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开

我是皇游戏文官怎么玩,土木堡之变是文官玩得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

明朝是被文官搞垮的。不过说围棋就是文官的,我体会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感觉是,围棋是孩子们的,象棋是老人们的。谢邀,可能因为游戏,系统推荐给枫叔回答了,作为游戏人,我就简单谈谈自己看法。明朝正式形成文官集团体系和皇权进行抗衡,是在隆庆年间。

明朝是被文官集团集体出卖的吗?

明朝是被文官集团集体出卖的吗

明朝是被文官搞垮的。第一,武将集团被搞,是土木堡之变。这个事情非常诡异,皇帝被俘,蒙古胡吃海喝供着,还是行君臣之礼。有一种猜测,土木堡之变,就是文官勾结蒙古,针对武勋集团的阴谋。第二,文官集团培养了满清这个打手,持续拖住朝廷。但满清这个打手失控了,于是地主文官集团被抄家搞死。证据是,通过晋商,和江南大商人一道,组成了一条对满清的生命线,持续向满清提供战略物资。

有人说围棋是文官的游戏,象棋是武将的游戏,对此你怎么看?

明朝是被文官集团集体出卖的吗

谢邀,可能因为游戏,系统推荐给枫叔回答了,作为游戏人,我就简单谈谈自己看法。其实围棋也好,象棋也好,都是现实中的一种游戏方式,它和我们玩游戏在虚拟世界差不多,毕竟游戏也有开发围棋、象棋类产品。不过说围棋就是文官的,我体会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感觉是,围棋是孩子们的,象棋是老人们的。现在国家讲究素质教育,我也是孩子刚刚上小学,才知道现在围棋课是小学必修之一。

很多90后没有做爸爸妈妈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新学期孩子已经学了7,8节围棋课了,从围棋的来历来看,这个更适合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告诉了孩子,孩子讲给我了,说以前尧发明了围棋就是给自己儿子下的,因为儿子小时候比较笨,学会了就聪明了。我的体会时孩子学会下围棋更安静了,毕竟围棋对弈都很文雅,下子比较舒缓,反过来你看象棋,啪啪啪啪……周杰伦有首歌《将军》,副歌里的BGM很直观的展现了大爷们下象棋的狂野。

我感觉象棋就是一种气势,枫叔的姨夫就是每天楼下下象棋,而对手都是60以上退休老人,各个不服轮番战斗,我觉得带给他们快乐,这就是好活动。电视剧里,看皇帝老让喜欢的儿子和自己弈一局,是不是觉得挺高端?表面上看围棋可能更高级一些,象棋更普及民间。但我觉得围棋民间玩的少是因为下一局的话时间太长,象棋更容易短时间分胜负。

如果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是明朝统治者,那么他们的风评会如何?

感谢老铁邀请。实际上,康熙和乾隆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实际上和整个清代历史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历史大环境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君臣齐心。虽然政治斗争一直是官场的主旋律,但是清代的整个历史大环境虽然少不了政治斗争,但是君臣团结、为了共同的目标使劲仍然是比较多的。清初满汉大臣虽然也有争斗,但是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动清朝入关,而且为了这个目标大家可以把所有的矛盾先放下,等这个目标实现了再斗。

康乾盛世期间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俩都是调和政治矛盾的好手,因为只有把内部斗争的烈度降到最低,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不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正因如此康乾盛世期间清朝才能积累大量的财富,甚至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可以一边拿着国库存银开疆拓土,一边大兴土木修建皇家工程和公共工程,一边大把的蠲免赋税。而且据不完全统计,这爷孙俩至少蠲免赋税三亿两白银。

即便是到了清末,朝堂上各个派系的共同目标也都是一致,那就是求富求强,虽然观念不同难免相互倾轧,但是实际执政者慈禧却能将各派矛盾尽可能降低,从而维持政治稳定。第二、清代知识分子总体比较务实。这主要是清初知识分子总结明朝兴亡的教训之后,认为明朝学风浮夸,而且以学术追求名利,因此提出学术应当经世致用,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朝遗民,也正因如此,清代学术研究也更为务实。

也难怪梁启超和胡适都认为,清朝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与此同时,清朝高层对于学术研究也是不干涉的态度,只要部鼓吹反清就可以了。比如清代学术界的汉宋之争清朝官方就不介入,而且清朝对于知识分子一些离经叛道的学术观点,也基本上是包容的,比如清代的戴震,为汉学和宋学所不容,称之为人可戮而书可焚,但是他并没有呗朝廷迫害,反而被授予了同进士的身份,他去世的时候乾隆也异常悲痛:还有主张解放妇女的袁枚,以及批判君主专制的崔述,都没有被朝廷迫害,反而名震一时。

第三、清代皇帝基本素质还不错。清朝和明朝同样都是君主专制王朝,君主专制王朝家国一体,也就是朕即国家,伏尔泰就曾经说过,中国的皇帝是一国的君父,也就是把整个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皇帝是家长。所以,作为家长必然会按照古典中国的道德制度来进行自我约束,并按照自然法来管理国家。所以,古典中国对皇帝的要求除了勤政这个基本职业素养之外,再就是要求君主必须有出众的个人能力。

康熙和乾隆就是职业素养高且个人能力出众的君主。所以,清朝的君主们基本上都做到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对君主的要求,所以清朝皇帝都比较勤政,大事小情事必躬亲,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帝王再常朝之外基本上做到了每日都有朝会,也就是叫起,我想清朝的大臣们肯定是最累的,毕竟皇帝也累,要不然雍正怎么累死了。而且魁奈还说中国的道德和习惯法可以有效防止君主作恶,这句话和放屁差不多,因为中国历史上君主作恶的龌龊事多了去了,远的不说,就明朝来说基本上每个皇帝屁股底下都不干净,比如说有喜欢玩真人秀的,有喜欢玩大龄熟女的,有喜欢当木匠的,有喜欢当道士的,还有喜欢玩SM的,可谓是三百六十行干哪行,就是当皇帝不行。

清朝皇帝之所以愿意按照古之圣君的标准自我约束,主要是出于对自己少数民族出身的敏感性,或者说是危机意识,担心汉人打着华夷之辨的旗号造反,所以尽可能的按照儒家道德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但是,清朝皇帝这种行为恰恰是对国家负责的体现,不管是勤政还是以道德自我约束。第四、少数民族输血。我比较认同输血论,按照内藤湖南的说法,就是每当汉族人陷入文明病当中,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给汉族输入朴素主义精神。

当然,这句话如果展开说,就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让古典中国日趋保守封闭,从而丧失了进取精神,这其实也是历史大势,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史就是这个走向,所以你可以发现汉朝之后但凡是有声有色的大一统王朝无一不带有少数民族血统,比如说唐朝出自鲜卑的关陇军事贵族,援朝和清朝更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同时你也可以发现夹在中间的两宋和明朝则是日趋保守,明朝更是达到了保守的极致。清朝正是凭借满洲人尚未泯灭的进取精神以及武德,才能开创延续百年的康乾盛世,这也是古典中国最后的辉煌,因为清朝已经把小农经济的生产力发挥到了极致。而正因如此,清朝才能在其鼎盛时期大规模开疆拓土,使得帝国版图扩张至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史权威戴逸都说了,如果没有清朝奠定今日版图之基础,那么中国在近代不仅无法应对列强的冲击,甚至会分崩离析。

明朝皇帝不断尝试从文官手里夺权,为何最后还是以文官获胜告终?

明朝正式形成文官集团体系和皇权进行抗衡,是在隆庆年间。此前历代明帝或多或少对朝政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他们稳坐钓鱼台,看各派系的文官互相争斗!当然这不代表文官集团势力弱。事实上,从成化帝开始,文官已经坐稳了天下道统领导者的位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儒家发展的必然!当然,这一切还是明太祖朱元璋自己设定的政治制度!朱元璋起于微末,出身贫寒,他经历了元末大乱和军阀混战,从而建立了大一统王朝。

站在他的角度,自然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就如他所言,元宽政而失天下!所以他必须为自己的大明帝国设计一个一劳永逸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重塑社会逻辑道德体系!在这样的思维下,朱元璋限制民间自由迁移,严格执行路引制度,故而洪武朝民间的生产力是恢复了,但商品经济远不如万历朝那么兴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壮大于明朝的徽商此时都躲在徽州的大山里读书,而不敢大批量的外出经商。

在政治制度下,朱元璋对大明朝的官场监控很严厉,几次对开国功臣进行打压,但并不是对文人一网打尽,反而给他的后继者(懿文太子朱标,后是太孙朱允炆)留下了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领袖!为什么是方孝孺?因为在朱元璋眼里方孝孺就是维护天下道统的利器,因为方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的道德信念。而方孝孺这种思想,早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就在其著作《深虑论》中完美体现,此时方孝孺才17岁。

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方孝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封建王朝能不能实现以及怎么实现长治久安、千秋万代,重要讲述的是建立道德体系并掌握改体系话语权的重要性!方孝孺的文章让朱元璋看到一个问题,即大明帝国要想实现千秋万代,离不开文官的治理,但又不能放任文官壮大而不顾,这个道德体系的话语权必须掌握在皇家手中。老皇帝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所以,方孝孺试图成为天下道德体系的建立者和话语权的掌握者注定要失败!所以尽管有洪武帝给他“此庄士,当老其才”的评价,但遇到靖难上台的永乐帝,坚持道统秩序的方孝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尽管如此,明朝的文人们并没有放弃对天下道统体系话语权的争夺!在古代“天地君亲师”的架构下,皇帝固然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但孔圣的位置是不能忽略的,能代表孔圣在人间行使权利的人,就是读书人,就是朝堂上的文官们,这是时代赋予的特性!如:仁宣时期和正统初期的三杨,景泰朝的于谦,天顺时期的李贤,成化朝的商洛,弘治正德时期的刘健、李东阳、谢迁、王阳明等,这些历朝明皇的文人们,都是在和皇权的并存中极力去争夺大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话语权,这也是明朝皇帝依重宦官势力对抗文官集团的原因。

所以从隆庆朝高拱上位开始,文官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这也是万历帝后来为什么不愿上朝的原因。当然也有人问,既然文官集团如此可怕,那张居正为什么会被清算,1.张居正已经死了,2.文官也分派系的,各派系都想争夺话语权。而这也是顾宪成为什么要创建东林书院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很难理解东南一隅的无锡东林书院,凭什么可以揭起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风暴。

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武将曹彬为什么能得到皇帝和文官的赏识?

五代以来,天下四分五裂,武将成为这一时期政治舞台上绝对的主角。有鉴于此,北宋成立后,赵匡胤力图扭转武人飞扬跋扈的局面,建立中央朝廷的绝对权威。他采取了一系列削弱武将势力的措施,推行崇文抑武政策。雍熙北伐失败后,宋太宗更加强了对武将的压制,治国政策由五代时期崇尚武功转向崇尚文治,社会上弥漫着一股重视文人、重用文官的风气。

武将逐渐变成了政治舞台的配角,成为不受重视的一个群体。然而,在北宋武将中,有一位武将得到了皇帝和文官的赏识,那就是曹彬。在文人士大夫看来,曹彬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表现出了谦和儒雅的气质。这种气质折服了对武将评价极为苛刻的宋朝读书人,正是他们将曹彬视作完美武将的典范。曹彬画像。来源/网络作为一员武将,具有军事才能无疑是第一位。

从史书记载来看,曹彬似乎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他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当他周岁的时候,家人按照某种风俗,在他周围摆放了许多东西,想通过看他拿什么东西来判断孩子的志向和前途。结果,幼年的曹彬左手拿着一把游戏用的戈,右手拿着祭祀用的俎豆。过了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其余的东西连看都没看。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和吃惊,因为从曹彬所拿的干戈和印来看,他将来会成为掌握帅印的武将,而且死后还会受到祭祀,因为他还拿了俎豆。

曹彬的军事才能在五代时期似乎并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真正让他建功立业的还是在北宋。赵匡胤称帝后,即刻着手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曹彬先后参与过灭蜀和南唐的战争。特别是在降服南唐的战斗中,曹彬担当指挥全军的统帅。北宋消灭南唐作战经过示意图。来源/网络此后,曹彬还曾参与过收复燕云地区的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太宗以曹彬、田重进、潘美为都部署,兵分三路再次试图攻取燕云十六州,史称“雍熙北伐”。太宗吸取了高梁河之战的教训,没有御驾亲征,只是坐镇开封遥控指挥。这一次,宋军采用分进合击战术,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统率十万军队声言直取幽州,吸引辽军主力;中路田重进和西路潘美两路宋军抓住时机攻占燕云十六州其他州郡;最后三路宋军在幽州城下会合,合力攻取幽州。

田重进、潘美两路攻城掠地,进展十分顺利,曹彬一路也很快到达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由于缺粮,只好返回雄州(今河北省雄县)接济粮草。曹彬部下士兵看到另外两路宋军攻城掠地,也急于立功,就带着粮食再次进攻涿州。辽将耶律休哥采用且战且退战术,延缓曹彬军队前进速度。当宋军再次到达涿州时,已经是人困马乏,再加上天气炎热,战斗力大大降低。

辽军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进攻,曹彬一路宋军在岐沟关(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被杀得大败。曹彬一路是此次北伐的主力部队,现在主力受到重创,其余两路宋军不得不撤退。潘美一路在撤退时,受命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百姓迁徙。宋将杨业受命迎敌,退至陈家谷口(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南)时,发现负责接应的潘美已经指挥军队提前撤退。

杨业率领残部奋勇杀敌,结果寡不敌众,被俘三日后绝食而死,上演了这次北伐最悲壮的一幕。战后,曹彬因指挥失误而受到处罚。影视剧中的杨业。来源/电视剧《忠烈杨家将》截图纵观曹彬一生,他没有中国古代名将所具备的卓越的军事才能,除了消灭南唐,他真正立下的战功似乎并不是很多,岐沟关之败与他指挥不当有直接关系。从各方面看,曹彬都不属于一流的军事家,应该说,他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将领。

令人惊奇的是,在北宋文人心目中,曹彬简直成了他们理想中完美武将的化身。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记载,就会发现皇帝和士大夫真正看重的,是曹彬军事才能之外的东西。曹彬为人行事低调,谨慎小心。后周太祖郭威的张贵妃是曹彬的从母,因而他是皇亲国戚,但却从来不以皇亲自居。在后周时,赵匡胤掌管着禁军。作为同僚,曹彬对赵匡胤表现得不冷不热,除了公事,从不到赵匡胤家里去。

平时同僚一起聚会,本来是拉关系的好机会,曹彬也极少参加。周世宗时,曹彬掌管禁中茶酒,赵匡胤为了和曹彬交往,就故意向他讨要御酒。曹彬既不想做违法的事情,又不愿得罪赵匡胤。他一面以御酒是官酒,不敢随便给人为由,拒绝了赵匡胤的请求,一面自己出钱买酒给赵匡胤喝。这种谨慎和明哲保身的行为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赵匡胤称帝后,曾经问曹彬:“我当年常有心亲近你,你却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曹彬回答说:“我是后周皇室的近亲,又担任着重要职务,小心谨慎做官,尚有受到朝廷责罚的忧虑,又怎敢有超乎寻常关系的交往?”显而易见,曹彬的特殊身份使他变得非常世故,更何况当时局势尚不明朗,赵匡胤能否夺得大位亦是未知数,圆滑的曹彬对他自然是敬而远之。

赵匡胤听了曹彬的一番肺腑之言,觉得他很忠厚,就提升他为客省使,专门负责接待皇帝要见的客人。五代由于战乱频仍,朝廷不断变换,当时人的忠节观念都比较淡漠,往往谁有实力,就会成为众人效忠的对象。作为武将,曹彬能够洁身自好,不结党营私,显得尤为可贵。影视剧中的赵匡胤(陈建斌饰)。来源/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截图入宋以后,曹彬失去了后周皇室的庇护,因而其行事低调的性格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南唐是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政权。赵匡胤特意派遣曹彬担任主帅,负责攻取南唐。曹彬在消灭南唐回朝复命时,没有大肆张扬,只是轻描淡写地称,奉皇帝圣旨,从江南办事回来了,丝毫不提自己的功劳。曹彬的这一做法被宋代士大夫津津乐道,都称赞他不居功自傲。除了谨慎,曹彬身上还流露出当时武将少有的一些品质。

他不贪财,不嗜杀。太祖乾德二年(964),北宋发动了消灭后蜀的战争,曹彬以都监的身份参与了这场战斗。占领蜀地后,许多宋朝将领,包括王全斌、崔彦进等人都趁机大肆掠夺金银财物,而曹彬除了图书和几件衣服皆不取。回朝后,掠夺财物的将领都受到了太祖赵匡胤的处罚,就连宋军统帅王仁瞻等也承认,这次出征只有曹彬没有掳掠财物。

赵匡胤对曹彬的清廉颇为满意,授予他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影视剧中的王彦升(莫美林饰)。来源/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截图这一时期,很多武将凶残暴戾,嗜杀成性。北宋勇将王彦升,对待俘虏十分残暴,他将俘虏的耳朵撕扯下来佐酒,竟然面不改色,俘虏往往鲜血淋漓地跪在地上,吓得不敢叫一声。曹彬在这一点上与众不同,每逢作战,他都竭力不滥杀百姓,史书上没有他虐待战俘的记录。

曹彬自己宣称:“自从我成为武将,杀的人够多了,但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喜怒哀乐随便杀一个人。”太祖命王全斌率军平蜀,曹彬为都监,诸将都打算屠城发泄其愤怒,只有曹彬约束部下不得滥杀无辜。在进攻南唐时,曹彬有意多次暂缓攻城,劝说李煜投降。他知道南唐十分富庶,而抵抗的时间又比较长,担心手下将领、士兵在城破后出于泄愤而大肆烧杀抢掠,就在城池将要攻破的时候,曹彬忽然称病不能出门办公,其手下将领急忙前去探望病情,问他得了什么病,曹彬回答说:“我的病不是用药物可以治好的,只需要你们诚心发誓,在攻破城池后不滥杀一人,我的病就会痊愈了。

”面对主将的请求,诸将都表示同意,一同焚香发誓。第二天,曹彬的病自然就好了。因为曹彬的事先安排,南唐投降后才没有遭受残酷的屠杀。曹彬这项功劳被人大加称赞,成为后人学习 的典范。数百年后,元朝的伯颜丞相统兵南下灭南宋,就宣称要以曹彬攻取南唐为榜样,不滥杀一人。正因为曹彬深谙内敛之道,他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器重,官位越做越高,一直做到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枢密使。

史书上记载,曹彬在枢密院从来没有违背过皇帝的意愿,也不背后议论他人长短。尽管已经位极人臣,曹彬却从来不摆出盛气凌人的样子,仍然能保持平和的态度,从来不对手下人发脾气,不称呼低级官吏的名字。一次手下吏人犯了罪,需要执行杖刑,曹彬一年后才杖责这个吏人,当时没有人知道曹彬延期行刑的原因。后来,曹彬才做了这样的解释:“我听说这个人刚娶了媳妇,如果对他实行杖刑,那么这个媳妇的公公婆婆一定会以为是儿媳妇给儿子带来了霉运,就会整天对儿媳妇进行斥责。

这样的话,她在婆家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因此我将处罚延期执行,这并没有违背法令的规定。”对文臣士大夫,曹彬更是恭恭敬敬。平时他着装很正规,从不穿便装会见客人。如果有事出门,曹彬总是嘱咐手下人不得大张旗鼓,尽量做到悄无声息。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不论官职大小,曹彬总是先让路。雍熙北伐失败后,文臣赵昌言上书太宗,要求对败将执行军法,曹彬作为岐沟关失利的主要负责人,自然难逃罪责。

后来,赵昌言由于受到别人的弹劾,得不到觐见的机会,曹彬当时在枢密院,他不计前嫌,向皇帝替赵昌言求情,皇帝这才允许赵昌言觐见。曹彬这种刻意低调的行为得到了文人士大夫极高的评价。在他们看来,只有像曹彬这种虽然职位很高但懂得收敛的武将才是真正品格高尚的。而在皇帝眼中,曹彬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为人又忠心耿耿,更是难得。

平定后蜀还朝时,赵匡胤问曹彬宋军官吏的情况,曹彬很谨慎地说:“除了战场上的事情,其余的不是我该知道的。”赵匡胤一再追问,曹彬不得已才说:“只有随军转运使沈义伦为人清廉,可以担当重任。”此后,沈义伦颇受重用,做到了宰相的职位。 事实上,曹彬性格中的谨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内心世界。北宋建立后,对武将的猜忌和压制越来越明显。

正是因为了解皇帝的想法,所以曹彬做事力求周全,尽量不触动皇帝敏感的神经,以免引祸上身。影视剧中的潘仁美(梁家仁饰)。来源/电视剧《忠烈杨家将》截图一次,曹彬和潘美奉命攻打北汉,眼看就要取得胜利,曹彬却下令部队后撤,潘美极力主张进兵,曹彬始终不答应。战后,潘美问曹彬为什么退兵,曹彬回答说:“当今皇帝曾经御驾亲征都没能攻下北汉,我们两个如果攻下北汉,那不是想快点死吗?”显然,曹彬担心自己功高盖主而招来杀身之祸。

到面见皇帝的时候,太祖赵匡胤质问他们为什么没能攻下太原,曹彬巧妙而得体地回答说:“陛下神武圣智,尚且不能取得胜利,做臣子的怎么能够成功?”赵匡胤听了点点头,没有再责备他们。正因为深知皇帝猜忌武将,尤其是有才能的将领,为了明哲保身,曹彬才不惜以牺牲战场上的胜利来换取皇帝的信任;也正因为他对皇帝心理了如指掌,才能做到不喜不愠。

南唐是南方割据政权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政权,赵匡胤对出征南唐十分重视,在曹彬统兵出发前,当面向他许诺:“等平定了江南,就让你做使相。”副统帅潘美提前向曹彬祝贺,曹彬却说:“不是这样的。此次征讨,靠的是皇帝的神威,遵循的是皇帝的神机妙算,才能马到成功,我有什么功劳?更何况使相是官职中的极品,我是不会得到如此高的职位的。

”潘美问他为什么如此肯定,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平定南唐得胜还朝后,太祖要进行封赏,赵匡胤说:“我本来打算授你使相的官衔,但考虑到盘踞太原的刘继元还没有归顺,所以你就先等一等。”听到赵匡胤说这样的话,潘美就偷偷看着曹彬微笑。赵匡胤发觉了,问是怎么回事,潘美不敢隐瞒,如实禀报。赵匡胤听完以后也笑起来,当即赐给曹彬二十万钱,算作奖赏。

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做使相,做大官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多得钱财罢了。”曹彬的这个故事被很多笔记小说所记录,被宋人作为太祖有宏图远志和曹彬不贪功的证明,但是这个故事的结尾曹彬所说的话却颇有些令人费解。曹彬将当官的目的归于得钱,这句话本身并不符合曹彬的性格。事实上,史书上看不到曹彬爱钱的记载,反而说他不贪财。

比如曹彬做官得到的俸禄都周济了宗族,自己没有多余的钱。后周时,曹彬奉命出使吴越,别人送给他的礼物,一概拒绝,完成使命后即刻回国。吴越人驾着轻舟追上曹彬,执意赠送礼物,曹彬推辞了好几次,最后看到对方确实是真心实意,就说:“我如果再坚持不收,就是想要赚取清廉的名声。”于是就接受了吴越人馈赠的礼物。但曹彬并没有将礼物占为己有,而是封好后带回来,统统上缴给朝廷。

周世宗知道后让曹彬将礼物带回家,曹彬谢恩后,将礼物全部分给了亲戚和旧相识,自己不留分毫。欧阳修也说过曹彬住的房子很破,却并不肯修缮。从以上记载来看,曹彬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嗜财如命之人,因此曹彬说做大官是为了多捞钱,其用意大概是为了装出一副政治上毫无野心、做官只为了发财的形象,借以打消太祖的疑虑。曹彬虽然有晚年带兵雍熙北伐失利的耻辱,但皇帝对他并无怠慢的意思。

真宗继位后,任命曹彬为枢密使。咸平二年(999),曹彬病重,真宗亲自到曹彬家中探望,并为他调药,当场赏赐白银万两。当年六月,曹彬病逝,真宗再一次到曹彬家中吊唁,哭得特别伤心。以后对宰辅大臣谈到曹彬,真宗都忍不住流泪。同样是武将,曾经力助寇准促成真宗前往澶渊的高琼就没能享受到如此的待遇,当时高琼病重,真宗也曾打算前往探视,但遭到宰相的阻拦而未果。

曹彬死后被追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曹彬妻子高氏被追赠韩国夫人。曹彬的亲族、门客、亲校十余人都得到了官职。八月,真宗下诏曹彬与赵普配飨太祖庙庭。曹彬能够享受配飨的荣耀实在有些出人意料。从配飨的人来看,很明显是一文一武。赵普是太祖早年的亲信,又参与陈桥兵变,可以说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虽然他和太宗有一些矛盾,但享受 配飨也算实至名归。

与赵普相比,曹彬在各方面似乎都没有突出之处。由于曹彬的姨母是后周太祖的贵妃,他是后周的皇亲,在后周时,曹彬与赵匡胤的关系也不是特别亲密。与石守信等人比较起来,他本人并不是陈桥兵变的参与者,因此,在北宋建立之初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曹彬并没有受到重用,后来他一贯谨慎的作风让他开始被太祖、太宗重视。曹彬享受到配飨的荣耀,与北宋朝廷确立的武将标准有一定关系。

曹彬谨慎的性格、低调的作风符合皇帝和文人士大夫对武将的口味。曹彬儒将的形象让他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才能获得这个机会。曹彬是个聪明人,他早早觉察到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并适时顺应了时代要求。为求明哲保身,在让皇帝对自己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曹彬小心翼翼地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作为一员武将,曹彬无疑是不幸的,但与北宋大多数武将相比,曹彬又是幸运的,他不仅长时间得到皇帝的宠信,做到枢密使的高官,死后还得到配飨这样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大多数北宋武将,则更多的是沉沦下去,或者在皇帝和文臣的猜忌中痛苦地度过余生。

如果我是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权力在太后手里,我要怎么收回实权?

太后掌握实权,皇帝要怎么收回权力?首先,你要对自己的身份有清醒认识。你虽然是皇帝。但没权力的皇帝,实际上仍然是储君。你的实际处境就像乾隆退位后,身为皇帝的嘉庆一样。太上皇乾隆,实际是皇帝。皇帝嘉庆,实际只是太子。如果你能时刻记得自己实际只是太子。那你的收权计划就成功了一半。至于接下来该干什么,要分具体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和太后是亲母子。且母子关系正常。这种情况下,你不用操心。哪怕你是汉惠帝刘盈,你妈是吕后,也不用操心。权力迟早是会回到你手上的。因为你是她唯一的亲生儿子。她再狠,也不会拿你怎么着。只要你把她哄高兴了,与她的利益绑定,坐到太后集团二把手位置,等她哪天死了,你自然就继承了权力。你在熬死她的期间,心里也别觉得憋屈。

你要这么想——有个愿意帮你打工,分摊繁琐政务的太后,不强过你重用几个大臣吗?大臣权力过重,是可能造反的。太后与你利益绑定,她又不可能造反。她无非就是跋扈,贪贪钱财,重用外戚罢了。你没有权力,她用谁不用谁,贪多少钱,国家被糟蹋成啥样,跟你没半毛钱关系。记住记住,你不掌权,只是储君。你继承了权力,见不得太后的亲信,见不得舅舅擅权,你直接罢免他们就好了。

至于太后贪的钱,到最后不还由是你来继承吗?切忌,不要想着政变,提前夺回权力。一方面,政变存在风险。不划算。你做太后坚定的伙伴,在太后集团内做二把手,等熬死她了,或她提前交权了,后面等到你亲政时,你有一套成熟班子,顺风顺水,麻烦会少很多。另一方面,政变必然要对一部分从龙功臣许下重利。就像明英宗利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

夺回了权力后,为了报答几个功臣,默许他们飞扬跋扈,这导致后来明英宗的利益受损。并且,古往今来的政变都会破坏最高权力的延续性。让大家觉得,既然你可以,那我也可以的错觉。就像李世民篡李渊,他儿子李承乾有样学样,也发动政变。这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最高权力的神圣性,是在日积月累下,积淀出来的。积累的过程往往很漫长,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

但要想毁掉这种神圣性,一场政变足矣。而当神圣性不在时,就会如唐朝那样,前期的八代统治者,没有一个是正常继位。或多或少都与政变沾边。第二种情况:你和太后不是亲母子,但关系正常。基本可以参考第一条。只要母子关系正常,不管是不是亲生的,等待永远都是第一选择。就像宋仁宗和刘太后,虽然他们不是亲生母子关系,且刘太后至死不肯还政。

但刘太后至死也不愿意称帝。她只是擅权而已,不会对宋仁宗不利。她死后,权力顺其自然就交到了仁宗手上。不过,太后和皇帝不是亲母子的情况下也存在一种可能——太后比皇帝大不了几岁,可能她没死,你先死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觉得熬不过太后,同时又实在无法忍受不能掌权的痛苦,那就培植死党吧。要么拉拢宦官,要么拉拢士大夫阶级。

就像东汉的汉和帝一样,在搞清楚了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后,迅速将掌握军权的外戚剪除。军权在手,同时还有一套自己的心腹班底。后面的事,就简单了。不过,就如前面所言,这么干有后遗症。最典型的就是宦官专权。东汉和唐朝的某些皇帝就饱受这种痛苦。如果不想政变,那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什么也别干,什么也别管。

不管大事小事,都推给太后。让她累死累活。她累得不想干了,就会逐步把权力交给你。比如汉桓帝和梁太后就是如此。梁太后摄政时期,杨州、徐州均有大寇侵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也时常攻打汉朝边郡,梁太后被政务压的喘不过气,后来病的不行了,便还政于汉桓帝。第三种情况:你和太后是亲母子。但母子关系不正常。如北魏孝明帝元诩和胡太后。

如李显、李旦和武则天。如耶律倍、耶律德光和述律平。这种特殊情况,不太好办。因为她连你这个亲生儿子都能干掉,说明她的脑回路已经不正常了。权力欲望让她丧失了人性。对付这样的太后,如果是没啥本事的。如胡太(没啥本事,就是心理不正常)。只要你能在她眼皮子底下,活到成年,掌握宿卫之权,保证自己睡觉的时候不会稀里糊涂的被人勒死,吃饭的时候不会稀里糊涂的被人毒死。

剩下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拉一波打一波,搞清楚自己的朋友和敌人都有谁,建立起党羽,局面自解。如果是武则天、述律平,只能认命了。你斗不过她的。她瞧你不顺眼,你不管是否选择苟活,主动权都不在你手。有可能你越是谦卑恭顺,她觉得你是装的,提前把你宰了。你试图政变,可她多聪明?早就防着你来这一手呢。你造反,她马上把你咔嚓。

总言之。遇上这样的母亲,没办法。“你命由她不由你”。这种情况下,你也只能是日日念经,夜夜颂佛,祈祷各路神明保佑,多活一天算一天。熬死了她,你就是唐中宗,唐睿宗。熬不死他,你就是述律平,耶律德光。第四种情况:你和太后不是亲母子。且母子关系也不正常。典型的例子,光绪和慈禧。这种情况,看似也无解,其实有解。

因为你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你们之间有隔阂很正常。她防着你,不是心理变态,而是人之常情。你作为她名义上的儿子,需要做的是做他的狗腿。搞好与她的关系。等她死了,权力自然回到你手上。切记,没有绝对胜算,万不可选择政变。因为权力不是超能力,不是你拥有了,就可以如臂指使,操纵所有人。如果大臣们都不配合你,都不认你,你夺回了权力又怎么样?大臣们只会认为你无缘无故与太后争斗,人人心寒,人心都不附你。

就像戊戌变法,光绪觉得自己是对的。可大臣都不支持他。杀光绪的言论就出自刚毅等大臣之口。所以,非必要,不要与太后集团决裂。你不掌权,只是储君而已。朝廷完不完,跟你没关系。古往今来,亲爹亲妈把朝廷(公司)玩废的例子多了去了。有几个“太子爷”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这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本事?非也。很多事情是要看时势的。

大明嘉靖年间,到底是世宗皇帝把严嵩父子、徐玠、高拱这些人耍得团团转,还是文官集团把朱厚熜玩弄于鼓掌之中?

权力的游戏,是冰与火的碰撞和交汇,至于是冰破灭了火、还是火融化了冰呢?嘉靖是一把烈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自诩一生驾驭群臣并玩弄于鼓掌间的朱厚熜同志,是非常自信甚至是自负的深沉如冰的是严嵩父子、徐阶、张居正、高拱等人,嘉靖皇帝自以为将他们烧成了一块块焦炭,殊不知他们不仅没有融化,反而愈加坚固当然,这些坚冰也绝非善茬,比如张居正就协助老师徐阶,一举搞垮了严嵩;而高拱则毫不留情的处理掉了徐阶,最后张居正一举拿下高拱,成为笑到最后的辣个男人绝顶聪明的世宗朱厚熜,初登大宝就证明了自己的政治手腕我们都知道,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即位,是个半偶然事件,若不是他堂哥朱厚照同志实在太不着调,玩女人出了名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皇位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在还是兴献王的朱厚熜身上时年十七岁的少年朱厚熜,是杨廷和眼中最适合当皇帝的人选,因为他年轻、且亲缘关系和朱厚照比较近,当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年纪小!这是个很厚黑的说法,官场老油条杨廷和不是什么奸臣小人,也不会玩什么把持朝纲、以下犯上的浑,但他却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权倾天下,故而选择了少年朱厚熜然而他错了!朱厚熜根本就不是个省油的灯,当上一把手之后,他很快就展示了自己的卓越天赋——在政治斗争方面。

通过大议礼事件,他搞倒了四朝不倒的杨廷和同志,并将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廷和之子杨慎也赶到云南荒蛮之地流放,至此他完成了对官场的初次清洗,并开启了自己的绝对控制时代张璁、是大议礼事件第一功臣、官至当朝首辅,是嘉靖帝身边的红人、嫡系,可他也犯了错误,那就是站出来试图挑战嘉靖权威并试图和皇权进行拔河自以为有功的张璁,一度幻想着朱厚熜不会亏待他,但得到的答复却只有两个字——滚蛋。

自此开始,嘉靖朝的官员们便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夏言的倒台、严嵩的崛起,陆炳的懦弱,徐阶和张居正的隐忍要说嘉靖一朝出过的名臣,还真是不少;比如我们的海瑞海青天、还有刚直不阿的夏言,甚至说大奸臣严嵩也曾经是个正直无私的愤青。忠臣也好、奸臣也罢,嘉靖朝越是官职越高、越受宠信,一旦失宠犯事儿,下场都很惨,尤其是官至首辅的那几个能够全身而退的,也就是最早的杨廷和了,还有张璁(虽然官场上一败涂地、却不至于命丧黄泉),其后的历任首辅,都有过风光无限的高光时刻,却也在长久或是短暂的耀眼之后黯淡无光、落魄惨淡严嵩曾用计陷害夏言,导致这位出身微寒却心系天下的正直肱骨惨遭弃市,而其学生徐阶和张居正,也等待多年才抓住机会,一举扳倒严嵩,处死严世蕃在这数不清的政治斗争中,不能忽略的一个细节就是——他们都利用了嘉靖皇帝,他们都看透了嘉靖皇帝的心思,这位自负的天才从来都是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是幕后的操控人,但实际上只是被人借刀而已,借刀者严世蕃、张居正、陆炳!作为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锦衣卫,唯一位列三公兼三孤的陆炳,权势滔天却始终不愿站在正义的一方,如果说张居正是用阴谋诡计扳倒的严嵩,但至少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天下、是为了大明江山、是为了正义,而陆炳却愿意为了权势而和严嵩和平相处大致上,明嘉靖年间的天才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同嘉靖玩心眼天才间的博弈,能臣间的尔虞我诈,嘉靖终究败下阵来严嵩之所以能斗倒夏言、获得嘉靖信任,离不开他的狗头军事,其独子严世蕃。

这个阴险毒辣的天才,曾将文武百官以及皇帝大人做了一个排名和分析,在他看来天下共计三位天才,若得其二,无事不成!嘉靖皇帝算一个,锦衣卫陆炳是一个,他严世蕃本人是一个!这话说的没错,严世蕃的确有能力跻身这天才排行榜,只不过他漏了几个人,其中就有张居正,也正是这个人,终结了严世蕃的天才之路利用军事问题上的漏洞,严世蕃协助父亲扳倒夏言,借嘉靖之手杀死了这位正直的首辅,而且是在陆炳的帮助下(陆炳曾与夏言有过节,以此报私仇)然后严嵩同志顺利上位成为首辅,并把持朝政十几年,在这期间,父子二人无恶不作、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搞的乌烟瘴气不说,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实力,并一定程度上坐实了“明朝之亡,实亡于嘉靖”的言论,而严嵩也荣登《奸臣传》的第一把交椅虽然厚积薄发的徐阶、张居正师徒用同样的手段,设计杀死了严世蕃,并阴谋搞垮了严嵩,但其行为的本质却是为了大明江山,要知道置严世蕃于死地的罪状,既不是结党营私也不是贪污腐败,而是谋反!试想一下,他可能会这样吗?但如若不是这个理由,严世蕃或许不会死,或许会被无罪释放,因为无论严世蕃本人,还是张居正,都牢牢的抓住了嘉靖的要害和特点,并完成自己的借刀行为嘉靖的才高自负,体现在什么地方?他不上朝、不见大臣,喜欢修仙问道、喜欢神秘感,但他对于整个国家的财政、政治、政策都了如指掌!不得不说嘉靖还是有水平的但问题回来了,自以为控制群臣几十年的嘉靖皇帝,洋洋得意,以为天下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殊不知有两个人彻底完成了对他的智商压制严世蕃曾利用嘉靖怕麻烦的心思,步步为营搞垮夏言,后来又利用他好面子的特点,试图营救身陷囹圄的自己;可惜被张居正识破了不说,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嘉靖皇帝最在乎的权力来对严世蕃进行“恶毒”的攻击,让严世蕃获得立斩的大礼包聪明决定的嘉靖,就这样在各路天才手中,一次次的当枪使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文章TAG:文官  游戏  玩得  土木  之变  我是皇游戏文官怎么玩  土木堡之变是文官玩得游戏  
相关教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