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克西,诺西flexi是什么意思
作者:本站作者
1,诺西flexi是什么意思
诺西设备FLexi,属于一个BTS设备类型。无线通信用的,一般是用于2G网络。有主控板、传输板、载波、滤波器等和天馈系统组成。
2,魔兽世界卡拉克西声望怎么冲最快
在你八十七级左右的时候,可以领取在恐惧废土的一次性任务,然后全图跑了大概一遍,把这些一次性任务做完,你的卡拉克西声望也能够达到尊敬以上了,之后坚持每天做卡拉克西的日常任务就行了。不过,恐惧废土上大部分怪物都有一定的概率掉落恐惧碎片,它可以让你在领取日常任务的地方兑换卡拉克西声望,5个兑换250声望,但是掉率很小,不建议作为主要途径。另外,等你卡拉克西声望崇敬了之后,别忘了跟卡拉克西军需官买一个奖章,几十G,使用之后,你战网账号下的所有角色获得卡拉克西声望速度翻倍。做一次任务相当于做两次,岂有不买的道理?
3,卡拉克西的任务
恐惧废土的任务全部和卡拉克西有关,主线任务链和日常任务混合在一起,同时提升着等级和声望,因此你开始与卡拉克西共事,并且当你在这个区域站稳脚跟后几乎里克就赢得了名誉。通过完成多个一次性任务,你最终得到了日常任务作为奖励,你的声望等级会上升,从而解锁更多的一次性任务。当你第一次踏上恐惧废土的土地,你偶然间发现了一名英杰——掠风者克尔鲁克并将他唤醒,之后他将你介绍进卡拉克西瓦议会,允许你唤醒更多的英杰以帮助他们建立反抗力量。这些英杰成为你的日常任务给予者,当你唤醒更多的英杰时会解锁更多的日常任务。他们还会为你提供一些buff,比如允许你在恐惧废土控制敌人或者别的什么 。一旦玩家的声望达到崇拜,成为卡拉克西的贵宾,将会开启任务“帝国的阴影”,任务的最后会奖励一个物品等级489的史诗级戒指。
4,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我家乡是美丽的云南,我们云南的方言大部分都差不多,膝盖是普通话的说法,我们地方的人称为克机头??不知道你们家乡话叫什么?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我家乡是美丽的云南,我们云南的方言大部分都差不多,膝盖是普通话的说法,我们地方的人称为克机头??不知道你们家乡话叫什么?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我家乡是美丽的云南,我们云南的方言大部分都差不多,膝盖是普通话的说法,我们地方的人称为克机头??不知道你们家乡话叫什么?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河童之夏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河童之夏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河童之夏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河童之夏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至始至终都没有轻视过苏联的战争潜力。纳粹德国决策层,始终都对苏联的战争潜力,感到恐惧。因此,在苏德交恶以前,德国主动向苏联示好,还派出大量军官前往苏联留学。苏德还签定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双边协定!纳粹德国之所以主动偷袭苏联,就是因为纳粹德国十分害怕苏联,而且纳粹德国还认为苏联迟早会对德国下手。因此,纳粹德国才决定倾尽全力偷袭苏联,力争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摧毁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通常与战争潜力巨大的对手,进入战争胶着状态时,劳师远征的一方,一定是输家。因此,当德军在列宁格勒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与苏军处于战争胶着状态时,德军就败局已定了,德国也就败局已定了。聪明的美国人,就立马参战了!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我家乡是美丽的云南,我们云南的方言大部分都差不多,膝盖是普通话的说法,我们地方的人称为克机头??不知道你们家乡话叫什么?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河童之夏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河童之夏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河童之夏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至始至终都没有轻视过苏联的战争潜力。纳粹德国决策层,始终都对苏联的战争潜力,感到恐惧。因此,在苏德交恶以前,德国主动向苏联示好,还派出大量军官前往苏联留学。苏德还签定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双边协定!纳粹德国之所以主动偷袭苏联,就是因为纳粹德国十分害怕苏联,而且纳粹德国还认为苏联迟早会对德国下手。因此,纳粹德国才决定倾尽全力偷袭苏联,力争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摧毁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通常与战争潜力巨大的对手,进入战争胶着状态时,劳师远征的一方,一定是输家。因此,当德军在列宁格勒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与苏军处于战争胶着状态时,德军就败局已定了,德国也就败局已定了。聪明的美国人,就立马参战了!我觉得肯定行,不但行,而且还是冠军级别的球员。对于大多数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意甲的老球迷来说,巴雷西就是一个足球时代的象征。很多球迷接触国际足球就是从意甲开始的,我喜欢足球也是受那个时代的影响,遥想当年,AC米兰、桑普多利亚、帕尔马...谁身上不穿着一套他们的球衣,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所有关于足球青春的美好记忆,都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巴雷西身高176,在中后卫这个位置来说,实在属于太矮了,可就是凭借自己超强的位置感和预判能力,荣获了“世界第一清道夫”的美誉。在跟随米兰称雄世界足坛的时候,获得过三个欧冠冠军、六个联赛冠军以及当时影响力巨大的“丰田杯”冠军。技术特点多样,既能从后防开始持球推进,与队友形成进攻,还具有极好的长传球本领,指挥防线淡定自若,大师风范十足。巴雷西一生只效力于一家俱乐部,就是米兰。相比如今世界足坛,打出身价后就频频转会的球星比比皆是,能一辈子守住一座城,这种赤子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其实说到身高,世界足坛也不乏身高不高,但水平极高的球员。譬如卡纳瓦罗、普约尔、阿亚拉等等,他们的身高都不到180,可在世界足坛的历史,谁都书写过属于自己的传奇。现代足球更讲究速度和对抗,对于中后卫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今足坛也正涌现出不少具有天赋和实力的球员,代表人物是范戴克。范戴克具备一名顶尖中后卫的所有必要条件,在卡纳瓦罗夺得金球奖的13年后,范戴克有望将这一奖项重新带回“防守位置”。结语:巴雷西就算放在当下足坛,也完全能够成为冠军球队的后防领袖,不管球队是传控足球还是快反足球,他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说他是历史第一中卫,也不为过。我觉得肯定行,不但行,而且还是冠军级别的球员。对于大多数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意甲的老球迷来说,巴雷西就是一个足球时代的象征。很多球迷接触国际足球就是从意甲开始的,我喜欢足球也是受那个时代的影响,遥想当年,AC米兰、桑普多利亚、帕尔马...谁身上不穿着一套他们的球衣,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所有关于足球青春的美好记忆,都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巴雷西身高176,在中后卫这个位置来说,实在属于太矮了,可就是凭借自己超强的位置感和预判能力,荣获了“世界第一清道夫”的美誉。在跟随米兰称雄世界足坛的时候,获得过三个欧冠冠军、六个联赛冠军以及当时影响力巨大的“丰田杯”冠军。技术特点多样,既能从后防开始持球推进,与队友形成进攻,还具有极好的长传球本领,指挥防线淡定自若,大师风范十足。巴雷西一生只效力于一家俱乐部,就是米兰。相比如今世界足坛,打出身价后就频频转会的球星比比皆是,能一辈子守住一座城,这种赤子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其实说到身高,世界足坛也不乏身高不高,但水平极高的球员。譬如卡纳瓦罗、普约尔、阿亚拉等等,他们的身高都不到180,可在世界足坛的历史,谁都书写过属于自己的传奇。现代足球更讲究速度和对抗,对于中后卫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今足坛也正涌现出不少具有天赋和实力的球员,代表人物是范戴克。范戴克具备一名顶尖中后卫的所有必要条件,在卡纳瓦罗夺得金球奖的13年后,范戴克有望将这一奖项重新带回“防守位置”。结语:巴雷西就算放在当下足坛,也完全能够成为冠军球队的后防领袖,不管球队是传控足球还是快反足球,他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说他是历史第一中卫,也不为过。卡尔卡西古典吉他教程之所以会成为学习古典吉他的经典教程,主要是因为这部教程有完整的学习体系以及有完整的学习目的。我们从以下几点分别来讲:一、卡尔卡西吉他教程学习体系( 一) 教学理念卡尔卡西的教学理念极其明确,追求开放、公平与自由的教学原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奏风格、独立的人格及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健康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这种吉他教学体系的理念也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个素质优良的吉他演奏者,并使他们在将来的吉他艺术之路上走得更为顺畅。除了强调学生的勤奋刻苦外,要求他们思想灵活,眼界开阔,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学生的吉他演奏中,应看到的是自信、阳光、健康,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内铸在他们品格中很突出的特征。( 二) 内容安排卡尔卡西吉他教学体系的内容安排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练习,内容的安排极其丰富,练习的技巧也较全面。这个阶段分三个部分的内容,从基本乐理到吉他演奏的技巧,囊括了初级吉他练习的所有内容。1、第一部分先安排了乐理知识、吉他演奏的基本方法以及吉他弹奏的初步预备,即第一把位中的音阶、六度音练习、分解和弦练习,接着安排了六个大调和三个小调的内容,即C、G、D、A、E、F 大调和a、e、d 小调,同时让学习者了解了吉他中的把位和变调夹( 品位卡) ,通过相应的练习获得了这些技术。2、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基本技巧、把位及不同把位上的调式调性的安排,包括: 连音线(圆滑线) 、圆滑奏、滑奏、倚音(装饰音) 、双倚音、三倚音、四倚音、回音、震音、波音、消音等各种奏法。3、第三部分就是把位的练习,第四把位、第五把位、第七把位、第九把位、把位移动练习,在奏法上补充了双音技巧、钟音奏法、泛音奏法的练习,以及不同把位上的其他调式调性的练习( b 小调、#f 小调、#c 小调、B 大调、#g 小调、#F 大调、#d 小调、bB 大调、g 小调、bE 大调、c 小调、bA 大调、f 小调、bD 大调、bb 小调)。这部分的练习内容较多,练习任务较重。第二阶段的内容就是作品集Op. 59 和Op. 60,属于进阶和提高方面的内容,相比第一阶段,难度有了明显的加大。有些版本在原版的基础上有了增补,使得这个阶段有了一定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赢得了很多古典吉他学习者的青睐。50 首渐进练习曲是该阶段的基本内容,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能使学习者巩固第一阶段所掌握的基础练习,又能使之在技艺上日趋完善,为下一阶段的高难度练习做好准备,胜任演奏难度较深的独奏乐曲。Op.60 集中有二十五首作品,属于提高技艺和能力的内容,每一首都有相应的练习重点和难点,只有扎实掌握以后,才会获得极大的提升。Op.59和Op.60中的教程应是吉他学习者进阶和提升自身水平必备的学习内容。(三) 学习目标卡尔卡西吉他学习目标强调的是质量,即在学习吉他期间,确保练习和演奏曲目能够出色、优质地完成,对于同样的技巧,会在不同部分或阶段中出现,以得到巩固并强化练习,从而获得这些技艺。比如,在基础部分中的六个大调和三个小调内容,学习目标是很明确的,要求学习者掌握的技巧就是音阶、终止式、和弦、不同的节拍、不同风格的乐曲或练习曲、二重奏等。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只有掌握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引导学习者练习的曲目在难度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个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安排上是很明显的。如果学习者的吉他演奏基本功不过硬,肯定在某一个环节的目标上有了遗漏,有些练习曲没练好,出现了这种演奏不牢固的现象。因此,吉他的学习一定要在一个明确、有序的学习目标中进行。( 四) 教学形式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具有多样性,可以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也可以是两个或数个学生对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可以适当地变换,不仅是老师,也可以是演奏的合作者,甚至是陪练员。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旨在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像工厂中生产规格一致的产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在选择乐曲时,只要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当自由一点。在配套的教程上也可以灵活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生的音乐互动中,而不是一板一眼地指教。在作品的表现上,老师既可以给学生反复的示范,也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视频给学生做演示。对初学的小孩子来说,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内容就显得有点枯燥而又乏味了,这时老师更应不拘一格,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重点,适时添加一些孩子喜欢的乐曲来引导他进一步完成作业。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形式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怎么样快乐地学习就需要教师充分地考虑了。其次,最大化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两方面教师都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获得。卡尔卡西的吉他学习方式是极富耐心的,我们常说的“艺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老师根据吉他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把吉他作为培养学生一生的教育目标而出现,成就“艺术人生”。二、卡尔卡西吉他学习体系的显著效果1.让学生掌握过硬的音乐知识和高超的演奏技能。首先,培养学生独立读谱和分析音乐的能力。读谱和分析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获得良好的音乐素质。韩愈曾经说到教师的作用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通过“传其道、授其业,最终使学生的疑惑得以解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会获得独立读谱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其次,使学生具备高级别的演奏能力。当然,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就很苛刻,因此在吉他教学中,老师应具备独奏和伴奏的能力,熟悉吉他家族中的其他乐器,并且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做独奏的演示,也可以为独奏的学生做伴奏,长此以往,逐渐使学生也获得了独奏和合奏能力,并进而获得伴奏能力,这一点在音乐的基础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最后,使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常识和基本乐理。音乐常识和基本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最基本内容,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重要基石。卡尔卡西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音乐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吉他的技能训练,更重要的还有节奏、识谱、视唱、和声、曲式结构等知识技能的获取。2.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培养学生一定的组织和指挥能力。音乐促人想象。在吉他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音乐的表现手法,对比不同手法所带来的不同,促使其在表现音乐的时候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再者,在今后吉他表演或其他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为歌曲独立配伴奏、甚至为小乐队进行配器或和声写作等问题,一旦拥有了音乐创造能力、组织和指挥能力以后,更能方便自己的演出或工作,提高自身和社会价值。3.让学生懂得坚持学习、自我更新,“做一个音乐的载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渗透坚持学习、自我更新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坚持,就能使自身的技能不断进步。同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曲目数量,“曲目决定乐器的命运。只有作曲家为乐器创作好的作品,它才能震撼世界”。当学生面对音乐时,让音乐自动融入他们的身心系统,在表演时才能做到自然流露。这样,学生就会成为作曲家作品的载体,能够将作品表现的内容传递给听众。4.在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也能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情商。未来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社会,获取足够的音乐技能可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于这个社会中,这一点在卡尔卡西的教育理念中有明显的表现。但仅此还不够,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不仅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协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沟通、懂得关爱、学会宽容等等。三、学习建议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体系属于西方教育体系之范畴,这种理念强调人的自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一个素质全面、专业优秀的学生。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一定要确保演奏曲目在量上积累,只有量变才可以达到质变。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其他综合能力的结合,使学生获得长足的专业发展。注重学生眼界的开拓,在精通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近现代作曲家们的作品,这样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成功演出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以便激励他们进一步向高难度的练习发出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并注重了这些原则以后,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吉他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我觉得肯定行,不但行,而且还是冠军级别的球员。对于大多数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意甲的老球迷来说,巴雷西就是一个足球时代的象征。很多球迷接触国际足球就是从意甲开始的,我喜欢足球也是受那个时代的影响,遥想当年,AC米兰、桑普多利亚、帕尔马...谁身上不穿着一套他们的球衣,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所有关于足球青春的美好记忆,都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巴雷西身高176,在中后卫这个位置来说,实在属于太矮了,可就是凭借自己超强的位置感和预判能力,荣获了“世界第一清道夫”的美誉。在跟随米兰称雄世界足坛的时候,获得过三个欧冠冠军、六个联赛冠军以及当时影响力巨大的“丰田杯”冠军。技术特点多样,既能从后防开始持球推进,与队友形成进攻,还具有极好的长传球本领,指挥防线淡定自若,大师风范十足。巴雷西一生只效力于一家俱乐部,就是米兰。相比如今世界足坛,打出身价后就频频转会的球星比比皆是,能一辈子守住一座城,这种赤子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其实说到身高,世界足坛也不乏身高不高,但水平极高的球员。譬如卡纳瓦罗、普约尔、阿亚拉等等,他们的身高都不到180,可在世界足坛的历史,谁都书写过属于自己的传奇。现代足球更讲究速度和对抗,对于中后卫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今足坛也正涌现出不少具有天赋和实力的球员,代表人物是范戴克。范戴克具备一名顶尖中后卫的所有必要条件,在卡纳瓦罗夺得金球奖的13年后,范戴克有望将这一奖项重新带回“防守位置”。结语:巴雷西就算放在当下足坛,也完全能够成为冠军球队的后防领袖,不管球队是传控足球还是快反足球,他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说他是历史第一中卫,也不为过。卡尔卡西古典吉他教程之所以会成为学习古典吉他的经典教程,主要是因为这部教程有完整的学习体系以及有完整的学习目的。我们从以下几点分别来讲:一、卡尔卡西吉他教程学习体系( 一) 教学理念卡尔卡西的教学理念极其明确,追求开放、公平与自由的教学原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奏风格、独立的人格及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健康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这种吉他教学体系的理念也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个素质优良的吉他演奏者,并使他们在将来的吉他艺术之路上走得更为顺畅。除了强调学生的勤奋刻苦外,要求他们思想灵活,眼界开阔,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学生的吉他演奏中,应看到的是自信、阳光、健康,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内铸在他们品格中很突出的特征。( 二) 内容安排卡尔卡西吉他教学体系的内容安排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练习,内容的安排极其丰富,练习的技巧也较全面。这个阶段分三个部分的内容,从基本乐理到吉他演奏的技巧,囊括了初级吉他练习的所有内容。1、第一部分先安排了乐理知识、吉他演奏的基本方法以及吉他弹奏的初步预备,即第一把位中的音阶、六度音练习、分解和弦练习,接着安排了六个大调和三个小调的内容,即C、G、D、A、E、F 大调和a、e、d 小调,同时让学习者了解了吉他中的把位和变调夹( 品位卡) ,通过相应的练习获得了这些技术。2、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基本技巧、把位及不同把位上的调式调性的安排,包括: 连音线(圆滑线) 、圆滑奏、滑奏、倚音(装饰音) 、双倚音、三倚音、四倚音、回音、震音、波音、消音等各种奏法。3、第三部分就是把位的练习,第四把位、第五把位、第七把位、第九把位、把位移动练习,在奏法上补充了双音技巧、钟音奏法、泛音奏法的练习,以及不同把位上的其他调式调性的练习( b 小调、#f 小调、#c 小调、B 大调、#g 小调、#F 大调、#d 小调、bB 大调、g 小调、bE 大调、c 小调、bA 大调、f 小调、bD 大调、bb 小调)。这部分的练习内容较多,练习任务较重。第二阶段的内容就是作品集Op. 59 和Op. 60,属于进阶和提高方面的内容,相比第一阶段,难度有了明显的加大。有些版本在原版的基础上有了增补,使得这个阶段有了一定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赢得了很多古典吉他学习者的青睐。50 首渐进练习曲是该阶段的基本内容,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能使学习者巩固第一阶段所掌握的基础练习,又能使之在技艺上日趋完善,为下一阶段的高难度练习做好准备,胜任演奏难度较深的独奏乐曲。Op.60 集中有二十五首作品,属于提高技艺和能力的内容,每一首都有相应的练习重点和难点,只有扎实掌握以后,才会获得极大的提升。Op.59和Op.60中的教程应是吉他学习者进阶和提升自身水平必备的学习内容。(三) 学习目标卡尔卡西吉他学习目标强调的是质量,即在学习吉他期间,确保练习和演奏曲目能够出色、优质地完成,对于同样的技巧,会在不同部分或阶段中出现,以得到巩固并强化练习,从而获得这些技艺。比如,在基础部分中的六个大调和三个小调内容,学习目标是很明确的,要求学习者掌握的技巧就是音阶、终止式、和弦、不同的节拍、不同风格的乐曲或练习曲、二重奏等。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只有掌握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引导学习者练习的曲目在难度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个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安排上是很明显的。如果学习者的吉他演奏基本功不过硬,肯定在某一个环节的目标上有了遗漏,有些练习曲没练好,出现了这种演奏不牢固的现象。因此,吉他的学习一定要在一个明确、有序的学习目标中进行。( 四) 教学形式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具有多样性,可以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也可以是两个或数个学生对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可以适当地变换,不仅是老师,也可以是演奏的合作者,甚至是陪练员。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旨在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像工厂中生产规格一致的产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在选择乐曲时,只要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当自由一点。在配套的教程上也可以灵活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生的音乐互动中,而不是一板一眼地指教。在作品的表现上,老师既可以给学生反复的示范,也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视频给学生做演示。对初学的小孩子来说,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内容就显得有点枯燥而又乏味了,这时老师更应不拘一格,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重点,适时添加一些孩子喜欢的乐曲来引导他进一步完成作业。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形式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怎么样快乐地学习就需要教师充分地考虑了。其次,最大化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两方面教师都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获得。卡尔卡西的吉他学习方式是极富耐心的,我们常说的“艺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老师根据吉他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把吉他作为培养学生一生的教育目标而出现,成就“艺术人生”。二、卡尔卡西吉他学习体系的显著效果1.让学生掌握过硬的音乐知识和高超的演奏技能。首先,培养学生独立读谱和分析音乐的能力。读谱和分析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获得良好的音乐素质。韩愈曾经说到教师的作用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通过“传其道、授其业,最终使学生的疑惑得以解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会获得独立读谱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其次,使学生具备高级别的演奏能力。当然,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就很苛刻,因此在吉他教学中,老师应具备独奏和伴奏的能力,熟悉吉他家族中的其他乐器,并且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做独奏的演示,也可以为独奏的学生做伴奏,长此以往,逐渐使学生也获得了独奏和合奏能力,并进而获得伴奏能力,这一点在音乐的基础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最后,使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常识和基本乐理。音乐常识和基本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最基本内容,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重要基石。卡尔卡西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音乐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吉他的技能训练,更重要的还有节奏、识谱、视唱、和声、曲式结构等知识技能的获取。2.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培养学生一定的组织和指挥能力。音乐促人想象。在吉他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音乐的表现手法,对比不同手法所带来的不同,促使其在表现音乐的时候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再者,在今后吉他表演或其他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为歌曲独立配伴奏、甚至为小乐队进行配器或和声写作等问题,一旦拥有了音乐创造能力、组织和指挥能力以后,更能方便自己的演出或工作,提高自身和社会价值。3.让学生懂得坚持学习、自我更新,“做一个音乐的载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渗透坚持学习、自我更新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坚持,就能使自身的技能不断进步。同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曲目数量,“曲目决定乐器的命运。只有作曲家为乐器创作好的作品,它才能震撼世界”。当学生面对音乐时,让音乐自动融入他们的身心系统,在表演时才能做到自然流露。这样,学生就会成为作曲家作品的载体,能够将作品表现的内容传递给听众。4.在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也能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情商。未来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社会,获取足够的音乐技能可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于这个社会中,这一点在卡尔卡西的教育理念中有明显的表现。但仅此还不够,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不仅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协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沟通、懂得关爱、学会宽容等等。三、学习建议卡尔卡西的吉他教学体系属于西方教育体系之范畴,这种理念强调人的自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一个素质全面、专业优秀的学生。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一定要确保演奏曲目在量上积累,只有量变才可以达到质变。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其他综合能力的结合,使学生获得长足的专业发展。注重学生眼界的开拓,在精通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近现代作曲家们的作品,这样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成功演出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以便激励他们进一步向高难度的练习发出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并注重了这些原则以后,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吉他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巴西对阵意大利的比赛。解说把卡莫拉内西和卡卡做了一番比较。意大利是世界男模队,全队的颜值都很高。唯独卡莫拉内西丑,还是个巴西后裔。反观巴西队,全队都长得奇形怪状的,唯独卡卡特别帅。他还是一名欧洲后裔。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关于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和伤亡数据,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国60万,伤亡25万,赵国45万,伤亡5万,40万被活埋。一直以来,我是对这些数字抱有很大怀疑的,特别是双方参战兵力。战国时期天天在打仗,而我们从《史记》等史书中看到的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是全歼数十万人,战国哪来的那么多人?也许大家对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还能接受,但是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次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为主帅,白起回复了一段话:“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重点是“今王发军,虽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说法,这次攻打赵国的秦军人数是长平之战的两倍,也就是说120万人!而赵国十倍的防守人数,那不是450万人?难道战国的人口像韭菜一样,割完明年就能长出来?因为没有准确史料记载,我们对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并没有确切的认知,但是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仅1500万,虽然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相争,但是战国时期打的仗可一点不比这时候少,因此就算战国时期人口比之西汉初年有增加,也不会多于2000万。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平均下来一国人口还不到300万。秦国、齐国、楚国是大国,人口稍多,韩赵魏燕人口较少,假设秦国有500万人,占1/4人口,已经是上限。以每户5口人,每户出一壮丁参军,极限可养100万的军队。但是别忘了,一国之根本不是军事,而是耕种,如果家中壮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废了,没了粮食收成,国家怎么支撑,所以通常会三户或者五户抽一丁,那样军队人数就在30万左右了。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我军在淮海战役时出动总兵力60万人,但是后勤保障的支前民夫达到500余万人,将近10个人保障1个人。战国时期的后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动60万军队就要有600万人保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后勤人员,实际参战兵力均在数万之余,因此惨烈的长平之战后的次年,秦国还有能力组织大军攻赵,赵国也有能力坚守待援打反击,还能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关于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和伤亡数据,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国60万,伤亡25万,赵国45万,伤亡5万,40万被活埋。一直以来,我是对这些数字抱有很大怀疑的,特别是双方参战兵力。战国时期天天在打仗,而我们从《史记》等史书中看到的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是全歼数十万人,战国哪来的那么多人?也许大家对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还能接受,但是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次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为主帅,白起回复了一段话:“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重点是“今王发军,虽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说法,这次攻打赵国的秦军人数是长平之战的两倍,也就是说120万人!而赵国十倍的防守人数,那不是450万人?难道战国的人口像韭菜一样,割完明年就能长出来?因为没有准确史料记载,我们对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并没有确切的认知,但是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仅1500万,虽然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相争,但是战国时期打的仗可一点不比这时候少,因此就算战国时期人口比之西汉初年有增加,也不会多于2000万。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平均下来一国人口还不到300万。秦国、齐国、楚国是大国,人口稍多,韩赵魏燕人口较少,假设秦国有500万人,占1/4人口,已经是上限。以每户5口人,每户出一壮丁参军,极限可养100万的军队。但是别忘了,一国之根本不是军事,而是耕种,如果家中壮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废了,没了粮食收成,国家怎么支撑,所以通常会三户或者五户抽一丁,那样军队人数就在30万左右了。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我军在淮海战役时出动总兵力60万人,但是后勤保障的支前民夫达到500余万人,将近10个人保障1个人。战国时期的后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动60万军队就要有600万人保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后勤人员,实际参战兵力均在数万之余,因此惨烈的长平之战后的次年,秦国还有能力组织大军攻赵,赵国也有能力坚守待援打反击,还能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河童之夏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关于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和伤亡数据,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国60万,伤亡25万,赵国45万,伤亡5万,40万被活埋。一直以来,我是对这些数字抱有很大怀疑的,特别是双方参战兵力。战国时期天天在打仗,而我们从《史记》等史书中看到的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是全歼数十万人,战国哪来的那么多人?也许大家对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还能接受,但是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次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为主帅,白起回复了一段话:“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重点是“今王发军,虽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说法,这次攻打赵国的秦军人数是长平之战的两倍,也就是说120万人!而赵国十倍的防守人数,那不是450万人?难道战国的人口像韭菜一样,割完明年就能长出来?因为没有准确史料记载,我们对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并没有确切的认知,但是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仅1500万,虽然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相争,但是战国时期打的仗可一点不比这时候少,因此就算战国时期人口比之西汉初年有增加,也不会多于2000万。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平均下来一国人口还不到300万。秦国、齐国、楚国是大国,人口稍多,韩赵魏燕人口较少,假设秦国有500万人,占1/4人口,已经是上限。以每户5口人,每户出一壮丁参军,极限可养100万的军队。但是别忘了,一国之根本不是军事,而是耕种,如果家中壮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废了,没了粮食收成,国家怎么支撑,所以通常会三户或者五户抽一丁,那样军队人数就在30万左右了。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我军在淮海战役时出动总兵力60万人,但是后勤保障的支前民夫达到500余万人,将近10个人保障1个人。战国时期的后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动60万军队就要有600万人保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后勤人员,实际参战兵力均在数万之余,因此惨烈的长平之战后的次年,秦国还有能力组织大军攻赵,赵国也有能力坚守待援打反击,还能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河童之夏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关于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和伤亡数据,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国60万,伤亡25万,赵国45万,伤亡5万,40万被活埋。一直以来,我是对这些数字抱有很大怀疑的,特别是双方参战兵力。战国时期天天在打仗,而我们从《史记》等史书中看到的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是全歼数十万人,战国哪来的那么多人?也许大家对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还能接受,但是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次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为主帅,白起回复了一段话:“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重点是“今王发军,虽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说法,这次攻打赵国的秦军人数是长平之战的两倍,也就是说120万人!而赵国十倍的防守人数,那不是450万人?难道战国的人口像韭菜一样,割完明年就能长出来?因为没有准确史料记载,我们对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并没有确切的认知,但是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仅1500万,虽然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相争,但是战国时期打的仗可一点不比这时候少,因此就算战国时期人口比之西汉初年有增加,也不会多于2000万。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平均下来一国人口还不到300万。秦国、齐国、楚国是大国,人口稍多,韩赵魏燕人口较少,假设秦国有500万人,占1/4人口,已经是上限。以每户5口人,每户出一壮丁参军,极限可养100万的军队。但是别忘了,一国之根本不是军事,而是耕种,如果家中壮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废了,没了粮食收成,国家怎么支撑,所以通常会三户或者五户抽一丁,那样军队人数就在30万左右了。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我军在淮海战役时出动总兵力60万人,但是后勤保障的支前民夫达到500余万人,将近10个人保障1个人。战国时期的后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动60万军队就要有600万人保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后勤人员,实际参战兵力均在数万之余,因此惨烈的长平之战后的次年,秦国还有能力组织大军攻赵,赵国也有能力坚守待援打反击,还能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河童之夏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灌窝。(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内的大槐树。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新塑的一棵假树。)相信多数国人或多或少听过这首民谣,事实上,这首民谣背后充斥着一段充满心酸与血泪的移民史。元朝末年,统治腐朽,加之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各地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丧钟开始敲响。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安徽凤阳出身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击败各路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经过元末明初的几经战乱和天灾,中原数省已是人烟稀少,土地荒废。明朝建立后,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成为了当时明政府的迫切任务。有鉴于此,朱元璋在听取大臣意见后决定在中原数省开展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将人口富庶的省份向人口贫瘠的省份进行迁徙。以促进人口稀缺省份的发展,进而巩固明朝新政权的统治。此时山西因为人口数量相对富余,便成了明王朝向外人口迁徙的主要省份之一。之所以彼时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多,则是因为元末战乱时,山西最后一位元朝统治者在该地主政时较有作为。此时的山西省不像元朝控制下的其他省份那样战火不断,百姓居无定处,流离失所。而是相对安定,加之当地连续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比较富足。在此背景之下,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不降反升,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涌入该省,致使山西成了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这其中,尤以晋南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而洪洞则又是晋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彼时在洪洞县城北1公里处的贾村西侧有一大寺院,名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香客不绝。寺院旁边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巨大汉槐,又说此树“七庹零一媳妇”,翻译成现在汉语:这棵大槐树要7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联手才能合抱,可见其树围近13/4米左右,足见其大。树下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不远处汾河滩上的老鹞(yao)则在这棵大槐树上构巢筑窝,远远望去,星罗棋布,蔚为壮观。明廷移民令下达后,由于人口众多,洪洞县自然便成了被移民的首选地之一。(现代情景剧,演绎大槐树移民这一段历史)当地政府便在大槐树旁的寺院内设立负责移民事物的登记机构,而大槐树则成了等待移民的聚集之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自那时起,一大部分洪洞人便远离故土,踏上新的征程。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将来会身归何处,更不知道几时才能再回故乡。在他们即将远离生养自己的这片故土时,不少人声泪俱下,频频回望,不忍远去。随着脚步的走动,他们离大槐树越来越远,最后只能远望树上的那些老鹞窝。据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在这近五十余年的时间内,明政府共组织了8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而从洪洞迁出来的移民主要流向了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区,少部分则迁往了山西西部的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而所有从山西流出的移民在经过数次最终转迁后更是遍布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有的去了白山黑水,有的去了西北边疆,还有的去了彩云之南……。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间内,将一方之民散移全国各地,也仅此一例。移民虽然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被迫远离故土,另择他方安家,造成骨肉分离,亲情丢失,甚至不少人客死在迁徙的路上,但它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比如使明朝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边防得到巩固,社会更加安定等。中国人自古即有浓郁的乡愁情节,讲究叶落归根。不少迁往他省,之后发迹了的移民后人便回到洪洞县。他们在当地的大槐树下集资修建碑亭,并在碑的正面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后面则记述有关移民的事情。除了碑亭,还相继建立了茶室、牌坊等建筑,而这些建筑上面的题字无不暗含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之意。不仅如此,人们还在大槐树下建立了祭祖堂。里面供奉者所有从大槐树下迁走移民的姓氏牌位,共计1230多个,这一姓氏数目大大超过了我们熟悉的百家姓。(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景区内的祭祖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目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于时间久远,原汉代古槐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而第三代也有近百年历史。(第三代大槐树)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近700载已过……近几年,国内不少省份的民众,甚至远在海外的相当多的华人也纷纷到洪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洪洞大槐树祭祖已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一样,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被越来越多的移民后人所重视。由此,洪洞大槐树,亦成为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寄托,更成了刻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永远的根。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其实这才是关键。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关于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和伤亡数据,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国60万,伤亡25万,赵国45万,伤亡5万,40万被活埋。一直以来,我是对这些数字抱有很大怀疑的,特别是双方参战兵力。战国时期天天在打仗,而我们从《史记》等史书中看到的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是全歼数十万人,战国哪来的那么多人?也许大家对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还能接受,但是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次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为主帅,白起回复了一段话:“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重点是“今王发军,虽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说法,这次攻打赵国的秦军人数是长平之战的两倍,也就是说120万人!而赵国十倍的防守人数,那不是450万人?难道战国的人口像韭菜一样,割完明年就能长出来?因为没有准确史料记载,我们对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并没有确切的认知,但是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仅1500万,虽然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相争,但是战国时期打的仗可一点不比这时候少,因此就算战国时期人口比之西汉初年有增加,也不会多于2000万。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平均下来一国人口还不到300万。秦国、齐国、楚国是大国,人口稍多,韩赵魏燕人口较少,假设秦国有500万人,占1/4人口,已经是上限。以每户5口人,每户出一壮丁参军,极限可养100万的军队。但是别忘了,一国之根本不是军事,而是耕种,如果家中壮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废了,没了粮食收成,国家怎么支撑,所以通常会三户或者五户抽一丁,那样军队人数就在30万左右了。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我军在淮海战役时出动总兵力60万人,但是后勤保障的支前民夫达到500余万人,将近10个人保障1个人。战国时期的后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动60万军队就要有600万人保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后勤人员,实际参战兵力均在数万之余,因此惨烈的长平之战后的次年,秦国还有能力组织大军攻赵,赵国也有能力坚守待援打反击,还能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河童之夏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灌窝。(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内的大槐树。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新塑的一棵假树。)相信多数国人或多或少听过这首民谣,事实上,这首民谣背后充斥着一段充满心酸与血泪的移民史。元朝末年,统治腐朽,加之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各地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丧钟开始敲响。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安徽凤阳出身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击败各路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经过元末明初的几经战乱和天灾,中原数省已是人烟稀少,土地荒废。明朝建立后,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成为了当时明政府的迫切任务。有鉴于此,朱元璋在听取大臣意见后决定在中原数省开展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将人口富庶的省份向人口贫瘠的省份进行迁徙。以促进人口稀缺省份的发展,进而巩固明朝新政权的统治。此时山西因为人口数量相对富余,便成了明王朝向外人口迁徙的主要省份之一。之所以彼时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多,则是因为元末战乱时,山西最后一位元朝统治者在该地主政时较有作为。此时的山西省不像元朝控制下的其他省份那样战火不断,百姓居无定处,流离失所。而是相对安定,加之当地连续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比较富足。在此背景之下,山西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省份不降反升,加之外省大量难民涌入该省,致使山西成了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这其中,尤以晋南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而洪洞则又是晋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彼时在洪洞县城北1公里处的贾村西侧有一大寺院,名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香客不绝。寺院旁边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巨大汉槐,又说此树“七庹零一媳妇”,翻译成现在汉语:这棵大槐树要7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联手才能合抱,可见其树围近13/4米左右,足见其大。树下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不远处汾河滩上的老鹞(yao)则在这棵大槐树上构巢筑窝,远远望去,星罗棋布,蔚为壮观。明廷移民令下达后,由于人口众多,洪洞县自然便成了被移民的首选地之一。(现代情景剧,演绎大槐树移民这一段历史)当地政府便在大槐树旁的寺院内设立负责移民事物的登记机构,而大槐树则成了等待移民的聚集之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自那时起,一大部分洪洞人便远离故土,踏上新的征程。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将来会身归何处,更不知道几时才能再回故乡。在他们即将远离生养自己的这片故土时,不少人声泪俱下,频频回望,不忍远去。随着脚步的走动,他们离大槐树越来越远,最后只能远望树上的那些老鹞窝。据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在这近五十余年的时间内,明政府共组织了8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而从洪洞迁出来的移民主要流向了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区,少部分则迁往了山西西部的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而所有从山西流出的移民在经过数次最终转迁后更是遍布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有的去了白山黑水,有的去了西北边疆,还有的去了彩云之南……。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间内,将一方之民散移全国各地,也仅此一例。移民虽然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被迫远离故土,另择他方安家,造成骨肉分离,亲情丢失,甚至不少人客死在迁徙的路上,但它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比如使明朝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边防得到巩固,社会更加安定等。中国人自古即有浓郁的乡愁情节,讲究叶落归根。不少迁往他省,之后发迹了的移民后人便回到洪洞县。他们在当地的大槐树下集资修建碑亭,并在碑的正面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后面则记述有关移民的事情。除了碑亭,还相继建立了茶室、牌坊等建筑,而这些建筑上面的题字无不暗含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之意。不仅如此,人们还在大槐树下建立了祭祖堂。里面供奉者所有从大槐树下迁走移民的姓氏牌位,共计1230多个,这一姓氏数目大大超过了我们熟悉的百家姓。(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景区内的祭祖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目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于时间久远,原汉代古槐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而第三代也有近百年历史。(第三代大槐树)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近700载已过……近几年,国内不少省份的民众,甚至远在海外的相当多的华人也纷纷到洪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洪洞大槐树祭祖已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一样,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被越来越多的移民后人所重视。由此,洪洞大槐树,亦成为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寄托,更成了刻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永远的根。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诚谢邀请:武力相比,真的没有史料权威性地一锤定音,若说两个朝代哪个对中华贡献大,我敢回答一二:我推大汉,尽管说汉有解除匈奴对中原威胁的壮举,唐有征战四方的功绩,汉有昭君出塞的和亲柔怀政策,唐有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美谈,汉有开辟丝绸之路的敢为人先的商业行为,唐有吸引新罗昆仑商贾前来贸易的事实可相提并能!但,大汉有三是唐不能同日语的:1.罢黜百家,独遵儒术。提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大汉开创的独遵儒术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让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有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源;以学术思想来主宰帝国这是中国大汉最明智最先进最艺术的创造;尽管意大利的马基雅威利较系统的整理总结了西方帝王术出来,但已是中世纪末了,落后大汉十万八千里。2.大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必说张骞班固的经略西域,也不必说卫青霍去病的驰骋沙场;单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交流成为现实;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织品的狂热追捧,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量白银汩汩滔滔流入中国,罗马的贵重金属外流,成为了罗马帝国财源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3.汉朝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吸取了暴秦覆亡的前车之鉴,有力地推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大汉的“轻徭薄赋、修生养息、宽仁慎刑”的治国方略成效显著,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创造繁荣富强社会的典范。达摩捉鬼。(短命鬼)缺勒山。(手肘)泥纳督会。(你想干嘛)浙江江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当年军统局长戴笠(江山保安乡人)用的密电码就是用江山方言的。GCD和小日本没有破译成功过。如果你喜欢高以翔的话,建议看一下好莱坞电影《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高在里面饰演一名法力高强的男巫。这对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总是在演高富帅,这次的形象实在太颠覆了,看到他出场的时候我居然没有认出来,我猜很多观众看到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本人最近都在看关于高的影视剧作品,看了有《遇见王沥川》、《彩虹的重力》、,《如果我爱你》、《女人不坏》、《101次求婚》、《华丽一族》,《唐人街1871》、和这部《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致命契约)》。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暂时还没有开始看。《骸骨之城》在豆瓣的评分是5.7分,并不是很高,但是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演员个个都是很有分量,演员们曾经参演的作品囊括了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如雷贯耳的作品:《哈利波特》、《绯闻女孩》、《圣女贞德》、《金刚狼》、《权利的游戏》、《老友记》、《阿凡达》、《生化危机》、《霍比特人》、《都铎王朝》等,演技自然不用质疑,连酒吧角落里的无名演员满身都是戏。高能够参演也就证明其综合实力在线。我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是看过的,但是之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高以翔这位演员,所以没有留意…… 发现自己真的是没眼力,白白得让这么一位宝藏演员从自己的视线里逃走。都怪自己眼瞎……金老先生作品里武功,主人公,不论正派,还是反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至始至终都没有轻视过苏联的战争潜力。纳粹德国决策层,始终都对苏联的战争潜力,感到恐惧。因此,在苏德交恶以前,德国主动向苏联示好,还派出大量军官前往苏联留学。苏德还签定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双边协定!纳粹德国之所以主动偷袭苏联,就是因为纳粹德国十分害怕苏联,而且纳粹德国还认为苏联迟早会对德国下手。因此,纳粹德国才决定倾尽全力偷袭苏联,力争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摧毁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通常与战争潜力巨大的对手,进入战争胶着状态时,劳师远征的一方,一定是输家。因此,当德军在列宁格勒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与苏军处于战争胶着状态时,德军就败局已定了,德国也就败局已定了。聪明的美国人,就立马参战了!
5,日语瓦卡西阿一阿纳达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わたしは、あなた才对吧 罗马音是watashiwa anata 求采纳应该是ゎたしゎ(wa ta xi wa瓦塔西哇) ゎたし瓦塔西是我的意思,再讲一句话是ゎたしゎ(wa ta xi wa瓦塔西哇)。。。です(de si得死)意思就是我是。。。ぁなた(a na da)有你或者亲爱的的意思
6,魔兽世界卡拉克西声望怎么开启
在恐惧废土,神射手兰给你的任务疯狂螳螂妖完成后将为你开启卡拉克西声望并提高卡拉克西声望250点声望开启地点如下:跟着这条任务线继续做下去,你将越来越深入的接触到卡拉克西这个族群,并不断提高它们对你的声望。因此,要冲卡拉克西声望,请将恐惧废土的卡拉克西任务线尽量清完。不仅如此,卡拉克西的日常任务是由各个卡拉克西英杰提供的,而这些卡拉克西英杰原本是在沉睡中,需要你完成恐惧废土的各个任务才能将他们一一唤醒。你唤醒的卡拉克西英杰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你每天能接到多少日常任务。军需官位置:军需官:琥珀匠师齐克卡拉克西的军需官在恐惧废土的卡拉克西维斯,具体位置如下:军需官位置
7,欧洲北临哪西临哪南临哪东临哪西临哪海峡与相望 搜狗问
概况】 名称 欧罗巴洲,简称欧洲。 位置: 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亚洲的西面。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亚洲分界,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对。 范围: 大陆东至极地乌拉尔山脉(东经66°10′,北纬67°46′),南至马罗基角(西经5°36′,北纬36°00′),西至罗卡角(西经9°31′,北纬38°47′),北至诺尔辰角(东经27°42′,北纬71°08′)。欧洲北临 北冰洋,西临大西洋 ,南临地中海 ,东临亚洲 ,西南隔直布罗陀 海峡与 非洲相望。
8,魔兽世界卡拉克西怎么开启声望 卡拉克西声望通关攻略
声望开启:在恐惧废土,神射手兰给你的任务疯狂螳螂妖完成后将为你开启卡拉克西声望并提高卡拉克西声望250点声望开启地点跟着这条任务线继续做下去,你将越来越深入的接触到卡拉克西这个族群,并不断提高它们对你的声望。因此,要冲卡拉克西声望,请将恐惧废土的卡拉克西任务线尽量清完。不仅如此,卡拉克西的日常任务是由各个卡拉克西英杰提供的,而这些卡拉克西英杰原本是在沉睡中,需要你完成恐惧废土的各个任务才能将他们一一唤醒。你唤醒的卡拉克西英杰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你每天能接到多少日常任务。在你八十七级左右的时候,可以领取在恐惧废土的一次性任务,然后全图跑了大概一遍,把这些一次性任务做完,你的卡拉克西声望也能够达到尊敬以上了,之后坚持每天做卡拉克西的日常任务就行了。
不过,恐惧废土上大部分怪物都有一定的概率掉落恐惧碎片,它可以让你在领取日常任务的地方兑换卡拉克西声望,5个兑换250声望,但是掉率很小,不建议作为主要途径。
另外,等你卡拉克西声望崇敬了之后,别忘了跟卡拉克西军需官买一个奖章,几十g,使用之后,你战网账号下的所有角色获得卡拉克西声望速度翻倍。做一次任务相当于做两次,岂有不买的道理?
9,卡拉克西的成员
卡拉克西瓦·伊克卡拉克西瓦·科柯卡拉克西瓦·库尔卡拉克西瓦·科里克卡拉克西瓦·洛尔卡拉克西瓦·波克卡拉克西瓦·塞特卡拉克西瓦·瑟拉卡拉克西瓦·提克卡拉克西瓦·沃尔卡拉克西瓦·扎恩 虫群卫士希赛克明澈者伊约库克暴食蝗卡诺兹操纵者卡兹提克掠风者克尔鲁克至尊者柯尔凡无伤者玛里克血之召唤者尼尔那克召亡者奇塔尔切割者里卡尔觅血者斯基尔毒心者夏克里尔 琥珀匠师齐克训练师卡拉维克渗透者伊克萨尔泽尔里克科尔里克(其真实身份为夏柯希尔安插在卡拉克西的卧底,后被苏醒的虫群卫士希赛克揭穿身份并杀死)基克提克兹特提克斯下毒者克尔兹特扎哈克首先楼主你要理解一点:亚煞极≠煞魔。煞魔是亚煞极留下的一口气(煞能)接触了少昊的负面情绪而具现出来的。而这口气和他生前的荣耀相比不值一提。在你卡拉克西崇拜之后,会接到戒指任务,做完后掠风者的一段话会揭示答案。“我们所崇拜的神氏早在你们泰坦创世就已存在,我们称为亚煞极。现在的8个煞魔就是他的残存。很久以前我们就和安琪拉虫人,艾卓蛛魔将世界分治。每次我们派虫群席卷整个大陆,许多都被你年轻的熊猫人朋友杀死了,但是只有活着回来的才有资格成为卡拉克西的战士,但由于女皇被煞魔侵染,虫卵提前孵化,整个虫群变的弱小,我们必须阻止女皇,必须推翻她的统治,这就是卡拉克西议会的使命,我们在等待神氏的归来,虫群将再次席卷整个大陆。”所以煞魔虽然源头出于亚煞极,但是说得难听点就是亚煞极的口臭而已,而且还熏晕了女王,使得螳螂人的力量大减,所以英杰们才会去推翻女王的,迎接真正的神归来。
10,为什么古人说左东右西
古人说的左东右西,与现代人说的左西右东所指代的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说古人错误或者是现代人就正确。其实是理解有误。看的角度不同罢了。古代人,在古代比较崇尚风水学,见宅邸会请风水师摆罗盘。在风水学里,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会说左东右西。参照的方位不同,说法不同。现代风水也一样,罗盘的方位也是以"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来定的。另外,古人与现代一样,看星宿,同看。现代的论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在北半球上空看,月亮我们也是左东右西。这是在空间论。就像照镜子一样,上下都没有错,但是左右要颠倒一下位置,就变成了"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这是星空图的角度了,因为我们看星空是抬头看,他们的左右就不一样了。我们看月相要"上北下南,左东右西",是因为星图上的方位是南北不变但东西相反。而我们的地图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我们这边就是左西右东,抬头望就是"左东右西"。镜面效果,你面对面的站着,朋友的右手在你的左手边。这就是东西方位相反。古人对于东西方位是基于这两种情况。并不是说是错误的说法或看法。其实应该是古代人认知方向的方式和我们相反,现代是面朝北左西右东,古代是面朝南左东右西,这应该也和这样做能更好的观测星象有关。关于星象方面,道教有经文: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西方自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众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如此,古代左右方向一看便知,左东右西,亢宿位于左,立于左;觜宿位于右,立于右。古代根据星象确立北方,因此确立东西方向应该也是根据星象,再加上道教有关星宿方面的经文,古代应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楚星象,这样设立位置。另一方面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男左女右也因此而来,从这里也可看出古人确立方向会以面朝南确认。古代皇帝的皇座是面南背北安置的,因此皇帝坐下后左手边是东方,右手边是西方。所以说“左东右西”你好!左东右西是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人面向太阳的时候所作的方向指示,而左西右东则是书本上教孩子们认识方向的标志PS: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如有疑问,请追问。
文章TAG:
卡拉克西 诺西flexi是什么意思 卡拉 卡拉克 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