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光生在皇家完整攻略,橙光游戏中有个游戏游戏女主刚开始在青楼后来被两位男主带走
作者:本站作者
1,橙光游戏中有个游戏游戏女主刚开始在青楼后来被两位男主带走
2,橙光游戏中江山无殇的完整攻略在哪里可以找到
不是战争模式接着进去第二副图中,找到右边粉色树前边草丛里的小刀,多靠近几次。第一次是“有东西”“是把小刀”“确认是把小刀”。再进去左边房间踢第一个桶获得毛线,出来后跳上右边的粉色树进入第三副图(要是掉了继续跳,存档躲侍卫)有侍卫靠右边帐篷躲,再进入匈奴的帐篷拿到地图,然后跳起来靠近右边蜡烛的火,地图就变成了地图石,接着出来进去宴会的帐篷,进去“这个地方,,不会忘记,,就是在这被迷晕的”等等,走到#39;中间的毛毯上,不是战争模式接着进去第二副图中,找到右边粉色树前边草丛里的小刀,多靠近几次。第一次是“有东西”“是把小刀”“确认是把小刀”。再进去左边房间踢第一个桶获得毛线,出来后跳上右边的粉色树进入第三副图(要是掉了继续跳,存档躲侍卫)有侍卫靠右边帐篷躲,再进入匈奴的帐篷拿到地图,然后跳起来靠近右边蜡烛的火,地图就变成了地图石,接着出来进去宴会的帐篷,进去“这个地方,,不会忘记,,就是在这被迷晕的”等等,走到#39;中间的毛毯上,
3,李白到底哪里人有什么依据
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作者:史遇春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整天梦想着权势与富贵的人,他们都曾深切地希望:既然今生不成,那么,来世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其间的道理并不粗糙。而且,这道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有些不知事的孩子,梦想着,来世能有一位有钱有势的爸爸;有些缺乏钱财的人,梦想着,下辈子能够托生为土豪富翁;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梦想着,来生能够当大官;有些生活不美满的女人,梦想着,下一世能够嫁一个高富帅的郎君;……虽然,怀揣梦想的人不同;虽然,这些人的梦想,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是,就本质而言,这些梦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对今生的身世和自我并不满意、也不满足,于是,他们便寄望于来生来世;他们的寄望,其实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对其所寄望的来世人生或来生角色,并没有十足的了解;他们的寄望,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表象,对于表象后面的实质,他们完全是茫然无知的;他们的寄望,其实是对人生的误解,因为:原本,按照乐观的看法,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原本,按照悲观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表面化、浅薄化的认知,使得那些怀揣来世梦想的人们,将他们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仅仅停留在容颜上、停留在享乐上、停留在金钱的挥霍上、停留在权势的颐指气使上……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后的真实的一切,比如:容颜后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纠葛纷争;享乐后面,或许是看不见的危机四伏;金钱后面,大概有说不尽的奴颜婢膝;权势后面,一定有写不了的杀伐斗争;……算了,不说现实,现实说来太残酷。好吧,只说历史,历史听来似笑谈。在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那么几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历史清楚地记载着,说是他们发誓:来世,或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在说这些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引子。话说,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朝齐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废帝萧昭业,在身为南郡王时,父亲萧长懋总是约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为这样,萧昭业曾对豫章王(即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萧昭业叔祖父)妃庾氏说:“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来,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帅(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紧随不离,一举一动,均受限制;主帅还动不动就把他们抓捕起来。这样看来,就连街头市面上屠户酒家的富儿,也要比他们自在百倍啊。”齐废帝萧昭业的言语,可述者有二: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还不及屠户酒家的富儿自在。说完引子,再来看那些发誓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刘子鸾(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刘子鸾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领东中郎将、吴郡太守;九月,改封为新安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刘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刘子鸾生母殷淑仪,宠倾后宫。因母之故,刘子鸾爱冠诸子(宋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刘子鸾之前,刘骏已有7子)。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顾、恩遇的人,当时,没有不进入刘子鸾的府邸、封国的。殷淑仪死后,被追封为贵妃;刘子鸾加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刘子鸾加官中书令,领司徒。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子鸾兼任抚军将军;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刘子鸾死时,年仅10岁,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书令、领司徒、任将军。宋前废帝刘子业向来嫉恨这位同父异母弟最受父皇恩宠,故而,在即位之后,他便将刘子鸾赐死。当日,一同被赐死的,还有刘子鸾的同母弟妹。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载,刘子鸾的同生弟有:“次齐敬王子羽,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晋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并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师,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即:齐敬王刘子羽、晋陵孝王刘子云、皇子刘子文、南海哀王刘子师,均为刘子鸾的同生弟。未知,当时赐死者,以上诸人中,共有几人?刘子鸾同母妹不详(有第十二皇女?见下)。宋明帝(刘彧)即位之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谥孝敬;命建平王刘景素之子刘延年承刘子鸾之嗣,并将刘子鸾改葬于秣陵县龙山。同时,追赠第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复追封刘子师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为刘子鸾同生弟、妹。据《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帝(宋前废帝)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一个10岁的孩子,赐死之前,说是:“但愿此身,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想一想,都是酸楚。这个时候,很多人大约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时的风光。反过来想,在刘子鸾封王拜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赐死时,发誓的凄凉酸楚。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位:南朝宋顺帝刘准刘准(一作刘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刘准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刘准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实际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杀于丹阳宫,年仅13岁。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齐纪一》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农历己未年·公元479年)载:“(夏季,四月)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宋顺帝死时,年仅13岁。年纪虽小,但他对人间的杀伐似乎已经点滴在心了。因为恐惧,他逃跑于佛盖之下。被引出时,这个13岁的孩子,先问道:“这是要杀了我吗?”随后,又哭着说是:“但愿以后,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啊!听闻此语,“宫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第十《顺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年号)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第三位: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杨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其母为小刘良娣(杨昭有两个刘良娣,大刘良娣为燕王杨倓之母)。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奉命留守东都洛阳。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乱定,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被降为潞国公。随后,杨侗终被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16岁。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619年)载:“王世充以礼部尚书裴仁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长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杀世充及其党,复尊立皇泰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从之,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皇泰主曰: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百年欲为启陈,世恽不许;又请与皇太后辞决,亦不许。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须知,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杨侑,母为韦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侑被大丞相李渊所废,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云病死,或云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杨侗与杨侑均谥号为恭皇帝。〕杨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权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为,首先就过不了掌权者手下人这一关。杨侗死前,想要见其母皇太后一面,进行诀别,没有被容许。于是,他只能寄望于来世,焚香礼佛,在佛前发愿:“但愿自今以后,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杨侗饮下毒药,不死;最后,他被缢杀。生在皇家的人,面对残酷处境、面对生命的危机,发下重誓,不愿再生帝王之家。不知道,享受皇权带来的赫赫威势与灼灼荣华时,帝室的众人,又是怎样的心理?难道,只有苦难与死亡的威胁,才会唤起人的反思与醒悟?羡慕皇家的人,看到的,尽是权势和荣华,但是,权势和荣华背后的争夺与生杀,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状况,似乎和“围墙理论”暗合:墙外的人羡慕里面,想进去;墙内的人畅想外面,盼出来。文末,再补两条。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五《松月堂目下旧见》下载: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曾做诗云:可喟当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袈裟。福临生前笃信佛教,有传言其抛弃九五之尊,隐遁寺庙禅院。有此诗,或亦有所影也。对福临而言,情况似乎尚不严重:只是误会之间,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烦恼而已。另据清·佚名氏《阳秋剩笔》记载: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崩逝之后,时人哀悼,撰写对联挽吊者盈千累万,但是,其中好的对子并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顺鼎)的对联,对仗既工且整,意思隐而含,可称是一时杰作,其联云: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母日,于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所谓孝钦太后不愿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语,还是挽吊者的臆词?易顺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盦(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闵尔昌、易顺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罗瘿公)之一。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峨嵋诗录》、《宣南集》、《楚颂亭词》、《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等。西汉·扬雄《解嘲》有云:“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无论是平民窟,还是帝王家;或均可以为戒!(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作者:史遇春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整天梦想着权势与富贵的人,他们都曾深切地希望:既然今生不成,那么,来世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其间的道理并不粗糙。而且,这道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有些不知事的孩子,梦想着,来世能有一位有钱有势的爸爸;有些缺乏钱财的人,梦想着,下辈子能够托生为土豪富翁;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梦想着,来生能够当大官;有些生活不美满的女人,梦想着,下一世能够嫁一个高富帅的郎君;……虽然,怀揣梦想的人不同;虽然,这些人的梦想,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是,就本质而言,这些梦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对今生的身世和自我并不满意、也不满足,于是,他们便寄望于来生来世;他们的寄望,其实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对其所寄望的来世人生或来生角色,并没有十足的了解;他们的寄望,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表象,对于表象后面的实质,他们完全是茫然无知的;他们的寄望,其实是对人生的误解,因为:原本,按照乐观的看法,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原本,按照悲观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表面化、浅薄化的认知,使得那些怀揣来世梦想的人们,将他们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仅仅停留在容颜上、停留在享乐上、停留在金钱的挥霍上、停留在权势的颐指气使上……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后的真实的一切,比如:容颜后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纠葛纷争;享乐后面,或许是看不见的危机四伏;金钱后面,大概有说不尽的奴颜婢膝;权势后面,一定有写不了的杀伐斗争;……算了,不说现实,现实说来太残酷。好吧,只说历史,历史听来似笑谈。在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那么几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历史清楚地记载着,说是他们发誓:来世,或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在说这些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引子。话说,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朝齐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废帝萧昭业,在身为南郡王时,父亲萧长懋总是约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为这样,萧昭业曾对豫章王(即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萧昭业叔祖父)妃庾氏说:“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来,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帅(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紧随不离,一举一动,均受限制;主帅还动不动就把他们抓捕起来。这样看来,就连街头市面上屠户酒家的富儿,也要比他们自在百倍啊。”齐废帝萧昭业的言语,可述者有二: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还不及屠户酒家的富儿自在。说完引子,再来看那些发誓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刘子鸾(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刘子鸾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领东中郎将、吴郡太守;九月,改封为新安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刘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刘子鸾生母殷淑仪,宠倾后宫。因母之故,刘子鸾爱冠诸子(宋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刘子鸾之前,刘骏已有7子)。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顾、恩遇的人,当时,没有不进入刘子鸾的府邸、封国的。殷淑仪死后,被追封为贵妃;刘子鸾加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刘子鸾加官中书令,领司徒。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子鸾兼任抚军将军;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刘子鸾死时,年仅10岁,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书令、领司徒、任将军。宋前废帝刘子业向来嫉恨这位同父异母弟最受父皇恩宠,故而,在即位之后,他便将刘子鸾赐死。当日,一同被赐死的,还有刘子鸾的同母弟妹。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载,刘子鸾的同生弟有:“次齐敬王子羽,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晋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并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师,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即:齐敬王刘子羽、晋陵孝王刘子云、皇子刘子文、南海哀王刘子师,均为刘子鸾的同生弟。未知,当时赐死者,以上诸人中,共有几人?刘子鸾同母妹不详(有第十二皇女?见下)。宋明帝(刘彧)即位之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谥孝敬;命建平王刘景素之子刘延年承刘子鸾之嗣,并将刘子鸾改葬于秣陵县龙山。同时,追赠第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复追封刘子师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为刘子鸾同生弟、妹。据《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帝(宋前废帝)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一个10岁的孩子,赐死之前,说是:“但愿此身,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想一想,都是酸楚。这个时候,很多人大约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时的风光。反过来想,在刘子鸾封王拜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赐死时,发誓的凄凉酸楚。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位:南朝宋顺帝刘准刘准(一作刘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刘准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刘准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实际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杀于丹阳宫,年仅13岁。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齐纪一》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农历己未年·公元479年)载:“(夏季,四月)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宋顺帝死时,年仅13岁。年纪虽小,但他对人间的杀伐似乎已经点滴在心了。因为恐惧,他逃跑于佛盖之下。被引出时,这个13岁的孩子,先问道:“这是要杀了我吗?”随后,又哭着说是:“但愿以后,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啊!听闻此语,“宫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第十《顺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年号)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第三位: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杨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其母为小刘良娣(杨昭有两个刘良娣,大刘良娣为燕王杨倓之母)。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奉命留守东都洛阳。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乱定,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被降为潞国公。随后,杨侗终被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16岁。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619年)载:“王世充以礼部尚书裴仁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长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杀世充及其党,复尊立皇泰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从之,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皇泰主曰: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百年欲为启陈,世恽不许;又请与皇太后辞决,亦不许。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须知,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杨侑,母为韦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侑被大丞相李渊所废,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云病死,或云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杨侗与杨侑均谥号为恭皇帝。〕杨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权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为,首先就过不了掌权者手下人这一关。杨侗死前,想要见其母皇太后一面,进行诀别,没有被容许。于是,他只能寄望于来世,焚香礼佛,在佛前发愿:“但愿自今以后,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杨侗饮下毒药,不死;最后,他被缢杀。生在皇家的人,面对残酷处境、面对生命的危机,发下重誓,不愿再生帝王之家。不知道,享受皇权带来的赫赫威势与灼灼荣华时,帝室的众人,又是怎样的心理?难道,只有苦难与死亡的威胁,才会唤起人的反思与醒悟?羡慕皇家的人,看到的,尽是权势和荣华,但是,权势和荣华背后的争夺与生杀,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状况,似乎和“围墙理论”暗合:墙外的人羡慕里面,想进去;墙内的人畅想外面,盼出来。文末,再补两条。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五《松月堂目下旧见》下载: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曾做诗云:可喟当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袈裟。福临生前笃信佛教,有传言其抛弃九五之尊,隐遁寺庙禅院。有此诗,或亦有所影也。对福临而言,情况似乎尚不严重:只是误会之间,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烦恼而已。另据清·佚名氏《阳秋剩笔》记载: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崩逝之后,时人哀悼,撰写对联挽吊者盈千累万,但是,其中好的对子并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顺鼎)的对联,对仗既工且整,意思隐而含,可称是一时杰作,其联云: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母日,于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所谓孝钦太后不愿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语,还是挽吊者的臆词?易顺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盦(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闵尔昌、易顺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罗瘿公)之一。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峨嵋诗录》、《宣南集》、《楚颂亭词》、《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等。西汉·扬雄《解嘲》有云:“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无论是平民窟,还是帝王家;或均可以为戒!(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中国历史经历了几大乱几大治,其中第一次治乱时间莫过于春秋战国到秦国之治。战国时期虽短暂,但诸侯之间的争斗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实在要找什么理由,那就是打仗,打赢了就是理由。在六国对秦国前期,赵国就比秦国牛得多。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盘踞在邯郸地带的赵国打败了秦国,秦国表面上表示称臣,但暗地里一直想报复,赵国便设一计,叫秦国送一人质养在赵国,以示诚意。秦国被迫把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往赵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软禁在赵国邯郸的赢异人的意志渐渐地被消磨光了,他感觉自己此生就这么毁了。就在他郁郁寡欢之时,碰巧遇到了一个名叫吕不韦的珠宝商人,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挚友。这个精明透顶的吕不韦,之所以会与落难的赢异人成为挚友,其心迹自然另有所图:把宝押在这个暂时不得志的王子身上,远比做珠宝买卖更实惠。于是他就开始了一出旷日持久的“钓国”政治谋划。吕不韦向来工于心计,在他经商期间就曾游遍了当时的七国,深各国的经济政治概况。他看到了秦国用商鞅变法之略,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国力日益强大,因此他认定秦国将会成为未来的“一哥”。于是,他决定把经商赚来的巨大财富投入政治活动,把这块宝押在秦国身上,以秦国的发展带动自己的发达兴旺。于是他谋划了一条循序渐进的“钓国路线”。首先,吕不韦不惜巨资,把自己在邯郸认识的一名叫卓昭的歌伎找了来,并纳其为妾。因卓昭本是赵国人,与吕不韦行夫妻礼后取名赵姬。由于赵姬相貌也算得上极品,很快就被嬴异人看上了,但又苦于赵姬已是吕不韦的夫人,不好也不敢动其心思。 吕不韦却在想,赢异人虽然将来必是秦国的新君,但却不是安国君最宠爱的姬妾华阳夫人的亲生儿子,继承秦国皇位一事还不牢靠,于是他便与异人协商,自己替他去秦国打通关节,为他日后回归祖国做好铺垫。嬴异人此时身在异乡,举目无亲,如今有人替他设想将来的政治路途,他自然感激涕零,于是当即表示,以后的秦国军政大权由吕不韦做主。经异人“授权”后,吕不韦便拿出几千两金子,潜入秦国,买通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其找妹妹说情。华阳夫人经不起不韦重金的诱,同意收嬴异人为义子,并在安国君那里吹枕边风,说赢异人如何如何孝顺、有作为,应该立他为太子。安国君不觉其中有诈,反觉得华阳夫人很大度,便同意了她的请求。这样,吕不韦认定赢异人继承皇位板上钉钉。这么一来,赵姬的任务就简单了:用美色给异人下套,让他的魂魄都离不开她。这个过程就像吕不事先都把剧本写好了,让赵姬去演绎一样。 刚开始,赢异人对赵姬还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半步。吕不韦从秦国回来后,便邀赢异人来府上欢宴,以庆祝自己国之行的马到成功酒到半酣,令赵姬盛装出来劝酒。赢异人见赵姬玉步轻移,香风袭人,禁不住目眩神痴,赵姬也秋波婉转。赵姬敬酒,嬴异人接酒时,看着赵姬的媚态,两眼都发直了。吕不韦见赢异人已经入迷,遂借口有事,暂行告退,命赵姬继续陪异人饮酒。此时的异人正欲火难填,趁吕不韦离席,立马向赵姬扑去,当赵姬半推半就之际,吕不韦却闯了进来,他假装愤怒地把赢异人斥责一顿,说他不够朋友,太让人失望了。嬴异人自觉理亏,立即跪下求饶,说自己斗胆冒犯,也是一时冲动,都是那酒闹的,还请吕兄开恩。不韦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起来!你既看中了她,那就送给你了。”异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还有这么为朋友舍弃一切的人,这让谁遇上了谁不感一辈子恩啊?他欣喜若狂像捣蒜一样向吕不韦连连作揖,感谢老兄的洪恩。两个男人对改变一个女人命运的决定只通过三两句话就这样完成了,连个基本的仪式都没有,赵姬岂能不感到委屈?在吕不韦走出房间时,她就伏在一旁,可怜楚楚,哭哭啼啼。嬴异人过来安慰:“莫伤心,往后,我一定比吕不韦待你更好。”“事已至此,我也没脸面在昌家做人了,再看你现在这种状况,对我又不能明媒正娶,将来依靠啥呀?”“我的宝贝啊,”嬴异人说,“我将来是天子,我现在就许诺你,将来回到秦国,一定立你为正室:咱俩生的孩子,立为皇储,这样你满意了吗?赵姬破涕为笑了。笑得更欢的当然是隔墙的那只耳朵。此后,异人与赵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8个月后,赵姬产下一男婴,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赢异人虽然对赢政的血统持有疑窦,但苦于自己人所爱而理亏,又死无对证,只当赢政姑且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三年后,也就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赵两国再度失和,秦国派大将王齮攻打邯郸,危急时刻,赵国祭出了要杀害人质赢异人之旗,企图逼退秦师,此时吕不韦的金钱再次起了作用他花了重金贿赂赵国守吏,致使赢异人得以安全逃脱,并回归秦国。异人见了华阳夫人,立即按照吕不韦的事先部署,拜其为母。从此早晚间安,一切礼数均在此前吕不韦处做过专门培训的,所以华阳夫人特别感动。在她的作用下,赢异人被立为储君。不久后,昭襄王病故,安国君即位,年号秦孝文王。赢异人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太子。秦孝文王本来有华阳夫人日夜陪伴时,生活还算检点,但经吕不韦和赵姬设计,一方面不断为他提供美色,另一方面不断给他下催情药,致使秦孝文王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没过多久便因贪欢过度而死。秦孝文王卒后,嬴异人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王位,年号秦庄襄王。华阳夫人为皇太后,赵姬为皇后,嬴政为太子,另封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尽管异人对吕不韦的物质感恩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天生就是昏庸的主。随着秦国在吕不韦的日理万机中日益走向强盛,异人也渐渐地对他警惕起来。这对吕不韦乃至赵姬无疑都是威胁,于是吕不韦再和赵姬密谋,必须尽快除掉异人,立嬴政为王。怎么除?当然是故伎重演—美色!一方面是赵姬本身夜夜献宠,使尽妖媚之能事;另一方面是给后宫充实佳丽,诱使嬴异人贪欢成瘾。不久,嬴异人便身衰体弱,不到36岁就入土找他老爹去了。嬴异人死后,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公元前246年),尊赵姬为太后,吕不韦为仲父,掌管全部国事。至此,吕不韦基本完成了用一个女人“钓”一个国家的惊世创举。然而,随着嬴政的渐渐长大成熟,吕不韦和赵姬的命运走势就不像以往那样从容了。嬴政心里很清楚,吕不韦将是他治国中的最大障碍,因此两人都在暗中较着劲儿。但真正的祸却出在赵姬身上,她年轻守寡,不甘寂寞,与吕不韦旧情复发,无奈苟且之事多了自然会招致横祸,吕不韦出于权宜,找来一个叫嫪毐的猛男“伺候”太后,此后两人在后宫朝不分,赵姬不久再次怀上了孕为了瞒过嬴政,在吕不韦协助下,赵姬与躲到离咸阳不远的一座雍宫居住,并先后产下了两个男孩。可以想象,这么一起事关一国之君奇耻大辱之事,嬴政能不知道吗?但基于当时嬴政正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吞并六国的宏图伟略上,只好采用先攘外后安内的策略。嫪毐也在为自己的命运盘算,他想,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反正早晚此事都得暴露,到暴露的那一天,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或许还能拼出个天下来。于是他开始收买党羽,与赵姬密谋,欲除赢政。可是还未等他动手,消息就被走漏了出去。嬴政立即命令昌平君抓捕,将其五马分尸,紧接着又从雍宫搜出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当场杀死。事发后,吕不韦又被嬴政贬入蜀中。吕不韦接到旨意后,想说出赢政的身世,但基于嬴政暴戾高傲的秉性,他再三思虑后,只好选择将此实情泡鸩而饮。吕不韦死后,赵姬回想自己与他共度的几十年风雨,痛不欲生,最后抑郁而死。 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作者:史遇春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整天梦想着权势与富贵的人,他们都曾深切地希望:既然今生不成,那么,来世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其间的道理并不粗糙。而且,这道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有些不知事的孩子,梦想着,来世能有一位有钱有势的爸爸;有些缺乏钱财的人,梦想着,下辈子能够托生为土豪富翁;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梦想着,来生能够当大官;有些生活不美满的女人,梦想着,下一世能够嫁一个高富帅的郎君;……虽然,怀揣梦想的人不同;虽然,这些人的梦想,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是,就本质而言,这些梦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对今生的身世和自我并不满意、也不满足,于是,他们便寄望于来生来世;他们的寄望,其实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对其所寄望的来世人生或来生角色,并没有十足的了解;他们的寄望,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表象,对于表象后面的实质,他们完全是茫然无知的;他们的寄望,其实是对人生的误解,因为:原本,按照乐观的看法,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原本,按照悲观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表面化、浅薄化的认知,使得那些怀揣来世梦想的人们,将他们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仅仅停留在容颜上、停留在享乐上、停留在金钱的挥霍上、停留在权势的颐指气使上……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后的真实的一切,比如:容颜后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纠葛纷争;享乐后面,或许是看不见的危机四伏;金钱后面,大概有说不尽的奴颜婢膝;权势后面,一定有写不了的杀伐斗争;……算了,不说现实,现实说来太残酷。好吧,只说历史,历史听来似笑谈。在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那么几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历史清楚地记载着,说是他们发誓:来世,或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在说这些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引子。话说,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朝齐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废帝萧昭业,在身为南郡王时,父亲萧长懋总是约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为这样,萧昭业曾对豫章王(即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萧昭业叔祖父)妃庾氏说:“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来,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帅(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紧随不离,一举一动,均受限制;主帅还动不动就把他们抓捕起来。这样看来,就连街头市面上屠户酒家的富儿,也要比他们自在百倍啊。”齐废帝萧昭业的言语,可述者有二: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还不及屠户酒家的富儿自在。说完引子,再来看那些发誓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刘子鸾(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刘子鸾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领东中郎将、吴郡太守;九月,改封为新安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刘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刘子鸾生母殷淑仪,宠倾后宫。因母之故,刘子鸾爱冠诸子(宋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刘子鸾之前,刘骏已有7子)。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顾、恩遇的人,当时,没有不进入刘子鸾的府邸、封国的。殷淑仪死后,被追封为贵妃;刘子鸾加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刘子鸾加官中书令,领司徒。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子鸾兼任抚军将军;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刘子鸾死时,年仅10岁,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书令、领司徒、任将军。宋前废帝刘子业向来嫉恨这位同父异母弟最受父皇恩宠,故而,在即位之后,他便将刘子鸾赐死。当日,一同被赐死的,还有刘子鸾的同母弟妹。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载,刘子鸾的同生弟有:“次齐敬王子羽,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晋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并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师,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即:齐敬王刘子羽、晋陵孝王刘子云、皇子刘子文、南海哀王刘子师,均为刘子鸾的同生弟。未知,当时赐死者,以上诸人中,共有几人?刘子鸾同母妹不详(有第十二皇女?见下)。宋明帝(刘彧)即位之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谥孝敬;命建平王刘景素之子刘延年承刘子鸾之嗣,并将刘子鸾改葬于秣陵县龙山。同时,追赠第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复追封刘子师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为刘子鸾同生弟、妹。据《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帝(宋前废帝)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一个10岁的孩子,赐死之前,说是:“但愿此身,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想一想,都是酸楚。这个时候,很多人大约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时的风光。反过来想,在刘子鸾封王拜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赐死时,发誓的凄凉酸楚。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位:南朝宋顺帝刘准刘准(一作刘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刘准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刘准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实际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杀于丹阳宫,年仅13岁。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齐纪一》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农历己未年·公元479年)载:“(夏季,四月)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宋顺帝死时,年仅13岁。年纪虽小,但他对人间的杀伐似乎已经点滴在心了。因为恐惧,他逃跑于佛盖之下。被引出时,这个13岁的孩子,先问道:“这是要杀了我吗?”随后,又哭着说是:“但愿以后,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啊!听闻此语,“宫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第十《顺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年号)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第三位: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杨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其母为小刘良娣(杨昭有两个刘良娣,大刘良娣为燕王杨倓之母)。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奉命留守东都洛阳。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乱定,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被降为潞国公。随后,杨侗终被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16岁。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619年)载:“王世充以礼部尚书裴仁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长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杀世充及其党,复尊立皇泰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从之,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皇泰主曰: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百年欲为启陈,世恽不许;又请与皇太后辞决,亦不许。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须知,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杨侑,母为韦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侑被大丞相李渊所废,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云病死,或云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杨侗与杨侑均谥号为恭皇帝。〕杨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权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为,首先就过不了掌权者手下人这一关。杨侗死前,想要见其母皇太后一面,进行诀别,没有被容许。于是,他只能寄望于来世,焚香礼佛,在佛前发愿:“但愿自今以后,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杨侗饮下毒药,不死;最后,他被缢杀。生在皇家的人,面对残酷处境、面对生命的危机,发下重誓,不愿再生帝王之家。不知道,享受皇权带来的赫赫威势与灼灼荣华时,帝室的众人,又是怎样的心理?难道,只有苦难与死亡的威胁,才会唤起人的反思与醒悟?羡慕皇家的人,看到的,尽是权势和荣华,但是,权势和荣华背后的争夺与生杀,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状况,似乎和“围墙理论”暗合:墙外的人羡慕里面,想进去;墙内的人畅想外面,盼出来。文末,再补两条。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五《松月堂目下旧见》下载: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曾做诗云:可喟当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袈裟。福临生前笃信佛教,有传言其抛弃九五之尊,隐遁寺庙禅院。有此诗,或亦有所影也。对福临而言,情况似乎尚不严重:只是误会之间,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烦恼而已。另据清·佚名氏《阳秋剩笔》记载: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崩逝之后,时人哀悼,撰写对联挽吊者盈千累万,但是,其中好的对子并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顺鼎)的对联,对仗既工且整,意思隐而含,可称是一时杰作,其联云: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母日,于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所谓孝钦太后不愿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语,还是挽吊者的臆词?易顺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盦(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闵尔昌、易顺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罗瘿公)之一。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峨嵋诗录》、《宣南集》、《楚颂亭词》、《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等。西汉·扬雄《解嘲》有云:“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无论是平民窟,还是帝王家;或均可以为戒!(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中国历史经历了几大乱几大治,其中第一次治乱时间莫过于春秋战国到秦国之治。战国时期虽短暂,但诸侯之间的争斗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实在要找什么理由,那就是打仗,打赢了就是理由。在六国对秦国前期,赵国就比秦国牛得多。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盘踞在邯郸地带的赵国打败了秦国,秦国表面上表示称臣,但暗地里一直想报复,赵国便设一计,叫秦国送一人质养在赵国,以示诚意。秦国被迫把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往赵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软禁在赵国邯郸的赢异人的意志渐渐地被消磨光了,他感觉自己此生就这么毁了。就在他郁郁寡欢之时,碰巧遇到了一个名叫吕不韦的珠宝商人,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挚友。这个精明透顶的吕不韦,之所以会与落难的赢异人成为挚友,其心迹自然另有所图:把宝押在这个暂时不得志的王子身上,远比做珠宝买卖更实惠。于是他就开始了一出旷日持久的“钓国”政治谋划。吕不韦向来工于心计,在他经商期间就曾游遍了当时的七国,深各国的经济政治概况。他看到了秦国用商鞅变法之略,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国力日益强大,因此他认定秦国将会成为未来的“一哥”。于是,他决定把经商赚来的巨大财富投入政治活动,把这块宝押在秦国身上,以秦国的发展带动自己的发达兴旺。于是他谋划了一条循序渐进的“钓国路线”。首先,吕不韦不惜巨资,把自己在邯郸认识的一名叫卓昭的歌伎找了来,并纳其为妾。因卓昭本是赵国人,与吕不韦行夫妻礼后取名赵姬。由于赵姬相貌也算得上极品,很快就被嬴异人看上了,但又苦于赵姬已是吕不韦的夫人,不好也不敢动其心思。 吕不韦却在想,赢异人虽然将来必是秦国的新君,但却不是安国君最宠爱的姬妾华阳夫人的亲生儿子,继承秦国皇位一事还不牢靠,于是他便与异人协商,自己替他去秦国打通关节,为他日后回归祖国做好铺垫。嬴异人此时身在异乡,举目无亲,如今有人替他设想将来的政治路途,他自然感激涕零,于是当即表示,以后的秦国军政大权由吕不韦做主。经异人“授权”后,吕不韦便拿出几千两金子,潜入秦国,买通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其找妹妹说情。华阳夫人经不起不韦重金的诱,同意收嬴异人为义子,并在安国君那里吹枕边风,说赢异人如何如何孝顺、有作为,应该立他为太子。安国君不觉其中有诈,反觉得华阳夫人很大度,便同意了她的请求。这样,吕不韦认定赢异人继承皇位板上钉钉。这么一来,赵姬的任务就简单了:用美色给异人下套,让他的魂魄都离不开她。这个过程就像吕不事先都把剧本写好了,让赵姬去演绎一样。 刚开始,赢异人对赵姬还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半步。吕不韦从秦国回来后,便邀赢异人来府上欢宴,以庆祝自己国之行的马到成功酒到半酣,令赵姬盛装出来劝酒。赢异人见赵姬玉步轻移,香风袭人,禁不住目眩神痴,赵姬也秋波婉转。赵姬敬酒,嬴异人接酒时,看着赵姬的媚态,两眼都发直了。吕不韦见赢异人已经入迷,遂借口有事,暂行告退,命赵姬继续陪异人饮酒。此时的异人正欲火难填,趁吕不韦离席,立马向赵姬扑去,当赵姬半推半就之际,吕不韦却闯了进来,他假装愤怒地把赢异人斥责一顿,说他不够朋友,太让人失望了。嬴异人自觉理亏,立即跪下求饶,说自己斗胆冒犯,也是一时冲动,都是那酒闹的,还请吕兄开恩。不韦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起来!你既看中了她,那就送给你了。”异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还有这么为朋友舍弃一切的人,这让谁遇上了谁不感一辈子恩啊?他欣喜若狂像捣蒜一样向吕不韦连连作揖,感谢老兄的洪恩。两个男人对改变一个女人命运的决定只通过三两句话就这样完成了,连个基本的仪式都没有,赵姬岂能不感到委屈?在吕不韦走出房间时,她就伏在一旁,可怜楚楚,哭哭啼啼。嬴异人过来安慰:“莫伤心,往后,我一定比吕不韦待你更好。”“事已至此,我也没脸面在昌家做人了,再看你现在这种状况,对我又不能明媒正娶,将来依靠啥呀?”“我的宝贝啊,”嬴异人说,“我将来是天子,我现在就许诺你,将来回到秦国,一定立你为正室:咱俩生的孩子,立为皇储,这样你满意了吗?赵姬破涕为笑了。笑得更欢的当然是隔墙的那只耳朵。此后,异人与赵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8个月后,赵姬产下一男婴,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赢异人虽然对赢政的血统持有疑窦,但苦于自己人所爱而理亏,又死无对证,只当赢政姑且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三年后,也就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赵两国再度失和,秦国派大将王齮攻打邯郸,危急时刻,赵国祭出了要杀害人质赢异人之旗,企图逼退秦师,此时吕不韦的金钱再次起了作用他花了重金贿赂赵国守吏,致使赢异人得以安全逃脱,并回归秦国。异人见了华阳夫人,立即按照吕不韦的事先部署,拜其为母。从此早晚间安,一切礼数均在此前吕不韦处做过专门培训的,所以华阳夫人特别感动。在她的作用下,赢异人被立为储君。不久后,昭襄王病故,安国君即位,年号秦孝文王。赢异人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太子。秦孝文王本来有华阳夫人日夜陪伴时,生活还算检点,但经吕不韦和赵姬设计,一方面不断为他提供美色,另一方面不断给他下催情药,致使秦孝文王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没过多久便因贪欢过度而死。秦孝文王卒后,嬴异人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王位,年号秦庄襄王。华阳夫人为皇太后,赵姬为皇后,嬴政为太子,另封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尽管异人对吕不韦的物质感恩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天生就是昏庸的主。随着秦国在吕不韦的日理万机中日益走向强盛,异人也渐渐地对他警惕起来。这对吕不韦乃至赵姬无疑都是威胁,于是吕不韦再和赵姬密谋,必须尽快除掉异人,立嬴政为王。怎么除?当然是故伎重演—美色!一方面是赵姬本身夜夜献宠,使尽妖媚之能事;另一方面是给后宫充实佳丽,诱使嬴异人贪欢成瘾。不久,嬴异人便身衰体弱,不到36岁就入土找他老爹去了。嬴异人死后,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公元前246年),尊赵姬为太后,吕不韦为仲父,掌管全部国事。至此,吕不韦基本完成了用一个女人“钓”一个国家的惊世创举。然而,随着嬴政的渐渐长大成熟,吕不韦和赵姬的命运走势就不像以往那样从容了。嬴政心里很清楚,吕不韦将是他治国中的最大障碍,因此两人都在暗中较着劲儿。但真正的祸却出在赵姬身上,她年轻守寡,不甘寂寞,与吕不韦旧情复发,无奈苟且之事多了自然会招致横祸,吕不韦出于权宜,找来一个叫嫪毐的猛男“伺候”太后,此后两人在后宫朝不分,赵姬不久再次怀上了孕为了瞒过嬴政,在吕不韦协助下,赵姬与躲到离咸阳不远的一座雍宫居住,并先后产下了两个男孩。可以想象,这么一起事关一国之君奇耻大辱之事,嬴政能不知道吗?但基于当时嬴政正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吞并六国的宏图伟略上,只好采用先攘外后安内的策略。嫪毐也在为自己的命运盘算,他想,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反正早晚此事都得暴露,到暴露的那一天,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或许还能拼出个天下来。于是他开始收买党羽,与赵姬密谋,欲除赢政。可是还未等他动手,消息就被走漏了出去。嬴政立即命令昌平君抓捕,将其五马分尸,紧接着又从雍宫搜出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当场杀死。事发后,吕不韦又被嬴政贬入蜀中。吕不韦接到旨意后,想说出赢政的身世,但基于嬴政暴戾高傲的秉性,他再三思虑后,只好选择将此实情泡鸩而饮。吕不韦死后,赵姬回想自己与他共度的几十年风雨,痛不欲生,最后抑郁而死。 唐太宗李世民十五岁时娶了十三岁的长孙皇后为妻。当时,李渊仅仅只是唐国公,而李世民也仅是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直到婚后的第六年,才迎来了嫡长子李承乾的诞生。此后,长孙皇后又为李世民接二连三生下了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以及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四个女儿。另外,长孙皇后还收养了养女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母亲了,她一共为李世民生下了三子四女,还抚养了一名养女,共八名子女。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女,是不是就会很幸福,人生就会很圆满了?生在帝王家,只能说是含着金汤勺出生了,可是,个人的命运,还是要看个人的造化了。嫡长子李承乾618年,李渊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唐。第二年,李世民嫡长子出生在宫内的承乾殿,并以殿为名,取名李承乾。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为了太子。之后,逼迫李渊禅位,登基称帝。同年,年仅八岁的李承乾成为了太子。李承乾原本聪明可爱,可是在成长过程中,却突患脚疾,而身旁的老师也过于苛责,再加上李世民过于宠爱嫡次子李泰,致使他性情大变,干出了很多荒唐事。诸如刺杀恩师、宠幸男优、崇尚胡俗等等,甚至扬言要投奔突厥,做一名突厥将军。这也导致他跟唐太宗,以及老师们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最终,李承乾与自己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陈国公侯君集、杜如晦之子驸马杜荷、长广公主之子赵节等人,密谋攻打李世民所住的宫殿,准备逼迫李世民禅位。结果,被人告发,侯君集等人被处死,李承乾则被废囚禁,很快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也很伤心,将李承乾以国公之礼安葬。嫡次子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嫡次子。同时,他还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素有“宠冠诸王”之称。原本,李泰在出生的第二年,被过继给了他早逝的三叔李玄霸。李世民登基之后,又将李泰归宗。李泰长大之后,按照惯例,应该之藩,不得在京城居留。可是,李世民却特别恩准李泰留在京城。李泰因为较胖,李世民怕其上朝走路辛苦,特别恩准他可以乘坐小轿到朝所。李世民听说朝内三品以上的大臣,对李泰不够尊重,立刻把三品以上的朝臣宣到御前,严词质问。“房玄龄以下,战栗流汗”,吓得个个是汗流浃背。以上的事情,足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偏宠。这也是导致太子李承乾,心不自安的主要原因。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雄主,还是犯了跟他爹李渊一样的错误。李泰倒也不含糊,为了争宠邀功,向李世民请示后,编撰了史上有名的奇书《括地志》。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各地的行政建制、山川地貌、风俗特产等等,让李世民一览便知他掌控下的大唐风貌。李泰暨此也拉拢亲信,结交朋党,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李承乾谋逆案发被废,李世民有意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在李世民面前信誓旦旦的说,在他死前会杀死自己的儿子,然后传位给弟弟李治。可是,一转脸,李泰却在背后恐吓李治。事情传到李世民耳中,太宗开始犹豫了。而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也建议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可以开藩王争宠夺嫡之先河。最终,李泰没能成为太子,被废为郡王后囚禁于皇城北苑。之后,唐太宗又重新加封李泰为濮王。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登基。李治在表面上,非常优待李泰。三年后,李泰去世,唐高宗下令厚葬,并追赠李泰为太尉、雍州牧。嫡三子李治李治的两个哥哥李承乾、李泰发生了夺嫡之争,双双被废,而李治则坐收了渔翁之利,在舅舅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之下,被立为了太子。唐太宗死后,他顺利继位,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一生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灭西突厥、战百济、吞并高句丽,武功非凡。不过,他所做的“最辉煌”的事情,还是把武则天从寺院接了出来,将武则天立为了皇后。李治因为身体欠佳,再加上他优柔的性格,最终,让武则天夺权成功,差点葬送了李唐的大好河山。而李治自己,也在病痛与无奈中,病逝于东都洛阳的贞观殿,葬于乾陵。嫡长女长乐公主长乐公主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女,备受宠爱。长大后,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她的亲表哥长孙冲。古人还真是喜欢亲上家亲,就喜欢让表兄妹结婚。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因为宠爱就想增加她的嫁妆,在魏征的谏言下,只能作罢。不能不说,唐太宗和魏征虽然喜欢作秀,可是,很多时候,太宗还是听进去了。长孙皇后为此还专门赏赐了魏征。再看看大清朝乾隆嫁十公主时候的嫁妆,超出标准十数倍之多。普通人家还好,皇家如此做,岂不是带头破坏礼制规矩,会引发很多不满与争端。长乐公主因病二十二岁时去逝,唐太宗因此伤心不已,下旨陪葬昭陵。嫡次女城阳公主城阳公主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她最初嫁给了杜如晦的次子杜荷。杜荷因为城阳公主之故,特授襄阳郡公的爵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杜荷因为牵涉到太子李承乾谋逆案被杀,城阳公主就成了寡妇。唐太宗心疼自己的女儿,就将城阳公主改嫁了薛瓘。城阳公主和薛瓘共生有三子,其中薛绍所娶,就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唐高宗时期,城阳公主因为牵涉巫蛊,他的夫君薛瓘被贬房州刺史。城阳公主执意和薛瓘一起到房州上任,最后,两人先后在房州去世。城阳公主死后陪葬昭陵。嫡三女晋阳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才三岁。等她稍大点,知道了失去母亲的哀伤,就经常在长孙皇后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哭泣。这让唐太宗对她也是哀怜不已,倍加疼爱。当时的晋王李治,比晋阳公主年长五岁,还在宫中,就跟妹妹相依为命。由此,兄妹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李治出门,晋阳公主都要亲自送哥哥。晋阳公主受唐太宗怜爱,所以,能够经常随侍太宗左右。这也给了她很多便利,临摹的一手真假难辨的太宗飞白书。甚至,晋阳公主凭借自己的聪慧,还经常给惹怒了太宗的大臣解围。常说天妒英才,上天也同样嫉妒聪慧、美丽且善良的晋阳公主。晋阳公主十二岁时,突然离世。唐太宗李世民伤心到一个多月吃不下饭,每每想到晋阳公主就不觉得潸然泪下。太宗对劝谏的大臣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哭也无益,可就是控制不住呀。果然爸爸还是最疼爱女儿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嫡四女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时,新城公主不满两岁。她八岁时获封衡山公主,并许配给了魏征之子魏叔玉。魏征将谏言奏章留有抄本,还曾经给褚遂良看。在他死后,唐太宗得知了此事,大怒,不但命人推倒了他亲提给魏征的御碑,还取消了婚约。之后,新城公主嫁给了长孙家族的长孙诠。长孙诠与长孙皇后、长孙无忌,是同一高祖父。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在与高宗和武则天的斗争中被削爵罢官,流放黔州,后又被逼自杀。长孙家族被牵连,长孙诠也被流放,后被武则天派人杀害。新城公主之后改嫁韦正矩,两人夫妻关系非常恶劣。三十岁时,新城公主突然死亡,死因不明。唐高宗因此迁怒于韦正矩,将其斩首示众,并下令将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礼陪葬昭陵。养女豫章公主豫章公主是李世民的第六女,其生母是李世民的一个低等级妃嫔,因生豫章公主,难产而亡。长孙皇后就收养了豫章公主,待之如己出。豫章公主后来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之子唐善识。豫章公主的身体应该不太好,所以,她曾经捐资,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南壁造了两个小龛,为她自己和子女祈求平安。但是,这并没能给豫章公主带来长寿,还是在太宗年间去世。豫章公主虽然是长孙皇后的养女,可她却是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太宗对于生母早逝的这个女儿也是疼爱有加。豫章公主去世后,唐太宗因为思念这个女儿,“久著素服”,远远超过了父亲为子女服丧的礼法时间。这可急坏了魏征等一班大臣,“群情悚栗,咸不自宁”。还是在魏征的谏言下,李世民才穿回了常服。最后,豫章公主夫妇陪葬昭陵。总体而言,在大唐朝,做嫡公主要比做嫡子幸福。在唐朝做太子,因为夺嫡争宠,不是被废、被杀,就是因为精神压力巨大,导致体弱多病。李治和他的两个哥哥就是前车之鉴。而嫡公主,因为受皇帝和皇后的疼爱,很少会被送去外藩和亲。嫡公主嫁入大臣之家,有皇帝撑腰,生活幸不幸福不知道,至少可以嚣张那么一点点。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作者:史遇春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整天梦想着权势与富贵的人,他们都曾深切地希望:既然今生不成,那么,来世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其间的道理并不粗糙。而且,这道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有些不知事的孩子,梦想着,来世能有一位有钱有势的爸爸;有些缺乏钱财的人,梦想着,下辈子能够托生为土豪富翁;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梦想着,来生能够当大官;有些生活不美满的女人,梦想着,下一世能够嫁一个高富帅的郎君;……虽然,怀揣梦想的人不同;虽然,这些人的梦想,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是,就本质而言,这些梦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对今生的身世和自我并不满意、也不满足,于是,他们便寄望于来生来世;他们的寄望,其实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对其所寄望的来世人生或来生角色,并没有十足的了解;他们的寄望,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表象,对于表象后面的实质,他们完全是茫然无知的;他们的寄望,其实是对人生的误解,因为:原本,按照乐观的看法,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原本,按照悲观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表面化、浅薄化的认知,使得那些怀揣来世梦想的人们,将他们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仅仅停留在容颜上、停留在享乐上、停留在金钱的挥霍上、停留在权势的颐指气使上……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后的真实的一切,比如:容颜后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纠葛纷争;享乐后面,或许是看不见的危机四伏;金钱后面,大概有说不尽的奴颜婢膝;权势后面,一定有写不了的杀伐斗争;……算了,不说现实,现实说来太残酷。好吧,只说历史,历史听来似笑谈。在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那么几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历史清楚地记载着,说是他们发誓:来世,或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在说这些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引子。话说,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朝齐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废帝萧昭业,在身为南郡王时,父亲萧长懋总是约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为这样,萧昭业曾对豫章王(即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萧昭业叔祖父)妃庾氏说:“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来,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帅(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紧随不离,一举一动,均受限制;主帅还动不动就把他们抓捕起来。这样看来,就连街头市面上屠户酒家的富儿,也要比他们自在百倍啊。”齐废帝萧昭业的言语,可述者有二: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还不及屠户酒家的富儿自在。说完引子,再来看那些发誓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刘子鸾(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刘子鸾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领东中郎将、吴郡太守;九月,改封为新安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刘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刘子鸾生母殷淑仪,宠倾后宫。因母之故,刘子鸾爱冠诸子(宋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刘子鸾之前,刘骏已有7子)。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顾、恩遇的人,当时,没有不进入刘子鸾的府邸、封国的。殷淑仪死后,被追封为贵妃;刘子鸾加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刘子鸾加官中书令,领司徒。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子鸾兼任抚军将军;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刘子鸾死时,年仅10岁,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书令、领司徒、任将军。宋前废帝刘子业向来嫉恨这位同父异母弟最受父皇恩宠,故而,在即位之后,他便将刘子鸾赐死。当日,一同被赐死的,还有刘子鸾的同母弟妹。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载,刘子鸾的同生弟有:“次齐敬王子羽,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晋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并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师,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即:齐敬王刘子羽、晋陵孝王刘子云、皇子刘子文、南海哀王刘子师,均为刘子鸾的同生弟。未知,当时赐死者,以上诸人中,共有几人?刘子鸾同母妹不详(有第十二皇女?见下)。宋明帝(刘彧)即位之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谥孝敬;命建平王刘景素之子刘延年承刘子鸾之嗣,并将刘子鸾改葬于秣陵县龙山。同时,追赠第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复追封刘子师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为刘子鸾同生弟、妹。据《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帝(宋前废帝)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一个10岁的孩子,赐死之前,说是:“但愿此身,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想一想,都是酸楚。这个时候,很多人大约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时的风光。反过来想,在刘子鸾封王拜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赐死时,发誓的凄凉酸楚。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位:南朝宋顺帝刘准刘准(一作刘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刘准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刘准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实际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杀于丹阳宫,年仅13岁。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齐纪一》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农历己未年·公元479年)载:“(夏季,四月)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宋顺帝死时,年仅13岁。年纪虽小,但他对人间的杀伐似乎已经点滴在心了。因为恐惧,他逃跑于佛盖之下。被引出时,这个13岁的孩子,先问道:“这是要杀了我吗?”随后,又哭着说是:“但愿以后,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啊!听闻此语,“宫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第十《顺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年号)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第三位: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杨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其母为小刘良娣(杨昭有两个刘良娣,大刘良娣为燕王杨倓之母)。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奉命留守东都洛阳。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乱定,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被降为潞国公。随后,杨侗终被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16岁。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619年)载:“王世充以礼部尚书裴仁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长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杀世充及其党,复尊立皇泰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从之,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皇泰主曰: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百年欲为启陈,世恽不许;又请与皇太后辞决,亦不许。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须知,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杨侑,母为韦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侑被大丞相李渊所废,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云病死,或云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杨侗与杨侑均谥号为恭皇帝。〕杨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权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为,首先就过不了掌权者手下人这一关。杨侗死前,想要见其母皇太后一面,进行诀别,没有被容许。于是,他只能寄望于来世,焚香礼佛,在佛前发愿:“但愿自今以后,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杨侗饮下毒药,不死;最后,他被缢杀。生在皇家的人,面对残酷处境、面对生命的危机,发下重誓,不愿再生帝王之家。不知道,享受皇权带来的赫赫威势与灼灼荣华时,帝室的众人,又是怎样的心理?难道,只有苦难与死亡的威胁,才会唤起人的反思与醒悟?羡慕皇家的人,看到的,尽是权势和荣华,但是,权势和荣华背后的争夺与生杀,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状况,似乎和“围墙理论”暗合:墙外的人羡慕里面,想进去;墙内的人畅想外面,盼出来。文末,再补两条。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五《松月堂目下旧见》下载: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曾做诗云:可喟当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袈裟。福临生前笃信佛教,有传言其抛弃九五之尊,隐遁寺庙禅院。有此诗,或亦有所影也。对福临而言,情况似乎尚不严重:只是误会之间,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烦恼而已。另据清·佚名氏《阳秋剩笔》记载: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崩逝之后,时人哀悼,撰写对联挽吊者盈千累万,但是,其中好的对子并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顺鼎)的对联,对仗既工且整,意思隐而含,可称是一时杰作,其联云: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母日,于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所谓孝钦太后不愿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语,还是挽吊者的臆词?易顺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盦(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闵尔昌、易顺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罗瘿公)之一。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峨嵋诗录》、《宣南集》、《楚颂亭词》、《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等。西汉·扬雄《解嘲》有云:“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无论是平民窟,还是帝王家;或均可以为戒!(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中国历史经历了几大乱几大治,其中第一次治乱时间莫过于春秋战国到秦国之治。战国时期虽短暂,但诸侯之间的争斗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实在要找什么理由,那就是打仗,打赢了就是理由。在六国对秦国前期,赵国就比秦国牛得多。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盘踞在邯郸地带的赵国打败了秦国,秦国表面上表示称臣,但暗地里一直想报复,赵国便设一计,叫秦国送一人质养在赵国,以示诚意。秦国被迫把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往赵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软禁在赵国邯郸的赢异人的意志渐渐地被消磨光了,他感觉自己此生就这么毁了。就在他郁郁寡欢之时,碰巧遇到了一个名叫吕不韦的珠宝商人,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挚友。这个精明透顶的吕不韦,之所以会与落难的赢异人成为挚友,其心迹自然另有所图:把宝押在这个暂时不得志的王子身上,远比做珠宝买卖更实惠。于是他就开始了一出旷日持久的“钓国”政治谋划。吕不韦向来工于心计,在他经商期间就曾游遍了当时的七国,深各国的经济政治概况。他看到了秦国用商鞅变法之略,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国力日益强大,因此他认定秦国将会成为未来的“一哥”。于是,他决定把经商赚来的巨大财富投入政治活动,把这块宝押在秦国身上,以秦国的发展带动自己的发达兴旺。于是他谋划了一条循序渐进的“钓国路线”。首先,吕不韦不惜巨资,把自己在邯郸认识的一名叫卓昭的歌伎找了来,并纳其为妾。因卓昭本是赵国人,与吕不韦行夫妻礼后取名赵姬。由于赵姬相貌也算得上极品,很快就被嬴异人看上了,但又苦于赵姬已是吕不韦的夫人,不好也不敢动其心思。 吕不韦却在想,赢异人虽然将来必是秦国的新君,但却不是安国君最宠爱的姬妾华阳夫人的亲生儿子,继承秦国皇位一事还不牢靠,于是他便与异人协商,自己替他去秦国打通关节,为他日后回归祖国做好铺垫。嬴异人此时身在异乡,举目无亲,如今有人替他设想将来的政治路途,他自然感激涕零,于是当即表示,以后的秦国军政大权由吕不韦做主。经异人“授权”后,吕不韦便拿出几千两金子,潜入秦国,买通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其找妹妹说情。华阳夫人经不起不韦重金的诱,同意收嬴异人为义子,并在安国君那里吹枕边风,说赢异人如何如何孝顺、有作为,应该立他为太子。安国君不觉其中有诈,反觉得华阳夫人很大度,便同意了她的请求。这样,吕不韦认定赢异人继承皇位板上钉钉。这么一来,赵姬的任务就简单了:用美色给异人下套,让他的魂魄都离不开她。这个过程就像吕不事先都把剧本写好了,让赵姬去演绎一样。 刚开始,赢异人对赵姬还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半步。吕不韦从秦国回来后,便邀赢异人来府上欢宴,以庆祝自己国之行的马到成功酒到半酣,令赵姬盛装出来劝酒。赢异人见赵姬玉步轻移,香风袭人,禁不住目眩神痴,赵姬也秋波婉转。赵姬敬酒,嬴异人接酒时,看着赵姬的媚态,两眼都发直了。吕不韦见赢异人已经入迷,遂借口有事,暂行告退,命赵姬继续陪异人饮酒。此时的异人正欲火难填,趁吕不韦离席,立马向赵姬扑去,当赵姬半推半就之际,吕不韦却闯了进来,他假装愤怒地把赢异人斥责一顿,说他不够朋友,太让人失望了。嬴异人自觉理亏,立即跪下求饶,说自己斗胆冒犯,也是一时冲动,都是那酒闹的,还请吕兄开恩。不韦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起来!你既看中了她,那就送给你了。”异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还有这么为朋友舍弃一切的人,这让谁遇上了谁不感一辈子恩啊?他欣喜若狂像捣蒜一样向吕不韦连连作揖,感谢老兄的洪恩。两个男人对改变一个女人命运的决定只通过三两句话就这样完成了,连个基本的仪式都没有,赵姬岂能不感到委屈?在吕不韦走出房间时,她就伏在一旁,可怜楚楚,哭哭啼啼。嬴异人过来安慰:“莫伤心,往后,我一定比吕不韦待你更好。”“事已至此,我也没脸面在昌家做人了,再看你现在这种状况,对我又不能明媒正娶,将来依靠啥呀?”“我的宝贝啊,”嬴异人说,“我将来是天子,我现在就许诺你,将来回到秦国,一定立你为正室:咱俩生的孩子,立为皇储,这样你满意了吗?赵姬破涕为笑了。笑得更欢的当然是隔墙的那只耳朵。此后,异人与赵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8个月后,赵姬产下一男婴,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赢异人虽然对赢政的血统持有疑窦,但苦于自己人所爱而理亏,又死无对证,只当赢政姑且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三年后,也就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赵两国再度失和,秦国派大将王齮攻打邯郸,危急时刻,赵国祭出了要杀害人质赢异人之旗,企图逼退秦师,此时吕不韦的金钱再次起了作用他花了重金贿赂赵国守吏,致使赢异人得以安全逃脱,并回归秦国。异人见了华阳夫人,立即按照吕不韦的事先部署,拜其为母。从此早晚间安,一切礼数均在此前吕不韦处做过专门培训的,所以华阳夫人特别感动。在她的作用下,赢异人被立为储君。不久后,昭襄王病故,安国君即位,年号秦孝文王。赢异人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太子。秦孝文王本来有华阳夫人日夜陪伴时,生活还算检点,但经吕不韦和赵姬设计,一方面不断为他提供美色,另一方面不断给他下催情药,致使秦孝文王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没过多久便因贪欢过度而死。秦孝文王卒后,嬴异人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王位,年号秦庄襄王。华阳夫人为皇太后,赵姬为皇后,嬴政为太子,另封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尽管异人对吕不韦的物质感恩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天生就是昏庸的主。随着秦国在吕不韦的日理万机中日益走向强盛,异人也渐渐地对他警惕起来。这对吕不韦乃至赵姬无疑都是威胁,于是吕不韦再和赵姬密谋,必须尽快除掉异人,立嬴政为王。怎么除?当然是故伎重演—美色!一方面是赵姬本身夜夜献宠,使尽妖媚之能事;另一方面是给后宫充实佳丽,诱使嬴异人贪欢成瘾。不久,嬴异人便身衰体弱,不到36岁就入土找他老爹去了。嬴异人死后,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公元前246年),尊赵姬为太后,吕不韦为仲父,掌管全部国事。至此,吕不韦基本完成了用一个女人“钓”一个国家的惊世创举。然而,随着嬴政的渐渐长大成熟,吕不韦和赵姬的命运走势就不像以往那样从容了。嬴政心里很清楚,吕不韦将是他治国中的最大障碍,因此两人都在暗中较着劲儿。但真正的祸却出在赵姬身上,她年轻守寡,不甘寂寞,与吕不韦旧情复发,无奈苟且之事多了自然会招致横祸,吕不韦出于权宜,找来一个叫嫪毐的猛男“伺候”太后,此后两人在后宫朝不分,赵姬不久再次怀上了孕为了瞒过嬴政,在吕不韦协助下,赵姬与躲到离咸阳不远的一座雍宫居住,并先后产下了两个男孩。可以想象,这么一起事关一国之君奇耻大辱之事,嬴政能不知道吗?但基于当时嬴政正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吞并六国的宏图伟略上,只好采用先攘外后安内的策略。嫪毐也在为自己的命运盘算,他想,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反正早晚此事都得暴露,到暴露的那一天,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或许还能拼出个天下来。于是他开始收买党羽,与赵姬密谋,欲除赢政。可是还未等他动手,消息就被走漏了出去。嬴政立即命令昌平君抓捕,将其五马分尸,紧接着又从雍宫搜出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当场杀死。事发后,吕不韦又被嬴政贬入蜀中。吕不韦接到旨意后,想说出赢政的身世,但基于嬴政暴戾高傲的秉性,他再三思虑后,只好选择将此实情泡鸩而饮。吕不韦死后,赵姬回想自己与他共度的几十年风雨,痛不欲生,最后抑郁而死。 唐太宗李世民十五岁时娶了十三岁的长孙皇后为妻。当时,李渊仅仅只是唐国公,而李世民也仅是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直到婚后的第六年,才迎来了嫡长子李承乾的诞生。此后,长孙皇后又为李世民接二连三生下了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以及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四个女儿。另外,长孙皇后还收养了养女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母亲了,她一共为李世民生下了三子四女,还抚养了一名养女,共八名子女。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女,是不是就会很幸福,人生就会很圆满了?生在帝王家,只能说是含着金汤勺出生了,可是,个人的命运,还是要看个人的造化了。嫡长子李承乾618年,李渊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唐。第二年,李世民嫡长子出生在宫内的承乾殿,并以殿为名,取名李承乾。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为了太子。之后,逼迫李渊禅位,登基称帝。同年,年仅八岁的李承乾成为了太子。李承乾原本聪明可爱,可是在成长过程中,却突患脚疾,而身旁的老师也过于苛责,再加上李世民过于宠爱嫡次子李泰,致使他性情大变,干出了很多荒唐事。诸如刺杀恩师、宠幸男优、崇尚胡俗等等,甚至扬言要投奔突厥,做一名突厥将军。这也导致他跟唐太宗,以及老师们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最终,李承乾与自己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陈国公侯君集、杜如晦之子驸马杜荷、长广公主之子赵节等人,密谋攻打李世民所住的宫殿,准备逼迫李世民禅位。结果,被人告发,侯君集等人被处死,李承乾则被废囚禁,很快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也很伤心,将李承乾以国公之礼安葬。嫡次子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嫡次子。同时,他还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素有“宠冠诸王”之称。原本,李泰在出生的第二年,被过继给了他早逝的三叔李玄霸。李世民登基之后,又将李泰归宗。李泰长大之后,按照惯例,应该之藩,不得在京城居留。可是,李世民却特别恩准李泰留在京城。李泰因为较胖,李世民怕其上朝走路辛苦,特别恩准他可以乘坐小轿到朝所。李世民听说朝内三品以上的大臣,对李泰不够尊重,立刻把三品以上的朝臣宣到御前,严词质问。“房玄龄以下,战栗流汗”,吓得个个是汗流浃背。以上的事情,足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偏宠。这也是导致太子李承乾,心不自安的主要原因。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雄主,还是犯了跟他爹李渊一样的错误。李泰倒也不含糊,为了争宠邀功,向李世民请示后,编撰了史上有名的奇书《括地志》。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各地的行政建制、山川地貌、风俗特产等等,让李世民一览便知他掌控下的大唐风貌。李泰暨此也拉拢亲信,结交朋党,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李承乾谋逆案发被废,李世民有意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在李世民面前信誓旦旦的说,在他死前会杀死自己的儿子,然后传位给弟弟李治。可是,一转脸,李泰却在背后恐吓李治。事情传到李世民耳中,太宗开始犹豫了。而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也建议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可以开藩王争宠夺嫡之先河。最终,李泰没能成为太子,被废为郡王后囚禁于皇城北苑。之后,唐太宗又重新加封李泰为濮王。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登基。李治在表面上,非常优待李泰。三年后,李泰去世,唐高宗下令厚葬,并追赠李泰为太尉、雍州牧。嫡三子李治李治的两个哥哥李承乾、李泰发生了夺嫡之争,双双被废,而李治则坐收了渔翁之利,在舅舅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之下,被立为了太子。唐太宗死后,他顺利继位,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一生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灭西突厥、战百济、吞并高句丽,武功非凡。不过,他所做的“最辉煌”的事情,还是把武则天从寺院接了出来,将武则天立为了皇后。李治因为身体欠佳,再加上他优柔的性格,最终,让武则天夺权成功,差点葬送了李唐的大好河山。而李治自己,也在病痛与无奈中,病逝于东都洛阳的贞观殿,葬于乾陵。嫡长女长乐公主长乐公主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女,备受宠爱。长大后,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她的亲表哥长孙冲。古人还真是喜欢亲上家亲,就喜欢让表兄妹结婚。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因为宠爱就想增加她的嫁妆,在魏征的谏言下,只能作罢。不能不说,唐太宗和魏征虽然喜欢作秀,可是,很多时候,太宗还是听进去了。长孙皇后为此还专门赏赐了魏征。再看看大清朝乾隆嫁十公主时候的嫁妆,超出标准十数倍之多。普通人家还好,皇家如此做,岂不是带头破坏礼制规矩,会引发很多不满与争端。长乐公主因病二十二岁时去逝,唐太宗因此伤心不已,下旨陪葬昭陵。嫡次女城阳公主城阳公主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她最初嫁给了杜如晦的次子杜荷。杜荷因为城阳公主之故,特授襄阳郡公的爵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杜荷因为牵涉到太子李承乾谋逆案被杀,城阳公主就成了寡妇。唐太宗心疼自己的女儿,就将城阳公主改嫁了薛瓘。城阳公主和薛瓘共生有三子,其中薛绍所娶,就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唐高宗时期,城阳公主因为牵涉巫蛊,他的夫君薛瓘被贬房州刺史。城阳公主执意和薛瓘一起到房州上任,最后,两人先后在房州去世。城阳公主死后陪葬昭陵。嫡三女晋阳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才三岁。等她稍大点,知道了失去母亲的哀伤,就经常在长孙皇后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哭泣。这让唐太宗对她也是哀怜不已,倍加疼爱。当时的晋王李治,比晋阳公主年长五岁,还在宫中,就跟妹妹相依为命。由此,兄妹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李治出门,晋阳公主都要亲自送哥哥。晋阳公主受唐太宗怜爱,所以,能够经常随侍太宗左右。这也给了她很多便利,临摹的一手真假难辨的太宗飞白书。甚至,晋阳公主凭借自己的聪慧,还经常给惹怒了太宗的大臣解围。常说天妒英才,上天也同样嫉妒聪慧、美丽且善良的晋阳公主。晋阳公主十二岁时,突然离世。唐太宗李世民伤心到一个多月吃不下饭,每每想到晋阳公主就不觉得潸然泪下。太宗对劝谏的大臣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哭也无益,可就是控制不住呀。果然爸爸还是最疼爱女儿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嫡四女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时,新城公主不满两岁。她八岁时获封衡山公主,并许配给了魏征之子魏叔玉。魏征将谏言奏章留有抄本,还曾经给褚遂良看。在他死后,唐太宗得知了此事,大怒,不但命人推倒了他亲提给魏征的御碑,还取消了婚约。之后,新城公主嫁给了长孙家族的长孙诠。长孙诠与长孙皇后、长孙无忌,是同一高祖父。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在与高宗和武则天的斗争中被削爵罢官,流放黔州,后又被逼自杀。长孙家族被牵连,长孙诠也被流放,后被武则天派人杀害。新城公主之后改嫁韦正矩,两人夫妻关系非常恶劣。三十岁时,新城公主突然死亡,死因不明。唐高宗因此迁怒于韦正矩,将其斩首示众,并下令将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礼陪葬昭陵。养女豫章公主豫章公主是李世民的第六女,其生母是李世民的一个低等级妃嫔,因生豫章公主,难产而亡。长孙皇后就收养了豫章公主,待之如己出。豫章公主后来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之子唐善识。豫章公主的身体应该不太好,所以,她曾经捐资,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南壁造了两个小龛,为她自己和子女祈求平安。但是,这并没能给豫章公主带来长寿,还是在太宗年间去世。豫章公主虽然是长孙皇后的养女,可她却是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太宗对于生母早逝的这个女儿也是疼爱有加。豫章公主去世后,唐太宗因为思念这个女儿,“久著素服”,远远超过了父亲为子女服丧的礼法时间。这可急坏了魏征等一班大臣,“群情悚栗,咸不自宁”。还是在魏征的谏言下,李世民才穿回了常服。最后,豫章公主夫妇陪葬昭陵。总体而言,在大唐朝,做嫡公主要比做嫡子幸福。在唐朝做太子,因为夺嫡争宠,不是被废、被杀,就是因为精神压力巨大,导致体弱多病。李治和他的两个哥哥就是前车之鉴。而嫡公主,因为受皇帝和皇后的疼爱,很少会被送去外藩和亲。嫡公主嫁入大臣之家,有皇帝撑腰,生活幸不幸福不知道,至少可以嚣张那么一点点。玄武门之变背景,李渊父子四人在隋末的夺位之中赢得了胜利,然而,儿子多了好打仗,儿子多了难分家。第一 李渊责任。李渊对三个儿子的或者说宽容吧!他没有严格执行君臣之礼,太子和兄弟之间都是行的家人之礼,兄弟之间见面或者进宫都是骑马而行,相互佩刀剑出入宫廷,他眼见太子和李世民夺位已经白热化,他没有强行干预,他先是亲口许诺李世民平判一些叛乱后,就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食言,又想让李世民入驻东都,结果怕以后兄弟分道扬镳作罢。他所有做的这些既没有让李世民意平,反而让太子和李元吉结成更紧密的同盟,可以说是反而激化了矛盾。第二 李建成,初起兵时,和父亲弟弟们一起冲杀,应该说也有几分才干,后来因为已是太子就更多留守后方,于是战功和势力有点落了下风,感受到李世民的威胁,于是他和李元吉结成联盟,许诺自己做了皇帝,立李元吉为太弟,百年之后传位于他。李元吉居然也答应了,可见李元吉也有野心,他没有想到自己和大哥二哥情况不一样,大哥多年太子想保住太子之位可以想象。二哥功勋卓著,能力出众,有夺位之心可以理解。所以说有暗里有三股力量纠缠。第三 李世民,南征北战,功高自然震主,被封为天策将军,地位仅此于太子,在诸王之上,他在夺嫡的路上应该说明里暗里也用了不少的力,就是太子命好,是嫡长子,始终未能实现,太子和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进了不少坏话,发展到玄武门之变前夕,他手下的房玄龄,杜如晦被调离秦王府,明令要是再去秦王府就要治罪,秦王手下大将收买不成,就要在即将出征突厥,而李元吉挂帅的情况下,被调到李元吉手下,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一个主帅对付几个手下应该是容易的。就在这样危急关头,秦王府众人一致要求先下手为强,就是这样情况下,秦王第一次派人去叫房玄龄,杜如晦回来议事,房杜因为明令他们不能再会秦王府就没有回来。秦王听报,解下自己佩剑,让人再去,说到不回来就用此剑诛杀两人,房杜二人一看秦王已经下定决心,于是乔装打扮回到秦王府,共谋大业。也就有了玄武门之变。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作者:史遇春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整天梦想着权势与富贵的人,他们都曾深切地希望:既然今生不成,那么,来世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其间的道理并不粗糙。而且,这道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有些不知事的孩子,梦想着,来世能有一位有钱有势的爸爸;有些缺乏钱财的人,梦想着,下辈子能够托生为土豪富翁;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梦想着,来生能够当大官;有些生活不美满的女人,梦想着,下一世能够嫁一个高富帅的郎君;……虽然,怀揣梦想的人不同;虽然,这些人的梦想,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是,就本质而言,这些梦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对今生的身世和自我并不满意、也不满足,于是,他们便寄望于来生来世;他们的寄望,其实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对其所寄望的来世人生或来生角色,并没有十足的了解;他们的寄望,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表象,对于表象后面的实质,他们完全是茫然无知的;他们的寄望,其实是对人生的误解,因为:原本,按照乐观的看法,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原本,按照悲观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表面化、浅薄化的认知,使得那些怀揣来世梦想的人们,将他们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仅仅停留在容颜上、停留在享乐上、停留在金钱的挥霍上、停留在权势的颐指气使上……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后的真实的一切,比如:容颜后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纠葛纷争;享乐后面,或许是看不见的危机四伏;金钱后面,大概有说不尽的奴颜婢膝;权势后面,一定有写不了的杀伐斗争;……算了,不说现实,现实说来太残酷。好吧,只说历史,历史听来似笑谈。在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那么几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历史清楚地记载着,说是他们发誓:来世,或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在说这些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引子。话说,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朝齐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废帝萧昭业,在身为南郡王时,父亲萧长懋总是约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为这样,萧昭业曾对豫章王(即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萧昭业叔祖父)妃庾氏说:“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来,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帅(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紧随不离,一举一动,均受限制;主帅还动不动就把他们抓捕起来。这样看来,就连街头市面上屠户酒家的富儿,也要比他们自在百倍啊。”齐废帝萧昭业的言语,可述者有二: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还不及屠户酒家的富儿自在。说完引子,再来看那些发誓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刘子鸾(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刘子鸾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领东中郎将、吴郡太守;九月,改封为新安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刘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刘子鸾生母殷淑仪,宠倾后宫。因母之故,刘子鸾爱冠诸子(宋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刘子鸾之前,刘骏已有7子)。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顾、恩遇的人,当时,没有不进入刘子鸾的府邸、封国的。殷淑仪死后,被追封为贵妃;刘子鸾加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刘子鸾加官中书令,领司徒。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子鸾兼任抚军将军;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刘子鸾死时,年仅10岁,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书令、领司徒、任将军。宋前废帝刘子业向来嫉恨这位同父异母弟最受父皇恩宠,故而,在即位之后,他便将刘子鸾赐死。当日,一同被赐死的,还有刘子鸾的同母弟妹。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载,刘子鸾的同生弟有:“次齐敬王子羽,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晋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并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师,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即:齐敬王刘子羽、晋陵孝王刘子云、皇子刘子文、南海哀王刘子师,均为刘子鸾的同生弟。未知,当时赐死者,以上诸人中,共有几人?刘子鸾同母妹不详(有第十二皇女?见下)。宋明帝(刘彧)即位之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谥孝敬;命建平王刘景素之子刘延年承刘子鸾之嗣,并将刘子鸾改葬于秣陵县龙山。同时,追赠第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复追封刘子师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为刘子鸾同生弟、妹。据《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帝(宋前废帝)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一个10岁的孩子,赐死之前,说是:“但愿此身,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想一想,都是酸楚。这个时候,很多人大约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时的风光。反过来想,在刘子鸾封王拜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赐死时,发誓的凄凉酸楚。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位:南朝宋顺帝刘准刘准(一作刘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刘准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刘准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实际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杀于丹阳宫,年仅13岁。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齐纪一》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农历己未年·公元479年)载:“(夏季,四月)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宋顺帝死时,年仅13岁。年纪虽小,但他对人间的杀伐似乎已经点滴在心了。因为恐惧,他逃跑于佛盖之下。被引出时,这个13岁的孩子,先问道:“这是要杀了我吗?”随后,又哭着说是:“但愿以后,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啊!听闻此语,“宫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第十《顺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年号)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第三位: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杨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其母为小刘良娣(杨昭有两个刘良娣,大刘良娣为燕王杨倓之母)。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奉命留守东都洛阳。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乱定,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被降为潞国公。随后,杨侗终被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16岁。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619年)载:“王世充以礼部尚书裴仁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长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杀世充及其党,复尊立皇泰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从之,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皇泰主曰: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百年欲为启陈,世恽不许;又请与皇太后辞决,亦不许。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须知,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杨侑,母为韦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侑被大丞相李渊所废,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云病死,或云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杨侗与杨侑均谥号为恭皇帝。〕杨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权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为,首先就过不了掌权者手下人这一关。杨侗死前,想要见其母皇太后一面,进行诀别,没有被容许。于是,他只能寄望于来世,焚香礼佛,在佛前发愿:“但愿自今以后,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杨侗饮下毒药,不死;最后,他被缢杀。生在皇家的人,面对残酷处境、面对生命的危机,发下重誓,不愿再生帝王之家。不知道,享受皇权带来的赫赫威势与灼灼荣华时,帝室的众人,又是怎样的心理?难道,只有苦难与死亡的威胁,才会唤起人的反思与醒悟?羡慕皇家的人,看到的,尽是权势和荣华,但是,权势和荣华背后的争夺与生杀,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状况,似乎和“围墙理论”暗合:墙外的人羡慕里面,想进去;墙内的人畅想外面,盼出来。文末,再补两条。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五《松月堂目下旧见》下载: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曾做诗云:可喟当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袈裟。福临生前笃信佛教,有传言其抛弃九五之尊,隐遁寺庙禅院。有此诗,或亦有所影也。对福临而言,情况似乎尚不严重:只是误会之间,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烦恼而已。另据清·佚名氏《阳秋剩笔》记载: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崩逝之后,时人哀悼,撰写对联挽吊者盈千累万,但是,其中好的对子并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顺鼎)的对联,对仗既工且整,意思隐而含,可称是一时杰作,其联云: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母日,于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所谓孝钦太后不愿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语,还是挽吊者的臆词?易顺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盦(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闵尔昌、易顺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罗瘿公)之一。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峨嵋诗录》、《宣南集》、《楚颂亭词》、《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等。西汉·扬雄《解嘲》有云:“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无论是平民窟,还是帝王家;或均可以为戒!(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中国历史经历了几大乱几大治,其中第一次治乱时间莫过于春秋战国到秦国之治。战国时期虽短暂,但诸侯之间的争斗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实在要找什么理由,那就是打仗,打赢了就是理由。在六国对秦国前期,赵国就比秦国牛得多。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盘踞在邯郸地带的赵国打败了秦国,秦国表面上表示称臣,但暗地里一直想报复,赵国便设一计,叫秦国送一人质养在赵国,以示诚意。秦国被迫把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往赵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软禁在赵国邯郸的赢异人的意志渐渐地被消磨光了,他感觉自己此生就这么毁了。就在他郁郁寡欢之时,碰巧遇到了一个名叫吕不韦的珠宝商人,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挚友。这个精明透顶的吕不韦,之所以会与落难的赢异人成为挚友,其心迹自然另有所图:把宝押在这个暂时不得志的王子身上,远比做珠宝买卖更实惠。于是他就开始了一出旷日持久的“钓国”政治谋划。吕不韦向来工于心计,在他经商期间就曾游遍了当时的七国,深各国的经济政治概况。他看到了秦国用商鞅变法之略,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国力日益强大,因此他认定秦国将会成为未来的“一哥”。于是,他决定把经商赚来的巨大财富投入政治活动,把这块宝押在秦国身上,以秦国的发展带动自己的发达兴旺。于是他谋划了一条循序渐进的“钓国路线”。首先,吕不韦不惜巨资,把自己在邯郸认识的一名叫卓昭的歌伎找了来,并纳其为妾。因卓昭本是赵国人,与吕不韦行夫妻礼后取名赵姬。由于赵姬相貌也算得上极品,很快就被嬴异人看上了,但又苦于赵姬已是吕不韦的夫人,不好也不敢动其心思。 吕不韦却在想,赢异人虽然将来必是秦国的新君,但却不是安国君最宠爱的姬妾华阳夫人的亲生儿子,继承秦国皇位一事还不牢靠,于是他便与异人协商,自己替他去秦国打通关节,为他日后回归祖国做好铺垫。嬴异人此时身在异乡,举目无亲,如今有人替他设想将来的政治路途,他自然感激涕零,于是当即表示,以后的秦国军政大权由吕不韦做主。经异人“授权”后,吕不韦便拿出几千两金子,潜入秦国,买通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其找妹妹说情。华阳夫人经不起不韦重金的诱,同意收嬴异人为义子,并在安国君那里吹枕边风,说赢异人如何如何孝顺、有作为,应该立他为太子。安国君不觉其中有诈,反觉得华阳夫人很大度,便同意了她的请求。这样,吕不韦认定赢异人继承皇位板上钉钉。这么一来,赵姬的任务就简单了:用美色给异人下套,让他的魂魄都离不开她。这个过程就像吕不事先都把剧本写好了,让赵姬去演绎一样。 刚开始,赢异人对赵姬还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半步。吕不韦从秦国回来后,便邀赢异人来府上欢宴,以庆祝自己国之行的马到成功酒到半酣,令赵姬盛装出来劝酒。赢异人见赵姬玉步轻移,香风袭人,禁不住目眩神痴,赵姬也秋波婉转。赵姬敬酒,嬴异人接酒时,看着赵姬的媚态,两眼都发直了。吕不韦见赢异人已经入迷,遂借口有事,暂行告退,命赵姬继续陪异人饮酒。此时的异人正欲火难填,趁吕不韦离席,立马向赵姬扑去,当赵姬半推半就之际,吕不韦却闯了进来,他假装愤怒地把赢异人斥责一顿,说他不够朋友,太让人失望了。嬴异人自觉理亏,立即跪下求饶,说自己斗胆冒犯,也是一时冲动,都是那酒闹的,还请吕兄开恩。不韦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起来!你既看中了她,那就送给你了。”异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还有这么为朋友舍弃一切的人,这让谁遇上了谁不感一辈子恩啊?他欣喜若狂像捣蒜一样向吕不韦连连作揖,感谢老兄的洪恩。两个男人对改变一个女人命运的决定只通过三两句话就这样完成了,连个基本的仪式都没有,赵姬岂能不感到委屈?在吕不韦走出房间时,她就伏在一旁,可怜楚楚,哭哭啼啼。嬴异人过来安慰:“莫伤心,往后,我一定比吕不韦待你更好。”“事已至此,我也没脸面在昌家做人了,再看你现在这种状况,对我又不能明媒正娶,将来依靠啥呀?”“我的宝贝啊,”嬴异人说,“我将来是天子,我现在就许诺你,将来回到秦国,一定立你为正室:咱俩生的孩子,立为皇储,这样你满意了吗?赵姬破涕为笑了。笑得更欢的当然是隔墙的那只耳朵。此后,异人与赵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8个月后,赵姬产下一男婴,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赢异人虽然对赢政的血统持有疑窦,但苦于自己人所爱而理亏,又死无对证,只当赢政姑且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三年后,也就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赵两国再度失和,秦国派大将王齮攻打邯郸,危急时刻,赵国祭出了要杀害人质赢异人之旗,企图逼退秦师,此时吕不韦的金钱再次起了作用他花了重金贿赂赵国守吏,致使赢异人得以安全逃脱,并回归秦国。异人见了华阳夫人,立即按照吕不韦的事先部署,拜其为母。从此早晚间安,一切礼数均在此前吕不韦处做过专门培训的,所以华阳夫人特别感动。在她的作用下,赢异人被立为储君。不久后,昭襄王病故,安国君即位,年号秦孝文王。赢异人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太子。秦孝文王本来有华阳夫人日夜陪伴时,生活还算检点,但经吕不韦和赵姬设计,一方面不断为他提供美色,另一方面不断给他下催情药,致使秦孝文王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没过多久便因贪欢过度而死。秦孝文王卒后,嬴异人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王位,年号秦庄襄王。华阳夫人为皇太后,赵姬为皇后,嬴政为太子,另封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尽管异人对吕不韦的物质感恩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天生就是昏庸的主。随着秦国在吕不韦的日理万机中日益走向强盛,异人也渐渐地对他警惕起来。这对吕不韦乃至赵姬无疑都是威胁,于是吕不韦再和赵姬密谋,必须尽快除掉异人,立嬴政为王。怎么除?当然是故伎重演—美色!一方面是赵姬本身夜夜献宠,使尽妖媚之能事;另一方面是给后宫充实佳丽,诱使嬴异人贪欢成瘾。不久,嬴异人便身衰体弱,不到36岁就入土找他老爹去了。嬴异人死后,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公元前246年),尊赵姬为太后,吕不韦为仲父,掌管全部国事。至此,吕不韦基本完成了用一个女人“钓”一个国家的惊世创举。然而,随着嬴政的渐渐长大成熟,吕不韦和赵姬的命运走势就不像以往那样从容了。嬴政心里很清楚,吕不韦将是他治国中的最大障碍,因此两人都在暗中较着劲儿。但真正的祸却出在赵姬身上,她年轻守寡,不甘寂寞,与吕不韦旧情复发,无奈苟且之事多了自然会招致横祸,吕不韦出于权宜,找来一个叫嫪毐的猛男“伺候”太后,此后两人在后宫朝不分,赵姬不久再次怀上了孕为了瞒过嬴政,在吕不韦协助下,赵姬与躲到离咸阳不远的一座雍宫居住,并先后产下了两个男孩。可以想象,这么一起事关一国之君奇耻大辱之事,嬴政能不知道吗?但基于当时嬴政正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吞并六国的宏图伟略上,只好采用先攘外后安内的策略。嫪毐也在为自己的命运盘算,他想,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反正早晚此事都得暴露,到暴露的那一天,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或许还能拼出个天下来。于是他开始收买党羽,与赵姬密谋,欲除赢政。可是还未等他动手,消息就被走漏了出去。嬴政立即命令昌平君抓捕,将其五马分尸,紧接着又从雍宫搜出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当场杀死。事发后,吕不韦又被嬴政贬入蜀中。吕不韦接到旨意后,想说出赢政的身世,但基于嬴政暴戾高傲的秉性,他再三思虑后,只好选择将此实情泡鸩而饮。吕不韦死后,赵姬回想自己与他共度的几十年风雨,痛不欲生,最后抑郁而死。 唐太宗李世民十五岁时娶了十三岁的长孙皇后为妻。当时,李渊仅仅只是唐国公,而李世民也仅是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直到婚后的第六年,才迎来了嫡长子李承乾的诞生。此后,长孙皇后又为李世民接二连三生下了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以及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四个女儿。另外,长孙皇后还收养了养女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母亲了,她一共为李世民生下了三子四女,还抚养了一名养女,共八名子女。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女,是不是就会很幸福,人生就会很圆满了?生在帝王家,只能说是含着金汤勺出生了,可是,个人的命运,还是要看个人的造化了。嫡长子李承乾618年,李渊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唐。第二年,李世民嫡长子出生在宫内的承乾殿,并以殿为名,取名李承乾。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为了太子。之后,逼迫李渊禅位,登基称帝。同年,年仅八岁的李承乾成为了太子。李承乾原本聪明可爱,可是在成长过程中,却突患脚疾,而身旁的老师也过于苛责,再加上李世民过于宠爱嫡次子李泰,致使他性情大变,干出了很多荒唐事。诸如刺杀恩师、宠幸男优、崇尚胡俗等等,甚至扬言要投奔突厥,做一名突厥将军。这也导致他跟唐太宗,以及老师们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最终,李承乾与自己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陈国公侯君集、杜如晦之子驸马杜荷、长广公主之子赵节等人,密谋攻打李世民所住的宫殿,准备逼迫李世民禅位。结果,被人告发,侯君集等人被处死,李承乾则被废囚禁,很快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也很伤心,将李承乾以国公之礼安葬。嫡次子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嫡次子。同时,他还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素有“宠冠诸王”之称。原本,李泰在出生的第二年,被过继给了他早逝的三叔李玄霸。李世民登基之后,又将李泰归宗。李泰长大之后,按照惯例,应该之藩,不得在京城居留。可是,李世民却特别恩准李泰留在京城。李泰因为较胖,李世民怕其上朝走路辛苦,特别恩准他可以乘坐小轿到朝所。李世民听说朝内三品以上的大臣,对李泰不够尊重,立刻把三品以上的朝臣宣到御前,严词质问。“房玄龄以下,战栗流汗”,吓得个个是汗流浃背。以上的事情,足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偏宠。这也是导致太子李承乾,心不自安的主要原因。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雄主,还是犯了跟他爹李渊一样的错误。李泰倒也不含糊,为了争宠邀功,向李世民请示后,编撰了史上有名的奇书《括地志》。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各地的行政建制、山川地貌、风俗特产等等,让李世民一览便知他掌控下的大唐风貌。李泰暨此也拉拢亲信,结交朋党,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李承乾谋逆案发被废,李世民有意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在李世民面前信誓旦旦的说,在他死前会杀死自己的儿子,然后传位给弟弟李治。可是,一转脸,李泰却在背后恐吓李治。事情传到李世民耳中,太宗开始犹豫了。而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也建议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可以开藩王争宠夺嫡之先河。最终,李泰没能成为太子,被废为郡王后囚禁于皇城北苑。之后,唐太宗又重新加封李泰为濮王。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登基。李治在表面上,非常优待李泰。三年后,李泰去世,唐高宗下令厚葬,并追赠李泰为太尉、雍州牧。嫡三子李治李治的两个哥哥李承乾、李泰发生了夺嫡之争,双双被废,而李治则坐收了渔翁之利,在舅舅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之下,被立为了太子。唐太宗死后,他顺利继位,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一生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灭西突厥、战百济、吞并高句丽,武功非凡。不过,他所做的“最辉煌”的事情,还是把武则天从寺院接了出来,将武则天立为了皇后。李治因为身体欠佳,再加上他优柔的性格,最终,让武则天夺权成功,差点葬送了李唐的大好河山。而李治自己,也在病痛与无奈中,病逝于东都洛阳的贞观殿,葬于乾陵。嫡长女长乐公主长乐公主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女,备受宠爱。长大后,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她的亲表哥长孙冲。古人还真是喜欢亲上家亲,就喜欢让表兄妹结婚。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因为宠爱就想增加她的嫁妆,在魏征的谏言下,只能作罢。不能不说,唐太宗和魏征虽然喜欢作秀,可是,很多时候,太宗还是听进去了。长孙皇后为此还专门赏赐了魏征。再看看大清朝乾隆嫁十公主时候的嫁妆,超出标准十数倍之多。普通人家还好,皇家如此做,岂不是带头破坏礼制规矩,会引发很多不满与争端。长乐公主因病二十二岁时去逝,唐太宗因此伤心不已,下旨陪葬昭陵。嫡次女城阳公主城阳公主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她最初嫁给了杜如晦的次子杜荷。杜荷因为城阳公主之故,特授襄阳郡公的爵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杜荷因为牵涉到太子李承乾谋逆案被杀,城阳公主就成了寡妇。唐太宗心疼自己的女儿,就将城阳公主改嫁了薛瓘。城阳公主和薛瓘共生有三子,其中薛绍所娶,就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唐高宗时期,城阳公主因为牵涉巫蛊,他的夫君薛瓘被贬房州刺史。城阳公主执意和薛瓘一起到房州上任,最后,两人先后在房州去世。城阳公主死后陪葬昭陵。嫡三女晋阳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才三岁。等她稍大点,知道了失去母亲的哀伤,就经常在长孙皇后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哭泣。这让唐太宗对她也是哀怜不已,倍加疼爱。当时的晋王李治,比晋阳公主年长五岁,还在宫中,就跟妹妹相依为命。由此,兄妹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李治出门,晋阳公主都要亲自送哥哥。晋阳公主受唐太宗怜爱,所以,能够经常随侍太宗左右。这也给了她很多便利,临摹的一手真假难辨的太宗飞白书。甚至,晋阳公主凭借自己的聪慧,还经常给惹怒了太宗的大臣解围。常说天妒英才,上天也同样嫉妒聪慧、美丽且善良的晋阳公主。晋阳公主十二岁时,突然离世。唐太宗李世民伤心到一个多月吃不下饭,每每想到晋阳公主就不觉得潸然泪下。太宗对劝谏的大臣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哭也无益,可就是控制不住呀。果然爸爸还是最疼爱女儿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嫡四女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时,新城公主不满两岁。她八岁时获封衡山公主,并许配给了魏征之子魏叔玉。魏征将谏言奏章留有抄本,还曾经给褚遂良看。在他死后,唐太宗得知了此事,大怒,不但命人推倒了他亲提给魏征的御碑,还取消了婚约。之后,新城公主嫁给了长孙家族的长孙诠。长孙诠与长孙皇后、长孙无忌,是同一高祖父。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在与高宗和武则天的斗争中被削爵罢官,流放黔州,后又被逼自杀。长孙家族被牵连,长孙诠也被流放,后被武则天派人杀害。新城公主之后改嫁韦正矩,两人夫妻关系非常恶劣。三十岁时,新城公主突然死亡,死因不明。唐高宗因此迁怒于韦正矩,将其斩首示众,并下令将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礼陪葬昭陵。养女豫章公主豫章公主是李世民的第六女,其生母是李世民的一个低等级妃嫔,因生豫章公主,难产而亡。长孙皇后就收养了豫章公主,待之如己出。豫章公主后来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之子唐善识。豫章公主的身体应该不太好,所以,她曾经捐资,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南壁造了两个小龛,为她自己和子女祈求平安。但是,这并没能给豫章公主带来长寿,还是在太宗年间去世。豫章公主虽然是长孙皇后的养女,可她却是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太宗对于生母早逝的这个女儿也是疼爱有加。豫章公主去世后,唐太宗因为思念这个女儿,“久著素服”,远远超过了父亲为子女服丧的礼法时间。这可急坏了魏征等一班大臣,“群情悚栗,咸不自宁”。还是在魏征的谏言下,李世民才穿回了常服。最后,豫章公主夫妇陪葬昭陵。总体而言,在大唐朝,做嫡公主要比做嫡子幸福。在唐朝做太子,因为夺嫡争宠,不是被废、被杀,就是因为精神压力巨大,导致体弱多病。李治和他的两个哥哥就是前车之鉴。而嫡公主,因为受皇帝和皇后的疼爱,很少会被送去外藩和亲。嫡公主嫁入大臣之家,有皇帝撑腰,生活幸不幸福不知道,至少可以嚣张那么一点点。玄武门之变背景,李渊父子四人在隋末的夺位之中赢得了胜利,然而,儿子多了好打仗,儿子多了难分家。第一 李渊责任。李渊对三个儿子的或者说宽容吧!他没有严格执行君臣之礼,太子和兄弟之间都是行的家人之礼,兄弟之间见面或者进宫都是骑马而行,相互佩刀剑出入宫廷,他眼见太子和李世民夺位已经白热化,他没有强行干预,他先是亲口许诺李世民平判一些叛乱后,就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食言,又想让李世民入驻东都,结果怕以后兄弟分道扬镳作罢。他所有做的这些既没有让李世民意平,反而让太子和李元吉结成更紧密的同盟,可以说是反而激化了矛盾。第二 李建成,初起兵时,和父亲弟弟们一起冲杀,应该说也有几分才干,后来因为已是太子就更多留守后方,于是战功和势力有点落了下风,感受到李世民的威胁,于是他和李元吉结成联盟,许诺自己做了皇帝,立李元吉为太弟,百年之后传位于他。李元吉居然也答应了,可见李元吉也有野心,他没有想到自己和大哥二哥情况不一样,大哥多年太子想保住太子之位可以想象。二哥功勋卓著,能力出众,有夺位之心可以理解。所以说有暗里有三股力量纠缠。第三 李世民,南征北战,功高自然震主,被封为天策将军,地位仅此于太子,在诸王之上,他在夺嫡的路上应该说明里暗里也用了不少的力,就是太子命好,是嫡长子,始终未能实现,太子和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进了不少坏话,发展到玄武门之变前夕,他手下的房玄龄,杜如晦被调离秦王府,明令要是再去秦王府就要治罪,秦王手下大将收买不成,就要在即将出征突厥,而李元吉挂帅的情况下,被调到李元吉手下,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一个主帅对付几个手下应该是容易的。就在这样危急关头,秦王府众人一致要求先下手为强,就是这样情况下,秦王第一次派人去叫房玄龄,杜如晦回来议事,房杜因为明令他们不能再会秦王府就没有回来。秦王听报,解下自己佩剑,让人再去,说到不回来就用此剑诛杀两人,房杜二人一看秦王已经下定决心,于是乔装打扮回到秦王府,共谋大业。也就有了玄武门之变。古代流行一句俗语,叫做“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古人迷信的认为正月初一出生的女孩儿将来是要做娘娘的,是大富大贵的人。《红楼梦》的作者给贾元春设置这个生日,正好照应了她后来晋封贵妃娘娘的命运。此外元春的生日还有两层含义:一是元春的生日与荣国公贾源相同,他们爷孙两个正好首尾呼应,是开创和终结贾府富贵的标志性人物;二是冷子兴有意铺垫,以元春生日之奇,引出宝玉“衔玉而生”更奇的故事,引起贾雨村对贾府的兴趣和向往,前往投奔,以为贾府所用。因为冷子兴和贾雨村的“偶遇”或许并不是偶然,不仅是贾雨村需要贾府,此时的贾府也正好需要贾雨村。“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贾元春的生日预示了她的人生命运《红楼梦》的作者很喜欢千里伏线,处处设谜的写作手法,行文中充满了各种暗示,比如元春的生日,就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古代科学不发达,很多人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把一生的遭际命运和生辰联系在一起。比如正月初一这一天,对于古代人来说,无论贫穷富贵各个等级阶层来说,可都是一个好日子,这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这一天降生的孩子往往都会被赋予极好的祝福,就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大年初一出生的女孩子也会受到全家人的喜爱,认为她将来必然是大富大贵的命。要是个男孩儿就更不了了,将来一定是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成就一番大事业。《红楼梦》中荣国府的贾元春就出生在大年初一,她是贾政和王夫人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荣国公贾代善和贾母的第一个嫡亲孙女,本身出身就足够尊贵了,她的生日又是这样的好日子,更加锦上添花。从元春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要为家族牺牲。她的爷爷奶奶——贾母和贾代善可能打定了主意,将来要送这个孙女入宫了。这样天生注定大富大贵的女孩子,也是皇室喜欢的。贾代善和贾母作为荣国府的家长,比谁都清楚对于世家大族而言,能与皇家联姻是多么重要。贾母因此非常看重这个生辰不凡的大孙女,亲自把她抱到自己身边抚养,读书认字,学规矩,学礼仪,培养的元春才十几岁年纪,已经是世家圈子里赫赫有名的“贤孝才德”淑女。就算元春入宫只能从女史官做起,但是伺候的是太后或皇后,能得宠上位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关于元春入宫的时间和详情,书中都没有描写,只有冷子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贾代善、贾母,贾政、王夫人这些长辈在对待元春入宫这件事上,应该都不会考虑元春的感受。人生大事,父母之命,不可违。个人的想法并不重要,在他们看来,能入宫伺候皇室,是作为臣子奴才的义务,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福气。就连薛宝钗和贾探春这两个妹妹也表示过非常艳羡元春做贵妃的福气。对于贾府来说,送元春进宫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就算元春不能当上妃子也没关系,做上十来年女官,镀一层金回家来,也能配一门很不错的婚事,虽然年龄大了点,但是可以嫁给权贵做续弦。一旦元春在宫里能攀龙附凤成功上位,那么荣国府就是皇亲国戚了,加上祖宗的武荫世袭,可以更好的维护贾府勋贵世家的地位。元春后来果然做到了,她“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真的成为了贵妃娘娘。虽然这很可能是新皇帝给贾府设下的一个圈套,一个诱饵,但是日渐衰落的贾府又振奋了一波精神:斥巨资大兴土木修建奢靡华美的大观园,筹办“烈火烹油”“鲜活着锦”的省亲大典。“元春省亲”这一场外人眼中赫赫扬扬的的热闹大戏,让这个“内囊渐渐上来了”“瘦死骆驼比马大”的老勋贵世家贾家,又一次在世人眼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希望。不明就里的围观群众都以为这是贾府中兴的节奏,而贾府上下众人,也再次在繁华热闹中飘然沉醉,迷失在骄奢淫逸中不能自拔。元春和荣国公贾源都是大年初一生日,祖孙俩首尾呼应贾府百年富贵《红楼梦》中大年初一生日的人并不只有元春一个,还有一个人是初代荣国公——贾源,贾元春的曾祖父,贾府百年基业的缔造者。《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红楼梦》中无闲笔,处处都布满玄机。作者曹雪芹特意安排贾源和嫡亲重孙女贾元春同一天生日,必然有深刻寓意。同样是大年初一,贾源,他是贾家富贵的根源。贾源是男人,代表阳刚之气,他生日中的“一”是万物之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富贵之源。贾源的军功是高于长房宁国公贾演的,这一点从后代子孙袭爵就可以看出来。贾源的儿子贾代善可以袭荣国公,但是贾演的儿子贾代化只能袭一等神威将军。贾源当年从龙有功,从尸山血海中九死一生拼杀出来,靠着赫赫战功打下了这一份家业,让子孙后代享受了近百年的富贵荣华。当年贾家一门两国公,都是皇帝倚重的肱骨之臣,开国元老。看看贾家宗祠中那么多的御笔亲题:“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这一份荣耀简直是堪称登峰造极,那时候才是贾家真正辉煌的时代。圣眷优渥自不必说了,贾家还是四王八公勋贵集团妥妥的排头老大,铁帽子北静王也要倾心结交,其它三位郡王也自不必说,就连义忠亲王老千岁也是宁、荣两位国公的老铁哥们。以贾府当年的地位来对比一下《红楼梦》时代的贾府,简直是天差地别了。荣国公和宁国公的子孙后代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做“一代不如一代”。传到贾宝玉这一辈,历经四代人,百十个爷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混进帝国权力中心的。祖宗英雄,后代草包:袭爵的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读书的考上功名的只有一两个,不是出家修仙,就是半途夭折。宁荣二公当年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如今全家拢共一个贾政还能混到朝堂上班打卡,能远远的被皇帝看一眼就觉得十分惶恐,因为他的官儿也是来的不实在,也是皇帝看在祖宗面子上“特荫”赠送的。贾母用命宠爱的贾府未来之星,宁荣二公之灵看好的家族希望贾宝玉,他只喜欢厮混内帷,沉溺脂粉,做一个美妆博主,并且十分希望自己早死能被女孩儿们的眼泪飘起来灰飞烟灭。这样的家族不败还等啥?对比看看历史上那些真正的八旗贵族世家,世代佐理国事,满门一品二品,封疆大吏。贾府这种情况真的分分钟被秒的渣都不剩,能撑一百年才亡真的已经是奇迹了。既然家族已经烂到根,腐朽到了骨髓里,那么元春就算封为贵妃也不能挽救贾府末路倾颓的大势,这一份外戚的关系也只能暂时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贾府锦上添花,来一波回光返照而已,甚至还加速了贾府的消亡。一场省亲大典几乎耗尽了贾府的家财。元春在宫里过的不如意,不得宠。后期更是彻底失宠,全程都根本没有能力为家族提供任何助力。可是,贾府却因为她增加了很多花费,不仅要逢年过节供应她在宫内的很多打点开支,还要不断地应付前来贾府打秋风,敲诈勒索的太监们。今天一千两,明天四百两大数额的银票往外送,贾府已经穷途末路了。贾母过了个生日就闹了财务亏空,王夫人、王熙凤都要典当嫁妆,贾琏求告鸳鸯偷偷典当贾母的小金库,贾珍办贾敬的葬礼,六百银子都拿不出来要跟奴才借当。可就算这样,贾琏还是在国孝家孝期间偷娶了情妇尤二姐,贾珍还是聚赌胡混,贾赦为了古董扇子逼死了人命,王熙凤说“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贾母威胁大夫要拆了太医院大堂……这一切都是谁给他们的勇气呢?当然是宫里的贵妃娘娘。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本就穷途末路的贾府,被元春封妃带来的繁盛假象迷惑,更快的滑向了覆亡的深渊。所以,同样大年初一生日的元春,她是贾府百年富贵的终结者。元春是女子,代表阴柔,是贾府阴盛阳衰的集中体现。元春生日中的“一”是九九归一,是以无为本的“抱元守一”,让一切繁华落尽,回到本初状态。富贵如烟云,从来处来,往去出去 ,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冷子兴以元春之“奇”引出更奇的贾宝玉,吊起贾雨村对贾府的胃口冷子兴说元春的生日在大年初一是“奇”,其实是为了引出更奇的宝玉“衔玉而生”,一方面是吹嘘自己和贾府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为了吊起贾雨村对贾府的胃口,让他主动去投奔攀附。这事儿要从《红楼梦》中第二回说起,或许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这一回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林如海请被革职的贾雨村给女儿黛玉做家教;二是冷子兴在酒肆遇见贾雨村,跟他详细的介绍了一番贾府的情况;三是有个老张跑来告诉贾雨村,起复做官的机会来了。这三件事其实未必没有联系,林如海是贾府的女婿,冷子兴的岳父是贾府的管家周瑞。贾雨村自己看了报纸确认了老张的消息准确,接着就去求了林如海帮忙给他找找关系重新当官。接着林如海就引荐贾雨村去贾府,让贾政帮他打点,很快就搞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岗位——金陵应天府知府,接着他为四大家族处理了非常棘手的“葫芦案”,也就是薛蟠打死人命的官司,从此贾雨村和贾府成功抱团,互相利用。这一切反推过来,可能一切都不是偶然。只有贾雨村因病耽误在扬州是真的,林如海给女儿黛玉找家教也不是随便什么举子、进士都可以招的。贾雨村的履历实在闪闪发光,不但是正经饱学的读书人,科举进士出身,还做过几年县令,更重要的是他姓贾。贾府作为百年世家勋贵,光靠祖荫是不能持续的,四大家族同气连枝,和林家、李家等联姻都是在扩展和延伸家族势力关系。又因为贾府的爷们都不怎么中用,贾家迫切需要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新势力,贾雨村就是个上佳人选。久经官场的林如海当然眼光毒辣,作为贾府的女婿,他帮贾府也是帮自己。他一眼就看中了贾雨村,把他招揽到家里。虽说是作为黛玉的家教,但更像是林如海的幕僚一样,等待的就是一个机会而已。一年多之后,机会就来了——旧官员起复。但是林如海不能不能直接让贾府给贾雨村安排工作,要让贾雨村自己来求告,这样他才会在以后对贾府感恩图报,所以冷子兴出场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一场重头戏,他先说“一件小小异事”,又说是贾雨村同族,来吸引贾雨村的兴趣,吊起他的胃口。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果然,贾雨村开始攀亲戚了,冷子兴接着透露了贾府的内幕,他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哦。意思差不多就是告诉贾雨村:贾家现在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赶紧去呗!那么冷子兴用作“噱头”的到底是什么异事呢?要说贾宝玉事情之奇,先说贾元春之奇: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示 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冷子兴不愧是做买卖的,一张嘴那叫一个能说会说,一番介绍下来,成功让贾雨村提起了兴趣,勾动了心思。本来还觉得贾府荣耀门楣,高不可攀,这下可自信多了。又因为元春大年初一的生日和“衔玉而生”的宝玉让他觉得贾府就算不如从前了,也是充满了中兴的希望,是一条颇有前途、值得抱的大腿。就算贾府最后没落了也没关系,只要能给自己做垫脚石也不错。接着贾雨村听到了复旧员的消息,冷子兴立刻赶热灶献计,让贾雨村去求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当贾雨村找到林如海说这事儿的时候,林如海不仅已经帮他写好了推荐信,还准备好了打点关系的银子,“预为筹画至此”,要说没提前准备谁信呐?!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贾雨村就这样靠亲戚关系去投奔了贾府,“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贾雨村自认贾府宗侄,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等于是贾雨村和贾府连宗了,就像刘姥姥女婿王狗儿的祖宗攀附王家一样,以后他可就算贾府的自家人了。贾雨村为此可是厚着脸皮,费尽了心思,要知道他家祖上和贾府祖上“五百年前”都不是一家。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贾雨村成了贾府的宗侄,这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贾雨村以后和贾府就算同一个祖宗,同一个宗族的人了,当然要为贾府出力。先是快刀斩乱麻,判断了拖了一年多的“葫芦案”保住了薛蟠,后又帮贾赦陷害石呆子得到古董扇子,都是贾雨村在为贾府报效出力。后来贾雨村果然靠着贾府的关系在官场扶摇直上,“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已经进入了权力中心,可以说非常厉害了,如果他真的是贾府的嫡派子孙,贾府也不至于灭亡的这么快。南山橘暖 / 文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皇室宗室的权力都是直接源自于皇权的,认识这一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虽然这三者的权力都源自于皇权,但是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外戚的权力是皇权赐予,并且有所延伸,而宗亲的权力虽然也是皇权赋予,但是却由血脉关系联系。在中国古代,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男性血脉关系的延续,也影响到普通家庭财富的继承权,权贵阶级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权。这一点对于宗室成员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就比如历代的开国君王,他们对于封赏官爵,最大方的往往不是开国功勋,而是自己的宗族兄弟们,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开创基业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的贡献。不过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一个特点,“任人唯亲”,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宗族的人就算惦记着皇位,那个皇位以后还跟自己姓,外戚惦记着皇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宗族成员里又封了一堆同姓王,就是为了防止异姓王心怀不轨的。事实上,这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在诸吕之乱时,没有这些同姓的皇室宗亲,恐怕江山真要改姓吕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汉却常见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而皇室宗亲大多是直接造反,很少形成政治影响力呢?这还是和宗亲的血脉关系有关,刘邦在建国后,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虽然他们不是刘邦的子嗣,但是却和刘邦是有直接的血脉关系的,虽然到了汉景帝时期,这种血脉关系已经变得很远的,不过这些藩王们仍然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当然了,如果非得派个继承权的顺序,他们可能在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所以皇室宗亲和外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皇室宗亲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是皇位的坚定捍卫者,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隐患,他们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用过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毕竟弄死了一两个“无道昏君”,那也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外人顶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外戚干政,甚至还想要篡夺皇位那就不一样了,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王莽,他篡汉建立新朝,那是属于谋反,而不是内斗,即便他对治理国家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仍然遭到了各地义军的围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不太好。我们对比一下作乱的皇室宗亲和外戚,也不难发现,宗亲犯上作乱,只要及时悔过,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比如济北王刘志,并且很少会殃及后人,但是外戚就不一样了,吕氏,田氏,霍氏外戚倒台后,往往牵连甚广。所以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维持统治的工具,而皇室宗亲,皇帝希望他们平时像花瓶一样,但是真到出了乱子的时候,却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血脉关系就摆在那里,至于宦官完全不值一提,这些阉党也生不出子嗣,是寄生在皇权上的附庸,看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皇权如果垮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呢?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皇室宗室的权力都是直接源自于皇权的,认识这一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虽然这三者的权力都源自于皇权,但是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外戚的权力是皇权赐予,并且有所延伸,而宗亲的权力虽然也是皇权赋予,但是却由血脉关系联系。在中国古代,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男性血脉关系的延续,也影响到普通家庭财富的继承权,权贵阶级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权。这一点对于宗室成员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就比如历代的开国君王,他们对于封赏官爵,最大方的往往不是开国功勋,而是自己的宗族兄弟们,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开创基业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的贡献。不过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一个特点,“任人唯亲”,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宗族的人就算惦记着皇位,那个皇位以后还跟自己姓,外戚惦记着皇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宗族成员里又封了一堆同姓王,就是为了防止异姓王心怀不轨的。事实上,这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在诸吕之乱时,没有这些同姓的皇室宗亲,恐怕江山真要改姓吕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汉却常见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而皇室宗亲大多是直接造反,很少形成政治影响力呢?这还是和宗亲的血脉关系有关,刘邦在建国后,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虽然他们不是刘邦的子嗣,但是却和刘邦是有直接的血脉关系的,虽然到了汉景帝时期,这种血脉关系已经变得很远的,不过这些藩王们仍然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当然了,如果非得派个继承权的顺序,他们可能在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所以皇室宗亲和外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皇室宗亲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是皇位的坚定捍卫者,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隐患,他们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用过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毕竟弄死了一两个“无道昏君”,那也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外人顶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外戚干政,甚至还想要篡夺皇位那就不一样了,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王莽,他篡汉建立新朝,那是属于谋反,而不是内斗,即便他对治理国家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仍然遭到了各地义军的围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不太好。我们对比一下作乱的皇室宗亲和外戚,也不难发现,宗亲犯上作乱,只要及时悔过,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比如济北王刘志,并且很少会殃及后人,但是外戚就不一样了,吕氏,田氏,霍氏外戚倒台后,往往牵连甚广。所以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维持统治的工具,而皇室宗亲,皇帝希望他们平时像花瓶一样,但是真到出了乱子的时候,却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血脉关系就摆在那里,至于宦官完全不值一提,这些阉党也生不出子嗣,是寄生在皇权上的附庸,看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皇权如果垮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呢?《甄嬛传》里皇上与甄嬛最后一次对话,其实很令人感慨。有时候人生总是阴差阳错,生在帝王家的他们,也未必就是逍遥自在。皇上想要回到过去,摸一摸甄嬛的发丝,但是他摸到的是满头冰冷的珠翠。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是呀,从甄嬛请旨出宫修行一切就回不去了!皇上临死前,甄嬛与他说了好多推心置腹的话,这是甄嬛的报复,可谓是句句扎心!皇上无力抗拒,只能用最后的力气骂甄嬛是毒妇。甄嬛给她带了那么大的绿帽子皇上在病之前就疑心弘曕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派了夏刈去查。谁料到这事儿被叶澜依碰见,甄嬛一个跪下行了一个大礼,感谢她救了果郡王与她的孩子。于是叶澜依不惜一切代价,她要损害皇上龙体。皇上躺在床上时,问甄嬛弘曕是不是他的儿子。甄嬛回答,当然,天下臣民都是您的儿子。甄嬛没有正面回答,但是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一切。皇上对甄嬛,也是算真的很用心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因为甄嬛像纯元,可是后面种种,纯元不过是幌子。皇上对甄嬛是动了心的。当日发现果郡王对甄嬛有情后,处理了果郡王,原来甄嬛时,他自己都在感慨就这么原谅了她。所以,皇上生气。一个王者,在临死之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宠爱的妃子,竟然爱着他人,回到他身边是为了报复他!皇上病重,甄嬛还故意气他皇上的病本来就不轻,加上叶澜依之前给皇上服下的丹药。此时皇上身体本来就弱,甄嬛还故意说孙答应与侍卫通奸,不知道要如何处置。这个事儿迅速的加重了皇上的病情。当时可能连皇上都没意识到,甄嬛这是刻意的。后来一次谈话时,皇上应该知道这是甄嬛为了刺激他刻意为之了。皇上的母亲也曾与隆科多有私情,他小时候看见过。所以作为男人,他怎么能允许他的女人与别人有染?他是天子呀!正是如此,孙答应的事情对皇上才更有刺激性。当时,端妃还特意嘱咐甄嬛,孙答应的事儿要缓一缓告诉皇上。可是甄嬛转头就说了!甄嬛知道那么多事情,从来没有告诉他甄嬛不仅说了自己,还说如果眉姐姐知道她与温实初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多得皇上宠爱,一定会感激皇上的。这件事情就足够皇上消化了,他一直对沈眉庄颇有愧疚感。所以,沈眉庄死后,他对沈眉庄的女儿静和公主,是非常照顾的。除去沈眉庄,还有叶澜依。这让皇上如何接受呢?甄嬛一番自述,讲述她回宫以后对皇上的厌恶等等。甄嬛真的是没有留下余地,要活生生的把皇上气死。此番种种,甄嬛从未透露过一丝一毫的信息,可见她是预谋已久。皇上气得喊来人,身边除了甄嬛无一人。苏培盛都不在,可见苏培盛也是甄嬛的人了吧!所以,皇上怎么不骂甄嬛是毒妇?处心积虑的回宫,皇上对她万般荣宠,可惜她的心中,早已经固若钢铁,只有报复!这世间,很多事,真是错过了就不在。曾经的甄嬛,对皇上可谓是付出了真心。无奈真心遭到了暴击,最后就如此了。果然,如果一个女人变得坚强无比,也是心死了。心死了,也就不疼了,什么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后来四阿哥弘历登基,宜修百思不得其解,问甄嬛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上。因为这些事情,甄嬛明白,皇上所背负的担子有多重,会遭到多少人的暗算,也有诸多无奈。故而甄嬛说当皇上未必是天下第一大事。可不是吗,万一要在遇上这么些嫔妃,可怎么好!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皇室宗室的权力都是直接源自于皇权的,认识这一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虽然这三者的权力都源自于皇权,但是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外戚的权力是皇权赐予,并且有所延伸,而宗亲的权力虽然也是皇权赋予,但是却由血脉关系联系。在中国古代,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男性血脉关系的延续,也影响到普通家庭财富的继承权,权贵阶级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权。这一点对于宗室成员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就比如历代的开国君王,他们对于封赏官爵,最大方的往往不是开国功勋,而是自己的宗族兄弟们,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开创基业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的贡献。不过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一个特点,“任人唯亲”,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宗族的人就算惦记着皇位,那个皇位以后还跟自己姓,外戚惦记着皇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宗族成员里又封了一堆同姓王,就是为了防止异姓王心怀不轨的。事实上,这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在诸吕之乱时,没有这些同姓的皇室宗亲,恐怕江山真要改姓吕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汉却常见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而皇室宗亲大多是直接造反,很少形成政治影响力呢?这还是和宗亲的血脉关系有关,刘邦在建国后,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虽然他们不是刘邦的子嗣,但是却和刘邦是有直接的血脉关系的,虽然到了汉景帝时期,这种血脉关系已经变得很远的,不过这些藩王们仍然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当然了,如果非得派个继承权的顺序,他们可能在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所以皇室宗亲和外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皇室宗亲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是皇位的坚定捍卫者,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隐患,他们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用过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毕竟弄死了一两个“无道昏君”,那也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外人顶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外戚干政,甚至还想要篡夺皇位那就不一样了,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王莽,他篡汉建立新朝,那是属于谋反,而不是内斗,即便他对治理国家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仍然遭到了各地义军的围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不太好。我们对比一下作乱的皇室宗亲和外戚,也不难发现,宗亲犯上作乱,只要及时悔过,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比如济北王刘志,并且很少会殃及后人,但是外戚就不一样了,吕氏,田氏,霍氏外戚倒台后,往往牵连甚广。所以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维持统治的工具,而皇室宗亲,皇帝希望他们平时像花瓶一样,但是真到出了乱子的时候,却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血脉关系就摆在那里,至于宦官完全不值一提,这些阉党也生不出子嗣,是寄生在皇权上的附庸,看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皇权如果垮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呢?《甄嬛传》里皇上与甄嬛最后一次对话,其实很令人感慨。有时候人生总是阴差阳错,生在帝王家的他们,也未必就是逍遥自在。皇上想要回到过去,摸一摸甄嬛的发丝,但是他摸到的是满头冰冷的珠翠。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是呀,从甄嬛请旨出宫修行一切就回不去了!皇上临死前,甄嬛与他说了好多推心置腹的话,这是甄嬛的报复,可谓是句句扎心!皇上无力抗拒,只能用最后的力气骂甄嬛是毒妇。甄嬛给她带了那么大的绿帽子皇上在病之前就疑心弘曕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派了夏刈去查。谁料到这事儿被叶澜依碰见,甄嬛一个跪下行了一个大礼,感谢她救了果郡王与她的孩子。于是叶澜依不惜一切代价,她要损害皇上龙体。皇上躺在床上时,问甄嬛弘曕是不是他的儿子。甄嬛回答,当然,天下臣民都是您的儿子。甄嬛没有正面回答,但是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一切。皇上对甄嬛,也是算真的很用心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因为甄嬛像纯元,可是后面种种,纯元不过是幌子。皇上对甄嬛是动了心的。当日发现果郡王对甄嬛有情后,处理了果郡王,原来甄嬛时,他自己都在感慨就这么原谅了她。所以,皇上生气。一个王者,在临死之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宠爱的妃子,竟然爱着他人,回到他身边是为了报复他!皇上病重,甄嬛还故意气他皇上的病本来就不轻,加上叶澜依之前给皇上服下的丹药。此时皇上身体本来就弱,甄嬛还故意说孙答应与侍卫通奸,不知道要如何处置。这个事儿迅速的加重了皇上的病情。当时可能连皇上都没意识到,甄嬛这是刻意的。后来一次谈话时,皇上应该知道这是甄嬛为了刺激他刻意为之了。皇上的母亲也曾与隆科多有私情,他小时候看见过。所以作为男人,他怎么能允许他的女人与别人有染?他是天子呀!正是如此,孙答应的事情对皇上才更有刺激性。当时,端妃还特意嘱咐甄嬛,孙答应的事儿要缓一缓告诉皇上。可是甄嬛转头就说了!甄嬛知道那么多事情,从来没有告诉他甄嬛不仅说了自己,还说如果眉姐姐知道她与温实初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多得皇上宠爱,一定会感激皇上的。这件事情就足够皇上消化了,他一直对沈眉庄颇有愧疚感。所以,沈眉庄死后,他对沈眉庄的女儿静和公主,是非常照顾的。除去沈眉庄,还有叶澜依。这让皇上如何接受呢?甄嬛一番自述,讲述她回宫以后对皇上的厌恶等等。甄嬛真的是没有留下余地,要活生生的把皇上气死。此番种种,甄嬛从未透露过一丝一毫的信息,可见她是预谋已久。皇上气得喊来人,身边除了甄嬛无一人。苏培盛都不在,可见苏培盛也是甄嬛的人了吧!所以,皇上怎么不骂甄嬛是毒妇?处心积虑的回宫,皇上对她万般荣宠,可惜她的心中,早已经固若钢铁,只有报复!这世间,很多事,真是错过了就不在。曾经的甄嬛,对皇上可谓是付出了真心。无奈真心遭到了暴击,最后就如此了。果然,如果一个女人变得坚强无比,也是心死了。心死了,也就不疼了,什么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后来四阿哥弘历登基,宜修百思不得其解,问甄嬛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上。因为这些事情,甄嬛明白,皇上所背负的担子有多重,会遭到多少人的暗算,也有诸多无奈。故而甄嬛说当皇上未必是天下第一大事。可不是吗,万一要在遇上这么些嫔妃,可怎么好!我认为很难,至少从概率上来说,这赛季皇马夺得欧冠的概率,要排在马竞、尤文、曼城、拜仁、巴黎和巴萨后面。有一说一,至少从第一回合来看,从第一回合皇马VS曼城的表现来看,不管是结果还是过程,都输了。主场1:0领先,然后被连追2球之后 1:2落败,送给对方一场胜利和2个客场进球。这个结果很不利。曼城此前2次欧冠主场对阵皇马全部是平局(12-13赛季小组赛1-1、15-16赛季半决赛0-0)。而且曼城此前多次欧战两回合淘汰赛中,首回合客场取胜的,最终全部顺利晋级。第一回回合暴露了两个大问题:一是拉莫斯红牌,下一回合踢不了,谁能顶上?卡瓦哈尔和瓦拉内的状态在今年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后防线本来就有问题,还缺了一个大将。二是阿扎尔受伤之后,齐达内没牌了,75分钟换上贝尔,换上即隐身,踢得越少他就踢得越差,底子和技术可能还在,信心和节奏全无。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皇马今年都没有一丁点优势。欧冠三连冠之后,球队的饥饿感不如马竞、尤文、曼城和巴黎,而且经过齐达内的离去归来,C罗离开和阿扎尔等人加盟的失血换血,球队的生态还在重建的过程。首回合开场形势大好被逆转,主场优势没有了,客场生死未卜。本泽马、瓦拉内、卡瓦尔状态不好,阿扎尔受伤,贝尔予取予舍想振作也没了精气神,齐达内的第二回合,需要的是像炸碉堡一样的战士,冲锋的人太少了。今年的欧冠,可以说是一群饿狼捕食,一直想拿个欧冠证明自己是个豪门的巴黎、连续功败垂成的马竞和尤文、一直兵强马壮的拜仁以及只剩下欧冠这根救命稻草的曼城,试问皇马在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怎么过得了三关?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皇室宗室的权力都是直接源自于皇权的,认识这一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虽然这三者的权力都源自于皇权,但是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外戚的权力是皇权赐予,并且有所延伸,而宗亲的权力虽然也是皇权赋予,但是却由血脉关系联系。在中国古代,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男性血脉关系的延续,也影响到普通家庭财富的继承权,权贵阶级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权。这一点对于宗室成员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就比如历代的开国君王,他们对于封赏官爵,最大方的往往不是开国功勋,而是自己的宗族兄弟们,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开创基业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的贡献。不过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一个特点,“任人唯亲”,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宗族的人就算惦记着皇位,那个皇位以后还跟自己姓,外戚惦记着皇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宗族成员里又封了一堆同姓王,就是为了防止异姓王心怀不轨的。事实上,这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在诸吕之乱时,没有这些同姓的皇室宗亲,恐怕江山真要改姓吕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汉却常见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而皇室宗亲大多是直接造反,很少形成政治影响力呢?这还是和宗亲的血脉关系有关,刘邦在建国后,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虽然他们不是刘邦的子嗣,但是却和刘邦是有直接的血脉关系的,虽然到了汉景帝时期,这种血脉关系已经变得很远的,不过这些藩王们仍然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当然了,如果非得派个继承权的顺序,他们可能在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所以皇室宗亲和外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皇室宗亲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是皇位的坚定捍卫者,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隐患,他们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用过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毕竟弄死了一两个“无道昏君”,那也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外人顶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外戚干政,甚至还想要篡夺皇位那就不一样了,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王莽,他篡汉建立新朝,那是属于谋反,而不是内斗,即便他对治理国家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仍然遭到了各地义军的围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不太好。我们对比一下作乱的皇室宗亲和外戚,也不难发现,宗亲犯上作乱,只要及时悔过,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比如济北王刘志,并且很少会殃及后人,但是外戚就不一样了,吕氏,田氏,霍氏外戚倒台后,往往牵连甚广。所以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维持统治的工具,而皇室宗亲,皇帝希望他们平时像花瓶一样,但是真到出了乱子的时候,却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血脉关系就摆在那里,至于宦官完全不值一提,这些阉党也生不出子嗣,是寄生在皇权上的附庸,看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皇权如果垮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呢?《甄嬛传》里皇上与甄嬛最后一次对话,其实很令人感慨。有时候人生总是阴差阳错,生在帝王家的他们,也未必就是逍遥自在。皇上想要回到过去,摸一摸甄嬛的发丝,但是他摸到的是满头冰冷的珠翠。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是呀,从甄嬛请旨出宫修行一切就回不去了!皇上临死前,甄嬛与他说了好多推心置腹的话,这是甄嬛的报复,可谓是句句扎心!皇上无力抗拒,只能用最后的力气骂甄嬛是毒妇。甄嬛给她带了那么大的绿帽子皇上在病之前就疑心弘曕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派了夏刈去查。谁料到这事儿被叶澜依碰见,甄嬛一个跪下行了一个大礼,感谢她救了果郡王与她的孩子。于是叶澜依不惜一切代价,她要损害皇上龙体。皇上躺在床上时,问甄嬛弘曕是不是他的儿子。甄嬛回答,当然,天下臣民都是您的儿子。甄嬛没有正面回答,但是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一切。皇上对甄嬛,也是算真的很用心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因为甄嬛像纯元,可是后面种种,纯元不过是幌子。皇上对甄嬛是动了心的。当日发现果郡王对甄嬛有情后,处理了果郡王,原来甄嬛时,他自己都在感慨就这么原谅了她。所以,皇上生气。一个王者,在临死之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宠爱的妃子,竟然爱着他人,回到他身边是为了报复他!皇上病重,甄嬛还故意气他皇上的病本来就不轻,加上叶澜依之前给皇上服下的丹药。此时皇上身体本来就弱,甄嬛还故意说孙答应与侍卫通奸,不知道要如何处置。这个事儿迅速的加重了皇上的病情。当时可能连皇上都没意识到,甄嬛这是刻意的。后来一次谈话时,皇上应该知道这是甄嬛为了刺激他刻意为之了。皇上的母亲也曾与隆科多有私情,他小时候看见过。所以作为男人,他怎么能允许他的女人与别人有染?他是天子呀!正是如此,孙答应的事情对皇上才更有刺激性。当时,端妃还特意嘱咐甄嬛,孙答应的事儿要缓一缓告诉皇上。可是甄嬛转头就说了!甄嬛知道那么多事情,从来没有告诉他甄嬛不仅说了自己,还说如果眉姐姐知道她与温实初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多得皇上宠爱,一定会感激皇上的。这件事情就足够皇上消化了,他一直对沈眉庄颇有愧疚感。所以,沈眉庄死后,他对沈眉庄的女儿静和公主,是非常照顾的。除去沈眉庄,还有叶澜依。这让皇上如何接受呢?甄嬛一番自述,讲述她回宫以后对皇上的厌恶等等。甄嬛真的是没有留下余地,要活生生的把皇上气死。此番种种,甄嬛从未透露过一丝一毫的信息,可见她是预谋已久。皇上气得喊来人,身边除了甄嬛无一人。苏培盛都不在,可见苏培盛也是甄嬛的人了吧!所以,皇上怎么不骂甄嬛是毒妇?处心积虑的回宫,皇上对她万般荣宠,可惜她的心中,早已经固若钢铁,只有报复!这世间,很多事,真是错过了就不在。曾经的甄嬛,对皇上可谓是付出了真心。无奈真心遭到了暴击,最后就如此了。果然,如果一个女人变得坚强无比,也是心死了。心死了,也就不疼了,什么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后来四阿哥弘历登基,宜修百思不得其解,问甄嬛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上。因为这些事情,甄嬛明白,皇上所背负的担子有多重,会遭到多少人的暗算,也有诸多无奈。故而甄嬛说当皇上未必是天下第一大事。可不是吗,万一要在遇上这么些嫔妃,可怎么好!我认为很难,至少从概率上来说,这赛季皇马夺得欧冠的概率,要排在马竞、尤文、曼城、拜仁、巴黎和巴萨后面。有一说一,至少从第一回合来看,从第一回合皇马VS曼城的表现来看,不管是结果还是过程,都输了。主场1:0领先,然后被连追2球之后 1:2落败,送给对方一场胜利和2个客场进球。这个结果很不利。曼城此前2次欧冠主场对阵皇马全部是平局(12-13赛季小组赛1-1、15-16赛季半决赛0-0)。而且曼城此前多次欧战两回合淘汰赛中,首回合客场取胜的,最终全部顺利晋级。第一回回合暴露了两个大问题:一是拉莫斯红牌,下一回合踢不了,谁能顶上?卡瓦哈尔和瓦拉内的状态在今年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后防线本来就有问题,还缺了一个大将。二是阿扎尔受伤之后,齐达内没牌了,75分钟换上贝尔,换上即隐身,踢得越少他就踢得越差,底子和技术可能还在,信心和节奏全无。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皇马今年都没有一丁点优势。欧冠三连冠之后,球队的饥饿感不如马竞、尤文、曼城和巴黎,而且经过齐达内的离去归来,C罗离开和阿扎尔等人加盟的失血换血,球队的生态还在重建的过程。首回合开场形势大好被逆转,主场优势没有了,客场生死未卜。本泽马、瓦拉内、卡瓦尔状态不好,阿扎尔受伤,贝尔予取予舍想振作也没了精气神,齐达内的第二回合,需要的是像炸碉堡一样的战士,冲锋的人太少了。今年的欧冠,可以说是一群饿狼捕食,一直想拿个欧冠证明自己是个豪门的巴黎、连续功败垂成的马竞和尤文、一直兵强马壮的拜仁以及只剩下欧冠这根救命稻草的曼城,试问皇马在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怎么过得了三关?华妃以为的真心,却不知皇上只是试探华妃在后宫跋扈,不仅因为哥哥年羹尧,更是因为她深受宠爱。所以她可以在后宫出尽风头,皇后面前也绝不给面子。可是,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鼾睡?当宠爱达到一定程度时,皇上就该忌惮了。再者,甄嬛入宫得宠以后,皇上的心里对华妃本来就不如从前。甚至和甄嬛联手,收拾了年家,收拾了华妃。所以,当时内务府给华妃看皇贵妃的制服时,华妃很是高兴。她想着,皇上还是最疼她的。然而皇上却不高兴了,所以最后华妃听见自己封为贵妃时,半天没有回过神来,还与公公确认旨意是否念错了。皇上只是试探一下,也是在与年羹尧的周旋时间安抚的手段。可从没有想皇贵妃的位子属于华妃。皇上觉得她不配,更不敢给皇贵妃的位份。皇上以为华妃该知足,华妃却以为这是宠爱皇上对华妃的宠爱,在他看来已经很好了。可是当华妃娘娘看见衣服的时候,还单纯的以为这是宠爱呢!所以欢喜,可皇上觉得华妃不该欢喜,更不该是那种得意的表情。可怜华妃娘娘,不懂皇上的心呀,以为这是宠爱。正如皇上独赐的欢宜香,在华妃眼里,这是一份荣宠,独一无二,可是她却不知道这便是让她不能怀孕的最根本的原因。华妃一直以为是端妃给她的那一碗滑胎药致使她不能怀孕,她死前才知道其实所有的太医都知道,欢宜香里有麝香,但没有人敢告诉她。她的深情,终究是一厢情愿,即便皇上对她真的有几分爱,可皇上不是别人,他身边女人很多,他要考虑的更多!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华妃的家世让她有资本骄傲,哥哥是大将军,战功赫赫,但也是如此,皇上忌惮,太后担忧。所以,当她怀孕时,端妃送去了滑胎药,独赐的欢宜香含有极浓的麝香,再也不能怀孕。皇上和太后不敢让她有孕,更不敢让她位份太高,尤其是她哥哥年羹尧越来越跋扈时。最终,华妃娘娘一头撞死在墙上。她绝望了,她知道了真相。所以,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生在帝王家,有些东西不能奢求太多。皇上是华妃的夫君,可他也是好多人的夫君,更是天下人的王!王者,岂容谁给他带来威胁性,一旦有了威胁性,那他一定会除之。不然,皇上就该担心江山稳固的问题了!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皇室宗室的权力都是直接源自于皇权的,认识这一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虽然这三者的权力都源自于皇权,但是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外戚的权力是皇权赐予,并且有所延伸,而宗亲的权力虽然也是皇权赋予,但是却由血脉关系联系。在中国古代,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男性血脉关系的延续,也影响到普通家庭财富的继承权,权贵阶级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权。这一点对于宗室成员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就比如历代的开国君王,他们对于封赏官爵,最大方的往往不是开国功勋,而是自己的宗族兄弟们,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开创基业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的贡献。不过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一个特点,“任人唯亲”,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宗族的人就算惦记着皇位,那个皇位以后还跟自己姓,外戚惦记着皇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宗族成员里又封了一堆同姓王,就是为了防止异姓王心怀不轨的。事实上,这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在诸吕之乱时,没有这些同姓的皇室宗亲,恐怕江山真要改姓吕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汉却常见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而皇室宗亲大多是直接造反,很少形成政治影响力呢?这还是和宗亲的血脉关系有关,刘邦在建国后,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虽然他们不是刘邦的子嗣,但是却和刘邦是有直接的血脉关系的,虽然到了汉景帝时期,这种血脉关系已经变得很远的,不过这些藩王们仍然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当然了,如果非得派个继承权的顺序,他们可能在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所以皇室宗亲和外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皇室宗亲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是皇位的坚定捍卫者,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隐患,他们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用过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毕竟弄死了一两个“无道昏君”,那也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外人顶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外戚干政,甚至还想要篡夺皇位那就不一样了,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王莽,他篡汉建立新朝,那是属于谋反,而不是内斗,即便他对治理国家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仍然遭到了各地义军的围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不太好。我们对比一下作乱的皇室宗亲和外戚,也不难发现,宗亲犯上作乱,只要及时悔过,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比如济北王刘志,并且很少会殃及后人,但是外戚就不一样了,吕氏,田氏,霍氏外戚倒台后,往往牵连甚广。所以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维持统治的工具,而皇室宗亲,皇帝希望他们平时像花瓶一样,但是真到出了乱子的时候,却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血脉关系就摆在那里,至于宦官完全不值一提,这些阉党也生不出子嗣,是寄生在皇权上的附庸,看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皇权如果垮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呢?《甄嬛传》里皇上与甄嬛最后一次对话,其实很令人感慨。有时候人生总是阴差阳错,生在帝王家的他们,也未必就是逍遥自在。皇上想要回到过去,摸一摸甄嬛的发丝,但是他摸到的是满头冰冷的珠翠。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是呀,从甄嬛请旨出宫修行一切就回不去了!皇上临死前,甄嬛与他说了好多推心置腹的话,这是甄嬛的报复,可谓是句句扎心!皇上无力抗拒,只能用最后的力气骂甄嬛是毒妇。甄嬛给她带了那么大的绿帽子皇上在病之前就疑心弘曕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派了夏刈去查。谁料到这事儿被叶澜依碰见,甄嬛一个跪下行了一个大礼,感谢她救了果郡王与她的孩子。于是叶澜依不惜一切代价,她要损害皇上龙体。皇上躺在床上时,问甄嬛弘曕是不是他的儿子。甄嬛回答,当然,天下臣民都是您的儿子。甄嬛没有正面回答,但是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一切。皇上对甄嬛,也是算真的很用心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因为甄嬛像纯元,可是后面种种,纯元不过是幌子。皇上对甄嬛是动了心的。当日发现果郡王对甄嬛有情后,处理了果郡王,原来甄嬛时,他自己都在感慨就这么原谅了她。所以,皇上生气。一个王者,在临死之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宠爱的妃子,竟然爱着他人,回到他身边是为了报复他!皇上病重,甄嬛还故意气他皇上的病本来就不轻,加上叶澜依之前给皇上服下的丹药。此时皇上身体本来就弱,甄嬛还故意说孙答应与侍卫通奸,不知道要如何处置。这个事儿迅速的加重了皇上的病情。当时可能连皇上都没意识到,甄嬛这是刻意的。后来一次谈话时,皇上应该知道这是甄嬛为了刺激他刻意为之了。皇上的母亲也曾与隆科多有私情,他小时候看见过。所以作为男人,他怎么能允许他的女人与别人有染?他是天子呀!正是如此,孙答应的事情对皇上才更有刺激性。当时,端妃还特意嘱咐甄嬛,孙答应的事儿要缓一缓告诉皇上。可是甄嬛转头就说了!甄嬛知道那么多事情,从来没有告诉他甄嬛不仅说了自己,还说如果眉姐姐知道她与温实初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多得皇上宠爱,一定会感激皇上的。这件事情就足够皇上消化了,他一直对沈眉庄颇有愧疚感。所以,沈眉庄死后,他对沈眉庄的女儿静和公主,是非常照顾的。除去沈眉庄,还有叶澜依。这让皇上如何接受呢?甄嬛一番自述,讲述她回宫以后对皇上的厌恶等等。甄嬛真的是没有留下余地,要活生生的把皇上气死。此番种种,甄嬛从未透露过一丝一毫的信息,可见她是预谋已久。皇上气得喊来人,身边除了甄嬛无一人。苏培盛都不在,可见苏培盛也是甄嬛的人了吧!所以,皇上怎么不骂甄嬛是毒妇?处心积虑的回宫,皇上对她万般荣宠,可惜她的心中,早已经固若钢铁,只有报复!这世间,很多事,真是错过了就不在。曾经的甄嬛,对皇上可谓是付出了真心。无奈真心遭到了暴击,最后就如此了。果然,如果一个女人变得坚强无比,也是心死了。心死了,也就不疼了,什么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后来四阿哥弘历登基,宜修百思不得其解,问甄嬛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上。因为这些事情,甄嬛明白,皇上所背负的担子有多重,会遭到多少人的暗算,也有诸多无奈。故而甄嬛说当皇上未必是天下第一大事。可不是吗,万一要在遇上这么些嫔妃,可怎么好!我认为很难,至少从概率上来说,这赛季皇马夺得欧冠的概率,要排在马竞、尤文、曼城、拜仁、巴黎和巴萨后面。有一说一,至少从第一回合来看,从第一回合皇马VS曼城的表现来看,不管是结果还是过程,都输了。主场1:0领先,然后被连追2球之后 1:2落败,送给对方一场胜利和2个客场进球。这个结果很不利。曼城此前2次欧冠主场对阵皇马全部是平局(12-13赛季小组赛1-1、15-16赛季半决赛0-0)。而且曼城此前多次欧战两回合淘汰赛中,首回合客场取胜的,最终全部顺利晋级。第一回回合暴露了两个大问题:一是拉莫斯红牌,下一回合踢不了,谁能顶上?卡瓦哈尔和瓦拉内的状态在今年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后防线本来就有问题,还缺了一个大将。二是阿扎尔受伤之后,齐达内没牌了,75分钟换上贝尔,换上即隐身,踢得越少他就踢得越差,底子和技术可能还在,信心和节奏全无。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皇马今年都没有一丁点优势。欧冠三连冠之后,球队的饥饿感不如马竞、尤文、曼城和巴黎,而且经过齐达内的离去归来,C罗离开和阿扎尔等人加盟的失血换血,球队的生态还在重建的过程。首回合开场形势大好被逆转,主场优势没有了,客场生死未卜。本泽马、瓦拉内、卡瓦尔状态不好,阿扎尔受伤,贝尔予取予舍想振作也没了精气神,齐达内的第二回合,需要的是像炸碉堡一样的战士,冲锋的人太少了。今年的欧冠,可以说是一群饿狼捕食,一直想拿个欧冠证明自己是个豪门的巴黎、连续功败垂成的马竞和尤文、一直兵强马壮的拜仁以及只剩下欧冠这根救命稻草的曼城,试问皇马在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怎么过得了三关?华妃以为的真心,却不知皇上只是试探华妃在后宫跋扈,不仅因为哥哥年羹尧,更是因为她深受宠爱。所以她可以在后宫出尽风头,皇后面前也绝不给面子。可是,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鼾睡?当宠爱达到一定程度时,皇上就该忌惮了。再者,甄嬛入宫得宠以后,皇上的心里对华妃本来就不如从前。甚至和甄嬛联手,收拾了年家,收拾了华妃。所以,当时内务府给华妃看皇贵妃的制服时,华妃很是高兴。她想着,皇上还是最疼她的。然而皇上却不高兴了,所以最后华妃听见自己封为贵妃时,半天没有回过神来,还与公公确认旨意是否念错了。皇上只是试探一下,也是在与年羹尧的周旋时间安抚的手段。可从没有想皇贵妃的位子属于华妃。皇上觉得她不配,更不敢给皇贵妃的位份。皇上以为华妃该知足,华妃却以为这是宠爱皇上对华妃的宠爱,在他看来已经很好了。可是当华妃娘娘看见衣服的时候,还单纯的以为这是宠爱呢!所以欢喜,可皇上觉得华妃不该欢喜,更不该是那种得意的表情。可怜华妃娘娘,不懂皇上的心呀,以为这是宠爱。正如皇上独赐的欢宜香,在华妃眼里,这是一份荣宠,独一无二,可是她却不知道这便是让她不能怀孕的最根本的原因。华妃一直以为是端妃给她的那一碗滑胎药致使她不能怀孕,她死前才知道其实所有的太医都知道,欢宜香里有麝香,但没有人敢告诉她。她的深情,终究是一厢情愿,即便皇上对她真的有几分爱,可皇上不是别人,他身边女人很多,他要考虑的更多!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华妃的家世让她有资本骄傲,哥哥是大将军,战功赫赫,但也是如此,皇上忌惮,太后担忧。所以,当她怀孕时,端妃送去了滑胎药,独赐的欢宜香含有极浓的麝香,再也不能怀孕。皇上和太后不敢让她有孕,更不敢让她位份太高,尤其是她哥哥年羹尧越来越跋扈时。最终,华妃娘娘一头撞死在墙上。她绝望了,她知道了真相。所以,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生在帝王家,有些东西不能奢求太多。皇上是华妃的夫君,可他也是好多人的夫君,更是天下人的王!王者,岂容谁给他带来威胁性,一旦有了威胁性,那他一定会除之。不然,皇上就该担心江山稳固的问题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几个名词:景泰帝、郕王、代宗,这三个称谓都是称呼一个人——朱祁钰。景泰帝朱祁钰在明朝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感觉整个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都是一脉相传,到他这里是横插了一杠,最后这个皇帝位置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哪里去。其实这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9岁,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这哥俩从小关系就非常的好,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比亲妈生的关系都要好,以至于他们成年后,朱祁镇当着皇帝,而且还是亲政皇帝,按照祖宗规制,弟弟朱祁钰是藩王,应该在成年后就任封地,没有皇帝诏令不得进京的。可是这哥俩关系是在太好了,特别是当皇帝的哥哥朱祁镇非常舍不得弟弟朱祁钰离开他,就一直拖着没有催促朱祁钰就藩。在当时皇权社会里,兄弟之间的感情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还是很少的,历来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残的,毕竟皇帝那个位置实在太有诱惑力了。这哥俩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里过着舒坦日子,朱祁镇也不担心他弟弟觊觎他的皇位;朱祁钰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想着哥哥的那把椅子。直到那一天,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蒙古瓦剌给他挖了个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还把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给俘虏了。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别说明朝没有发生过,就整个中原王朝几千年来,也就宋徽宗父子俩丢过那人。皇帝被俘,精锐别灭,瓦剌就要打进北京城了,此时的朝廷是一片混乱,官有点大的,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尸呢,剩下的大臣们基本六神无主,嚷嚷着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稳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另立新君,这一招非常高明。我们都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殉国了,咱们重新立个皇帝,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最高决策权在敌人手上的尴尬。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难道朱祁镇没有儿子吗,为什么一定要立他弟弟为皇帝呢。瓦剌都要打进北京城了,咱们立个几岁的娃娃能顶个啥用,情况危急,为了保住大明,找个成熟的吧。于是朱祁钰就白捡了皇帝当上了,开始,他说他给哥哥把位置看着。这朱祁钰当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击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钰非常的称职,也有担当,重用了当时的力挽狂澜之臣——于谦,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还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瓦剌打跑了,朱祁钰就安心的当起了皇帝了,毕竟他的哥哥此时还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风呢,能回来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人一旦有了权力了,心态就是变化的。朱祁钰就起了变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来了,从此刻起,这哥俩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在那龙椅上彻底破裂了。朱祁钰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哥哥朱祁镇居然被放了回来。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办法,让位给哥哥吧,自己舍不得;杀了吧,说不过去。得了,让他在深宫里呆着吧,于是朱祁镇就入住了"南宫"。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继位不明朗的情况下,私自把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给放了出来,并发动了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这哥哥又东山再起,再次登基当皇帝后,就开始了清算,杀了当时最大的功臣于谦,把已经死了景泰帝废了皇帝号,封为郕王。当时景泰帝刚死,其实是有帝王陵寝的,可是这刚废了帝号,改为亲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于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处修了个简易的墓地给安葬了。朱祁镇因为被囚南宫之事,对自己的弟弟感情迅速转变,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所以就更加不可能以皇帝之资安葬自己的弟弟了。至于明代宗这个皇帝的专门谥号,还是大明王朝灭亡了,南明那个小王朝给追谥的。其实追谥朱祁钰也是为了当时南明王朝的合法性,都在于那个"代"字上。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皇室宗室的权力都是直接源自于皇权的,认识这一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虽然这三者的权力都源自于皇权,但是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外戚的权力是皇权赐予,并且有所延伸,而宗亲的权力虽然也是皇权赋予,但是却由血脉关系联系。在中国古代,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男性血脉关系的延续,也影响到普通家庭财富的继承权,权贵阶级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权。这一点对于宗室成员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就比如历代的开国君王,他们对于封赏官爵,最大方的往往不是开国功勋,而是自己的宗族兄弟们,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开创基业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的贡献。不过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一个特点,“任人唯亲”,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宗族的人就算惦记着皇位,那个皇位以后还跟自己姓,外戚惦记着皇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宗族成员里又封了一堆同姓王,就是为了防止异姓王心怀不轨的。事实上,这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在诸吕之乱时,没有这些同姓的皇室宗亲,恐怕江山真要改姓吕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汉却常见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而皇室宗亲大多是直接造反,很少形成政治影响力呢?这还是和宗亲的血脉关系有关,刘邦在建国后,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虽然他们不是刘邦的子嗣,但是却和刘邦是有直接的血脉关系的,虽然到了汉景帝时期,这种血脉关系已经变得很远的,不过这些藩王们仍然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当然了,如果非得派个继承权的顺序,他们可能在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所以皇室宗亲和外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皇室宗亲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是皇位的坚定捍卫者,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隐患,他们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用过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毕竟弄死了一两个“无道昏君”,那也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外人顶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外戚干政,甚至还想要篡夺皇位那就不一样了,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王莽,他篡汉建立新朝,那是属于谋反,而不是内斗,即便他对治理国家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仍然遭到了各地义军的围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不太好。我们对比一下作乱的皇室宗亲和外戚,也不难发现,宗亲犯上作乱,只要及时悔过,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比如济北王刘志,并且很少会殃及后人,但是外戚就不一样了,吕氏,田氏,霍氏外戚倒台后,往往牵连甚广。所以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维持统治的工具,而皇室宗亲,皇帝希望他们平时像花瓶一样,但是真到出了乱子的时候,却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血脉关系就摆在那里,至于宦官完全不值一提,这些阉党也生不出子嗣,是寄生在皇权上的附庸,看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皇权如果垮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呢?《甄嬛传》里皇上与甄嬛最后一次对话,其实很令人感慨。有时候人生总是阴差阳错,生在帝王家的他们,也未必就是逍遥自在。皇上想要回到过去,摸一摸甄嬛的发丝,但是他摸到的是满头冰冷的珠翠。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是呀,从甄嬛请旨出宫修行一切就回不去了!皇上临死前,甄嬛与他说了好多推心置腹的话,这是甄嬛的报复,可谓是句句扎心!皇上无力抗拒,只能用最后的力气骂甄嬛是毒妇。甄嬛给她带了那么大的绿帽子皇上在病之前就疑心弘曕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派了夏刈去查。谁料到这事儿被叶澜依碰见,甄嬛一个跪下行了一个大礼,感谢她救了果郡王与她的孩子。于是叶澜依不惜一切代价,她要损害皇上龙体。皇上躺在床上时,问甄嬛弘曕是不是他的儿子。甄嬛回答,当然,天下臣民都是您的儿子。甄嬛没有正面回答,但是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一切。皇上对甄嬛,也是算真的很用心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因为甄嬛像纯元,可是后面种种,纯元不过是幌子。皇上对甄嬛是动了心的。当日发现果郡王对甄嬛有情后,处理了果郡王,原来甄嬛时,他自己都在感慨就这么原谅了她。所以,皇上生气。一个王者,在临死之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宠爱的妃子,竟然爱着他人,回到他身边是为了报复他!皇上病重,甄嬛还故意气他皇上的病本来就不轻,加上叶澜依之前给皇上服下的丹药。此时皇上身体本来就弱,甄嬛还故意说孙答应与侍卫通奸,不知道要如何处置。这个事儿迅速的加重了皇上的病情。当时可能连皇上都没意识到,甄嬛这是刻意的。后来一次谈话时,皇上应该知道这是甄嬛为了刺激他刻意为之了。皇上的母亲也曾与隆科多有私情,他小时候看见过。所以作为男人,他怎么能允许他的女人与别人有染?他是天子呀!正是如此,孙答应的事情对皇上才更有刺激性。当时,端妃还特意嘱咐甄嬛,孙答应的事儿要缓一缓告诉皇上。可是甄嬛转头就说了!甄嬛知道那么多事情,从来没有告诉他甄嬛不仅说了自己,还说如果眉姐姐知道她与温实初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多得皇上宠爱,一定会感激皇上的。这件事情就足够皇上消化了,他一直对沈眉庄颇有愧疚感。所以,沈眉庄死后,他对沈眉庄的女儿静和公主,是非常照顾的。除去沈眉庄,还有叶澜依。这让皇上如何接受呢?甄嬛一番自述,讲述她回宫以后对皇上的厌恶等等。甄嬛真的是没有留下余地,要活生生的把皇上气死。此番种种,甄嬛从未透露过一丝一毫的信息,可见她是预谋已久。皇上气得喊来人,身边除了甄嬛无一人。苏培盛都不在,可见苏培盛也是甄嬛的人了吧!所以,皇上怎么不骂甄嬛是毒妇?处心积虑的回宫,皇上对她万般荣宠,可惜她的心中,早已经固若钢铁,只有报复!这世间,很多事,真是错过了就不在。曾经的甄嬛,对皇上可谓是付出了真心。无奈真心遭到了暴击,最后就如此了。果然,如果一个女人变得坚强无比,也是心死了。心死了,也就不疼了,什么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后来四阿哥弘历登基,宜修百思不得其解,问甄嬛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上。因为这些事情,甄嬛明白,皇上所背负的担子有多重,会遭到多少人的暗算,也有诸多无奈。故而甄嬛说当皇上未必是天下第一大事。可不是吗,万一要在遇上这么些嫔妃,可怎么好!我认为很难,至少从概率上来说,这赛季皇马夺得欧冠的概率,要排在马竞、尤文、曼城、拜仁、巴黎和巴萨后面。有一说一,至少从第一回合来看,从第一回合皇马VS曼城的表现来看,不管是结果还是过程,都输了。主场1:0领先,然后被连追2球之后 1:2落败,送给对方一场胜利和2个客场进球。这个结果很不利。曼城此前2次欧冠主场对阵皇马全部是平局(12-13赛季小组赛1-1、15-16赛季半决赛0-0)。而且曼城此前多次欧战两回合淘汰赛中,首回合客场取胜的,最终全部顺利晋级。第一回回合暴露了两个大问题:一是拉莫斯红牌,下一回合踢不了,谁能顶上?卡瓦哈尔和瓦拉内的状态在今年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后防线本来就有问题,还缺了一个大将。二是阿扎尔受伤之后,齐达内没牌了,75分钟换上贝尔,换上即隐身,踢得越少他就踢得越差,底子和技术可能还在,信心和节奏全无。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皇马今年都没有一丁点优势。欧冠三连冠之后,球队的饥饿感不如马竞、尤文、曼城和巴黎,而且经过齐达内的离去归来,C罗离开和阿扎尔等人加盟的失血换血,球队的生态还在重建的过程。首回合开场形势大好被逆转,主场优势没有了,客场生死未卜。本泽马、瓦拉内、卡瓦尔状态不好,阿扎尔受伤,贝尔予取予舍想振作也没了精气神,齐达内的第二回合,需要的是像炸碉堡一样的战士,冲锋的人太少了。今年的欧冠,可以说是一群饿狼捕食,一直想拿个欧冠证明自己是个豪门的巴黎、连续功败垂成的马竞和尤文、一直兵强马壮的拜仁以及只剩下欧冠这根救命稻草的曼城,试问皇马在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怎么过得了三关?华妃以为的真心,却不知皇上只是试探华妃在后宫跋扈,不仅因为哥哥年羹尧,更是因为她深受宠爱。所以她可以在后宫出尽风头,皇后面前也绝不给面子。可是,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鼾睡?当宠爱达到一定程度时,皇上就该忌惮了。再者,甄嬛入宫得宠以后,皇上的心里对华妃本来就不如从前。甚至和甄嬛联手,收拾了年家,收拾了华妃。所以,当时内务府给华妃看皇贵妃的制服时,华妃很是高兴。她想着,皇上还是最疼她的。然而皇上却不高兴了,所以最后华妃听见自己封为贵妃时,半天没有回过神来,还与公公确认旨意是否念错了。皇上只是试探一下,也是在与年羹尧的周旋时间安抚的手段。可从没有想皇贵妃的位子属于华妃。皇上觉得她不配,更不敢给皇贵妃的位份。皇上以为华妃该知足,华妃却以为这是宠爱皇上对华妃的宠爱,在他看来已经很好了。可是当华妃娘娘看见衣服的时候,还单纯的以为这是宠爱呢!所以欢喜,可皇上觉得华妃不该欢喜,更不该是那种得意的表情。可怜华妃娘娘,不懂皇上的心呀,以为这是宠爱。正如皇上独赐的欢宜香,在华妃眼里,这是一份荣宠,独一无二,可是她却不知道这便是让她不能怀孕的最根本的原因。华妃一直以为是端妃给她的那一碗滑胎药致使她不能怀孕,她死前才知道其实所有的太医都知道,欢宜香里有麝香,但没有人敢告诉她。她的深情,终究是一厢情愿,即便皇上对她真的有几分爱,可皇上不是别人,他身边女人很多,他要考虑的更多!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华妃的家世让她有资本骄傲,哥哥是大将军,战功赫赫,但也是如此,皇上忌惮,太后担忧。所以,当她怀孕时,端妃送去了滑胎药,独赐的欢宜香含有极浓的麝香,再也不能怀孕。皇上和太后不敢让她有孕,更不敢让她位份太高,尤其是她哥哥年羹尧越来越跋扈时。最终,华妃娘娘一头撞死在墙上。她绝望了,她知道了真相。所以,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生在帝王家,有些东西不能奢求太多。皇上是华妃的夫君,可他也是好多人的夫君,更是天下人的王!王者,岂容谁给他带来威胁性,一旦有了威胁性,那他一定会除之。不然,皇上就该担心江山稳固的问题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几个名词:景泰帝、郕王、代宗,这三个称谓都是称呼一个人——朱祁钰。景泰帝朱祁钰在明朝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感觉整个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都是一脉相传,到他这里是横插了一杠,最后这个皇帝位置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哪里去。其实这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9岁,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这哥俩从小关系就非常的好,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比亲妈生的关系都要好,以至于他们成年后,朱祁镇当着皇帝,而且还是亲政皇帝,按照祖宗规制,弟弟朱祁钰是藩王,应该在成年后就任封地,没有皇帝诏令不得进京的。可是这哥俩关系是在太好了,特别是当皇帝的哥哥朱祁镇非常舍不得弟弟朱祁钰离开他,就一直拖着没有催促朱祁钰就藩。在当时皇权社会里,兄弟之间的感情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还是很少的,历来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残的,毕竟皇帝那个位置实在太有诱惑力了。这哥俩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里过着舒坦日子,朱祁镇也不担心他弟弟觊觎他的皇位;朱祁钰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想着哥哥的那把椅子。直到那一天,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蒙古瓦剌给他挖了个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还把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给俘虏了。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别说明朝没有发生过,就整个中原王朝几千年来,也就宋徽宗父子俩丢过那人。皇帝被俘,精锐别灭,瓦剌就要打进北京城了,此时的朝廷是一片混乱,官有点大的,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尸呢,剩下的大臣们基本六神无主,嚷嚷着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稳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另立新君,这一招非常高明。我们都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殉国了,咱们重新立个皇帝,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最高决策权在敌人手上的尴尬。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难道朱祁镇没有儿子吗,为什么一定要立他弟弟为皇帝呢。瓦剌都要打进北京城了,咱们立个几岁的娃娃能顶个啥用,情况危急,为了保住大明,找个成熟的吧。于是朱祁钰就白捡了皇帝当上了,开始,他说他给哥哥把位置看着。这朱祁钰当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击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钰非常的称职,也有担当,重用了当时的力挽狂澜之臣——于谦,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还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瓦剌打跑了,朱祁钰就安心的当起了皇帝了,毕竟他的哥哥此时还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风呢,能回来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人一旦有了权力了,心态就是变化的。朱祁钰就起了变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来了,从此刻起,这哥俩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在那龙椅上彻底破裂了。朱祁钰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哥哥朱祁镇居然被放了回来。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办法,让位给哥哥吧,自己舍不得;杀了吧,说不过去。得了,让他在深宫里呆着吧,于是朱祁镇就入住了"南宫"。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继位不明朗的情况下,私自把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给放了出来,并发动了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这哥哥又东山再起,再次登基当皇帝后,就开始了清算,杀了当时最大的功臣于谦,把已经死了景泰帝废了皇帝号,封为郕王。当时景泰帝刚死,其实是有帝王陵寝的,可是这刚废了帝号,改为亲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于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处修了个简易的墓地给安葬了。朱祁镇因为被囚南宫之事,对自己的弟弟感情迅速转变,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所以就更加不可能以皇帝之资安葬自己的弟弟了。至于明代宗这个皇帝的专门谥号,还是大明王朝灭亡了,南明那个小王朝给追谥的。其实追谥朱祁钰也是为了当时南明王朝的合法性,都在于那个"代"字上。作者:史遇春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整天梦想着权势与富贵的人,他们都曾深切地希望:既然今生不成,那么,来世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其间的道理并不粗糙。而且,这道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有些不知事的孩子,梦想着,来世能有一位有钱有势的爸爸;有些缺乏钱财的人,梦想着,下辈子能够托生为土豪富翁;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梦想着,来生能够当大官;有些生活不美满的女人,梦想着,下一世能够嫁一个高富帅的郎君;……虽然,怀揣梦想的人不同;虽然,这些人的梦想,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是,就本质而言,这些梦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对今生的身世和自我并不满意、也不满足,于是,他们便寄望于来生来世;他们的寄望,其实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对其所寄望的来世人生或来生角色,并没有十足的了解;他们的寄望,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表象,对于表象后面的实质,他们完全是茫然无知的;他们的寄望,其实是对人生的误解,因为:原本,按照乐观的看法,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原本,按照悲观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表面化、浅薄化的认知,使得那些怀揣来世梦想的人们,将他们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仅仅停留在容颜上、停留在享乐上、停留在金钱的挥霍上、停留在权势的颐指气使上……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后的真实的一切,比如:容颜后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纠葛纷争;享乐后面,或许是看不见的危机四伏;金钱后面,大概有说不尽的奴颜婢膝;权势后面,一定有写不了的杀伐斗争;……算了,不说现实,现实说来太残酷。好吧,只说历史,历史听来似笑谈。在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那么几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历史清楚地记载着,说是他们发誓:来世,或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在说这些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引子。话说,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朝齐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废帝萧昭业,在身为南郡王时,父亲萧长懋总是约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为这样,萧昭业曾对豫章王(即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萧昭业叔祖父)妃庾氏说:“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来,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帅(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紧随不离,一举一动,均受限制;主帅还动不动就把他们抓捕起来。这样看来,就连街头市面上屠户酒家的富儿,也要比他们自在百倍啊。”齐废帝萧昭业的言语,可述者有二: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还不及屠户酒家的富儿自在。说完引子,再来看那些发誓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刘子鸾(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刘子鸾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领东中郎将、吴郡太守;九月,改封为新安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刘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刘子鸾生母殷淑仪,宠倾后宫。因母之故,刘子鸾爱冠诸子(宋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刘子鸾之前,刘骏已有7子)。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顾、恩遇的人,当时,没有不进入刘子鸾的府邸、封国的。殷淑仪死后,被追封为贵妃;刘子鸾加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刘子鸾加官中书令,领司徒。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子鸾兼任抚军将军;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刘子鸾死时,年仅10岁,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书令、领司徒、任将军。宋前废帝刘子业向来嫉恨这位同父异母弟最受父皇恩宠,故而,在即位之后,他便将刘子鸾赐死。当日,一同被赐死的,还有刘子鸾的同母弟妹。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载,刘子鸾的同生弟有:“次齐敬王子羽,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晋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并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师,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即:齐敬王刘子羽、晋陵孝王刘子云、皇子刘子文、南海哀王刘子师,均为刘子鸾的同生弟。未知,当时赐死者,以上诸人中,共有几人?刘子鸾同母妹不详(有第十二皇女?见下)。宋明帝(刘彧)即位之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谥孝敬;命建平王刘景素之子刘延年承刘子鸾之嗣,并将刘子鸾改葬于秣陵县龙山。同时,追赠第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复追封刘子师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为刘子鸾同生弟、妹。据《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帝(宋前废帝)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一个10岁的孩子,赐死之前,说是:“但愿此身,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想一想,都是酸楚。这个时候,很多人大约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时的风光。反过来想,在刘子鸾封王拜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赐死时,发誓的凄凉酸楚。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位:南朝宋顺帝刘准刘准(一作刘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刘准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刘准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实际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杀于丹阳宫,年仅13岁。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齐纪一》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农历己未年·公元479年)载:“(夏季,四月)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宋顺帝死时,年仅13岁。年纪虽小,但他对人间的杀伐似乎已经点滴在心了。因为恐惧,他逃跑于佛盖之下。被引出时,这个13岁的孩子,先问道:“这是要杀了我吗?”随后,又哭着说是:“但愿以后,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啊!听闻此语,“宫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第十《顺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年号)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第三位: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杨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其母为小刘良娣(杨昭有两个刘良娣,大刘良娣为燕王杨倓之母)。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奉命留守东都洛阳。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乱定,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被降为潞国公。随后,杨侗终被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16岁。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619年)载:“王世充以礼部尚书裴仁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长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杀世充及其党,复尊立皇泰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从之,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皇泰主曰: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百年欲为启陈,世恽不许;又请与皇太后辞决,亦不许。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须知,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杨侑,母为韦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侑被大丞相李渊所废,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云病死,或云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杨侗与杨侑均谥号为恭皇帝。〕杨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权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为,首先就过不了掌权者手下人这一关。杨侗死前,想要见其母皇太后一面,进行诀别,没有被容许。于是,他只能寄望于来世,焚香礼佛,在佛前发愿:“但愿自今以后,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杨侗饮下毒药,不死;最后,他被缢杀。生在皇家的人,面对残酷处境、面对生命的危机,发下重誓,不愿再生帝王之家。不知道,享受皇权带来的赫赫威势与灼灼荣华时,帝室的众人,又是怎样的心理?难道,只有苦难与死亡的威胁,才会唤起人的反思与醒悟?羡慕皇家的人,看到的,尽是权势和荣华,但是,权势和荣华背后的争夺与生杀,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状况,似乎和“围墙理论”暗合:墙外的人羡慕里面,想进去;墙内的人畅想外面,盼出来。文末,再补两条。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五《松月堂目下旧见》下载: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曾做诗云:可喟当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袈裟。福临生前笃信佛教,有传言其抛弃九五之尊,隐遁寺庙禅院。有此诗,或亦有所影也。对福临而言,情况似乎尚不严重:只是误会之间,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烦恼而已。另据清·佚名氏《阳秋剩笔》记载: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崩逝之后,时人哀悼,撰写对联挽吊者盈千累万,但是,其中好的对子并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顺鼎)的对联,对仗既工且整,意思隐而含,可称是一时杰作,其联云: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母日,于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所谓孝钦太后不愿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语,还是挽吊者的臆词?易顺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盦(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闵尔昌、易顺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罗瘿公)之一。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峨嵋诗录》、《宣南集》、《楚颂亭词》、《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等。西汉·扬雄《解嘲》有云:“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无论是平民窟,还是帝王家;或均可以为戒!(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从古至今,自己无法的选择的就是出身了。生在哪里不是自己说了算!生在皇室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从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要面对宫廷之中的尔虞我诈,尤其是身为皇子,要面对未来的立储之事,而太子之位历来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历朝历代的皇家子弟为了太子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下面就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虽然一直未立储,但是在秦始皇临终之时,写了一道圣旨让在外镇守的扶苏回来主持葬礼。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是此时的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害怕扶苏回来继位,被篡改圣旨,将命扶苏回来主持葬礼改成了将扶苏赐死。就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接到圣旨后就就自尽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昏庸无道,致使诺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扶苏剧照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而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武帝晚年疑心比较重,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致使太子刘据最终自尽,连刘据的父亲卫子夫都没逃过一死。知道真相后的武帝非常心痛,但是也改变不了太子冤死的结局。刘据剧照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太子李建成。对于李建成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李建成最终因为“玄武门之变”被亲弟弟李世民杀害。李建成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不及李世民,不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太子被杀,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将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为后人所铭记。李建成剧照历史上太子被废不止这些,这就是生在皇室的不幸,有人能笑到最后,有人却英年早逝,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没办法,出生无法选择,而人生一世谁也躲不过权与利!为了争夺权与利,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皇室宗室的权力都是直接源自于皇权的,认识这一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本,虽然这三者的权力都源自于皇权,但是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外戚的权力是皇权赐予,并且有所延伸,而宗亲的权力虽然也是皇权赋予,但是却由血脉关系联系。在中国古代,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男性血脉关系的延续,也影响到普通家庭财富的继承权,权贵阶级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权。这一点对于宗室成员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就比如历代的开国君王,他们对于封赏官爵,最大方的往往不是开国功勋,而是自己的宗族兄弟们,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在开创基业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的贡献。不过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一个特点,“任人唯亲”,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宗族的人就算惦记着皇位,那个皇位以后还跟自己姓,外戚惦记着皇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宗族成员里又封了一堆同姓王,就是为了防止异姓王心怀不轨的。事实上,这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在诸吕之乱时,没有这些同姓的皇室宗亲,恐怕江山真要改姓吕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汉却常见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而皇室宗亲大多是直接造反,很少形成政治影响力呢?这还是和宗亲的血脉关系有关,刘邦在建国后,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虽然他们不是刘邦的子嗣,但是却和刘邦是有直接的血脉关系的,虽然到了汉景帝时期,这种血脉关系已经变得很远的,不过这些藩王们仍然是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当然了,如果非得派个继承权的顺序,他们可能在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所以皇室宗亲和外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皇室宗亲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是皇位的坚定捍卫者,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隐患,他们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用过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毕竟弄死了一两个“无道昏君”,那也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外人顶多就是看热闹。但是外戚干政,甚至还想要篡夺皇位那就不一样了,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王莽,他篡汉建立新朝,那是属于谋反,而不是内斗,即便他对治理国家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仍然遭到了各地义军的围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不太好。我们对比一下作乱的皇室宗亲和外戚,也不难发现,宗亲犯上作乱,只要及时悔过,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一般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比如济北王刘志,并且很少会殃及后人,但是外戚就不一样了,吕氏,田氏,霍氏外戚倒台后,往往牵连甚广。所以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维持统治的工具,而皇室宗亲,皇帝希望他们平时像花瓶一样,但是真到出了乱子的时候,却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血脉关系就摆在那里,至于宦官完全不值一提,这些阉党也生不出子嗣,是寄生在皇权上的附庸,看似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皇权如果垮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呢?《甄嬛传》里皇上与甄嬛最后一次对话,其实很令人感慨。有时候人生总是阴差阳错,生在帝王家的他们,也未必就是逍遥自在。皇上想要回到过去,摸一摸甄嬛的发丝,但是他摸到的是满头冰冷的珠翠。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是呀,从甄嬛请旨出宫修行一切就回不去了!皇上临死前,甄嬛与他说了好多推心置腹的话,这是甄嬛的报复,可谓是句句扎心!皇上无力抗拒,只能用最后的力气骂甄嬛是毒妇。甄嬛给她带了那么大的绿帽子皇上在病之前就疑心弘曕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所以派了夏刈去查。谁料到这事儿被叶澜依碰见,甄嬛一个跪下行了一个大礼,感谢她救了果郡王与她的孩子。于是叶澜依不惜一切代价,她要损害皇上龙体。皇上躺在床上时,问甄嬛弘曕是不是他的儿子。甄嬛回答,当然,天下臣民都是您的儿子。甄嬛没有正面回答,但是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一切。皇上对甄嬛,也是算真的很用心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因为甄嬛像纯元,可是后面种种,纯元不过是幌子。皇上对甄嬛是动了心的。当日发现果郡王对甄嬛有情后,处理了果郡王,原来甄嬛时,他自己都在感慨就这么原谅了她。所以,皇上生气。一个王者,在临死之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宠爱的妃子,竟然爱着他人,回到他身边是为了报复他!皇上病重,甄嬛还故意气他皇上的病本来就不轻,加上叶澜依之前给皇上服下的丹药。此时皇上身体本来就弱,甄嬛还故意说孙答应与侍卫通奸,不知道要如何处置。这个事儿迅速的加重了皇上的病情。当时可能连皇上都没意识到,甄嬛这是刻意的。后来一次谈话时,皇上应该知道这是甄嬛为了刺激他刻意为之了。皇上的母亲也曾与隆科多有私情,他小时候看见过。所以作为男人,他怎么能允许他的女人与别人有染?他是天子呀!正是如此,孙答应的事情对皇上才更有刺激性。当时,端妃还特意嘱咐甄嬛,孙答应的事儿要缓一缓告诉皇上。可是甄嬛转头就说了!甄嬛知道那么多事情,从来没有告诉他甄嬛不仅说了自己,还说如果眉姐姐知道她与温实初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多得皇上宠爱,一定会感激皇上的。这件事情就足够皇上消化了,他一直对沈眉庄颇有愧疚感。所以,沈眉庄死后,他对沈眉庄的女儿静和公主,是非常照顾的。除去沈眉庄,还有叶澜依。这让皇上如何接受呢?甄嬛一番自述,讲述她回宫以后对皇上的厌恶等等。甄嬛真的是没有留下余地,要活生生的把皇上气死。此番种种,甄嬛从未透露过一丝一毫的信息,可见她是预谋已久。皇上气得喊来人,身边除了甄嬛无一人。苏培盛都不在,可见苏培盛也是甄嬛的人了吧!所以,皇上怎么不骂甄嬛是毒妇?处心积虑的回宫,皇上对她万般荣宠,可惜她的心中,早已经固若钢铁,只有报复!这世间,很多事,真是错过了就不在。曾经的甄嬛,对皇上可谓是付出了真心。无奈真心遭到了暴击,最后就如此了。果然,如果一个女人变得坚强无比,也是心死了。心死了,也就不疼了,什么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后来四阿哥弘历登基,宜修百思不得其解,问甄嬛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上。因为这些事情,甄嬛明白,皇上所背负的担子有多重,会遭到多少人的暗算,也有诸多无奈。故而甄嬛说当皇上未必是天下第一大事。可不是吗,万一要在遇上这么些嫔妃,可怎么好!我认为很难,至少从概率上来说,这赛季皇马夺得欧冠的概率,要排在马竞、尤文、曼城、拜仁、巴黎和巴萨后面。有一说一,至少从第一回合来看,从第一回合皇马VS曼城的表现来看,不管是结果还是过程,都输了。主场1:0领先,然后被连追2球之后 1:2落败,送给对方一场胜利和2个客场进球。这个结果很不利。曼城此前2次欧冠主场对阵皇马全部是平局(12-13赛季小组赛1-1、15-16赛季半决赛0-0)。而且曼城此前多次欧战两回合淘汰赛中,首回合客场取胜的,最终全部顺利晋级。第一回回合暴露了两个大问题:一是拉莫斯红牌,下一回合踢不了,谁能顶上?卡瓦哈尔和瓦拉内的状态在今年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后防线本来就有问题,还缺了一个大将。二是阿扎尔受伤之后,齐达内没牌了,75分钟换上贝尔,换上即隐身,踢得越少他就踢得越差,底子和技术可能还在,信心和节奏全无。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皇马今年都没有一丁点优势。欧冠三连冠之后,球队的饥饿感不如马竞、尤文、曼城和巴黎,而且经过齐达内的离去归来,C罗离开和阿扎尔等人加盟的失血换血,球队的生态还在重建的过程。首回合开场形势大好被逆转,主场优势没有了,客场生死未卜。本泽马、瓦拉内、卡瓦尔状态不好,阿扎尔受伤,贝尔予取予舍想振作也没了精气神,齐达内的第二回合,需要的是像炸碉堡一样的战士,冲锋的人太少了。今年的欧冠,可以说是一群饿狼捕食,一直想拿个欧冠证明自己是个豪门的巴黎、连续功败垂成的马竞和尤文、一直兵强马壮的拜仁以及只剩下欧冠这根救命稻草的曼城,试问皇马在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怎么过得了三关?华妃以为的真心,却不知皇上只是试探华妃在后宫跋扈,不仅因为哥哥年羹尧,更是因为她深受宠爱。所以她可以在后宫出尽风头,皇后面前也绝不给面子。可是,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鼾睡?当宠爱达到一定程度时,皇上就该忌惮了。再者,甄嬛入宫得宠以后,皇上的心里对华妃本来就不如从前。甚至和甄嬛联手,收拾了年家,收拾了华妃。所以,当时内务府给华妃看皇贵妃的制服时,华妃很是高兴。她想着,皇上还是最疼她的。然而皇上却不高兴了,所以最后华妃听见自己封为贵妃时,半天没有回过神来,还与公公确认旨意是否念错了。皇上只是试探一下,也是在与年羹尧的周旋时间安抚的手段。可从没有想皇贵妃的位子属于华妃。皇上觉得她不配,更不敢给皇贵妃的位份。皇上以为华妃该知足,华妃却以为这是宠爱皇上对华妃的宠爱,在他看来已经很好了。可是当华妃娘娘看见衣服的时候,还单纯的以为这是宠爱呢!所以欢喜,可皇上觉得华妃不该欢喜,更不该是那种得意的表情。可怜华妃娘娘,不懂皇上的心呀,以为这是宠爱。正如皇上独赐的欢宜香,在华妃眼里,这是一份荣宠,独一无二,可是她却不知道这便是让她不能怀孕的最根本的原因。华妃一直以为是端妃给她的那一碗滑胎药致使她不能怀孕,她死前才知道其实所有的太医都知道,欢宜香里有麝香,但没有人敢告诉她。她的深情,终究是一厢情愿,即便皇上对她真的有几分爱,可皇上不是别人,他身边女人很多,他要考虑的更多!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华妃的家世让她有资本骄傲,哥哥是大将军,战功赫赫,但也是如此,皇上忌惮,太后担忧。所以,当她怀孕时,端妃送去了滑胎药,独赐的欢宜香含有极浓的麝香,再也不能怀孕。皇上和太后不敢让她有孕,更不敢让她位份太高,尤其是她哥哥年羹尧越来越跋扈时。最终,华妃娘娘一头撞死在墙上。她绝望了,她知道了真相。所以,家世是让华妃傲慢的资本,也是毁了她的根源。生在帝王家,有些东西不能奢求太多。皇上是华妃的夫君,可他也是好多人的夫君,更是天下人的王!王者,岂容谁给他带来威胁性,一旦有了威胁性,那他一定会除之。不然,皇上就该担心江山稳固的问题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几个名词:景泰帝、郕王、代宗,这三个称谓都是称呼一个人——朱祁钰。景泰帝朱祁钰在明朝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感觉整个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都是一脉相传,到他这里是横插了一杠,最后这个皇帝位置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哪里去。其实这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9岁,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这哥俩从小关系就非常的好,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比亲妈生的关系都要好,以至于他们成年后,朱祁镇当着皇帝,而且还是亲政皇帝,按照祖宗规制,弟弟朱祁钰是藩王,应该在成年后就任封地,没有皇帝诏令不得进京的。可是这哥俩关系是在太好了,特别是当皇帝的哥哥朱祁镇非常舍不得弟弟朱祁钰离开他,就一直拖着没有催促朱祁钰就藩。在当时皇权社会里,兄弟之间的感情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还是很少的,历来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残的,毕竟皇帝那个位置实在太有诱惑力了。这哥俩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里过着舒坦日子,朱祁镇也不担心他弟弟觊觎他的皇位;朱祁钰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想着哥哥的那把椅子。直到那一天,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蒙古瓦剌给他挖了个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还把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给俘虏了。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别说明朝没有发生过,就整个中原王朝几千年来,也就宋徽宗父子俩丢过那人。皇帝被俘,精锐别灭,瓦剌就要打进北京城了,此时的朝廷是一片混乱,官有点大的,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尸呢,剩下的大臣们基本六神无主,嚷嚷着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稳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另立新君,这一招非常高明。我们都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殉国了,咱们重新立个皇帝,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最高决策权在敌人手上的尴尬。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难道朱祁镇没有儿子吗,为什么一定要立他弟弟为皇帝呢。瓦剌都要打进北京城了,咱们立个几岁的娃娃能顶个啥用,情况危急,为了保住大明,找个成熟的吧。于是朱祁钰就白捡了皇帝当上了,开始,他说他给哥哥把位置看着。这朱祁钰当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击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钰非常的称职,也有担当,重用了当时的力挽狂澜之臣——于谦,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还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瓦剌打跑了,朱祁钰就安心的当起了皇帝了,毕竟他的哥哥此时还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风呢,能回来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人一旦有了权力了,心态就是变化的。朱祁钰就起了变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来了,从此刻起,这哥俩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在那龙椅上彻底破裂了。朱祁钰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哥哥朱祁镇居然被放了回来。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办法,让位给哥哥吧,自己舍不得;杀了吧,说不过去。得了,让他在深宫里呆着吧,于是朱祁镇就入住了"南宫"。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继位不明朗的情况下,私自把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给放了出来,并发动了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这哥哥又东山再起,再次登基当皇帝后,就开始了清算,杀了当时最大的功臣于谦,把已经死了景泰帝废了皇帝号,封为郕王。当时景泰帝刚死,其实是有帝王陵寝的,可是这刚废了帝号,改为亲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于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处修了个简易的墓地给安葬了。朱祁镇因为被囚南宫之事,对自己的弟弟感情迅速转变,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所以就更加不可能以皇帝之资安葬自己的弟弟了。至于明代宗这个皇帝的专门谥号,还是大明王朝灭亡了,南明那个小王朝给追谥的。其实追谥朱祁钰也是为了当时南明王朝的合法性,都在于那个"代"字上。作者:史遇春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整天梦想着权势与富贵的人,他们都曾深切地希望:既然今生不成,那么,来世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其间的道理并不粗糙。而且,这道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有些不知事的孩子,梦想着,来世能有一位有钱有势的爸爸;有些缺乏钱财的人,梦想着,下辈子能够托生为土豪富翁;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梦想着,来生能够当大官;有些生活不美满的女人,梦想着,下一世能够嫁一个高富帅的郎君;……虽然,怀揣梦想的人不同;虽然,这些人的梦想,在表面上有所差异;但是,就本质而言,这些梦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对今生的身世和自我并不满意、也不满足,于是,他们便寄望于来生来世;他们的寄望,其实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对其所寄望的来世人生或来生角色,并没有十足的了解;他们的寄望,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表象,对于表象后面的实质,他们完全是茫然无知的;他们的寄望,其实是对人生的误解,因为:原本,按照乐观的看法,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原本,按照悲观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表面化、浅薄化的认知,使得那些怀揣来世梦想的人们,将他们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仅仅停留在容颜上、停留在享乐上、停留在金钱的挥霍上、停留在权势的颐指气使上……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后的真实的一切,比如:容颜后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纠葛纷争;享乐后面,或许是看不见的危机四伏;金钱后面,大概有说不尽的奴颜婢膝;权势后面,一定有写不了的杀伐斗争;……算了,不说现实,现实说来太残酷。好吧,只说历史,历史听来似笑谈。在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那么几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历史清楚地记载着,说是他们发誓:来世,或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在说这些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引子。话说,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南朝齐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废帝萧昭业,在身为南郡王时,父亲萧长懋总是约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为这样,萧昭业曾对豫章王(即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萧昭业叔祖父)妃庾氏说:“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来,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帅(南朝称典签、斋帅为“主帅”),紧随不离,一举一动,均受限制;主帅还动不动就把他们抓捕起来。这样看来,就连街头市面上屠户酒家的富儿,也要比他们自在百倍啊。”齐废帝萧昭业的言语,可述者有二:一、有福之人,才能生于帝王之家;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还不及屠户酒家的富儿自在。说完引子,再来看那些发誓不愿再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物。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刘子鸾刘子鸾(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刘子鸾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领东中郎将、吴郡太守;九月,改封为新安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刘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刘子鸾生母殷淑仪,宠倾后宫。因母之故,刘子鸾爱冠诸子(宋孝武帝刘骏共有28子,刘子鸾之前,刘骏已有7子)。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顾、恩遇的人,当时,没有不进入刘子鸾的府邸、封国的。殷淑仪死后,被追封为贵妃;刘子鸾加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刘子鸾加官中书令,领司徒。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子鸾兼任抚军将军;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刘子鸾死时,年仅10岁,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书令、领司徒、任将军。宋前废帝刘子业向来嫉恨这位同父异母弟最受父皇恩宠,故而,在即位之后,他便将刘子鸾赐死。当日,一同被赐死的,还有刘子鸾的同母弟妹。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载,刘子鸾的同生弟有:“次齐敬王子羽,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晋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并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师,与始平孝敬王子鸾同生”即:齐敬王刘子羽、晋陵孝王刘子云、皇子刘子文、南海哀王刘子师,均为刘子鸾的同生弟。未知,当时赐死者,以上诸人中,共有几人?刘子鸾同母妹不详(有第十二皇女?见下)。宋明帝(刘彧)即位之后,追封刘子鸾为始平王,谥孝敬;命建平王刘景素之子刘延年承刘子鸾之嗣,并将刘子鸾改葬于秣陵县龙山。同时,追赠第十二皇女为县公主,复追封刘子师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为刘子鸾同生弟、妹。据《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帝(宋前废帝)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一个10岁的孩子,赐死之前,说是:“但愿此身,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想一想,都是酸楚。这个时候,很多人大约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时的风光。反过来想,在刘子鸾封王拜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赐死时,发誓的凄凉酸楚。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位:南朝宋顺帝刘准刘准(一作刘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刘准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刘准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实际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刘准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杀于丹阳宫,年仅13岁。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齐纪一》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农历己未年·公元479年)载:“(夏季,四月)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宋顺帝死时,年仅13岁。年纪虽小,但他对人间的杀伐似乎已经点滴在心了。因为恐惧,他逃跑于佛盖之下。被引出时,这个13岁的孩子,先问道:“这是要杀了我吗?”随后,又哭着说是:“但愿以后,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多么凄凉的话语啊!听闻此语,“宫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第十《顺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年号)五月己未,殂于丹阳宫,时年十三。”第三位: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杨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其母为小刘良娣(杨昭有两个刘良娣,大刘良娣为燕王杨倓之母)。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奉命留守东都洛阳。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乱定,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被降为潞国公。随后,杨侗终被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16岁。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619年)载:“王世充以礼部尚书裴仁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长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杀世充及其党,复尊立皇泰主;事泄,皆夷三族。齐王世恽言于世充曰:儒童等谋反,正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从之,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皇泰主曰:更为请太尉,以往者之言,未应至此。百年欲为启陈,世恽不许;又请与皇太后辞决,亦不许。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须知,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杨侑,母为韦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侑被大丞相李渊所废,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云病死,或云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恭皇帝。杨侗与杨侑均谥号为恭皇帝。〕杨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权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为,首先就过不了掌权者手下人这一关。杨侗死前,想要见其母皇太后一面,进行诀别,没有被容许。于是,他只能寄望于来世,焚香礼佛,在佛前发愿:“但愿自今以后,不再生于帝王之家。”杨侗饮下毒药,不死;最后,他被缢杀。生在皇家的人,面对残酷处境、面对生命的危机,发下重誓,不愿再生帝王之家。不知道,享受皇权带来的赫赫威势与灼灼荣华时,帝室的众人,又是怎样的心理?难道,只有苦难与死亡的威胁,才会唤起人的反思与醒悟?羡慕皇家的人,看到的,尽是权势和荣华,但是,权势和荣华背后的争夺与生杀,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状况,似乎和“围墙理论”暗合:墙外的人羡慕里面,想进去;墙内的人畅想外面,盼出来。文末,再补两条。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五《松月堂目下旧见》下载: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曾做诗云:可喟当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袈裟。福临生前笃信佛教,有传言其抛弃九五之尊,隐遁寺庙禅院。有此诗,或亦有所影也。对福临而言,情况似乎尚不严重:只是误会之间,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烦恼而已。另据清·佚名氏《阳秋剩笔》记载: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崩逝之后,时人哀悼,撰写对联挽吊者盈千累万,但是,其中好的对子并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顺鼎)的对联,对仗既工且整,意思隐而含,可称是一时杰作,其联云: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母日,于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所谓孝钦太后不愿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语,还是挽吊者的臆词?易顺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盦(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闵尔昌、易顺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罗瘿公)之一。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峨嵋诗录》、《宣南集》、《楚颂亭词》、《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琴志楼编年诗集》等。西汉·扬雄《解嘲》有云:“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无论是平民窟,还是帝王家;或均可以为戒!(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一、李白的祖籍: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人。李白自己在一首诗中写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二、李白的血统:有些学者考证,李白应是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代。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这个李暠又说自己是李广的十六世孙,若是这样说李白就是李广的二十五世孙了。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三、李白的出生地:李白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托克马克),先世在隋未因罪徙居中亚。李白出身在碎叶城,5岁时才随父返回大唐。四、李白成长的地方:李白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莲乡,李白就是在那里长大成人的,在江油度过了长达16年的宝贵时光。五、李白生活足迹:除了出生地,成长地,李白结婚后,曾在湖北安陆生活了十余年,,后移居东鲁,再商丘,死于马鞍山,葬于当涂判断一个人是哪里人的标准是什么?要说清楚这点,我们需要先自问一下自己,平时你在填写各种表格,需要填籍贯时,你会怎么填。我们一般,还是会将自己的祖籍或父母自认的籍贯,作为填写的首选的。这种填写,适用于三代之内的籍贯归属,如果三代内,都已另换地方居住,在填写籍贯时,一般会以少时的居地为籍贯归属。至于说出生地,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是那里的人,只能说明,他曾在那里出生,仅此而已。而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同样不能作为籍贯的标准,但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在情感上,会较有认同感。李白到底是哪里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从慎终追远的角度来讲,李白应是陇西成纪人。李白出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那时,碎叶城仍属大唐管辖,所以李白的国籍是唐朝国。李白少年及青年时期,居住于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莲乡。李白终身对于青莲乡有着深深的故乡情结,自号青莲居士。李白生活及游历在外,写过很多思乡的诗,很多都是对青莲乡的怀念。所以从情感归属来讲,李白应是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莲乡人。<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我是俚说,期待大家关注,谢谢大家!
4,求一个EXO的橙光游戏里面女主认识吴世勋后来到了另外一个时
【EXO主伯贤】宠妻无度男主:边伯贤女主:亦依男配:吴世勋
5,一个橙光游戏古代重生复仇开头女主被相公杀死孩子让后烧
情陷小镇作者: xiasanhu简介:一个看似宁静祥和的小镇却已经暗藏着许多不平静,一名分配到这里的大学生与村里的村民、村姑接触之后,渐渐地发现了村子不为人知的一面,欲望,激情,甚至罪恶他会不会在这种漩涡之中无法自拔呢?
6,我的橙光游戏虽然编推了但是因为是比较冷门的题材主角为男生的
坚持更新啦,男性向的这类游戏也有热门的,像有一个叫厄命游戏就很好啊,你可以借鉴一下。字数多了,保持不总断更总会有人玩的。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游戏叫什么,我去看看首先你要有花,商城购买鲜花,或者购买花篮每天网页登录橙光就有三朵花;然后点游戏下方的鲜花打赏。如果是手机端鲜花,直接点我要送花就行了。
7,QQ封神记怎么练习生活技能
QQ封神记共有7种生活技能:加工、制药、制符、铸造、工艺、附灵以及镶嵌。玩家可以在生活技能仙子处学习所有的生活技能。
学习生活技能
玩家学会新的生活技能,或将一项生活技能提升到一定等级后,系统会自动让玩家学会若干个新配方
生活技能提升
玩家使用生活技能制作物品后可以提升该生活技能的熟练度。熟练度满了之后便不再提升,此时玩家可以到生活技能仙子那里花费一定代价将技能提升到下一等级,同时熟练度重新开始计算
8,催眠妈妈1无心版攻略是什么
《催眠妈妈1无心版》攻略:大厅右边的中间柜子点击角色;在打印机上读密码;在箱子里得到技能书;打开学习催眠;跟妈妈说话就能使用技能了。《催眠妈妈1无心版》攻略是什么?1、大厅右边的中间柜子点击角色。2、在打印机上读密码。3、在箱子里得到技能书。4、打开学习催眠。5、跟妈妈说话就能使用技能了。玩家在这款游戏里面是一个拥有着幸福家庭,什么都不懂的小P孩,可是就在某一天,玩家无意之中知道了父亲巨大的秘密,原来父亲是一个催眠师,于是玩家想尽—切办法学会了这种催眠魔法,于是,玩家幸福快乐的生活开始啦,喜欢这类游戏的玩家。一代内容为男主这个小P孩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某天,男主偶然得知自己消失了的父亲是一个催眠师,从此,男主开始到处寻找父亲留下来的催眠咒语,当得到了咒语,他准备在妈妈身上实验~二代的内容还是这个家庭,不过多了个姐姐和妹妹,变成了家族~然后就是两款游戏都是有大量解谜内容,楼主试玩以后发现还是比较烧脑的,二代给个提示,一开始要去冰箱找肉。
9,求橙光游戏 再生缘的攻略
1-不满 2-反驳 3-燕国 1-去见她 2-回答 3-随了1-询问 2-一语道破 1- 要 1- 反驳 2- 嘲笑他 3- 询问 1- 嘲笑他 2- 反驳 3- 道谢 4- 不动声色 (PS:达成假HE 结局请选择相反选项)5- 随意1- 去泡温泉 2- 欣然接受 3- 吞下 4- 不去 1- 怒斥 2-不喝 3-自己 4- 欣然接受 5-挂起来6- 询问 7-无视 8- 女装 9- 女装 10-打破 花灯会后请不要去看望小女孩选择走人就会碰到突发事件,然后选择反抗11- 喊住 12- 躲开 13- 奇怪 14- 信15- 开打 16- 不好17- 怎么在这18- 留住 1- 不过去 2- 去3- 红妆 4- 不听 5- 知道了第一章1-不满2-反驳3-燕国第二章(任何关于回忆的选项都可随意选择,并无任何数值加成)1-去见她2-回答3-随了第三章(任何关于回忆的选项都可随意选择,并无任何数值加成)1-询问2-道破第四章1-要第五章(任何关于回忆的选项都可随意选择,并无任何数值加成)1-反驳2-嘲笑3-询问第六章(任何关于回忆的选项都可随意选择,并无任何数值加成)1-嘲笑他2-反驳3-道谢4-不动声色5-随意选择第七章1-去2-接受3-吞下4-不去第八章(任何关于回忆的选项都可随意选择,并无任何数值加成)(上)1-怒斥2-不喝3-自己想借口4-竞买5-接过6-挂起来7-询问8-无视9-女装10-灯笼11-打破沉默12-随意选择13-不过去14-反抗第八章(任何关于回忆的选项都可随意选择,并无任何数值加成)(下)1-喊住2-打破3-躲开4-奇怪5-信6-开打7-尉屠那速8-不好9-你怎么在这10-留住第九章1-不过去2-去3-红妆4-不听5-知道了6-享受看看这个呢
文章TAG:
橙光生在皇家完整攻略 橙光游戏中有个游戏游戏女主刚开始在青楼后来被两位男主带走 光生 生在 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