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 手游古祠堂在哪里,profile
作者:本站作者我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我可以肯定的说,南方的宗族祠堂肯定比北方多。有的显赫的祖先,从湛江开始开枝散叶,子孙后代总人数高达20多万人,宗祠更是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各地,甚至在东南亚也有。1969年文革期间,祠堂惨被拆毁!于1991年进行第三次重修,由于受当时政治气候、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所限,这次重修的祠堂比较简陋,缺匾无桅,完全没有当年的英姿风采。
过去古人建的宗祠有哪些意义呢?
谢悟空!宗祠,也叫祠堂、庙堂,是一个家族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地方,是后代祭祀祖宗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朝。上古时期,士大夫不敢有庙堂,宗庙为天子所有。宋代朱熹提倡建家族祠堂,到后来明世宗采讷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到了明清,宗祠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宗祠不但是供奉祖先牌位、后人祭祀祖宗的地方,祠堂也成了宗族举办家族事务(婚、丧、嫁、娶)、修编族谱,议决家族重要事务的重大场所。
南方的宗族祠堂是否比北方多?为什么?
我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我可以肯定的说,南方的宗族祠堂肯定比北方多。不信请到我们湛江来,带你去农村看看。除了各种大宗小宗,还有各种公祠。有的显赫的祖先,从湛江开始开枝散叶,子孙后代总人数高达20多万人,宗祠更是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各地,甚至在东南亚也有。其实广东这边的宗祠,最早也是源自中原。就像我的祖先,虽然族谱上记载着是南宋末年从福建莆田迁移而来。
但福建莆田也是个中转站而已,最早大家应该是在山西和河南一带。我的母语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而闽南语又被称为河洛话,意思是黄河洛水一带的语言。所以宗祠这样的传统文化,总的来说,是源自于中原的古汉族文化。那么为什么现在北方的宗祠没有南方的多呢?准确的说,为什么没有广东和福建的多?我觉得有四个原因。一是北方是古代和近现代战场的主要地点,宗祠建筑被破坏的比较多。
二是北方人的性格比较开放,对传统的东西看的开,对外来的文化接受快。三是在一些运动中,北方的宗祠毁坏得更严重一些。四是北方人的流动性较大,到外地定居之后,将家乡的传统习俗看的比较淡。其实我认为,宗祠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让同宗同族的人凝聚力更强,资源更加互惠。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以强欺弱、重男轻女,或是以姓氏来划分小团体等,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和谐团结。
重建祠堂在乡土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城市文化中乡土情是什么?
很荣幸能够回答此问答,正逢我们下石陈氏宗祠进行第四次重修。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首建做工讲究,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第一次重修是在道光年间,第二次重修是光绪十七年,是我太公(陈世涛)高中武进士,升匾竖桅,家声丕振,族人为光宗耀祖而重修。1969年文革期间,祠堂惨被拆毁!于1991年进行第三次重修,由于受当时政治气候、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所限,这次重修的祠堂比较简陋,缺匾无桅,完全没有当年的英姿风采。
而此次重建,承前启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重新建造一座具有祠堂文化、具有下石特色、具有建筑艺术精美一流的祠堂!下石陈氏宗祠是宗族的文化中心,是树清血源根本,尊贤敬长,立家教家训,严育兴宗爱族的地方。我们下石陈氏人,历来和睦相处,爱族邻,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好家风。现在国富民强,下石陈氏人慎终追远,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有落叶归根之感,认祖归宗,参拜祖宗,求祖宗保佑我们,心灵上有种寄托,起到团结宗亲,光耀故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