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道三国版下载 曹操败走华容道
作者:本站作者《三国演义》中,在华容道关羽为什么不杀掉曹操呢?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吗?
小说就是小说,虚假情节多,《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一节,应是虚构的。罗贯中为什么会这样写呢,是为了塑造关羽的义,关老爷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最大的赞誉就是忠义。作者把关羽塑造成了忠义的化身。为了塑造关羽的忠义,作者不惜虚构了华容道一节。因为曹操也曾对关羽恩重如山,关羽为了忠毅然离去,回归刘备,但这难免会使人觉得关羽有些无义,为使关羽补上义这一课,才虚构了华容道一节。
1994版《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穿的铠甲为何与剧中的他穿的其他服饰不太一样?
94版《三国演义》的导演有: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华容道属于“赤壁之战”系列,此系列就是由业内资深女导演蔡晓晴指导的。蔡晓晴的作品侧重于对思想内涵,对人物心理的探索。而且作为女导演,她对人物在事件中的推动情节发展的行为(如造型服饰等),也是非常重视的。(可对比其在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二等奖的《家教》中的人物造型)。
《三国演义》中华容道那次,为什么赵云、张飞和关羽没有活捉曹操,以此要挟魏国大批资源?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真是一个好主意。如果赵云、张飞和关羽能够把曹操活捉,以此要挟魏国,送来大批的美女、财宝,不然就撕票。这多有意思哦,故事就更精彩,更好看了。但还是套用一句俗话吧: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就是说,不能离开基本的历史史实,可以拔高,但不可以过度拔高。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突出关云长的义薄云天,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曹操已经被张飞、赵云杀得丢盔弃甲,鼻青脸肿。如果再让关羽把曹操抓住,让魏国拿钱赎人,似乎就太过了,显得很不仗义。不如让关羽做个顺水人情,既回报了曹操相遇之恩,又实现了诸葛亮天不灭曹的意愿,岂不两全其美?既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历史小说,更要遵守基本的历史史实,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被活捉或被杀,刘备统一了三国,然后把帝位还给了献帝,汉朝江山又维系了三百年,历史筛掉了两晋南北朝直接进入了隋唐时期。
如此一来,尽管结局很美好,但跑偏太远了,也不合适。说实在感觉,在没有阅读《三国志》等一些史书之前,豹眼是把《三国演义》当小说来阅读的,但对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斩文丑、千里走单骑、捉放曹、失空斩、草船借箭、华容道等桥段,都信以为真当做历史来读的。有时候写作文,也把这些故事当做史实来采用的。
但了解了一点史书记载的历史史实后,对于演义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再看了。继而又在琢磨,那些史书的历史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史作者不可能亲身经历这些事件,他们更多的是采用一些别人的记载。而那些记载是否可信,是否真实呢?比如豹眼看到一个桥段,孙权要征伐益州刘璋,刘备就给孙权去信说:“刘璋也没有大的过错,讨伐他不合适,就以自己的老脸替刘璋求情,如果孙权不答应,刘备就披头散发遁入山林,从此退出江湖。
”按照常理,孙权应该说:好啊,我就要讨伐刘璋,你就遁入山林吧。其实,孙权明白刘备的用意,如果你敢出兵讨伐刘璋,我就先跟你拼命。拼不过你,被你杀了也就算了,大不了打不过你再逃跑就是。当时豹眼就在想,一些历史学家写作人物传记的时候,会不会把类似刘备书信一类的东西作为史料,记载在内呢?这不就以讹传讹了吗?那么,演义所描述的情节跟史书不同,是不是也有依据呢?不完全是作者凭空想象的吧?由此看来,也没有必要去过度纠结史书、演义等真实性,看看热闹,品味一下就可以了。
最近,看了一点曾仕强老师讲解的《三国演义》感触很深。以前看过曾先生的其他一些讲座,感觉内容讲得不错,但不太喜欢他的风格,觉得不太够严肃。但曾先生讲《三国演义》是很严谨、很正经的,感觉很好,受益颇多。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听一听,感知一下。说了半天,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去,没有完全按照题主的要求来回答。其实,豹眼的意思是想表达,华容道这个桥段,史书中都没有记载,也就没法去讨论它可能的其他结果。