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军屠城2,关于一款塔防游戏小时候玩过似乎可以选种族有人族死灵龙族
作者:本站作者
1,关于一款塔防游戏小时候玩过似乎可以选种族有人族死灵龙族
魔军屠城,里面有雪人、圣诞老人、黑武士、雷神,还有一些弓箭手,骑士等等,英文的,刚开始有选族,我小时候玩的。4399没有了,你直接搜就行了。如果对了请回复谢谢
2,古代蒙古是否真的在欧亚大陆屠杀两亿人有证据吗
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在冷兵器的时代,屠城对于人心的震慑绝对是无出其右的残忍方法,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但是,除开杀活人的,还回去“屠杀”死人的,就不算多了。今天讲的这个人,名为杨琏真迦,乃是一代恶僧,坏事做绝,留下千年的骂名!图为杨琏真迦的石像一、恶僧杨琏真迦杨琏真迦,原本是西夏人,是一名藏传佛教的僧侣,后来做了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徒弟。这位八思巴是历史上有名的得道高僧,后来进入元朝的政治中心,成为元帝国的第一代帝师。有这样一位老师的杨琏真迦没有继承老师的道行,却因此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当上了江南释教都总统(后改江淮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图为八思巴和忽必烈就是这样一位僧人,不喜佛事,不事佛祖,在他到达临安后,借口修复寺庙,在江南大肆搜刮民间的钱财、珠宝、美女和良田。然而有限的财宝并没有使杨琏真迦满足,在他看来,江南的汉人富庶、不服管教,蒙古下江南后的几次“屈指可数”的屠杀也没有让汉人们服气,如果要彻底压住汉人,就要在心灵上压垮他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掘了宋朝皇帝的皇陵!二、作恶,连掘101个南宋大墓公元1285年,杨琏真迦指使手下盗掘位于会稽的南宋孝宗之子魏王的墓地,事情曝光后,遭到当地民众强烈谴责,但是当会稽官员们将此事禀报朝廷,只换来忽必烈一句“知道了”的批语,便毫无下文。初做试探的杨琏真迦揣摩圣意,终于不再有所收敛,立刻对早已垂涎三尺的南宋皇陵动了手,不再遮遮掩掩的僧侣们,直接闯到绍兴皇陵,掘开了南宋宁宗、理宗、度总的陵寝,不仅将里面的财宝抢夺一空,还将皇帝的尸体拿出来进行羞辱。尤其是理宗的尸体,由于尸体内灌入了大量水银,导致尸身不腐,丧心病狂的杨琏真迦居然将理宗倒挂在树上,刨出尸体里的夜明珠,并引流出尸体内的水银,拿去卖钱。可怜理宗的尸体,到这里还不算完,杨琏真迦又切开理宗的头颅,将头盖骨做成杯子,用来饮酒取乐。这个杯子直到90年后,才由朱元璋找到,并重新下葬。随后,已经掘红了眼的杨琏真迦又率人盗掘了宋徽宗、高宗、孝宗、光宗等诸多皇帝的陵寝,又对南宋名臣名将、王爷郡侯的墓地进行了盗掘,其陵寝数量高达101个,使得江南地区的宋墓被一扫而光,消失殆尽,堪称对宋文化的全面屠杀!图为杨琏真迦盗取宝物鱼景琼扇柄三、失民心,元何以立国!杨琏真迦的胡作非为,其原因就在于忽必烈对其行为的默许!除开杨琏真迦对忽必烈进献盗掘珠宝外,根本的原因在于元高层对百姓念宋的痛恨和忌讳,杨琏真迦搞的宗教“压胜”的那一套说辞,认为破坏宋朝皇陵,就断绝其死灰复燃的可能性的说辞,只是迎合了忽必烈的想法罢了。南宋故去皇帝和高官们惨遭屠戮,实际上就是元高层的使坏,他们得到了财富、得到了对民众的威吓,却失去了广大的民心,使得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蒙古人便被同仇敌忾的百姓们赶出了中原大地。(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怎么可能,当时全世界一共才多少人?把蒙古人都算进去,欧亚大陆也就只有2亿人口。有些谣言啊,真是没有脑子。你以为上战场杀人就跟你去地里摘玉米呢,一出手就是两亿?你有没有考虑到当时全球有多少人呢?蒙古帝国所兴起的13世纪,根据数据统计,全球一共有人口是3.7亿。两亿人如果被杀了,就意味着欧亚大陆没人了。全世界有2/3的地区都受到战火的波及。现在我问你,蒙古人都是在哪里打仗?他们最远打到了多瑙河畔,并没有深入到欧洲的人口稠密地带。至于其他对金朝、西夏、高昌回鹘、西辽、花剌子模、罗斯等地的征伐,你觉得加起来能到2亿吗?因此,这种谣言纯粹是胡说八道。最重要的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中国的南部,由南宋所统治。南宋、金、西夏、大理等国的人口加起来是1.1亿。与后世元明的人口对比,整体数量并没有出现亿这个数量级的折损。除此以外,古代并没有人口普查——至少在清朝以前不存在。因此,还要考虑到因为战乱而逃户的情况,这些人没有受到政府控制,不会被统计为户数,但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死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无聊的谣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怎么可能,当时全世界一共才多少人?把蒙古人都算进去,欧亚大陆也就只有2亿人口。有些谣言啊,真是没有脑子。你以为上战场杀人就跟你去地里摘玉米呢,一出手就是两亿?你有没有考虑到当时全球有多少人呢?蒙古帝国所兴起的13世纪,根据数据统计,全球一共有人口是3.7亿。两亿人如果被杀了,就意味着欧亚大陆没人了。全世界有2/3的地区都受到战火的波及。现在我问你,蒙古人都是在哪里打仗?他们最远打到了多瑙河畔,并没有深入到欧洲的人口稠密地带。至于其他对金朝、西夏、高昌回鹘、西辽、花剌子模、罗斯等地的征伐,你觉得加起来能到2亿吗?因此,这种谣言纯粹是胡说八道。最重要的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中国的南部,由南宋所统治。南宋、金、西夏、大理等国的人口加起来是1.1亿。与后世元明的人口对比,整体数量并没有出现亿这个数量级的折损。除此以外,古代并没有人口普查——至少在清朝以前不存在。因此,还要考虑到因为战乱而逃户的情况,这些人没有受到政府控制,不会被统计为户数,但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死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无聊的谣言。为了争功,争脸,曾国荃也是豁出去了,急行孤军进驻雨花台,曾国藩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最终攻破天京,曾国荃拔得头筹,功劳自是他的,“黑锅”也该他来背才对,与曾国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曾国藩几次劝阻曾国荃不要驻扎过近,几次想要增兵保其周全,但都被曾国荃拒绝了。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讲解天京屠城始末,前后有些反差,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从中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同治元年五月进驻雨花台直至同治三年六月攻占天京夺取胜利,这段时间充分显示了曾国荃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某些朋友说的那么不堪,本事还是有些的,而湘军的作战精神也值得夸耀,否则断坚持不了几近三年,一般情况下,坚城不下,军心很快就会不稳,如果再加上攻城战中减员过多,那无论怎样,士兵也都不会再冲锋了,努尔哈赤死磕宁远就是个例子。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天王府该是高层授意特别看护,否则很难幸免。城中最重要的府邸是需要最高长官首肯才能动手,因为不同于其他府邸,天王府中有的不仅仅是黄白之物,还有很多诸如资料,信件,文书,亲眷(重要人犯)等等。另外,士兵要劫掠,各级军官也要有些好处,普通士卒都瓜分一空,领导脸色一冷着令上缴那就得不偿失了。自入城后,湘军四处劫掠,杀人不计其数,放火多处无法统计,为何要烧?和皇宫失窃后直接大火的道理是一样的,啥都没有,自然就啥都没抢。财物无算,几天过后,就连城中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也一人皆无。曾国荃并非治军无方,统兵不严,早在接掌兵权之初就“无时不以扰民为虑”,对于严明军纪则“每于爱惜苦民、苦兵之处,三令五申,禁止骚扰”,大家都知道湘军缺粮,其实天京城内何尝不是,尤其是后期,所有一切形式的援助都断绝了,粮食短缺,所以放出了五六万平民,以减少城内粮食需求,而这些人都是曾国荃以本就不多的钱粮遣散的,至少八成的人都被他资助返乡。而他自己则经常惴惴不安,担心自家钱粮不够闹了兵变。究其原因:并不是攻下城池战斗就结束了,城内的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止杀?那还是让士兵自己上吊抹脖子去吧,既然不能止杀,士兵浑水摸鱼捞些油水,高层们也只能佯装不知了。“克城宜多杀,切不可假慈悲而误大事。”如果太过仁慈,放过了大部分太平军,今后势必再起燎原之势。前文讲过,将士用命。没因为粮饷的匮乏引发兵变,曾国荃就拜谢天地了,奖励那是没有的,即便朝廷后续有奖励,均分到士卒手中也没多少,所以这可以算是一种筹军方式。士兵烧杀掳掠的时候,曾国荃的恻隐之心并没放到百姓身上,而是这些士卒。湘军的裁撤,绝不是临时起意,这是曾国藩两兄弟早就商量好的,并且连曾国荃的“后路”都想好了,“解甲归田”。基于这几点原因,曾国荃并没有下令停止杀戮,一是城中敌军势力并未清剿干净,执意止杀会让自己的士卒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二是出于恻隐之心,跟着自己打仗三年,士兵们用命也不过混碗饭吃,混个饷银花花,大好处是没有的,自己给不了,朝廷不会给,因为湘军的命运早已经定下。三是出于害怕,历时三年的战争,鱼龙混杂的湘军,好处没有捞够的话,憋屈的士兵发起哗变毫不稀奇,胜利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部队无法控制。还有一点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以免死灰复燃。所以纵容之下,发生了屠城惨剧。说了诸多原因,只是对当时状况的分析,并不是给曾国荃找借口,他是罪不容诛的,这点毫无疑问。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怎么可能,当时全世界一共才多少人?把蒙古人都算进去,欧亚大陆也就只有2亿人口。有些谣言啊,真是没有脑子。你以为上战场杀人就跟你去地里摘玉米呢,一出手就是两亿?你有没有考虑到当时全球有多少人呢?蒙古帝国所兴起的13世纪,根据数据统计,全球一共有人口是3.7亿。两亿人如果被杀了,就意味着欧亚大陆没人了。全世界有2/3的地区都受到战火的波及。现在我问你,蒙古人都是在哪里打仗?他们最远打到了多瑙河畔,并没有深入到欧洲的人口稠密地带。至于其他对金朝、西夏、高昌回鹘、西辽、花剌子模、罗斯等地的征伐,你觉得加起来能到2亿吗?因此,这种谣言纯粹是胡说八道。最重要的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中国的南部,由南宋所统治。南宋、金、西夏、大理等国的人口加起来是1.1亿。与后世元明的人口对比,整体数量并没有出现亿这个数量级的折损。除此以外,古代并没有人口普查——至少在清朝以前不存在。因此,还要考虑到因为战乱而逃户的情况,这些人没有受到政府控制,不会被统计为户数,但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死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无聊的谣言。为了争功,争脸,曾国荃也是豁出去了,急行孤军进驻雨花台,曾国藩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最终攻破天京,曾国荃拔得头筹,功劳自是他的,“黑锅”也该他来背才对,与曾国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曾国藩几次劝阻曾国荃不要驻扎过近,几次想要增兵保其周全,但都被曾国荃拒绝了。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讲解天京屠城始末,前后有些反差,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从中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同治元年五月进驻雨花台直至同治三年六月攻占天京夺取胜利,这段时间充分显示了曾国荃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某些朋友说的那么不堪,本事还是有些的,而湘军的作战精神也值得夸耀,否则断坚持不了几近三年,一般情况下,坚城不下,军心很快就会不稳,如果再加上攻城战中减员过多,那无论怎样,士兵也都不会再冲锋了,努尔哈赤死磕宁远就是个例子。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天王府该是高层授意特别看护,否则很难幸免。城中最重要的府邸是需要最高长官首肯才能动手,因为不同于其他府邸,天王府中有的不仅仅是黄白之物,还有很多诸如资料,信件,文书,亲眷(重要人犯)等等。另外,士兵要劫掠,各级军官也要有些好处,普通士卒都瓜分一空,领导脸色一冷着令上缴那就得不偿失了。自入城后,湘军四处劫掠,杀人不计其数,放火多处无法统计,为何要烧?和皇宫失窃后直接大火的道理是一样的,啥都没有,自然就啥都没抢。财物无算,几天过后,就连城中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也一人皆无。曾国荃并非治军无方,统兵不严,早在接掌兵权之初就“无时不以扰民为虑”,对于严明军纪则“每于爱惜苦民、苦兵之处,三令五申,禁止骚扰”,大家都知道湘军缺粮,其实天京城内何尝不是,尤其是后期,所有一切形式的援助都断绝了,粮食短缺,所以放出了五六万平民,以减少城内粮食需求,而这些人都是曾国荃以本就不多的钱粮遣散的,至少八成的人都被他资助返乡。而他自己则经常惴惴不安,担心自家钱粮不够闹了兵变。究其原因:并不是攻下城池战斗就结束了,城内的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止杀?那还是让士兵自己上吊抹脖子去吧,既然不能止杀,士兵浑水摸鱼捞些油水,高层们也只能佯装不知了。“克城宜多杀,切不可假慈悲而误大事。”如果太过仁慈,放过了大部分太平军,今后势必再起燎原之势。前文讲过,将士用命。没因为粮饷的匮乏引发兵变,曾国荃就拜谢天地了,奖励那是没有的,即便朝廷后续有奖励,均分到士卒手中也没多少,所以这可以算是一种筹军方式。士兵烧杀掳掠的时候,曾国荃的恻隐之心并没放到百姓身上,而是这些士卒。湘军的裁撤,绝不是临时起意,这是曾国藩两兄弟早就商量好的,并且连曾国荃的“后路”都想好了,“解甲归田”。基于这几点原因,曾国荃并没有下令停止杀戮,一是城中敌军势力并未清剿干净,执意止杀会让自己的士卒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二是出于恻隐之心,跟着自己打仗三年,士兵们用命也不过混碗饭吃,混个饷银花花,大好处是没有的,自己给不了,朝廷不会给,因为湘军的命运早已经定下。三是出于害怕,历时三年的战争,鱼龙混杂的湘军,好处没有捞够的话,憋屈的士兵发起哗变毫不稀奇,胜利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部队无法控制。还有一点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以免死灰复燃。所以纵容之下,发生了屠城惨剧。说了诸多原因,只是对当时状况的分析,并不是给曾国荃找借口,他是罪不容诛的,这点毫无疑问。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在冷兵器的时代,屠城对于人心的震慑绝对是无出其右的残忍方法,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但是,除开杀活人的,还回去“屠杀”死人的,就不算多了。今天讲的这个人,名为杨琏真迦,乃是一代恶僧,坏事做绝,留下千年的骂名!图为杨琏真迦的石像一、恶僧杨琏真迦杨琏真迦,原本是西夏人,是一名藏传佛教的僧侣,后来做了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徒弟。这位八思巴是历史上有名的得道高僧,后来进入元朝的政治中心,成为元帝国的第一代帝师。有这样一位老师的杨琏真迦没有继承老师的道行,却因此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当上了江南释教都总统(后改江淮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图为八思巴和忽必烈就是这样一位僧人,不喜佛事,不事佛祖,在他到达临安后,借口修复寺庙,在江南大肆搜刮民间的钱财、珠宝、美女和良田。然而有限的财宝并没有使杨琏真迦满足,在他看来,江南的汉人富庶、不服管教,蒙古下江南后的几次“屈指可数”的屠杀也没有让汉人们服气,如果要彻底压住汉人,就要在心灵上压垮他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掘了宋朝皇帝的皇陵!二、作恶,连掘101个南宋大墓公元1285年,杨琏真迦指使手下盗掘位于会稽的南宋孝宗之子魏王的墓地,事情曝光后,遭到当地民众强烈谴责,但是当会稽官员们将此事禀报朝廷,只换来忽必烈一句“知道了”的批语,便毫无下文。初做试探的杨琏真迦揣摩圣意,终于不再有所收敛,立刻对早已垂涎三尺的南宋皇陵动了手,不再遮遮掩掩的僧侣们,直接闯到绍兴皇陵,掘开了南宋宁宗、理宗、度总的陵寝,不仅将里面的财宝抢夺一空,还将皇帝的尸体拿出来进行羞辱。尤其是理宗的尸体,由于尸体内灌入了大量水银,导致尸身不腐,丧心病狂的杨琏真迦居然将理宗倒挂在树上,刨出尸体里的夜明珠,并引流出尸体内的水银,拿去卖钱。可怜理宗的尸体,到这里还不算完,杨琏真迦又切开理宗的头颅,将头盖骨做成杯子,用来饮酒取乐。这个杯子直到90年后,才由朱元璋找到,并重新下葬。随后,已经掘红了眼的杨琏真迦又率人盗掘了宋徽宗、高宗、孝宗、光宗等诸多皇帝的陵寝,又对南宋名臣名将、王爷郡侯的墓地进行了盗掘,其陵寝数量高达101个,使得江南地区的宋墓被一扫而光,消失殆尽,堪称对宋文化的全面屠杀!图为杨琏真迦盗取宝物鱼景琼扇柄三、失民心,元何以立国!杨琏真迦的胡作非为,其原因就在于忽必烈对其行为的默许!除开杨琏真迦对忽必烈进献盗掘珠宝外,根本的原因在于元高层对百姓念宋的痛恨和忌讳,杨琏真迦搞的宗教“压胜”的那一套说辞,认为破坏宋朝皇陵,就断绝其死灰复燃的可能性的说辞,只是迎合了忽必烈的想法罢了。南宋故去皇帝和高官们惨遭屠戮,实际上就是元高层的使坏,他们得到了财富、得到了对民众的威吓,却失去了广大的民心,使得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蒙古人便被同仇敌忾的百姓们赶出了中原大地。(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为了争功,争脸,曾国荃也是豁出去了,急行孤军进驻雨花台,曾国藩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最终攻破天京,曾国荃拔得头筹,功劳自是他的,“黑锅”也该他来背才对,与曾国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曾国藩几次劝阻曾国荃不要驻扎过近,几次想要增兵保其周全,但都被曾国荃拒绝了。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讲解天京屠城始末,前后有些反差,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从中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同治元年五月进驻雨花台直至同治三年六月攻占天京夺取胜利,这段时间充分显示了曾国荃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某些朋友说的那么不堪,本事还是有些的,而湘军的作战精神也值得夸耀,否则断坚持不了几近三年,一般情况下,坚城不下,军心很快就会不稳,如果再加上攻城战中减员过多,那无论怎样,士兵也都不会再冲锋了,努尔哈赤死磕宁远就是个例子。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天王府该是高层授意特别看护,否则很难幸免。城中最重要的府邸是需要最高长官首肯才能动手,因为不同于其他府邸,天王府中有的不仅仅是黄白之物,还有很多诸如资料,信件,文书,亲眷(重要人犯)等等。另外,士兵要劫掠,各级军官也要有些好处,普通士卒都瓜分一空,领导脸色一冷着令上缴那就得不偿失了。自入城后,湘军四处劫掠,杀人不计其数,放火多处无法统计,为何要烧?和皇宫失窃后直接大火的道理是一样的,啥都没有,自然就啥都没抢。财物无算,几天过后,就连城中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也一人皆无。曾国荃并非治军无方,统兵不严,早在接掌兵权之初就“无时不以扰民为虑”,对于严明军纪则“每于爱惜苦民、苦兵之处,三令五申,禁止骚扰”,大家都知道湘军缺粮,其实天京城内何尝不是,尤其是后期,所有一切形式的援助都断绝了,粮食短缺,所以放出了五六万平民,以减少城内粮食需求,而这些人都是曾国荃以本就不多的钱粮遣散的,至少八成的人都被他资助返乡。而他自己则经常惴惴不安,担心自家钱粮不够闹了兵变。究其原因:并不是攻下城池战斗就结束了,城内的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止杀?那还是让士兵自己上吊抹脖子去吧,既然不能止杀,士兵浑水摸鱼捞些油水,高层们也只能佯装不知了。“克城宜多杀,切不可假慈悲而误大事。”如果太过仁慈,放过了大部分太平军,今后势必再起燎原之势。前文讲过,将士用命。没因为粮饷的匮乏引发兵变,曾国荃就拜谢天地了,奖励那是没有的,即便朝廷后续有奖励,均分到士卒手中也没多少,所以这可以算是一种筹军方式。士兵烧杀掳掠的时候,曾国荃的恻隐之心并没放到百姓身上,而是这些士卒。湘军的裁撤,绝不是临时起意,这是曾国藩两兄弟早就商量好的,并且连曾国荃的“后路”都想好了,“解甲归田”。基于这几点原因,曾国荃并没有下令停止杀戮,一是城中敌军势力并未清剿干净,执意止杀会让自己的士卒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二是出于恻隐之心,跟着自己打仗三年,士兵们用命也不过混碗饭吃,混个饷银花花,大好处是没有的,自己给不了,朝廷不会给,因为湘军的命运早已经定下。三是出于害怕,历时三年的战争,鱼龙混杂的湘军,好处没有捞够的话,憋屈的士兵发起哗变毫不稀奇,胜利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部队无法控制。还有一点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以免死灰复燃。所以纵容之下,发生了屠城惨剧。说了诸多原因,只是对当时状况的分析,并不是给曾国荃找借口,他是罪不容诛的,这点毫无疑问。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为了争功,争脸,曾国荃也是豁出去了,急行孤军进驻雨花台,曾国藩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最终攻破天京,曾国荃拔得头筹,功劳自是他的,“黑锅”也该他来背才对,与曾国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曾国藩几次劝阻曾国荃不要驻扎过近,几次想要增兵保其周全,但都被曾国荃拒绝了。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讲解天京屠城始末,前后有些反差,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从中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同治元年五月进驻雨花台直至同治三年六月攻占天京夺取胜利,这段时间充分显示了曾国荃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某些朋友说的那么不堪,本事还是有些的,而湘军的作战精神也值得夸耀,否则断坚持不了几近三年,一般情况下,坚城不下,军心很快就会不稳,如果再加上攻城战中减员过多,那无论怎样,士兵也都不会再冲锋了,努尔哈赤死磕宁远就是个例子。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天王府该是高层授意特别看护,否则很难幸免。城中最重要的府邸是需要最高长官首肯才能动手,因为不同于其他府邸,天王府中有的不仅仅是黄白之物,还有很多诸如资料,信件,文书,亲眷(重要人犯)等等。另外,士兵要劫掠,各级军官也要有些好处,普通士卒都瓜分一空,领导脸色一冷着令上缴那就得不偿失了。自入城后,湘军四处劫掠,杀人不计其数,放火多处无法统计,为何要烧?和皇宫失窃后直接大火的道理是一样的,啥都没有,自然就啥都没抢。财物无算,几天过后,就连城中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也一人皆无。曾国荃并非治军无方,统兵不严,早在接掌兵权之初就“无时不以扰民为虑”,对于严明军纪则“每于爱惜苦民、苦兵之处,三令五申,禁止骚扰”,大家都知道湘军缺粮,其实天京城内何尝不是,尤其是后期,所有一切形式的援助都断绝了,粮食短缺,所以放出了五六万平民,以减少城内粮食需求,而这些人都是曾国荃以本就不多的钱粮遣散的,至少八成的人都被他资助返乡。而他自己则经常惴惴不安,担心自家钱粮不够闹了兵变。究其原因:并不是攻下城池战斗就结束了,城内的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止杀?那还是让士兵自己上吊抹脖子去吧,既然不能止杀,士兵浑水摸鱼捞些油水,高层们也只能佯装不知了。“克城宜多杀,切不可假慈悲而误大事。”如果太过仁慈,放过了大部分太平军,今后势必再起燎原之势。前文讲过,将士用命。没因为粮饷的匮乏引发兵变,曾国荃就拜谢天地了,奖励那是没有的,即便朝廷后续有奖励,均分到士卒手中也没多少,所以这可以算是一种筹军方式。士兵烧杀掳掠的时候,曾国荃的恻隐之心并没放到百姓身上,而是这些士卒。湘军的裁撤,绝不是临时起意,这是曾国藩两兄弟早就商量好的,并且连曾国荃的“后路”都想好了,“解甲归田”。基于这几点原因,曾国荃并没有下令停止杀戮,一是城中敌军势力并未清剿干净,执意止杀会让自己的士卒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二是出于恻隐之心,跟着自己打仗三年,士兵们用命也不过混碗饭吃,混个饷银花花,大好处是没有的,自己给不了,朝廷不会给,因为湘军的命运早已经定下。三是出于害怕,历时三年的战争,鱼龙混杂的湘军,好处没有捞够的话,憋屈的士兵发起哗变毫不稀奇,胜利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部队无法控制。还有一点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以免死灰复燃。所以纵容之下,发生了屠城惨剧。说了诸多原因,只是对当时状况的分析,并不是给曾国荃找借口,他是罪不容诛的,这点毫无疑问。怎么可能,当时全世界一共才多少人?把蒙古人都算进去,欧亚大陆也就只有2亿人口。有些谣言啊,真是没有脑子。你以为上战场杀人就跟你去地里摘玉米呢,一出手就是两亿?你有没有考虑到当时全球有多少人呢?蒙古帝国所兴起的13世纪,根据数据统计,全球一共有人口是3.7亿。两亿人如果被杀了,就意味着欧亚大陆没人了。全世界有2/3的地区都受到战火的波及。现在我问你,蒙古人都是在哪里打仗?他们最远打到了多瑙河畔,并没有深入到欧洲的人口稠密地带。至于其他对金朝、西夏、高昌回鹘、西辽、花剌子模、罗斯等地的征伐,你觉得加起来能到2亿吗?因此,这种谣言纯粹是胡说八道。最重要的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中国的南部,由南宋所统治。南宋、金、西夏、大理等国的人口加起来是1.1亿。与后世元明的人口对比,整体数量并没有出现亿这个数量级的折损。除此以外,古代并没有人口普查——至少在清朝以前不存在。因此,还要考虑到因为战乱而逃户的情况,这些人没有受到政府控制,不会被统计为户数,但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死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无聊的谣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一、兵力的损失。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二、爱人的背叛。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三、内部的离心。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四、敌人的残忍。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五、血统的疯狂。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为了争功,争脸,曾国荃也是豁出去了,急行孤军进驻雨花台,曾国藩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最终攻破天京,曾国荃拔得头筹,功劳自是他的,“黑锅”也该他来背才对,与曾国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曾国藩几次劝阻曾国荃不要驻扎过近,几次想要增兵保其周全,但都被曾国荃拒绝了。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讲解天京屠城始末,前后有些反差,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从中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同治元年五月进驻雨花台直至同治三年六月攻占天京夺取胜利,这段时间充分显示了曾国荃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某些朋友说的那么不堪,本事还是有些的,而湘军的作战精神也值得夸耀,否则断坚持不了几近三年,一般情况下,坚城不下,军心很快就会不稳,如果再加上攻城战中减员过多,那无论怎样,士兵也都不会再冲锋了,努尔哈赤死磕宁远就是个例子。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天王府该是高层授意特别看护,否则很难幸免。城中最重要的府邸是需要最高长官首肯才能动手,因为不同于其他府邸,天王府中有的不仅仅是黄白之物,还有很多诸如资料,信件,文书,亲眷(重要人犯)等等。另外,士兵要劫掠,各级军官也要有些好处,普通士卒都瓜分一空,领导脸色一冷着令上缴那就得不偿失了。自入城后,湘军四处劫掠,杀人不计其数,放火多处无法统计,为何要烧?和皇宫失窃后直接大火的道理是一样的,啥都没有,自然就啥都没抢。财物无算,几天过后,就连城中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也一人皆无。曾国荃并非治军无方,统兵不严,早在接掌兵权之初就“无时不以扰民为虑”,对于严明军纪则“每于爱惜苦民、苦兵之处,三令五申,禁止骚扰”,大家都知道湘军缺粮,其实天京城内何尝不是,尤其是后期,所有一切形式的援助都断绝了,粮食短缺,所以放出了五六万平民,以减少城内粮食需求,而这些人都是曾国荃以本就不多的钱粮遣散的,至少八成的人都被他资助返乡。而他自己则经常惴惴不安,担心自家钱粮不够闹了兵变。究其原因:并不是攻下城池战斗就结束了,城内的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止杀?那还是让士兵自己上吊抹脖子去吧,既然不能止杀,士兵浑水摸鱼捞些油水,高层们也只能佯装不知了。“克城宜多杀,切不可假慈悲而误大事。”如果太过仁慈,放过了大部分太平军,今后势必再起燎原之势。前文讲过,将士用命。没因为粮饷的匮乏引发兵变,曾国荃就拜谢天地了,奖励那是没有的,即便朝廷后续有奖励,均分到士卒手中也没多少,所以这可以算是一种筹军方式。士兵烧杀掳掠的时候,曾国荃的恻隐之心并没放到百姓身上,而是这些士卒。湘军的裁撤,绝不是临时起意,这是曾国藩两兄弟早就商量好的,并且连曾国荃的“后路”都想好了,“解甲归田”。基于这几点原因,曾国荃并没有下令停止杀戮,一是城中敌军势力并未清剿干净,执意止杀会让自己的士卒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二是出于恻隐之心,跟着自己打仗三年,士兵们用命也不过混碗饭吃,混个饷银花花,大好处是没有的,自己给不了,朝廷不会给,因为湘军的命运早已经定下。三是出于害怕,历时三年的战争,鱼龙混杂的湘军,好处没有捞够的话,憋屈的士兵发起哗变毫不稀奇,胜利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部队无法控制。还有一点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以免死灰复燃。所以纵容之下,发生了屠城惨剧。说了诸多原因,只是对当时状况的分析,并不是给曾国荃找借口,他是罪不容诛的,这点毫无疑问。怎么可能,当时全世界一共才多少人?把蒙古人都算进去,欧亚大陆也就只有2亿人口。有些谣言啊,真是没有脑子。你以为上战场杀人就跟你去地里摘玉米呢,一出手就是两亿?你有没有考虑到当时全球有多少人呢?蒙古帝国所兴起的13世纪,根据数据统计,全球一共有人口是3.7亿。两亿人如果被杀了,就意味着欧亚大陆没人了。全世界有2/3的地区都受到战火的波及。现在我问你,蒙古人都是在哪里打仗?他们最远打到了多瑙河畔,并没有深入到欧洲的人口稠密地带。至于其他对金朝、西夏、高昌回鹘、西辽、花剌子模、罗斯等地的征伐,你觉得加起来能到2亿吗?因此,这种谣言纯粹是胡说八道。最重要的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中国的南部,由南宋所统治。南宋、金、西夏、大理等国的人口加起来是1.1亿。与后世元明的人口对比,整体数量并没有出现亿这个数量级的折损。除此以外,古代并没有人口普查——至少在清朝以前不存在。因此,还要考虑到因为战乱而逃户的情况,这些人没有受到政府控制,不会被统计为户数,但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死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无聊的谣言。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只成吉思汗的话,没有屠杀两亿。他参与的有计划屠杀包括:部族屠杀,西夏屠杀,金国破城屠杀,西辽屠杀,还有西征花剌子模的屠杀。单单这些屠杀是远不足两亿这个数量。蒙古一共三次西征,第一次铁木真征花剌子模,第二次拔都征东欧,第三次蒙哥征西亚。还有对中原和中国南方的征服。如果是统计蒙古对外扩张时期的屠杀数量,那两亿这个数量只多不少。早在蒙古在松散部落时期互相战争时期,就有屠杀敌对部落的习惯,后来在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依旧保持屠杀的习惯。并且屠杀带来一系列的受益,比如遏制占领区当地居民的反抗,传播死亡的恐惧,增加军心稳定等,这让蒙古尝到甜头。图为蒙古用行军大锅烹煮战俘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这两亿多人口的减少,还只单单是战争过后短期内的统计数据,蒙古西征欧洲通过原始生化战传播开的黑死病,间接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人口减少;对于征服地区掠夺式的统治,就如中国,耕地被毁作为草场或者猎厂,道路的失修损毁,漕运的失修堵塞,造成大面积饥荒。以及人种等级政策让南方汉人可以被处在第一等的蒙古人随意杀戮。四大汗国境内这种得自然死亡人口都无法统计。欧洲黑死病元代饥民图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通过早期的刺杀董卓,一夜成名!被本身有着官衔,又被董卓信任的官三代曹操,一夜之间成为丧家之犬,在董卓的控制区域内各处都在通缉曹操!曹操的刺董义举名扬海内,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曹洪带着一千多人来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操老爹是从夏侯家族抱养的,血脉相连)曹仁,曹纯,曹休,等本家兄弟,还有史涣,典韦等人也都来效力,都是当地名门,还有富商资助曹操!曹操的爷爷和老爹门生故吏众多,此时的曹操手下兵马有了五千人之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加入到以袁绍袁术为首的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关东联盟军!在打败董卓后,曹操控制着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他的女婿,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打压分裂势力,打败了实力雄厚,占据四州之地的袁绍等一系列强敌,逐渐统一北方!曹操虽然狡诈,但是始终没有篡汉称帝,还是以汉朝为正朔!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能统一北方,还同时抗击匈奴等少数民族,确实功劳很大!而反观诸葛亮,在刘备占据益州,西川,骗取荆州以后,与江东孙权始终打着曹操是汉奸的旗号,要联吴拒曹,要北伐中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实此时曹操还是汉朝丞相,魏王,汉朝犹在,而刘备、孙权其实是分裂势力!尤其是曹丕篡汉称帝以后,刘备,孙权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以自己为汉朝正朔,称帝!这中间诸侯亮作为首席军师谋士,为刘备攻城拔寨!所以说人们不恨曹操屠城,却恨诸葛亮阻挡统一!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权游之所以被称为神剧,是因后续剧情很难被预料到,但发生后让人感觉又很合理。龙妈屠城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对七大国民众失望龙妈丹妮莉丝从第一季到第八季的目标始终未曾动摇过,都是为了铁王座。龙妈经过六季的努力,拥有三条堪称“BUG”的龙,骁勇善战的多斯拉克人和无比忠诚的无垢者大军,这时的龙妈拥有睥睨七大国的实力,只要她愿意可以迅速坐上铁王座。可这时雪诺前来劝龙妈先对抗异鬼,为了得到七大国的民众的爱戴龙妈答应了,而且瑟曦也同意和龙妈联盟。但事情却不是按照龙妈想象的那样进行,首先还未真正开战时,就有一条龙被夜王一击秒杀,开战后瑟曦竟然没遵守约定前来驰援,多斯拉克人差点团灭,无垢者也损失大半,雷戈深受重伤。对于战争来说,牺牲在所难免,可战胜后人们拥戴的不是对战争牺牲最大的龙妈,而是北境守护者雪诺,甚至一些人让雪诺坐上铁王座。这些龙妈都看在眼里,她意识到不管做什么都很难得到七大国家族的支持。更可怕的是龙妈意外得知雪诺才是七大国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她劝雪诺保密,可雪诺还是说出去了,结果就连龙妈的近臣瓦里斯都想要雪诺坐上铁王座。这时的龙妈几乎彻底没了得到七大国民心的想法。君临城投降后,由于瑟曦之前的出尔反尔再加上明知无法获得民心的情况下,龙妈干脆屠城,用铁血手段获得强权。第二,丹妮莉丝的复仇龙妈损失了大半实力保护七大国,而瑟曦却龟缩在君临城,对此龙妈本身就满腔怒火。在龙妈心中最重要的是三条龙,弥桑黛,灰虫子,异鬼之战死了一条,可当龙妈去君临城的时候,雷戈却当着她的面被一箭穿胸,两箭穿脖直接死亡,手下更是损兵折将。接着瑟曦还当着龙妈的面砍了弥桑黛。对抗异鬼瑟曦不遵守盟约,再加上“孩子”的被杀,挚友的死亡,让龙妈再也抑制不住复仇的怒火。虽然这些都是瑟曦的杰作,可龙妈已经被仇恨彻底蒙蔽了双眼,在战争开始前便对瑟曦和君临城宣判了死刑,或许她认为就算不屠灭君临城,那些君临民众也不会接受她这个“疯王”之女吧。第三,编剧强行黑化龙妈,让雪诺继承铁王座实际上权游这部小说还没完结,马丁老爷子笔下继承铁王座的或许是雪诺,或许是龙妈。可权游的编剧们却是想让雪诺继承,可问题是龙妈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铁王座,不可能因为雪诺是自己侄子的身份就拱手相让。而雪诺是正义的一方,也不可能为了铁王座和帮助了七大国的龙妈争抢。于是编剧就安排龙妈屠城,这样一来,包括雪诺在内的七大国的子民不可能拥戴这样残暴的人坐上铁王座,很可能下一集雪诺会亲手将龙妈杀掉,坐上铁王座。虽然在第五集中龙妈屠城让很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可实际上从第一集开始龙妈的心理就一直在发生缓慢变化,也算是为屠城埋下了伏笔。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权游之所以被称为神剧,是因后续剧情很难被预料到,但发生后让人感觉又很合理。龙妈屠城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对七大国民众失望龙妈丹妮莉丝从第一季到第八季的目标始终未曾动摇过,都是为了铁王座。龙妈经过六季的努力,拥有三条堪称“BUG”的龙,骁勇善战的多斯拉克人和无比忠诚的无垢者大军,这时的龙妈拥有睥睨七大国的实力,只要她愿意可以迅速坐上铁王座。可这时雪诺前来劝龙妈先对抗异鬼,为了得到七大国的民众的爱戴龙妈答应了,而且瑟曦也同意和龙妈联盟。但事情却不是按照龙妈想象的那样进行,首先还未真正开战时,就有一条龙被夜王一击秒杀,开战后瑟曦竟然没遵守约定前来驰援,多斯拉克人差点团灭,无垢者也损失大半,雷戈深受重伤。对于战争来说,牺牲在所难免,可战胜后人们拥戴的不是对战争牺牲最大的龙妈,而是北境守护者雪诺,甚至一些人让雪诺坐上铁王座。这些龙妈都看在眼里,她意识到不管做什么都很难得到七大国家族的支持。更可怕的是龙妈意外得知雪诺才是七大国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她劝雪诺保密,可雪诺还是说出去了,结果就连龙妈的近臣瓦里斯都想要雪诺坐上铁王座。这时的龙妈几乎彻底没了得到七大国民心的想法。君临城投降后,由于瑟曦之前的出尔反尔再加上明知无法获得民心的情况下,龙妈干脆屠城,用铁血手段获得强权。第二,丹妮莉丝的复仇龙妈损失了大半实力保护七大国,而瑟曦却龟缩在君临城,对此龙妈本身就满腔怒火。在龙妈心中最重要的是三条龙,弥桑黛,灰虫子,异鬼之战死了一条,可当龙妈去君临城的时候,雷戈却当着她的面被一箭穿胸,两箭穿脖直接死亡,手下更是损兵折将。接着瑟曦还当着龙妈的面砍了弥桑黛。对抗异鬼瑟曦不遵守盟约,再加上“孩子”的被杀,挚友的死亡,让龙妈再也抑制不住复仇的怒火。虽然这些都是瑟曦的杰作,可龙妈已经被仇恨彻底蒙蔽了双眼,在战争开始前便对瑟曦和君临城宣判了死刑,或许她认为就算不屠灭君临城,那些君临民众也不会接受她这个“疯王”之女吧。第三,编剧强行黑化龙妈,让雪诺继承铁王座实际上权游这部小说还没完结,马丁老爷子笔下继承铁王座的或许是雪诺,或许是龙妈。可权游的编剧们却是想让雪诺继承,可问题是龙妈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铁王座,不可能因为雪诺是自己侄子的身份就拱手相让。而雪诺是正义的一方,也不可能为了铁王座和帮助了七大国的龙妈争抢。于是编剧就安排龙妈屠城,这样一来,包括雪诺在内的七大国的子民不可能拥戴这样残暴的人坐上铁王座,很可能下一集雪诺会亲手将龙妈杀掉,坐上铁王座。虽然在第五集中龙妈屠城让很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可实际上从第一集开始龙妈的心理就一直在发生缓慢变化,也算是为屠城埋下了伏笔。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李世民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的“柏壁之战”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柏壁至夏县的两条路线,红色危险,蓝色太远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尉迟敬德大败李孝基等唐将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李渊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李世民没有理由下令屠城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速度不会太快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李世民一个多月后便再度出征了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二、曹操的大屠杀。《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建安廿四年 屠宛……。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孙权刘备谁更有可能屠杀功臣,这个问题要看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统治有没有信心。一:曹操曹操虽出身宦官之后,但家族也是一方豪强。手下功臣又以家族人才居多,对自己的统治有信心。死前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要求自己死后一切从简,走的也潇洒。荀彧之死只能说他是反对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给了他机会,他死的也算应该。二:刘备刘备虽出来时是卖草鞋的,但坐拥汉室正统的名声,对自己的统治应该也有信心。但在临终前对自己的手下不放心,白帝托孤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三:孙权孙权是父亲兄长建立起的基业,他出来时也是一方诸侯。但东吴四大都督都不得善终,大都督陆逊更是被孙权逼死,晚年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总结:总得来说,谁都有可能屠杀功臣,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我首推孙权(仅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没有谁会喜欢战争,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平民百姓不可避免卷入被屠杀当中。屠城是所有交战双方为达到目的惯用的手段,自古至今数不胜数。1.南京大屠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各地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最为骇人听闻,手段极为残忍,几十万无辜百姓丧命日本屠刀之下。2.满清入关屠杀。在叛徒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在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为扑灭明朝抗清力量,满清对中原屠杀仅此于日本侵华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济南、金华、舟山、四川、甘陕等地,无一不是屠城,上亿汉族遭到惨绝人寰的屠杀。3.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随即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紧接着胡族趁机作乱,杀人如麻,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没有一处不被屠杀的城池,据统计,当时四千多万的汉族遭到屠杀之后,剩余仅仅不到四百万。4.德国屠杀犹太人。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专门制定针对犹太人的法规,1941年,又下达种族大清洗,二战期间,所占领的地方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俄军开战后,仅用了2天时间就包围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迄今已经有2周的时间,但是俄军依然没有攻克这座乌克兰大城市。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俄罗斯目前城市战的重点在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克兰东部一座沿海城市,虽然不及哈尔科夫那么出名、那么繁荣,但也是一座有50万人的乌克兰大城市,拥有优良的海上贸易条件,也是乌克兰海军在亚速海上最大的海军港口。这里也是乌克兰军队东部集群的大本营,市区内集结了8个旅的乌克兰正规军,当然大都是残部。其中,就包括以极端著名的亚速营。图为俄军包围哈尔科夫的形势图。从俄乌之战开始,马里乌波尔就是俄军打击的重点目标,对于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俄军尚可围而不攻,但是对于马里乌波尔,俄军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的。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拿下马里乌波尔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首先,马里乌波尔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方向,紧邻顿涅茨克州,乌军在此经营多年,随便出兵都可能危及顿涅茨克的安全,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又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扶持的重要力量。图为当前的俄乌交战的大致态势。对于顿涅茨克而言,西边就是乌克兰政府的10万主力大军,南边又是马里乌波尔这个乌克兰重要军事据点,两个战略方向都不安全。实际上,在俄军这次发动进攻之前,顿涅茨克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市城区也暴露在乌军面前,危在旦夕。乌克兰也一直把顿涅茨克作为打击重点,毕竟这座城市比卢甘斯克更大、更重要。根据俄军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俄军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乌军也早有在3月份进攻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计划。图为3月16日,俄军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最新态势图。所以,夺取马里乌波尔,彻底解除顿涅茨克的危险,是俄军的战役目标之一。经过连日进攻,目前,俄军不仅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而且还不断压缩包围圈,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并进,目前马里乌波尔城区即将被俄军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乌军被分割包围在南北两个部分。可以说,马里乌波尔局势已经很明朗,俄军拿下这座城市指日可待。拿下马里乌波尔后,俄军将会抽出4万大军,投入对乌东部10万主力集群的围攻,如果能取胜,那哈尔科夫打不打都没关系,毕竟乌克兰到时候就败局已定了。图为在基辅附近地区值勤的俄军。第二个原因,哈尔科夫太大了,打起来很费劲,倒不如从其他方向取得突破后,劝降这座城市。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有140多万,即便是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市民离开,目前市区内也还有几十万人,再加上乌克兰军队混杂其中,俄军贸然攻城危险较大,很容易陷入四面八方的袭击当中,要想攻下哈尔科夫,必须要对市区进行大规模炮击和毁伤,否则难以攻克。因此,劝降哈尔科夫对于俄军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哈尔科夫不是一个反俄的城市,在2014年乌克兰局势中,哈尔科夫也曾站在俄罗斯一方,同乌克兰政府军作战,不过由于哈尔科夫距离基辅较近,没有像顿涅茨克那样最终独立,而是被乌军攻下。据说,乌克兰当时在哈尔科夫实施了清理政策,具体就不多说了。因此,俄军对于哈尔科夫是有感情的,哈尔科夫的平民对于俄军也是有感情的,俄军不能贸然攻城,也不愿意造成哈尔科夫的大量平民伤亡。第三个原因,俄军此战最终目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中立、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三个目标,以及尽力促成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顿巴斯两州独立。因此,俄军迟早要从乌克兰撤出,即便保留驻军,也会撤走大部分兵力。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像二战时那样,非要挨个攻取大城市,只要能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进展,乌克兰自然会接受俄罗斯的条件,到那个时候,哈尔科夫打与不打都一样。总之,对于俄军而言,能以压促谈,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也就可以了,如果能促使乌克兰政府亲俄就更好了,至于夺取土地,并不在俄罗斯的计划当中,那些被俄罗斯攻取的城市,则有可能在战后并入顿巴斯地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可能就会并入顿涅茨克政府,赫尔松州等则可能并入克里米亚,或者直接独立。至于哈尔科夫等其他地方,在俄军实现其作战目标后,可以不予进攻。所以,俄军目前没有攻城,还在静待局势的变化。攻城巷战最是坚难,阿即使攻进去也会承受巨大的伤亡。是不是会受挫坚城,这很不好说。如果没有拿下,那么当然不会有屠杀。所以事情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亚美尼亚在这次战争中如此被动。固然有与阿塞拜疆国力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闹民主搞内斗。 十年前阿塞拜疆大幅度增加军费积蓄军力,美尼亚只是坐视,任凭时间流逝。亚美尼亚士兵的战术水平是高于阿军的!但这抵消不了阿塞拜疆用钱砸出来的技术优势。还有用钱买来的雇佣军做炮灰。但是在攻城巷战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阿塞拜疆的技术优势。如果纳卡被攻下的话,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应。兴许不会有公燃的大屠杀。但是百年前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也玩的是套路呀!纳卡地区 亚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阿方以冶安名义,迁的迁,抓的抓,打的打,哄的哄, 有太多可以做手段的法子!阿塞拜疆那边指挥控局的基本是土耳其。很多都是从叙利亚战场上撤下来的雇佣军。这帮人早杀红眼了。所以别指望他们的人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慈悲!!何况当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驱逐阿方族人也没手软过!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很难避免的。权游之所以被称为神剧,是因后续剧情很难被预料到,但发生后让人感觉又很合理。龙妈屠城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对七大国民众失望龙妈丹妮莉丝从第一季到第八季的目标始终未曾动摇过,都是为了铁王座。龙妈经过六季的努力,拥有三条堪称“BUG”的龙,骁勇善战的多斯拉克人和无比忠诚的无垢者大军,这时的龙妈拥有睥睨七大国的实力,只要她愿意可以迅速坐上铁王座。可这时雪诺前来劝龙妈先对抗异鬼,为了得到七大国的民众的爱戴龙妈答应了,而且瑟曦也同意和龙妈联盟。但事情却不是按照龙妈想象的那样进行,首先还未真正开战时,就有一条龙被夜王一击秒杀,开战后瑟曦竟然没遵守约定前来驰援,多斯拉克人差点团灭,无垢者也损失大半,雷戈深受重伤。对于战争来说,牺牲在所难免,可战胜后人们拥戴的不是对战争牺牲最大的龙妈,而是北境守护者雪诺,甚至一些人让雪诺坐上铁王座。这些龙妈都看在眼里,她意识到不管做什么都很难得到七大国家族的支持。更可怕的是龙妈意外得知雪诺才是七大国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她劝雪诺保密,可雪诺还是说出去了,结果就连龙妈的近臣瓦里斯都想要雪诺坐上铁王座。这时的龙妈几乎彻底没了得到七大国民心的想法。君临城投降后,由于瑟曦之前的出尔反尔再加上明知无法获得民心的情况下,龙妈干脆屠城,用铁血手段获得强权。第二,丹妮莉丝的复仇龙妈损失了大半实力保护七大国,而瑟曦却龟缩在君临城,对此龙妈本身就满腔怒火。在龙妈心中最重要的是三条龙,弥桑黛,灰虫子,异鬼之战死了一条,可当龙妈去君临城的时候,雷戈却当着她的面被一箭穿胸,两箭穿脖直接死亡,手下更是损兵折将。接着瑟曦还当着龙妈的面砍了弥桑黛。对抗异鬼瑟曦不遵守盟约,再加上“孩子”的被杀,挚友的死亡,让龙妈再也抑制不住复仇的怒火。虽然这些都是瑟曦的杰作,可龙妈已经被仇恨彻底蒙蔽了双眼,在战争开始前便对瑟曦和君临城宣判了死刑,或许她认为就算不屠灭君临城,那些君临民众也不会接受她这个“疯王”之女吧。第三,编剧强行黑化龙妈,让雪诺继承铁王座实际上权游这部小说还没完结,马丁老爷子笔下继承铁王座的或许是雪诺,或许是龙妈。可权游的编剧们却是想让雪诺继承,可问题是龙妈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铁王座,不可能因为雪诺是自己侄子的身份就拱手相让。而雪诺是正义的一方,也不可能为了铁王座和帮助了七大国的龙妈争抢。于是编剧就安排龙妈屠城,这样一来,包括雪诺在内的七大国的子民不可能拥戴这样残暴的人坐上铁王座,很可能下一集雪诺会亲手将龙妈杀掉,坐上铁王座。虽然在第五集中龙妈屠城让很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可实际上从第一集开始龙妈的心理就一直在发生缓慢变化,也算是为屠城埋下了伏笔。所谓后金就是后来的满清民族,他们一直就是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畜牧、打猎、攻打其他部落,军事上没得说。政治管理上也不比内地差甚至超过内地的某些政权,他们的八旗制度管理更是相对比较科学与先进。后金的军事、政治制度在当时算是最可行、进步的。说后金军事强大政治落后非常偏见与无知。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有屠杀2亿这么多,但蒙古人是野蛮民族,屠杀和种族灭绝是他们的生活,没什么稀奇。北宋灭亡乱世之后,到13世纪初,南宋、金、西夏等政权陷入对峙状态,大规模战争减少。于是,三国人口有所恢复,总人口突破了1.2亿。然而,蒙古人入侵南宋、金国、西夏后,都进行残忍的屠城甚至种族灭绝。而到元朝建立的20年后1294年,元朝总人口只有 5684万。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人口的巨大减少,损失至少五六千万,非常惊人。以四川为例,川人拼死抵抗蒙古大军入侵,仅仅钓鱼城就坚守36年,还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蒙古人在四川到处屠杀报复。因四川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是人口基本都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一旦遭遇屠杀很难逃掉。这样四川被屠杀的非常惨。四川人口一度为1300到2000万,占南宋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127-1234年间,长达107年的宋金战争中,四川地区向朝廷贡献的军事费用开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对抗蒙古的50多年内,四川人口从1295万,锐减到战后的大约60万,几乎被杀光了。而蒙古人在四川的屠杀,还不是偶然现象。蒙古人在西夏的战争也是持续多年,成吉思汗还死在这里。一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公主咬断鸡鸡,不治而亡。随后,蒙古人对西夏进行兽性的大屠杀,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几乎被杀绝。目前历史考证,曾经相距西北的党项人,元代只有零星幸存,基本消亡了。蒙古人甚至焚毁了西夏王陵。但你要过多的指责蒙古人,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蒙古人当时是野蛮人,没有开化,内部实行奴隶制度,互相残杀极为凶狠。以扎木合为例,能够将活捉成吉思汗的俘虏全部用大锅活活煮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之狠,何谈其他民族。蒙古人在当年其实类似于人形野兽,屠杀是他们的本能和常态。你只能和文明人谈仁义道德,同野蛮民族是没法将的。
3,李自成的农民军屠城了吗共屠过多少座城池
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李自成的农民军屠城不下十二次:李自成曾经有口号版,叫做:“五年不权征,一民不杀。”还有民谣,“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根据记载,李自成手里的屠刀不仅挥向了官军,也挥向了老百姓。第一次,崇祯七年,总督陈奇瑜轻信李自成的诈降,还命令所过州县为他们准备了粮草。结果他们一旦逃离了官军的控制,出了栈道就立即开始屠杀,这一次是陕西的七个州县倒了血霉。他是陕西人,对自己的乡亲没有留一点情面。
4,裴宿和半月是如何认识的
《天官赐福》的半月,也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裴宿,不幸的也是遇到了裴宿。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人物的一生。?01混血儿、被歧视、被欺负半月的早期经历是非常困苦的,因为自己是半月人跟永安人的孩子,被旁人指点,父母也都先后离她而去。在半月国的半月,无依无靠、受尽欺负。但是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她,养成的却是只记他人好,不记他人仇的性格。?02人生转折,学会法术后来的半月去中原学习了法术,可以操纵蝎尾蛇,这才能被人高看一等,不再受人欺负。后结识刻磨,被其力荐为半月国师。至此,半月的人生可以说是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开”。?03两国纷争,卷入其中半月自幼与裴宿相识,但是在两国交战之际,不过是半月国还是永安国,战争伤害的都是子民。加上半月生性善良,又受过谢怜教导,怎么会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一国的子民就这么死去。所以他将半月国败后的计划告诉了裴宿,并与他里应外合,在两国交兵时开门引军屠城。但是半月也被吊死在罪人坑,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04命运齿轮转动她与裴宿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人为“神”、一人为“凶”。而半月化为“凶”后,未曾离开过半月国半步,也没害过人、杀过人,而是一直在救人。保护那些误入半月国的商人,被刻磨单方面的辱骂、殴打。只能说人与人的境遇真的不同,如果说半月设计屠城有罪的话,那屠城的小裴将军又何尝不是罪大恶极。我承认,半月是善良的,但是这份善良也无法弥补死去的半月人。?05刻磨刻磨这个角色,我反而是比较能理解的,他身为一国的将军,以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为己任。无比相信半月,推荐贤能之才做上国师之位,最后却被这个人搞得灭国。
文章TAG:
魔军屠城2 关于一款塔防游戏小时候玩过似乎可以选种族有人族死灵龙族 屠城 关于 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