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泽拉斯游侠之王,龙之谷手游伟大先祖套是在哪里打
作者:本站作者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吕大吉说:“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它既是宗教体制,又是社会制度。至于说马可波罗一个西方人是如何知道这么秘密的消息,估计是听蒙古贵族说的(马可波罗在元朝是来中国)。“古连勒古”是铁木真第一次称汗的地方,因此成吉思汗葬在这里也是极有可能的。
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
翻检《辞海》《辞源》及海内外华文辞书,“故里”皆“乡梓”之意,即出生的地方。但“故里”一词,如今看来,已经被利欲熏心之徒用滥了用臭了,成了地方历史造假的代名词。其实大可不必宣扬什么“故里”,一者你没有严谨的文献论证、考古证实,光凭地方志喊些口号得不到学界认可,就算雇几个“明星”站台也只会恶心全国人民,纯属停留在打把式卖艺、吹口哨走夜路的档次。
二者几千年的人口迁徙、民族演变下来,即使名人故里在那儿,也跟你八杆子搭不着,捞名人沾死人光只会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浪费民力财力去赚臭名声。因为历史人物是民族的共同财产,谁也没有私占、挪用的权力。从传世文献来看,没有黄帝故里的记载。炎黄集团属于先羌族,为华夏族的前身。古籍所载的轩辕国、轩辕丘、轩辕谷、姜水、漆沮水、涿鹿、桥山,都是黄帝留下的足迹,都不足于称“故里”;反而有力证实了炎黄集团由西北向东方迁移的发展史。
这与分子人类学所揭示的先羌集团由喜马拉雅山西麓进入渭水流域,分化出羌、藏、戎等民族的结论相符合。有学者大胆指出:昆仑山在帕米尔高原,那儿才是黄帝故里,我看也没什么大毛病。可以这样断言:如果能确定黄帝DNA,我相信川藏甘地区羌族的血缘相近度要高于现今汉族地区,因为羌人至今仍是族内婚。大家知道,汉族是以儒家文化为认同的融合民族,血缘杂的很。
言归正传,整点儿干货,本人就以古籍来探讨黄帝故里。先说黄帝:少典实乃炎、黄所出的氏族名,与有蟜氏通婚而已,故“公孙”非黄帝之姓。《汉书•律历志》说“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轩辕为车、帽,故“轩辕”乃黄帝之号,黄帝之名实不可考。而炎、黄二帝之姓,却史载凿凿:“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见《国语•晋语四》)。《水经注•渭水》谓姜水即今陕西武功城西十里之漆水,而姬水即今陕西歧山、武功县一带之歧水,此学界共识。其实,姜、姬是先羌族群常用词汇,意为女、男,姜水、姬水实则“母河”、“公河”,源于羌人原始的二元认知。至今在羌族等藏缅语族中,日月山水、皮鼓等仍分公母。
是不是陕西渭水流域就是炎黄故里呢?不能这样说。因为轩辕谷、轩辕丘、轩辕国还在西边。我们先来认识下皇甫谧,此公为文荒诞不经、臆想鬼扯,难以为据,故学者慎而远之。其谶纬、神话大作《帝王世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此乃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传说的毒源。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轩辕丘因黄帝所居而得名,而非黄帝居轩辕丘而得名“轩辕”。
再说,一个晋人,在《史记》《汉书》面前毛都不算,凭什么捏造出“有熊”的地望呢?“有熊”这一名头出处,乃至驯“熊羆貙虎”之习,熟习洋文的知道,恐怕帕米尔高原还得往西。涉及民族感情,就此打住,呵呵!大家不要失望,我国最早的史地典籍《山海经》准确告诉了轩辕丘所在。《西山经》曰:轩辕之丘在“玉山”以西480里,“积石之山”以东300里。
郭璞注云“黄帝居此丘,娶于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位置难定,但轩辕国可作参照。《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此“穷山”,《大荒西经》作“江山”,故郭璞注为“岷山”,因长江出岷山也。如此,轩辕之国在岷山之南,轩辕之丘在岷山之北,这个参照系定了。
再以“积石之山”作参照。大积石山位置明确,即今青、甘、藏三省区交界的阿尼玛卿山。其东去三百里,地在今甘肃甘南、陇南二州,正好在岷山之北。岷山西北至东南走向,故“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积石之山”,《西山经》描述为:“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黄河沿巴颜咯拉山东流,绕过阿尼玛卿山,自川北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乡,至青海海南州兴海县长达八百里,黄河是自东南向西北流的;而且此地至今仍是中国最美湿地之一,自古就是古西羌、河西羌、析枝的聚居地。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陇右道河州“枹罕”条云:“积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按河出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潜行地下,出于积石,为中国河,注于蒲昌海(嘉会注:今罗布泊),故今人目彼山为大积石,此为小积石。”正与《西山经》“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合。小积石山,即《禹贡》雍州“浮于积石”,今甘肃临夏州有积石县,并非《山海经》之“积石山”。
《大戴礼•帝系》和《世本》为司马迁《五帝本纪》所本,皆言黄帝嫡子“玄嚣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包括《晋语》皆误玄嚣为少昊青阳),皆居于川中。轩辕之国实川北松藩高原。代黄帝而立者,青阳少昊金天氏,以《西山经》考之,也在轩辕丘之西,此不细说。轩辕丘往东,《水经注•渭水》引姚瞻之言,云黄帝生于天水上邽城东七里之轩辕谷。
综上,炎黄集团东迁,西北气候恶化使然,轩辕丘、轩辕谷、歧水、涿鹿只是黄帝迁徙的一个个定居点,都称不上故里。黄帝出生地,大概率在黄河上源积石山以西的千余里西羌中,但轩辕丘是其娶妻生子之地,歧水是其壮大之地,涿鹿是其立都代神农氏之地,桥山是其叶落归根之地。新郑本祝融八姓之妘姓地望,西周末郑桓公逃死而巧取豪夺,黄帝传说本于妘姓、西周郑人,而为皇甫谧讹造耳。
请问中国的图腾龙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龙图腾是怎么来的?尽管远古和上古时期,中国的不同“族裔”曾还有不同的的“图腾”,比如,殷人即以“玄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但不可否认,龙是诸多地域的“族裔”所共有的“图腾”,殷人亦崇拜“龙”。“龙”,能够成为各“族裔”共同信仰的“图腾”,第一,一定是历史久远;第二,一定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图腾”,最早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的方言,用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话说——“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吕大吉说:“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它既是宗教体制,又是社会制度。”这个话,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图腾”的产生很早,早到氏族制度存在的原始社会;二是。“图腾”是一种信仰,属于原始宗教范畴。
由此还可以推导出至少两点——第一,“图腾”应该具有某种“神秘性”,远古或上古的人们因为觉得“神秘”,不了解,才产生各种想象;第二,“图腾”的这种“神秘性”,一般都会带来“图腾”的“神性”,古人们之所以崇拜,因为觉得“图腾”是“神”或具有“神力”。(陶寺龙陶器)“开场白”说的有点多,只不过是为方便下面讲述龙这种“图腾”的起源。
长时期里,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他说,原始的龙,是一种蛇,其作为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生物。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起初都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后来,一部分向北迁徒,即后来的匈奴;一部分向南迁移,即周初南方荆楚吴越各蛮族;留在中原一部分,虽一度被殷商征服而暂时衰落,但其文化势力还继续屹立,且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闻一多认为,龙是由一种蛇发展而来的。(红山玉龙)他的这篇大作,发表于1940年前后。当时,中国开始于20年代末的田野考古,因抗日战争爆发又戛然而止。闻一多的观点,无法获得考古学的证实,而只能从古文献考证入手。近四五十年来,众多的考古发现成果累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社龙”,的确很类似于蛇。再往年代更早的文化遗址看,内蒙古三星塔拉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极似马;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宗教遗址的“蚌龙”,又像鳄鱼。
这些考古成果,似乎印证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龙,是一种蛇,它兼并了许多其他“图腾”——如马、鳄鱼等等。这里插上一句,关于说红山文化出土的是“猪龙”,好像诸多学者并不很赞成。(商代龙形青铜器)那么,龙的起源还可不可以前推,或者,龙,还有没有作为“图腾”更具“神秘性”和“神性”的解读?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辽宁阜新沙拉镇查海遗址进行了7次正式挖掘。
出土文物证明,这是一个距今约9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1995年,《中国文物报》以《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做了综述,其中谈到,查海遗址发掘证明,中国的龙崇拜,至少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1-9为甲骨文龙字,10-12为龙星宿)进而,有学者提出,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提供了一个破解最初“龙”之含义的钥匙。
甲骨卜辞中,提到“龙”,首先是能呼风唤雨的“神祇”——“龙”是“神祇”之名;其次,“龙”,具有“神性”,能保佑人之平安,武丁曾占卜,乞求“龙”保佑生病的妇好,还乞望能有“龙甲”作为妇好的“护身符”;再一个含义,“龙”是方国之名,很可能是以龙为图腾的方国。学者称,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呈“角、首、颈、身、尾”几部分俱全的形象。
这一形象,与上古时期“苍龙星宿”位置及“宿名”古义高度吻合。“苍龙星宿”,作为苍龙之体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其名皆于龙体有关。角,为龙角;亢为龙咽;氐为龙首;房,指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图画)“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的“宿名”古义,皆可从汉以前的古文献中找到根据。
如“角”,《国语.周语中》云:“夫辰角见而雨毕。”韦昭《注》:“辰角,大辰苍龙之角。角,星名。这也是所谓“辰龙”之来源。如“亢”,《尔雅.释鸟》郭璞《注》:“亢即咽。”等等,限于篇幅,不多赘引。由此可知,甲骨文及以后汉字中的“龙”,所摹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某一种动物,而是古人夜观天象,根据星宿,想象出来的“神兽”。
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曰:“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西首而东尾。”(汉瓦拓四象)在距今65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以蚌壳塑列的形象图。居中的是“北斗”,左右为龙、虎,即后来所说的“青龙”“白虎”。此时,南“朱雀”北“玄武”大概还没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总结。
中国的先民,认识世界的重要对象是日月星辰。这既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观象授时”所需要。居于地球北半球的中国先民,很自然地望向了天空的北方。于是,首先注意到了“北极”,即北部中央天域的“北斗”。然后,又认识了日月升落的东西方的“龙”“虎”。(北斗)在公元前四千纪的时候,“龙”“虎”二星官,恰好处于“二分”,即“秋分”“春分” 点上。
这“二点”,是春耕秋收的时令,远比后来的“二至”即夏至、东至更为重要。这是“青龙”“白虎”比“朱雀”“玄武”更早被认知的重要原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系统,是中国上古天文观测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二分二至”时空统一体系的准确建立。但此时,这一成果也走下天空,与地上和人间的许多区域、地理、人文、生产、政治,甚至谶纬结合在了一起。
(汉画黄龙)其中,关于“龙”的各种说法,不仅日益增多,而且与王权结合在了一起——帝王成了真龙天子,从黄帝开始就能够驭龙升天;祝融、夏后启、蓐收、句芒皆“乘雨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等。这也恰好证明,龙本生活于天上。这些,从先秦古籍开始,即不绝于书。汉代,则到达顶峰。有人说,龙的形象定型于宋代,这大约不对。
汉之前,已将龙分为四种——有鳞称蛟龙;有翼称应龙;有角称虬龙;无角称螭龙。汉代王符《潜夫论》说,龙“头似蛇、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口旁有胡须、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自此,龙的基本特征——巨口、有角、鳞身、四足、有爪,就形成了。
后世虽有变化,但均未脱出以上诸特色。(汉画应龙)尽管帝王们死劲想垄断“龙”,但实际上“龙”已经深入民众人心,因为“星宿”和气象不可能被王侯将相垄断。后来,“龙”的图腾意义逐渐淡化了,但文化和信念却长久流传了下来。汉代,即已有“四灵”之说,“龙”居其中。“龙”,在文化传承中,不只归于帝王所有了,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符号。
黄帝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哪里人?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殷商和西周的文献,如卜辞、尚书、诗经以及铜器的铭文都没有他的记载。直到春秋中叶,才出现有关他的传说,以后传说更多。他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有百家姓,千家姓,但都是黄帝的子孙,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都溯源于黄帝。《史记》上说,黄帝以土德为王,“时播百谷草木”即领导人们在土地上耕种。
黄帝所在的北方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还有其他名称,古书说,黄帝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改姓姬,又居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故名、号为轩辕氏。因在有熊的地方(河南新郑县)建国,又称有熊氏。此外,黄帝还称帝鸿氏、帝轩氏、拓云氏。黄帝是氏族社会中的酋长,他领导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称为黄帝族。黄帝族最早生活在陕西,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后来向中原迁移,东渡黄河后,沿中条山和太行山麓向东北走,到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尔后又在何涿北鹿定居,建起都邑。黄帝族是先秦华夏族(夏商周人)的直接祖先。《史记》载,黄帝正妃螺祖生二子玄嚣和昌意,昌意之重孙是夏禹,玄器之孙帝誉是商人和周人共祖,周人姬姓为黄帝嫡系。黄帝的子子孙孙繁衍各地,中华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时代为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联盟之间发生战.逐有浑鹿、阪泉之战。《黄帝内传》载:“帝既杀圭因之筑城”,这种为防御敌方,在驻地周围筑起的简争尤灿陋的夯土城墙,就要耸入文明时代了。在考古分期上,黄帝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文献中记载的黄帝时代的许多事进,已为考古发掘的材料,如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存所印证。黄帝又是古代先民智慧的化身,古籍记载的许多发明都归在黄帝名下。
相传他为战胜善于施放烟雾的蚩尤,发明了指南车,又与岐伯共同研究出中国最早的医书《内经》,又命沮诵、仓领创造文字,隶首制定算数,伶伦制定乐律,大挠制定干支纪年法。黄帝的妻子螺祖还发明了养蚕葬丝,缝制衣裳。其他许多发明,如宫室、舟车、火食、弓弩、冠冕、釜甑、斧铺、件臼、笙簧、货币、旗帜、棺撑、明堂、五行、凿井、清角、钟、努、刀、几、镜,以至狱鞠(足球),都与黄帝的名字相联系。
龙真的存在吗,你们有见过吗?龙的传说来源于哪?
中国史书记载,夏朝时期有的贵族家里还建过龙囿,养龙食龙,后来龙遁迹深山大泽之内生活,偶尔在人间亮一下身影。可以说是龙不但存在,而且今天还现过身,只是与绝大多数人无缘。有一种观点以为,凡超自然的事,信则有,不信则无,龙和鬼神一样,全凭信仰决定有无。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主观意识决定不了客观现实,比如你相信自己能活一千年,你不信自己会死亡,难道就能信则有,不信则无吗?有人会说科学证明不了龙存在,因为没有找到龙存在的证据,所以世上自然没有龙的。
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如果没龙,祖先们为什么能画出来呢?
我认为远古时代应该有龙,最起码也是一种形状像龙的生物。现在海中有海蛇,难道远古时代就没有海莽?或者形状像海莽的东西?中国红山文化遗址就发现了玉猪龙,可谓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龙形器物。要知道,红山文化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部落首领不需要借助真龙天子的身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是凭真本事带领部族生存生活的人,部落成员也思想单纯,还不太懂得进行艺术加工,红山文化中出现了玉猪龙,那一定是部落成员在海边见过类似于玉猪龙的生物。
成吉思汗的老家是位于内蒙古还是蒙古国?他死后埋葬在哪里?
成吉思汗和中国的历史有关,但成吉思汗并不是中国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成吉思汗的后人忽必烈入主中原并建立了元朝,但这和成吉思汗没有什么关系;同样的道理,铁木真孙子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征服了罗斯地区,但同样不会有人认为成吉思汗是现在的俄罗斯人或者乌克兰人。铁木真是蒙古乞颜部的王子,而蒙古乞颜部世代居住在斡难河上游和不儿罕山地区。
这片区域在今天的蒙古国肯特省境内。所以,成吉思汗的老家位于现在的蒙古国,这是毫无疑问的。成吉思汗的出生之地是确定的,但他的葬身之所至今还是一个谜。相传,蒙古贵族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受到打扰,会选一对母子骆驼,然后在入葬之地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小骆驼杀掉。这样,母骆驼会记得自己孩子被杀的地点,来年只要跟着母骆驼就能找到埋葬之所,等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找到这个地点了。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但蒙古贵族墓葬没有大规模被发现确是事实。所以迄今为止,也没有找到成吉思汗葬身之所。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只不过是衣冠冢,并不是真正的墓葬!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西夏,于7月在六盘山去世。当时正值盛夏,气温高的很,死后不能久放,因此有人推测成吉思汗就埋在现在六盘山境内(位于今甘肃省)。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成吉思汗死后葬在肯特山下。据说成吉思汗生前经过肯特山,对随从说了一句:死后要葬在这里。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成吉思汗葬在新疆的阿尔泰山。至于说马可波罗一个西方人是如何知道这么秘密的消息,估计是听蒙古贵族说的(马可波罗在元朝是来中国)。在这几种说法中,阿尔泰山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低的。
成吉思汗死时正是大夏天,要从六盘山辗转到阿尔泰要数月的时间,时间上有点说不过去。而《元史》中对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只有四个字:葬起辇谷。这个起辇谷究竟在哪儿,是有争议的。蒙古国的史学家考证,起辇谷一词,是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而古连勒古正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古连勒古”是铁木真第一次称汗的地方,因此成吉思汗葬在这里也是极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