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性春游,在唐朝女子肥胖是一种美
作者:本站作者
1,在唐朝女子肥胖是一种美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 你的理解有误。唐朝不是以肥胖为美,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时期。唐朝是以女子丰满为美。史书上所说的“丰腴”并不是为美今天的肥胖,而是丰满匀称。唐朝确实以肥为美,以前我以为只是丰满而已。但,你可以看看唐朝的仕女图,以及虢国夫人春游图,马上的美人们连肚腩都有了,这应该真正称为肥了。。。还有唐以前,应该都是如此,譬如著名的洛神赋,和它相匹配的有一副洛神图,同样是圆溜溜的,不过没有肚腩就是了唐朝在武则天时期女子要细腰,据说当时对女子腰的尺寸有严格的规定,凡超过的必须用布裹到规定的细度,若达不到是有处罚的。到了李隆基时期开始盛行丰满为美,以杨贵妃为代表,但那并不是肥胖,像非洲某些部落那样要有几个泳圈才是美人,而是丰满,丰胸细腰肥臀,反正不会是现在的骨感是丰满啊,这主要来自燕瘦环肥的认识(其实那是高力士诬陷李白的,环姐能歌善舞的,想来不会太胖)。而且,当时女士们穿的内衣还是什么,叫做珂子。这种衣服的特点是会露出一部分的胸(一个更夸张的说法是可以看见乳头,后来,安禄山抓伤了环姐的乳头,环姐就开始将衣服上移,宫中众人不知究竟,纷纷效仿,从那时起,才大体成了现在电视上看的模样。野史啊),但无论如何,我们能够觉悟的是这类衣服,更需要的是一个体态丰盈的女性,太过平整的,不易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就是唐朝——丰满的美。
2,大好春光莫辜负看古人如何游春
探春又名踏春,也是今日的春游,这个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已有。《晋书》中记载着,每年春天,古人都要结伴春游,唐宋已经普及到了宋代更是踏青之风盛行。先秦是一个奔放的年代,就连孔子也很推崇“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相传先秦的人郊游以“浪漫”闻名,春天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解禁的季节,当时国家还为此特意设定了一个春游节日“巳日”,对于封建礼教严苛的古代来说,唯有春游期间可以暂时废除礼教的禁锢,男女之前可以谈情说爱,自由交往。《诗经》中记载的大量爱情诗篇都发生在春游,两情相悦,私定终生的故事时有发生。比如“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说的就是郑国人喜春游,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正是男子寻找真爱的好时机。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文人,开始把理想与情怀寄托在郊游的山水中,游历四方,文人们“返乎自然”,在山河间品茶,饮酒,作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此时诞生的。在郊游方面最讲究的要算山水诗人,旅行家谢灵运了,相传他每次出行时都会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而这种木屐被当时的人称之为“谢公屐”,它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款登山鞋。唐代白居易的《春游》“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可见在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全民的郊游热。当时的女子春游时候如果遇到好花就会“铺席藉草,围坐一圈”一起赏花,这种赏花方式至今在日本还很流行。我国迄今存世最古的画卷《游春图》,更是记录了江南二月桃花争艳,湖天一色,清江无际,人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唐朝除了郊游爱吃喝外,仕女,妇女骑马郊游也开始盛行。宋元时期,踏青活动大多集中在清明节,人们可以一边祭祀一边春游。张佚名的《春游晚归图》中一个老者策骑缓行,随行侍从拿着自备的食物等就记录了当时春游自昼及幕的习俗,另传,富家人带着厨师随行出游的也大有人在。宋代春游内容开始变得多元化,开展一些体育健身,比如蹴鞠也就是现在的踢足球。从明代开始春游除了借清明节扫墓之外,体育娱乐活动更佳盛行,各类体育项目日益增多。
3,请教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何必远远地打听她的林下风致,她的风流出众早已闻名于世。出自唐代长孙皇后《春游曲》,原文为: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译文:园林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歌唱。何必远远地打听她的林下风致,她的风流出众早已闻名于世。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春游曲当作于长孙氏当上皇后期间,因为诗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园,又有唐太宗曾对此诗的记载。贞观初的某年春,长孙皇后在上苑游玩,写下了一首抒发她春游的欢乐心情的诗作。主旨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地写出了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又巧妙地暗喻了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以美景写美人,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春游曲【春游曲】长孙皇后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 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桃花在清晨一片亮色 ——桃花这句可以说是起兴的用法 典故于诗经中的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下面一句说的是 小妾的姿色 对应的是上面的桃花 笑颜如桃花灿烂 小妾在春天看到桃花有些惜春下面两句还是描写春光 景色 写了新桃已经快成熟了 还有柳枝轻扬下面两句意就是春色 写了花中的蝴蝶飞舞 书上黄莺自由的啼叫最后一句是写 作者的心情和思想 林下取得典故是 魏晋时期的 林下风流 就是说 隐士 名士不用到林间去隐居 在春光里面 也可以体会到一种风流的心情 名士的感觉 安逸 恬淡就是这一阕《春游曲》,婉转、清亮地唱响了唐朝女性的最初声音。作为七律,它似有失粘的瑕疵,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上自由——格律尚未最终定型,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拘无束,充满了萌动时的盎然生机。桃色的面颊、嫩柳的腰身、律动的春情……短短的诗行里写满了一个时代的无限春意——那是乐府的流风余韵,那是尚未褪尽的民间情趣。这是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的一首诗。长孙不就是唐太宗的一位贤内助,而且也很有文学修养。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长孙皇后的才华。因此她才能赢得太宗的敬重,与太宗几十年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我认为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桃花在清晨一片亮色 ——桃花这句可以说是起兴的用法 典故于诗经中的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下面一句说的是 小妾的姿色 对应的是上面的桃花 笑颜如桃花灿烂 小妾在春天看到桃花有些惜春下面两句还是描写春光 景色 写了新桃已经快成熟了 还有柳枝轻扬下面两句意就是春色 写了花中的蝴蝶飞舞 书上黄莺自由的啼叫最后一句是写 作者的心情和思想 林下取得典故是 魏晋时期的 林下风流 就是说 隐士 名士不用到林间去隐居 在春光里面 也可以体会到一种风流的心情 名士的感觉 安逸 恬淡
4,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漫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
黄昏时分,春游抵暮而归之人络绎不绝,香车辗转,轻雷滚动,马蹄轻快,铜铃声声。入京的官道上,一匹白马追随一辆香车,由远而近奔驰而来。 “晚逐香车入凤城”,凤城这时是指都城。一个骑马游春的少年郎在黄昏时分的回城途中,看到一个美丽女子坐在一辆香车上。于是他就追着这辆载着美人的香车进了城。 “东风斜揭绣帘轻”,东风是指春天的风,女子坐着的香车有帘子。多情的东风温柔地吹来,轻轻斜斜地掀起了那张紫色绣帘,少年骑马一直在旁边追着香车,所以女孩子“慢回娇眼笑盈盈”,带着笑意看这个游冶少年。这笑是觉得有趣好玩,还是鼓励和爱慕?总之令骑马少年怦然心动。他盯着车中少女的如花娇颜,如同被摄去了魂魄的木偶,竟是痴痴忘情,不知身何所之。饶是如此,他却不敢跟女孩子打招呼,由于古代法度森严,“男女授受不亲”,所以男孩子就有了“消息未通何计是”的叹息。他没有好办法,又不忍离去,“便须佯醉且随行”就只能装着喝醉了,厚着脸皮一直追,“依稀闻道太狂生”,隐约听到女孩子在车里骂了一句“他简直是发疯了。” 唐朝街头那一刻萍水相逢的追逐,在韵脚铿锵的美丽词句中瞬间凝固下来,令唐朝的风情永不落幕。 词中的“凤城”指京城,帝王所居之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仇兆鳖注引赵次公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依稀闻道太狂生”,好像听到车中女子责怪说:“简直太疯狂了!”太狂生:大狂妄了。生,语尾助词,诗词中常用,乃唐宋口语。李白《戏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首词写一少年骑马追随一辆女子乘坐的香车,一直回到都城的颠狂举动。李冰若在《栩庄漫记》评道:“子澄笔下无难达之情,无不尽之境,信手描写,情状如生,所谓冰雪聪明者也。如此词活画出一个狂少年举动来。”其实,此词妙处在于生动地写出了晚唐时代城市青年谈恋爱的一种奇特方式,使人对古代社会生活细节有了某种近乎直接的观察。 在张泌这首词里,那年暮春,东风揭开了女子香车的绣帘,娇眼中对那骑马少年郎满是盈盈笑意。胆大的少年郎假装喝醉了酒,随车追逐,争取答讪,以通“消息”;而车上姑娘对此种近乎狂诞的追求却欲拒还迎,心情复杂,忽而是“慢回娇眼”,忽而低声娇嗔。这样有声有色有趣的唐代民情风俗画并不多见。这种春日里的风花雪月,这唐朝女子对于少年郎笑骂娇俏,也说明唐朝民间风气和女子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 唐宋多有游春踏青的盛会,从元宵夜到寒食、清明,中间至少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和三月三日的上巳等。年轻男子锦衣轻裘,白马雕鞍,扬鞭出行,赏花踏青。久未出闺阁的女子便乘坐香车出行。她们虽坐车内,偶尔也会拉开帷幕欣赏美景,露出红颜香腮,妙目流盼。古时青年男女并没有社交自由,少年们看到自己中意的人,就只能骑着马追随,这就是“随车”或“逐车”。逐车、随车过程中,双方眉来眼去,情生意动。如李白:“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摇指红楼是妾家。”白马少年气宇不凡,以鞭拂车,颇为大胆。韩愈也有诗云:“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骑马闲行,终至随车,一见钟情。 这位少年色胆不小,对姑娘尾追不舍,鲁迅称其举动为“唐朝的钉梢”:“‘钉’者,坚附而不可拔也,‘梢’者,末也,后也。”(《二心集·唐朝的钉梢》)搜一下: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漫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5,唐朝女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时期的汉族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唐文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于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然有许多别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女性之处。胡汉相融合的最大表现就是作为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将一股豪强侠爽之气注入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文化系统内,唐人气质上“大有胡气”,颇富“胡风”。唐代妇女在这种“胡风”文化的氛围中,在礼法薄弱的“胡人”社会,自然豪爽刚健。例如: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女性可以单独为户主,具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等等。唐朝妇女也颇为“妒悍”。《西汉杂俎》中记载:“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悍。”“吃醋”之说的典故便源自唐代。所谓“妇强夫弱,内刚外柔”、“怕妇也是大好”,竟成为唐人笔记小说中津津乐道的“题目”。唐朝妇女审美观也因胡风浸染而由魏晋时期的崇尚纤瘦变为崇尚健硕丰腴。唐朝一些艺术作品中也多展示的妇女骑马击毬的情景,透露出胡族女性活泼、勇健、无拘无束的性格。所以,唐朝女性便在中国传统女性中,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或者换句话说,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本原性复苏。这便是唐朝女性文化的一大特点。这并不同于现当代妇女女性意识上的解放,而是一种女性意识压抑了若干年之后的释放,是“胡文化”“胡风”的释放和表现。所以,唐朝妇女在本原上的复苏性更多地体现为性意识上的复苏,以及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两性自由交往。参考:http://blog.renren.com/share/225970894/661169078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看看唐代妇女是什么样子最近读《中国历史密码》关于唐代的章节,除了那些精美的金银器和唐三彩动物,各式体态圆润的仕女佣也是一大特色。用手机扫了扫页面附的二维码,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唐代妇女的信息,才意识到之前可能大部分人都对唐代妇女有一些误解,只知道“以胖为美”,她们并不是养尊处优吃喝玩乐,也和男人一样积极活跃地参加各类活动。“以胖为美”只是唐代妇女的外在形象,其深刻的内涵在于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女性地位的空前提高。唐开国之初,胡风盛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女性所受的约束都非常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她们读诗书、通音律、追求时尚,叛逆、刚强、自由恋爱。一些贵族女性甚至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武则天就是她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唐人主张女性读书识字,上至宫廷、下至民家,通情达理、通晓诗文的女性大有人在,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作家就有100余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的女性,自幼就开始读书,许多著名文人的妻子也都是丈夫的诗文之友。诗人元稹的前妻韦氏,继室裴氏,才子吉中孚之妻张氏,殷保晦之妻封询等都是才女,她们常常代替丈夫应酬作诗、书写文卷。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唐代的妇女经常参加社交活动,郊游踏青、喝酒游戏。《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清明前后长安仕女春游的情景,“长安仕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现了天宝十一年(752)虢国夫人(杨贵妃的三姐)及其眷属盛装出游的景象,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跃然纸上。除了这些,在婚嫁观念和财产继承等方面,唐代女性家庭地位也是很高的,《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也做了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看看唐代的仕女佣,永泰公主墓室壁画的《端杯仕女图》等等,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永泰公主墓室壁画《端杯仕女图》(局部)
6,唐代女性创作成就
唐代女性与文学的相关性研究黄芸珠 【摘要】: 从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流程看,唐代女性对文学的贡献一方面表现为其文学创作活动本身就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表现为那些既手握重权又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女性参政者,在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上为提高文人地位、提升诗歌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时代的文学洪流,对于唐代女性的自我形象塑造、自我意识亦产生了深刻影响,众多的女性以才女自期。唐代女性作家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自身才能与既定的文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故其诗歌风貌、文化命运也因人而异。全面辩证地研究唐代女性与文学的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唐代女性的文学贡献和站在大文学背景下认识唐代女性作家及其创作很有裨益。 本文运用女性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宏观上分析和把握唐代女性与文学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研究唐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主体、创作实绩、文学影响和文化心态。本文把唐代女性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唐阶段、中唐阶段和晚唐五代阶段。与阶段划分相适应,本文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初唐皇族女性创作的繁荣情况,以长孙皇后、徐贤妃、武则天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的参政行为对文学的影响,对她们的创作实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第二部分研究了中唐阶段的女性创作情况,指出大历贞元以降,女性创作主体整体下移,不仅大量官宦士人的妻女投身于文学创作,一大批出身寒微的下层女子也加入了创作队伍,并以李冶、五宋、薛涛为重点,研究了她们的创作及其共同的拟男心态和成因。第三部分论述了晚唐五代女作家的生存环境与创作之关系,重点研究了鱼玄机的创作实绩。本文结论如下: 1、长孙皇后一方面恪守妇德,另一方面以其著述创作响应配合唐太宗的“文治”政纲,摸索出了对宫廷矛盾加以调和的应对策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朝野上下对于后妃参与政治的恶感,并导致了李唐宫廷女性热衷于文学艺术的风尚。长孙皇后所具有的政治影响力,是她影响宫廷女性爱好文学的前提条件。不应因长孙皇后作《女则》,就否定其《春游曲》的著作权。 2、徐贤妃(惠)是初唐宫廷中创作力非常旺盛的一位作家,而过去对她的研究极少。其《拟小山篇》、《奉和御制小山赋》和《妆成答太宗》等作品表现了她浪漫才女的气质。《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是骈俪色彩浓郁的谏疏体散文,是文学史上少有的女性谏诤文学。 3、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把武则天的作品按创作的时间先后来划分,本文则依 其作品的风格和类型来划分。武则天以其帝王身份,扶持了文士阶层,影响了 参政女性之创作。其《如意娘》、《织锦回文记》流露了女性真情,而《腊日 宣诏游上苑》、《升仙太于碑》等诗文则呈现出帝王气息。武氏的山水诗数量 虽少,但其内容上和艺术上均有特点。《唐明堂乐章》等38首乐府雅词则是纯 粹服务于改号称帝的政治需要的庙堂文字。 4、大历、贞元、元和年间,李冶、宋氏五姐妹和薛涛等被朝廷优宠奖励。 这些女子“显亲扬名”的特殊待遇,极大地刺激了广大女性以才女自期的社会 风气,民间女性纷纷加入文学创作的行列。李冶、宋氏五姐妹和薛涛等人的诗 歌都表现出男性化的审美形态,具有拟男倾向。 5、宋氏五姐妹是罕见的五姐妹同富才学之名的寒族之女,她们没有以色事 君,而是以杰出的才德,应制赋诗,掌管宫中秘禁图籍。她们的成名并非孤立 的、偶然性的历史现象,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原因;五姐妹立志于学、放 弃女性传统的爱情婚姻之念,才使她们得以从寒族才女一跃而成为皇帝宫廷之 中的“文学女侍从”。 6、中唐女诗人薛涛,其特殊经历与应对男性中心文化的独特心态,使她选 择了以男性化色彩浓郁的诗歌创作抗争命运。沦为营妓的经历,使她在情爱作 品中 竭力追求士大夫化的审美品位;脱籍以后长期的退隐生活,则使她在诗 歌造诣、人生境界、修养、风度等方面,都主动追求男性士大夫所崇尚的理想 形态。本文深入考察了薛涛诗风“男性化”的成因及其表现,为今人全面认识 和评价薛涛诗歌风格及成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7、目前,学术界在论及鱼玄机诗歌时,过分强调其女冠身份对其诗歌的影响。 但实际上,鱼玄机入道前与李亿的爱情经历,才是更为深刻的影响其诗歌内容 与风格的因素。其诗歌创作大胆地张扬女性意识,真率地描写自己的爱情感 受;作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女性语汇系统,用富有女性特色的话语系统表达了 自己的女性心声。
文章TAG:
唐朝女性春游 在唐朝女子肥胖是一种美 唐朝 唐朝女性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