道魏延有反心了,而魏延之前的表现,虽然和诸葛亮不和,但并没有表现出反意,那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魏延必有反意的呢?很明显,诸葛亮就是从魏延故意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这件事情知道的!这就完全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魏延为何会去踢到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因为魏延有反意啊,他想除掉诸葛亮,独掌蜀军大权!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在刘备手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的魏延,为何在诸葛亮手上会表现出反意呢?事实上,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可以说在蜀汉军中,是人人皆知的,几乎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这一切还得从魏延投靠刘备时说起。魏延原本是刘备手下,他仰慕刘备,所以曾两次主动投靠刘备,第一次是刘备路过襄阳时,魏延主动打开襄阳城门迎接刘备,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时,魏延主动打开长沙城门迎接关羽。就魏延的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刘备的忠实粉丝了,但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却有背主之嫌,于是原本立下大功的魏延,差点被诸葛亮给杀了!原文: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刘备最终救下了魏延的性命。不过魏延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诸葛亮想杀他却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在刘备时代,魏延活得比较滋润,毕竟刘备比较会识人,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随着蜀汉北伐开启,魏延归到了诸葛亮麾下,魏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魏延这个人,知道魏蜀两国国力差距大,所以喜欢出奇制胜,毕竟也只有这个方法才能彻底击败魏国,但是诸葛亮却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蚕食魏国。两人的用兵方略不同,导致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了魏延忽视诸葛亮的暗示,拒绝出兵的地步。最终,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时,他和魏延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当时诸葛亮让蜀将陈式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兵冒进,但是陈式不喜欢诸葛亮用兵的犹豫谨慎,提出了反对意见,魏延借机煽风点火,撺掇陈式对抗诸葛亮,最终陈式冒进,遭到魏军伏击,导致大败。魏延在此战中的表现很不地道,而且他事后还将责任推卸给陈式,导致陈式被杀,不过诸葛亮表面上没有对魏延翻脸,但私下里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对魏延显露了杀心,而在不久之后的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就立马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诸葛亮命魏延去引诱司马懿,结果他却令人把两边的洞口全部堵死,导致魏延无法脱身,最终差点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幸亏天降大雨,才救了魏延一命。原文: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事件过后,魏延跑去质问诸葛亮,说有人想弄死他,诸葛亮自然是不能承认这是他的安排了,于是他把责任推到了杨仪身上,说杨仪一直和魏延关系不好,想弄死他。就这样,坑害魏延一事,勉强算是过去了,但是魏延又不傻,他怎么可能就这么相信了,于是便出现了魏延踢倒诸葛亮七星续命灯一事!总的说来,其实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自从魏延投靠刘备那一刻开始,诸葛亮就看不惯他。刘备死后,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越来越差,最终双方矛盾激化,诸葛亮对魏延起了杀心,而魏延侥幸躲过后,也想对诸葛亮不利,于是故意去破坏了诸葛亮的续命之术,诸葛亮察觉到魏延的异心后,临死前也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并将锦囊交给杨仪,让杨仪去实施。最终,诸葛亮去世不久后,魏延也被诸葛亮安排的马岱斩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的一席话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诸葛亮临终前说魏延有反心,这便是魏延踢倒七星续命灯的理由!而魏延之所以有反心,主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之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发展到了诸葛亮想除掉他的地步,魏延不愿坐以待毙,想要反击诸葛亮,于是便出现了他踢灭七星续命的的一幕!(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抛开演义小说的影响,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蜀汉政权中后期绝对的武将核心,而由于其政治敏感度的缺陷和自身孤傲的性格导致其人生的悲剧。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三国志.先主传》抛开演义小说以及曲艺等文艺作品的偏见,魏延归顺刘备并没有史料记载是杀其主韩玄,再献城以降,刘备对于荆南四郡的讨伐是大势所趋,而刘备逃亡期间始终不丢下荆州十万民众这一事迹,在荆州的影响力很大,而魏延本人被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也就是说魏延都不一定是长沙守将,只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种武装有可能就是长沙郡下的一个小山寨,或者小庄园的守备力量。但魏延跟随刘备入蜀的一路因战功被堤为牙门将军,而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了魏延做了汉中太守、拜镇远将军。这是刘备对魏延的一种肯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提领汉中。可以想象出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其本人的能力。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随着蜀汉诸多将领去世以及年迈,魏延也就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一将领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北伐武将第一人,在北伐中,魏国名将费瑶、郭淮等皆败于魏延之手。而在北伐中,最出名的是其“子午谷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这也是将相失合的开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换而言之,诸葛亮平生不喜用险,讲究“十全必克而无虞”,因为其担负着蜀汉的生死命运,多年幸苦积累的兵士不益做拿不准的事情。而魏延计策不得用,当然心存不满,但闲言碎语太多终究会让诸葛亮难堪。以至于诸葛亮临终前做好撤军安排时嘱咐“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心态,那就是他死后魏延是没人能驾驭的,但凭他自生自灭罢了,但也没有像演义里说的密谋处死魏延。魏延之所以会被斩杀,也属于其政治头脑简单,树立了诸多政敌,杨仪就是其最大的政敌,随着事态的变化,本没反意的魏延被告发要谋反,其诸多政敌也是认定魏延欲反,本就与杨仪有间隙的魏延也不顾后果,直接与杨仪大动刀兵,这一动便做实了其谋反之心。而在杨仪的策反下,魏延所部士兵纷纷倒戈,只剩得魏延父子二人逃奔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并斩了魏延。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论其治军治民,颇有一套手段,但行伍之辈,多无政治谋略,加之高傲视人,以立己于孤立,不得善终。虽然人常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但在描写魏延时,却堪称“七分假、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个“脑后生反骨”的恶名。实际上,魏延对蜀汉始终忠心耿耿,而且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其之所以不遵诸葛亮遗命而与杨仪互相攻杀,更多是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以及与杨仪的旧怨所致,而并非是想要谋反。魏延跟随刘备较早,对蜀汉乃是忠心耿耿《三国志·魏延传》有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在东汉时隶属荆州部南阳郡平氏县,据此推测魏延应该是在刘备驻军新野期间投入刘备麾下,后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入蜀作战。在刘备夺取益州期间,魏延屡立战功,在“益州之战”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虽然《通典》中将“牙门将军”列为杂号将军,但那是由于刘备官职太低所致,实际上却是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统领亲兵的重要将领,不仅要求勇武过人、能文能武,而且必须忠心耿耿。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而在任命汉中太守时,却并未选择获得广泛支持的张飞,而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并将其擢升为镇远将军。可见,对于长期跟随自己身边的魏延,刘备是给予了极大信任和厚望的。而在此后数年间,魏延始终忠实履行着镇守汉中的职责,未给曹魏留下半点可趁之机。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称帝之后,魏延则被晋封为镇北将军。刘备去世之后,太子刘禅继位,魏延又被加封为都亭侯。再之后,从建兴五年(227年)至建兴九年(231年),魏延曾先后四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不仅屡立战功,甚至还在第一次北伐时,便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北伐之余,魏延则依旧担负着守卫汉中的任务,而魏延在此期间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如上所述,魏延在蜀汉集团中,不仅能力极为出色,而且表现的忠心耿耿,而刘备对其也是极为宠信和重用,至于“脑后生反骨”之说,不过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而已。不过,魏延在性格上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便是恃才傲物,而其最终的悲惨结局,与此不无关系。魏延从无背叛蜀汉之心,结局悲惨更多源于性格魏延此人虽然智勇双全,但却极为恃才傲物,而且自诩跟随刘备较早,根本不将那些后起之秀看在眼里,导致他先后与刘琰、杨仪等人交恶,甚至数次要拿刀杀掉杨仪,幸有诸葛亮、费祎等人力劝,才没有酿成大祸。至于杨仪,诸葛亮曾评价其“性狷狭”,即性情急躁、胸襟狭窄,对于魏延与自己结怨之时,杨仪心中极为怨恨,只是碍于魏延极受宠信,又位高权重,而杨仪自己当时资历较浅且地位较低,这才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魏延担任先锋官,同年秋诸葛亮病重,临终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身后之事,定下了自己去世之后便撤军,并以魏延断后的决定,并且明确提到,如果魏延拒不奉令,那便不用管他,自行率军撤退便是。不久后,诸葛亮去世,为保证大军顺利撤回,杨仪等人秘不发丧,依照诸葛亮遗计,令费祎向魏延传达撤军、令其断后的命令。魏延听说后,却表示“丞相虽然死了,但我还在。亲属官员就可以将其安葬,我来率领军队北伐,怎么能因为他的死荒废了天下大事?况且我魏延何许人也,怎么能听从杨仪的安排,甘作断后之将。”闻听魏延的态度后,杨仪遂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不再理会魏延的态度,直接率领大军开始撤退。魏延得知后大怒,认为杨仪这是在有意怠慢自己,于是也率领大军开始撤退,并日夜兼程的赶到了杨仪大军之前,将沿途所过之路全部破坏,意图赶在杨仪之前返回成都。就在两人率军你追我赶的返回成都的同时,魏延和杨仪先后上书朝廷指责对方谋反,刘禅接到上书后难以决断,便想朝中大臣征求意见。魏延虽然位高权重,但由于其长期在外统兵,与朝中大臣来往较少,而且由于性格问题,反而与朝中不少大臣关系都较差,结果便是董允、蒋琬等人都表示信任杨仪而怀疑魏延。在朝中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魏延率军先行抵达并占据了南谷口,并对随后赶来的杨仪大军发动了进攻,杨仪则命王平抵抗魏延。王平来到两军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结果魏延“军皆散”,魏延与其子数人见此只得逃亡,杨仪则派马岱追上魏延并将其斩杀。马岱砍下魏延人头,将其献给了杨仪,杨仪则将其头颅踩在脚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随之诛灭魏延三族,由此可见杨仪对魏延的恨意。如上所述,魏延不遵诸葛亮遗命,与杨仪相互攻杀,完全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所致,而并非所谓的造反。《三国志》也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也认为魏延被杀乃是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可见魏延之死乃是因与杨仪争权,再加上两人长久以来的矛盾所导致,魏延完全没有造反的意图。罗贯中是崇拜诸葛而不惜伤了刘备。魏延荆州破时就投奔刘备,忠勇双全,是刘备第六大将,委以重任。诸葛时代,大力培养姜维接班,甚至拒绝魏延奇计,一举奇袭魏都。而且不放心,特关照马岱随时执行"2号"方案。魏延是描写了头有反骨,刘表败了投刘备,诸葛走了投曹操,这是罗贯中对魏延的误判,却连累了诸葛。诸葛如此傻气,去管身后事?都是杀了魏延之人打着丞相之名,名正言顺罢了!魏延是蜀汉的大将,他是刘备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由于魏延军事能力过人的优点,使得他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由于他的缺点,也使得他陷入孤立,在与杨仪争夺军权的过程中失败,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那么,魏延在蜀汉阵营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代表了他什么样的战斗历程呢?一、前期担任的职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员反复无常的降将。在关羽取长沙的时候,他杀死太守投入刘备的阵营。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要杀他,说他脑子长反骨,日后必反。是刘备的保护,魏延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这当然是作战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现实中,魏延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同进入益州的。这说明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跟随刘备多年,不过一直是中下级的军官。魏延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战的过程中。魏延是跟随刘备第一批进入益州的将领,在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职务,但是这已经代表魏延已经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下一步的培养对象。果然,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他把重任托付到了魏延身上。在挑选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的汉中是蜀中的咽喉要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曹操投入了大部分主力,而刘备的控制区也到了男子作战,女子运输的最大努力。为了守住益州的北大门,也为了下一步从汉中北伐秦川,刘备自然要挑选一位得力干将坐镇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员将领非张飞莫属,张飞心中也这样认为。可最后公布出来的人选却是魏延,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时的魏延已经一跃成为刘备阵营的高级将领,从此活跃在蜀汉的北部边陲。二、魏延中期的职务。魏延担任的汉中太守,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实权太守。汉中与曹魏的属地犬牙交错,压在魏延身上的责任重大。刘备为此在任命魏延的时候,还专门当众问他,在就任后要如何进行防御。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倾国之兵来的话,自己就会为刘备阻止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自己就歼灭他们。魏延的回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他镇守汉中的方略。那就是依靠秦岭天险,依据山险修筑的要塞堡垒。如果曹魏前来进攻,蜀军就利用山险和防御工事,对魏军进行层层阻击。在将魏军的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主动出击歼灭魏军。这个战略经过战火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魏延用这样的防御战略,保证了汉中的万无一失。在魏延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依据魏延的方略和工事,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这样击退了曹爽的优势来犯之敌,把曹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姜维执掌军权时,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使得魏军轻易占领汉中,进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前,魏延一直守卫着汉中。由于魏延的出色表现,使得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刘备称帝后,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刘禅继位后,又晋封魏延为都亭侯。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刘备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变动。就算是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抽调魏延的军队,可见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魏延在汉中的任上,也没有仅仅考虑到防御,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对曹魏发起进攻。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思考的结晶。他把奇袭的目标定为潼关,想要一举切断曹魏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把关陇地区的魏军一举全歼。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魏延的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准备的,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与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三、魏延后期的官职。在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后,就把大本营放在了汉中。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损失,使得蜀军失去了大批军事骨干。诸葛亮训练的新军虽然戎阵整齐,号令严明,却缺少战争的洗礼,实际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作为刘备时期留下来的猛将魏延,自然成为诸葛亮重用的对象。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他就把魏延调入了自己的直辖部队。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个职务实际上剥夺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的权力,使他成为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并且还是以丞相府官员的名义。至于那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只不过是个虚官衔罢了,因为凉州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中,始终没能被蜀汉占领。不过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作战,心中并不痛快。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求稳的战术思想,总是想奇袭取胜。在遭到诸葛亮的处处制约后,他经常嘲笑诸葛亮胆怯,让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建兴八年,魏延得到了一次显赫的封赏。这一次他的官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魏延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使得魏延在蜀军中的排名,仅次于诸葛亮。当然,这次封赏不是凭空得来的,这是魏延用自己辉煌的战绩换来的。这个战绩,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阳溪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魏延得到了难得的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他和吴懿率领蜀军西入羌中,去组建蜀军的骑兵部队。他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让张郃、郭淮等曹魏名将摸不到头脑。等到魏延进入羌中,他们再去堵截已经为时过晚了。在魏延回归蜀中的时候,遭到了曹魏的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联合攻击。当时魏军人多势众,把魏延的军队包围起来,还建造鹿寨堵塞魏延的营寨,企图把魏延一举歼灭。谁知道在和魏延的交战中,魏军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被魏延打得大败的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胜利的魏延率军而回。不过,魏延的官职也就到此止步了。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了,更不要说再打出类似的大捷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由于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部下离散,自己也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一代名将,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魏延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三部分。他在前期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在夺取益州后,他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又成为镇守益州北大门的汉中太守,督汉中镇远将军。在中期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完善汉中的防御体系,防御曹魏的进攻,让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此期间,他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被刘禅封为都亭侯。魏延后期则是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成为诸葛亮的先锋。最终他的官职在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位置上止步,直到他被杨仪所杀害。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魏延踢倒续命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将司马懿打得不敢出兵,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出战,只要这么僵持下去,胜利最终将归属于诸葛亮。不过就在双方不断僵持之际,诸葛亮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众人认为,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旧疾复发,毕竟常年打仗,谁还没点陈年顽疾啊,可诸葛亮自己知道,他已经大限将至了!诸葛亮本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并不怕死,但是他却非常遗憾,因为伐魏大业还没完成,所以他决定赌一把,以祈禳之术向上天请求续命!原文:维曰:“昔闻能禳者,惟丞相善为之,今何不祈禳也?”孔明曰:“吾习此术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帐外,吾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如灯不灭,吾寿则增一纪矣;如主灯灭,吾必然死也。一应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这个祈禳之术其实就是一种续命之法,我们所熟知的七星续命灯,就是在这个方法中使用的,只要熬过七天,主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延续寿命,可以继续他的北伐事业。祈禳之术要求主灯七天不灭,所以姜维选出了七七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不准任何人进入打扰,诸葛亮的一应事物,也只让两个小童负责搬运,这样的话,诸葛亮大帐内就不会有风出现,主灯也就不会熄灭了!姜维把诸葛亮的大帐保护得非常好,一连六天,主灯都非常明亮,没有丝毫熄灭的迹象,然而就在第六天晚上,正当诸葛亮和姜维暗喜之际,魏延却突然冲进了诸葛亮的大帐,将主灯扑灭了,直接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希望!原文:却说孔明在帐中乃祭祀到第六夜了,见主灯明灿,心中暗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魏延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把诸葛亮的主灯扑灭,令诸葛亮前功尽弃,姜维想要拔剑砍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拦住了姜维,替魏延解释,说这是因为军情紧急,不是魏延的过错,放过了魏延。但是在放过魏延之后,诸葛亮却立马着手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令人大为不解!既然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这不是魏延的过错,为啥他还要安排人诛杀魏延呢?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乃是因为他知道,魏延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乃是故意的!首先,诸葛亮在对姜维交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说了,这七天之内,不允许有任何人打扰,一应闲杂人等,都不能放进大帐。姜维以诸葛亮为师,对诸葛亮非常崇拜,他总不可能害诸葛亮吧?而且我们从后面姜维的安排来看,他安排了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且只让两个小童子负责诸葛亮的物资搬运,可见他是贯彻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的,他确实没有放其他人进入大帐。也就是说,按照姜维的安排,魏延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诸葛亮大帐的,除非他硬闯!其次,当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将星失位,猜测诸葛亮可能生病了,又见诸葛亮多日没来挑衅自己,于是派夏侯霸率军去探查敌情,可当时夏侯霸所率的魏军只有一千人,而蜀军却有数万人,这完全是可以轻易打退的。而魏延的操作呢,他不仅不率军去击退这支魏军,反而硬闯诸葛亮大帐,这就不合常理了,魏延到底想干嘛?综合来看,诸葛亮“闭关”七天,想必是和手下有过交代的,而且姜维也安排了这么多人守卫他的大帐,足见这几天诸葛亮确实有要事,正常情况下的属下是不会去打扰的。魏军虽然来袭,但只有一千人,完全可以抵挡甚至可以轻松击退,但是魏延却选择冲击硬闯诸葛亮大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魏延的真实用心,很可能他是知道诸葛亮在续命,故意去打断诸葛亮的!魏延用心不纯,诸葛亮刚开始由于魏军来袭,可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他得知魏军只是小规模袭扰时,他顿时就明白了魏延的用心。于是他在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专门交代了杨仪如何处置魏延!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曰:“……魏延后日反时,汝只依前付锦囊行之。”杨仪泣拜而领谢。诸葛亮两次交代杨仪,说魏延日后必反,要杨仪按照他的锦囊行事,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已经完全知道魏延有反心了,而魏延之前的表现,虽然和诸葛亮不和,但并没有表现出反意,那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魏延必有反意的呢?很明显,诸葛亮就是从魏延故意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这件事情知道的!这就完全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魏延为何会去踢到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因为魏延有反意啊,他想除掉诸葛亮,独掌蜀军大权!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在刘备手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的魏延,为何在诸葛亮手上会表现出反意呢?事实上,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可以说在蜀汉军中,是人人皆知的,几乎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这一切还得从魏延投靠刘备时说起。魏延原本是刘备手下,他仰慕刘备,所以曾两次主动投靠刘备,第一次是刘备路过襄阳时,魏延主动打开襄阳城门迎接刘备,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时,魏延主动打开长沙城门迎接关羽。就魏延的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刘备的忠实粉丝了,但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却有背主之嫌,于是原本立下大功的魏延,差点被诸葛亮给杀了!原文: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刘备最终救下了魏延的性命。不过魏延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诸葛亮想杀他却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在刘备时代,魏延活得比较滋润,毕竟刘备比较会识人,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随着蜀汉北伐开启,魏延归到了诸葛亮麾下,魏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魏延这个人,知道魏蜀两国国力差距大,所以喜欢出奇制胜,毕竟也只有这个方法才能彻底击败魏国,但是诸葛亮却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蚕食魏国。两人的用兵方略不同,导致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了魏延忽视诸葛亮的暗示,拒绝出兵的地步。最终,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时,他和魏延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当时诸葛亮让蜀将陈式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兵冒进,但是陈式不喜欢诸葛亮用兵的犹豫谨慎,提出了反对意见,魏延借机煽风点火,撺掇陈式对抗诸葛亮,最终陈式冒进,遭到魏军伏击,导致大败。魏延在此战中的表现很不地道,而且他事后还将责任推卸给陈式,导致陈式被杀,不过诸葛亮表面上没有对魏延翻脸,但私下里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对魏延显露了杀心,而在不久之后的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就立马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诸葛亮命魏延去引诱司马懿,结果他却令人把两边的洞口全部堵死,导致魏延无法脱身,最终差点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幸亏天降大雨,才救了魏延一命。原文: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事件过后,魏延跑去质问诸葛亮,说有人想弄死他,诸葛亮自然是不能承认这是他的安排了,于是他把责任推到了杨仪身上,说杨仪一直和魏延关系不好,想弄死他。就这样,坑害魏延一事,勉强算是过去了,但是魏延又不傻,他怎么可能就这么相信了,于是便出现了魏延踢倒诸葛亮七星续命灯一事!总的说来,其实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自从魏延投靠刘备那一刻开始,诸葛亮就看不惯他。刘备死后,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越来越差,最终双方矛盾激化,诸葛亮对魏延起了杀心,而魏延侥幸躲过后,也想对诸葛亮不利,于是故意去破坏了诸葛亮的续命之术,诸葛亮察觉到魏延的异心后,临死前也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并将锦囊交给杨仪,让杨仪去实施。最终,诸葛亮去世不久后,魏延也被诸葛亮安排的马岱斩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的一席话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诸葛亮临终前说魏延有反心,这便是魏延踢倒七星续命灯的理由!而魏延之所以有反心,主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之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发展到了诸葛亮想除掉他的地步,魏延不愿坐以待毙,想要反击诸葛亮,于是便出现了他踢灭七星续命的的一幕!(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抛开演义小说的影响,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蜀汉政权中后期绝对的武将核心,而由于其政治敏感度的缺陷和自身孤傲的性格导致其人生的悲剧。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三国志.先主传》抛开演义小说以及曲艺等文艺作品的偏见,魏延归顺刘备并没有史料记载是杀其主韩玄,再献城以降,刘备对于荆南四郡的讨伐是大势所趋,而刘备逃亡期间始终不丢下荆州十万民众这一事迹,在荆州的影响力很大,而魏延本人被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也就是说魏延都不一定是长沙守将,只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种武装有可能就是长沙郡下的一个小山寨,或者小庄园的守备力量。但魏延跟随刘备入蜀的一路因战功被堤为牙门将军,而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了魏延做了汉中太守、拜镇远将军。这是刘备对魏延的一种肯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提领汉中。可以想象出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其本人的能力。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随着蜀汉诸多将领去世以及年迈,魏延也就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一将领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北伐武将第一人,在北伐中,魏国名将费瑶、郭淮等皆败于魏延之手。而在北伐中,最出名的是其“子午谷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这也是将相失合的开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换而言之,诸葛亮平生不喜用险,讲究“十全必克而无虞”,因为其担负着蜀汉的生死命运,多年幸苦积累的兵士不益做拿不准的事情。而魏延计策不得用,当然心存不满,但闲言碎语太多终究会让诸葛亮难堪。以至于诸葛亮临终前做好撤军安排时嘱咐“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心态,那就是他死后魏延是没人能驾驭的,但凭他自生自灭罢了,但也没有像演义里说的密谋处死魏延。魏延之所以会被斩杀,也属于其政治头脑简单,树立了诸多政敌,杨仪就是其最大的政敌,随着事态的变化,本没反意的魏延被告发要谋反,其诸多政敌也是认定魏延欲反,本就与杨仪有间隙的魏延也不顾后果,直接与杨仪大动刀兵,这一动便做实了其谋反之心。而在杨仪的策反下,魏延所部士兵纷纷倒戈,只剩得魏延父子二人逃奔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并斩了魏延。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论其治军治民,颇有一套手段,但行伍之辈,多无政治谋略,加之高傲视人,以立己于孤立,不得善终。虽然人常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但在描写魏延时,却堪称“七分假、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个“脑后生反骨”的恶名。实际上,魏延对蜀汉始终忠心耿耿,而且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其之所以不遵诸葛亮遗命而与杨仪互相攻杀,更多是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以及与杨仪的旧怨所致,而并非是想要谋反。魏延跟随刘备较早,对蜀汉乃是忠心耿耿《三国志·魏延传》有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在东汉时隶属荆州部南阳郡平氏县,据此推测魏延应该是在刘备驻军新野期间投入刘备麾下,后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入蜀作战。在刘备夺取益州期间,魏延屡立战功,在“益州之战”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虽然《通典》中将“牙门将军”列为杂号将军,但那是由于刘备官职太低所致,实际上却是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统领亲兵的重要将领,不仅要求勇武过人、能文能武,而且必须忠心耿耿。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而在任命汉中太守时,却并未选择获得广泛支持的张飞,而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并将其擢升为镇远将军。可见,对于长期跟随自己身边的魏延,刘备是给予了极大信任和厚望的。而在此后数年间,魏延始终忠实履行着镇守汉中的职责,未给曹魏留下半点可趁之机。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称帝之后,魏延则被晋封为镇北将军。刘备去世之后,太子刘禅继位,魏延又被加封为都亭侯。再之后,从建兴五年(227年)至建兴九年(231年),魏延曾先后四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不仅屡立战功,甚至还在第一次北伐时,便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北伐之余,魏延则依旧担负着守卫汉中的任务,而魏延在此期间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如上所述,魏延在蜀汉集团中,不仅能力极为出色,而且表现的忠心耿耿,而刘备对其也是极为宠信和重用,至于“脑后生反骨”之说,不过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而已。不过,魏延在性格上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便是恃才傲物,而其最终的悲惨结局,与此不无关系。魏延从无背叛蜀汉之心,结局悲惨更多源于性格魏延此人虽然智勇双全,但却极为恃才傲物,而且自诩跟随刘备较早,根本不将那些后起之秀看在眼里,导致他先后与刘琰、杨仪等人交恶,甚至数次要拿刀杀掉杨仪,幸有诸葛亮、费祎等人力劝,才没有酿成大祸。至于杨仪,诸葛亮曾评价其“性狷狭”,即性情急躁、胸襟狭窄,对于魏延与自己结怨之时,杨仪心中极为怨恨,只是碍于魏延极受宠信,又位高权重,而杨仪自己当时资历较浅且地位较低,这才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魏延担任先锋官,同年秋诸葛亮病重,临终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身后之事,定下了自己去世之后便撤军,并以魏延断后的决定,并且明确提到,如果魏延拒不奉令,那便不用管他,自行率军撤退便是。不久后,诸葛亮去世,为保证大军顺利撤回,杨仪等人秘不发丧,依照诸葛亮遗计,令费祎向魏延传达撤军、令其断后的命令。魏延听说后,却表示“丞相虽然死了,但我还在。亲属官员就可以将其安葬,我来率领军队北伐,怎么能因为他的死荒废了天下大事?况且我魏延何许人也,怎么能听从杨仪的安排,甘作断后之将。”闻听魏延的态度后,杨仪遂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不再理会魏延的态度,直接率领大军开始撤退。魏延得知后大怒,认为杨仪这是在有意怠慢自己,于是也率领大军开始撤退,并日夜兼程的赶到了杨仪大军之前,将沿途所过之路全部破坏,意图赶在杨仪之前返回成都。就在两人率军你追我赶的返回成都的同时,魏延和杨仪先后上书朝廷指责对方谋反,刘禅接到上书后难以决断,便想朝中大臣征求意见。魏延虽然位高权重,但由于其长期在外统兵,与朝中大臣来往较少,而且由于性格问题,反而与朝中不少大臣关系都较差,结果便是董允、蒋琬等人都表示信任杨仪而怀疑魏延。在朝中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魏延率军先行抵达并占据了南谷口,并对随后赶来的杨仪大军发动了进攻,杨仪则命王平抵抗魏延。王平来到两军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结果魏延“军皆散”,魏延与其子数人见此只得逃亡,杨仪则派马岱追上魏延并将其斩杀。马岱砍下魏延人头,将其献给了杨仪,杨仪则将其头颅踩在脚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随之诛灭魏延三族,由此可见杨仪对魏延的恨意。如上所述,魏延不遵诸葛亮遗命,与杨仪相互攻杀,完全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所致,而并非所谓的造反。《三国志》也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也认为魏延被杀乃是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可见魏延之死乃是因与杨仪争权,再加上两人长久以来的矛盾所导致,魏延完全没有造反的意图。罗贯中是崇拜诸葛而不惜伤了刘备。魏延荆州破时就投奔刘备,忠勇双全,是刘备第六大将,委以重任。诸葛时代,大力培养姜维接班,甚至拒绝魏延奇计,一举奇袭魏都。而且不放心,特关照马岱随时执行"2号"方案。魏延是描写了头有反骨,刘表败了投刘备,诸葛走了投曹操,这是罗贯中对魏延的误判,却连累了诸葛。诸葛如此傻气,去管身后事?都是杀了魏延之人打着丞相之名,名正言顺罢了!魏延的武艺,如果放在蜀汉阵营中,应该是在第六或第七的位置上。仅次于五虎将,也应该略低于李严,而比其他将领都要高。魏延的武艺肯定弱于蜀汉五虎将,这没有什么争议。而他和李严的武艺高低也可以通过黄忠来比较一下。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在绵竹之战中,当时还在刘璋麾下效力的李严曾经与黄忠有过交锋,双方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诸葛亮认为“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这说明在场面上,李严并未明显落于下风。魏延也曾经挑衅黄忠,但刘备阻止了二人的较量,随后命二人各领一军,分别去袭击邓贤和泠苞。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魏延玩了个鬼心眼,他改道去打本由黄忠负责的泠苞,结果在半路上与泠苞不期而遇,打了场遭遇战,双方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而魏延受到敌军左右夹击,败下阵来,被黄忠所救,黄忠射杀邓贤后,随即来战泠苞,“舞刀直取泠苞,泠苞抵敌不住,望后便走”。以此比较,魏延与黄忠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不像李严与黄忠差距微小。所以说,魏延的武艺应低于李严。而魏延和姜维相比,他的武艺应当略高于姜维。虽然两人曾经有过交锋,但魏延那次是属于诈败。姜维曾经有击退赵云的辉煌纪录,但那与战场形势有很大关系。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意识到作战任务已经失败的赵云首要任务是率领部下安全撤离,想斩将以威吓敌军,却被姜维硬扛。骤遇强手之下,赵云短时间内不能速胜,包围圈又逐渐合拢,赵云只能选择迅速撤退。在魏延和姜维共同在诸葛亮麾下效力的时期,如遇武艺高强的敌将,诸葛亮总是首选魏延应对。比如说,街亭之战,需要能够与敌将张郃相抗的猛将,“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诸葛亮首先选择的就是魏延。在姜维心中,也认为魏延强于自己。五丈原诸葛归神后,魏延领兵作乱,阻截蜀军主力回川,姜维对杨仪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以此可见,姜维对魏延的武艺十分忌惮,如果是蜀汉五虎将仍健在,绝不可能说这些担忧的话,马上就会冲出去灭掉魏延的威风。所以说,魏延的武艺应略高于姜维。在蜀汉阵营中,魏延的武艺能排到六七名的位置上,但在整个三分时代,他这两下子就不够看了,在三分武力榜中,魏延恐怕连前十五都进不去。大概盘点一下,能够排在前十名的:吕布、张飞、关羽、马超、赵云、黄忠、典韦、许禇、颜良、文丑。再往后排还有:孙策、徐晃、庞德、太史慈、文鸯、李严、张辽、甘宁、夏侯惇、张郃、夏侯渊……以魏延的武艺,应当低于张郃,否则诸葛亮就不需要对张郃十分忌惮了。而三国时代,在这个层次的战将还是蛮多的。张郃木门道陷伏,中箭身亡后,魏延也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无敌。那段时期,确实没有其他战将能与之相抗,直到他作乱被杀。魏延是蜀汉的大将,他是刘备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由于魏延军事能力过人的优点,使得他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由于他的缺点,也使得他陷入孤立,在与杨仪争夺军权的过程中失败,被杨仪所杀,还灭了三族。那么,魏延在蜀汉阵营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代表了他什么样的战斗历程呢?一、前期担任的职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员反复无常的降将。在关羽取长沙的时候,他杀死太守投入刘备的阵营。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要杀他,说他脑子长反骨,日后必反。是刘备的保护,魏延才留下了一条性命。这当然是作战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现实中,魏延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同进入益州的。这说明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跟随刘备多年,不过一直是中下级的军官。魏延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战的过程中。魏延是跟随刘备第一批进入益州的将领,在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职务,但是这已经代表魏延已经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下一步的培养对象。果然,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他把重任托付到了魏延身上。在挑选镇守汉中的将领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当时的汉中是蜀中的咽喉要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曹操投入了大部分主力,而刘备的控制区也到了男子作战,女子运输的最大努力。为了守住益州的北大门,也为了下一步从汉中北伐秦川,刘备自然要挑选一位得力干将坐镇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员将领非张飞莫属,张飞心中也这样认为。可最后公布出来的人选却是魏延,这个决定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时的魏延已经一跃成为刘备阵营的高级将领,从此活跃在蜀汉的北部边陲。二、魏延中期的职务。魏延担任的汉中太守,是一个拥有军权的实权太守。汉中与曹魏的属地犬牙交错,压在魏延身上的责任重大。刘备为此在任命魏延的时候,还专门当众问他,在就任后要如何进行防御。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倾国之兵来的话,自己就会为刘备阻止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自己就歼灭他们。魏延的回答,实际上就已经说明了他镇守汉中的方略。那就是依靠秦岭天险,依据山险修筑的要塞堡垒。如果曹魏前来进攻,蜀军就利用山险和防御工事,对魏军进行层层阻击。在将魏军的力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主动出击歼灭魏军。这个战略经过战火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魏延用这样的防御战略,保证了汉中的万无一失。在魏延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依据魏延的方略和工事,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王平就是这样击退了曹爽的优势来犯之敌,把曹爽打得损失惨重。到了姜维执掌军权时,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使得魏军轻易占领汉中,进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前,魏延一直守卫着汉中。由于魏延的出色表现,使得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刘备称帝后,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刘禅继位后,又晋封魏延为都亭侯。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刘备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变动。就算是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抽调魏延的军队,可见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魏延在汉中的任上,也没有仅仅考虑到防御,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对曹魏发起进攻。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思考的结晶。他把奇袭的目标定为潼关,想要一举切断曹魏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把关陇地区的魏军一举全歼。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魏延的深思熟虑,并且做了准备的,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可惜与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三、魏延后期的官职。在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后,就把大本营放在了汉中。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损失,使得蜀军失去了大批军事骨干。诸葛亮训练的新军虽然戎阵整齐,号令严明,却缺少战争的洗礼,实际战斗力并不强。因此,作为刘备时期留下来的猛将魏延,自然成为诸葛亮重用的对象。在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他就把魏延调入了自己的直辖部队。诸葛亮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个职务实际上剥夺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的权力,使他成为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并且还是以丞相府官员的名义。至于那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只不过是个虚官衔罢了,因为凉州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中,始终没能被蜀汉占领。不过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作战,心中并不痛快。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合,受不了诸葛亮的那种求稳的战术思想,总是想奇袭取胜。在遭到诸葛亮的处处制约后,他经常嘲笑诸葛亮胆怯,让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建兴八年,魏延得到了一次显赫的封赏。这一次他的官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魏延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使得魏延在蜀军中的排名,仅次于诸葛亮。当然,这次封赏不是凭空得来的,这是魏延用自己辉煌的战绩换来的。这个战绩,就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阳溪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魏延得到了难得的独自领兵作战的机会。他和吴懿率领蜀军西入羌中,去组建蜀军的骑兵部队。他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让张郃、郭淮等曹魏名将摸不到头脑。等到魏延进入羌中,他们再去堵截已经为时过晚了。在魏延回归蜀中的时候,遭到了曹魏的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联合攻击。当时魏军人多势众,把魏延的军队包围起来,还建造鹿寨堵塞魏延的营寨,企图把魏延一举歼灭。谁知道在和魏延的交战中,魏军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被魏延打得大败的魏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胜利的魏延率军而回。不过,魏延的官职也就到此止步了。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了,更不要说再打出类似的大捷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由于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部下离散,自己也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杀死。一代名将,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魏延的军事生涯主要分为三部分。他在前期作为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在夺取益州后,他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又成为镇守益州北大门的汉中太守,督汉中镇远将军。在中期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完善汉中的防御体系,防御曹魏的进攻,让刘备对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在此期间,他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被刘禅封为都亭侯。魏延后期则是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成为诸葛亮的先锋。最终他的官职在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位置上止步,直到他被杨仪所杀害。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魏延踢倒续命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将司马懿打得不敢出兵,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出战,只要这么僵持下去,胜利最终将归属于诸葛亮。不过就在双方不断僵持之际,诸葛亮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众人认为,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旧疾复发,毕竟常年打仗,谁还没点陈年顽疾啊,可诸葛亮自己知道,他已经大限将至了!诸葛亮本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并不怕死,但是他却非常遗憾,因为伐魏大业还没完成,所以他决定赌一把,以祈禳之术向上天请求续命!原文:维曰:“昔闻能禳者,惟丞相善为之,今何不祈禳也?”孔明曰:“吾习此术年久,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兵七七四十九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帐外,吾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如灯不灭,吾寿则增一纪矣;如主灯灭,吾必然死也。一应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这个祈禳之术其实就是一种续命之法,我们所熟知的七星续命灯,就是在这个方法中使用的,只要熬过七天,主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延续寿命,可以继续他的北伐事业。祈禳之术要求主灯七天不灭,所以姜维选出了七七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不准任何人进入打扰,诸葛亮的一应事物,也只让两个小童负责搬运,这样的话,诸葛亮大帐内就不会有风出现,主灯也就不会熄灭了!姜维把诸葛亮的大帐保护得非常好,一连六天,主灯都非常明亮,没有丝毫熄灭的迹象,然而就在第六天晚上,正当诸葛亮和姜维暗喜之际,魏延却突然冲进了诸葛亮的大帐,将主灯扑灭了,直接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希望!原文:却说孔明在帐中乃祭祀到第六夜了,见主灯明灿,心中暗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魏延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把诸葛亮的主灯扑灭,令诸葛亮前功尽弃,姜维想要拔剑砍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拦住了姜维,替魏延解释,说这是因为军情紧急,不是魏延的过错,放过了魏延。但是在放过魏延之后,诸葛亮却立马着手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令人大为不解!既然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这不是魏延的过错,为啥他还要安排人诛杀魏延呢?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乃是因为他知道,魏延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乃是故意的!首先,诸葛亮在对姜维交代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说了,这七天之内,不允许有任何人打扰,一应闲杂人等,都不能放进大帐。姜维以诸葛亮为师,对诸葛亮非常崇拜,他总不可能害诸葛亮吧?而且我们从后面姜维的安排来看,他安排了四十九人守护在诸葛亮大帐周围,且只让两个小童子负责诸葛亮的物资搬运,可见他是贯彻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的,他确实没有放其他人进入大帐。也就是说,按照姜维的安排,魏延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诸葛亮大帐的,除非他硬闯!其次,当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将星失位,猜测诸葛亮可能生病了,又见诸葛亮多日没来挑衅自己,于是派夏侯霸率军去探查敌情,可当时夏侯霸所率的魏军只有一千人,而蜀军却有数万人,这完全是可以轻易打退的。而魏延的操作呢,他不仅不率军去击退这支魏军,反而硬闯诸葛亮大帐,这就不合常理了,魏延到底想干嘛?综合来看,诸葛亮“闭关”七天,想必是和手下有过交代的,而且姜维也安排了这么多人守卫他的大帐,足见这几天诸葛亮确实有要事,正常情况下的属下是不会去打扰的。魏军虽然来袭,但只有一千人,完全可以抵挡甚至可以轻松击退,但是魏延却选择冲击硬闯诸葛亮大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魏延的真实用心,很可能他是知道诸葛亮在续命,故意去打断诸葛亮的!魏延用心不纯,诸葛亮刚开始由于魏军来袭,可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他得知魏军只是小规模袭扰时,他顿时就明白了魏延的用心。于是他在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专门交代了杨仪如何处置魏延!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曰:“……魏延后日反时,汝只依前付锦囊行之。”杨仪泣拜而领谢。诸葛亮两次交代杨仪,说魏延日后必反,要杨仪按照他的锦囊行事,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已经完全知道魏延有反心了,而魏延之前的表现,虽然和诸葛亮不和,但并没有表现出反意,那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魏延必有反意的呢?很明显,诸葛亮就是从魏延故意踢灭他的七星续命灯这件事情知道的!这就完全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魏延为何会去踢到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因为魏延有反意啊,他想除掉诸葛亮,独掌蜀军大权!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在刘备手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的魏延,为何在诸葛亮手上会表现出反意呢?事实上,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可以说在蜀汉军中,是人人皆知的,几乎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这一切还得从魏延投靠刘备时说起。魏延原本是刘备手下,他仰慕刘备,所以曾两次主动投靠刘备,第一次是刘备路过襄阳时,魏延主动打开襄阳城门迎接刘备,第二次是关羽进攻长沙时,魏延主动打开长沙城门迎接关羽。就魏延的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刘备的忠实粉丝了,但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却有背主之嫌,于是原本立下大功的魏延,差点被诸葛亮给杀了!原文: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刘备最终救下了魏延的性命。不过魏延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诸葛亮想杀他却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在刘备时代,魏延活得比较滋润,毕竟刘备比较会识人,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随着蜀汉北伐开启,魏延归到了诸葛亮麾下,魏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魏延这个人,知道魏蜀两国国力差距大,所以喜欢出奇制胜,毕竟也只有这个方法才能彻底击败魏国,但是诸葛亮却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蚕食魏国。两人的用兵方略不同,导致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了魏延忽视诸葛亮的暗示,拒绝出兵的地步。最终,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时,他和魏延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当时诸葛亮让蜀将陈式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兵冒进,但是陈式不喜欢诸葛亮用兵的犹豫谨慎,提出了反对意见,魏延借机煽风点火,撺掇陈式对抗诸葛亮,最终陈式冒进,遭到魏军伏击,导致大败。魏延在此战中的表现很不地道,而且他事后还将责任推卸给陈式,导致陈式被杀,不过诸葛亮表面上没有对魏延翻脸,但私下里却说了这么一番话!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对魏延显露了杀心,而在不久之后的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就立马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诸葛亮命魏延去引诱司马懿,结果他却令人把两边的洞口全部堵死,导致魏延无法脱身,最终差点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幸亏天降大雨,才救了魏延一命。原文: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事件过后,魏延跑去质问诸葛亮,说有人想弄死他,诸葛亮自然是不能承认这是他的安排了,于是他把责任推到了杨仪身上,说杨仪一直和魏延关系不好,想弄死他。就这样,坑害魏延一事,勉强算是过去了,但是魏延又不傻,他怎么可能就这么相信了,于是便出现了魏延踢倒诸葛亮七星续命灯一事!总的说来,其实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自从魏延投靠刘备那一刻开始,诸葛亮就看不惯他。刘备死后,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越来越差,最终双方矛盾激化,诸葛亮对魏延起了杀心,而魏延侥幸躲过后,也想对诸葛亮不利,于是故意去破坏了诸葛亮的续命之术,诸葛亮察觉到魏延的异心后,临死前也安排了诛杀魏延的计划,并将锦囊交给杨仪,让杨仪去实施。最终,诸葛亮去世不久后,魏延也被诸葛亮安排的马岱斩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结语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什么要踢倒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的一席话已经给出了暗示,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诸葛亮临终前说魏延有反心,这便是魏延踢倒七星续命灯的理由!而魏延之所以有反心,主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之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发展到了诸葛亮想除掉他的地步,魏延不愿坐以待毙,想要反击诸葛亮,于是便出现了他踢灭七星续命的的一幕!(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抛开演义小说的影响,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蜀汉政权中后期绝对的武将核心,而由于其政治敏感度的缺陷和自身孤傲的性格导致其人生的悲剧。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三国志.先主传》抛开演义小说以及曲艺等文艺作品的偏见,魏延归顺刘备并没有史料记载是杀其主韩玄,再献城以降,刘备对于荆南四郡的讨伐是大势所趋,而刘备逃亡期间始终不丢下荆州十万民众这一事迹,在荆州的影响力很大,而魏延本人被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也就是说魏延都不一定是长沙守将,只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种武装有可能就是长沙郡下的一个小山寨,或者小庄园的守备力量。但魏延跟随刘备入蜀的一路因战功被堤为牙门将军,而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了魏延做了汉中太守、拜镇远将军。这是刘备对魏延的一种肯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提领汉中。可以想象出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其本人的能力。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随着蜀汉诸多将领去世以及年迈,魏延也就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一将领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北伐武将第一人,在北伐中,魏国名将费瑶、郭淮等皆败于魏延之手。而在北伐中,最出名的是其“子午谷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这也是将相失合的开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换而言之,诸葛亮平生不喜用险,讲究“十全必克而无虞”,因为其担负着蜀汉的生死命运,多年幸苦积累的兵士不益做拿不准的事情。而魏延计策不得用,当然心存不满,但闲言碎语太多终究会让诸葛亮难堪。以至于诸葛亮临终前做好撤军安排时嘱咐“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心态,那就是他死后魏延是没人能驾驭的,但凭他自生自灭罢了,但也没有像演义里说的密谋处死魏延。魏延之所以会被斩杀,也属于其政治头脑简单,树立了诸多政敌,杨仪就是其最大的政敌,随着事态的变化,本没反意的魏延被告发要谋反,其诸多政敌也是认定魏延欲反,本就与杨仪有间隙的魏延也不顾后果,直接与杨仪大动刀兵,这一动便做实了其谋反之心。而在杨仪的策反下,魏延所部士兵纷纷倒戈,只剩得魏延父子二人逃奔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并斩了魏延。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论其治军治民,颇有一套手段,但行伍之辈,多无政治谋略,加之高傲视人,以立己于孤立,不得善终。虽然人常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但在描写魏延时,却堪称“七分假、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个“脑后生反骨”的恶名。实际上,魏延对蜀汉始终忠心耿耿,而且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其之所以不遵诸葛亮遗命而与杨仪互相攻杀,更多是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以及与杨仪的旧怨所致,而并非是想要谋反。魏延跟随刘备较早,对蜀汉乃是忠心耿耿《三国志·魏延传》有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在东汉时隶属荆州部南阳郡平氏县,据此推测魏延应该是在刘备驻军新野期间投入刘备麾下,后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入蜀作战。在刘备夺取益州期间,魏延屡立战功,在“益州之战”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虽然《通典》中将“牙门将军”列为杂号将军,但那是由于刘备官职太低所致,实际上却是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统领亲兵的重要将领,不仅要求勇武过人、能文能武,而且必须忠心耿耿。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而在任命汉中太守时,却并未选择获得广泛支持的张飞,而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并将其擢升为镇远将军。可见,对于长期跟随自己身边的魏延,刘备是给予了极大信任和厚望的。而在此后数年间,魏延始终忠实履行着镇守汉中的职责,未给曹魏留下半点可趁之机。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称帝之后,魏延则被晋封为镇北将军。刘备去世之后,太子刘禅继位,魏延又被加封为都亭侯。再之后,从建兴五年(227年)至建兴九年(231年),魏延曾先后四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不仅屡立战功,甚至还在第一次北伐时,便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北伐之余,魏延则依旧担负着守卫汉中的任务,而魏延在此期间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如上所述,魏延在蜀汉集团中,不仅能力极为出色,而且表现的忠心耿耿,而刘备对其也是极为宠信和重用,至于“脑后生反骨”之说,不过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而已。不过,魏延在性格上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便是恃才傲物,而其最终的悲惨结局,与此不无关系。魏延从无背叛蜀汉之心,结局悲惨更多源于性格魏延此人虽然智勇双全,但却极为恃才傲物,而且自诩跟随刘备较早,根本不将那些后起之秀看在眼里,导致他先后与刘琰、杨仪等人交恶,甚至数次要拿刀杀掉杨仪,幸有诸葛亮、费祎等人力劝,才没有酿成大祸。至于杨仪,诸葛亮曾评价其“性狷狭”,即性情急躁、胸襟狭窄,对于魏延与自己结怨之时,杨仪心中极为怨恨,只是碍于魏延极受宠信,又位高权重,而杨仪自己当时资历较浅且地位较低,这才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魏延担任先锋官,同年秋诸葛亮病重,临终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身后之事,定下了自己去世之后便撤军,并以魏延断后的决定,并且明确提到,如果魏延拒不奉令,那便不用管他,自行率军撤退便是。不久后,诸葛亮去世,为保证大军顺利撤回,杨仪等人秘不发丧,依照诸葛亮遗计,令费祎向魏延传达撤军、令其断后的命令。魏延听说后,却表示“丞相虽然死了,但我还在。亲属官员就可以将其安葬,我来率领军队北伐,怎么能因为他的死荒废了天下大事?况且我魏延何许人也,怎么能听从杨仪的安排,甘作断后之将。”闻听魏延的态度后,杨仪遂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不再理会魏延的态度,直接率领大军开始撤退。魏延得知后大怒,认为杨仪这是在有意怠慢自己,于是也率领大军开始撤退,并日夜兼程的赶到了杨仪大军之前,将沿途所过之路全部破坏,意图赶在杨仪之前返回成都。就在两人率军你追我赶的返回成都的同时,魏延和杨仪先后上书朝廷指责对方谋反,刘禅接到上书后难以决断,便想朝中大臣征求意见。魏延虽然位高权重,但由于其长期在外统兵,与朝中大臣来往较少,而且由于性格问题,反而与朝中不少大臣关系都较差,结果便是董允、蒋琬等人都表示信任杨仪而怀疑魏延。在朝中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魏延率军先行抵达并占据了南谷口,并对随后赶来的杨仪大军发动了进攻,杨仪则命王平抵抗魏延。王平来到两军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结果魏延“军皆散”,魏延与其子数人见此只得逃亡,杨仪则派马岱追上魏延并将其斩杀。马岱砍下魏延人头,将其献给了杨仪,杨仪则将其头颅踩在脚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随之诛灭魏延三族,由此可见杨仪对魏延的恨意。如上所述,魏延不遵诸葛亮遗命,与杨仪相互攻杀,完全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所致,而并非所谓的造反。《三国志》也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也认为魏延被杀乃是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可见魏延之死乃是因与杨仪争权,再加上两人长久以来的矛盾所导致,魏延完全没有造反的意图。罗贯中是崇拜诸葛而不惜伤了刘备。魏延荆州破时就投奔刘备,忠勇双全,是刘备第六大将,委以重任。诸葛时代,大力培养姜维接班,甚至拒绝魏延奇计,一举奇袭魏都。而且不放心,特关照马岱随时执行"2号"方案。魏延是描写了头有反骨,刘表败了投刘备,诸葛走了投曹操,这是罗贯中对魏延的误判,却连累了诸葛。诸葛如此傻气,去管身后事?都是杀了魏延之人打着丞相之名,名正言顺罢了!魏延的武艺,如果放在蜀汉阵营中,应该是在第六或第七的位置上。仅次于五虎将,也应该略低于李严,而比其他将领都要高。魏延的武艺肯定弱于蜀汉五虎将,这没有什么争议。而他和李严的武艺高低也可以通过黄忠来比较一下。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在绵竹之战中,当时还在刘璋麾下效力的李严曾经与黄忠有过交锋,双方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诸葛亮认为“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这说明在场面上,李严并未明显落于下风。魏延也曾经挑衅黄忠,但刘备阻止了二人的较量,随后命二人各领一军,分别去袭击邓贤和泠苞。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魏延玩了个鬼心眼,他改道去打本由黄忠负责的泠苞,结果在半路上与泠苞不期而遇,打了场遭遇战,双方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而魏延受到敌军左右夹击,败下阵来,被黄忠所救,黄忠射杀邓贤后,随即来战泠苞,“舞刀直取泠苞,泠苞抵敌不住,望后便走”。以此比较,魏延与黄忠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不像李严与黄忠差距微小。所以说,魏延的武艺应低于李严。而魏延和姜维相比,他的武艺应当略高于姜维。虽然两人曾经有过交锋,但魏延那次是属于诈败。姜维曾经有击退赵云的辉煌纪录,但那与战场形势有很大关系。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意识到作战任务已经失败的赵云首要任务是率领部下安全撤离,想斩将以威吓敌军,却被姜维硬扛。骤遇强手之下,赵云短时间内不能速胜,包围圈又逐渐合拢,赵云只能选择迅速撤退。在魏延和姜维共同在诸葛亮麾下效力的时期,如遇武艺高强的敌将,诸葛亮总是首选魏延应对。比如说,街亭之战,需要能够与敌将张郃相抗的猛将,“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诸葛亮首先选择的就是魏延。在姜维心中,也认为魏延强于自己。五丈原诸葛归神后,魏延领兵作乱,阻截蜀军主力回川,姜维对杨仪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以此可见,姜维对魏延的武艺十分忌惮,如果是蜀汉五虎将仍健在,绝不可能说这些担忧的话,马上就会冲出去灭掉魏延的威风。所以说,魏延的武艺应略高于姜维。在蜀汉阵营中,魏延的武艺能排到六七名的位置上,但在整个三分时代,他这两下子就不够看了,在三分武力榜中,魏延恐怕连前十五都进不去。大概盘点一下,能够排在前十名的:吕布、张飞、关羽、马超、赵云、黄忠、典韦、许禇、颜良、文丑。再往后排还有:孙策、徐晃、庞德、太史慈、文鸯、李严、张辽、甘宁、夏侯惇、张郃、夏侯渊……以魏延的武艺,应当低于张郃,否则诸葛亮就不需要对张郃十分忌惮了。而三国时代,在这个层次的战将还是蛮多的。张郃木门道陷伏,中箭身亡后,魏延也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无敌。那段时期,确实没有其他战将能与之相抗,直到他作乱被杀。如果魏延没死,蜀汉也消灭不了曹魏,极有可能对蜀汉政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诸葛亮死后,魏延属于军中二号人物,魏延是蜀汉名将,但是政治能力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内部同僚之间关系搞的很僵。诸葛亮没有对魏延进行临终遗嘱,魏延知道诸葛亮死后要撤军而说,诸葛丞相死了我还在,不能因此而荒废伐魏大业。魏延和杨仪闹内讧失败逃回汉中,被马岱率追兵杀死灭族。许多人对魏延之死表示同情,魏延军事能力很强,刘备攻占汉中出人意料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做汉中太守很成功。诸葛亮伐魏,魏延曾取得了阳溪大捷。诸葛亮死后如果魏延没死,刘禅不能让魏延接替诸葛亮位置,因为魏延仅擅长军事,政治、经济等都不擅长,始终在汉中及伐魏前线,没有在成都蜀汉中央朝廷工作过,诸葛亮也没有推荐魏延继承他的位置。魏延有军功,资历很老。诸葛亮死后,别人恐怕难以指挥动他。因此,魏延如果没死,蜀汉内部可能会产生新的矛盾。有一些人认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谋”是好计策。多数人认为这条计策不可行。魏延是猛将,打仗是好手,但是不一定是出色的战略家,有目空无人,骄傲自大的特点,如果魏延没死,也不会给蜀汉带来什么好运,而且会给蜀汉带来不好的结果。
4,对三国中魏延这个人物该如何评价
魏延这个人,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评价就是:魏延就是另一个翻版的关羽。关羽大家都知道吧,性格高傲,看不起一堆人,能力出众,善待士卒而看不起士大夫,简直和魏延一模一样。魏延大概是刘备在镇守荆州北境的新野时投奔刘备的,以刘备的部曲跟随刘备入川作战,刘备拿下成都后,魏延以战功封为牙门将军,刘备这个人看人一向很准,在拿下汉中后,以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差不多是连升三级了。刘备提拔魏延叫唯才是举,想来魏延的出身也不会高,虽然魏延之前在刘备手下立了哪些功,我们不知道,但最能肯定魏延的是两点:1、魏延是刘备的亲信;2、魏延很有能力。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什么是部曲?就是私兵,可以说魏延是刘备的私人财产,三国那个年代,国家的兵叫政府军,由政府供养的,属于国家;私人的兵就叫部曲,由个人供养,属于个人。这就是亲信,就是信任,魏延就是如此。魏延确实有能力,镇守汉中就是镇守蜀汉的北部边境,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是益州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是防御北方的曹魏最直接的前线,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刘备比谁都清楚,选择魏延来守,刘备显然不是一时冲动,如果不是魏延有能力,刘备怎么会如此,亲信归亲信,有能力的亲信就能担当大任。魏延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除此之外,绝无仅有。正是因为刘备的宠信,把魏延宠出毛病来了,性格非常自傲,看不起一堆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有毛病的,刘备在世时,魏延仗着刘备的宠信,和自身的能力,也确实能相安无事,继续看不起别人,与一些同事闹闹矛盾,显然家常便饭。魏延多傲啊,刘备问魏延怎么守汉中?魏延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曹操带领十万军队前来,魏延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偏将带领十万军队前来,魏延为大王吞了他。换了其它人,敢这么说吗?除了关羽之外,哪怕是诸葛亮、张飞等人也不敢这么说,性格使然。魏延在刘备生前靠着刘备罩着,即使得罪人,也没有人敢对魏延怎么着。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过刘备的班继续罩着魏延,又是升魏延的官,又是让魏延冲锋陷阵,谁叫魏延确实争气,在北伐战争中,魏延与吴懿还大破魏国名将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卤城之战中,魏延随诸葛亮还斩首三千,把不可一世的司马懿打成了缩头乌龟。魏延与刘琰相争,诸葛亮护着魏延,责备刘琰;魏延与杨仪相争,而且魏延多次拿刀在杨仪面前比划,诸葛亮睁只眼闭只眼,没有处罚魏延,这叫什么?这叫宠信,也叫护短。诸葛亮去世后,终于没人罩着魏延,魏延之前所累积起来的种种不良印象,让蜀汉朝廷中几乎没有人相信他,魏延与杨仪的相争,由于诸葛亮的去世,没人再护着魏延,当两人互相告对方谋反时,蒋琬、董允都不相信魏延而相信杨仪,导致了魏延的悲剧,而杨仪的公报私仇更是魏延身死的直接原因,当然了杨仪也不是什么好人,魏延与杨仪的闹剧,纯属性格使然。魏延之死,有自已性格的原因,也有杨仪公报私仇的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魏延的悲剧。关于魏延是否谋反,想要强调一下。《三国演义》说魏延有反骨,完全是胡编乱造,魏延这个人是相当忠心的,即使最后被杀,也只是性格使然,绝无谋反之心,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完全是出于保护魏延的想法所做的安排,是魏延自已作死,不听军令,擅自提前退军,烧毁栈道,这大概是之前被宠惯了的原因,才导致魏延胡作非为,与谋反完全划不上等号。综合一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魏延就是一个长不大、且受宠信的孩子,在刘备及诸葛亮的宠信下,养成了自傲、看不起人,非常难相处的性格,有人管着,魏延不会出大乱子,一旦没人管,或管不住魏延,魏延迟早要出大乱子的,所以魏延属于强势领导带领下的非常有能力的部下,但魏延绝不是一个能当好主帅的人,如果让魏延当主帅,那么将是魏延的灾难,也是蜀汉的灾难。
文章TAG:
三国魏延 三国魏延扮演者 三国 三国魏 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