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戏一个将带十几个兵摆阵型,这款十多年前的三国游戏
作者:本站作者(一)四后卫阵型从阵型的平衡性来说,4后卫是最常见的后防配置,进而衍生出4-4-2、4-5-1和4-3-3的三套阵型:4-4-2:是足球阵型中平衡性最好的阵型,也是应用最广的阵型,攻守均衡。(四)混合阵型所谓混合阵型,事实上就是随着比赛的进程,根据球场形势的变化,球队阵型做出实时动态的调整。
玩《部落冲突》怎样布阵?
您好,我是肥稳,非常荣幸回复您的问题。我目前正专心运营一个名为“肥稳解说”的公众号(各平台均发布了一些原创内容),专注于部落冲突的游戏解说。我专门发布了一些阵型,涉及到五本、六本、七本和八本,视频发布后效果良好,具体附后面,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tos-cn-i-0004/00306b0e8c8f460bba1144b5428ae599。
王者排位连跪十几把怎么回事?
看到这样的问题我相信给读者的第一感觉除了感到震惊以外应该没有其他感觉来形容了。一般来说排位连输最多也就七到八局左右,超过了这个局数就有点不符合常理了。据我分析,如果排位连输能达到十几局,在排除题目存在夸张的前提下无疑就是两个原因,其一就是游戏机制问题,其二就是人为造就了。关于游戏机制问题,为了更好的改善游戏对战环境,所有玩家在机制系统里都会有一个综合评判分,排位对战会根据你的实力战况进行匹配队友。
如果你连胜多了分数也就会提高,系统为了平衡你的分数就会匹配一些比较菜的队友给你,用此方式来平衡你的分数,由于实力差距过大所以接连出现连输的局面。机制系统控制了所有玩家的对战胜率接近50%,目的就是让比较菜的玩家不至于一直输而得不到好的体验。而有实力的玩家不至于一直赢而没啥成就感!菜是活该?有实力就上分?在系统机制看来一无是处!另外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人为造就了,一般打排位如果连输五局以上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各种抱怨的愤怒消极心理,从而产生恶意挂机、故意送人头、故意搞不良阵容,等等因素足以加大了连输的几率!以上便是我总结出来的两个原因,大家有什么想法和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对于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兵力等基本的数据统计,没有确切、统一、令人信服的资料。不过,像《三国演义》一弄就就是百万大军的说法,绝对是不靠谱。整个三国时期,三国一共的兵力恐怕就在一百万左右,最多时也不会超过二百万。根据零散的资料,先大体看一下。据钱穆《国史大纲》的说法:蜀灭亡时,户数是28万,人口是94万。
内带甲将士10.2万,占全数的九之一。吴亡时,户数是53万,人口是230万。内兵23万,占全数十之一,吏3.2万,后宫5000人。魏平蜀时,户数66.3万,人口是443.3万。三国合计,户数147.3万,人口767.3万。这里没有提到魏国的兵力。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大都以蜀、吴灭亡时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只是解释不同。
看一下《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记载:刘禅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263年。钱穆的数据,恐怕来自于王隐的记载,只是把带甲将士算在了人口之内,没有提及官吏人数。但我还是认为,带甲人数及官吏人数,在人口数之外。吴国也是这个情况。
但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可以抛开这个争议,只关注兵力人数。著名史学家梁方仲在其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魏 : 户数 103万, 人口443万, 兵 60万蜀 : 户数 28万, 人口 94万, 兵 10.2万吴 : 户数 52.3万, 人口230万, 兵 23万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主流认识,教科书一般采用这个说法。
这一数字,蜀汉是灭亡时也就是263年的数据,吴灭亡是在280年,西晋时期。时间上不同。但据《晋书》之《地理志》记载:刘备章武元年(221年),其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经过四十多年,蜀汉户数变化较大,但人口数没有很大变化。因此,从蜀吴灭亡时的人口、兵力,基本可以推知三国时期,各国的兵力情况。我认为,之前的兵力一般会比灭亡时的兵力多一些,但不会多很多。
不管三国的兵力是否在人口数之内,各国兵力占人口的比例都很高。蜀吴在10%左右,魏国居然是13.5%,魏国基本是每户一兵的程度。先看一下蜀国的情况:赤壁之战后,刘备大约接受了五六万刘表原有的部众,三万由关羽统领镇守荆州;两三万由刘备率领入蜀。我在其他问题回答时详细论证过这个数据,因为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此数据是我的分析推算。
益州牧刘璋如果有十万兵力的话,刘备占据荆、益后,兵力达到十五六万。汉中之战,刘备除掉关羽守荆州的三万,留二三万镇守益州其他战略要地,能够与曹操对峙的兵力最多在十万。曹操估计也会在十几万的兵力上,另外与东吴的边界线较长,东吴势力更强。曹操没有二三十万防御孙吴是不可能的,同时还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最后双方消耗都很大,即便刘备损失1/3,也会减少三万多的兵力。
襄樊之战,关羽三万兵力全部损失,夷陵之战,刘备三万多兵力至少损失两万多。等到诸葛亮接手时,蜀汉兵力大约在七八万左右,不会超过十万。经过诸葛亮五年的休整,最多时兵力也就恢复到十万左右。我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兵力就在五万左右,不会超过很多。毕竟江州、夷陵、成都等方向都需要驻兵,这个不能总唱空城计吧。再看一下吴国的情况:赤壁之战,周瑜提出要五万精兵抵抗曹操。
孙权说:五万一时难以凑齐,先调集了三万精兵做先锋,孙权继续调集兵力做后援。周瑜与程普就带领这三万精兵以及刘关张带领的二千人马,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其实,当时曹操的人马恐怕在二十二三万左右。理由是刘表占据荆州,带甲十数万。曹操南征刘表,没有十几万是不可能的。演义 说周瑜为孙权分析曹操势力,说从北方带来十五六万,这事靠谱。
再加上刘表江北驻军及水军六七万,大约有二十二三万。夷陵之战,刘备带领三万多人马,加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大约五万人马;孙权派给陆逊五万人马,就击败了刘备。就三国时期的兵力来看,虽然说是兵士,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要少很多。那时候,运输粮草是个大活,不仅需要运送,还需要部队保护,这就占据了很大兵力。汉中之战,就已经把刘备搞得“男战女运”的程度。
在本土作战还好一些,进入敌国作战,粮草的供给就是个大问题。就算是一比一的比例,刘备的五万人马,能有多少兵力投入战斗。反观陆逊那五万人马,后勤保障就好多了,毕竟在吴国境内。这也是刘备失败的原因之一,绝不是陆逊一把火就可以把刘备五万大军全部烧死了。再参照看一下官渡之战:袁绍动用十万大军,曹操就约两万左右。
没有资料说明双方后勤保障的力量对比。但可以想象,袁绍已经离开冀州较远,需要大量的兵力运输、保护粮草的补给;曹操虽说是两万兵力,如果再用一部分去运粮,再抽调五千精兵偷袭乌巢,那么官渡方面还有几个人在把守呢?袁绍还不能攻破,实在也说不过去了。比较可能的解释,就是曹操两万是全部投入战斗的兵力,不包括战斗辅助人员;袁绍的十万大军,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在内。
打仗时是如何知道对面军队的番号的?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之初,就因为搞错敌军番号连续出现两次意外事件,充分说明了在战场上番号问题的重要性,也暴露了我军刚刚踏出国门作战时,在战场侦察中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从而在后面加强了侦察与情报工作。但两次事件的结果却是一忧一喜,上演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颇具戏剧性的战斗。(开国中将,39军军长吴信泉)一般说来,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语言和人种相同,我军通常采用混入侦察、捕俘审讯等方式确定当面敌军番号,尤其是我方卓越的情报工作,很多时候连前述两项工作都免了,内线送来的敌军作战序列和战役布署一清二楚,番号详尽有加。
然而在朝鲜战场上,面对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地区,志愿军各部一时还不太适应。1950年10月27日,第38军奉命奔袭60公里消灭熙川以北之敌,情报显示当面之敌为南朝鲜军第8师,其中在熙川城内驻防的只有该师的一个营。38军首长一边急行军一边部署战斗计划,以该军第113师为正面主攻部队,第112师负责包抄敌后断其退路,第114师为军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全军上下摩拳擦掌,力求将敌一举合围歼灭。
总攻尚未开始,军前指突然接到了穿插中的第112师急电,在熙川城内发现美军一个团,并且全部是黑人,这个情报让军首长大为吃惊,因为与之前掌握的情况差距太大,根据战前志司提出“先打伪军,后打美军”的战术思想,38军前指谨慎起来,随即研究调整部署,因此迟至29日才发起进攻,结果除在熙川外围俘虏了100多个南朝鲜士兵以外,冲进城内才发现空无一人,敌第8师主力已于几个小时之前逃离。
而后的事实证明,所谓熙川驻有美军一个团的情况根本不存在,第38军两天的贻误使志司“首歼熙川之敌”的计划落空。而熙川战斗是这支四野头号主力入朝的第一仗,正因为弄错敌人番号,在战史上留下了说不尽的遗憾。战后志司狠批了第38军的动作迟缓,全军官兵憋着一口气发誓要打翻身仗,终于在第二次战役中打出了“万岁军”的名号。
(志愿军还在使用日式武器)两天后的清晨,负责正面进攻的第39军前卫第116师师长汪洋,正在云山城外秘密监视城内敌人的动向,这里驻扎的是南朝鲜军第1师,根据战役部署第39军应该在穿插部队到位后,于当日晚7时发起突袭。中午刚过,前沿潜伏的侦察员汇报说城内敌人打起背包有逃跑的迹象,为不失战机,第39军军长吴信泉决心提前发起攻击,11月1日下午5时,我军在炮火掩护下向敌人猛扑过去。
战斗打起来就感觉有些不太对头,敌人的抵抗和火力都超乎战前预料,志愿军战士不管三七二十一猛打猛冲,接近了才发现敌人是一水的高鼻梁:“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的”,原来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已经与南朝鲜军换防,但我军侦察员没能确认这一情况和弄清番号,把敌人换防的过程误以为是要逃跑。开弓没有回头箭,狭路相逢勇者胜,第39军一面积极组织部队围歼美军第8团,一面派出部队阻击前来增援的美军骑兵第1师第5团。
足球场上一共有多少种阵型?各自特点是什么?
谢谢邀请。足球场上共有11名球员,去掉守门员是10名球员在球场进行阵型配置。传统足球将球场分成三部分,后防线、中场和攻击线,对应着防守、控制衔接和得分的任务。由于足球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项目,得分远不如篮球那么高,因此后防人数的多少直接反映了球队阵型的激进或保守,进而体现了教练员和球队的风格。(一)四后卫阵型从阵型的平衡性来说,4后卫是最常见的后防配置,进而衍生出4-4-2、4-5-1和4-3-3的三套阵型:4-4-2:是足球阵型中平衡性最好的阵型,也是应用最广的阵型,攻守均衡。
4-4-2根据占位可以分为平行中场和菱形中场。平行中场要求中场球员攻守兼备,在北欧、英国等区域有着悠久的传统。菱形中场将两名中场球队的职能划分为进攻型中场和防守型中场。4-5-1更强调中场的控制,利用在中场的人数优势形成更高的控球率或遏制对方的推进,但对于前场突前球员的个人能力有较高的要求。4-3-3:牺牲了中场人数,将两个边路的球员推向离对方后防线更近的攻击位置,形成左中右三路都有攻击手的阵型,更容易拉开场上宽度形成更好的攻击效果(二)三后卫阵型其次是3后卫的阵型,3后卫需要后防队员具备更好的单兵防守能力和默契的配合,因为后防人数减少就意味着相互之间的保护、协防和位置感都非常重要。
3-5-2:3名中场形成对中场控制权的争夺的优势,两名边路球员要具备良好的上下往返能力,进攻时压上拉开宽度,防守时对后防的两翼形成保护。3-4-3:非常开放的体系,是足球教父克鲁伊夫创立的打法,但是实际上能够驾驭的球队非常少。(三)五后卫阵型五后卫阵型意味着一半的球员以防守为主要职责,相对4后卫的阵型,有增加了一名中后卫,对于禁区的保护力度是增强的。
基本上是预计比赛的防守压力比较大,而且中场的实力对比有一定差距而采用的阵型。5-4-1:体现了强烈的防守姿态,一般与对方实力差距较大或者客场作战的情况下,选择以稳守为比赛战略5-3-2:与3-5-2阵型其实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只不过5-3-2阵型的两个边路更偏重防守能力,压上助攻的幅度偏弱。(四)混合阵型所谓混合阵型,事实上就是随着比赛的进程,根据球场形势的变化,球队阵型做出实时动态的调整。
常见的混合阵型穆里尼奥的切尔西时期的4-3-3,进攻时球队的边锋压制对手的边后卫,但是一旦转入防守,穆里尼奥严格要求有球一路的边锋回收保护,形成类似4-5-1的阵型。瓜迪奥拉的巴萨时期,球队虽然看似是4-3-3的站位,但是梅西经常内切中路,两个边路留给后插上的边后卫,布斯克茨后撤保护,最后形成3-5-2的立体进攻体系。
(五)中场位置的分层现代足球对于阵型的演化更加多样化,其中尤其是中前场按照功能进行了细分,中场偏重防守的球员位置稍稍靠后,形成”后腰“;中场偏重进攻的球员位置前提,形成”前腰“;这样使得球场的三条线变成了4-5个层次,出现了一些介于传统三条线之间的特定位置。这样变化之后形成的阵型就更加丰富了,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常见的:4-2-3-1:将4-3-3中的两个中场位置拉后,形成两个后腰,可以偏重防守和组织;将一名中场提前至前腰位置与中锋形成呼应,并且与两个边锋一起形成立体的攻击线4-3-1-2:防守反击的阵型,中后场人员密集,前场三叉戟寻求反击。
4-4-1-1:单独设置一边前腰,活动在中场线与前锋之间,既承担了部分中场防守职责,也在进攻中扮演承上启下、后上破门等任务4-1-4-1:将一名中场后撤突出后腰的作用,这名后腰往往起到在后防线前的屏障作用,也有部分球队将组织核心后撤以便更好的帮助后卫线出球其他还有3后卫体系演变的3-4-2-1、3-3-3-1,还包括以前安切洛蒂经典的”圣诞树“4-3-2-1等等。
(六)边路位置的进化随着现代足球对于边路球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能攻善守、上下往返能力极强的边路球员,甚至可以一人包办整体边路的攻防。因此,传统的边后卫位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边翼卫这样的复合型球员使得边路球员很难定义在传统足球的某一条线上。篇幅原因,大体上足球的阵型就写到这里,更多原创足球观点的分享欢迎关注我的账号!。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首先,阵法究竟存不存在呢?天门阵是《北宋杨家将演义》的虚构,写得神神道道,说什么阵中有阵,大阵套小阵,子阵套母阵,阵连阵,阵接阵,阵挨阵,阵靠阵,纵横交错,有天罡,有天才,有天宝,有天德,有天翻,有天魁,有天绝,有天斗,摆全了得有一百单八阵,辽兵只摆了七十二阵,却也是阵中阴风凄凄,杀气冲天,魔见哭、鬼见愁了。
太乙混天象阵是《水浒传》中的编排,描绘得更加玄幻,分青龙、白虎、朱雀,按东南西北,分斗、牛、女、虚、危、室、壁、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等方位摆列,阵内有风雷电雨,常常是风雷火起,空中霹雳交加,杀气满天,走石飞沙,端的是天兵惊心,神将胆落。……实际上,《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八卦阵也非常神妙。
且说刘备不听赵云、诸葛亮等人的苦劝,坚持兴兵为关羽报仇,在夷陵与东吴大都督陆逊对峙。陆逊按兵不动,刘备难忍天气炎热,屯兵于树木之间。马良将刘备布营图本带往成都呈给诸葛亮。诸葛观图大惊,料刘备必然溃败,一面火速调军准备救应,一面告诉马良自己已经在鱼腹浦布兵10万,可保刘备逃往白帝城。果然,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
刘备仓皇逃命,在赵云的死护下狼狈撤往白帝城。陆逊乘胜追袭,到鱼腹浦,忽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股煞气,冲天而起。陆逊疑惧,深怕中伏,先退兵十余里,再派人探访,得知前处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一人一骑。陆逊大异,亲自入石堆观看。哪料进得阵来,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举目怪石差峨,槎桠似箭;横沙泥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
陆逊惧意横生,却又无可奈何,眼看小命休矣,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了石阵。小说介绍,这是诸葛亮按照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布置下的八阵图,用石头摆成,吸收了八卦排列,兼容天文地理,威力巨大,“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三国演义》这段描写,后来被武侠大师金庸多次化用,搬入了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之中,黄药师、黄蓉父女用桃树、用海滩礁石布八卦阵,弄得众江湖豪客团团转。
但是,这种情节一看也是假的。尽管《水经注•江水》、《太史升庵全集》以及《奉节县志》等书都言之凿凿地说现在位于奉节县城东一公里的水八阵图,就是诸葛亮当年所为。但是,从时间上分析,当年诸葛亮领张飞、赵云逆长江而上救助刘备时,军情紧急,根本来不及在此摆设阵图。另外,依靠固定的石块来困死敌军的事只能发生在神话传说里,现实根本办不到。
再者,陆逊也根本没有到过这里。所以,《荆州图副》、《寰宇记》、《荆州记》等史料都认为诸葛亮在鱼腹浦设八阵图事属于“妄传”。诸葛亮在鱼腹浦设八阵图事虽属“妄传”,但诸葛亮根据周文王《后天八卦》、孙武《八阵之法》、孙膑《八阵篇》等古代阵法,结合蜀魏战争的实际需要,推演和创造出自己的八阵图却是不争事实。《三国志》、《水经注》、《华阳国志》、《汉中府志》、《沔县新志》、《忠武侯祠墓志》等众多史料均有记载:诸葛亮曾在定军山上“筑督军坛,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
收录在《诸葛亮文集》中也有《八阵图法》,诸葛亮在文中自豪地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矣。”所以说,诸葛亮的八阵图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写得那么神奇,但从诸葛亮“庶不复败矣”一语,可知其威力非同寻常。 八阵图具体如何布阵呢?诸葛亮只在《兵要》第九篇中泛泛说了一下:“以朱雀旗竖午地,白虎旗竖酉地,玄武旗竖子地,青龙旗竖卯地,招摇旗竖中央。
”后人难得要领。清嘉庆年间的武侯墓祠主持道人李复心专门到定军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在《忠武侯祠墓志•沔阳八阵图考》称:诸葛亮当年“在沔阳之高坪(即定军山下武侯坪)积石为垒”,并且,这些石垒“于今俨然”。根据这些石垒,李复心认为其阵法有“当头阵法”、“方阵法”、“下营法”,等等,以八阵图来练兵,使军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而立于不败之地,以取得战争之主动权。
但李复心本人在军事上终归是个门外汉,虽知“伍者五行生成之数也,阵者八卦之象也,游兵者二十四气之数也”,始终没法窥探出其中的精奇玄妙;而这些“八阵图”石垒残迹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分田到户时被彻底毁去,现在的诸葛亮八阵图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史上一道难以破解的课题。可惜可惜。最后,总结一下:阵法是真正存在的,诸葛亮的八阵图的确威力巨大,但像小说写的,用几十堆石头就能困锁十万大军,显然是虚构的。
植物大战僵尸1无尽的阵型如何布置还要有搭梯子的那种?
《植物大战僵尸1》的阵型有很多,无尽模式的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当前僵尸配置动态调整。梯子僵尸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他可以架梯子,而且即便是自己死了,只要梯子架设成功,其他僵尸也能使用。一般玩家都喜欢使用坚果墙配地刺,坚果阻拦拖时间,后面地刺持续输入,配合前面各种活力输出,大部分僵尸都不值一提。面对梯子僵尸,使用高坚果和低坚果其实都一样,反正架设后都能成功,个人直接用低的,再他越过坚果的前一排套上南瓜保护,就完全不怕他们了。
古代兵法中有许多阵法,这些阵法在实战中能发挥多少作用?
谢谢邀请!古代兵法尤以《孙子兵法》最著名,是我国最早的兵法,也是富含哲学思想的专著,及其之后的"三十六计",无不渗透着古人们无穷的智慧,也是先古优秀军事思想的结晶。《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的源泉,"三十六计"是对《孙子兵法》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又丰富拓展和升华了其精神内含。其中成套的阵法,是在诸多战争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是克敌致胜的法宝,在远古时代的防御和反敌入侵厮杀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团的兵力配合十架武直守城,能否抵挡曹操10万大军进攻?
穿越吗?既然是穿越,就从穿越的角度来谈一下。十架武直,火箭弹数十枚,足够万军中取上将性命。退一步讲,一个团满编足有2000人,步兵营三个,再加炮营和侦察连,完全可以做到无声息打击。狙击手足以干掉对方的指挥官,每个士兵以携带200发子弹计算,一个营的排射足够让对方崩溃。千万不要被电视剧中的前赴后继迷惑,一个炮营齐射对方还有没有勇气前冲都是个问题,即使冲了,等待的是排射,再近一点是手雷的招呼。
那么还有十架直升机呢?带上武器去浪吧!好吧,这个还需要战术吗?直升机升空侦查,炮营严阵以待,一个营正面防御(200*400,就算30%的命中率足够打垮三万人的队伍)。十万人过来,已经知道其动向后,炮营远距离轰炸,一个营全副武装防御,配合直升机火箭弹攻击,没有悬念击溃对方,如果胃口好的话,再安排一个营在直升机的侦查下包圆。
淝水之战拥有90万大军的前秦为什么打不过东晋的8万北府兵,北府兵真的那么强?
前言:淝水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前秦同东晋在公元383年秋天进行的一场大决战。最终,兵力强盛的前秦被东晋军队打败,不但未能统一天下,反而因战败导致北方反叛四起,重新陷入战乱之中。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国主苻坚的确征发了90万大军,这其中包括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但是,前秦军队的兵力很分散,前后距离竟然相距千里之远。
而参加淝水之战的部队实际上只有符融所部的三十万秦军。东晋方面,孝武帝即位以后,就下诏征召良将防御北方的进攻。最后选择了将领谢玄。谢玄担任兖州刺史,负责组建新军,防守江北。谢玄选拔精锐的勇武壮士,组建新军。他主要是在以前属于北府,后来分散开来的江淮流民武装中挑选精兵强将,又征发一部分北方流民充实部队,经过严格训练,组成了日后威震天下的北府军。
由于北府军将士都是北方流民,思念故土,渴望收复中原,所以北府军成为东晋政府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苻坚任用的主帅是符融。这个人选不对。符融是苻坚的弟弟,文采出众,但是缺乏军事经验。苻坚和王猛统一北方的几次大战,符融都没有参加过。
因此,符融极其缺乏大战历练,他的军事才能并不能服众。从淝水之战的过程来看,符融确实不符合一个军事统帅的基本素质和才能。在战役过程中,符融根本就没能表现出一个军事将领的素养,一点儿也压不住阵脚。最悲催的就是:身为三军主帅,符融竟然被自己统帅的军队冲撞得从马上跌翻到地上,也不知道是被自己人踩死的,还是被东晋士兵杀死的。
前秦主帅符融的无能,是前秦大败的一大因素。2.苻坚是一代雄主,他具备豁达大度的气概,尤其是对待归降的人特别宽容器重。这一优点,在淝水之战中严重地伤害了苻坚。东晋将领朱序与前秦军队激战达十个月之久,最后力竭被擒。苻坚很敬重朱序,不仅没有杀他,反而重用了他。苻坚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在两军对峙之时,竟然派遣朱序这样的东晋旧将去晋军营中劝降。
而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前秦的军情极其熟悉,于是乘机把所有重要的军事情报都告诉了谢玄。后来,在前秦军队移阵后退时,又是这个朱序,借机制造混乱,造谣惑众,大叫“秦军败了”,搅扰得前秦军队大为恐慌,军心就此瓦解。信任并重用东晋降将朱序,是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犯下的兵家大忌。3.疏于细节,忽视军队军令的统一、联系的畅通,是苻坚战败的最大原因。
虽然苻坚的90万大军到达前线的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就这3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对阵东晋的8万人马,应该还是稳操胜券的。但是,当两军隔河列阵,谢玄要求秦军略微向后移动一下,让东晋军队过河去进行决战的时候,苻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苻坚是准备在东晋军队半渡之际,乘机猛攻他们的。可是,你倒是先召开会议告诉将领们啊,以便让军队清楚下一步的作战方略,不致于后方将士们茫然失措,让朱序这些奸细乘机大肆造谣,把秦军的军心彻底搞乱了。
最终,30万大军就因为苻坚这一临时决定的命令,乱作一团,不战而逃。白白地送了谢玄一份大礼。结语: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他诸如前秦连年征战,兵疲民竭,国都空虚,鲜卑、羌虏,虎视眈眈;东晋朝廷安定团结,上下齐心;等等,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原因,就不再提及了。总之,苻坚失败了,刚刚统一的北方陷入了又一轮战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